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版画感言
学习美术的感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孩子的艺术发展,美术教育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点。
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这一论述充分说明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
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美术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体系。
一、观察生活――发现美。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发现的美也就不同。
现实生活对儿童画画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绘画能力并不是单靠老师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一定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
因为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即生活。
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才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教学。
【第1句】:采撷生活,提高审美认识 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会变的线条》一课时,我让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丽多变的线条,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种线条:黑板边的直线、窗外护栏上的螺旋线、老师头发上的波浪线、花盆边上的弧线、花叶子上的锯齿线……,这样的引导不仅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同时又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线条。
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藏着这么多美丽的线条,而且它们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美化着我们的生活。
创作中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微风中的柳条、大风时散乱的头发、沙漠中一层层的沙子……学生轻松地画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线条,他们的作品便充满了韵律。
这样既结合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美、鉴赏美,又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手法来源于生活,艺术中线条的存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又提高了他们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走进自然,强化审美感受 “课堂不等于教室。
”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材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冥思苦想,不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不会有创意。
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写生、采风等方式,到大自然中去感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也会陶冶个性和情操,同时为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如举办《我是小小画家》活动,虽然只是改变了场地,但是当学生背着画夹,坐在校园里写生时,那种感觉完全不同,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视野,令人身心愉悦。
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令写生的学生个个神气十足。
校园里熟悉的一切在同学们的眼中,一笔一笔的创作是那么的新鲜与美丽。
学生的作品虽然还很幼稚,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享受着室外创作所带来的那份喜悦与快乐。
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二、实践生活――体验美。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学生体验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生活的美丑现象。
生活中的碧海蓝天、红花绿柳、高楼大厦、市井人群、民俗民风、悲欢离合……都是学生难以忘怀的。
对这些生活场景的耳濡目染,他们谈起来津津乐道、各抒己见,画起来直抒胸臆、色彩斑斓。
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导、发展,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术的感悟。
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快乐感受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情境创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兴趣结合起来。
因而,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贴切,紧扣主题。
如,在讲《奇妙的爬行》一课时,导入新课环节中我播放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创设了一个动物园的情境,引导孩子们找一找功画片中的爬行动物,并把课堂变成一个爬行功物的展览厅,让学生们模仿动画片中看到的和自己喜欢的爬行动物,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以此引出课题,轻松地在动画中欣赏美、感受美。
