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风情感言

07-30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蒙古族风情

日常礼仪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

同辈人相遇互请安,说声“门德”(问好),遇长辈先请安,骑马或坐车路遇先下马(车)后请安。

这种礼节男女老幼皆宜,只是男子请安,单曲右膝,女子请安则曲双膝。

无论男女,对长辈、师长都倍加尊重。

  当客人到门前时,主人上前问候说:“赛音百努”(你好),随后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屋。

客人坐定后,女主人把茶水端到客人面前,双手捧送,茶水越满越好,否则视为不敬。

少时,主人向客人敬烟,双手递给客人,随即点火。

当主人与客人一起进餐时,主人频频向客人敬酒,把酒杯托在左手掌上,酒满后,用右手托于左掌下躬身略举过顶递给客人。

当客人告别时,常是举家相送,说“巴依日太”(再见),“阿木日赛很雅布”(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人民把哈达视为最圣洁、最崇高、最吉祥之物。

“哈达”,原是用5尺或7尺长丝绸,折成5寸见宽的形状;现在民间多是用1尺见方的白布或蓝色缎子叠成三角形。

一般在元旦时向佛祖叩拜、晚辈向长辈问候、婚筵敬酒之前对尊敬的客人等献哈达,表示以最崇高的礼节欢迎。

现在政府部门迎接远方尊贵的客人时也用这一礼节。

献哈达时主人用双手举过头向客人敬献,这种传统礼俗沿用至今。

  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蒙古族养成了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美德。

村中邻里修建房屋,都要出工出资相助,以示祝贺。

遇有打井、请碾子之户,有经验者主动上前出谋划策,以避事故。

对村里红白喜事,条件好的赠送整猪、坛酒,条件差的也要送一面哈达表示心意。

村里有人生疾得病,大家不辞辛苦送医送药,帮助安排车辆钱财,为其分忧解难。

遇有搬家乔迁之事,街坊邻居主动出车出力相帮,妇女们帮助打扫房间、烧水做饭、招待客人。

  生活习俗  蒙古贞的蒙古族在牧业时期住毡房,俗称“蒙古包”,设计简单,可以拆移,适合游牧生活。

牧业转入农业后多以土木石盖房,渐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为坐北面南,以三五间居多,忌四六间形式,谓“四六不成材”。

人口多,可续建东西耳房。

旧时有地位、有官职的人,或建五间瓦房或草房。

房间次第,按习惯以西为尊,西为大间,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称“弯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连搭,俗称“钱褡子炕”。

按习惯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五间者东间为子媳居住。

  蒙古族盖新房,还有一桩特殊习俗:新房上盖那天,村里邻舍、三亲六故全来帮忙并送“粘豆包”或小米面豆包,以示祝贺。

上中檩时,请儿女双全的老人祝颂吉言。

之后由木匠站在中檩上洒酒,然后向东西南三面扔豆包让人争抢,以示吉祥。

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饮食,在牧业时期,主要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奶酪、黄油、奶豆腐为佐。

茶以砖茶为主,兼以自制的哈尔干茶。

牧人多以砖茶加些牛奶熬制成奶茶饮用。

到了全农时期,主食以粮谷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为铺,将各种蔬菜烹制成各种炒菜食用。

  “蒙古馅饼”: 是居住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独创的食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和地区特色。

“蒙古馅饼”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是招待贵宾的美馔。

最初,蒙古馅饼用荞面做原料,民间干烙水煎;后转入王公贵族府第,改用黄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馅,现在普遍用白面做原料,牛、羊、猪肉做馅或“三鲜馅”(海米、鸡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为城乡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蒙古馅饼”特点有三:一是薄,面和得稀,包好馅后用刀翻、手拍,皮还不能破漏。

手艺精湛的,烙出的馅饼都能透过两面的面皮看到里边的馅料,菜馅绿如翡翠,肉馅红如玛瑙。

相传最早的“蒙古馅饼”是用乔麦面做皮,主要原因是蒙古贞地区十年九旱,春苗不全,只有毁种,种些无霜期短的荞麦、糜子等早熟作物。

因此荞麦面就成了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

不过现在已改为用小麦粉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了。

二是“蒙古馅饼”馅剁得特别细碎,细如鸡粉。

馅料多以牛羊肉为主,辅以时新青菜。

三是烙法独特。

最初民间采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后来传入王公贵族府第改干烙水煎为用奶油、牛羊油、大豆油煎制。

