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琵琶课的感言

09-2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琵琶好学吗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低眉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大珠小珠落玉盘”天籁之音就是琵琶诉不尽这背后的辛酸与辉煌。

五岁开始,我偏学习琵琶。

那时,我用的是小号琵琶。

可这“小”琵琶往我面前一摆,却足足是我的半人高,这庞然大物已经把我的腿压得不堪重负了,可它却仍"摇摇欲坠"。

老师不等我适应过来,便让我练习指法。

那"凤凰指"的手形,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势,使我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我便头昏脑涨。

可老师却笑着补充道:“这是基本功,必须练好

”基本功

没办法,回到家后,我只好重打精神,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弹、挑、弹、挑??????就连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也在心里默默地比划着指法,背着琴谱。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年后,我参加了白下区少儿才艺大赛,那是我第一次演出。

我一个人坐在高高的红皮椅上,在空阔的大舞台上,面对着台下的评委老师,望着下面一片黑压压的人群,我踮起的脚尖不禁有些微微颤抖。

我定了定神,就像平时的练习中一样,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地抚琴而弹。

在那次比赛中,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琵琶的信念。

如今,我马上要考八级了,所弹的曲目就要十几分钟。

听,这是琵琶曲《十面埋伏》。

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传来,这不是一个童话,也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史实

只有她,只有琵琶,在娓娓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历史??????"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尽力刻画了胜利者刘邦"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乐曲高昂,气势磅礴,金戈铁马,惊心动魄,令人振奋。

琵琶,诉说不完人间的悲欢离合,也许说不尽人间的喜怒哀乐。

她,是我最忠实的朋友。

技术、技巧磨炼我的意志,旋律、曲调陶冶我的情操。

我爱你,琵琶

永远都爱着你,琵琶

我是一名开学即将高三的学生。

我想请教一些关于艺术的,特长生的问题。

我是学琵琶今年刚过十级。

假期我学会了洗衣服  假期里我学会了什么,是自己梳头吗

不,不是,梳头我早就会了----技术一流哟

难道是学会自己洗澡吗

不,不是,自己洗澡我早就会了----谁不会呀

那到底是什么呢

哦,原来是自己学会了洗自己的衣服呀

到底洗的怎么样,快一起来看看呀  妈妈才洗的雪白雪白的衣裳,我出去玩一下,出去上堂课,就已经,黑不溜秋了。

妈妈看见了说:“怎么搞的,衣服才穿几天呀,就这样脏了

”我表面在说说:“对不起,我以后会注意的。

”但心里却在想:不就是个衣服么,值得骂我一顿吗

妈妈还接着说:“我洗都洗不赢你了,从今以后,你要自己学会洗自己的衣服。

”我一边说:“哦。

”一边想:我怎么洗得好呀,还不得洗坏了,算了,试试看吧。

  我像一个初学者,由于不放心,妈妈在旁边看着我。

我首先放点水(郑重声明,是手洗的),再放,正要放下去的时候,妈妈说:“你放那么多的干什么,想洗坏呀

”我小声地说:“就是想洗坏。

”妈妈大概是没听见:“你说什么

”我吓死了:“没什么。

”我再也不马虎了,我洗的可认真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都给洗了个边,哎呀,洗死我了,呀,不好,腰好痛呀。

看来还真得多“运动,运动。

”我把手给拿上来,啊,妈妈你快看,我手尖上怎么皱皱巴巴的,妈妈说:“洗衣服都会这样的,要是冬天里洗,手都要洗得红通通的,像抹了胭脂一样。

”......  洗过衣服后,我在想:原来衣服的干净是来之不易的呀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衣服,这也告诉我了,大人们其实很辛苦我们要帮她们分担这就是我的洗衣服感言。

10篇记叙文阅读,带答案

和他的老师  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

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

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

”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

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

今后的前途如何

”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  “都不是,先生。

”  “那一定是亲戚

”  “也不是。

”老太大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

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  “当真吗

”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

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

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

”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  1.本文已用“‖”分为三段,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带“...”的一节,你认为哪一句话更能看出巴尔扎克的武断,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答案:  1.段意:写巴尔扎克的老师用他小时候的作文本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

  2.中心思想:表现了巴尔扎克勇于承认错,知错就改的美德。

  3.“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  4.首句: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

  尾句: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海滨的夏夜  夜,来临了。

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桔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还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

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照映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淡下去了。

深红的颜色变成了大红,绯红又变成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绯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

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山坡上的那一片灯火,它们从半空倒映在蓝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耀,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

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我到过不少的海滨城市,那些地方,都令人喜爱,然而,我最喜爱的却是这儿——威海。

