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湖南的感言

04-22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湖南旅游带团心得2000字

长沙至凤凰沿途导游词  长沙市总面积11819平方千米,其中主城区面积969平方公里。

2009年全市人口6

【第46句】:5万人,其中主城区人口2

【第89句】:3万。

长沙市辖芙蓉、雨花、天心、开福、岳麓5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湘潭市总面积5006平方千米。

总人口281万人(2003年)。

其中市区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65万。

湘潭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其中韶山市面积 210平方千米,人口 10万。

  益阳市总面积12144平方千米。

总人口446万。

市区总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36万。

全市辖桃江、安化、南县三个县,沅江一个县级市,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茶盘洲五个县级国营农场,市区设赫山、资阳、朝阳三个区。

  常德市总面积181

【第89句】:8平方千米。

总人口6010523人。

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津市。

常德市区总面积约为1970平方公里,人口约103万.  张家界市全市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

总人口160多万。

其中市区城市总面积1

【第45句】:8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第17句】:48平方公里。

市区城市人口

【第16句】:84万人。

辖两区两县。

其中桑植为国家级贫困县。

  湘西自治州全州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

2005年底人口2

【第68句】:34万。

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

州府吉首市总面积1062平方千米。

总人口29万人(2003年)。

除吉首市外其余均为国家级贫困县。

  益阳市,12144平方公里 ,人口443万,包括南县、安化、桃江3县和沅江、益阳2市,及6个国营农(渔)场。

这是我得到的最基本的资料。

可是再一看手机,有条短信会提醒你说:欢迎来到银城益阳

为什么会有银城之说

我去过益阳,问了许多本地人。

答案不一。

再结合资料,大致会有如下答案:  原来益阳地处洞庭湖边,是湖南正北的一座城市,也是湘西北到省城长沙的必经之路。

有“资水”贯穿全市。

在靠水路运输的解放前,这个城市极具战略地位。

夸大一点说,益阳曾有过国内其他城市少有的辉煌。

具体来讲,它曾创下过湖湘文化之首。

二三十年代的益阳,居然就有长达十五华里的商业步行街,丝毫不亚于而今上海的南京路。

至于衣食住行玩乐方面,更是有“吃的十大品牌,玩的十大景点”之说,至今还在老人们口里回味赞美

解放前有句话说得好“金湘潭,银益阳”。

另一句话则一语道破天机: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

至于当时的省城嘛,则是“纸糊的长沙”。

看看,难怪益阳有“银城”之称了。

  但是今天的益阳在湖南人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状况呢

除开官方的GDP数据外,我主要以张家界、常德人的眼光来看:六十年代住一晚,七十年代吃顿饭,八十年代喝碗茶,九十年代撒泡尿,二千年后放个屁。

呵呵,高速公路拉通之后,益阳不就是一个中途停靠5分钟的城市么

  其实,益阳不光是一个解放前的“银城”。

更是有名的作家之乡,羽毛球冠军之乡,美人之乡

毛主席非常敬重的作家中就有益阳的“三周一叶”(周谷城、周扬、周立波、和叶紫)。

益阳还有凭借《将军吟》获得过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莫应丰。

谈起体育,则有安化县的唐九红,龚智超等羽毛球冠军。

而为什么是美人之乡

1928年,一个益阳人的女婿,天才的作曲家黎锦晖先生一曲《桃花江是个美人窝》响彻国内外。

至今依然在台湾老兵的口中传唱

  常德市,18190平方公里,人口600万。

辖6县2区一市。

市区人口60万。

这个建城2200余年的楚城,城市名片除了“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之外,还有一个国内大中城市很难得到的一个封号: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

