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母校讲学感言

06-16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校友回母校标语

生活中的数学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

”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在想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

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奥运会期间,我的姨妈去了一次香港。

她一回来我就缠着姨妈问去香港的情况。

我问:“你们的团一共有多少人

” “人嘛,还可以,是一个大团。

” “到底有多少人啊

别卖关子了。

” 姨妈慢条斯理地说:“你算一下我门团的人数不就行了吗

” “你说吧。

” “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4组多出1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4份,结果又多出1人,再把分底的4小组分成4份,结果又多出1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导游,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 我马上开始了思考,我很快算出了答案:“至少85人。

” 姨妈高兴的说:“一点不错,就是85人,请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 “人数最少的情况下是最后1次4等分时,每人1份,由此推理得到:第3次之前有1×4+1=5(人),第2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1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 “好。

” “那你们有男女各多少人

” “男55,女30。

我们那时只有11人,7人,5人的房间了,你想我们怎么住

而且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

” 经过苦思冥想,我终于得出最佳方案:男的2间11人房,4间7人房,1间5人房;女的1间11人房,2间7人房,1间5人房。

题目做成了,虽然复杂了点,但心里还是十分高兴。

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

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

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数学聊斋:算 24 之不可能问题与难题算24, 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种用扑克牌玩的游戏。

每张牌代表一个的正整数。

(为了简单起见,可以将J,Q,K及``大小王’’ 去掉,并约定A代表1。

) 参加游戏的4个人每人出一张牌,4张牌就代表了4个正整数。

四个人就开始竞争,看谁最先将这4个正整数通过加减乘除算出24来,而且每个整数恰好用一次。

所用的数学知识虽然只是简单的算术,但要算得又快又正确也不容易。

并且还有很多难题出现。

例如,如果4个数是1,1,1,1,你能算出24吗? 这个题目很难,所有的数学家都算不出来。

你会不会因此而拼命地算这道题,希望有朝一日将这道题算出来,将所有的数学权威都打倒

只要你具有一点算术常识,就能看出用四个1按上述规则算出24是不可能的。

因此你也不会白费力气去算这道“难题”。

这不是难题,而是不可能问题。

其实,现在有很多“民间数学家”拼命想解决的问题,比如用尺规作图三等分任意角、找出5次以上的一般代数方程的求根公式、等等,也和这个问题一样是不可能问题。

只不过这些问题的不可能性不容易看出,而是前辈数学家用较高深的数学知识才证明出来的。

不过,既然已经证明了,就不再是难题,而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又例如,4个数是5,5,5,1,让你算24,你能算出来吗

还有,如果4个数是3,3,7,7,或者4,4,7,7,或者3,3,8,8,你能算出来吗

也许,经过努力之后你仍然算不出来,于是你相信它们都是不可能算出的。

不过,如果你看见这样的答案:5 x (5 –1\\\/5) =24,就知道用5,5,5,1算24不是“不可能问题”,至多只能算是一个“难题”。

其实,这个难题也不太难。

只要你解除思想束缚,不要求中间每一步的计算结果都是整数,而允许出现分数,就能自己凑出答案来。

不过,这样“凑出来”的答案让人感到是偶然的巧合。

能不能有一个更自然的思考方法呢? 先用 5,5,1算出24:5 x 5 – 1 =24。

还剩下一个5没有用上。

我们对 5 x 5 –1 进行恒等变形,利用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将两项的公因子5提到括号外: 24 = 5 x 5 – 1 = 5 x (5 – 1\\\/5) 这样

关于尊敬老师的小故事,急急急

明天要读

最好少于150字

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岑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岑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座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

”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应该穿便服。

”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江泽民回母校看望老师 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主席乘车来到母校。

在行政楼的走廊里,江主席快步走上前,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会议室里,江主席询问了老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

