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国培感言

06-30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校庆感想800字作文

孟秋九月,金风送爽,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了十年华诞。

大家欢聚一堂,畅叙友情,共庆盛典。

我代表全校师生向今天光临庆典的所有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向全校师生和对母校怀着拳拳情意的校友们,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

师大实验校的十年,是艰苦创业的十年。

从卡伦湖畔的学校初建,到净月校区的二次创业,实验校人始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披斩着前进路上的各种荆棘:我们曾果敢地改革了办学体制,战胜了由“储备金”带来的办学危机;我们曾以4个月的高速度,在一片泥泞的沼泽地上,日夜交替,完成了目前这所新校园的建设;我们曾用3天的时间,全校师生手抬肩抗,完成了学校的整体搬迁;我们又曾在8天之内,做通一千多名家长的思想工作,实现了与附中东校的合并。

更为可贵的是,在这一艰苦创业的历程中,锻造并凝结了实验校人团结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和敢打硬仗的顽强作用。

这一精神和作风,是实验校的家宝。

今天,当我们再俯瞰这所美丽的校园的时候,全校师生都为自己走过的这条创业之路感到无限欣慰和自豪。

师大实验校的十年,是自主创新的十年。

我校是一所民办校,建校之初,无法规可依循,无先例可借鉴,自主创新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十年来,凭借全校师生的才智与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我们创新了办学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为学校的顺利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障;我们创新了德育模式,总结出“一条线、两手抓”的有效教育途径,,促进了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创新了教学管理,建立起以六项制度为主体的全程监控机制,确保了教学质量大面积的稳步提升;我们创新了五个教学部的发展策略,通过对教学部的准确定位,建立起一个由幼儿到高中,涵盖基础教育全过程的教育体系。

这一系列的自主创新,拓宽了办学道路,为民办学校的自主发展,开创了一个亮丽的窗口。

师大实验校的十年,是科学发展的十年。

我们传承东北师大的教育思想,弘扬东北师大的办学传统,以“尊重的教育”作为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这五个“尊重”,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引领学校走向一条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我们又以“三项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蓝图:建设和谐校园,建设有序校园,建设节能校园。

把学校建设成全体师生温馨和谐的家园和潜心攻读的乐园。

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蓝图是明晰的、科学的,正是在这一“理念”和“蓝图”的统领下,实验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建校四年,进入省重点校管理序列;建校八年,被评为省首批示范高中;建校九年,又被评为长春市“人民满意民办学校”;建校十年,发展到拥有4200多名学生,400多名教工的办学规模。

十年办学,十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有汗水,也有鲜花。

实验校人用厚重坚实的办学成果,书写了一部充满开拓与拼搏、也充满梦想与成功的历史篇章。

这一历史篇章,镌刻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这就是走艰苦创业之路,走自主创新之路,走科学发展之路;这一历史篇章,也映射着创业者的刚毅、改革者的无畏,创新者的睿智,以及全校师生的欢悦。

回首十年,我们深知,师大实验校能有今天的发展,有赖于党和国家的扶持,有赖于各级领导的支持,有赖于兄弟学校和各界朋友的关爱。

2003年是国家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一年,也是实验校迁校净月,开始大发展的一年,我们深深感谢省、市、区三级政府加大了对我校扶持的力度,我们深深感谢东北师大从学校到院系的各位领导对我校的全力支持。

我们也深深感谢兄弟学校及新闻媒体给予我校的无私协助。

在这里我更深深感谢曾经和正在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全体师生员工,实验校的每一点成绩都饱含着你们的奉献,实验校未来的辉煌也将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实验校也迎来了办学第二个十年。

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发展的步伐,朝着一个更高的办学档次和办学品位前进。

实验校第二个十年的发展目标是:由规范化办学转向特色化办学,把学校建设成基础教育的实验校、素质教育的示范校、民办教育的窗口校。

这一目标我们一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最后,用四句诗结束我的讲话: 十年磨一剑,功业在千秋。

今日把拭看,指向更高处。

小学散学典礼上,家长作为班代表要上台讲话,请问要讲些什么才行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几篇:1尊敬的校领导、老师、各位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举行这个隆重的毕业典礼,这是每个即将告别二实验的莘莘学子最留恋的时刻,是老师们又一个丰收的时刻,是每个家长热忱关注的时刻

这一时刻的到来凝聚了多少学校领导、老师们的辛勤汗水,凝聚了同学们多少个刻苦努力的日日夜夜,这是多么庄严的时刻

首先让我代表全体同学的家长,祝贺这盛大节日的到来,祝贺学校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喜庆的日子

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了六年学业,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今天我和大家一样心情非常激动,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更感谢六年来学校领导.老师们对孩子们的亲切关怀和悉心培养

记得六年前,当我们带着孩子幕名前来,我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走进二实验,当我们得到录取通知,心情是怎样的激动

六年来,作为家长,我们密切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进步,我们和自己的孩子一同成长。

我们没有忘记,孩子作业本上留下的老师饱含深情的批语,没有忘记成长记录中老师们娓娓道来的殷切期望,没有忘记老师们不计辛劳的加班加点,正是老师们这些点点滴滴的心血付出,让我们家长看到了“二实验高尚的师德师风,看到了“二实验”的求真务实,看到了“二实验”优秀的教学水准