  1.在文中用“____”划出一句拟人句。

  2.本文分三段。

第(    )自然段为第一段,第(    )自然段为第二段,第(    )自然段为第三段。

  3.课文围绕(    )去写,按顺序写了(    )、(    )、(    )三个时间的景色变化,突出了威海夏夜的(    )。

  4.课文的中心思想热情地赞颂了____,抒发了作者____之情。

  答案:  1.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2.(1—2)  (3—4)  (5)  3.夏夜  日落山不久  日逐渐西沉  夜晚  幽美  4.威海海滨夏夜的幽美  对威海海滨的夏夜的喜爱  花的启示  在我家的小院里,种着两种花——牵牛花和郁春棒。

这是两种品格不同的花。

  牵牛花一向是把根埋在土里,依靠葡萄架向上爬,它纤细的身体那样柔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似的。

而郁春棒总是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依靠自己吸收的养料,在狂风暴雨的(浸侵)袭下顽强地生长着。

  春暖花开的季节,牵牛花开出了一朵朵镶着五颜六色花边、色彩艳丽的花朵。

它躺在毛茸茸的叶子上,吹着喇叭,炫耀着自己的美貌。

在又大又圆的绿叶上,郁春棒也开出一朵朵水灵灵的白花。

白花绿叶,格外淡雅,但它并没有为此而飘飘然,而是默默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一进入金黄的秋天,牵牛花早已枯黄的叶子纷纷落下,花茎也渐渐枯萎,最后结出几粒干瘪的种子就死了。

郁春棒也脱去翠绿的外衣,只留下几根一寸来长的茎露出干(燥  躁)的地面,待到和煦的春风再度吹拂大地,就又破土萌发。

  在社会上,有的人肤浅软弱,有的人扎实而坚强。

有的人取得一点成绩就居功自傲,有的人默默无闻的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而从不夸耀。

有的人遇到困难就心灰意冷,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无所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花没有生命力,它只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于世。

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自己决定怎样做人。

  亲爱的同学,你喜欢哪种人,究竟要做哪种人呢

  1.划出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2.选择正确答案(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飘飘然”应解释为(    )  [①随风飘舞;②骄傲起来]  B“再度”中的“度”字应解释为(    )  [①次;②度过]  3.在文章中找出下面带有“____”的词语,并写出它的近义词。

  顽强—(    )  炫耀—(    )  4.按照先总述院子里种了两种不同的花,再分述两种花的不同的品格,最后开展联想,的写作顺序将文章分成三段(用“‖”线在原文上划分)。

  答案:  1.选择:侵    躁  2.A②    B①  3.顽强——(坚强)    炫耀——(夸耀)  4.分段:  第一段:“在我家的小院里……顽强地生长着。

”  第二段:“春暖花开的季节……能自己决定怎样做人。

”  第三段:最后一自然节。

  从背后照来的灯光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我知道,虽然这么晚了,明天又没有数学课,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来,坐下。

”她虽然和蔼地笑着,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不由惭愧地低下了头。

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

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那装满智慧的额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

”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

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新年后第一堂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刚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

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留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

她似乎发现了什么,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

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起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

下课了,我们才明白,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

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浇灌着我们。

她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

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

  前面一片黑暗。

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

我回头一看——是老师

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

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

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我激动不已。

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灯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我前进

  1.读句子,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再填空。

  ①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忐忑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第一个“光”指的是____,第二个“光”指的是________  这句话赞美了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①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    )  ②我回头一看——是老师

(    )  3.文章中多处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读其中两处,说说每处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品德。

  ①我知道,虽然这么晚了,……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

  ②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  4.写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  天晚、明天又没数学课,而去打扰老师令我忐忑不安。

  ②第一个光指的是老师一丝不苟的讲授知识,第二个光指的是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用全部心血浇灌我们。

赞美了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2.①递进  ②解释  3.①工作认真,无私奉献。

  ②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深夜老师为我补课及元旦夜晚护理病重入院的父亲,第二天又赶回学校给我们上课的事,说明了老师对工作认真、对学生负责,用全部心血浇灌我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顽童”爷爷  这两年街坊邻居都说俺爷爷越活越年轻,可奶奶老说他越活越孩子气,也别说,爷爷这两年真像个老“顽童”。

