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人生态度的句子

09-2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水调歌头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原词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通篇观之,《水调歌头》可用一个“清”字冠之。清秋薄寒,清风明月,清影凌乱,当然还有清欢离愁。事实上,东坡一生做人写诗,追求生活趣味,都是在一个“清”字上着力,作为东坡诗词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水调歌头》这首词深得“清真”之味,也在意料之中。

东坡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这“清”字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首先是不从流俗的人格趣味。东坡一生坎坷,却从不为流俗曲同阿世,高举生命于平庸之上,这种独立正直的士大夫精神气质让他吃尽了苦头。

这是一种高标别致的人格追求,虽九死而不悔,就像他在诗歌中所描述的那条清溪,“欲放清溪自在流,忍教冰雪落沙洲。出山定被江潮浣,能为山僧更少留”(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百折不回而清澈如许。

扩展资料

苏轼《水调歌头》别解

这首词通常的解释是表达了苏东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见清代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一·苏轼水调歌头》,曰:苏轼于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调歌头》寄子由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二句,乃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这段记载的亮点在于最后宋神宗读到“琼楼玉宇”那一段时感叹的一句“苏轼终是爱君”并把苏轼从被贬之地调到离京更近的地方。

仔细揣摩便知,苏东坡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有异议,被贬山东密州,期间,有一年中秋,趁着醉意,表达了想回到朝廷,但是又怕政治风云变幻,只好远避民间的处世态度,这便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真实含义。

这也就难怪宋神宗会读出“苏轼终是爱君”这一隐喻了。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