学生们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微观世界里的小动物,我带领他们闭上眼睛进入奇妙的大自然。
我们不再是直立行走的人类,而是渺小的爬行动物,周围的事物会怎样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能想象到的一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营造了活跃、欢快的课堂氛围,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平日中忽略的快乐。
从而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奇妙的爬行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起内心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绘画艺术的情感。
2.调动生活经验,开阔表现视野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对美术的探究与感悟。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下雨了》一课,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一些雨伞、雨衣、雨帽等雨具,再放一段下雨时的录音,让小朋友闭上眼睛去体验、去想象,在大街上、在学校里、在田野里、在树林里你都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雨中情景。
同学们的思路会拓展得很宽,有的说看到了放学时校门口开满了伞花,有的说小花小草洗了个澡感到舒服极了,还有的说看到了伞被风掀翻的趣事……。
从学生们所描述的情景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拓宽了表现视野,从而把日常生活中美丽的雨景留在了画面上,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把小雨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一颗颗天真无邪的童心自然会长出想象的翅膀,结出爱心的果实。
三、表现生活――创造美。
美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好方法,即从重视教学的知识价值,转向到重视教学的生活价值。
学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们的内心会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并急于将它表现出来。
教师要启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潜能,选取适合表现美的物质材料,经过艺术想象,借助艺术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尝试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创造生活的美。
1.多彩的生活,真情的表达 美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热爱生活、内心充满美、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教学中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如,母亲节来临之际设立课题《我为妈妈献真情》,引导学生动手用拼贴、拓印、绘画等方法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真心的话送给妈妈,在暖暖温情中体会创作的乐趣,感受美术课的独特魅力。
美术课不是简单的绘画,美术课是一种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
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颗感受美的心,一双双创造美的手
一种信念在每一次的动手创作中、每一次绘画活动中得以升华。
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的缩影,放大生活的趣味。
学生们每天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温馨的生活画面,或郊游、或购物、或嬉戏……当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创作时,这一个个精彩的瞬间都定格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过春节》《演电视》《节日的装饰》《介绍我喜欢的玩具》……这些画面都洋溢着爱的气息,散发着浓浓的幸福与温馨,让人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真实的生活在画中升华。
2.利用废弃物,美化生活 审美体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
学生的审美体验从哪里来
从活动中来,从做中来,因而杜威先生把“从做中学”奉为至上的教学信念和法则。
生活中有许多普通的物品、废旧的材料,它们看似平淡无奇、废弃无用,可是只要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灵巧的双手把它美化一下,就能将它们变成一件件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有一次上《面具》,一名从不带用具的学生从地上拣了些别人的剩材料竟然也做出一件作品――大脚板海盗先生,同学笑他做的丑陋,我却在全班表扬了他,表扬他的废品再利用,表扬他的大胆设计。
那是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每一朵花都需要阳光,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长大。
你看,那造型奇异、活灵活现的纸盒――《可爱小动物》,那绘制在各种酒瓶上的大胆图案――色彩艳丽的《漂亮的瓶子》,那创意无限的塑料瓶笔筒――《做笔筒》,还有那《巧用纸餐具》中百变的纸盘娃娃、纸杯小猪、昂首前行的乌龟……当孩子们把一个个废旧物品变成一件件有趣的工艺品、或成为大家喜爱的玩具、或成为互相赠送的礼品、或摆在屋子里点缀生活的装饰品,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会对现实生活充满激动和自豪,会对未来生活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遐想,从而使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会更丰富、更真切。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让生活更加精彩,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生活的教科书”,让他们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