钟光林教授住院期间,江主席还多次到医院看望。

求一篇“以学校为家,与学校共成长”的演讲稿

各位领导位老师: 大家好! 看着新老师在国旗下庄严宣誓,我心潮澎心中无限感慨:真是青春无价春万岁!听着郑捷老师的报告,再一次为之震撼和感动: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今天,平凡的我站在这个不平凡的讲台上,讲述最平凡不过的故事,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该从哪里说起呢

从小就觉得老师是一个诗意的职业,或许是妈妈不知不觉的胎教,于是三保小学(台江实小)的老师们就常常见到一位瘦弱的小丫,咿咿呀呀,挥舞着教鞭,有模有样地学当老师;或许是命运使然,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福州教坛便多了一位为语文而生、而来的平凡的教师,为了梦想快乐地前行。

虽然有过疲惫,即便偶觉烦恼,但在孩子们花朵般的笑脸中,我甘愿“花落为泥碾作尘”,用勤奋体验人生澎湃的激情,以用心聆听教学动听的旋律,用快乐捕捉成长美丽的瞬间,用爱心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

无论灿烂,还是阴霾,在教育教学之路上,我快乐并幸福着。

总而言之,我快乐并幸福的源泉是八个字:勤奋、快乐、用心、爱心! 一、勤奋是成长的基石 作家峻青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在关键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你年轻的时候。

”在同事眼里,我是省优秀教师、福州市劳模、市双“十佳教师”,特别是最近还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并主持以我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在学员眼中,我是一个得过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一等奖的教坛“明星”、年轻导师;在学生们看来,我是在课堂里,与他们同悲同喜的可爱的老师。

可在我自己的眼中,我不过是一只刚刚学会飞翔的“笨笨鸟”,成功的背后最大的秘密武器、最大的法宝和秘诀还是那最普通的两个字:勤奋。

20年前,我走出师范学校分配在群众路小学,像在座各位新教师一样,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满怀理想,充满希望,特别羡慕那些名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恨不得一下子能像他们一样,自信潇洒,挥洒自如,从容自得。

可第一节课就遇到了拦路虎,最简单的“a\\\/o\\\/e” 怎样教得有趣

怎样让学生牢固掌握

我把在学校里学的十八般武艺都搬了出来,可孩子们就是不领情,朝我哒哒哒开枪的有,哭着跳出窗外找妈妈的有,给我这个师范学校的“高材生”当头一棒、让我束手无策,很是窘迫。

挫败感相当严重,但成为好老师的愿望更为强烈。

不久后,学校领导就让我在学校开一节公开课,我清楚地记得,这节公开课是《皮球浮起来了》,相比以后我所开的50多节公开课,它太微不足道了,听课人数:全校语文老师加校长只有六个人(群小两年,6个班15位老师),但即使如此,我也丝毫不敢怠慢,因为它是我在教学中成长的第一步。

我的妈妈是台江区的一名教师,我让妈妈带着我找到台江区教学水平最高的老师请教,认真记录下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我带上面包在省图一坐就是一整天,仔细查找有关的资料。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我甚至联系我的同学,请她们带我到市里各名校,悄悄地站在优秀教师的班外“偷艺”。

对我的做法在座的各位肯定不能理解,“就6个人听课

不至于吧!”是啊,连我的妈妈都不理解:“上这么一节课怎么这么难

”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我自小就坚信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道理。

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队,第一堂训练课是托球,我怎么都托不好,夜深人静,家家户户熄灯、睡觉,只有我一个人在院子里练球,不时还传出“笃、笃”托球的声音。

