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分筷餐桌新食尚感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于一般人群的膳食提出哪些建议
现在世界上人类进食的工具主要分为3类:欧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饭三器并用;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名誉教授怀特调查后说:”“用刀叉、手指和筷子吃饭的3类人,都以强硬态度维护自己的餐具。
”特别是以手抓食者,常被人看作不文明,可他们却自我感觉良好。
例如美国洛杉矶有一家菲律宾餐馆,大做广告以抓食为荣,公开警告那些不愿以手抓饭的顾客,谢绝他们光临。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
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
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
可是它是何人发明
何时创造诞生
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
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
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
【筷子的起源】
【第1句】: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
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
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
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
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
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
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
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
”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
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
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
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
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
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第2句】: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
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
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
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
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
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
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
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
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
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第3句】: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
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
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
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
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
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
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
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
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
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
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
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
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
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
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
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
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于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中国人使筷子的十二种忌讳】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第1句】: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这种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
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第2句】: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
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
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第3句】: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 发出咝咝声响。
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
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
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第4句】: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
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第5句】: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
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第6句】: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
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第7句】: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第8句】: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第9句】: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 员的一种羞辱。
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第10句】: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
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第11句】: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
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
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第12句】: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
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这有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
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
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筷子的材料】 许多家庭买来一把筷子,直到筷子越来越少,变得破旧不堪,才会想起再到超市去买一把新的回家。
而超市货柜上的筷子又是五花八门,有纯竹的、彩漆的、象牙的、银质的;有一对的、一把的……该挑哪种好呢
首先,涂彩漆的筷子不要使用,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以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具有致癌性,而且,随着使用中的磨损,筷子上的涂料一旦脱落,随食物进入人体,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
尤其有些家庭喜欢给孩子使用颜色亮丽的彩漆筷子,孩子对铅、苯等的承受力很低,一定要避免使用;其次,塑料筷子质感较脆,受热后容易变形、熔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骨筷质感好,但容易变色,而且价格也比较昂贵;银质、不锈钢等金属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导热性强,进食过热的食物时,容易烫伤嘴。
建议大家选用天然材质的筷子,竹筷是首选,它无毒无害,而且非常环保,还可以选择本色的木筷。
但是,由于材质的原因,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
除了筷子材质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筷子的正确使用和保养也非常重要: 首先,一家人尽量不要混用筷子。
因为混用的话,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交叉传染。
研究表明,将近一半人的体内存在有导致胃病的幽门螺旋杆菌,而这些细菌大多是通过家庭传播的,筷子就是重要的传播介质之一。
因此,家里的筷子最好做到专人专用。
其次,清洗筷子要彻底。
许多中国家庭洗筷子都很“豪爽”,整把的筷子放在水龙头下搓,之后往筷子筒里一插就算洗好了。