现在已改为先烙馅饼,待烙出后再往饼上刷油的煎制方法了。

煎好的“蒙古馅饼”其形状圆润无比、色泽金黄。

待吃时用筷子夹破馅饼的皮,热气放出,滋水含在馅中,香味四溢,好吃极了。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

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

犄纹,代表五畜兴旺。

蝙蝠,象征福寿吉祥。

回纹,象征坚强。

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

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

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

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

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

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

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介绍蒙古族的风情

蒙古族自称“蒙古”。

“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

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

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鄂温克族(在俄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约3万人在俄国)、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人(Dörbed))。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万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

其中云南有

【第1句】: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

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

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现以农耕为主。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主要乐器是马头琴。

喜爱摔跤运动。

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编辑本段]『源流历史』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人认为苍狼和白鹿是自己的祖先。

蒙古人之所以选择狼和鹿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与他们祖先所生活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狼和鹿就是生活在山林和草原当中。

既然是图腾,那苍狼和白鹿就被蒙古人尊奉为神灵之物,同时又赋予了神秘而美好的传说。

《蒙古秘史》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

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

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

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

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

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

室韦,始见于《魏书》,作失韦。

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北史》卷94《室韦传》)。

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按语言学家从语系方面的推论,活动在蒙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分。

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

公元732年在斡尔浑河右岸建立的《阙特勒碑》文中,记有三十姓达怛。

三十姓达怛可能是紧邻突厥的一个强大的室韦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突厥人用这一名字称呼所有的室韦部落。

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

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

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

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

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

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

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

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关系。

富裕者从氏族中分离出来,成为叫作“那颜”的游牧贵族,他们占有众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场的权力,一些强有力的游牧贵族还在身边聚集一批称为“那可儿”的军事随从。

一般牧民称为“哈剌出”,由原来有平等权利的氏族成员变为向贵族纳贡服役的依附者。

还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沦为奴仆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

有人根据纳贡服役和人身依附现象,认为当时的蒙古社会性质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据俘掠他人为奴的现象认为是奴隶制。

这两说还在讨论之中。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

蒙古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

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

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

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乌苏里江以东,西南包括云南,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

元朝设置宣政院,首次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

又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台湾。

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贡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国。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

明末清初。

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

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

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朝为了扫除后方的威胁,大举用兵,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

加强了对蒙古族的统治,保证了蒙古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但清朝在蒙古地区推广喇嘛教,实行“蒙禁”,导致蒙古族人口减少、人口素质下降。

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写蒙古族的民俗风情作文

好客古族 草原上的蒙古人都很好客。

不论是不戚故旧,认识不认识,到蒙古人家里做客,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

走近营子,首先听到的是狗叫。

蒙古人喜欢养狗。

狗不但有护畜作用,还能传递信息。

狗一叫,孩子们会首先跑出来,之后,回去向大人汇报看到的情况。

如果来的是长辈,全家人都出来迎接。

迎客人前,服装都会穿戴整齐。

主人中有长辈和老人时,客人要在营子外下马,牵着马进营子。

客人是长辈或老人,主人要接过马缰拴在马桩上。

晚辈要向刚见面的长辈问候请安。

按蒙古人传统,来家就是客,一律茶、食招待。

除非客人忙得等不及烧茶,也得要品尝点奶食品才能上路,如果到一个蒙古人家里而什么也不吃就走,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敬。

献茶敬酒照例以长辈、老人为先。

有时也会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后主,客人接过来茶碗来要放在长者面前。

献茶要站起身双手奉上,不能坐着献茶。

晚辈如果是男性,敬酒时作单跪姿势。

客人吃过茶,先向长辈一一敬酒,长辈们接过第一盅酒,照例说几句吉祥的话,用太阳指蘸酒弹酹。

这时客人应该向老人献上礼物,分糖果给小孩。

客人献过礼物,主人家的家长开始给客人敬酒。

如果家长年高辈长,一般会由少辈人代替。

晚辈忌讳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但必须接过酒杯并酹酒之后,将杯放在桌子上。

如果客人好喝酒,长辈便会借故回避,给机会让同辈人饮酒娱乐。

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能同青年人一道饮酒。

即使大规模喜庆,也必须按年龄、辈分、地位、性别分开坐。

避席的长辈待年轻人饮到差不多时返回,与客人共同斟满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开始用饭。