让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多给孩子一些阳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打开孩子创作之门,燃起艺术之花。
家长如何欣赏和评价儿童画
每节课后,总会听到家长对孩子的绘画作品进行好与不好的评价,其中评价中最常见的就是画的像不像,颜色涂得均匀不均匀。
抛去孩子对家长评论后的感受不讲,在大部分家长心中像不像与好不好一直是画“等号”的。
其实欣赏和评价儿童绘画,无论对成人或是孩子都应该加以重视。
对于家长来讲,要评价、欣赏儿童绘画首先应该了解、理解儿童的各个方面的特点。
不要用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以成人画的标准评价儿童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画。
成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
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的积极性。
儿童画,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不同的神奇的世界。
那一幅幅充满稚拙、天真无邪、构思独特、造型夸张、色彩斑斓的儿童画作品,不仅体现了孩子对世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流露了儿童纯真的思想感情。
成人在看儿童画的时候,最大的偏见就是认为儿童画画得不像,乱七八糟。
其实,作为绘画艺术中描写记录现实物象的功能,已经在历史上被摄影替代,写实只是绘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已,那么儿童画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呢
其实是稚拙的童趣
不合乎比例、透视,却合乎表达的需要。
天真无邪,歪歪扭扭,粗粗细细,曲曲直直,这正是任何成人作品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
也正是儿童画特有的美感。
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的绘画,其审美价值的最大特点是天真幼稚,自由浪漫,不天真就不会幼稚,不幼稚也不会看到童心的可爱。
儿童画自由自在,不自由就会死板僵化。
那种片面追求画“画得像”的写实期的教学方法,不适于儿童学习,尤其是幼儿学画。
只有鼓励他们大胆自由自在的画,运用符合式的造型语言画出儿童自己的感受和天性,才会显示出儿童画的美。
儿童画的美又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完整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美;成熟是一种美,幼稚也是一种美;清晰是一种美,朦胧也是一种美;整齐是一种美,潇洒也是一种美;规范是一种美,自由更是一种美,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画是那样的可爱。
一旦把绘画这层“窗户纸”看破了,就知道“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总之: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鼓励,您眼中的儿童画就会成为打开一扇通往儿童心理的大门,那里是一个妙不可言的神奇的世界。
1.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画。
人们赞扬一幅画时,常常用“画得真像
”“简直和真的一样”之类的话,以为是对画作者的最高褒奖。
许多人在看到儿童绘画时同样以“像不像”来评价,画得比较“像”的自然是好的,不太“像”的自然是不好的了。
其实,用像”与“不像”来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是片面的,无法全面、深入地诠释作品的含义,如西方的“立体主义”“达达派”的作品,显然无法用“像不像”来评价。
2.以“合理不合理”评价儿童画。
“合理不合理”是指儿童画中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
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他们描绘的事物往往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
他们会把人的头画得很大,手却画得很小;上山的人的身体垂直于山的坡面;人在太空与外星人游戏;在森林里与动物们联欢……如果要找一找儿童画中不合理的地方,几乎是俯拾即是。
于是大人们“热心”地为儿童寻找画中的错误,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解释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直到儿童的画符合自己的意愿。
3.片面以“拙”来评价儿童画。
儿童画中的“拙”是在无意中产生的,是因为儿童的生理、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时无意识的行为,或者受自身技能的限制,还不能如实再现客观事物的缘故,并非是其有意追求的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拙”的味道也将慢慢消失。
而艺术家的“拙”是历经数十年的追求和艰苦练习才达到的境界,是大巧若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因此欣赏儿童画,其实不得要领,就算你给小孩评了个金奖,可能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
这样的评价,仍旧脱不了技法的框框。
儿童学画不是一定要将其培养成大画家、大师、对于大多数学画的孩子来说,其成为专业画家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学画对于开发孩子智力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学画本身。