  常德古称“武陵”,是中国的“诗人之乡”。

有个成语出自常德:囊萤夜读。

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每天白天去拼命抓萤火虫,晚上用来读书的典故。

这个典故和“凿壁借光”“悬梁刺股”一样的有名。

可是我总在想:要是白天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了,还至于晚上熬夜吗

抓萤火虫容易吗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说明了常德群众有着勤奋刻苦的优良传统。

  到了5-6月份,会有一个“中国诗人节”在此举行。

谈到“诗人”乃至“诗歌”,很多人会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来。

呵呵,我遇见这样的人,一定会建议你去我们沅江边上看看用

【第1句】:8个亿打造出的“中国诗墙”。

全长3公里的诗墙上,包括港台在内的948位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用行书、隶书、篆书、草书等书写和篆刻下了1267首中外名诗。

来到这里,哪怕对诗歌不感兴趣的人,心中也会升起一种对于文化的敬畏来。

  谈到诗,刚好你还在常德境内的话。

那么有一个人的故事是必须要知道的。

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唐朝805年,他成了常德市委书记。

  他为什么要来常德做官呢

原来刘禹锡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唐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这个时候的他官运亨通。

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皇帝老儿贬得远离京城。

  王叔文实行改革的时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

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

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等八个人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

  这“八司马”当中,有两个“明星”来到了湖南。

柳宗元和刘禹锡。

这一回,柳宗元被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当市委书记,刘禹锡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

这两个家伙,到了这么偏僻的地方还不安分,结果柳在永州产生了〈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

刘则创作了《竹枝词》诗体。

  两个人在地方一干就是十年。

日子久了,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觉得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偏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皇帝,把刘禹锡、柳宗元调回长安,准备让他们留在京城做官。

刘禹锡回到长安后,看看长安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朝廷官员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于是心里老憋着气,看谁都不顺眼。

  也合着老刘倒霉。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大拨桃树。

春暖花开了,招引了不少人附庸风雅。

老朋友就说老刘啊我们也去玄都观看看桃花吧。

老刘一想,到那里去散散心也不错,就跟着一快走了。

  你说你看桃花就看呗,手还不安分。

他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心里本就有气,回到长安一看满街都是趾高气扬的权贵,又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叫《游玄都观》: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  这家伙的诗本来就老有名了。

这作品一出来,狗崽队马上就在长安传开了。

有一些大臣对召回刘禹锡,本来就不愿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就细细琢磨起来,里面到底有什么含意呢

最后,也不知道谁谁就说了,老刘头这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我们这些新提拔的权贵呀。

  这还得了

唐宪宗对他也不满意了。

本来主张留他在京城的人也不敢说话了。

刘禹锡又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

刺史比司马高一级,似乎是提升,但以前的遵义那个穷啊,比常德更远更偏僻,整一个鸟不拉蛋的地方。

刘禹锡家里还有个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需要人伺候,如果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老人家肯定吃不消。

于是裴度拼了命的在皇帝老儿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了。

半路上,老刘又直奔广东而去。

此后十四年,刘禹锡调动了好几个工作单位和地点。

反正都是瞎折腾。

  这种情况,等裴度当了宰相之后,才把他调回长安。

  老刘又重新回到京城啦

又是暮春季节。

他想起了那个惹来麻烦的玄都观,有心旧地重游。

到了那里一瞧,谁知原来种桃的道士早已仙去了,观里的桃树没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

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和做人的品格。

想到这里,他就写下了一首《再游玄都观》,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  你说他这不是倔强是什么

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认为他又在发牢骚,挺不高兴,在皇帝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

过了三年,又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

  桃源县,一个“桃花源里的城市”。

这个县名有着1045年历史的地方(宋963年得名),在44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满族、侗族、壮族、瑶族等13个少数民族。

全县有130万人口。

史学家翦伯赞出生于此。

  车过桃源,不得不提的就是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

这个东晋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最原始的“共产主义”的蓝图。

留给我们后辈俗人们若干关于仙境的想像。

天上的玉宇琼楼根本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桃花源,因为有了那个成功“遇仙”的渔人做导游,倒是离我们的生活近了许多。

那个渔人,以渔船代替“豪华巴士”,挥舞着船桨代替导游旗,告诉我们“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到了后来却是“遂迷,不复得路”的结果。