3下不行,5下不行,妈妈睡了一觉起来叫我快睡,我说一定要托到10下,妈妈劝不下我,只我去睡了。

第二天测验的时候,一个个伙伴,前赴后继,托个三下五下便纷纷败下阵来,我却意想不到地托了106下,得了绝对的第一。

当时既高兴又害羞,高兴嘛谁得第一不高兴,害羞呢同学的掌声实在太热烈,老师的表扬太夸张。

正是自小培养的勤奋精神,使我6人公开课获得成功。

1997年我作为学校十个选手之一要参加省市小学、幼儿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其实这次参赛非常为难,毕业十多年了,好久没有练习,“功力”已经严重退化,更重要的是小孩刚刚出生没几个月,我找杨玲副校长软磨硬缠,想说服她不要我参赛,甚至说,我这肉包子身材参赛肯定没戏,雷厉风行的杨校长说一不二:肉包子身材怎么了,还能引人食欲呢,别说了,非参赛不可!我看实在推托不掉,没辙了,那就练吧!我这人的脾气就是要么不做,做了就全力以赴,全心以对!每天集体训练一小时后,我又独自一人留在教室练简笔画,很快宽宽的黑板上满是密密麻麻的简笔画,无法落笔时擦掉重新再来。

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晚必须练十张毛笔字、钢笔字,看两本语音及演讲材料,完不成任务决不睡觉,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书掉在地上惊醒了我,捡起来又接着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在市直属校比赛中拿了全能第一,在全市五区八县又得第一、在全省比赛中还是第一时,许多人连连惊叹,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在这强手如林的比赛中,只要有一点微小失误都不可能取得这样出色的成绩啊。

好好佩服你哟,怎么得第一,我也故意回答,我也好好佩服自己哟,一不小心就得了第一。

其实在这次过程中,我从未考虑过得第一,心里想的只是不愿给学校丢脸、给集体抹黑。

我知道这第一不是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可我经常却能得到这些“馅饼”,为什么

不是因为我长得高,手足够长,不是姚明嘛。

我想说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但不付出肯定得不到回报。

我用自己的勤奋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为自己的成长搭了桥、铺了路,也让我在福州年青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得到认可。

其实在这一年里,我的公开课《海底世界》参加校、市比赛均获奖,并作为惟一一节课选送到省里比赛,得了第一后参加全国比赛,在40多节课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然,而这一等奖只有两名。

每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往往都有关键的几步,我也并不例外。

在我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当回首过去,或许会觉得有些稚嫩,但这种稚嫩正是成长的基础,是每一个阶段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勤奋则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

勤奋不仅是某个阶段,某件事情上的努力,而是要紧紧抓住每一次机会,我相信,只要你用朴实的勤奋和无言的沉默宣战功利和浮躁,用无怨无悔,始终如一的坚持涂绘教育的真实和真实的教育,你就能够及时登上新的台阶,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提升。

二、用心是成长的阶梯 狄更斯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对工作的态度,我们却有权利有责任去认真选择。

”我天生喜欢当老师,但不是说每个人走上教师的岗位都能如此,即使热爱又怎样呢

同样也会面对艰难与挫折,枯燥与倦怠。

我是幸运的,指点我的师傅都是在省内外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教育专家,林学舜、余文森、宁志芳、赵矜明、王光中等,而在他们身上我感受最强烈的是他们的执着和用心。

志芳、赵矜明老师虽已年过古稀,可依然热情高涨地参加听课等各种研讨活动。

林学舜师傅最爱从生活中汲取教学灵感。

跳完舞回来,他会突然问我,发现了吗,语文教学就像跳舞,有旋律、有节奏、有亮相、有高潮、有合作……宁在这些名师的潜移默化中,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信念,教学来源于生活,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2003年,我随翁桂香副局长带队的福州市教育教学代表团赴新疆讲学,去之前本没有公开课任务,可到了米泉市,当地领导强烈要求我为全市语文教师上一节公开课,盛情难却之下,却是巨大的压力,因为这不是代表个人,而是要向我们对口支援城市的老师们展现福州教师的风采。

没有时间准备,我就在听课现场快速构思,临时制作教具,即兴展示一节认识人体器官的识字课。

课前,为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孩子们的拘谨,我设计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游戏“坚决不执行命令”,比如我说耳朵,学生必需用手指其它器官,这是我带学生在川石岛军训时看到的游戏在课堂中的巧妙运用。