科学资料表明,儿童早期绘画教育可将孩子的智商提高30%,儿童学画重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美化人格,塑造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品格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儿童画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画家的教育,而是全面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表达力的教育。
重在启迪智慧,而非传授技能。
在众多儿童绘画作品中,不同年龄的儿童,绘画表现也不同。
并不是很小的孩子能画出成人所画的形象就是水平高。
因为绘画水平的高低标准并不完全是看谁临摹的像。
儿童绘画让我们发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们应该始终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用积极的态度激励孩子。
正确欣赏、评价儿童绘画,对孩子绘画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他们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事物的情感关系.
(看一幅画)后的感受
现在,让我们一起解读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
凡·高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他的《向日葵》作于1888年,这幅当年只能卖到400法郎的作品,1987年在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创纪录的价格3990万美元被日本的一家企业买走,引起了世界的轰动。
既然世界都在推崇凡·高的作品,说明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这样的作品,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现在我们把这幅作品当作欣赏的对象,看一下凡·高在作品中做了些什么和怎样去做的。
首先是欣赏的感受。
先来对作品的整体进行感受,看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我们要对整个画面静心观看,着重感受作品的特殊点,注意体会特殊感受带来的特殊体验。
我们静心观赏,用一种近似儿童般的目光去全面地审视作品。
尽管每一个人在经验和爱好上都有不同,但是,每一个看到《向日葵》的观赏者都会被画面所表现出来的强烈视觉效果和旺盛的生命力深深打动。
《向日葵》给我们最强的感受是色彩对感官的刺激,整个画面充满着强烈的黄色运动,花、罐子、背景甚至桌面都由鲜明的黄色组成。
黄色是饱和度最高的色彩,它表示阳光、智慧、成熟、神圣、激情。
在这幅画中,凡·高用黄色表现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画中的另一个主要颜色是绿色。
绿色表示生命、青春、希望、晦暗。
作品中的绿色在黄色的强烈对比下,显得脆弱和幼稚,象征着人类精神软弱的一面。
黑色是黄色的对立面,作品中的黑色具有双重性:一种表现罪恶、悲伤、命运,一种表现坚强、反抗、现实。
画中的蓝色,则表现了画家对自己、对社会的怀疑和失望。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构图。
《向日葵》的构图属于“对称式”和“放射式”的组合样式,它具有庄重和扩散的作用和力量。
画中物体扩展至边框,将背景分割,是典型的现代绘画手法,其用意是将画中的力量向外辐射,使作品更富有力度,更加感染观赏者。
再次,我们分析画面的造型和结构。
画中有两种形式的葵花组成,一种是饱满的圆形,朝向一致,由直线连接,相互重叠或隔开形成了一种有规则的节奏变化,它与罐子的对称和桌子的水平线构成了画面的稳定成分;另一种带角形叶边的葵花,朝向不一,相互分离,并由斜线和曲线连接,构成了画面不稳定的因素。
葵花的两种形态的强烈对比,使画面产生了巨大的张力。
最后,经过分析,使我们懂得了作品的感染力是通过作品色彩的强烈个性和造型的强烈对比形成的。
当然,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对艺术家的生平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欣赏的最后一步,是在掌握了作品资料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的感受,使我们的体验上升为一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欣赏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我们仿佛参与了艺术家的构思和创作,经历了与艺术家的情感波折,分担了艺术家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前途的忧虑。
我们面对凡·高的《向日葵》,整个画面的色调,与大地、阳光、赤金,与我们的身体相似的,象征着理想、圣洁、奋发向上的黄色所震撼。
被代表着正义、善良的成熟葵花,战胜了代表邪恶、反动的未成熟葵花所鼓舞。
我们被能在如此有限的空间中,把整个人类的理想和现实表达得如此完美深深打动。
不仅如此,每一次重新欣赏它,都能发现新的含义,享受到新的审美愉悦。
看完画展后的感受的短文50字以上
展后的感想上周四了省博物馆,一进博物馆导游阿姨们看了一幅画,那画的位女孩在稻谷旁干活,女孩的眼睛水亮亮的,真不敢相信是画出来的.接着导游阿姨带我们看了一幅从幼年到老年的画,她介绍说作者是利用古代常用的三角形画法,这幅画描述的是战争时代的一家人,老人显得很担心,因为他儿子从战场上回来不知是否受伤
女孩手牵着丈夫的手,感觉很幸福,因为丈夫终于回来了.以至于她忘了孩子在一旁吵闹.还有一幅我印象最深刻,黄老师还把那幅画的仿制品给我们看了,那是一幅农场的风景画,我试着模仿那幅画,但我画的茅草屋顶和画上的有点不一样,画上的屋顶很逼真,而我的色彩却变的有点失真.所以我觉得大师的水平很高,他能把屋子和影子混和起来画得那么逼真.我很喜欢这些画,也很喜欢博物馆,虽然这次没全部看完这些画,但老师答应了我们下次再来,我一定要把这里的画看完.
小学生绘画收获
今天我画了几幅图画.我很喜欢画画,所以很认真的看老师怎么样在纸上画出漂亮的画,自己也努力学着画,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我的努力下,我完成了我的第一个作品.给妈妈看,妈妈夸我画的很认真很好,我非常开心.这次学画画,我发现只要我努力认真,我就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所以我以后要认真做每一件事,不仅是画画,每件我都能做好!画画真有意义,我以后还想继续学画画! 大概符合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了,只要简单描述下收获就Ok了!如果不麻烦的话,您可可把这个改改应该就更完美了^^祝你的孩子写作文越来越好!
