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优美句子摘抄赏析
【第1句】: 《论语》五十个句子赏析
《论语》五十个句子赏析: 【第1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第2句】: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第3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第4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第5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第6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第7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第8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第9句】: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翻译: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
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第10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第11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译: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第12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第13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14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第15句】: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
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他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第16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第17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第18句】: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译: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第19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第20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 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第21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翻译: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第22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第23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第24句】: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翻译:颜渊问仁是什么。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
【第2句】: 论语经典语句赏析 够好的话,一个就够
《论语》蕴含着朴素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堪称中国人的圣经。
(一)论学篇 一个人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必须不断地增进知识和技能,而通向这一目标的道路唯有学习、摸索。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只要对真理、信仰有发自内心的迫切追求,什么时候追求到都会欣慰不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的前提是什么?是学生充分准备、积极思考、产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师如何启发也无济于事,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发自内心的兴趣与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与不竭的动力,事业、生活亦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们静静地读几本书,听听父母的唠叨、师长的教诲呢?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的学问造诣与人生修养,让他永远快乐,永远年轻。 (二)励志篇 许多人衣食无忧,却最终一无所成;孔子穷困半生,却影响了中国两千五百年以至更远。
为何?因为孔子懂得励志:既勉励自己,又激励他人。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应有阶段性的任务和目标,同学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业精进,全面成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为理想奋斗的征途中,坚忍不拔之志比经天纬地之才更为重要。
(三)处世篇 无论古今,“处世”都是一门学问,学会处世都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具备的能量,既可以温暖自己,又可以照耀他人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人先正己,领导、师长的表率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既然已失去了往昔,那就想办法去赢得未来吧! 言必信,行必果。
这只是孔子心目中“士”的第三等标准,但要达到这个并不很高的层次对许多人来说也是考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关键在于你是金子吗?如果不是那还等什么?快点努力增加自己的含金量!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原来辩证法早就有了。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时我们从改过自新中汲取到的财富比成功都多。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事实上就是举起了自我解剖的刀,敢于自省者有大智、有大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选择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受他们的影响熏陶,自己的思想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四)识人篇 识人确实不易,要有火眼金睛。因为有些人善于伪装自己, 在伪装的外表下, 一颗什么样的心,万分难测。
但孔子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识人的准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荀子说:“言无常信,唯利所在,可谓小人。”我不禁想:人类失去诚信,世界将会怎样?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地与文采内外统一,不可或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拥有高远的智慧、良好的心态,必然襟怀坦荡;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必然忧愁不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成人之恶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敢苛求成人之美呢?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保持自我的人格、个性、见解与空间而非一味求同,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思维活跃,如水般灵动;仁者品德宽厚,如山般沉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为什么“仁者不忧”呢?一个仁德的人,心胸坦荡,不会为个人的得失忧虑。但有时正因为他仁德,他才会有常人不会有的忧虑,即“先天下之忧而忧”。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临生死考验,宁可为仁义而舍弃生命。
它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正义献身,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赞扬伯夷、叔齐兄弟让位,他们的行为才真正符合礼的标准。
可惜历史上更多的是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啊!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这是孔夫子对弟子的难得褒奖。
是啊,为了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 (五)述评篇 《论语》表述三言两语,内容丰富多彩。孔夫子在政治、文学、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想纯正”或许也应该是现在文学创作的准则吧。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为什么中国人凡事都喜欢折中,原来中国自古就有中庸思想,就连哀与乐都不可过分。
【第3句】: 摘录《论语》中20则经典语句并扼要点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第4句】: 一则论语名句赏析
我写的: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注释】 器:器皿,机器、器械。在孔子那个时代,器一般就是青铜器之类的东东,尊啊、盏啊、鼎啊之类。
器也是发展的,到了工业时代,器就发展为机器、机械,到了现代,又有了更高科技的产品,比如电脑、机器人什么的。总之呢,器就是实用的东西。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皿,不是机械,不是机器人。孔子这样讲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看看器皿,每一种器皿都会有一种用途,有它存在的价值,即使以后器有所发展,也是只能用做特定的用途。
这句的实际意思是,君子应当博学多才,不能只有一种才能,局限于某一种专门的学问。 【评析】 在《论语》里,孔子多处提到君子应如何,不应如何。
君子这个话题就太大了,在这里就不讲了,只讲这一句君子不器。孔子这样讲的意思是,读书做事要抱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是掌握一种生存的技能。
君子要做社会的脊梁,栋梁,是推动历史、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人。 举个例子吧,谁被盖棺定论为“君子”了呢?我想到一个“戊戌六君子”,他们的所做所为,就是“君子”所为,他们是要使整个社会进行大变革,虽然他们没有成功,但是他们的君子行为永远被历史铭刻。
再举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再讲了,你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的读书之道,就是君子之道,周恩来从小就表现出“不器”的君子特质。而他的同学就不同了,比如他的一个同学读书就是为了帮家里算帐,这很明显就是掌握一种生活技能,就是孔子所讲的“器”了。
孔子在讲君子与小人的时候,喜欢对比,比如下面他就讲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在这一句,孔子讲了一句就打住了,没有对比小人,因为这句话反之是不成立的,即说器者小人是完全不对的,孔子没有否定器。 实际上,君子在一个社会来讲是凤毛麟角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对普通人来讲,成“器”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礼记·学记》中就讲“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玉需要精心雕琢才能成器呢,所以成器就不一般了,不成器的人还是挺多的。
回过头再来讲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宜在一次演讲的时候,这样讲:“其实做一个普通人,能够养活父母,能够帮助父亲算账,照顾好家里的店铺,都是非常好的理想,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些同学就是志向平庸。”“周总理在教育我们这些晚辈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说过让我们去立大志、做大事、做大人物,将来去振兴中华,而是自始至终让我们做个普通人。”
能帮父亲算帐、照顾好家里的店铺,当年那些孩子要能做到这些,就可以说是一个成器的孩子了。反观现在的富二代们,他们能帮父亲算帐、照顾好家里的店铺吗? 孔子的教育目标当然是要培养君子,培养社会的栋梁,而不仅仅是培养成器的学生,他经常对学生们讲君子当怎样怎样。
不过,孔子也没有放弃对一般学生的培养,比如,子张学干禄,就是子张问怎样才能挣钱养活自己,孔子并没有教他生活的某种技能,而是告诉他“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说话少犯错误,行动少后悔,俸禄就在其中了,并告诉他如何才能少犯错误,少做后悔的事,其实这也是教的为人处事的君子之道。 我们的学校,应当把培养君子作为第一理想,并把培养成器的孩子作为第二理想。
周恩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器的君子,与南开中学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我们来看一看南开的校训“允公允能”,就是公能兼备,培养南开学生既要具有“公”德,又要有服务社会的多方面能力。
基于这种教育理念,南开中学培养了两代共和国总理,一位副总理,三个人大副委员长和四个政协副主席,45个院士…… 一个社会,如果有一批不器的君子,成批成器的人才,这个社会就会是一个朝气蓬勃、发展迅速的社会了。
【第5句】: 论语十二章好句赏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6句】: 要一句《论语》中的名句,带赏析和感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