  记得刚落实责任制那阵子,爷爷胡子一捋(l3),眼睛一眯:“吧嗒

财神爷这回可进门啦,嘿嘿

”那腔调连我这个也学不出来。

  去年秋天,全家闹个大丰收。

爸爸从商店买回个小闹钟,爷爷可乐啦,他咧着嘴:“嘿嘿,小家伙,以后你当‘长官’,我保证服从命令。

”这以后,铃声一响,爷爷就起来,上山带着它,下田把小闹钟挂在锄柄上,走三步看两眼,生怕脚步快了。

  第二年秋天,又来了个连续丰收。

妈妈从烟台买回个春雷牌收音机,爷爷一见就迷上了。

他手把开关,拧过来,又拧过去,遇上京剧就跟着哼几句,听到发家致富的好经验,就把耳朵贴在喇叭上,听得直流口水。

  今年是第三年了。

春节前夕,爸爸又托人从上海买回一台二十英寸的彩色电视机,爷爷一下子又成了包场观众。

有时荧光屏上出现迪斯科舞,爷爷的身子也情不自禁地扭起来。

坐在侧面的妈妈看见了,憋得直吭哧(ch9)想笑又不敢笑。

爷爷呢,遇上这种场合也真会随机应变:“嘿嘿,这两天晚上点火,身上怪痒痒的……”  ,我家一下子买了两台金龙牌电风扇,这下可把爷爷的魂给勾走啦。

他下工一回家,就搬把椅子坐在中间,“卡吧,卡吧”地转着电钮,嘴里美滋滋地哼:“一级二级不算风啊,三级四级啊,五级六级嘿嘿……冷飕飕啊,七级八级起了空啊,老汉我再活上二十年啊,返老还童要成仙哪……”  我爷爷就是这样,整天价乐不可支。

咱顽童们想跟他比“顽皮”劲,也没门儿。

  1.选择。

联系原文思考问题,在各小题的正确答案前边括号里打“√”。

  (1)文中加粗词“顽童”的意思是:  (    )A.是说爷爷整天价乐不可支,像个老“顽童”。

  (    )B.是说爷爷言行反常,不像个老年人。

  (    )C.是说爷爷已经变成了爱玩爱闹又调皮的儿童。

  (2)作者把爷爷说成“真像个老‘顽童’”,是对爷爷的:  (    )A.赞美  (    )B.讥笑  (    )C.厌恶  (3)文中加粗的“财神爷这回可进门啦”这句话意思是:  (    )A.爷爷认为党的政策好,使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就像财神进了门。

  (    )B.爷爷认为劳动能致富,只要好好劳动就能致富,就是财神进了门。

  (    )C.爷爷盲目乐观,一心想过好日子,时时刻刻盼望财神进家门。

  (4)文章的2—6自然段是第二大段。

这一大段的意思是:  (    )A.写“我”家买了“小闹钟”、“收音机”这些物品。

  (    )B.写“我”家越来越富裕的情况及爷爷的特点。

  (    )C.主要写了“妈妈”暗笑“爷爷”那件事。

  2.判断。

在下列各题的正确答案前边的括号里打“√”。

  (1)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    )A.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描写,刻画了“爷爷”这一“老小孩”形象,歌颂了党的富民政策。

  (    )B.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描写,突出了“爷爷”的“老小孩”形象,说明作者对爷爷的看法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A.以事情发展为顺序。

  (    )B.以时间为顺序。

  (3)本文是以写什么为主的文章

  (    )A.事  (    )B.人  (    )C.物  (    )D.景  答案:  1.(1)A    (2)A    (3)A    (4)B  2.(1)A    (2)B    (3)B  峨嵋道上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

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

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眺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坚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

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

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

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  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  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  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  干这个  铺路  我疑惑地说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p)、p&)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

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

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

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

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

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如果、即使)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也)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给短文第三、四小节加上标点符号。

  3.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用句号的句子,要求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我”内心愧疚的原因,请用“~~~~”划出来。

  5.给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标出。

  6.这篇短文通过记叙“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赞扬了铺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答案:  1.划去:眺望  p)  即使……也……  2.,。

,:“

”“

”。

  3.这数不清的石板,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

  4.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5.第一节末“‖”,第六节末“‖”,第八节末“‖”。

  6.不畏艰辛和无私奉献。

  虎口脱险  花娇姑是士地革命时期党的秘密交通员,她的家在弋阳县漆工镇大脚岭,是赣党的重要交通站。

  1930年春的一天,来交通站布置工作的,天不亮就起床。

他身(    )黑布衫,脚(    )草鞋,腰(    )白汗布,(    )得跟当地农民一样,他习惯地走到村前的田垅上,观察田里的庄稼。

  突然,从村后竹林窜出几个匪兵,“不许动

干什么的

”  情况突变,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屋里的同志。

他故意大声喊道:“大清早的,抓我一个种田的做什么

”  哼  你是种田的  为什么空着手  看看蕃薯被野猪吃了没有  一个满脸横肉的家伙嚷道  别罗嗦  把他带走  估计屋里的同志已经转移了,敌人并没有发现这里是个交通站,便高声向屋里喊道:“妈,给我把柴刀拿出来。

”  这时,花娇姑已带领屋里的同志向后山撤走了。

听到喊声,赶忙拿起一把柴刀,急匆匆跑到田垅边,板着面孔,装着生气的样子:“叫你赶早砍两捆柴,到现在还没去,就晓着戏(弋阳方言,玩的意思)。

”  接着转过身,陪着笑脸对匪兵说:“老总,莫见怪,我这个崽俚不懂事,你们不要把他吓着了。

”  几个匪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说什么好。

花娇姑把柴刀往方志敏手里一放:“还不快砍柴去,不砍两捆柴回来,就莫回家吃饭。

”  方志敏接过柴刀,迈开大步朝后山走去,顺利地脱险了。

  1.在短文的(    )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2.给文中空白处补上标点符号。

  3.方志敏为什么故意大声喊道:“大清早的,抓我一个种田的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把文章分为四段,给第