如果主人以整羊席待客,则先由长者动刀割肉。

和客人一起吃饭的,必须是家庭主事人。

如果客人辞行,全家人会都来送别,有时主人家的老太太会用牛奶酹祝。

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处是不能贸然去坐的。

要沿房门西侧坐在门里或被主人让到正北沿东一排坐下。

不论天气多冷,不得在火盆上烤脚、磕烟袋、吐痰和进出跨越。

客人的鞭子、棍子之类禁忌带入室内。

在草原的有些地区,蒙古人家妇女生了孩子,总要在屋檐下挂个标志,如果挂的是弓箭,说明生的是男孩;挂的是红布,说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针线之意。

凡遇这些标志,客人须注意,不要贸然闯进妇女坐月子的屋里。

我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老师打“优”

蒙古风情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的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

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位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是卡尔梅克人。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

13世纪初以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一)服饰 蒙古族民族服装多用羊皮制成,夏季服装为夹袍,夹袍以棉布做成,也有以绸缎、平绒制作的,如果遇到节日或喜事、文体活动等,人们就要穿上礼服,礼服系用羊羔皮缝制的长袍,以平绒或绸缎为面,以水獭皮或毛氆氇镶边,男袍与藏族长袍基本相似。

蒙古族女袍为对襟长袍,呈长方形,比较窄小,妇女节日礼服为对襟开长袍,外边套齐肩无袖长褂。

  (二)饮食 蒙古族主要饮食有手抓肉,即将牛、羊肉切成适当的小块,放入锅内加水和食盐烹煮,有的也配以佐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

风干肉是把肉切成细条,撒上盐沫,风干保存,以备春季或外出食用。

灌肠有肉肠、血肠、面肠,肉肠灌人剁碎的羊心、肝、肺和肋部软肉,血肠灌人牛羊鲜血,面肠灌入面粉加,煮熟后食用。

酥油,蒙古语称桃思,系用鲜奶加一定数量酸奶作酵母打制而成的。

吃炒面或喝茶时,加入酥油,味香且富有营养。

奶酪也叫奶豆腐,是将取过酥油的奶水煮熟,使水分和奶酪分开,然后再倒入粗布袋内挤去水分,晾干后食用。

炒面系将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碾碎的熟青稞粉,吃时加茶水、酥油、奶酪,用手拌匀即可,如加入碎糖,更香甜可口。

奶酒系用马奶或羊奶酿制而成的,另外蒙古族群众也喜欢饮用白酒。

茶是蒙古族群众生活必需的饮料,都兰蒙古族多饮茯茶,茶有奶茶、清茶、酥油茶之分,茶水中加入某种成分即为某种茶。

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

  全羊系蒙古族餐中之尊,在喜庆节日里,将羊的四肢和头部连成整羊状,置于大盘或木板上,全羊呈爬伏状,先供于佛像前,然后年长者过目,把羊头置于佛像前的桌子上,连同全胴体一块煮熟,端上桌子,大家共同进餐。

  德吉,即将盛有酒的瓶口或碗边上置一小块酥油,敬酒时,客人需用无名指蘸酥油弹三次,然后沾一下额头再行饮酒。

  (三)居住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休息的场所,包为圆形穹顶,冬暖夏凉便于拆迁,适宜游牧生活,其结构为支架、天窗、包顶木杆、立柱、门和毡片。

蒙古包高2米以上,直径5米左右,立包时,先选定地点,立起支架和门,然后以木杆连起天窗和支架,使整个框架张开呈伞状,毡片覆盖其上,用毛绳加以固定。

包门一般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门帘镶有民族特色的花纹。

毡包立制完毕,内部要进行布置,包内的正中上方摆箱子或桌子,箱桌上供佛像,两边靠支架处摆放柜子、衣被、粮食等物,并用织锦布或地毯覆盖,门侧放碗架、炊具、酥油桶、挤奶桶等物,包中央是锅灶,上方和两侧铺地毯或毛毯。

一家新蒙古包制成,远近亲邻都来祝贺,主人设宴款待来宾,前来祝贺的人要致祝赞词,祝赞词内容全系对蒙古包的赞美和对主人的祝福之词。

如今许多蒙古族群众在草场上建定居点,住上了或的房屋。

  (四)出行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男女老幼都会骑马,放牧或外出都骑马,搬帐房及其它生活用品用牦牛或骆驼驮运。

