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六十周年感言
公司60周年庆祝福语
企业周年庆典祝福语
【第1句】:普通年远只如今霖雨思贤鼎鼐新包公天地如崩瓦装饰应难奉贵人十年读书得一友周郎怀抱好知音年生相君和鼎贵庆氏秋风月满频
【第2句】:大业神飙旭日升,地阔天宽平极原,物华天宝霞光再,业和万众福极天,祥事绕兮难相离,程途知遇拜金兰,万缕春风轻拂面,里闺飘香染桑田。
【第3句】:岁末年初,回首过去,拼搏与汗水,换来今天的喜悦与收获,总结过去,勤奋加努力,得来今天的幸福与成功;展望来年,愿你再接再励,鼓劲加油,争取创造更大的辉煌
【第4句】:风雨历程四载,励精图治拳拳心。
【第5句】:我的同事我的好友,经历了困难挫折和成功欢庆,举起同心协力的酒杯,新年的祝福甜的像我们的笑容,未来我们一起开创,责任我们共同担当,祝愿合作愉快,明天更辉煌。
【第6句】:您永远微笑着,微笑着,您是一朵微笑的花,在四季里开放,永不凋谢。
愿您的事业在微笑中愈展愈盛。
【第7句】:忆往昔,峥嵘岁月四载;看明朝,励精图治更美好。
【第8句】:恭祝您的事业蒸蒸日上,新年更有新气象
【第9句】:昨日的花香依然留在身畔,昨日的硕果依旧甜在嘴边,昨日的辛劳依旧历历在眼前,昨日的成绩依旧辉煌灿烂。
2013已经在向你招手,不可沉醉止步不前。
但愿我们齐心协力,再把新功建,奔向美好的明天
【第10句】:正逢新春佳节,恭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
【第11句】: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我们告别成绩斐然的2013,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4,值此新春到来之际,我谨代表集团董事局,向全体职员
描写“公司十周年庆”的诗句有哪些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故事: 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
但是贪得无厌的朱元璋却要“务罄其所有金”,想方设法来消耗他的家财。
据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记,有一次,朱元璋朔(即初一)日召见他,给他一文钱要他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取两文,初三日取四文,初四日取八文,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
沈万三不知就里,欣然接受。
哪知回家一算,一月之后,该付给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
按,洪武钱每一百六十文重一斤,则共计三千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三十二斤。
沈氏虽富,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盘剥? 除了巧取,还有豪夺。
有一次,朱元璋召见沈万三,要他每年“献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产每亩征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沈万三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想主动报效以保平安。
明洪武六年(1373)前后,当他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时,就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
当时的南京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合七十四华里多,朱元璋的筑城计划,仅造砖一项,便涉及一部(工部)、三卫(驻军,相当于军区)、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县,另有三个镇。
而沈万三一人负责的城墙,占整个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他以一家之力,是怎样如期完成的?没有人知道。
今南京水西门外,有座赛虹桥,相传为沈万三儿媳所建。
明人记载,沈万三建造数桥之后,很是得意,便在家中炫耀。
谁知儿媳很不以为然,便用私房钱悄悄建了一座桥。
该桥“工巧宏丽”,比公公所造之桥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把它叫做“赛公桥”——儿媳尚且如此,可见沈家确实实力不凡。
沈万三处于事业巅峰时,他的弟弟沈贵(万四)已看到危机,曾写诗劝他说:“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
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
”要他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终于招来了灭顶之灾。
沈氏家族败落之谜 沈氏家族的没落是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次打击大约在洪武三年(1370)至六年(1373)。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沈家的日子自然不好过。
即便是沈万三已经不在人世,沈家也没人充军云南,但经过这番折腾,沈家的财富也蚀减过半了。
再加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对江南富民采取了严苛的政策,多次强制迁徙,并课以重赋,从此之后,沈家也就一蹶不振了。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的春天,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旺之子)沈至、沈庄先后入狱。
《故沈伯熙(庄)墓志铭》记:“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入则抱其兄痛泣曰:‘吾兄素羸,不堪事,今乃至于斯耶!’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药莫疗……卒于京。
”沈至入狱的原因是逃避赋役,沈庄入狱则可能是涉嫌“胡党”、逃避赋役而羁押至京,其事不小,连补带罚,再加上两兄弟最终都能出狱的上下打点,其数目也定在巨万以上。
大约在同年,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却在劫难逃,被扣上“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
第三次打击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党”案发,蓝玉被处死,株连则在全国蔓延。
有一位叫王行的先生,曾两次在沈家坐馆,同沈家至少有三十年的交情,又两次在蓝玉家坐馆,前后也有十多年之久。
通过王行的关系,想在新朝找到靠山的沈家同蓝家也有了交往。
“蓝党”案发后,有人劝王行逃遁,这位迂腐先生说:“临难无苟免。
”结果以同谋罪被诛。
当时,沈万三女婿顾学文因夺人之妇,仇家怀恨在心,蓝玉事发后,仇家即以沈家同蓝家的关系为据,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
在严刑逼供下,顾学文招认曾收到蓝玉“钞一万五千贯”,为他购置粮米、绸缎等物,用来准备起事和赏人。
《弘治吴江志》载:案情牵涉他的“妻族沈旺、沈德全、沈昌年、沈文规、沈文矩、沈文衡、沈文学、沈文载、沈海,凡八人。
”其中沈旺是沈万三的儿子,其他人等也都是沈万三的子孙。
《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记:“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沈)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
”同日被杀的还有八十多人。
《乾隆吴江县志·旧事》载有胡蓝党犯人沈德全一家的处置细节:二月十八日载:“正党与户下户丁多着折了臂膊,未出动的小厮不打,且牢着他。
