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宣传委员获选感言

03-26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落花生的作者

蔡锷  (1882-1916)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

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

其父名正陵,母王氏,生子三人,艮寅为长。

其家世代务农。

艮寅六岁开始入塾受业,十三岁中秀才。

1893年春,他步行到长沙,考入由梁启超、谭嗣同主办的时务学堂,从此与梁启超结下了既是师生,又是同志的不解之缘。

  1898年9月,戊戍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梁启超出逃日本。

在此之前艮寅参加了湖南巡抚陈宝箴举办的留学生预备考试,并以第二名入选,结果因变法失败而未能实现。

他又去武昌,投考两湖书院,因是时务学堂旧生而遭拒绝。

1899年,艮寅赴沪,投考南洋公学,得梁启超来信,约他去日本。

他得到既是学友又是老师的唐才常的资助东渡,入日本大同高等学校,研究政治哲学,后又入横滨华商东亚商业学校,不久加入唐才常的自立会。

1900年4月,他随唐才常回国,准备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为张之洞屠杀多人,艮寅幸免,遂改名蔡锷,取其锋芒锐利之意,以明投笔从戎之志,重返日本。

此后,入陆军成城学校,1902年毕业,自费考入东京士官学校第三期,1903年毕业。

在日期间,蔡锷先后以博孟、奋翮生、锥击生的笔名在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发表文章,其观点,多受梁启超、杨度的影响。

  1904年,蔡锷回国,应江西巡抚夏时之聘,任续备左军随营学堂兼监督。

1905年初,应湖南巡抚端方之聘,任湖南教练处督办,兼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官。

7月,应广西巡抚李经羲之聘,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教练官和随学堂总理官。

1906年秋,奉命去河南彰德参观秋操演习,被派为中央评判官。

同年,任新办广西陆军小学监督。

1908年,任新练常备军第一标标统。

1909年,任龙州讲开堂监督。

1910年,任新军混战协协统、学兵营长等职。

在广西期间,蔡锷一方面继续与老师梁启超保持联系,同时又不断接触谭人凤、李燮和黄兴等人,这对他本来偏向改良的观点不能不有所触动。

1911年初,由已经调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推荐,蔡锷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在各地纷纷响应的形势下,蔡锷经过周密部署,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晚八时发动起义,到次日午前,占领省城。

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当场被杀,军事总参谋靳云鹏化装潜逃,云贵总督李经羲避入法国领事馆。

云南起义成功,蔡锷被推为都督。

此后,蔡锷在各负责部门换上同盟会员或同情革命的人,在财政、交通、教育等方面进行若干整顿,使云南面貌为之一变。

蔡锷本人为官尤其清廉,他主动提出把自己月薪降到六十元,仅相当于营长铁薪金,这在各省都督中是最低的。

  由于受中央集权思想影响较深,蔡锷此时对革命派和袁世凯均无深刻认识,因此,曾支持袁出任总统。

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也倾向于袁,并尊袁令入川围剿熊克武,虽未交锋,但此时他的态度还没有倾向革命派。

  1913年10月,蔡锷辞掉云南都督职务,来到北京。

他有才干,也很有声望,是北洋系以外颇有影响的人物。

到京后,袁世凯先后任命他为陆军部编译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职,并加昭威将军称号。

如此众多的头衔都是只赏高官,不给实权。

这反映出袁世凯对他既怀疑又惧怕而又不得不装出重用的态度。

  蔡锷本人,曾对袁世凯存有一些幻想,到京后,发觉了袁氏父子的阴谋与野心,目睹袁氏小朝廷的倒行逆施,逐渐对袁不满。

  1915年5月,袁氏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8月,杨度为首的筹安会成立,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于天下。

第二天,蔡锷即到天津梁启超家中秘商对策。

不久,梁启超的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发表,这使袁世凯增加了对蔡锷的注意,并于10月暗中派人搜查了他的住宅。

