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场观后感言
童话
【看猎场的姑娘】 读后感
我看了一篇故事,里面国王的下场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他当出没有轻信了言语,而落得被赶出王宫的下场。
所以我们要记住“行胜于言”哦
赛德克巴莱日本人看了什么感想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题记 初涉《赛德克巴莱》,较之其他大片,叩击我眼帘的那一帧帧画面,褪掉了奢靡的包装、洗尽浮华,如清醇的轻羽梳理着我心房的杂草。
同样的抗日,同样的民族守护,它没有《金陵十三钗》中日军擢发莫数的罪行,连激起人们不由自主的泣数行下也寥寥无几,更没有《举起手来》中塑造的一个个呆童拙夫、愚昧无知的日本人,无法让我们语笑喧阗。
它如一泓清泉慢慢的流泄,叙述着那个民族的兴盛、衰败与落寞,还原了一个历史
这部耗时十二年的史诗巨著,无可厚非是家园守护影片中的饕餮大餐。
赛德克巴莱,是野蛮的。
血腥并不是野蛮的完整诠释,它滋养着强者的骄傲
帷幕拉开,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群落后的野蛮人。
他们的野蛮,在于总是光着脚丫、喝着生血、吃着生肉;在于使用着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在于中国大陆红砖绿瓦几千年后,他们仍住在原始的茅草屋中。
赛德克巴莱,是有霸气的。
霸气如同铸牢灵魂和民族燃烧的火药…… 马赫坡的首领莫那
鲁道如同敢于用自己的力量抢夺猎物,威慑族人只能尾随于他。
当部落没落二十余载,猎场已名存实亡,但所有人却都不屈服于做二等公民。
莫那
鲁道率领三百勇士抵抗几千大军,用最原始的武器对抗拥有先进的枪支炮弹、飞机坦克,逼得日军动用惨绝人寰的糜烂性炮弹。
那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的劲头怎一个“霸气”了得
掩卷沉思,古有侯蒙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的霸气,今有温总理“吾身虽瘦,必肥天下”的壮志;然如今青年人的霸气已魂归何处
生活在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愿,生生死死随人愿”的世界,一群群如堕烟海的青年却用享乐诠释着生存的必要。
当“拼爹时代”的到来,富二代掏空家产犯下一切强盗行径;当身边人觉得“扶持经济,重振国家”是一句具有喜感的台词;当“伪娘”的出现到理所当然,难道不是对“青年”、对“国之栋梁”的讽刺吗
赛德克巴莱,是隐忍的。
没有蓄势的隐忍,是一个不完整的民族…仿佛卧薪尝胆就在眼前…… 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
莫那
鲁道用二十年来攒火药,用自己的权威斥责族人,向日军委曲求全。
他的隐忍在于决不吹毛数睫,不会在羽翼未丰时蚍蜉撼大树,而如同一座火山慢慢积聚,伺机而动,用最强劲的爆发进行绝地反击。
全剧的主旋律在此升华,于乱世,盲目反抗所付出的代价无非功败垂成。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二十年的隐忍,始终牢记自己最初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只因为他们的生命是用祖先的血换来的,他们也要带着子孙一起染红战衣
作为开启成功殿堂的钥匙,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孙膑装疯卖傻。
如含苞的花蕾,需痛苦的绽放才能臻于绚烂
人生不会万事遂愿,虽然未来很飘渺,但只要拆除心中的樊篱,有所希冀。
隐忍、蓄势等待,天必不负
赛德克巴莱,是骄傲的
全片自始至终都渗漏着难以言状的骄傲。
当一个“卸下野蛮人的装扮”、想用文明人的准则约束自己的“族人”,告诉莫那
鲁道关于日本的文明,企图劝他继续忍下去时,他那句气贯长虹的话语--“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赛德克巴莱可以输去身体,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