供出的田口家财断没了。
”二月二十日载:“正党与户下户丁都凌迟了,十岁以上的小厮都发南丹卫充军,十岁以下的送牧马所寄养,母随住;一岁至三岁的随母送浣衣局,待七岁送出来。
”——真可谓惨不忍睹!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就这样急剧地衰落了。
观湘江战争有感
湘江战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突破国民四道封锁线,在湘桂边境的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一场空前激烈而又残酷的战斗。
战斗结果,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未能阻挡住红军铁的步伐,但红军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今天,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缅怀长征英烈,本文特试就湘江战役及其意义与教训作一简单探讨,以求教于党史学界诸同志及熟悉情况的老同志,如有错误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集中一百多万大军,二百多架飞机,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其中,用五十万大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经过一年左右的浴血奋战,仍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根据地反而越打越小,红军越打越少,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共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共八万六千余人,由江西瑞金、于都地区出发,开始战略转移。
红军转移的路线是经中央苏区南线,沿赣、粤、湘、桂四省边界,前往湘中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或去湘西与任弼时、贺龙的红二、六军团会师。
突围部队以红一、九军团为左翼,红三、八军团为右翼,中央军委纵队居中,红五军团担任后卫,形成甬道式队列,掩护中央军委纵队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事前准备不足,行动仓促,仅极少数高级领导人知道行动方向,广大干部战士都不清楚,还以为不过是一般的外线战略转移,不久还会打回来。
可谁知道,这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
十月二十五日,红军在江西与广东之间的王姆渡、新田一线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十一月八日,又在湖南桂东、汝城至广东城口一线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
十一月十五日,在广东良田到湖南宜章一线突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进至湘南的临武、兰山、嘉禾等地,大军西行,直指湘江。
此时,蒋介石已发现了红军的战略意图,为不让红军渡过湘江,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调集了二十个师近四十万大军,在湘桂边境的湘江一线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
并任命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
统一指挥西路军(湘军)四个师,蒋介石之嫡系中央军薛岳部四个师,周浑充部四个师,李云杰部两个师,李韫珩部一个师共十五个师负责“追剿”,广东陈济棠部在湘、粤、桂边境堵截,广西白崇禧部五个师在湘桂边堵截,妄图将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地区。
为粉碎蒋介石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的罪恶阴谋,十一月二十五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兵分两路强渡湘江,以红一、九军团为右翼,红三、八军团为左翼,从凤凰山、界首之间渡江,占领要点,掩护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
于是,一场长征史上,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最激烈、最悲壮的湘江之战开始了。
二、激烈的战斗,悲壮的史诗。
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州县东海洋山西麓,秦时曾凿有灵渠与桂江相通,史称湘桂运河。
湘江自广西流入湖南西南部后,再自西向东流经衡阳附近,然后由南向北纵贯湖南省东部到湘阴县芦林潭注入洞庭湖,全长八百一十七公里,为湖南省第一大河流,其上游多属石灰岸地层,峰峦起伏,滩多流急,并有潇水、春陵水、耒水等众多支流,素有潇湘之称。
十一月十四日,何健在衡阳就任追剿军总司令,下令分五路追击和堵击中央红军。
第一跻湘敌刘建绪二十六、十九、六十二、六十三等四个师由郴县直插黄沙河、全州。
第二路薛岳率五十九、九十二、九十三师及第一支队由茶陵、衡阳插零陵,堵击红军。
第三路周浑元率五、十三、九十六,九十九师进入道县,防止红军南下入桂。
第四路李云杰率十五、二十三师由桂阳、宁远等地追击。
第五路李韫珩率五十三师由临武、兰山追击。
并指定粤军陈济棠部三个师入蓝山、江华等地防堵红军入粤。
广西白崇禧之四十三、四十五师集结于恭城、富州一线,四十四、二十四师于灌阳、兴安布防,十九师集结于桂林东北部,形成一个口袋阵,妄图以东面七个师的兵力,将红军赶进口袋,消灭红军于湘江以东。
此时,红军离湘江还有几百里路程,而且前面还有一条潇水阻隔,蒋介石第一步计划是想将红军消灭于道县附近的潇水之滨。
十一月二十日,红军兵分两路,一军团二师奔袭道县,三军团出江华。
二十二日拂晓,二师四、五两团经二百多里强行军,袭占道县。
二十五日,红军主力全问在道县江华之间渡过潇水,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于潇水之滨的企图。
①蒋介石见第一步计划落空,即开始实施其第二步计划,消灭红军于湘江之滨。
为此,敌二十个师,四十万大军,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包围过来。
敌第一路总指挥刘建绪判断红军要在全州附近渡江,便指挥其四个师先于红军占领全州,切断红军西进之路。
第二路薛岳部四个师进驻黄山河。
桂系白崇禧赶到桂林,将其五个师配置于全州、界首、灌阳等地。
周浑元、李云杰等部七个师在广西猛追。
然而,敌人内部矛盾重重,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眼见红军直奔湘北,为防止红军入桂,又防蒋介石以追堵红军为名派兵入桂,便将其五个师撤至灌阳和兴安一线,避免与红军决战,给红军西进让开了一条道路。
二十五日,中央军委命令全军分两路从界首与凤凰咀之间抢渡湘江。
一军团二师由道县出发,前卫红四团急行军抢占界首渡口。
将渡口交给随后赶来的三军团后归建。
二师另两个团在大坪附近渡过湘江,相机攻占全州未果,随即在湘江西岸距全州十六公里之鲁板桥、党山铺一线布置阻击阵地。
三军团在湘江以东的石塘街,新街一线阻击桂军。
五军团在东岸文市一带阻击追敌周浑元等部,这样,红军在湘江两岸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六十多里的范围。
二十七日,三军团五师两个团在新塘与桂军第七军之二十四、四十四师打响,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英勇的五师部队挡住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保证了左翼的安全。
三天战斗,五师政委钟赤兵负重伤,参谋长胡震牺牲;十四团团长黄冕昌牺牲,继任团长文年生负重伤,团政委未负伤;十五团团长白志文政委罗元发负伤。
两个团三千多人仅剩下一千余人。