  看来这个渔人导游是冒牌的,毕竟当不了真。

但是关于桃花源中“鸡犬相闻,怡然自乐,不知有汉”的生活场景,还是惹起了许多人的惆怅。

难怪连“草圣”张旭也要问了“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那个通往仙源的洞究竟在哪里呢

似乎没有答案。

连“桃花源”究竟在哪里,也有许多的争议。

但是渊明先生的这篇记叙文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看看,还不明显吗

武陵人,就是一个常德人。

说穿了,就是沅江边上的一个渔父。

  说到“渔父”,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说。

我胆敢妄言一句,他如果不早死,中国的近代史可能要改写

他是谁

桃源人的杰出代表:宋教仁。

  宋教仁,生于1882年的桃源县城,字遁初,号渔父。

22岁与黄兴,陈天华策划起义。

23岁加入同盟会。

是同盟会元老级的人物。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孙中山有两个最得力的朋友兼助手。

黄兴和宋教仁。

呵呵,刚好这两个人都是湖南人。

但是宋教仁,可能更让袁世凯之流感到害怕。

于是,1913年3月20日深夜的上海火车站,国会召开前夕,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身亡。

年仅32岁。

  宋教仁只活了32岁,但他的名字在中国史上怎么也甩不掉。

无论是支持民主,还是反对民主的人,都绕不开宋教仁这个名字。

他在20世纪初那个昙花一现的瞬间所掀起的民主旋风,至今仍是中国民主宪政史上一道最壮丽的风景线。

  沅陵县,这个湖南省内面积最大的县,5852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5万。

却生活着汉、苗、土家、回、白等25个民族。

  你知道湖南最大的水电站在哪里吗

沅陵县的五强溪水电站

这个1994年1月1日启动的水电站,面积170平方公里,是省内第一,国内十大水电站之一。

  你知道“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成语出自哪里吗

沅陵县的二酉洞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二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

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出于此。

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

从此,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

在山半石洞下方,留有原燕京大学校长、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于清光绪六年(1890年)二月所立的榜书碑刻“古藏书处”四个大字。

  你知道“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吗

沅陵地区

西汉时,沅陵还属于“五溪南蛮”地方。

此地土民彪悍无比,不服从朝廷礼法。

朝廷派兵征讨。

马援将军主动请求出征。

临出发时,他向士兵们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

”后来马援在一次战役之后,伤病身亡。

完成了他的诺言。

毛主席曾引用过这句话。

在毛岸英牺牲之后,周总理曾请示是否把他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回答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你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佛学院在哪里吗

沅陵县的龙兴讲寺

这个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距今已138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佛学院。

理学大师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书法大师董其昌为其题写“眼前佛国”。

  你知道“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曾软禁在哪里吗

沅陵县的凤凰山

民国28年(1938年10月),特务头子戴笠受蒋介石旨意,指使特务队长刘乙光把张学良从苏仙岭秘密密转押沅陵,囚禁在凤凰寺内,过着“山居幽处境,旧雨行心寒,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的痛苦生活,在这个三百多年历史的破败古寺里,将军惆怅地写下了“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

少年鬓发渐渐老,唯有春风吹又还”的诗句。

而就在半年前,年轻的将军被囚禁于郴州苏仙岭时,就刻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

”的激愤之词。

现在看来,到了凤凰山之后,将军的悲愤之情日益深重了。

此情此恨,为了个人

为了民族

  怀化市,

【第2句】:76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

辖10县1市2区,一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工业园,其中,市区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37万。

  怀化是一个多民族文化村。

侗族的合拢宴,整个村子的人都出来摆酒席欢迎远方的客人。

酒席用长桌相连,可出现上百米长的壮观景象。

苗家婚宴,传说中的“夜郎古国”,惊险刺激的龙底原生态漂流,总能勾引游客的眼睛。

“夜郎自大”是一个成语。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知道了以前曾经有过“夜郎”这样一个部落。

现在已经灭绝。

但是在怀化新晃县,据考证正是古夜郎国所在之地。

  怀化是历代诗人罢免流放之地。

唐朝的王昌龄,在芙蓉楼上,面对好朋友即将离去,自己仍然孤自一个在这里,轻轻地写了一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打动了无数谪客游子的心。

