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旅行感言
拜伦生平,经典作品及作品中的代表人物
幽游的鱼朋友,你好。
以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生平简介以及创作简历: 英国诗人拜伦(1788-1824)生于1788年1月22日,在英国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
生于伦敦,长于苏格兰。
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
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
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反击。
这首长诗讽刺了文坛的权威,批评了湖畔派诗人,同时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诗人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年后,适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兴起的时代,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
20岁,他出国游历,先后去许多国家。
1811年回国。
这次旅行大开他的眼界,使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壮烈景象和希腊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
在旅途中写下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震动了欧洲的诗坛。
拜伦在欧洲游历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分别完成于1816年和1818年)。
第一章1809年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作,第二章于次年3月在伊斯密尔完成。
长诗在1812年3月出版后,轰动文坛,风靡全国。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
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
诗歌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是孤独失意、多愁善感的贵族青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性格忧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
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绪。
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积极观察者和评论者,他爱好自由,歌颂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强烈,体现了拜伦思想的积极的一面。
长诗内容丰富,以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见长。
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等 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
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
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816年夏天,拜伦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会借此毁谤和攻击,拜伦愤然移居瑞士。
这一时期写的诗剧《曼弗雷德》(1817),其实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苦闷。
诗歌中住在阿尔卑斯山深处一位神秘的人物,因为犯了道德上的大罪,导致最爱的人的死亡,现在只求速死。
主人公对革命后的现实失望,却又不愿意走向人民,表达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知识分子拒绝和现实妥协,却又孤独、绝望的情绪,究其实质,还是拜伦式的英雄。
诗中除了少数人物以外,还有代表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精灵,以及命运之神等,带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长诗《锡隆的囚徒》叙述的是16世纪为捍卫瑞士独立而被囚禁在锡隆堡达6年之久的共和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尔。
和“拜伦式英雄”不同,博尼瓦尔反对专制暴政,和人民共命运,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诗歌赞扬了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抨击了专制暴政的残酷。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堂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
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
【第1句】:2章)是他的成名作。
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
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
【第3句】:4两章(18
【第16句】:1818年)。
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
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