②三军团四师在石塘村阻击中,师长张宗逊负伤,十团团长沈述清第一天牺牲,继任团长杜中美第二天又牺牲。
③六师十六团团长李寿轩负伤。
二十九日,敌刘建绪四个师由全州倾巢出动。
三十日,敌先用两个师采用人海战术向一军团阵地猛攻,上有飞机支援,下有大炮轰击,然而,遭到了红一军团的顽强抗击。
激战一天,红军第一道防线失守,退守第二道防线。
十二月一日凌晨,敌四个师十六个团倾全力向一军团第二道防线猛攻。
一军团防守的二十里长的阵地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形势空前危急。
凌晨三时三十分,中央、军委、总政联名给一、三军团下达指令:“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
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迟则我野战军将被层层切断。
我一、三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连夜派遣政工人员,分入到各连队进行战斗鼓动,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者,即为战败者。
胜负关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克服疲惫现象,以坚决的突击,执行进攻与消灭敌人的任务,保证军委一号一时作作战命令全部实现。
打退敌人占领的地方,消灭敌人进攻部队,开辟西进的道路,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应是今日作战的基本口号。
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
”④为保卫中央纵队与总部安全渡江,英雄的红色健儿们在“一切为了苏维埃中国”的口号下,英勇顽强,前仆后继,同江上阵地的敌军进行了殊死的拼杀。
由于寡不敌众,太部分阵地失守。
正午,在得知中央军委纵队安全过江后,一军团部队互相掩护,脱离了险境。
战况空间之激烈,实为历次战役中所罕见。
第一天,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牺牲,四团政委杨成武负重伤。
仅以一军团一师三团为例,该团长征出发时有二千七百多人,经历次战斗与此次湘江战役后,仅剩下八九百多人,伤亡成员过半。
⑤此外,留在湘江东岸殿后阻击追敌的五军团之三十四师、三军团六师十八团未能过江,全部壮烈牺牲。
红八军团大部被打散,七千多人,仅有一千多人突过湘江。
⑥其它各部都有不同程度的伤亡。
八万六千余红军,损折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红军虽然损失惨重,但终于突破了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天险,蒋介石歼灭红军于湘江之滨的计划再次破产,悲壮激烈的湘江战役遂告结束。
三、湘江战役的意义与教训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一次重大的战役,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达五十多万人,战况之激烈空前罕见,也是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次大搏斗,因此,意义重大。
(一)湘江之战,尽管红军损折过半,由八万六千余人减少到三万多人(其中包括自苏区突围后历次战斗中伤亡、减员、逃亡的数字在内),但它却以雄辩的事实证明,红军是一支具有非常战斗力的革命军队,他不管在什么艰难复杂的情况下,无坚不摧,无敌不克,战无不胜,是一支打不烂,拖不垮的英雄军队。
蒋介石的四十万大军在湘江天险也阻拦不了红军的英勇步伐,红军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二)湘江战役虽然使红军遭到惨重的损失,是坏事也是好事,它用血的事实,惨痛的教训,证明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给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进一步加深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对毛泽东同志正确领导的怀念与向往,对革命前途的担忧。
群心向北斗,希望毛泽东同志重新出来指挥红军的思想在广大指战员身上反映得越来越强烈。
十二月十一日,红军攻占湖南通道。
十二日,中央军委左通道召开扩大的军委会议,会议开了一天。
会上,毛泽东同志正确地分析了湘江之战后的险恶形势,指出了蒋介石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又布置了一个十几万兵力的口袋阵,如中央红军仍坚持原定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
正好钻进了敌人的口袋,三万多疲惫之师的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因此,部队应继续向西进军,进入贵州境内,到敌人战斗力薄弱的地方进行休整。
毛泽东同志这一建议得到了周恩来、张闻天、朱德、王稼祥等大多数同志的支持,正如后来张闻天同志在遵义会议上所强调的:“在目前这险恶的情况下,只有毛泽东同志出来领导红军,才可能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
”⑦十三日,红军按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向贵州前进,再一次地脱离了险境,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就是长征史上有名的通道转兵。
在向贵州进军的路上,毛泽东同志又苦口婆心在继续做各级领导的工作,十二月十四日,红军攻占贵州黎平,十八日,党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新根据地的中心。
”⑧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红军攻占贵州遵义。
十五日至十七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从而正式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从此,中国革命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开始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湘江战役引出的结果,没有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没有湘江战役的严重挫折,就不会有通道转兵,不会有黎平会议,更不会有遵义会议,也不会有长征的伟大胜利。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当矛盾着的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的演变。
湘江战役是变化的条件、原因,是转折的开始。
湘江战役的严重挫折,换来了遵义会议的无比正确,这就是湘江战役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湘江战役,红军遭受惨重的损失,这是一次代价极大的血的教训,首先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领导的结果。
政治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者进入中央苏区后,打着贯彻共产国际路线的旗号,自诩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大搞宗派主义,排斥毛泽东同志在红军与苏区的正确领导,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一大批坚持正确路线的党政军干部。
军事上,他们将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奉为“太上皇”,将红军的指挥权完全拱手送于他手中,而李德则自命不凡,坚持其错误的、刻板的教条主义的军事战略战术来指挥红军作战,甚至连一门迫击炮、一挺机枪摆在什么地方都要按他的规定,而他本人则坐阵后方,依靠地图与电报来发号施令,从不上前线阵地根据实际情况来指挥作战,片面强调正规化,致使红军与兵力、火力点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阵地战、消耗战。