“拿生命来换图腾,那拿什么来换回那些年轻的生命
”“骄傲
”两个头目之间的对话碰撞出了两个掷地有声的字眼
那是属于一个名族的骄傲,那是一种为了自己生存的骄傲。
战斗前夕,男人为了守护自己的部落,自己的猎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而女人,虽是历史以来的弱势群体,但她们却宁愿贡献出最后一粒粮食,支持男人冲锋陷阵。
那集体上吊的一幕更是让我对他们的图腾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要到达彩虹桥的那一边,成就赛德克巴莱
最后整个部落没有一个人投降,他们的思想中只有两个选择:上阵杀敌、或者自尽
那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三百名战士抵挡几千大军,非战死即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
”镰田弥彦最终不得不喟叹那份骄傲,而这骄傲告诉我的是彩虹桥那边的永恒
难以置信高山陡涧处会有这般傲骨嶙峋的灵魂,难以置信历史洪荒中会有这般沧桑的民族,难以置信骄傲这雄浑的白光竟能折射出了这般遒劲的彩虹
细数当下,骄傲是非主流的自拍
是男女不分的哈韩装
还是五彩缤纷的爆炸头
过去的,已化为春秋竹卷;未来的,仍在天书之上。
收起曾经的迷茫,减少未来的憧憬,把握这一刻,摆脱“温一壶阳光下酒”的柔肠,用“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气概承诺:祖国的未来我们扛得起
观赛德克 巴莱有感 1500论文
今天是8月15日,也是法西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中国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取得了辉煌胜利。
抚今追昔,我想起了一部近年来台湾艺术家拍摄的抗日影片《赛德克·巴莱 》,这是根据历史拍摄的,很有特色,表现了台湾人民面对日寇侵略英勇抗战的历史情境。
影片的男主角、义军领袖莫那鲁道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们见识野蛮的骄傲”。
日本侵略者想用所谓“文明”来感化台湾人民,结果遭遇了赛德克人反抗的“骄傲”。
日军占领台湾,原来的山林被砍伐,矿藏被开采运往日本;男人不允许再狩猎为生,强迫去帮日本人扛木头,并且不能使用借力的工具;女人不允许再靠原始的编制为生,强迫给日本人当佣人;还开办日语学校进行奴化教育……这就是侵略者所谓的文明
笔者以为,这不但是一部战争影片,而是关于灵魂与信仰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征服与反抗的悲情诗史。
它展现的东西,比较多元、复杂。
而影片的亮点,就是赛德克族的图腾文化,他们相信唯有双手染血的战士才有资格踏上彩虹桥(意即天国)。
影片表现赛德克族的野蛮,并不隐晦,开篇莫那鲁道砍下其他部族超过一千人的头颅,整整两大麻袋,都是他亲手砍下来的,这是他们成为战士的标志,是他们不灭的精神信仰。
当然,这是不同部落之间的厮杀,而一旦日本殖民者踏上了宝岛,莫那鲁道锋利的刀刃就转向了民族的敌人。
赛德克族人从小尚武,他们砍头是很具有爆发力的,这是他们在长期部族斗争中形成的强悍的战斗力。
影片中有多次表现他们砍杀日军,很经典的画面,都是两个招式:首先一刀,隔开日军上了刺刀的步枪,然后顺势一刀下去,一个人头就完美地滚落在地了,从不拖泥带水,伴随着哀伤的音乐以及张力的杀戮,极富韵律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当然,从物理学角度看,长弯刀砍杀敌人的功效最符合力学原理。
赛德克族有他们祖辈留下来的猎场,有灵魂的归宿“彩虹桥”,有他们的图腾和成人礼,有他们的舞蹈,歌声,这是个彪悍的民族,其文化的显著特色便是武器,武器意味着杀戮,当杀戮成为一个民族的原始基因之时,外敌征服它便是很愚蠢的了。
野蛮的赛德克不仅对敌人野蛮,对自己族人也很冷酷,这凸显了他们是一个笃信灵魂的部族。
男人们去打仗,女人和小孩为了不拖累族人,为了留下更多的粮食,选择集体上吊,成了自在的游魂,日本神社、彩虹桥都不属于他们的归宿。
赛德克人的精神家园是“彩虹桥”,所以他们有自己的灵魂。