殊不知,这样筷子上很容易滋生细菌,并随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
正确的洗法应该是:用洗洁精仔细搓洗筷子,沥干水后,再放进筷子筒。
而且,筷子筒应该选择镂空、底部不积水的,并做到经常清洗、消毒。
最后,筷子要勤更换。
在不少家庭中,一双筷子使用两三年是常有的事。
但筷子一旦用久了,表面就不再光滑,而且经常搓洗也容易使筷子变粗糙,出现许多细小的凹槽,非常容易残留细菌。
因此,筷子最好每半年就更换一次。
【说筷子 谈易理】 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
用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
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
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此太极不存。
这就是对立统一,阴阳互根。
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阳可变。
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
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
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
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言由此出。
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pǐ)》卦,否,闭塞不通,如此用法岂不可笑
用筷子时筷子很自然的把我们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
这样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于中矣。
无名指、小指在下象征着地道。
无名指、小指较弱,其位又在下,须相互依倚,象征着广大民众,无职无权,须互敬互爱,彼此扶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象征着为人处世,孤木难支,人无辅助难以成功。
拇指、食指在上象征着天道。
五指之中食指为要,曲伸开合属它最巧,把握方向属它最妙。
其象征着官、长,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然肆意妄为,终招大祸,须拇指管之方可成事。
拇指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监管、象征着法律、象征着民心、象征着自然规律……这是从不同层面讲的,不可执之一理。
食指灵巧,拇指粗笨,灵巧为用,粗笨制约。
故天道尚变,但不可乱变。
天本健行,但天道不言。
五指之中中指最长,其在人位,象征着人为主体,为万物之灵长。
然居于两筷之间其位尴尬,象征着中层领导,下有民怨,上有官威;象征着人在中年,上有高堂应尽孝,下有弱子要奶吃……总归一句话:做人难
但只有做人才最长。
中年虽不易,中年最辉煌。
筷子很简单,就是两根棍,随处可见,这就是简易。
筷子亦多样,有木也有竹,有金又有银,筷子的种类多样就是变易。
尽管筷子多变化,但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的情况始终未变,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易。
简易、变易、不易这就是《易经》的三易之理。
比如一个人,只用一个名字来代表,简易嘛;但他的容颜、命运、情绪……是始终变化的,这就是变易;可他呢,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不易。
推而广之靡不如此。
易道含弘无所不包,太极阴阳无限可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易理又是人性的,就在我们身边,只“百姓日用而不知”。
以筷子小谈或有所益。
词不达意,贻笑大方. 易卦解民以食为天: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
兑,为口,为吃。
筷形直长,为巽卦。
巽,为木、为入。
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
入口的是什么
是筷头。
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
这样吃的岂不是“天”
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
孝敬、感恩父母的作文(100字左右)要多写些感受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第一次去酒店吃自助餐,很紧张,怎么做啊
所谓享用自助餐的礼仪,在此主要是指在以就餐者的身份参加自助餐时,所需要具体遵循的礼仪规范。
一般来讲,在自助餐礼仪之中,享用自助餐的礼仪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往往显得更为重要。
通常,它主要涉及下述八点。
第一,是要排队取菜。
在享用自助餐时,尽管需要就餐者自己照顾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因此而不择手段。
实际上,在就餐取样时,由于用餐者往往成群结队而来的缘故,大家都必须自觉地维护公共秩序,讲究先来后到,排队选用食物。
不允许乱挤、乱抢、乱加队,更不允许不排队。
在取菜之前,先要准备好一只食盘。
轮到自己取菜时,应以公用的餐具将食物装入自己的食盘之内,然后即应迅速离去。
切勿在众多的食物面前犹豫再三。
让身后之人久等,更不应该在取菜时挑挑拣拣,甚至直接下手或以自己的餐具取菜。
第二,是要循序取菜。
在自助餐上,如果想要吃饱吃好,那么在具体取用菜肴时,就一定要首先了解合理的取菜顺序,然后循序渐进。
按照常识,参加一般的自助餐时,取菜时的标准的先后顺序,依次应当是:冷菜、汤、热菜、点心、甜品和水果。