结果,仗越打越被动,以致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其次,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者,在这次“战略转移而实行突围的问题上,同样犯了原则上的错误。
”⑨他们事前不向广大干部讲清情况,“而且甚至在政治局会议上也没有提出讨论。
”⑩行动时,“退出苏区变成一种惊惶失措的逃跑与搬家式行动。
”⑾将所有的坛坛罐罐都带上,来个大搬家。
红军一反能打善变的常态,扬短避长,尽管五个军团形成甬道式阵式,保护军委纵队,但终因辎重太多,每天的行军速度仅四、五十里,而敌军则地上轻装急进,天上飞机轰炸,致使红军始终摆脱不了敌军的围追堵截。
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中,十一月二十七日,当一、三军团同时在湘江两岸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六十多里的要点时,“在此区域,甚至有四处浅滩可以涉渡。
中央军委纵队也已于二十七日到达灌阳以北的文市、桂岩一带。
如果当时仍决心抢渡,由桂岩到最近的湘江渡口,只有一百六十多里地,采取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到达,仍有可能以损失较小的代价渡过湘江。
但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却没有利用这一大好时机。
他们仍然让人抬着从中央根据地带来的坛坛罐罐,按常规行军,每天只走四、五十里,足足走了四天,才到达湘江边。
使前线战士为了掩护任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⑿面对如此严重的挫折,左倾路线的主要领导者博古深感无法向党交代,在往黎平的路上,唉声叹气,甚至拔出手枪准备自杀,只是由于聂荣臻同志的制止与劝说才作罢。
第三天在组织指挥上,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者,他们不懂得红军远离根据地,进行无后方依托作战,只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这一战略战术原则。
在长征开始后,红军突破敌第二、三道封锁线,进入湘粤边广大无堡垒地区,此时,除追敌外,其它各路敌军尚未赶到,红军本应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丢掉坛坛罐罐,采用运动战,主动进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一部或几部,以达到在湘粤边或湘中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之目的,战局或可能改观。
然而,此时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反而变成了右倾逃跑主义,他们畏敌如虎,一直只想夺路西进,再加上“庞大的军委纵队及各军团后勤部队,使红军作战受到极大的困难,所有的战斗部队都成了掩护队,行动迟缓,丧失了到达原定地区的先机。
忘记了红军的战略转变将受到敌人的严重追堵截,忘记了红军在长途运动中,将要同所追堵截击的敌人作许多艰苦的斗争,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有这些军事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错误,特别是战略方针不放在争取于必要与有利的时机同敌人决战的原则上,就使得自己差不多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经常遭受敌人打击,而不能有力的打击敌人”⒀这也是湘江战役中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的最根本原因。
总之,湘江战役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它教育了红军,只有毛泽东同志才能指挥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挽救革命于危难之际,事实也证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二打遵义城,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机动灵活地甩开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使红军转危为安,写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得意之笔。
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最激烈的战斗,英雄的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滔滔湘江水可以作证,历史将永远铭记红军英烈们的丰功伟绩。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怎样写名人的故事
少年留学生——李四光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在20 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
14 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
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
怎么办
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
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
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 人,爷爷又卧床不起。
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
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
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
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
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
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
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
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
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
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七岁咏鹅——骆宾王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
他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
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骆宾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爱文学。
他善于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抓住特征去描绘。
他童年时的诗歌,天真率直,很富灵性,素来脍炙人口。