现在蒙古族牧民纷纷购置摩托车、手扶拖拉机、越野车和载货卡车,搬帐房和外出多用汽车、拖拉机作交通工具,但草原牧民仍保留骑马习惯。

  (五)节庆 蒙古族人民的节庆活动主要有春节、、祭俄博等。

  春节 蒙古族称农历正月和春节为察汗撒喇,意为白色的月份,白色象征吉祥、纳福,为此蒙古族十分崇拜白色。

把岁首的正月称为白月,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吉祥如意。

除夕之夜,外出的人都要尽量回家团聚,举家坐在一起饮酒,吃奶酪、饺子、酥油、炒面、油炸食品、手抓肉等。

包饺子时,特意将其中的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奶酪、柏叶、糖和食盐,钱象征富有,奶酪象征丰收,柏叶象征长寿,食盐象征才华,糖象征甜蜜生活。

初一早晨,各家摆设煮熟的羊头,并摆上各式糖果、乳制品、油炸馍等食品,羊头是经过装饰的,嘴里横放长方形油炸馍,鼻孔内插柏枝,额头上割一条三角形小缝,抹上酥油,据说这是纪念为民除害的民族英雄留下的习惯。

初一早上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献哈达表示祝福,同辈之间互相拜年,并互相敬酒问候。

  祭俄博其是一种宗教活动。

祭俄博时,蒙古族男性牧民身着节日盛装,骑马乘骆驼从四面八方来到供奉山神的地点--俄博,进行祭祀和祈祷,祭俄博时,先煨桑,然后由喇嘛念经,人们乘马脱帽,口颂佛经,绕俄博三圈,向山神鞠躬叩头,进行祷告,祈求山神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即游乐戏耍的意思,那达慕起源于13世纪初,当时,每逢召集各部首领聚会时,除了制定典章、奖罚任免、商讨战局、欢庆胜利外,还举行规模较大的、带有体现蒙古民族勇敢、彪悍、善战、豪放特征的娱乐活动,即那达慕。

在蒙古族群众中,那达慕盛会内容丰富,规模较大,参加人数众多。

那达慕多在夏秋之交进行,男女老幼都从驻牧地向会场集中,开始时,人们供上全羊和酒肉糖果等食品,推举1名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盛满美酒的银碗和洁白的哈达,高声致祝赞词,词中盛赞蓝天之高大,草原之辽阔,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感谢神佛的保佑和恩赐,祝福大家愉快,家庭和美,生活幸福,比赛成功等。

接着举行骑马、射箭、摔跤等比赛活动,青年男女跳舞唱歌,欢度那达慕盛会。

  在当代,那达慕的内容和形式虽然仍以传统的乐舞三艺为主,但更多的却已转向体育、文艺搭台,经济、贸易唱戏的新形式上来,参加者也不再限于蒙古族内部,而成为跨民族跨地域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民族欢庆大会。

  (六)礼俗 蒙古族是一个性格豪放,为人善良、忠厚的民族,他们有着很多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

  洗礼在婴儿出生后7~10日内举行,邀请主要亲属参加,在一盆温水中放少许食盐和柏叶冲洗婴儿,祝词送礼后设宴款待客人。

  剪胎发礼 在幼儿3岁时择鲜花盛开的时节,邀请亲戚朋友共同剪取胎发的礼仪。

  (八)丧葬  都兰蒙古族以天葬和火葬为主要丧葬方式,也有少数土葬。

  (九)禁 忌  宗教禁忌 忌直呼活佛和其他年长僧人的名字,人去世后不可再呼其名。

  饮食禁忌 忌猎食怀孕和哺乳期的野生动物,不破损禽蛋,禁食,忌用嘴啃肉,要用刀割。

  其它禁忌 忌往火上洒水、撒尿,忌端着灰盆接送客人和从人面前走动,与人交谈忌用高声或细声,到人家作客,忌跷腿、伸腿和躺卧,妇女忌披发,忌帽子上打补丁,忌挖草皮、折树枝、践踏花草和连根拔植物,忌烧骨头和乱倒垃圾,向别人递交枪、刀时忌刀尖和枪口对着人,忌敲打餐具,忌用裂纹的碗。

蒙古族的特色风情是什么

不要票了,也没什么景了。

基本没什么人去了。

坐6路车终点到。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