为了检查孩子们生字自学情况,我设计了从福州-新疆-福州的铁路线,让孩子们在两个友好城市之间神游,在游览中、快乐中检查生字。

大家都知道李咏主持的《幸运52》吧,我就借用他节目中的“黄金搭档”,将“你说我猜”搬进课堂,让孩子们在开心的快乐互动中巩固词语。

接着,我还制作了“超级变变变”魔术生字卡,帮助学生找到识字规律,而这是借鉴了中央台《广而告之》节目中介绍的扫盲英雄的创意。

最后,我让孩子将所有所学之词,都编入歌曲《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中,当在师生的欢唱欢跳中结束这节课时,所有听课的500多名教师全体起立,给予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这些灵感是平时用心积累巧妙、运用的结果,很多人问我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灵感

在我的眼里,生活中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事物比比皆是,都是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

我不断地在生活中学习,不断地吸收生活素材,产生无穷无尽的灵感和创意,为此专门开设了教学讲座《运用生活资源,进行教学创作》。

是啊!用心是美丽的,当你沉迷于教学的艺术境界,醉心于领悟教学的真谛,品味亲历过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你会体验自己人生历程中每个光辉的瞬间。

用心是长远的,我永远牢记这样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永远都坚信:态度决定一切。

这些年来,不论是公开课还是每一节的日常教学,不论是国讲话还是在省内外开讲座,还是批改一本最简单的生字书写本写作业,我都秉持自己用心的倔劲,才会有一次次国家级省市比赛一等奖的佳绩,才会有五年多时间应邀前往新疆、西藏、广东、山东、浙江以及省市各地开设的上百场讲座和公开课,才会指导教师50多节公开课在国家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奖。

在我看来,即使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要用心去撞,撞出精彩,撞出大音希声的效果来。

快乐是成长的催化剂 我和青年教师座谈的时候,她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林老师,你工作这么紧张、这么繁忙、压力这么大,为什么还这么年轻

我青春的秘密最是宽广的胸怀,快乐的心态。

一般而言,成功就意味着快乐,就像一个登山者,登临绝顶时那种“一览众山小”豪情和满足。

但过程却是痛苦的,需要春蚕破茧,凤凰涅磐般的艰辛。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我热爱教学,热爱教师这个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这并不是说我成长的道路就是一帆风顺,洒满欢声笑语。

1992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我就成为“市首届十佳青年教师”的候选人,事迹被登在《福州晚报》上。

这个荣誉在当时份量是很重的,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市教委却接到了一封颠倒黑白的告状信,为学习困难的学生义务补习,却被说成有偿补课,甚至还有不堪入耳的诽谤,一时间,委屈甚至愤懑充满心头,为什么自己的敬业会成为“罪状”,为什么与人为善却成了攻击的把柄。

在教学中同样也受过不少挫折,最难忘的是参加工作后经常开课,每次开课前,也不知熬了多少夜,可精心准备的一次次试教,经常还是被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

我心里真的委屈啊,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我想过放弃,再也不开公开课了。

2000年我已经是群众路小学的校长助理,工作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可就在这时,一纸调令却要让我离开工作十六年的学校,到一个陌生的学校任职。

这些只是我成长经历中几段插曲,形形色色的困难又何止这些。

老师们,人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或许你们一踏上岗位,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其实困难也有两面性,多想想你克服困难后得到的收获和提升,多想想困难过后灿烂的心情,“阳光总在风雨后”,一路走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困难、挫折是一份磨炼,珍惜经历、丰富人生色彩、促进人生成长。

告状算什么,我更加努力,接连获得省优秀教师、市劳模、市首届“十佳教师”等荣誉,以至于群小的老师们在我离开学校时感慨地说,林莘没有背景,没有后台,她是依靠自己的实力获得她应有的荣誉和成就;试教上砸了也没什么,我从头再来,更加精益求精,我也这样在一次次摔打中不断成长。

老师们,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既然要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难,那就退而求其次,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快乐工作。