一天,骆宾王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玩耍,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见惯的鹅。
它们像几位绅士在河面上悠游自在地游着。
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青枝绿叶般的水,红红的鹅掌,慢慢地拨动着清亮的水波。
突然,一只鹅伸长脖子,脆亮的叫一声“鹅”,紧接着其他的鹅也都对天歌唱起来,骆宾王看到这情景,内心怦然一动,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不仅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画面,而且仿佛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孩子的唤鹅声,鹅儿引颈高歌声、戏水声。
我们读了会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甜美。
骆宾王自小就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天生一副侠肝义胆。
但他一生坎坷,他曾经担任过长主簿,不久因罪入狱,贬临海丞,郁郁不得志,弃官而去。
后来他协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起草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名扬天下,连武则天本人读了也感叹说:“这样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让他流落,宰相的过错不小
”诗、书、画“三绝”——郑板桥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
“扬州八怪”中的最杰出者,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小时候家里很穷,在他需要庇护和爱抚时,母亲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在板桥幼小的心灵中,早早地播下了痛苦的种子。
尽管母亲没有把他养育成人,但却给了他一个聪明伶俐的脑瓜。
少年时代的郑板桥,赋诗撰文就已经很有成就了。
在兴化镇读私塾的郑板桥,没有被生活的贫困缚住手脚,相反却更加发奋苦读。
私塾老师看到这样一个有出息的穷弟子,不但不嫌弃,还倍加爱护。
1703 年的暮春时节,只有10 岁的郑板桥随同私塾老师一起出外郊游。
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正准备坐在两块石头上闲谈时,郑板桥突然发现水中有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便随口喊道:“先生,你看那是什么
”塾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瞧,果然有一堆异物漂在水面,经师徒仔细辨认,确定是一具女尸。
老师见此惨景,心中产生一种痛惜之情,不觉随口吟出一首诗:“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塾师刚念完他的诗,郑板桥就急着问:“先生,您认识这个少女吗
”老师摇摇头说:“不认识
”郑板桥又紧紧追问:“那您怎么知道这位少女刚好16 岁呢
”看到老师又摇头,小板桥又接着问下去:“先生既然没有亲眼看见这位姑娘是怎样落水身亡的,又怎么可断定她是‘风吹落小桥’呢
”还没等塾师来得及回答,他又一阵连珠炮:“您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逐流吗
即使在浪里打转又怎么能看见
”私塾先生尽管被郑板桥问得哑口无言,但他觉得板桥的话很有道理,且很有趣。
于是塾师并不生气,和颜悦色地问郑板桥:“依你看,这诗应该怎么个说法
”郑板桥皱了皱眉头,心情沉重地吟咏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私塾先生听罢郑板桥的诗,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很有独到之处。
”郑板桥的字画和诗一样有名气。
其中的奥妙,还是在于勇于革新,不盲从他人,终于自成大家。
板桥画竹最有名气,同时喜欢题诗一旁。
他画的《墨竹图》配的诗是: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栽。
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排。
在这首诗中,他算是把自己品评到家了。
郑板桥自幼苦学,名声大噪以后,不仅国内有无数的崇拜者,连朝鲜国的宰相李艮,也慕名前来拜见,并再三恳求他题诗赠画,回国后奉为翰墨珍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
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 年,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上发表了《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就已经崭露头角。
老师评价此文时说:“心长语重,机畅神流。
”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
周恩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乳母常常给他讲故事,教他劳作。
后来,他过继给叔叔。
婶婶天天教他识文断字,写字作画,把童年时代的周恩来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陶冶了他的情操。
上学后,周恩来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激励自己。
每天,他完成作业后,就博览群书。
他一边读,一边摘录名言警句,还写读书心得。
他常常读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还在书海里遨游。
少年周恩来就胸怀中华,放眼世界。
他的作文经常联系国家和国际大事。
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资本家贩卖黑人孩子的《汤姆和琼斯的故事》,为黑人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流下热泪,同时对资本家的罪行而义愤填膺。
于是,他带领同学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黑人孩子。
倾吐了发自肺腑的怜悯和同情;一封写给白人资本家,表示了无比的愤慨与抗议。
1911 年暑假,周恩来从天津到东北探亲,接触了一位有抱负却无处施展的老人。
老人隐居乡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很多感时纪事的诗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老人发现周恩来对时局有精辟的见解,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便多次带他到烟笼山,并即兴吟诗抒怀:“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兮在尔少年。
”他对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嘱咐深深记在心中。
当他离开时,老人特意写了《赠周恩来》和《赠周恩来南归诗》五首,列举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练,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业”的故事,意味深长地赞扬和激励周恩来。
在中华这块沃土上,周恩来迅速成长起来。
他同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学生运动,并且成为学生领袖,积极地宣传马列主义,参加救国救民的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解救天下百姓为己任——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又是一位著名诗人。