因此在取菜时,最好先在全场转上一圈,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再去取菜。
如果不了解这一合理的取菜的无后顺序,而在取菜时完完全全地自行其事,乱装乱吃一通,难免会使本末倒置,咸甜相克,令自己吃得既不畅快又不舒服。
举例而言,在自助餐上,甜品、水果本应作为“压轴戏”,最后现吃。
可要是不守此规,为图新鲜,而先来大吃一通甜品、水果,那么立即就会饱了,等到后来才见到自己想吃的好东西,很可能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望洋兴叹”了。
第三,是要量力而行。
参加自助餐时,遇上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只要不会撑坏自己,完全可以放开肚量,尽管去吃。
不限数量,保证供应,其实这正是使自助餐大受欢迎的地方。
因此,商务人员在参加自助餐时,大可不必担心别人笑话自己,爱吃什么,只管去吃就是了。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在根据本人的口味选取食物时,必须要量力而行。
切勿为了吃得过瘾,而将食物狂取一通,结果是自己“眼高手低”,办不从心,从而导致了食物的浪费。
严格地说,在享用自助餐时,多吃是允许的,而浪费食物则绝对不允许。
这一条,被世人称为自助餐就餐时的“少取”原则。
有时,有人亦称之为“每次少取”原则。
第四,是要多次取菜。
在自助餐上遵守“少取”原则的同时,还必须遵守“多次”的原则。
“多次”的原则,是“多次取菜”的原则的简称。
它的具体含义是:用餐者在自助餐上选取某一种类的菜肴,允许其再三再四地反复去取。
每次应当只取一小点,待品尝之后,觉得它适合自己的话,那么还可以再次去取,直至自己感到吃好了为止。
换而言之,这一原则其实是说,在自助餐选取某菜肴时,却取多少次都无所谓,一添再添都是允许的。
相反,要是为了省事而一次取用过量,装得太多,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周瑾小姐的表现一样,则是失礼之举,必定会令其他人瞠目结舌。
“多次”的原则,与“少取”的原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
“多次”是为了量力而行,“少取”也是为了避免造成浪费。
所以,二者往往也被合称为“多次少取”的原则。
会吃自助餐的人都知道,在选取菜肴时,最好每次只为自己选取一种。
待吃好后,再去取用其他的品种。
要是不谙此道,在取菜时乱装一气,将多种菜肴盛在一起,导致其五味杂陈,相互窜味,则难免会暴殄天物。
第五,是要避免外带。
所有的自助餐,不分是以之待客的由主人亲自操办的自助餐,还是对外营业的正式餐馆里所经营的自助餐,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自助餐只许可就餐乾在用餐现场里自行享用,而绝对不许可对方在用餐完毕之后携带回家。
商界人士在参加自助餐时,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点。
在用餐时不论吃多少东西都不碍事,但是千万不要偷偷往自己的口袋、皮包里装一些自己的“心爱之物”,更不要要求侍者替自己“打包”。
那样的表现,必定会使自己见笑于人。
第六,是要送回餐具。
在自助餐上,既然强调的用餐者以自助为主,那么用餐者在就餐的整个过程之中,就必须将这一点牢记在心,并且认真地付诸行动。
在自助餐上强调自助,不但要求就餐者取用菜肴时以自助为主,而且还要求其善始善终,在用餐结束之后,自觉地将餐具送至指定之处。
在一般情况下,自助餐大都要求就餐者在用餐完毕之后、离开用餐现场之前,自行将餐具整理到一起,然后一并将其送回指定的位置。
在庭院、花园里享用自助餐时,尤其应当这么作。
不允许将餐具随手乱丢,甚至任意毁损餐具。
在餐厅里就座用餐,有时可以在离去时将餐具留在餐桌之上,而由侍者负责收拾。
虽则如此,亦应在离去前对其稍加整理为好。
不要弄得自己的餐桌上杯盘狼藉,不堪入目。
自己取用的食物,以吃完为宜,万一有少许食物剩了下来,也不要私下里乱丢、乱倒、乱藏,而应将其放在适当之处。
第七,是要照顾他人。
商界人士在参加自助餐时,除了对自己用餐时的举止表现要严加约束之外,还须对于他人和睦相处,多加照顾。
对于自己的同伴,特别需要加以关心,若对方不熟悉自助餐,不妨向其扼要地进行介绍。
在对方乐意的前提下,还可向其具体提出一些有关选取菜肴的建议。
对于在自助餐上碰见的熟人,亦应如此加以体谅。
不过,不可以自作主张地为对方直接代取食物,更不允许将自己不喜欢或吃不了的食物“处理”给对方吃。
在用餐的过程中,对于其他不相识的用餐者,应当以礼相待。
在排队、取菜、寻位以及行动期间,对于其他用餐者要主动加以谦让,不要目中无人,蛮横无礼。
第八,是要积极交际。
一般来说,参加自助餐时,商务人员必须明确,吃东西往往属于次要之事,而与其他人进行适当的交际活动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任务。
在参加由商界单位所主办的自助餐时,情况就更是如此。
所以,不应当以不善交际为由,只顾自己躲在僻静之处一心一意地埋头大吃,或者来了就吃,吃了就走,而不同其他在场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正面接触。
在参加自助餐时,一定要主动寻找机会,积极地进行交际活动。
首先,应当找机会与主人攀谈一番,其次,应当与老朋友好好叙一叙。
最后,还应当争取多结识几位新朋友。
在自助餐上,交际的主要形式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进行交谈。
为了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在此期间不防多换几个类似的交际圈。
只是在每个交际圈,多少总要待上一会儿时间,不能只待上一两分钟马上就走,好似蜻蜓点水一般。
介入陌生的交际圈,大体上有三种方法。
其一,是请求主人或圈内之人引见。
其二,是寻找机会,借机加入。
其三,是毛遂自荐。
【自助餐和冷餐会的细微区别】 自助餐:四季皆宜,菜的款式以冷菜为主,荤素皆有。
热菜的比例可根据季节变化和客人的要求进行调整。
这些菜品造型美观大方,卫生清爽,口味多样,口感各异,并且可以尝到风味小吃以及独特的地方风味。
自助餐一般适合团体联欢会以及高雅的招待会,是交流感情和交换意见的好场所。