【第3句】:4段拟一个小标题。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穿  着  系  打扮  2.“

”“。

”:“

”  3.告诉屋里的同志赶快转移。

  4.第①节;第②节;第③④节;第⑤—⑨节  遇险  脱险  5.方志敏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写一篇《喜宴》的影评,不是观后感,要有视听语言,色彩等

急急急

《喜宴》是李安1993年的作品,李安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柏林电影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上的最佳导演奖,以及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他的家乡台湾,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

李安也从此踏入国际知名导演的行列,而这才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李安的电影我看的不多,但是《断背山》给我的印象很深,当然希斯莱杰是其中一个原因,美国西部的蛮荒草原、牛仔的生活也是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但是看完以后,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李安对细节的处理。

杰克保存的他们两人的衬衣,恩尼斯用自己的衬衣抱住杰克的衬衣,在得知女儿要结婚后,默默地念出jack I swear。

电影在这里依旧是平淡的叙述,但是在观众的内心里已经是奔泪的高潮。

我想这就是李安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吧。

  《喜宴》这部电影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整部电影的主题有两个,一是同性恋,二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但本质上,或者说主要的还是讲中美的文化差异,只是借了同性恋这只鸡来下的蛋。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接与浅显的认识。

《喜宴》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其实可以看作是导演自己的切身感受。

李安有着台湾与美国的双重背景,他身处的环境决定了他更能够敏感的感觉到这种差异的巨大存在。

某些方面上讲,台湾比大陆传统情节更重。

大陆从49年以后经历的变革太大,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丢弃了。

而台湾由于比较稳定,很多传统的东西得以继承下来。

当李安从台湾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从骨子里就完全不同的民族。

  电影一开始就设定了男主角的特殊背景。

一个亚洲人带着耳机在健身房里锻炼(典型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耳机里放的是远在台湾的母亲寄来的录音带,依次交代了导演对故事情节的一些设定——父亲是退伍军人,还是个师长;男主角岁数不小了,父母催促相亲(典型的中国人的人生)还是很新潮的方式——择偶俱乐部。

接下来赛门出场,通过一段对话介绍清楚了高伟同(男主角)与赛门的同性恋关系。

至此,导演对故事的矛盾设定已经都出现了,整个叙述清楚流畅没有一点赘余。

  值得注意的是开篇的这个在健身房里的场景,在后面的片段中也再次出现,也是男主角一边锻炼一遍听母亲寄给他的录音带。

在后面的片段中导演借由赛门的口说出了,伟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健身房,间接道出了伟同对于父母为他相亲这门事的反感和苦恼。

男主角对于相亲这件事的态度在观众看来是十分明确的,他不会真的去相亲,但又不能把事实告诉父母。

尽管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完全的美国化了,但他也深知传统的中国文化是难以接受同性恋这样的事情,更别说他还是家里的独子需要他来传宗接代。

可想而知,伟同的心里是非常痛苦的(后面的片段里讲到这是他将尽20年的秘密),但是电影里没有哪个镜头拍的很深沉凄惨来表现男主角的痛苦。

我想这是李安特意安排的,在伟同向他母亲坦白的那个片段,完全可以让男主角来一次发挥,将多年来的压抑一次性的发泄个够。

但是这样就失去了李安对故事举重若轻的驾驭功力。

李安用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男主角的心境,从电影叙述的角度表达了东方人的含蓄(这里是指李安)。

  《喜宴》之所以叫“喜”在我看来,它的整个氛围还是欢乐的,整个的叙事节奏也比较快,电影配乐也没有大悲的段落,人物悲伤情绪的发泄也是点到为止。

剧情以一场骗局展开,个中人物为各自的目的而参与到这场骗局中来,我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在担心一旦骗局被揭露,这场骗局中的人命运会怎样。

以我看电影的经验,遇到这种家庭题材又是亲子矛盾的电影,往往会觉得很压抑,我想导演之所以把整体氛围做成“喜”的感觉,也是为了避免这种压抑。

  这场骗局的开始是从威威和伟同的共同“利益”出发的。

威威为了得到绿卡,伟同为了不再相亲,也是为了让父母安心。

骗局的最终其实也算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伟同还是跟赛门在一起,威威拿到了绿卡,高爸爸高妈妈可以抱孙子。

但是结尾的地方还是给人留下了些忧伤的感觉,一个退伍老军人对美国文化的投降,威威为了能在美国立足而付出的代价,他们面对的美国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然而对于伟同,美国是一个庇护所,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可以做一个同性恋者而不必隐瞒躲藏。