在这种情况下,蔡锷假装意志消沉,经常出入于京城八大胡同妓馆,甚至装作赞成帝制,暗中却把家眷遣送回籍,以防不测。

11月11日,已染喉疾的蔡锷假装治病,到天津与梁启超再商反袁计划,并与云南故旧联系。

11月19日更名易装取道日本经香港,于12月21日抵昆明。

  当时,云南军界早已开过秘会,并有少量部队北上入川,李烈钧、方声涛等人也先后到达。

但云南都督唐继荛态度暧昧,因而云南迟迟未动。

蔡锷抵滇后,先后与唐继荛商讨九次,并做了下属人员的大量思想工作,最后决定起义。

1915年12月25日,由蔡锷、唐继荛、任可澄、刘显世、戴戡联名通电,声讨袁世凯,宣告云南独立。

26日,云南正式成立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北上入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兵湘粤;唐继荛以云南都督兼任第三军司令,坐镇大本营。

其中,蔡锷所率的第一军是主力,其处境也是最困难的。

他们以几千人抵挡万余装备精良的北洋军,力量对比悬殊。

但他们依靠地形气候等有利条件,又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援,因此能不断取胜。

这时,蔡锷已喉疾严重,声音嘶哑,面容憔悴,但他身先士卒,英勇奋战。

在他统率下,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摧垮了四川的北洋军队。

这样,袁世凯迫于全国的压力,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想保住总统的地位。

蔡锷等人坚决要求袁世凯下台,1916年5月8日,滇、黔、桂、粤、浙五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蔡锷等十五人被推为抚军。

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声讨声中死去。

6月7日,黎元洪依法继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署省长。

  蔡锷此时病情已十分严重,他保荐罗佩金、戴戡代理职务,向北京政府辞职出外就医,8月9日离成都,22日到上海,为梁启超《盾鼻集》写序。

9月20日,蔡锷抵达东京,入福冈大学医院治疗,终因病情过重医治无效,于1916年11月8日逝世,终年才三十四岁。

北京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拨款二万元,举行国葬,追赠他为上将军,定12月25日为云南起义纪念日。

其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

蔡锷遗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松坡军中遗墨》以及《蔡锷集》。

  匡互生  匡互生(1891~1933),名济,字人杰,别名日休、务逊。

清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三十日,出生于邵阳东乡天台山(今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

7岁启蒙,勤奋好学,学业优异。

16岁开始,读书之余,习学武艺,对社会邪恶势力,好打不平。

宣统二年(1910)入邵阳中学读书。

民国元年(1912),武昌革命爆发,湖南首先响应,匡随石基攻打巡抚衙门,破后,承担小西门防卫。

民国2年,湖南都督汤芗铭,任意戮杀无辜,匡在《时事感言》中,用大量事实揭露汤芗铭在宝庆的种种罪行,汤下令缉捕。

国文教师李洞天尽力掩护,幸免遇难。

在邵阳中学读书期间,常和好友谈论国事,对封建制度痛恨入怀。

  民国4年,匡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次年入数理部本科。

时逢袁世凯窃国称帝,辱国丧权;张勋复辟,战祸连年,时局动荡,外侮日亟之际,匡一面努力攻学专业,一面寻求革命真理,与同学周予同、刘薰宇、周为群等组织“同言社”,后改名“工学会”,组织学生秘密学习进步书刊。

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匡读后连说是“惊醒青年睡梦的晨钟”。

民国8年4月,巴黎和会在英法美日等国的操纵下,拒绝中国政府收回山东半岛权益的要求。

参加会议的中国军阀政府的代表,准备屈辱地在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来,举国愤怒。

北京学生决定于5月7日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约,以振国威。

匡互生与挚友密定,在游行中准备为国捐躯,并写好遗书,将后事托付友人,同学深为感动。

5月3日晚,工学会召开秘密会议,匡互生主张以暴抗暴,得到不少同学赞同。

会议决定派出代表,连夜与各校联络,提前于次日举行示威游行,并在各卖国贼住处组织监视。

  5月4日下午,北京各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集会,提出“外御强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口号,整队前进,匡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队伍行至卖国贼曹汝霖住宅处,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