日本侵略者要赛德克人放弃自己的灵魂,去拥护日本天皇,去拥护大日本帝国,这无疑是对他们尊严最大的亵渎。
关于在那场运动会上的对日本人的杀戮,不能否定为完全是负面的东西,我相信这是赛德克族与日本殖民者长期以来的尖锐矛盾形成的,因此他们对所有的日本人都憎恨,这种憎恨是发自内心的原始憎恨,不能用国际战争中的规则约定这种行为。
退一万步讲,即使是工业化文明也要给原始居民留下可生存的空间,这些人能生存也是大自然的眷顾,文明工业化的脚步造就了很多东西也摧毁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包括人性。
影片也着力刻画了日本殖民者的形象,警察头子小岛源治就是个典型。
他表面上似乎对原住民很友善,实际是日本殖民政策的总代表,他有着深藏在骨子里的邪恶,偏偏又懂得谋略。
在雾社暴动中,他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更是挑动中国人杀中国人,成功鼓动道泽人对抗莫那鲁道。
有一场戏,表现了小岛源治面对即将暴动的道泽部族,面对无数把即将复仇的弯刀,他突然向地上一跪,把外套一脱,把上衣领子撕开,色厉内荏地大喊:“你们想干什么
你们想想我平时对你们怎么样
杀了我吧
同归于尽吧
我们有飞机大炮,你们有吗
莫那鲁道在上次狩猎时是怎么羞辱你们部落的
难道你们忘了吗
谁是你们的敌人,难道你们不想报仇吗
”好一番威逼利诱、挑拨离间的言辞
“堡垒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小岛源治的自我表演,恰恰打中了道泽部落的要害
正是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挑拨离间,威逼利诱,挑起了不同部落之间的争斗,有效地分化瓦解了台湾人民的力量,最后导致了雾社起义的失败。
其实,某些中国人的不团结、贪婪和自私,正是日本侵略者加以利用的制胜法宝。
打败中国人的不是日本人,而正是中国人自己。
影片极力打造了赛德克族的浴血抗战,尤其是正面塑造了义军领袖莫那鲁道的英雄形象,面对日寇,举起弯刀,那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正能量。
也表现了广大台胞的民族气节,他们杀出了中国人的骨气、血气和志气,他们是为灵魂而战的热血英雄
《全民目击》中结局,林萌萌和林泰的结局
第一章概括
【篇一:第一章概括】今天,我读了《》中的一段故事,认识了一个奇怪的虫子叫“圣甲虫.”它属于一种食粪虫,身材小巧玲珑胖乎乎的,乌黑油量.圣甲虫头部像戴了一个帽子,而且身上散发出一种微微的香气.最好笑的是——它的食物竟然是动物的粪便!看完书我才明白:原来马、牛、羊等动物的粪便中仍留有许多未消化的残留东西,圣甲虫就把这些残留东西加以利用,慢慢吸收里面的营养,直到最后把营养颗粒消化掉为止.而且,圣甲虫一旦把粪球运进地窖中,就日夜不停地吃着.并且后面还不断地排泄.排泄物像一条黑色细线,如同鞋匠的细腊绳!哈哈,好玩吧!圣甲虫真是一个有趣的虫子!它虽然成天与粪便打交道,但却赢得了一个美名----大地的清洁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了一本书叫《昆虫记》,如今这本书已走进我的书架,成为了我们家的一部分.我读完《昆虫记》后,受益匪浅,我最喜欢的,是讲圣甲虫的.圣甲虫“制造”出了一个粪球,自然要把它运回家去.如果你是圣甲虫,眼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既省力又保险的干枯的沟,一条是难以逾越的斜坡,你会选那条呢?当然是沿着沟底走,我也这么想!但圣甲虫却偏要尝试翻越那条充满危险的斜坡路,要是在斜坡上一失去平衡,就会前功尽弃.一次两次、十次二十次,圣甲虫从不气馁.它一人的力量不够时,它会向同伴求助,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庞然大物”推过斜坡,推回了家.如果圣甲虫身旁有其他的昆虫,一定会笑话它:一条平坦的路就在眼前,却偏偏走那费
赛德克巴莱的影评,不要内容介绍的,要感想
感想为主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影评一般都是以客观分析为主,这里给你一份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影评吧~转自豆瓣,在此注明作者和原帖地址作者:思考的猫 原帖==========================割==================《焦灼的文明》 魏德圣在接受《看历史》采访时,谈到为什么选择了“雾社事件”这段历史,一大原因就是在当时发生这样的事件是有些“反常”的。