在工作中寻找乐趣,每天多一点快乐,笑对人生路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二十年了,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我用微笑面对,从毕业到现在,我始终都是忙碌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现在我在校外开办讲座、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利用节假日、周末、晚上等业余时间,经常是拎着行李开讲座,为了不耽误接下来的工作,讲座一结束,来不及寒喧,来不及吃饭,为的就是赶上末班车连夜返回。

甚至参加省中小学校长骨干班到北京考察,也顾不得游览,连夜乘最晚的航班回来,正好碰上飞机晚点,在机场等待的三个多钟头中,我还趴在行李箱上准备第二天的讲座,凌晨2点多才到家,8点多就充满活力地出现在福清进修校开始一天的讲座。

比如有一年5月14到5月18日五天时间内,之前我带队前往闽东开展教学交流,回来后,还没来得及休整立即投入紧张繁忙的各项工作,作为校长助理、分管领导要迎接市“班班有歌声、有美展”的检查,当时临近六一儿童节,审查节目、布置会场、准备奖品等大量的工作需要筹备、安排,让大家紧张得不得了的市督导评估就要来到;作为校工会主席、办公室副主任我组织学校教师与市教委干部的篮球友谊赛,组织教师子女亲子活动,计算全校教师超工作量补贴;作为市骨干班、高级教师培训班导师要前往仓山听课、评课、指导,到市骨干班和市级小高在职培训班上三个半天的公共课;作为一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我还要开家长会,还有十二节语文课,参加校高级教师观摩课比赛;为了充实自己,晚上还要参加函授学习。

像这样的工作日程是经常性的,很多人看了都觉得累、听了都觉得可怕,自己想想都觉得喘不过气来。

所以有些外校的同行常说真想“跟踪”我一天,看那么多的工作是如何安排的。

按理说这是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累人累心,但奇怪的是我却不觉得累,这或许是一种成就感,或许是一种充实感,更是面对繁忙事务井井有条,诸多困难迎刃而解的喜悦。

现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戏称我是“充电器”,因为几天看不到我就好像提不起劲似的,有的人甚至说不只是“充电器”简直是一座发电站,只要有林莘在,我们就有了欢声笑语,浑身就充满了干劲。

我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我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女。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生活充满了绚丽的色彩。

紧张的工作之余,我向省电台主任播音员王玮老师学习播音,还抽出时间参加了市朗诵协会,参加省芳草艺术团学习话剧表演,向省艺校的老师学习声乐,到舞韵艺校练习芭蕾;不仅自己喜欢主持、演讲,还让八位学生受我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省少儿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我没有体育细胞,但却特别关注体育,对体育比赛规则和体育明星也能说上几句。

我和你们一样,世界杯、奥运会我会熬夜观战;也沉迷时尚杂志、爱逛街买漂亮服饰,喜欢在咖啡吧和闺中密友聊到深夜,卡拉ok、手工十字绣等都是我的拿手绝活。

紧张的工作一点都不影响我快乐的人生,我多方汲取生活的营养,接受艺术的熏陶,性情的陶冶,品行的修炼,其结果便是课堂上信手拈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为涓涓细水,滋润孩子们的心田;教学中,随心扮演课文里的人物,亦歌亦舞,亦幻亦真。

事业与生活交织成和谐的交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给我的工作增添靓丽的色彩。

老师们,你们可能都知道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的故事,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才能使我无论身体多么劳累都觉得快乐。

当你以快乐的心态去从事你热爱的事业时,离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四、爱心是成长源动力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颗心感动着另一颗心的事业。

爱自己的孩子的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一个教师就是要作这样一个不平凡的神。

我心地善良,爱学生,不忍心伤害任何学生,特别是爱一些长相、智力、人格有缺陷的孩子,我更多了份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包容之心。