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 500到1000字
做志愿者这一年多以来,我一直为可以有很多兄弟姐妹感到很开心。
因为我一直觉得既然可以做志愿者应该都是看透了,人世间很多功利才会来做这些,在旁人眼里觉得是傻瓜做的事情。
那么在我的眼睛里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的区别。
志愿者的管理其实是一门科学。
其实现实的情况也不一定和想象的那样单纯。
不知道我是不是该说,其实,所谓的志愿者人群有大部分是来凑热闹的,甚至有些人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的。
但是我一直觉得不管是带着什么目的加入进来。
只要做的事情是对有帮助,可以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不对志愿工作大方向有影响,我们就应该学会包容。
现在的志愿者工作其实是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通过热闹的2008年。
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2008年为志愿者元年的说法。
这其实对志愿者事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其实现在是更需要的是对志愿者工作进行规范的时候了。
只有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将来才可以做到真正实现志愿者,可以真正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可是现在志愿者团队可以说是穷出不层,很多时候,穿上一件写有志愿者字样的衣服,挂上一个牌子就说自己是志愿者;扯起一个旗帜就称自己是一个团队。
很多自称为团队的,其实就那么一两个人。
在这里当然并没有其它的意思,但是说句心里话。
这样的情形对将来志愿者工作其实是很不利的。
那些所谓的不规范的志愿者的行为,其实也给将来志愿者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所以我有几个想法: 一、探讨和总结什么是真正的和文化。
人们到底为什么要来做志愿者
是应该引发更多人来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这一段时间,我和北京的志愿者杨涛夫妇一直在合作策划一个叫“聚源入川”的活动。
也就是由此思考引发出来的一个人文公益活动,我们把和水文化相结合。
水是生命的源头,也应该和水一样,是人们的生活状态达到一定境界后,一种人性最质朴的回归。
汶川、北川一带原本就是传说中的故乡,也是中国水文化的发源地。
地震在这里发生后,把那么多人心里面如水的情怀都震发了出来。
大家不顾一切奔往四川做志愿者。
那么我们不应该让人们心里,已经引发出来的善心随着地震的过去,而又隐藏回去。
我们应该把这种每个人心里面,最美的一面更多更好的提炼,让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生命不至于白白的牺牲。
二、完善志愿者考评认可机制,但是更重要的是给予志愿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志愿者的心其实是很敏感。
如果面对的人不是真诚的,会被很快觉察出来。
他们当面不会说什么,但是现实中会采取的态度。
只有当各个部门真正把志愿者当朋友,当兄弟看待时,志愿者也自然会认真做好很多事情。
三、规范志愿者培训机制,设计确实可行的志愿者培训课程。
让每一个刚刚来做志愿者的人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
四、认真的给来参加的成员志愿者工时记录,因为做的时间的长短,是唯一可以量化衡量志愿者工作的标准。
那么只有那些真正从事时间长的志愿者才可以真正沉淀下来。
也才可以真正通过时间的考验,来让真正优秀的志愿者升华。
现在志愿者工作浮夸风其实非常盛行,很多所谓的明星志愿者居然是被包装出来的。
然而经过一定的了解后,知道真相后,反而对志愿者工作是一种打击。
我们应该通过真正实实在在的工作来规范志愿者工作。
五、政府应该为志愿者工作提供实质性更强的支持。
比如提供相对固定的办公场地,和一些办公设施。
志愿者和很多志愿者团队,可以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无偿服务社会,但是同时也都不约而同的在团队发展到一定时候,面临生存的问题。
因为在团队组建初期,大家凭着最初的热情可以不顾一切,志愿者可以一次甚至十次的付出。
但是不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很难坚持下去。
志愿者团队就象是一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我们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怎么把那些,真正拥有志愿者精神的人留下来。
“图书漂流”活动的广告语是什么
画后感(一):为弘扬民族传统,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展大高雅健康的艺术才情和用心向上的精神面貌,我校在11月1日举办了首届师生书画展。
展出了全校师生优秀作品230幅,其中学生作品154幅,教师作品76幅。
资料包括水彩画、剪贴画、国画、木刻画、书法、摄影、十字绣等。
11月3日,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去文化广播中心参观书画作品展。
我本带着一种沉重的工作情绪去到展厅,但当我到达展厅后,我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
()哇
展厅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画影作品,令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方桂珍老师几幅工笔画:《微笑》、《三月红》、《遐想》、《树下》,画中的人物描绘得那么温雅娴静,他们姿态像貌眼神各不相同,但都气质高贵、清纯无暇,心灵未被世俗世故扭曲和污染,令人顿生不忍亵渎的爱怜之情。
这时家长带着学生陆陆续续进场了,我带着几位学生、家长到处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画,内心开始感起兴趣来。
我仔细观望着每幅画,我发现每幅画笔法都苍翠有力,画的使人觉得实有行云流水,笔走龙蛇之感
让人感到艺术的博大精深,令我感到自豪
再看到同学们的画,那更不用说了,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又来到书法作品展区,一个个毛笔字清秀俊逸,透露着深深的文化气息,同时也激起了我对书法的兴趣。
我又仔细一看,这些书法作品的作者竟然是年龄那么小的孩子
真是为他们感到自豪。
一位家长观看完这些作品,不禁地赞叹到:“河田小学能够举行这么大的书画展,真不简单呀
”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由整理]看完了书画展,我感觉很不错,能欣赏到艺术,能看到辛苦的杰作,能看到缤纷色彩的世界
同事们和学生们的那些杰作,使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仰慕之情。
我不禁想起了自我,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太惭愧了。
也许我该身体力行地多看多走,刨除自我的狭隘,认真汲取知识的养分,在文化的海洋中徜徉
