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表达的句子是

04-29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论语中的句子

【第1句】:【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运用】 当有人不言行一致,空谈浮言,心口不一时,可以用这句话去形容。

【第2句】:【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运用】 在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时,要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第3句】:【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运用】 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第4句】:【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运用】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第5句】:【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运用】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第6句】:【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运用】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第7句】:【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运用】 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第8句】:【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运用】 “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第9句】:【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运用】 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第10句】:【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运用】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第11句】:【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运用】 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

【第12句】:【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运用】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

【第2句】: 论语中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古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

过则勿惮改。”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主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古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斋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古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点题 ]正必压邪,千古之道只在“正”字。得一“正”字,家齐国治天下平,何论民服! [ 心得 ]一朋友曾对我说:“譬如卖药,自己尚且一身毒疮,还要向别人叫卖治毒疮的药,别人怎么会信。

那不简直是天方夜谭吗?”如果用一个做普通人都不合格的人做社会领导者,那么,整个社会也难以合格。如果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社会领导者,社会就一定会多些有道德的人。

社会领导就是社会的风向标,做得好,社会风气就好,做不好,社会风气就不好。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点题 ]从政者若甘为树阴,则未有不趋而避热之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 点题 ]文化理念的成功才是为政的最大成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点题 ]人者之言为信。做人无信又如何做得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因无信而亡国,代价惨痛。

做人要常观此字。 子张曰:“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点题 ]源流千里,一脉相承。

[ 心得 ]文化是具有很强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不管社会如何改变,一个民族的根本思想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改变一个民族,就一定要改变这个民族的文化。

如果民族文化改变不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一定改变不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基础强大,所以,谦虚内敛吃苦耐劳的民族本性是没有改变的。

我们的民族能走到今天,就在于有自己强大的文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坚信:中华民族必须要牢固树立自己的文化理念,这是才是民族存在的基础。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点题 ]不忘本,不废义。 [ 心得 ]孔子给“谄”的定义是背叛自己的祖先,给别人的祖宗磕头。

“勇”的定义是见义敢为。人区别于畜生的就在于义。

畜生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任何行为都是出于本能。而人则不同,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能之外还有一个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

1楼 是可忍 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④?” 【注释】①谓:评论,谈论。季氏:指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三家之一的季孙氏,这里指季平子,鲁国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乐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左传·隐公五年》:“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

季氏本为鲁国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是不可饶恕的越轨行为。③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八佾舞于庭”。

忍: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忍心,狠心,指季氏;另一种理解为容忍,指世人。④孰(shú):疑问代词,什么。

【意译】孔子评论季氏时说:“他在私家庭院里举行舞会居然冒用天子的八佾规格,如果对这种僭越礼仪的事情都能容忍,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的呢?”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

【第3句】: 论语中著名的句子

【第1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第2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第3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第4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第5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译: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第6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译: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第7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第8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译:(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第9句】: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译: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第10句】: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译: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第4句】: 论语中表示诚实的句子有哪些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5)不习(6)乎?”

《荀子·劝学》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1),出则弟(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3)矣。” (《论语·学而第一》)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