我爱唱宋祖英的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而我更喜欢我自己的一句教育感言。

“小时候我就是你”,面对班上形形色色、个性迥异的孩子,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

我常想:我曾经就是爱睡懒觉,经常迟到的你;我曾经就是粗心大意、做错习题的你;我曾经就是胆小如鼠,不敢发言的你;我曾经就是莫名其妙,犯乱七八糟错误的你……想着想着,此心同彼心,我心同你心,我和孩子的心就连在了一起。

也许爱的教育就是这么简单,将心比心。

太多的感人而又难忘的故事我已写在《亲历与随想》教育教学随笔录里。

我爱学生,用真挚的爱心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我会为一个即将出国的孩子没有第一批入队而伤心流泪,久久难以忘怀,写下《越过大洋的红领巾》发表在《福建教育》上。

我会用爱去呵护每一位学生,会为曾经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学生,长大成人后说的最想见到的就是林莘老师而百感交集。

爱学生应该是所有老师的天性,而善良则是爱的基石。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平凡得很多初中同学早已把我忘记,第一次聚会时大家叫不出我的名字,想不起我是谁,甚至连那位同桌的你都对我毫无印象,坚决不承认曾和我立场坚定地划过“三八线”。

同样,我所做的事再也普通不过,任何一个敬业的老师都在默默地坚持。

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惶恐、不安,但更多地想到的是感谢,这时我才理解几乎所有明星在颁奖典礼上无休止的感谢了,但我还是要真诚地、郑重地重复这份感谢,感谢命运,让我成为一名老师,感谢领导、师傅、同事以及所有关心我的人,让我平庸的生命,因为教学而精彩。

我特别要感谢我热爱的孩子们,是他们焕发出我生命的活力,永葆青春的魅力。

最后,我用《感恩的心》歌词结束我的汇报:“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 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我祝大家节日快乐

如何看待《晓松奇谈》的《台湾》系列

在这两期节目里,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是他自己对于整个台湾的一个直观印象,并且从各个方面大致介绍了台湾的一些历史以及现状问题。

总体而言,高晓松老师很喜欢台湾,这是他自己说的。

并且,对于台湾有非常良好的一些印象。

这个其实题主在题里已经说了。

所以简短的而言,对于大多数尚未去过台湾或者是对于台湾不够了解的朋友,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不错的入口。

但是这两期节目里也的确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硬伤,我将会在答案后半段一一指出。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真正的台湾,那还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走一遭。

首先,高晓松老师普及了很多台湾独有的,大陆人不了解的概念。

这点对于对台湾不够了解的大陆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入口。

比如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就有「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眷村」与「名嘴文化」等。

能够在几分钟能将这些概念用诙谐幽默而又简单易懂的话语讲清楚。

体现了高晓松老师很深的文化功底。

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关于台湾的这些印象,很可能就是一个第一次去台湾的大陆人对于台湾最直观的印象。

比如人人都很有礼貌,比如其实我们两边也差不多,无非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政治体制不一样。

还有很多很多。

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包括我自己,以及所看过许多陆生朋友刚到台湾时所写下的文章都很显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刚看过这期视频之后立刻去台湾,或者是刚从台湾回来之后看高晓松老师的视频,可能会很同意视频里的大部分观点。

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有部分弱化或者隐瞒缺点,而放大优点的嫌疑。

尤其是在提到和大陆的对比时,这种方法尤为明显。

他用的和台湾的对比很像一种田忌赛马式的对比。

我记得之前无论是周小平的关于台湾的文章,或者是韩寒的关于台湾的文章里都有类似的这种观点。

然而其实只不过是立场不一样罢了。

其次我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很多细节。

这个将一点一点分开来说。

小确幸:第一期里高晓松老师说自己尚未去台湾时,看台湾的电视节目,觉得人人都打了鸡血。

因为他们在电视上永远都在吵架。

后来到了台湾之后才发现有着巨大的反差,原来大多数人都很安静。

人们追求的并不是一种打了鸡血为了政党撕破脸的生活,而是一种平静的小确幸的日子。

这点是对的,也是一种台湾的社会风气。

但是台湾人并没有特别享受在这种状态之中。

事实上,有很多台湾人也在反思为什么到今天台湾的经济变得这么烂,为什么马英九讲的拼经济拼经济却带来的是越来越大的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