正如片中所述,台湾抵抗日本人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马关条约”后,日本人刚登岛的几年,当地几乎被抛弃的汉人与原住民尽管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但是都与日本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影片对莫那青年时代的刻画在影片中其实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莫那的成长和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表现了当地部落的文化和信仰,也为影片的风格和立场打下了基调:即并无刻意的称颂或贬低。
可以看到,影片在表现那段历史上并未一上来就将莫那塑造成神武的英雄色彩,也没可以歌颂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它一上来从莫那打猎,到与其它部落战斗,直到部落婚礼欢庆,又到他被在唇下打上勇士的烙印,一个当地文化的生态和信仰自然展现。
这是一个处于“野蛮”阶段的民族,他们颂扬英雄,对土地有很强的依恋和边界感,敌人的头颅是他们的骄傲,渴望以自己战斗的血祭铺就走向彩虹桥之路。
这个表现很客观,那种原生态的杀戮,嗜血感与此前很多此类表现文化冲突的“史诗电影”有很大不同,原本你以为这片会表现赛德克人抵抗日本人的可歌可泣事迹,没想到上来就是这么多“负面”的东西,包括莫那年轻时候的冲动、莽撞,甚至嗜杀。
但是,魏德圣又巧妙的将视角放在赛德克人的角度上,去做一种“纠偏”和平衡,因为在现今文明下的我们看来,这种部落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为了些宿怨和斗气,就打打杀杀的举动实在落后和残忍,这是一种现代文明自然的居高临下的态度。
而魏德圣的视角却从赛德克人生活过程,让你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在当时有怎样的理由,给出更多当时的情况,让观众再去判断。
可以说,“雾社事件”之前青年莫那阶段,这部影片的出众之处就已经展现,而莫那的形象也栩栩如生,让你可以在后面体会一个不羁灵魂被压抑数十年后爆发的缘起。
而“雾社事件”的“反常”之处在于,它发生于一个宏观上,当地人与日本人关系缓和的阶段,最激烈的冲突已经过去,正如影片跳过几十年后,两个日本官员看着建立了学校、邮局等文化设施的小镇,对“教化”成绩的满意笑容。
《赛德克•巴莱》最成功的一点便是在上部对这种背景下,个人身份的焦灼感表现。
莫那已经成为一个看上去桀骜之心收敛,理性的与日方博弈谈判,维护部族利益的长者。
但是,尽管当时的台湾已经处于表明的文明化阶段,但是原住民和外来者的在地位、文化上的矛盾依然存在,莫那常常要面对巴万关于为什么他因为优秀反倒被日本教师责骂的困惑。
而这种身份的焦灼更深的表现在被认为是“教化”突出成绩的花岗兄弟身上,而花岗一郎的表现尤其突出,作为比日本同僚更优秀的他,却依然承受着职业上不公正的待遇,被当作展品一般被日本人作为殖民教育的成就指指点点。
他要身负管理责任为日本人做事,管理自己的族人,同时又常常被自己的族人嘲讽,不耻,从一个个这种矛盾的场景到演员出色的表演,都让观众可以代入的体会到,一个姓氏日本化的赛德克人内心的痛苦。
他知道表明繁荣下的危机,他知道莫那内心潜藏的杀气,他知道自己同胞反抗的结局,他更知道自己在族人与日本家人间矛盾将带给自己怎样的命运。
莫那和花岗一郎在山谷溪流边的一段对话,可谓文明冲突的经典桥段,花岗一郎不解(或者说其实理解,但是为了说服莫那故作不解)的问着莫那,如今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大家依然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现代化的设施,孩子可以接受现代化的教育,而面对的又是莫那“被出访”日本时深刻体会的强大的武装力量。
