望天门山中用山比喻人的句子
【第1句】: 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山川气势的句子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第2句】: 望天门山的后两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望天门山的后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两座青山相对而立。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原文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如下: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扩展资料: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天门山
【第3句】: 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望天门山>>改写成写景散文
1 有一天,我要到某某地方去有点事。便在河边叫了一只小船,我登上小船,给了船夫点碎银子。船夫便架起小船,顺水漂流下去。
一路上的景色美极了。放眼望去,江水碧绿清澈,江面宽阔望不到尽头。远处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船夫划动着小船,船顺着江水飞速前进着。不一会儿,就到了天门山。天门山好像阻挡不住江水的冲击,被迫分成了两半。屹立在江流两岸,就像两扇笔直的铁门,不甘示弱地锁住了江水。而江水也不甘心的打着回旋,想享用力挣脱铁门的封锁,奔向东方,奔向大海。
我们继续顺水东流,两岸青山有的像皇家城堡,有的像一位等待孩子归来的母亲……它们飞快地向后跑去。这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发出金色的光芒,山被太阳抹上了一层金粉,湖面上闪现出点点金光,我和船夫也变成金的了……大地所有的东西都变成金的了。这小小的船儿缓缓的,缓缓的,从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划来。它在山、水的衬托下,形成了一幅金碧的画卷。
2 在今日的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有座山叫天门山,它非常高,可是,长江却把这座山劈成了两半,长江的江水,便从这中间日夜不停地流动。
清澈的江水不停息地向东流,碧澄澄的,像缎子一样。流着流着,遇到青山峭壁,江水被挡回来。旋过几圈,出现了很大的漩涡,水花飞溅,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或者说,像飞珠滚玉一般,可真漂亮。接着,江水又向东边缓缓流去。这江水好像一群人流,每一滴水都顺着这人流一起向东走去。
两岸的山峰相对着耸立,像一个个正在路边站岗的卫士,笔直地站在那里。它们高高耸立,保护游人们的安全。他们又多像介绍各地风景名胜的导游啊!多像正和游人们一起欣赏美丽风景的人!
这是,一艘孤独的小船从天水相接的地方驶来,看上去,就像是从太阳里驶进长江,那太阳光映在帆上,便给帆镀上一道金边,太阳光灿烂地洒在江水上,江水顿时金光闪闪,波光粼粼。
这时,我呆呆地看着,因为,我被这美景陶醉了。
可以吗 (?.?)
【第4句】: 望天门山写出山的动态美的诗句
《望天门山》写出山的动态美的诗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字,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原诗: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释义: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望天门山
【第5句】: 望天门山是用什么修辞手法
用了比喻手法。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扩展资料: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望天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