我只能说,小确幸的确存在,但不是人人都享受它。

大学教育:这点是题主最怀疑的。

真的有8分上大学吗

这个是真的,我可以告诉题主,高晓松老师所举的例子几乎都是真实的。

这里高晓松老师用了第一个对比,高晓松老师对比了台湾的大学。

并且贯穿两期视频的好几个时节段。

首先高晓松老师说台湾想上大学就一定能上,很多排名末尾的学校常常找不满学生。

然后得出台湾的大学教育资源比大陆丰富。

这种推论里结果是对的,然而推论的方式却错了。

事实上大陆也有很多三本,大专常年招不满学生。

我上大学那年,在补录的时候刻意的去看了一下补录大学的空缺比。

看到三本大专那里我简直惊呆了。

缺口几乎已经可怕到每个专业只录了本来要录名额的一半不到。

有兴趣的可以明年高考时自行点进招办官网,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样。

其次高晓松老师提到了台大和清华,并且狠狠地鄙视了自己的母校。

其结论是台大清华学风很浓,继承了老北大清华的传统。

然而我们今天大陆的大学却功利味道满满。

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子吗

我不是在否定台大的教育,但是就我曾经在两岸的大学里各上过学来看(大陆C9+985,台湾私立名校,排名靠前)。

单单讲学风这一点而言,没有什么学校能比得上大陆的学校了。

因为大陆的学生面临的竞争力更大,我曾经在facebook上随手贴过我们学校冬天早上图书馆排队的场景,当时我Facebook里台湾的好友几乎吓住了。

即便是台大的同学也是这样,他们没有办法想像学习如此认真刻苦的学生。

台大是所好大学,然而让高晓松老师捧的位置太高了。

北大清华也许没有达到高晓松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我必须要替北大清华的同学说句话,那就是这两所学校也绝对没有高晓松老师说的那么不堪,好像人人都在关心「去国企还是去私企」这种问题。

医疗:高晓松老师还提到了台湾的医疗问题。

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人间天堂的感觉。

这点上我本人没有发言权,但是台湾的健保体系做的的确是世界上排在世界前列的。

我自己本身曾经在台湾看过病,因为当时提前缴纳了保险,所以在校医院里看病一分钱没花,而且还很萌的送了我一个杯子。

(台湾人奇怪的萌点)= = 。

贫富差距:这点上,台湾的确是一个基尼系数并不高的国家(0.33),对比中国大陆的0.47可以说贫富差距并不是很大。

所以其实高晓松老师也并没有夸大。

但是肯定还是会有。

然后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一些台湾特色,像是机车文化这些。

都是高晓松老师的个人主观感受,也基本上都是对的。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下面是整整一组重头戏,那就是衣食住行问题。

衣服上,高晓松老师说台湾人很少追求爱马仕,香奈儿这种名牌。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子的。

我上学的学校里,女生coach算是蛮多的。

香奈儿,Gucci之类的也有。

爱马仕倒是真的没看到。

然而追求生活质量本身不是什么错误。

高晓松老师似乎是想说台湾人并不很俗气的追求一些已经烂俗的奢侈品牌,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种自我的设计。

这点上是存在的,台湾的很多独立设计的确很漂亮。

然而逻辑却是错误的。

因为一个人喜欢香奈儿爱马仕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很俗气的想要把这个像暴发户一样的显给别人看。

他也可以同时追求独立设计。

每次有什么大牌发售的时候,台湾的一些专门店门口会整夜排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已。

