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用比喻的句子
【第1句】: 求《西游记》中的比喻句
一、《西游记》中比喻的类型【第1句】:明喻 本体、喻体、喻词同时出现,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这种比喻称明喻。
全书的明喻使用了一系列贴切的喻词,且极富于变化。象“如、若、似、似……一般、如……一般、象、如同、好似、如……相似、犹如、与……相似、……一般、当……一般”,例如:(1)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第三回 19页)。
(2)(牛王)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第六十一回 453页)。(3)慌得那八戒战战兢兢,伏之于地,把嘴拱开土,埋在地下,却如钉了钉一般(第六十七回 496页)。
(4)拘得个土地老儿在庙里似推磨的一般乱转(第七十二回 533页)。(5)忽失声泪如泉涌(第七十七回 575页)。
这几例分别用“如、若、似、如……一般、似……一般”等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是典型的明喻。明喻一般是以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作为喻体,使本体显得更加真切分明,如“泰山、峻岭、闪电、剑戟、铁塔、推磨的”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用这些作比喻,更简洁明了,也更通俗易懂。
【第2句】:暗喻 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用“是、变成、为、作、就是”等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例如:(1)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神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是昆仑顶上擎天之柱(第六回 40页)。
(2)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第三十六回 263页)。(3)那怪物肚皮贴地,翘起头来,就是一只赣保船(第六十七回 498页)。
以上几例,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虽然它不点明是比喻关系,然而比喻的关系却隐在其中,通过“是、为、作”等喻词来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比明喻更加突出了两者相似的地方。【第3句】:饰喻 本体和喻体间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例如:(1)那时此宝有二丈多长,斗来粗细(第三回 17页)。(2)可怜!我的铜斗儿江山,铁围的社稷,谁知被他阴占了!(第三十九回289页)。
(3)那唐僧一行四僧,上了羊肠大路,一心里专拜灵山(第四十回 294页)。(4)二大王身高三丈,卧蚕眉,丹凤眼,美人声,匾担牙,鼻似蛟龙(第七十四回 553页)。
例二中用铜斗儿修饰江山,用“铁围的”修饰社稷,例三中用“羊肠”修饰大路,例四中用“卧蚕”修饰眉毛,“丹凤”修饰眼睛,“扁担”修饰牙齿,可以使本体更加形象生动,更富形象色彩。【第4句】:借喻 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不出现,这种手法称为借喻,也叫借比。
例如:(1)那人绰彩袖,春笋纤长,擎玉盏(第二十三回 167页)。(2)你拿了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第二十七回 201页)。
(3)是老孙一棍子打出豆腐来了(第五十六回 417页)。这三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
用春笋比喻女子的纤纤细指,更突出了女子的手修长,秀色可餐。将哭丧棒比喻孙悟空的金箍棒,表明了金箍棒的威力之大,再加上孙悟空性急难管教,难怪唐僧会不喜欢。
用豆腐来代替脑浆,形象地揭示了被打死的山贼的惨状。【第5句】:强喻 也叫较喻,是程度不等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
例如:(1)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第五十回 371页)。(2)那厮忍疼挣命,往前一撺,比使风更快(第六十七回 498页)。
(3)我日间与那太子夸口,说我的手段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第三十八回 280页)。(4)苍蝇不过豆粒大小(第三十四回248页)。
例一中孙悟空自负自己画的圈可以阻挡妖魔鬼怪的进入,比那铜墙铁壁要强的多,妖魔难以入侵,这也正突出了孙悟空的法力高强。例二中妖怪受疼逃窜,强调比使风更快。
例三中孙悟空夸口自己的手段高深莫测,胜过山高海深。例一和例三也揭示了孙悟空自负和自命不凡的一面。
【第6句】: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说明本体。例如:(1)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疯狂的独角龙(第七回 43页)。
(2)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第二十三回 168页)。(3)这泼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抟沙弄汞,捉影捕风(第二十五回 187页)。
(4)你看他六只手,使着三根棒一路打将去,好便似虎入羊群,鹰来鸡栅(第三十一回 230页)。(5)那一顿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吃得罄尽(第四十四回 332页)。
(6)果有一个石匣,却像人家槽房里的猪槽,又似人间的一口石棺材之样(第四十九回 363页)。(7)你看他如风吹败叶,似雨打荷花,将他两个赶出水面(第四十九回 366页)。
(8)我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麟(第五十七回 423页)。(9)拿出一块糕递与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里烧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第五十九回 436页)。
(10)只听得呼呼吸吸之声,犹如蚕食叶,却似海生潮(死七十二回 534页)。(11)大王却在半空中伸下拿云手去捉唐僧,就如探囊取物,就如鱼水盆内捻苍蝇(第八十五。