客人可自由组合,随意走动,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
冷餐会:冷餐会与自助餐的形式基本相同。
冷餐会基本上以格调高雅、风味独特的冷菜、饮料、低度酒为主,并非以进餐为主要目的,它通常适用于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
套餐:套餐是以每位客人的进餐标准,按宴席的规格,组合菜式来体现。
它不受人数限制,每人一套,因此,套餐也叫分餐制。
在套餐中客人可按自己的消费标准来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组合套餐,这种食法既方便又讲究卫生。
套餐的组合原则,是按客人的进餐标准,来制订不同规格、不同味道、不同质地的菜品来满足客人进餐的要求。
自助餐的新解 自助餐 一种精致的大锅饭 自助餐是一种现代都会人最喜欢的集体行为,因可省略许多点菜的麻烦,还有配菜的心思礼让的虚套,更重要的是合算,出一个价钱,在最短时间和有限空间可尝尽各式美食。
这大抵与人类不安本分的天性有关,与现代都会人的急功近利心态有关。
难怪现今十分流行自助餐。
说穿了,自助餐其实也是大锅饭,一种精致的大锅饭,如同现今流行的一种经过修饰的休闲服饰,其实两者都是美国文化,一样地只讲究不受约束省事舒服,注重效果,不讲究过程。
不错,世界确有好多美食叫我们恨不得一口尝尽,但有时过多选择反而令我们疲于奔命,对着五花八门的食物台兜一圈,放入盘内的还只是那几味合自己一向口味的。
自助餐最典型的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心态表现。
宁可吃不完剩下,也不愿低估自己胃的容量。
吃自助餐时往往一大簇人先选择一只最靠近取食台的,自有内行探子先去视察环境,然后来通风报信---最合算的物超所值的东西马上要出来了,大家必需一起行动打歼灭战,不管自己喜不喜欢此物,捞到盘里再讲,自助餐求的是份量,合算就是一切。
自助餐难得一次不伤脾胃,否则就倒了胃口,特别那些公司企业年会的大型自助餐,大家在同一个时刻拥向取食台,千军万马的,有人刻薄地形容为抢更饭的野小鬼,那长长的慢慢移动的队列还有点像旧上海施粥棚前的队列。
一个人不大方便吃自助餐---虽然一个人最适宜自助餐---因为无人替你看守随手财物;两个初相识的男女也不宜吃自助餐,因为一个人去取食一个人要留下来看东西,两人总是要交叉离开座位,不大合适细焖慢火培养情绪;正在致力减肥者也不合自助餐,因为诱惑太大;家庭合家庆祝喜日子、朋友聚会最合适自助餐---我们可以不受约束挑自己的食物而不用顾及别人口味。
自助餐英文为Buffet ,原意是冷餐会,酒会。
二次大战时,自助餐形式被广为引进入美军后方驻地的军用食堂,其内容已大大超出酒会的小食范畴,发展成主食、甜品、热汤等供挑选的就餐形式。
战后,美国风情成为一种消费形式的招徕品,这种美式自助餐随着一些世界级连锁五星级酒店向香港东南亚等地的进驻,而被广泛介绍进来,近年在上海也成为一种时尚饮食文化。
尚记得七十年代后期自助餐刚刚在上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时,长期物资贫乏、眼界浅小的上海人大大出了洋相:热的冷的咸的甜的装了满满一盆,侍应生来不及放在食台上的紫雪糕,已被抢得精光……今天,当年这批上海人的下一代,已学会从从容容地享受自助餐,这也算是都市文明的一种进步。
其实,自助餐很愚弄我们的肠胃,犹如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
它最大的功益是,可以供都市人以最原始的本能消化各国的文化---从韩国烧烤到日本料理,从印尼沙嗲到广东烧腊,都可在同一餐自助餐中尝到。
唯法国人和资深老上海不吃这一套。
他们宁可接受在必需受约束下享受一餐,从费煞心思的点菜到菜肴的上桌,其中都是经过缜密的心思和安排的,虽不是山珍海味,但从冷盆到压轴的甜点,自有一种微妙的层次感,不如自助餐那样直接---一切明明白白地摆在你面前。
自助餐大行其道,但终究代替不了传统餐饮方式。
五则50字左右简短的感恩父母小故事怎么写
还有感受是什么
粗粮食品,怎么吃更健康时下,吃粗粮已经成为一种健康新“食尚”。
然而,有些人偏爱全麦面包、麦麸饼干等粗粮制成品,却不知道并非所有粗粮制成品都健康。
有人为求口感好,采用煎炸、加糖以及反复加工的方式,导致粗粮“不粗”。
有人以为吃粗粮越多越好,结果却造成营养不良。
营养专家指出,吃粗粮食品有讲究,“粗粮细作”巧搭配,可以改善口感,但要避免过度加工,挑选粗粮制成品时还要特别注意配料,食用时不同人群也要按需食用。
粗粮食品并非都健康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很多人在日常饮食中会选择食用粗粮类食品。
不过,不少人还不适应玉米、荞麦、燕麦、薯类等纯天然粗粮的口感,而是选择超市里的全麦面包、南瓜面包、麦麸饼干等。
在他们眼里,粗粮制成的食品高膳食纤维、低糖分、低油脂,有助于消化。
而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粗粮食品都是健康食品,更不是食用越多越好。
不久前,某网站对粗粮饼干的脂肪含量进行了测试,购买了4款超市货架上常见的粗粮饼干,将饼干放在吸油纸上一段时间后,4款饼干的油脂都浸透了吸油纸,其中最低的一款每100g的脂肪含量为
【第24句】:5g,最多的为34g,而34g的含量已经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人每天20~30g的油脂摄入量。
营养专家何丽介绍,粗粮是相对人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是指谷类中的小米、糙米、燕麦、玉米、高粱、大麦、黑米、荞麦、麦麸等,杂粮指黄豆、绿豆、土豆、山药、红薯等。
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相比于精米细面,有利于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强肠道功能。
“粗粮的确健康,但还要看这些粗粮制成品是否有其他成分加入,脂肪是否过量。
”何丽介绍说,作为高纤维食品,如果口感出众、粗而不糙,大多是用大量油脂起到“润滑”作用。
由于饱和脂肪软化纤维、改善口感的作用更加出色,所以制造商通常都会使用含大量饱和脂肪的氢化植物油或黄油、牛油等动物油脂,使高纤维食品的口感“发酥”。
