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中表达感情的重点句子
【第1句】: 归去来兮每段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第2句】: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第2句】: 归去来兮辞写感情的句子分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山由〕,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木卓〕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翻译:回去喽!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归!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要独自惆怅伤悲?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船儿轻轻地摇荡着前进,风儿飘飘地吹着我的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晨光还是这样隐约依稀。终于看到了家里的屋檐,一边奔跑着一边怀着满腔的欢欣。僮仆跑出来迎接,小儿子等候在家门。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拉着幼子的手走进屋门,已准备了美酒盛满酒樽。高高地举起酒壶和酒觞自酌自饮,悠闲地看着庭园的树枝露出了笑颜。依靠着南窗(窗外有傲天的孤松)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确实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就可以使人心安。每天在庭园散步已经养成乐趣,虽然安了家门却常常把它闭关。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昂首观看远方的青天。白云无心地飘出山去,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归还。夕阳暗淡将坠人大地,我仍抚着孤松盘桓流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
回去喽!愿停止断绝那世俗的交游。既然这社会和我的愿望相违,我驾车出采又有什么可以追求?我喜欢的是亲戚间知心的交谈,或者是弹琴读书以消解忧愁。农人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将要耕种去到那西边的田畴。有时我振策驱车,有时我划桨行舟。有时沿着幽深曲折的溪水进入山谷,有时也崎岖坎坷地走过山丘。树木啁欣欣向荣,泉水啊涓涓始流。我赞美万物的得时,感慨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算了吧!寄身天地之间还会有多久,为什么不听任自己的心愿以决定去留?为什么栖栖惶惶地,还想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又不可预期。趁着这大好的时机独自走了吧,或者就像古代的隐士那样把手杖插在地上躬耕耘籽。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靠近清澈的溪流尽情赋诗。姑且顺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高高兴兴地接受天命还有什么怀疑
【第3句】: 归去来兮每段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第二部分(第【第2句】: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第4句】: 《归去来兮辞》重点句
【第1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既然自以为心智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独自惆怅而又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认识到现在归隐是正确的选择。
【第2句】: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端起酒杯酒壶自酌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木,我觉得很愉快。
【第3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靠着南面的窗子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知住在小屋子里容易使人感到心安。
【第4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拄着拐杖出去,走走停停,到处游戏,时常抬头向远处望去。
【第5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云气自然而然的冒出山头,鸟儿飞的疲倦了便知道回到鸟巢中。
【第5句】: 归去来兮词点出全篇主旨的句子
【第1句】:简述:
点明主旨的句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第2句】:创作背景: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第6句】: 归去来兮的句子表达效果
【第1句】: 表达效果:作者在此处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这是作者沉痛的字自白、决绝的宣言。“今是而昨非”,前后对比,鲜明有力,“迷途其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又溢于言表。
【第2句】: 表达效果:前两句对仗工整,语句精练,抑扬顿挫,颇有韵味,且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在回家途中愉悦畅快灯心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后两句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第3句】:表达效果:“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所居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灯福足、孤高于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第4句】:表达效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 “无心”并不是作者灯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是因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第7句】: 归去来兮中表达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来”和“兮”都是语助词,无义。
辞,在汉代往往与赋并称为“辞赋”,源于“楚辞”,是一种抒情赋,同样讲究文字与韵节。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
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
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
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
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
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
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
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
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
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
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
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
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
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第2句】: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
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
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