接着,陈荩民,杨晦等数人相继入内。

匡号召守卫警察“争国权、惩治卖国贼,以振国威”,匡的言词慷慨激昂,使警察受到感动,自动取下枪上的刺刀,退出上膛的子弹,让匡等打开大门,游行者昂扬而入。

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半小时后,段祺瑞派军警赶到,有23名学生遭逮捕。

对此,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以示抗议,随后,天津、上海、长沙、卢州等地学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段祺瑞军阀政府迫于压力,释放了被拘捕的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等卖国贼的一切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同年夏,匡从北京高师毕业回长沙,任教于楚怡小学,时逢北洋军阀张敬尧统治湖南,烧杀掠抢,民情激愤,匡与毛泽东、何叔衡一道起草驱张宣言。

次年,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在教学上,废灌输式,兴启发式,提倡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倡男女同校。

并与毛泽东等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职工会,开展革命活动。

民国13年,匡任教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提倡改革教育,遭校长拒绝,毅然辞职。

  民国14年春,匡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租民房办学。

夏,在江湾镇筹建校舍,主张以“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改造社会,促进文化”为宗旨,以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之义,取校名为“立达”。

匡认为:教育者的责任,是使受教育者在自由发展的环境中,去害虫,灌肥料,滋雨露,自然发育,将学校改名学园。

民国18年,学校增设农村教育科,设养蜂、养鸡和园艺3个专业。

学生通过学园艺,种蔬菜和培植果树等实践,领悟到培育农作物,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从而增强重农感情。

文化课循教育部的规定外,还增设了世界语、法语、意大利语、社会学、逻辑学、实践道德等课程。

  民国21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立达学园毁于日军战火。

匡与同仁赶紧在废墟上重建校舍,秋季复课。

因积劳成疾,民国1933年4月22日逝世。

  刘长佑  刘长佑,字子默,号荫渠,金石镇人。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其父时华,经商发家。

  刘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取拔贡。

同年十月十六日,李沅发攻陷县城,代理知县万鼎恩被戮,长佑与廪生刘坤一即募乡勇万余人,会同清军镇压起义军。

  咸丰二年(1852),刘随江忠源率乡勇至广西参与围剿太平军,次年,又随江忠源镇压浏阳夭地会征义堂周国虞等会众起义.此后,江忠源领军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与太平平作战,刘多次赴援。

六年,刘奉巡抚骆秉章命,率肖启江等部5000人入江西,攻克袁州。

七年进屯太平墟,遭太平军沉重打击,全军溃败,江忠义率乡勇救援,才挽回颓势。

  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南安进入湖南,攻克郴、桂,直迫永州.刘长佑、江忠义率军赴援,解永州围。

石达开军围攻宝庆,刘与李续宜分扼东西两路堵击。

石军久攻不下、于8月撤围南走东安,转战广西。

刘领兵追逐,攻占郴州,次年任广西巡抚,在广西扑灭了两广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政权。

  同治元年(1862),刘长佑升任两广总督,将所部楚军交刘坤一统领,留防广西。

不久,刘长佑调任直隶总督,与鲁西北农民起义军张锡珠、宋景诗部作战。

同治六年,沧州盐民张六起义,数干人攻袭固安、霸州,危及京城,刘长佑因疏于防范而被降级留任。

同治十年再度翻用,厉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

光绪十三年(1887)病卒原籍,谥武慎,有《刘武慎公遗书》。

  严怪愚  严怪愚,(1911—1984),原名正,九龙岭严家桥人。

民国15年:(1926)投身农民运动,“马日事变”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因组织被破坏,失去联系。

民国19年在湖南农校毕业后,考入湖南大学经济系。

严才思敏捷,眼光敏锐,课余从事写作,在校期间出版《百感交集》一书,在湖南新闻界崭露头角。

民国24年毕业后,投身新闻工作。

  民国25年9月,严与康德、袁邵华、陈楚等创办长沙《力报》,任副刊主编,兼采访部主任。

经常撰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政。

鲁迅逝世,严于10月22日,在《力报》上撰文,悼念鲁迅。

称“高尔基逝世,是西方落了一个太阳,鲁迅去世,东方殒伤了一个月亮”。

当时省政府机关报《国民日报》主编壶公(罗尔瞻),攻击鲁迅及其著文纪念鲁迅的人。

严连续组织特刊予以抨击。

  抗日战争爆发后,严到徐州前线采访,连夜撰写战地通讯,讴歌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事迹。