李白还特意写了一首关切老王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怀化是一个英雄城市

多项荣誉属于这里。

大将粟裕,革命家滕代远,向警予为中国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

“八年烽火起芦沟,一日降书落芷江”,湘西会战中,八万鬼子在武器超前的状况下硬是降下了膏药旗,日本天皇向整个中华民族发表声明赔罪,1945年8月21日的芷江抗战胜利受降坊,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

  举个简单例子: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分配不均衡,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就会爆发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这场危机最终要波及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饥荒。

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

  袁隆平的出现正是改变了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

  凤凰县,一个神话中的名字。

一种传奇的鸟。

一个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17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才辈出。

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等三品以上军官。

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

当代,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两度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沈从文,鬼才画家黄永玉,为凤凰奠定了浓浓地人文气息。

  走进凤凰,假如命令我讲解。

刚好你又爱听的话,我一定会说一说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故事。

三十年代的中国,冰心与吴文藻,丁玲与胡也频,林徽因和梁思成,沈从文和张兆和,是当时最为引人钦羡的“黄金搭档”。

被赞誉为“四大珠联璧合”的夫妻组合。

他们的爱情,照亮了飘摇的三十年代。

  我最近两天在看《沈从文传》。

  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中国人凌宇的《沈从文传》,一个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凤凰之子——沈从文》。

一个是《从文自传》。

个人觉得,写得很有人情味的是凌宇的《沈从文传》,而可惜的是,那个美国人写的《凤凰之子》,在凤凰卖得很火。

  沈从文,在家排行第二。

张兆和叫她“二哥”。

生于1902年,逝世于1988年。

  张兆和,苏州富家千金。

在家排行第三。

沈从文叫她“三三”。

生于1910年,逝世于2003年。

  今天说说大师当年的一个有趣的片段,第一次教书:  1928年,当沈从文仍在生活困境里挣扎时,徐志摩曾写信给他说:“还是去北京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

”  沈从文没有因此重返北京。

后来,他又对徐志摩谈及自己想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跟刘海粟学绘画的念头。

徐志摩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

”  而在早些时候,沈报考燕京大学时,考试时一问三不知,结果连同三块钱的报名费都被燕京大学退回。

而三年后,燕京大学准备聘请沈为教授时,沈则不与理睬。

  这个时候,胡适正担任吴凇(上海)中国公学校长。

由徐志摩介绍,胡适竟然同意聘用沈从文为中国公学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

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竟被延揽为大学的教师,这即便在当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而开明的决断。

  这一年。

沈从文26岁。

  我们到现在还有很多误区,认为沈从文是凭借《边城》而进入中国公学任教的。

其实错了。

沈从文自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了《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与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丁玲胡也频等人过从甚密。

已经在北京小有名气了。

而《边城》,则发表在1934年4月25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61期。

  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终于来了。

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

  在这之前,他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估计资料足供一小时使用而有余。

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意花了八块钱,租了一辆包车。

第一次以教师身份跨进大学的门,不能显得太寒酸

按预先约定的条件,讲一个钟头的课,只有六块钱的报酬,结果自然是赔本

  当时,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初露头角,在社会上也已小有名气。

因此,来听课的学生极多。

今天又是第一堂课。

更有一些并不听课,只是慕名而来,以求一睹尊容的学生。

  等他来时,教室里早已挤得满满的了。

他们中已有不少人读过沈从文的小说,听到一些有关他的传闻,因而上课之前,教室里有人小声议论着沈从文的长像、性格、文章和为人。

——他们知道沈从文是行伍出身,小说里又不乏湘西地域荒蛮、民气强悍的描写,在他们的头脑里,遂不时浮现出想象中的沈从文的形象:一个身材魁伟、浓眉大眼,充溢着阳刚之气的男子汉。