莫那的回答可切中要害,面对所谓的现代化,一句“正是提醒着我们自己的贫穷”可谓振聋发聩,将征服者角度所谓的“教化”优越感直接剖析开来。
外表的和睦常常掩盖着内在的矛盾,毕竟,莫那他们面对的现代化冲击并不是以可口可乐这样的商业化方式为载体的,他们直接面对的是枪炮与征服,间接面对的是歧视与不公。
莫那处于一个尴尬的结点,他身上有着上一代人的传统,又直接面对现代化的征服,他为传统被破坏,猎场被夺去感到屈辱,与后来直接接触现代化的人不同,他是有“历史负担”的人。
而对于日本人何尝不是,他们是有征服者和文明者的“心理负担”的人,内在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只是有的人彬彬有礼,与当地人有好相处;有的人粗暴暴力,与当地人势同水火,性格和人品的差异与这种优越感结合,在文化冲突背景下,最终制造了严重的冲突。
所以,那个无礼的“派出所”官员只是一个火星,他引爆的是一个积聚了太多火药的火药桶,一如莫那通过火柴头积攒的火药,每次一点点,长时间后,已经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力。
这种破坏力甚至已经近乎失控,以现代文明观点看,“雾社事件”中,莫那带领族人的表现可谓一种滥杀无辜的屠杀,而巴万带着一帮孩子把一群妇孺捅死的场面更是令人咋舌。
魏德圣就是这样,不回避现实,他告诉你赛德克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又不刻意美化,比如只是表现赛德克人与军方的战斗,他表现的是,一场以征服为开端,相互歧见不断加深的文明冲突将会制造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并爆发多么双输的可怕惨剧。
这场惨剧震撼人心,却不是终点,引发的是更大的悲剧,赛德克人走向了不归路,日本人坚定了对其“野蛮人”定位,最典型的是曾经与当地人友好相处的日本军官,也因为丧妻之恨,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以夷制夷”的思路,让当地部族间的矛盾以更激烈的形式爆发,但是这一系列悲剧的起点很难说是从“雾社事件”起,还是自青年莫那丧父,屈辱的被征服的一刻开始。
就《赛德克•巴莱》两部来说,我更喜欢上部,而到了下部,魏德圣在保持其旁观者视角略带赛德克偏向立场之余,也犯了些为悲壮而悲壮的问题。
赛德克族在顽强抗击没错,但是如不死圣斗士般就夸张了,而且表现的战斗场次过多,感觉有些桥段完全可以省略,突出两三场大战即可。
当然,这些不足也是相对而言,在下部,我们依然可以体会一种身临其境的残酷,赛德克族女人自愿寻死以便战士有足够粮食战斗的场面让我想起了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从今天的角度你感觉费解,但是这也是那时的一种文明表现。
是的,魏德圣保持着自己的立场,我很不解有人看了《赛德克•巴莱》后,指责这片歌颂嗜血野蛮,有这种“歌颂”的方式吗
拼命表现英雄“阴暗”的一面
整部影片让人感受的更多是文明的创伤,个体的悲剧,赛德克人以自己当时文明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魏德圣将之展现给观众,看到那些人,那些事。
也因为这种表达方式,也注定了其影片在大陆地区票房的尴尬,这边影片足够优秀,但是这种非传统英雄主义表达的方式在市场宣传上有些尴尬,而魏德圣严肃的历史观呈现又让影片价值观与观众的认识有些不对路,于是,大陆观众既难以对那段历史产生代入感,又没有传统英雄撩动热血,加之一些如两岸、中日间历史认识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注定了其票房在台湾以外的萎靡。
尽管有一批影人为止呼喊,但是显然收效甚微,魏德圣选择了这样的电影语言,也需要坦然面对一些尴尬的争议和商业挫折,不过,当影片结束时,字幕打出“天使•巴莱”之时,多少也可以感到为这部电影工作的人们的欣慰,魏德圣酝酿十二年,有一部诚意足够佳作刻在自己履历表上,足矣。
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 、狂欢。
(仿写拟人句)
花孩子们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仿写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