民国28年,与康德等主办邵阳《力报》,聘请中共邵阳中心县委书记唐旭之任主笔,严自任采访部主任。

严从重庆国际新闻社负责人范长江处获悉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准备在南京成立汉奸政权,首先在《力报》发表《汪精卫叛国投敌前后》一文,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

随后,严任《力报》总编辑。

民国29年5月,《力报》被薛岳封闭,严被逮捕,经多方营救,方获出狱。

又相继在衡阳主办《正中日报》,在沅陵创办《力报》,在晃县、辰溪创办《中国晨报》,坚持人民立场,揭露时弊。

  抗战胜利后,严任青岛《东南日报》驻沪记者。

民国35年秋,在南京梅园新村受到周恩来嘉勉。

是年冬,中共代表团离开南京时,严孤身冒险在风雪中送行。

民国37年7月,严在长沙创办《实践晚报》,任主编,宣传时事,抨击时政。

7月31日开始,在第三版辟《大家诉》专栏,以社会各界底层人士的名义,写出专文,连续刊载17期。

主要有《看农村百姓的痛苦》,《要求砸烂雇佣制》、《要履历、要登记,却不给工作》、《奴化教育毒害了我》、《物价暴涨风袭击邵阳》、《耒阳粮政漆黑一团》、《退役回乡生活无着》等。

读者阅后,称《大家诉》专栏代表社会底层人士在说话。

民国38年春,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长沙地下组织。

5月,严受中共地下党湖南省工委之托回邵阳,担任魏镇、宋涛起义前的联络工作。

10月9日下午,陪同人民解放军前导车进入邵阳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先后担任邵阳《工商晚报》、《大众报》、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副社长。

1955年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中受到审查,离开新闻界,先后在长沙一中、长沙师专任教。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62年调湖南师范学院任图书资料员。

1979年改正后,当选为第五届省政协委员。

1984年3月病逝。

  魏源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晚年法名承贯,清邵阳县金潭(今隆回县金潭乡人)。

清乾隆五十九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出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携母亲、妻子迁居江苏宝山父亲魏邦鲁任所。

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扬州新城抄关门内仓巷购宅基营建家园定居。

  道光二年(1822),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

五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后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

  道光六年(1826),入京会试,刘逢禄分阅试卷,力荐龚自珍、魏源二卷不售,作《两生行》哀之。

其中称魏源为“无双国士长沙子,孕育汉魏真经神,尤选理砾鲍谢,暗中剑气腾龙鳞”。

对魏源才学非常赏识,预言“且看明日走马填城 ”九年,再次会试,又不中,捐内阁中书舍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投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并在前线亲审俘虏。

后见清廷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潜心著述。

二十崐年《南京条约》签订时,他完成《圣武记》一书。

后又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几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书100卷。

该书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等经国大事,有深入探索。

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论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战舰、火器,以及选兵、练兵、养兵的方法,改革中同军队,还提出“以甲兵止甲兵”的主张;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 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提倡创办民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创造与销售轮船、器械等,使国家富强;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并在《默觚》中抒发“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思想。

对清王朝长期固步自封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

  咸丰四年(1854),魏源与全家避兵侨居兴化(因旧居 园先年二月毁于炮火)。

自归不与人事,惟手订生平著述。

七年农历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享年63岁,葬于杭州南屏方家峪。

去逝后,兴化人民将他与北宋名官范仲淹同祀,香火不绝。

  魏源著述甚丰,除《圣武记》、《海国图志》、《默觚》、《元史新编》外、还有《净四土经》、《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孙子》、《吴子》等若干卷,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五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落花生的作者资料作者