【第2句】: 西游记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那四大天王收兵罢战,众各报功:有拿住虎豹的,有拿住狮象的,有拿住狼虫狐骆的,更不曾捉着一个猴精。(第五回)(排比) 如: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腮上无针。
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第六回)(其中三个排比句,三个明喻) 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第六回题目)(对偶) 如:从来未识浅和深,今日方知轻与重。(第六回)(对偶) 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昭惠二郎神,齐天孙大圣,这个心高欺敌美猴王,那个面生压伏真梁栋。(第六回)(对比)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李天王闻言,又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个隐身法,走出营围,往你那灌江口去也。”
(第六回)(快去!快去!---反复) 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谊!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
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第六回)(我怎肯进去?---反问) 如: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第六回)(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反问)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如:那些猴,抛戈弃甲,撇剑抛枪;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归洞的归洞;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
(第六回)(那些猴,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明喻)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惠岸行者整整衣裙,执一条铁棍,架云离阙,径至山前。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各营门提铃喝号,将那山围绕的水泄不通。
(第六回)(水泄不通---夸张)。
【第3句】: 西游记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运用比喻句应该注意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点
(2)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喻原理
(3) 了解比喻的特点不要随便写要遵守 把什么比作什么 的比喻原理
生动
(4)使文章更生动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不可和童话弄混。(例:叶子妹妹说:“太阳公公……”这就是一个拟人句 ) 拟人句就是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拟人句的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2)把植物拟人化。 (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好处: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更生动、形象。
【第4句】: 【关于(西游记)里景物描写的句子或段】
这是第四十四回的一段词.我自己的管中窥见,觉得吴承恩先生往往用很少的话给人描绘出一幅图来.在这上面有两句: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此时正是早春,俗语说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一朵盛开的梅花上还残留着些许尚未消融的雪,证明着寒冬的痕迹;而春已到来,花香风暖,云淡日新,麦已初成,一眼望去,满川碧绿,再加上微风吹过,随风摇摆,真是一幅美景啊!“水痕收,山骨瘦.红叶纷飞,黄花时候.霜晴觉夜长,月白穿窗透.家家烟火夕阳多,处处湖光寒水溜.白苹香,红蓼茂.桔绿橙黄,柳衰谷秀.荒村雁落碎芦花,野店鸡声收菽豆.” ― 这首词,在我的印象里,很远.很近.很亲切.山野风光,自然,清新.是永远的西天朝佛路上的深秋,那样温柔的节气,山色万物皆有神明.笔墨酣畅.刻画传神.感觉亲切.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次早,太宗升朝,对群臣言曰:“朕思御弟之功,至深至大,无以为酬.一夜无寐,口占几句俚谈,权表谢意.”叫:“中书官来,朕念于你,你一一写之.”其文云:是知恶因业坠,善与缘生.升坠之端,唯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岭,云露方的泫 其花;莲出碧波,飞尘不能染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从善,吲乎人伦有识,宁不缘庆而成庆?(节选) 这一段可称为赋了.文采好倒在其次,尤为好的是中间的哲理.他以‘升坠之端,唯人自作’教导,并举了桂、莲作例.您看‘桂生高岭,云露方的泫其花;莲出碧波,飞尘不能染其叶.’这一对写得何其妙呀!草木无知,尚且资善而从善,我们人是有见识的,为什么不能缘庆而成庆呢?里面好的不止这一段,建议大家有空去读读.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第5句】: 西游记的好句1~100回句个句子10~20个字像比喻什么的句子
●第一回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第二回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第三回
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败。金星再次招来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第五回
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第六回
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观音又荐二郎神。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众神押其回上界。玉帝传旨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