食:这点我完全同意高晓松老师,就酱。

也许香港美食爱好者可以跳起来反驳高老师。

住:高晓松老师用北京和台北的房价进行对比,然后得出了台湾的房价「真的已经算很便宜了。

」这样的结论。

其实并不是这样,可能因为高晓松老师接触的一些人都是像李宗盛,张大春这样文艺界的人士。

本身其地位也并不低。

然而年轻人拿着22K买不起房的场景也是广泛存在的。

我今年又回台湾时住在一个朋友家,大概已经算是郊区了。

高层小区,一套100平米左右是两千多万台币。

约等于四百万人民币。

北京人买房买到通州,台北也有人买房买到桃园。

行:这点上高晓松老师说的基本没什么问题了。

台湾的交通发达是可以身体力行感受到的,并且,大街上的车很多都是90年代的本身和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有关系。

然后是另一个重头戏,传统文化。

台湾是真的有保存中华文化保存的那么好吗

这个话题简直太大了,估计学界的人也很难解释清楚。

高晓松老师认为台湾的文化是很发达的,这点我同意。

而且高晓松老师自己是文化界人士,发言肯定比我更专业。

但是如果认为今天的台湾文化是传统的中国文化,那就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了。

事实上台湾自身的历史以及其地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拥有一种独特的台湾文化。

如果简单说的话,应该是闽南文化,汉文化,日本文化与台湾本身原住民文化等的结合体。

绝对不是单单「中华文化」四个字所能搞定的。

具体不讲了。

下来是高晓松老师视频中的一些硬伤与和我所接触到的不符合的地方。

我大概说一些,剩下的明天起来再补充。

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上边已经写过了。

事实上台湾人也很追求名牌,我相信追求名牌的心在哪都是一样的。

无非就是经济发展的高低带来的差距而已。

高晓松老师说一波人到了台湾之后,因为后于闽南人,所以被当做了客人成了客家人。

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关于客家人具体的解释自行百度。

大概就是中原的汉人到了东南沿海一代这样子吧。

书店:高晓松老师说进入大陆的书店,满目的成功学。

进入了台湾的书店,每个地方都透露着文学的气息。

其实诚品最显眼的位置摆的也是畅销书。

大陆越来越多的书店开始把文学性看的更为重要。

这点上有种田忌赛马的感觉。

历史书:我不知道高晓松老师翻的是台湾的哪一套历史书,不过我自己本身是看过台湾高中的所有历史书的。

而且还跟着老师一起做过课题研究。

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在台湾的历史书中,均没有出现诸如「我国」带有主观意义的字眼。

所以其实台湾目前所使用的历史书是尽量避免主观判断。

高晓松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是台湾的文化很发达。

然而举例却让人大跌眼镜。

比如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会说成语……这个根本没有丝毫的说服力。

我在台北也见过很多水平很低的出租车司机,在大陆也见过凯恩斯货币理论侃侃而谈的司机(今天下午刚见的…………)。

还有什么因为电影改名,或者是某个地方因为电影而出名。

这个推论就更扯了……因为拍了《悲情城市》,九份出名了。

所以这就是文化发达呢

如果你说《悲情城市》文化意义很强的话。

但是《那些年》也火了一把平溪,你说这算什么呢

还有一些硬伤,我明天再补充。

我先简单做一个结论,然后把答案发出来等你们来点赞。

大概就是,高晓松老师的确是很喜欢台湾,和我一样。

并且对台湾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点也和我一样。

然而很多「推论」往往是先预设结果,然后再用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去推论出结果。

这是一个节目不应该的。

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那就是人类对于电视节目往往是缺乏反应力的。

读书时,人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上下文的思考,去思考作者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而得出结论。

然而看电视时却不是这样。

电视往往会切断人的思维模式,使人在看电视时进行一种不自主的非思考性活动。

回到高晓松老师的节目里来,这点会更加明显。

我之所以说一个没有去过台湾准备去的人,或者是一个刚刚从台湾回来的朋友也许会很同意高晓松老师的这个节目就是这样。

所以,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教材。

但是台湾并不完全是它所说的那样子。

你待的越久就会越发现,台湾的迷人之处绝对不仅仅是高晓松老师说的这么简单。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