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中文名许地山外文名Xu Dishan别 名名赞堃,字地山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地台湾台南出生日期1894年2月3日逝世日期1941年8月4日职 业作家、文学家、教授毕业院校燕京大学信 仰基督教代表作品《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印度文学》故 居广东徐闻县笔 名落华生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许地山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许地山散文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

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

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

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

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

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

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

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

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

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

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

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许地山散文选集。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

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

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

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

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

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

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

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

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助学金获奖感言征文

获助感言尊敬的学校领导:当我得知我有幸获得国家时 ,心中万般的激动和感激。

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可以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

下了晚自习,我就迫不及待地给家人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他们听了后也十分的高兴。

那一夜,我好激动,也想了好多。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但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乞丐四处向人乞讨。

获得他们想要的。

但是他们必须出卖他们的尊严。

所以,我觉得虽然我获得了,但这不是无偿的。

我认为这是国家和学校在我们身上的投资。

这里面有国家和学校对我们的期望。

其实,这让我感觉像是在做梦,好不真实但是有好期待。

首先我要感谢国家,感谢国家为我们创造能上大学的时代,感谢国家的关爱,感谢国家的支持帮我家度过难关。

让我能在大学连心和幸福的学习。

曾经我很自私,我渴望考上好大学,渴望找到好工作,渴望拿到高工资,渴望自己不在贫穷,让父母不在吃苦和操心。

让他们以后能幸福地生活。

因为从小到大父母没有离开过我所以我和父母的感情也非常的深厚,就因为这样,所以我能够天天看到他们工作的样子。

每天他们很晚才回来,汗流浃背,浑身没力气,我看着就心疼。

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所以我从来就不关心国家大事。

但是现下我不再这么想了,我不应该这么自私,我们中国人最讲知恩图报,它一直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已经在鲜红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我作为一个大学生又怎能不将它发扬下去呢

在此我要感谢学校,我要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谢谢您们为我们争取机会,为我们奔波,让我们能有这次机会。

如今,我是这个学校的一员,我有义务去维护这个学校的荣誉。

但是我知道,学校领导的最大希望就是希望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长大长新, 成人成才。

每个大学生都能光荣的毕业。

都能找到好的工作。

虽然我不能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努力的学习,但我能保证自己。

我会努力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更完美,光荣的从学校毕业,决不辜负学校领导的期望。

目前我只是一名大学生,或许还是一名不够格的大学生,所以我目前能做的就是努力去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使国家的资源不会两浪费在我身上。

那么该怎么做才算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呢

第一,前提是要学好各科知识,学好自己所选的专业。

第二,不断的文化知识,不断的扩大知识面,充分的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经常去图书馆、未及时查阅资料,搜获信息,了解国内国外的时事,是自己不与世界脱轨。

第三,要积极的参加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我们现在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我们的动手能力,我们要把我们所学习的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第四,要主动的和人交往,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将来我们是要步入真正的社会的。

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我们必须学好怎样与人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的社会上立足。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那么就需要别人的帮助,有时家人不在身边就只有找朋友了。

要团结同学、友爱同学、尊敬老师。

第五,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科学、思想等。

至少我们不应该做危害国家和学校的事。

同时要同危害国家和学校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第六,将国家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将国家的文化传播下去。

第七,维护社会的稳定,尽力去做力所能及事,想一些志愿活动、公益活动,这都是我们能做的。

让社会的一个角落也可以和谐稳定。

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有振兴国家的责任。

曾经国家跌倒了一次,那一次该是多么的令人难忘啊。

那时的人们都有一段痛苦的回忆。

所以,我们不能再让国家跌倒了。

我们要让国家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强大,让世界上其他国家都羡慕。

让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一颗吧,我们不仅仅要对我们的父母、亲人、老师感恩,还要对国家和学校感恩。

谢谢您们。

获助感言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我很荣幸获得,内心的感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首先,我要感谢党和国家给予贫困学生的这项优惠助学政策,感谢党和国家始终关注、支持教育发展,给予上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让我能有机会来到大学,继续为儿时的梦想去奋斗,能够有机会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这项政策,让我深深感受到党和过家对我的关怀,让我真正感受到生活在党和国家爱的光辉下的幸福。

