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散文优美词语句子
【第1句】: 用论语十二章里面的句子和词语写一篇优美的文章
这里说一说孔子晚年的自我总结,即“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这句话应当是孔子晚年说的,是孔子对自 己一生经历的概括总结,不是对别人的要 求.我们现在经常是对这句话进行掐头去 尾地引述和引用,曲解孔子的意思.特别 是三十而立,我们现在很多人将其理解实 在偏颇,有的人认为三十岁的时候要成就 自己的事业;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能够在 社会上自立;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开始自 己的事业;有的人又认为三十岁要离开父 母而自己谋生.凡此种种,类似的说法还 很多,但都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义.孔子是从十五岁开始总结自己的一生的,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点.十有五而志于学 ,是说自己在这个时候开始立志学习,并将 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活内容.孔子刚出 生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 起来的.后来母亲又去世了,孔子在十有 五而志于学的时候,早已在社会上立足了,是先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确定要进行学 习的.《史记》记载鲁国大夫孟厘子去世前 夸孔子是年少好学的达者,嘱咐继承人孟 懿子要以孔子为师.这个时候孔子只有十 七岁,能够得到执政大夫这样的肯定,说明 他已经立足于社会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了.所以接下来的三十而立,就不是指三十岁 的时候开始立足社会或者取得成就.这句 话是说自己三十岁的时候明确了自己的奋 斗目标,并以这个目标开创了自己今后的 事业.有了目标,不等于事业发展就一帆 风顺,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事业开创的初期,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会出现 各种诱惑他放弃既定目标的所谓机会,说 不定孔子也曾经动摇过.但到了四十岁的 时候,孔子就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为困难和诱惑而动摇了,所以“而不惑”.五 十岁的时候,对于社会的历史、人生的命 运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其中的很多 规律,这就叫“知天命”了.孔子其实是个很 感性的人,年轻的时候可能还有点偏激.作为圣人的孔子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弱点的 ,并且一直在努力克服.人到了六十岁,经 历的东西多了,雄性荷尔蒙的分泌也下降 了,心态变得平和,自然开始“而耳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了,还有什么看不透 的,所以就从心所欲了,但还得注意遵纪守 法,即不逾矩.对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我还有一点特 别的理解,这里也同大家分享一下.曾经 流行一个词叫“潇洒”,当时人们都力求潇 洒,自以为潇洒.后来这个词渐渐从我们 的日常用语中淡出,现在基本没人提了.因为我们现在开始更多地感觉不幸福,所 以幸福成了我们现在的流行词.但什么是 潇洒、什么是幸福,一直没有谁说清楚过.我认为孔子在无意间就对潇洒和幸福作了 最好的注释,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2句】: 论语中的好词和好句
《论语》中不少词句后来演化为或者直接转化为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成语,应当是好词好句,这里摘录一些供参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可忍,孰不可忍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巧言令色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人不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3句】: 论语的好词好句
其言而观其行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第4句】: 论语里的好词好句
【第1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3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4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5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7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8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9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10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12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第18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19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22句】: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第25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26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第29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30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31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第32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第33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37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38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40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第41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45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46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第48句】: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49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51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54句】:过犹不及
【第57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60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62句】:当仁,不让于师
【第66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67句】: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68句】:言必信,行必果
【第69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71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第77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第78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79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80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我认为第1,3,5,8,9,10,18,22,25,31,32,38,41,67,68,69,79句这些都蛮好的。
【第5句】: 论语心得好词好句
【第1句】: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第2句】: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第3句】: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第4句】: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第5句】:没有遗憾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第6句】: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第7句】: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第8句】: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
【第9句】: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第10句】: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第11句】:就在此际,从自我修养做起,做一个真君子。
【第12句】: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第13句】: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平乐道的朋友。
【第14句】: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第15句】:我们不缺宏大理想,但是缺乏到达的那条切实的路。
【第16句】: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第17句】: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第18句】: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第19句】: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第20句】: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第21句】: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第22句】:耳顺,就是悲天悯人,就是理解与包容。
【第23句】: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摘自心得>>
【第6句】: 摘抄论语中的优美句子,不少于一百句
【第1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2句】: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第3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第4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第5句】: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第6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第7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8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第9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第10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7句】: 经典论语20句全部意思要全部的意思,
《论语十则》 原文+译文 【第1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第2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3句】: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4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能.”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第5句】: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第6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心里)默默地记住学习所得的东西,学习而又不自满,教人又不倦怠,(这三样)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第7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第8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第9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第10句】: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 就象这样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