她表示,越是口感酥的饼干就意味着含有越多的油脂,特别是饱和脂肪。
因此,在挑选粗粮制成品时要细看配料表,看是否添加了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起酥油、植物奶油、人造奶油等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脂,或者棕榈油、椰子油等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这些油脂成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粗粮食品的营养价值。
粗细搭配营养才丰富粗粮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中国营养协会副理事长马冠生表示,如果纤维素摄入过多,不仅影响消化,还会影响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甚至导致营养不良。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在全天250~400g主食中,粗杂粮应占50~100g,但因人而异,如果每天能量摄入较高,可以多食用一些不同种类的粗粮食品。
粗粮吃起来不像细粮那样顺口,普遍存在口感不好和吸收较差的缺点。
然而,如果合理制作粗粮,例如把粗粮熬粥或与细粮混合起来,不仅营养成分丰富,而且口感也更好。
小米:小米煮饭味道较差,但熬粥就味道很好。
可加入红枣、桂圆等,味道更好,还有一定的养胃补血的作用。
取适量小米熬30分钟左右,再与大米一起熬成二米粥,口感较好。
黑米:黑米较硬且粗糙,用来煮饭并不太合适,熬粥较好。
高粱或黑米与东北米按1∶10的比例一起熬粥,或将黑米和鸡、鱼等放在一起煲汤,口味更新奇。
糙米:糙米饭要煮得可口,最好先将糙米浸两小时。
糙米或红米可单独煮食,或与白米混合煮食,煮饭熬粥均可。
玉米:鲜玉米可用高压锅煮熟,做正餐或加餐食用。
各地方玉米制品的种类很多,如爆玉米花,与面粉等混合制成的玉米糕,玉米饼,玉米馒头,玉米面饺子、包子、馅饼,玉米片等。
荞麦:荞麦饼,即荞麦面与面粉混合做成的饼;荞麦面条,即荞麦面与面粉混合做的面条;荞麦面馒头,即荞麦面与面粉混合制成的馒头。
正常人吃粗粮以每天一次为宜,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人群则可以一天1~2次。
吃粗粮的最佳时机是在中午,人体的消化功能较好,可以进食一些不易消化的粗粮,如芸豆、蚕豆以及红薯、玉米。
有些人习惯早餐喝粗粮粥,但要注意适量。
例如在米粥里适量加入燕麦、糙米、薏米等,也可以在自制豆浆时多加几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黑豆等。
马冠生建议,需要控制体重和血脂的人,食用粗粮最好安排在晚餐。
晚餐宜吃不胀气、促睡眠的粗粮,同时“粗粮细作”,通过搭配兼顾改善口感,便于消化。
建议晚餐可以喝一些小米粥,或者吃大米、小米混合做成的米饭,因为小米有利湿健脾、镇静安眠的功效。
不同人群要按需食用由于粗粮中的纤维素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减少高血脂,促进肠蠕动,对健康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所以粗粮成为很多家庭餐桌上的新宠。
但是,如果食用过多的粗粮也会对人体健康不利——首先,粗粮本身营养价值不高,而且不容易消化,吸收率低。
其次,粗粮里富含的食物纤维会影响人体对钙、铁等营养素的吸收。
粗粮虽好却不适宜所有人群,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就不宜常吃粗粮。
“吃粗粮讲究按需定量,不同人群对粗粮的需要量是有差别的。
”马冠生表示,中年人尤其是有“三高”、便秘等症状的人群,可适量增加粗粮摄入;胃肠功能较差的60岁以上人群,以及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儿童应少吃粗粮,并且做到粗粮细吃;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差者,缺钙、铁等元素的人群,生长发育期青少年、孕妇、产妇、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由于需要营养素较多,为免粗粮干扰营养吸收,则不宜多吃。
需要提醒的是,黄豆营养丰富,骨质疏松、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可以多吃,但有肾功能损害的人群则要少吃;患有肠胃和消化道疾病的病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食粗粮。
一般而言,慢性胰腺炎、慢性胃肠炎的病人要少吃粗粮;患有胃、肠溃疡,急性胃肠炎、急性腹部疼痛、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食物要求细软,应避免吃粗粮。
此外,功能性消化功能不良的人群吃粗粮要注意——一是不应空腹吃粗粮,要在吃粗粮前先吃一些软的、精细的食物;二是可以选择一些经过加工的粗粮面食,如玉米面、小米面、荞麦面等,而不要吃未经加工的粗粮如玉米等,同时最好将玉米面、荞麦面等各种谷物混合在一起蒸成发糕后再食用,这样既营养全面,也容易消化;三是为便于消化,每餐只吃七八分饱,感觉饿了可以吃少量零食补充。
烹调粗粮3注意
【第1句】:减少油炸或油煎。
油炸或油煎会破坏粗粮的营养价值。
比如做玉米饼,传统做法多用油脂来煎;在制作薯类食品时,不少人喜欢把薯类打成泥状做成饼等,然后油炸。
这样做成的食物,将损失粗粮的营养价值。
【第2句】:避免加入大量油、糖等。
比如做玉米饼时用精白面粉和淀粉来加强细腻感,加工薯类时加入糖、奶油等。
这样做虽然改善了口感,但是让粗粮变成了高能量食物,失去了其自身的营养特点。
【第3句】:不要反复加工。
有人做红豆沙馅时会将红豆反复煮几次,再把豆皮全部去掉,把红豆沙做得特别细腻,甜味特别重,结果是红豆皮中的大量膳食纤维以及多种抗氧化成分和维生素丢失。
正确的做法是用整粒的红豆,一次煮烂后碾碎制作成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