我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充满了信心,也会积极利用这项优惠政策帮助自己好好学习,不负所望,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我要感谢,感谢学校将这难得的机会给予我,感谢学校设身处地的为我们学生着想,“钱不要紧,关键是你要好好学习。

”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扫除了刚来大学,人生地不熟的颓唐,这也为我紧张的心情服了一副镇定剂,让我在这艰辛的求学路上感到不在孤独,不在落寞,让我切实感到学校的关怀,让我深深体会到进校是一家的幸福。

刚来到大学,背负着沉重的心情,一边是家里,一边是大学,有时真的好迷失,觉得爸妈负担太重,应该多找几份兼职,为家里减轻负担,而且也能把自己锻炼锻炼。

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学业与工作之间来回奔波。

终于也体会到现实的残酷,不得不影响学习了。

周末往家里打电话,对面传来的总是同一句话,“你好好学习,我和你爸还能行。

”每每听到这我都感到无地自容,堂堂七尺男儿,啥都做不了,工作没做好,浪费了时间,学习勉强跟得上,确平平庸庸,却是陷入了迷茫,无心学习。

直到老师宣布了这项政策,我一时才感到柳暗花明,云开见日,我有动力了,我也能够全身心的去学习了。

这减轻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去图书管,能够充实自己,更加自信的努力学习。

这一切都要感谢你们给我的莫大的帮助。

最后,我还要感谢老师以及班上同学给予我的肯定、信任。

感谢他们给我这项资助的评价,感谢他(她)们兢兢业业为我们工作,为我们服务、操心。

而老师最是核心,与我们学生联系最紧密,因此,她也最辛苦。

老师不紧要搞好学校工作,而且还要时时了解学生情况,努力把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落到实处,她就像一个大姐姐关心弟弟一样,关怀备至,每天还要去查寝,叫醒每一个没起床的同学,让我切实感受到老师的负责任和对我们溢于言表的关心。

生活上,她用慈母的口吻,嘱咐我们要注意身体,好好吃饭;学习上,鼓励我们要加倍努力,不甘落后,平凡中略带严父的辞言。

她的谆谆教导至今仍回想在我耳边,“大家要注意安全,好好学习,天冷冷要多加衣服……”这让我也更加觉得日子过得如此之快,转眼大一半学期已经过了,想想四年以后,走出校门,还有谁会这么用心的去关心我,用行动去督促我呢

因此,我回永远记得老师您的好,并努力奋斗,深深的感谢你~老师

在爱的阳光下,除了沐浴阳光外,我想我更应该去努力奋斗,发奋图强,力图让更多的人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因此,我会把握好大学的四年时光,磨炼自己,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业,争取做一个有用的人,以期在日后能帮助更多的人,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爱人的青年大学生,让爱在互帮互助中永远传递,也让我得到更好的成长。

再次感谢学校,感谢老师给予我的帮助,谢谢

宣传委员 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竞选的是宣传委员。

我深知竞选宣传委员的难度,但是凭着一颗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的诚心,我还是鼓起勇气前来参加竞选。

通过这次竞选,我希望我能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本领,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各发面的水平。

如果我当选宣传委员我一定会把握好这个机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职尽责地服务于同学,与同学共同进步。

让同学的生活变得生机焕发,井井有条!如果我当上了生活委员,我一定不会骄傲。

我会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应好好把握,正所谓“虚业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一天, 而是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迈向成功信念的那一天”,我会更谦虚地向同学们多多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地去充实自我实现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当然!我会以身作则,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学习,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每一次锻炼。

另外我还会制定有效的计划。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 “放空炮”,但是我会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我所说的一切,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宣传委员的职责是重大的,但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请投我一票吧!

求问,第一通讯作者是什么意思

论文一审休回,更改双通讯作者的顺序需给编辑额外发邮件说明情况吗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

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

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一些杂志会约你申稿,写综述。

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学界的地位。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

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

要,说明你的原因,不然会被拒绝的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