亦或是五大三粗。

  结果自然是让他们失望了。

沈着长衫,带眼镜。

文弱之极。

眼前这个低着头,急匆匆走上讲台的真实的沈从文,却与他们想象中的沈从文判若两人:一件半新不旧的蓝布长衫罩着一副瘦小的身躯,眉目清秀如女子,面容苍白而少血色;一双黑亮有神的眼睛稍许冲淡了几分身心的憔悴。

  他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

同时,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语一下子都飞迸开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

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未带教案,也没带任何教材。

这一来,他感到仿佛浮游在虚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

  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

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

  开始,教室里还响着人声。

五分钟过后,教室里的声浪逐渐低了下去。

到十分钟时,满教室鸦雀无声

沈从文的紧张无形中传播开去,一些女学生也莫名地替沈从文紧张起来,有的竟低下头去。

  终于,他好容易开了口。

这第一句出去,就像冲破了强敌的重围,大队人马终于决城而出。

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

不料,预定一小时的授课内容,竟然在紧张中,十五分钟便把要说的话全说完了。

他再次陷入窘迫。

  最终,他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 然后扭头就逃了。

  下课后,学生们议论纷纷。

消息传到教师中间,有些别有用心的人马上对胡适说:“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

”胡适却不觉窘迫,竟笑笑说:“上课半天都讲不出话来,学生还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  就是因为胡适这句话,沈在中国公学站稳了脚。

  就在沈从文第一堂课进行的时候,课虽只讲了15分钟,可是他却记住了一个人一辈子。

  这个人就是张兆和,他未来的妻子。

时年18岁。

刚以预科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大学部一年级。

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是学生中公认为中国公学的校花,因肤色微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

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

二姐张允和后来曾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

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

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

  胡适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

  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

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结果自然是沈老师如愿以偿了。

  其实张兆和的文笔也非常的好。

  自从接受沈从文的爱后,张兆和更变得更加温柔可爱,才情荡漾。

  她写出了这样美仑美奂的句子:“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片冰

”  也只有沈从文的“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来相匹配了。

  可惜的是她的好多书信在战火中流失了,在《与二哥书》中,只收集了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两封情书。

《与二哥书》的插页里,有一些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信,看到的全是柴米油盐的生活。

比如:“我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一分开,你就完全变了,由你信上看来,你是个爱清洁,讲卫生,耐劳苦,能节俭的人,可是到我一起便全不同了,脸也不洗了,澡也不洗了,衣服上全是油污墨迹……”爱情与生活始终是不可分离的。

  张兆和的小说与随笔也写的绝妙,《湖畔》《费家的二小》《招弟和她的马》等,如果不说出来,与沈从文的小说放在一起看,还真很难分辨。

《玲玲》就收到《沈从文全集》第七卷,沈从文并在文后注明“改三三稿”,可改了什么,改在哪里,却完全看不出来。

在张兆和的字里行间,看出一份干净与从容。

正如《与二哥书》序中所言:“温润而贵重的性灵。

”  诸位,你看,来过了,又刚好遇见了;爱过了,又被对方爱过了;这样的日子,多好……

跪求一篇游岳麓书院后感想的文章!!

6月12日不是个大晴天,丝丝小雨后的越发显得富有浓重的文化气息,我们一行人和着清新的空气,走进湖南长沙的。

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从前门入口,一块“”的匾便映入眼帘,许多的学生穿着学位服饰在拍照。

可能是出于渴望知识、羡慕学子的初衷吧,我们几个也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借带学士帽留影,且算作一种熏陶吧。

为什么岳麓书院有“”之称呢

随着不断深入地参观,了解到,岳麓书院从潭州(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有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之称。

这块匾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的字镌刻而成的。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我们一行认真参观岳麓书院的建筑、碑文、纪念馆、陈列室、大讲坛,这些都是岳麓书院之所以被称之为“千年学府”的见证

一路走来、一路看来、一路想来…… 其实对知识的需求与渴望并非古人所专有,随着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更渴望获取知识,丰富才智,陶冶情操,而读书是最直接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在举行2009年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校长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

他指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并指出一是要爱读书,二是要读好书,三是要善读书。

是的,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才是现代人的理念。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

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 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阅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先知先觉。