导演要告诉我们的是,中美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并非不痛不痒,但也不是有意要去刺痛某些人。

  《喜宴》是一部很有嚼头的电影,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的品味。

课上老师讲的关于剪辑、蒙太奇的运用我还是云里雾里,但是对于镜头、景别这些我很想借《喜宴》来好好分析一下。

  《喜宴》中几乎没有远景的镜头,故事的叙述环境也基本上是限制在曼哈顿这样的一个小的区域里。

导演的目的就是让观众把心放小,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小制作的家庭剧来看,然而在内容上却是探讨的中美文化差异这样的大主题,这样的表现方式实际上是用几个人的生活来映射这些夹在文化代沟中的一大群人。

集中的表现是在婚宴上,平日里低调压抑的东方人发泄出来却是如此的狂热,这让席间的美国人看得大跌眼镜。

  伟同把父母接到赛门家,要去结婚公证之前的那段场景,整个场景主要用了三个摄影机的位置,一个是从赛门的视角拍父亲母亲,一个是从赛门的视角拍威威还有一个是过威威的肩拍伟同与父亲。

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张力的一段,从一个平静的早餐开始,伟同说出要结婚的消息对于父母来说很突兀,甚至说不可接受,对伟同和威威来说却是早有准备。

而赛门是打酱油的,所以将两个摄影机的位置安排给了赛门的视角。

我把这一段看成是餐桌上的文化碰撞,也是伟同与父母的第一个正面的矛盾碰撞。

其实结婚就是一个形式,但是中美文化对于这个“形式”有不同的认识。

伟同说“我结婚又不是为了跟人家交代”,而母亲说“不为了跟人家交代,你接什么婚啊”。

很明显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对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人做过很多的研究。

大致上认为,西方人按照事物的属性来看待问题,东方人按照事物的联系来看待问题。

在母亲的思维里结婚不是自己的事情,它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而在伟同看来,结婚是自己的事情,了不起跟自己的父母有关系,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有趣的是整个对话(5个人)只有母亲和伟同在不停的说,威威有单独的近景镜头却一直不说话,父亲在两个镜头里都出现却也一言不发。

但是观众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心里翻涌最大的是他们两个。

母亲和伟同是两个极端,东方与西方的两个极端,但是威威与父亲则不是。

威威是从大陆来到美国的,她留在美国是为了寻求自己的理想,她不是完全的美国人(没有绿卡),当高妈妈给她那些旧衣服的时候,她能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分量,她内心里有传统的意识。

高爸爸也不是完全的传统中国人(他懂英语),他了解到伟同是同性恋后也能够平静的接受(这一点我也很吃惊),他是不得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的人。

  另一个很有味道的场景是赛门与高爸爸在海边的对话。

在这个镜头里,导演一直保持了一个中景的景别没有变化,有趣的是人物一直是背对着摄影机,父亲佝偻的背和花白的头发展现无疑。

这样的场景,很像是一对父子在深谈。

李安在这里对观众做了一个交代,骗局最终要大白于天下的,但是这个真相揭露的很平静,没有发生像伟同担心的事情。

高爸爸一直装做瞒在鼓里是为了抱孙子(看到这里觉得他有点老奸巨猾),赛门说“I don`t understand”他回答说“I don`t understand

”。

听到他这样讲,又看到这样一个憔悴的背影,观众很容易就明白这句话的意味。

一个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人,来到美国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面对从来没想过的问题——同性恋。

文化的差异(两个国家的人),时代的变迁(老人的背影),在这个镜头中都展现了出来,高爸爸的这句I don`t understand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段对话结束的时候,导演把中景换成了远景,海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仿佛在暗示赛门与高爸爸更加开阔的心境。

