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表达情感的句子

10-16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蒿里行所表达的感情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汉族 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

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

“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的混战。“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

“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

[背景] 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初平元年(一九○),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解题] 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

形势是大好的) 诗人对此事的态度怎样呢?“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

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怎样呢?悲愤、失望;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

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

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井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

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

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

【第2句】: 《蒿里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蒿里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现了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第3句】: 论述:曹操的《蒿里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第4句】: 鉴赏古诗《蒿里行》曹操本诗表现手法

蒿里行 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赏析】 首先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而后又互相争杀的事.诗中描绘了战争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惨象.将士们由于连年征战连铠甲都不能解脱,因而生了虱子,由此可见战争的时间之长,死的人就难以记数了.将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当然就难以想象死亡的人数了.死后尸体无人埋葬,烂成了白骨,布满了原野.千里之内,连鸡的叫声都听不到,说明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人烟了.战争如此的惨烈,归根到底,还是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在争权夺利.至于人民呢?那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做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的政治家,处处在为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照想,这样的一个人,只有曹操才真正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钟嵘的《诗品》说“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读此诗,恰如其分呀!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蒿里行》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写了人民的灾难.语言质朴,感情悲凉,表现了曹操诗的独特风格.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第5句】: 抒发情感的句子

【第1句】:

旅途尽头,黄沙覆盖着旷野。你一身疲惫,仅以脚印自证坚强。

结局如此昭然,你似古人,风化了一身皮囊,烈日之下,只以骸骨展现最赤诚的干净怀抱。

【第2句】:

逆光里,一滴泪水滴落,没留下任何痕迹,再抬头却是笑颜如花。所有复杂的哀凉与柔软的喜悲便在那一低头一抬头中过去。

没人懂,但那一低头一抬头就是她的一生。

【第3句】:

就像一个落魄的行者,背囊上尽是风尘的痕迹。

你从远处走来,脚印有深有浅,也不是一条直线。鞋上的污渍见证了你走过的路,黄色的泥泞、灰色的斑迹……我想你走的一定很辛苦,也让人羡慕。

这般跋涉的落魄,没有坚韧与孤勇也是体尝不到的。

以上句子全部原创 《一句话而已》(yijuhuaFF)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