毛泽东小时候聪慧过人,而且助人为乐。
上小学时,同学们中午来不及回家,都从家里带午饭。
班上有个同学,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经常不能带饭上学。
毛泽东就发现后就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
一段时间之后,毛泽东的母亲看到儿子每天的晚饭总是吃得很多,好像中午没吃饱似的,感到很奇怪。
毛泽东把分饭给同学吃的事告诉了妈妈,从此,毛泽东每天都请母亲准备两份午饭带去上学。
毛泽东助人为乐的行动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以后,大家都伸出了友爱之手帮助那个同学。
少年毛泽东胸怀大志,勤于独立思考,反对私塾里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多用脑子,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读了许多书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所学的课本及课外的故事书大都是歌颂帝王将相、圣人君子,而没有歌颂穷苦百姓的呢
这事他思考了很久,后来他发现:原来这些书都是为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写的,而不是为穷苦百姓们写的,这种情况太不合理了,应当改变。
毛泽东幼年时身体很弱,经常生病。
12 岁时,还生过一场大病。
他想:身体老是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能为国家做事情呢
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在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游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在这以后,他又经常到湘江里去游泳,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游就是几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在野外露宿和远足。
这样做不仅仅锻炼了身体,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树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些都有力地帮助他后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革命,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以解救天下穷苦百姓为己任的壮志宏图。
年少志高——岳飞岳飞(1103~1142),宇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
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
岳飞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
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黄土地上勤恳耕作。
父亲岳和是个忠厚的庄稼人。
他家省吃俭用,常常用节省的粮食帮助饥民度过荒年。
邻居有侵占岳家耕地的,岳和干脆割给他;有借钱不还的,也就不要了。
这种忠厚治家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岳飞。
传说岳飞降生时,有一只像大雁一样的大鸟飞鸣而过,所以父亲为他起名叫鹏举。
岳飞没满月,黄河决口,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沙瓮里,才幸免于难。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贫穷。
母亲含辛茹苦,亲自教他读书。
没有钱买纸笔,就用树枝作笔,沙地作纸,在地上练习写字。
他寡言少语,但学习十分用功。
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崇拜诸葛孔明等济世名臣。
他小时还曾写联寄志:“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圻。
”表明他将来要像诸葛武侯那样报效国家,拯救人民,建功立业。
他曾游历泰山,写下“流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契风人”,寄托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名人志士的仰慕。
岳飞不仅用功读书,精心学习兵法,而且刻苦练习武艺。
传说中他生就一身神力,未成年就能拉开300 斤的弓,8 石的弩;向周同学习箭法,能左右开弓,箭无虚发。
其实,岳飞这身武艺完全是练出来的。
岳飞生活的时代,正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岳飞决心练好武艺,保家卫国。
他12 岁那年,投到一位外号“搬不动”的老师门下。
“搬不动”并不教他武艺,却每天让他手拿镐镢、肩挑扁担,在山下挖坑担水栽树。
一连两个多月,满山遍坡全栽满了树。
可“搬不动”还不说教习武艺的事。
岳飞心想,我为报效国家,前来求师学武,不能光栽树呀。
“搬不动”看出岳飞的心事,笑笑说:“功夫志中来,志在耐中磨。
”过了三个多月,树栽完了,他帮师傅干杂括,师傅还是不提学武。
岳飞挂念老母,提出回去看望老母,“搬不动”说:“要学武艺,功在苦中练;要想卫国,须先舍小家,哪有学不到武艺,就中途退却的道理
”从此岳飞再也不提回家了。
春节将临,“搬不动”把岳飞叫来说:“你来到我这里共栽了三千六百棵树,从明天早上开始,你去把这些小树一棵棵挨个儿摇一摇,不准折断一枝,不准漏掉一棵,太阳不出来,就得摇完。
”从此,岳飞半夜就起床,打水扫地伺候好师傅就去摇树。
开始,累得腰酸腿疼,太阳出来,刚刚摇完。
到第十天,离日出还有一个时辰,岳飞就摇完了,腰不酸,气不喘。
正好“搬不动”也来到了,他抚着岳飞的头说:“鹏举呀,俗话说,功夫,功夫,全在工夫。
没有工夫,哪有功夫
看来,你跟我一年,功夫学得差不多了,明天可以回你母亲那里去了。
”岳飞很奇怪,说:“师傅,你还没教我武艺呢
”“搬不动”摇摇头说:“武艺我不教,我只是教你一点武艺之外的功夫,有了这点根基,你学什么都不难了。
”岳飞辞别了“搬不动”,回到家后又跟周同师傅学习箭法,后来果然练就一身绝技。
宣和四年(1022),岳飞应募出征,母亲在他背上用衣针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10 年后,岳飞已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了。
他在《满江红》一词里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抒发了他不慕功名,不图利禄,以身报国,只争朝夕的精神。
其他民族怎样过国庆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四川:群众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祝福 29日晚,四川省和成都军区联合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大型歌咏晚会,由3000名学生、工人、医护人员、少数民族代表、武警、公安、农民、机关、工人、空军、陆军这10个群众表演队伍组成的背景方阵,以独唱、领唱、合唱、联唱等方式,用歌声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60华诞的真挚祝福。
国庆前后,四川从省级机关到各地市州(县)、各条街道、各个社区,各领域、各行各业、各民族的中华儿女,纷纷参与到歌唱比赛、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感恩教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