  最后我想说说《喜宴》的配乐,电影中东方音乐出现的时候往往都有琵琶的声音,而琵琶的节奏很快,音乐的氛围不会太过于凝重。

很多的场景都有东西方音乐的穿插。

在赛门向威威介绍伟同的生活习惯的时候(结婚前),配乐是欧美音乐,接着镜头一转到威威休息的镜头就变成了东方音乐,紧接着又是赛门和威威的场景,又是欧美音乐。

这样的快速转换暗示的是威威这样一个东方内涵的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

在与人交往时,要按照美国人的节奏,而当自己一人时又会转换到东方人的状态。

  在电影最后的几个场景中一直用的是东方音乐做得配乐。

似乎东方人更懂得离别之时的抒情。

临别时,5个人又翻看结婚时的照片,翻到最后一页,是伟同和赛门的照片。

这段很有传统感觉的音乐一直伴随着离别的过程。

按照电影配乐是电影主题以抽象和纯粹的方式表达的理解,这段音乐就是此时伟同父母的心声。

有些凄凉,有些无奈,无法心满意足,但是也别无他求。

作文――改写《琵琶行》

秋夜风中的枫叶和芦花在空中凄厉地飞舞、盘。

被贬到任司马的白居易,此时怀着几份与凄楚,恋恋不舍地同路经此地探望他的好友江箫竹骑马来到浔阳渡口,依依作别。

轻挥的素手停在风中,依稀可见眼眶中打转的泪水盈盈上涌。

千言万语终难诉尽心中忧国忧民之志。

江箫竹望着朋友憔悴的身影,抑制不住心中难奈的情怀又邀白居易到船上再喝饯行酒。

盛情之下,白居易跃下马来,向渡口一指,道:“我白某今生能结识你这么一位豪杰,即使被贬又待如何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兄台设酒为你饯行。

”船内。

二人举杯欲饮,却有万千话语哽在喉头。

相对无言,杯中美酒化作了斩不断的离愁别绪……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白居易正欲引骑上马,忽闻一阵如泣如诉、似丝似竹的弦声滑过江面,划破长空穿入耳鼓。

顿时,他所有的情愫似乎都凝固了。

江箫竹也被乐声吸引,他见白兄凝思沉默欲行又止,忍不住再次相邀:“这么美的丝竹之声,何不共赏再别

”白居易再次登舟。

两人向音乐飘来的地方轻声呼唤:“请问弹琴高人,可否来船上一叙

”未见回音,丝竹声却嘎然停止了。

这时,两船已悄然靠近。

江白二人斟满酒杯,拨亮油灯,重新摆开宴席,准备邀弹者一叙。

江箫竹站在船头,由衷地赞美道:“方才一曲,犹如高山流水,高人不知能否赐见

”片刻的宁静后却传来一女子如云间莺语、似春燕呢喃的低语:“贱妾深居简出,深夜孤舟,不便相见,望官人见谅。

”二人听后一时语塞。

白居易执著地向前挪了挪脚步,恳切相邀:“适才听夫人弹奏琵琶,技艺娴熟已臻化境,曲中的忧愁苦闷仿佛是在下的生活写照。

如果没有猜错,夫人与我同病相怜,何不过来一叙

”稍顷,一位中年妇女从船篷下轻移莲步盈盈走出。

她双手抱着琵琶,遮住了半个脸。

侧影中见其鬓若浮云,秀目微蹙,目光含羞。

虽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

似曾绝艳的容颜下隐隐约约写满了惆怅与无奈。

妇人坐定。

纤纤素手怀抱琵琶,玉指轻拂,转动弦轴。

刚轻轻的试弹了三两声便有如云若泉的无限深情弥漫开来。

白居易与江箫竹对视相望,不约而同地道出:“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啊

”。

渐渐地,妇人完全沉浸在乐曲声中。

她一会儿掩首扫弦,一会儿又揉滚轮指。

掩按抑遏的指法下流淌出低沉忧郁的声调。

声声哀怨幽思,仿佛诉说着自己一生的不幸。

她俯身埋首,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好像要弹出埋藏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叩弦、操弦、抹弦、挑弦,她将名曲《霓裳》、《六幺》的意境弹奏的酣畅淋漓。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窃窃私语。

嘈嘈切切,仿佛滚圆的小珠子落入玉盘,发出悠扬悦耳的清脆响声。

瞬息,音乐变得沉痛悲抑,像冰下滞涩不畅的泉水。

渐渐地,音乐越来越低沉,丝弦仿佛要凝绝。

四周冷冷清清,万籁俱寂。

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了。

琵琶女微颦双眉,轻声长叹,终于把隐藏内心的怨恨幽情融进乐曲中一泻而出……忽然,繁弦急奏,发出清越雄壮的声响。

就像银瓶迸裂水浆飞迸,又似铁骑杀出刀枪齐鸣。

此时,琵琶女用拨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四弦齐响,犹若撕裂绸缎般发出尖锐、清厉的余音……江面上的一轮秋月,明净、皎洁。

大小船只纷纷停下。

伫立船头的人们悄无声息,听得如醉如痴。

过了好一阵子,白居易和江箫竹才从音乐的情思中回到现实。

未等二人说话,满腹心思的琵琶女已将拨子插在弦中。

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裳,刚才激情摇荡的神态转而化着了凄楚、幽怨。

她娓娓絮絮地道出了自己凄惨的身世。

我本是京城里的一位歌女,家就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下。

我自幼聪明好学,十三岁学得弹琵琶,名字就列榜在教坊第一部。

妇人眼神迷离,沉吟片刻后接着说:那时候,我美艳绝伦。

一经梳妆打扮,同类的姐妹们也免不了嫉妒。

王孙公子们争先恐后送我财物。

常常是一曲歌罢,所得红绡已不计其数。

他们陶醉在我演奏的琵琶曲中如醉如痴。

有的把身上佩带的名贵饰物取下来击打拍子直到敲碎;有的在狂欢中宴饮调笑,失态到酒洒满身,玷污了罗裙。

稍顿,妇人幽怨的语调里充满了惋惜:时光流逝,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把青春年华很快消磨殆尽。