画展观后感(二):参观画展观后感这天下午两节课后,我们全班来到B3幢一楼参观黄原奶奶的书画展。
老师带领我们陆陆续续进场了,我四处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字画,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
悠悠的古运河水,盛开的牡丹,挺拔的墨竹……中间还镶嵌着几幅书画作品,动静皆宜,相得益彰。
黄奶奶的笔法苍翠有力,又行云流水,让人不禁感叹她高超的技艺。
我课外也在练习书法,觉得个性枯燥,有时都不想写,看了黄奶奶的作品,我想我必须会坚持下去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画就是牡丹争艳图,形态各异的牡丹竞相争艳,黄的、红的、白的……瞧,上方还停留着两只黄黑色的画眉鸟,时而清脆的鸣叫,时而扑打着翅膀,让人赏心悦目。
寓意着我们青少年在老师的教导下用心向上,勇于进取,像花儿一样美。
画展中还展出了一些照片,灵山大佛、江南林园、太湖美景……让人感觉黄原奶奶是那么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活到老,学到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我想我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就应身体力行地多看多走,去感受美丽的世界。
画展观后感(三):这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
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
我怀揣着这样的情绪,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
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
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
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
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
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
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
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画展观后感(四):参观画展观后感这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
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
我怀揣着这样的情绪,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
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
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
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
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
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
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
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画展观后感(五):参观画展观后感共青城市“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协委员曹文军个人画展被安排在了“两会”主会场的入口处,格外引人注目。
这也是共青城市第三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既是共青城市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具体表现,也可谓是为“两会”胜利召开而锦上添花之举。
在曹文军个人举办画展期间,共青城市委、市政府领导及“两会”代表与员,利用休会时光观看了曹文军近年来潜心创作的66幅国画作品,其中包括写意山水、工笔花卉等种类。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曹文军的山水画创作,不仅仅严格遵循中国画的传统,留足了空白,真正做到了“以白计黑,虚实结合”,其作品更是若现“云在山中飘,水在石上流”之感;而且正如他自我所说,他爱艺术,也爱大自然。
爱艺术也爱大自然的曹文军说,因儿女们都在共青城工作,在星子县中学从事了大半生教师职业的他,便和老伴搬到了共青城里定居,也正是定居共青城后他发现,共青城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他和老伴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同时,也再次激发了他书画创作的激情。
于是,他又开始潜心研习中国画,加上长期对自然山水的情有独钟,因此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由于儿女们在共青城工作都不错,收入也不菲,加上他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没有任何生活压力的他在订阅《中国书画报》供自我刻苦研习的同时,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走出去与书画界的名家们交流学习,并先后参观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等各大美术馆和书画展,仅去云南省参加书画展就有10多次,尤其是在参观张大千画展时更是让他大开了眼界;在昆明市他还拜访过云岑书画院院长及其他画院多位着名山水画家,使他的山水画创作同样受益非浅。
说到此次在市“两会”期间举办个人画展的初衷,曹文军说共青城市是一座知名高很高的绿色生态美城,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也要同步才行,作为一个分享了共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普通市民,同是又是一名市政协委员的他,觉得共促共青城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是每一个文化艺术创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让曹文军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市“两会”期间举办个人画展之举,市委、市政府不但高度重视,而且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更是给了大力支持,让他感动的同时对自我今后的创作更加有了信心。
他表示,在今后的国画创作中不仅仅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会融入更多“大美共青”元素,用自我的画笔记录并展现共青城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画展观后感(六):这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