插国旗、绣国徽、唱红歌、看红色电影……每位群众都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祝福,抒发对祖国繁荣富强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将喜庆欢乐的气氛延伸到全省每个角落. 山西:群众自发举办活动喜迎国庆 国庆来临之际,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三社区83岁的老人李培,自掏腰包请来了专业人员,将老人珍藏多年的毛泽东、周恩来照片翻拍、扩印,做成了17个精美的展板,29日正式向社区居民展出。
电影《集结号》中搜集烈士遗骨的人物“谷子地”的原型——王艾甫老人,近日在山西省革命老区左权县举行了《辽县人民抗战纪实》收藏馆的开馆仪式。
选择在祖国六十岁生日到来之时将收藏公之于众,老人认为“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在山西省城太原的大街小巷,悬挂着国旗的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连日来在大街小巷里穿梭,将祖国六十华诞的喜讯传播。
在山西省万荣县、侯马市等地,当地的民间艺人或巧制花馍,或创作剪纸作品,或组织摄影展、书画展、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生日精心献礼。
南宁:民俗文化“搭上”国庆“列车” “香火龙”舞、《斑鸠调》、香火球……连日来,这些极具广西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南宁街头巷尾不断上演,把祖国60岁生日点缀得多姿多彩。
由南宁市良庆区主办为期三天的首届“香火龙”民俗文化节25日开幕,广受当地群众喜爱的“香火龙”舞、《斑鸠调》、了罗山歌对唱、香火球、那马龙狮舞等表演成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国庆节的主体。
据介绍,这些表演项目大多流传于良庆区,比如《斑鸠调》是一种流传于良庆区南晓镇的原生态歌舞,舞蹈通过模仿吉祥鸟斑鸠的喜怒哀乐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良庆镇缸瓦窑村的“香火球”舞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完好的庆祝制陶活动的舞蹈,已被列入南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册。
武汉:国旗飘扬迎国庆 万人同台庆国庆 汉口江滩1500面国旗迎着江风猎猎飘扬;武昌和平大道建一路至建十路成了“红旗路”;汉阳晴川阁上红旗飘飘,分外抢眼……武汉三镇处处国旗飘扬,构成全市人民庆祝祖国60华诞的一道特别风景。
国庆前夕,武汉市部署每家单位及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必须挂国旗,鼓励居民家庭挂国旗。
政府已向市民赠送了10万面国旗,每个中心城区选择60条道路、600幢临街楼宇、6000个临街居民家庭悬挂国旗。
在武汉科技大学,校报记者团的同学正在向全校师生派送“校报国庆专刊”1万份。
校庆专刊首次使用整版配图,头版用一面国旗为主要元素,远远看去就像一面国旗。
此外,各社区还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共庆祖国生日。
9月29日9时至21时,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举办“我们的祖国、我们的节日”文化节活动,现场近万名群众集体高唱《歌唱祖国》,将氛围不断推向高潮。
在活动现场一座8米宽、2.7米高的巨型“天安门城楼”,足足花费了半个月时间制成,是完全按照与实物17:1比例制作的。
像这样由居民自己设计制作的大大小小的作品共300多件,56个民族大团结、龙凤呈祥庆华诞等格外显目。
百步亭文化长廊上挂满了居民的国庆书画作品和建国感言。
老年摄影爱好者们通过“孩子笑脸墙”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部分党员居民用上百幅老照片拼成了“祖国万岁”的字样。
天津:百万职工唱响红色经典旋律 天津市自6月份开始举办全市职工合唱大赛,天津市各级工会把“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和参赛活动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会干部亲自参与、带头学唱。
三个月来,全市200多个区县局、集团(总公司)、百余万职工参与了歌咏合唱活动。
天津市各级工会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和载体,利用工人文化馆、俱乐部、职工之家等活动阵地,以车间、班组、科室为单位,发挥职工艺术家、文艺骨干的传帮带作用,组织职工学唱传唱爱国主义歌曲,在全市形成了爱国歌曲大家唱的热潮。
西宁:150万盆鲜花喜迎国庆 近日,青海省西宁市林业、园林部门将陆续在城区主干道两侧、路口节点、广场、游园及各大公园共布置150万盆鲜花,扮靓高原古城。
其中,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举办了大型“迎国庆菊花展”,展出菊花品种200个共3万盆。
这些菊花主色调为“国旗色”的红色和黄色,包括春日剑山、唐宇金秋、蕊株宫、皇中玉、黑天鹅等200个菊花品种。
在菊花展示坛旁,还配置着历代文人墨客以菊为主题的诗词屏风。
此外,西宁市文广局、园林局等单位还在国庆前准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节目。
一盆盆鲜花将城市点缀得五颜六色,一场场歌舞活动令人心潮澎湃……青海省汉藏回等各族群众满怀激动的心情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
河北沧州:农民“晒车”迎国庆 多姿的彩车展现沧州大地的巨变,威风的锣鼓敲出心中的喜悦。
9月30日,“迎国庆、颂沧州”彩车展演活动在河北省沧州市区举行。
来自各县(市、区)的农家车队成为亮丽的一景,540名沧州农民把私家车开上了狮城街头,向城市居民“晒”出了自己的爱车,以红火的日子向“火红”的国庆献礼。
有的像远航的巨轮,有的似奔驰的火车头,有的如腾飞的巨龙……9月30日上午8时52分,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参展彩车排成整齐的方队,从沧州市体育馆广场出发,沿解放路向观礼台徐徐开进。
奔驰、宝马、奥迪、本田、丰田、红旗……由各县市农民组成的私家车队,成为展演队伍的一个亮点。
一辆辆小轿车表现的不仅是农村的发展变化,更展示出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拼搏奋进的精神状态。
参加展演的私家车共有540辆,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强村,每村30辆。
这些村负责人表示,国庆来临,组织轿车逛狮城,是为祖国60华诞祈福,也是反映他们新时期新生活。
中国:国庆起,西湖湖面上将多一艘江南风格的休闲船,以“杭”字为外形框架。
中外游客可以坐船泛舟水上,享受夜西湖的旖旎风情。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这艘船在内,73艘西湖游船将齐亮夜灯,为祖国六十华诞增光添彩。
记者看到,这艘休闲船内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单独区域,设包厢一间和露天休息室。
下层设散席或两圆桌。
装饰风格以中式传统为主,可接待总人数40人左右的旅游团队或散客。
目前,休闲船已经向游客推出推出正餐游(午餐、晚餐)和休闲茶点观光游(下午)两种。
国庆当晚,西湖7种类型游船,共计73艘将亮起夜景灯,新增的休闲船就是其中一艘。
据介绍,本次西湖游船亮灯在符合整个夜景灯光风格的大环境前提下,将结合江南园林建筑风格中简洁而多层次的表现方式,呈现红、黄等柔和的暖色调,与西湖夜景相得益彰。
钱塘自古繁华。
唐宋以来,乘湖船游赏西湖的湖光山色,已蔚然成风,乾隆皇帝南巡御制诗云:“西湖自是宜舟处”。
作为西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西湖游船不仅见证了往昔的繁华,同样见证了这六十年来的变迁。
据悉,解放初期,西湖上仅有4艘画舫和500条破烂不堪的手划船。