我年老色衰,门庭也渐渐冷落。

后来,我嫁给了一位商人,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

可商人重利轻情,很难消解我的孤寂。

他上个月就贩茶去了浮梁,至今杳无音讯。

我孤零零地守着空船甚是凄惨。

昨夜梦中重返少年时光,饮江呓语,泪横脂粉。

弹奏琵琶只为排遣心中的愁苦郁闷,未曾想惊扰了两位……江箫竹听罢忙起身拱手相告:“深夜寒水浸月,丝竹排空,我二人有幸欣赏到如此意境,实乃缘分。

”说完左右环顾却不见白兄的回应。

回头看时,却见白居易愣愣地坐在一隅出神。

顷刻,泪水便滴滴嗒嗒滚落下来。

也许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翻江倒海。

忽见他起身走到船头仰天长啸:“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说完回身对着妇人一揖到地:“我从去年离京被贬到浔阳,一直深居简出。

在这个偏僻潮湿的地方,整日只有杜鹃啼血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我已有一年没有听到丝竹管弦之声。

偶有山歌牧笛但呕哑嘲哳不堪入耳。

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仿佛仙乐入耳,刹时茅塞顿开。

请你不要推迟,坐下再弹一曲。

我要依曲为你写首名曰‘琵琶行’的歌词。

”妇人听罢感激涕零,竟站立良久不能言语。

满腹的感激和巧遇知音的喜悦让她心潮澎湃,思如泉涌。

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响起。

然而曲调繁急,情感凄凉,满含悲切。

似与刚才奏过的曲子迥然不同。

满船听者无不俯首掩泣。

这时,白居易已完全感动在乐曲声中。

倏忽间,胸前的衣襟早被扑簌而下的泪水浸湿一片……来自于:《琵琶行》改写——愔水时值唐朝宪宗元和十年,浔阳江头。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浔阳渡口,群舟星布。

忽听马蹄得得,两人并骑而来。

左边的一位身着青衫官服,右边一位却穿著白色长袍,似是读书人模样。

那青衫老者鬓须皆白,目射精光,炯炯有神,正是江州司马白居易,此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本在朝中任谏官。