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
我怀揣着这样的情绪,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
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
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
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
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
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
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
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读后感500字 关于数学的
灵魂的照耀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
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
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在有暇之余,我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传》,从而来体会一下托尔斯泰的人生成长的艰辛历程。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
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
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
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
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
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
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鲁迅先生的故居,静静的坐落在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内。
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四合院,虽是冬天,但是阳光射到这里,并不显清冷。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紧凑的立在那儿。
院子的中间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树,历经八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已人去楼空,它们依然还在吐芳争艳。
每间房子的门都锁着,因此我没有机会进入房间细细观赏。
只是通过玻璃向里面瞧了几眼,北屋是正房,两边是鲁母和鲁妻的住所,中间就是鲁迅先生的书房,也称“老虎尾巴”,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
家具非常古朴典雅,摆设整齐对称。
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
现在的这个四合院,完好的保留了其原貌,也是对鲁迅先生最为崇敬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故居的东边,后来又开辟了一大片地方,作为鲁迅博物馆的陈列厅。
那天去的时机不错,刚好是新的陈列厅落成不久的时候,全部的建筑、展览和装修都是新近完成的。
一进大厅,我就被这种集合古典与现代之美的室内装修给吸引住了。
大厅四周的墙壁,用白色大理石和木头相间覆盖而成。
仔细看来,上面还有一些字,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
不同的文集之间以不同颜色纵向隔开,大字是文集的名字,有《朝花夕拾》、《且介亭选集》等,小字是每篇文章的名字,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
每种颜色的材料都像是一本直立的书,这也符合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就进入鲁迅博物馆的展厅,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
首先是“在绍兴”部分的展览,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有些是儿童的浪漫和幻想,也有些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因此,经历家族由盛及衰的曹雪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而那时的周树人,也注定会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同凡响。
“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
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
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除了写作之外,鲁迅先生对美术和文物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独特的鉴赏力,他喜欢木刻画,也收集了许多木刻,在展厅的中央,开辟了两道高达的展板,用木刻画堆积而成。
在展出的展品中,还有先生收藏的魏晋时代的陶俑、明代的青花瓷碗和铜镜,后来他还将明代的两件古物毫无保留的捐给了国家历史博物馆。
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先生曾经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他放弃了。
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
展厅中不时摆放着先生的名言,虽然有些都曾经读过,但是,当我今天完完全全的走进他的世界时,这些震撼人心的词句,依然还在深刻的激励着我,因为我——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先生那颗炽热的心灵和那恒久不熄的热情。
先生生于19世纪八十年代,而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恰好比先生晚出生一百年,今天的我,感觉自己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努力感受他的感受,努力走入他那高远的精神境界。
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生是圣人,他堪称“民族魂”。
因此,鲁迅是属于整个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