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

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更胜任本职工作,提升工作能力与素质。

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

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文章就;“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 读书的益处大家都了然于心,但是坚持长期阅读的人却并不多,我们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作为放弃读书的念头,实际上每天抽出一小时或半小时完全可以做到,但读书肯定没有看冗长的电视剧更有热情,于是崭新的总是书籍。

也许我们缺乏的是获取知识的紧迫感。

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所以长期坚持读好书才能给我们供给高效能量。

当前在全党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仅要认真学习相关的书目,真正领会名家名篇的内涵,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这才不虚此行。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600字左右,谢了

还可以啊。

一、护照无空白签证页或即将到期,可申请换发新照。

  二、护照换发应在护照期满前6个月内办理,提前时间最多不可超过1年。

护照过期则按补发。

  三、护照换发必须本人亲自来馆申请。

逐项填写《中国护照\\\/旅行证\\\/海员证\\\/回国证明书申请表》一份,交本人近期正面免冠护照照片3张,并在照片背面注明本人姓名。

照片具体要求为:

【第1句】:正面免冠彩色半身护照照片(光面相纸,尺寸为48毫米X33毫米,头部宽度为21-24毫米,长度为28-33毫米,超出规定尺寸范围的照片不予受理);

【第2句】:照片背景为白色,不接受其它背景颜色及经翻拍的照片、黑白照片或用打印出的照片。

了解更多关于护照照片的要求,请点击这里。

  四、提供护照原件及复印件(A4纸)各一份(护照中空白页可不复印,申请补发护照者也可提供带照片的出生公证书复印件)。

正在申请签证者需提供的有关信件或其他相关证明(如缴纳申请费收据及复印件一份)。

  五、办理护照换发须与当事人至少见面一次,若申请人居住在外地,到馆申请后,可以准备写好回邮地址并贴好邮票的信封,由总领馆将证件寄回。

    六、正常换发护照如材料齐全,一般不超过15个工作日,收费200克朗,若通过邮寄,须加付40克朗邮寄服务费。

旅游心得体会

我有,记得在附属一小读书的时候,每天进出都能见到校门口屋楣上的大匾。

上面是伟人毛泽东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座以黑色为基色调的学府仿佛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号,这种信号可能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但这座古朴的殿堂却让无数人心生敬仰。

他坐落在并非很喧闹的街区,从屋顶到墙壁都显得古朴典雅虽然不华丽却很庄严。

信步登上妙高峰,一座新教学楼夺目眼前,走进操场来到青年毛泽东铜像前,仰望铜像,不由的为此人心生敬意,在铜像底座题写着伟人的诗篇,潇洒流畅笔锋彰显伟人豪迈一生,随风“飘逸”的衣衫迸发出青春朝气,彪炳伟人青年时代宏远志向和救国救民担负天下兴亡的英雄气概。

还是那口井,使我回忆起伟人青年求学时的一段往事,想起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走进教室,整齐的桌椅仿佛演绎着一代人杰的勤学上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狂热劲头。

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更应继承这种优秀品质无论对国家还是对自己都是收益无穷的。

第一师范曾经遭遇过文夕大火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然而学府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现在的建筑大都建于解放初期,依旧而建与往日建筑没有太多区别。

学府因伟人而著名,伟人因学府而成就。

青年毛泽东十分好学,他出身富农家庭,毕竟是城市求学当时一些城市里的同学讥笑他是“土豹子”歧视他,然而他却并不理会,刻苦学习,用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想到这里我再次被伟人的宽大胸襟和好学的品质所折服,伟人出身是平凡的,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又是不凡的,伟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然而他的精神品质与人格魅力与母校交融在一起,不会消亡。

每一个游历这里的人都会受益一生的。

从国家命运这个方面谈对沁园春长沙的感想 400字左右 没什么思路,,给点提示也行

我觉得你一定要注意最后一句话,这句讲了毛泽东的志气和一往无前的气势。

而中国面临新挑战,就需要这种信念。

你可以在前文先说一下你对此文的理解。

赞美一下。

再转入现实话题,即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加油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