因朝廷黑暗,流弊丛生,白居易长怀忧国忧民之志,直言力谏,怎奈宪宗昏聩,又为佞臣所挟,胡乱安了个罪名,便将他打发到外省做了个闲散官员去了。

这天,白居易的挚友江箫竹已在江州盘桓多日,心中甚是思念家人,今日决意要辞别回去,白居易挽留在三,只好备了些盘费,亲自送他至江边渡口。

江箫竹道:“乐天兄,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二人……就此别过了吧

”白居易久久不语,忽地跃下马来,向渡口一指道:“好,箫竹兄,我白某今生能结识你这么一位英雄豪杰,实乃终生幸事,就是被贬又待如何

箫竹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日能得以再见,不如我们上船再叙,在下位兄台摆酒饯行

”江箫竹亦是恋恋不舍:“好,今日我们来个一醉方休。

”二人携手上船,白居易交予那舟子一两银子,不一会儿,一桌酒菜便置备好了,菜虽不丰,倒也别致,酒既清烈,又颇醇厚。

二人举杯欲饮,却又有千言万语哽在喉头,一句也说不出来。

二人相对无言,杯中美酒化作离别愁绪。

忽然灯光一暗,二人同时仰看,只见那油灯中,灯油将尽。

白居易叹道:“你我便如这油灯一般,一生尽照着别人,却终有油尽灯枯的那一天啊。

”江箫竹目中泪光盈盈,黯然道:“乐天兄,切勿悲伤,今日一别望各自珍重,有缘再见吧。

”白居易含泪作揖,依依惜别,当此乱世,就此一别,怕是再难聚首,二人不禁心下恻然。

白居易上了岸,引骑上马,正待离去,忽闻江中,有弦声传来,那弦声如泣如诉,似丝似竹。

白居易不禁心中一酸,一只脚认入马蹬便要离岸回府,忽听舟中江箫竹高声叫道:“乐天兄现有丝竹助兴,何不再回舟中,请那弹琴者弹奏一曲如何

”白居易心中正有不舍,便即拴马下岸,来到小舟之中。

江箫竹命舟子又制备一席酒菜,并向江中喊道:“请问哪位弹琴高人,可否来舟上一叙

”白居易轻声道:“不知是哪位高人,竟也与你我一般心境。

”江箫竹“唔”一声,奇道:“兄台怎知

”白居易喃喃道:“音律之意,本与心通,所谓佳器易得,知音难求啊。

”江箫竹慨然道:“乐天兄,此言甚是,你的这一层悟道,兄弟我自愧不如了。

”谈话间,两船已悄然相接,江箫竹站在船头,朗声道:“方才高人一曲,真如高山流水,不置可否赐见

”对面船中,传来一女子声音,有如云间莺语,似是春燕呢喃:“贱妾深居简出,深夜孤舟,不便相见,望官人见谅。

”江箫竹一怔,一时语塞。

白居易上前道:“听夫人弹奏琵琶,技艺已臻化境,但曲中似有难解忧闷愁苦,在下听了更增同病相怜之感,请夫人不要见怪,过来一叙可好

”那边女子,似为所动,只听轻轻地嗯了一声。

片刻,只见一中年妇人从船篷下盈盈走出,双手抱着琵琶,遮住了半个脸,单从半边脸上看来,那妇人浓眉大眼,鬓若浮云,秀眉微蹙,目光含羞,虽是徐娘半老,却是风韵犹存,想必年轻时定是一位绝色美女,然而,俏丽的容颜下却遮盖不住那隐隐的戚苦惆怅。

白、江二人请那妇人进得舱中,分宾主坐定,白居易道:“适才听夫人弹奏时,曲调抑郁,似有难解悲苦,可否说来听听

”那妇人叹道:“小女子丈夫常年在外经商,至今已经年未归,故而闲来弹曲,以慰相思之苦,未成想惊扰二位,真是罪过。

”那妇人言语甚是不俗,顿了顿又道:“得听先生刚才所言,竟是琵琶行家,得遇知音,实乃贱妾三生有幸。

贱妾便在此献丑一曲,还望指教。

”那妇人怀抱琵琶,玉指轻拂,顿感弦鸣若泉,明丽清新。

白居易为之一振,不禁赞道:“未成曲调先有情,高

”那夫人并不作答,只是微微一笑,纤纤素指,如行云流水般弹将起来。

只闻琵琶铮铮,嘈嘈切切;忽而急若奔马,忽而缓似流萤;忽似间关莺语,忽如幽咽流泉;时若银瓶乍破,时若铁骑嘶鸣。

白、江二人正凝神倾听,忽然,琵琶声嘎然而止,江面上万籁俱寂。

许久,白、江二人又回到现实中,白居易嘴唇甫动,那妇人已知他心意,道:“贱妾名唤苏氏,本在京城蛤蟆陵居住。

十三岁学琵琶,归属教坊的一队管理”她说到此处,出神良久。

江箫竹道:“夫人年轻时想必是位美人了,”苏氏脸色原本有些苍白,这是竟泛起一片红润,喃喃道:“年轻时......年轻时......那时五陵的富贵子弟纷纷送我锦帛丝绸,一支曲子唱过所得的红绡不知其数。

那些富贵人家听了我的琵琶如痴如醉,如梦如狂,有的把身上所佩带的名贵的饰物也拿下来打节拍而敲碎了,有的拿不住酒杯,将酒洒了一身,衣服被弄脏了也不在意......”江箫竹早已吃惊的合不拢嘴,白居易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苏氏接道:“后来男人们都参军去了,老妈妈也死了,我就一年一年孤独的耗着,但很少有人来听我唱曲了......再后来,我就嫁给了拙夫,他是商人,很有钱,贱妾过得甚是富裕......”江箫竹在灯光下仔细打量了她一番,身上穿着果然非同一般。

只听苏氏续道:“贱妾本以为如此就可以安度后半生,岂知战火遍地,我丈夫说贩茶有利可图,就去江西贩茶去了。

他走时一句话也没说,贱妾在这儿等啊等啊都等了一年了,他却杳无音信。

昨夜梦中忽然重新回到少年时光,苦于今昔之别,梦中饮泣呓语,醒来后才发现是一场空,心有所感才在夤夜弹曲,如果惊扰了两位,还请见谅。

”说完抱着琵琶深深福了一福。

江箫竹忙起身还礼道:“不敢,不敢,深夜寒水浸月,如此意境,又能听到丝竹排空,正是我二人幸事啊。

是不是乐天兄……乐天兄

”江箫竹不见白居易回应,回头一看,却见他坐在那儿出神,竟怔怔地落下泪来。

忽然他仰天长啸,声震江面。

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必曾相识

”猛地起身一揖到地,道:“兄弟所任闲官,地处偏僻,终年不闻丝竹之声。

今日得闻夫人一曲,实乃平生之大幸

此曲已过,我心已通,哈哈......”笑至最后竟转而为哭,满船主客见此场面,均感恻然,无不啼泣。

苏氏重新操琴,琴声凄凄然,却已不似前声,众人哭泣更甚。

白居易哭罢颔首,却发现胸前衣襟已经浸湿一片。

来自于:仅供参考,作文还是要自己写的。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