直到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湖船出现供不应求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的西湖游船不断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世人。
1981年,第一条新画舫“画中游”建成下水;1985年,大型玻璃钢游艇“柳浪”号投入营运;1989年,大型电瓶游船改造计划全面完成;1990年,最具特色的仿宋御舟“兰栧”号接待国内外宾客;1996年,多功能浏览船“宝石”号投入营运。
如今,伴随着游客的不断增长,手划船等特色游船已获得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今晚,绚丽灿烂的烟花绽开在上海世纪公园上空,拉开了第十届国际烟花节的序幕。
时逢新中国六十周年大庆,今夜的烟花节上特意升起了一轮“红太阳”,绽放闪耀震撼的光芒,为国庆献礼。
国际烟花节是上海旅游节的重头好戏,开创了亚洲举办国际音乐烟花节的先河。
今年的主办方特地邀请了三家参与过北京“国庆烟花”燃放的中国公司参加此次烟花节,并且有来自意大利、英国、瑞士的三家不同风格的国外烟花公司来沪秀技。
中外烟花在此间上演了一场“花开并蒂”的好戏。
各种造型新颖、颜色绚丽的烟花将在夜空中争奇斗艳,尤其是“红太阳”升起和“大脚印”的出现,让现场观众叫好连连。
“红太阳”初次亮相是在2001年第二届上海国际烟花节上,此次适逢共和国60年大庆,这种特色焰火再次升起在申城夜空,显得格外绚丽。
北京奥运会时的“大脚印”令世界难忘,今晚,制作更为精细的“大脚印”踏进了世纪公园,将烟花节推向高潮。
花儿般的衣着绚丽多彩,花儿般的笑容明艳灿烂,花儿般的声音声声盈耳……30日,千余名宁夏回汉儿女用西北特有的山歌“花儿”唱出了对祖国的万千祝福。
沙枣花、马兰花、牡丹花、山丹丹花、迎春花——千人组成的五个演唱方队用自己的激情点燃了宁夏山川。
《宁夏数花》《花儿与少年》《吆骡子》《山花美》一首首民歌代表着回汉人民的美好祝愿。
“这是西北最美的声音,我们要用宁夏独有的花儿歌颂祖国,祝福祖国。
”宁夏花儿歌手唐祥激动地说。
在演唱会现场,自豪与骄傲都可以从气势磅礴的歌声中听出来,激动与喜悦也能从满面春光的笑容中看得出来。
戴着附有精美图案的圆帽,裹上清新秀美的头巾,充满浓郁伊斯兰风情的回族服饰让国旗下的回族儿女更加动人。
“花儿就像是我们的心里话,这种风格质朴、感情强烈的音乐可以很好地表达我们祝福祖国的心声。
”唐祥说。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个省份回、汉、东乡、撒拉等八个民族的民歌。
它独特的歌词格律、音乐旋律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给父母立碑有什么讲究
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
通常大字10cm或
【第10句】:5cm,小字3cm或4cm之间。
10cm进宝。
【第10句】:5cm纳福。
3cm财旺。
4cm登科。
这些字的大小与碑身比例协调,又寓吉祥之意。
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从中可以得到慰籍。
墓碑的石材选用,过去的大理石汉白玉,经不起风雨,极易风化。
而今已被材质精美,有亮度和硬度的花岗岩系列所顶替。
在色彩斑斓,材质坚固的花岗岩中,较受客户青睐的有印度红、珍珠白、山西黑。
印度红,象征着高贵、华丽、火红的年华,辉煌的事业;珍珠白,象征着纯洁、淡雅、绚丽的人生、不尽的哀思;山西黑,象征着庄严、凝重、不朽的精神、深切的怀念。
墓碑的书写,其内容比较丰富。
包括风水情况、籍贯、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子孙、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
1. 风水情况,墓碑的左边称为龙边,是碑体重要的部位。
这里要书写山向及山向线度、分金线。
如“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二分用丙子分金。
”其目的,为告示后人,即或遇到自然灾害的洪水冲刷,或战争破坏,后人仍可依碑上的风水情况文字,找到原来风水方向,重新立碑。
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偕配诰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铭 》:“(袁可立)葬之日为崇祯丁丑十二月二十七日,墓在郡城南,去祖茔二里许,即勅建之茔道,旨同隧者也
”2. 籍贯,在移民较多的公墓里,尤其客死他乡的人,在墓碑的左、右角最显眼的部位,都要刻上原籍的省、市、县名,也有的只刻地区和村名。
这是对故乡的眷恋,也为后人及亲友扫祭时,寻找墓位提供了方便。
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偕配诰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铭 》:“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
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
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3. 姓名,写在墓碑中心部位。
这里称“中榜”。
在书写墓主名字时,其字数多少,与风水吉兆相关联。
为尊敬长辈,过去加了许多尊敬的词,如父亲称考、显考,母亲称妣、显妣,男子加公、府君,女子加氏、孺人。
而且字数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个字循环应用。
其中以落在六、七、十一、十二、十六、十七的“生”、“老”二字上为吉利。
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上,则不吉利。
所以拟中榜之字时,尽力用吉兆格式的数字。
如:“澄新江社十九世浩封奉政大夫考泉源邱府君佳城”,长达21字,正合“生”格,最为吉利。
如果夫妻二人名字写在碑上,则按左尊右卑来排列,男左女右。
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陵墓》:袁尚书可立墓在(睢州)城南五里,骆庄南里许,碑刊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袁节寰(袁可立)墓。
4. 生卒年月日,写在中榜两旁,仍依男左女右,年月日能写齐全最好。
因为日久年深,户口注销,传来传去,隔几代要找到先人生卒年月日,则十分困难。
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御天下之七季癸酉十月十一日,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终于家。
”5. 立碑人,包括子女、亲友、团体,都应写在碑的虎边,即右边。
其子女应全部写上,已故子女可在名字周边加框。
仍是依辈份长幼,自左至右排列。
也有不愿流露姓名者,可写子女敬立或叩立、百拜敬立。
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偕配诰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铭 》:“大明崇祯十年岁次丁丑十二月二十七日男枢(袁枢)泣血纳石”。
6. 造墓或重建墓时间,刻写在碑的虎边。
中国记载时间的文字很多,有公元、农历,时节写冬至、清明者居多。
年代日期亦多用干支。
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结合起来,用以表示历法上的日子或月份。
如甲子、乙丑……。
还有些文人将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用十二个月均分,每个月另有名称。
如一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四月称孟夏,五月称仲夏,六月称季夏;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十月称孟冬,十一月称仲冬,十二月称季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