我们也没有忘记家长会上校长向我们传播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科技创新理念,没有忘记班主任于老师的殷切关怀.和全体六年级老师对孩子的关爱.我们更知道,“二实验”的课堂有不拘一格的形式,“二实验”的课外活动更是多姿多彩,“二实验”参加的各类比赛都是名列前茅,“二实验”的鞠明老师科技创新独树一帜 …… 是“二实验”的阳光雨露滋养和培育了这些年幼的孩子,他们在“二实验”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

当孩子们捧着一份份优异的成绩回家,我们的心情激动无比,当徐军航代表学校参加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取得世界发明金奖.当徐军航被东北师大附中免费录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感 谢 老师.感谢学校,我们在孩子的成绩单上写的是“心存感激

”六年了,这六年来的脚印是那么清晰,六年来老师的话语一定还回响在孩子们的耳边;六年的日子是颗颗美丽而宝贵的珍珠,记载着孩子也记载着家长们的记忆,记载着“二实验”的进程,更记载着孩子们的步伐。

孩子们,你们要把这美丽的珍珠颗颗保存,粒粒串起,你们更要用今后的努力来延续今天的成绩,绘制明天的蓝图

当你们告别母校开始新的生活,你们要知道身后仍有一 双 老师亲切的目光在关注着你们,它带着母校的期望;仍然有一个发自肺腑的声音在为你们鼓劲加油,它带着你们父母的爱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他们自己写就的,你们的人生道路刚刚开始,在这个时候,你们要给自己拟定人生的目标,明确人生的价值,不要忘记你们是二实验这所优秀学校走出的优秀学生,你们肩负着社会的责任,肩负着家长和一切关爱着你们的嘱托。

小学六年时间,作为家长我感觉到我们的老师重视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授予,更关注的是学生品质、人格和气质的培育,以及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升。

将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家长放心。

孩子们,你们能在二实验小学这样的学校度过你们的小学阶段,是你们的机遇。

饮水思源,六年前,当你们踏进学校大门的时候,你们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如今,经过学校这块沃土的栽培,经过学校园丁的精心培育,你们一个个都已成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小小少年。

羽翼日益丰满,即将起飞翱翔在更广阔的蓝天。

要不了多少年,你们当中不少人就是社会和国家的栋梁。

可是,孩子们,不管你们将来飞得有多高有多远,你们的本领有多大,都不应该忘记,是二实验小学给了你们成功的种子,是这里给了你们起飞的动力。

希望你们永远铭记母校的教诲,希望你们能经常回母校看望你们亲爱的老师。

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亲爱的孩子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今天我能作为毕业生家长代表,参加城东小学六年三班毕业盛典。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学生家长,对全体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小学六年时间,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一步步成长。

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衷心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精心的培育。

我们每位家长都有这种感受:城东小学的老师们,不仅有着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更有着细腻的情怀和无私的爱心。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小学六年时间,作为家长我感觉到我们的老师重视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授予,更关注的是学生品质、人格和气质的培育,以及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升。

将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家长放心。

孩子们,你们能在城东小学这样的学校度过你们的小学阶段,是你们的机遇。

饮水思源,六年前,当你们踏进学校大门的时候,你们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如今,经过学校这块沃土的栽培,经过学校园丁的精心培育,你们一个个都已成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小小少年。

羽翼日益丰满,即将起飞翱翔在更广阔的蓝天。

要不了多少年,你们当中不少人就是社会和国家的栋梁。

可是,孩子们,不管你们将来飞得有多高有多远,你们的本领有多大,都不应该忘记,是城东小学给了你们成功的种子,是这里给了你们起飞的动力。

希望你们永远铭记母校的教诲,希望你们能经常回母校看望你们亲爱的老师。

孩子们,有了母校这块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你们就会有更高的起点。

这些营养,你们将受用一辈子。

无论以后走向初中、高中、大学或是社会,我相信你们永远是最棒的

最后,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家长 衷心祝愿:全体毕业班同学,在初中阶段能够好好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衷心祝福:全体领导和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衷心希望: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

3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举行2010届小学毕业典礼。

我代表学校全体教师向圆满地完成小学六年学业的同学们表示祝贺,向为了同学们健康成长而奉献心血与智慧的毕业班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六年的学习时光是短暂的,是美好的、是难忘的。

还记得吗

小学一年级时,刚刚跨入校园的你,哭闹着要回家,妈妈也陪着你落泪

还记得吗

你们的老师紧紧搂着幼小的你,用爱浇灌出你对学校的热爱,从此乐不思蜀;还记得吗

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你们积极参加,给母校增光添彩;还记得吗

运动场上你们矫健的身影,优异的体育运动成绩……学校的一草一木,见证了你们的成长与欢乐;一张张大红奖状,述说着你们勤奋的求知与探索。

  短短的六年,你们告别了天真,走向了沉稳;脱去了童年的稚气,获得了自信;抛弃了依赖,学会了选择,懂得了自尊、自立、自强。

”。

  不久的将来,同学们即将奔赴新的学校,继续求学深造,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初中的学习是全新的:门类多,内容深,进度快,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各种竞争更加激烈。

临别的时刻,老师的心里有成千上万个不舍得,有说也说不完的叮咛,有道也道不尽的嘱托。

但老师知道你们是鹰总有搏击长空的时刻,你们是大树总有参天的日子。

纵有无数的舍不得也要舍得

你们即将离开小学,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愿同学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做到尊敬老师、热爱父母亲人、热爱学校、团结同学、勤奋好学、勇于思考、善于创新,敢于探索,为校争光。

母校的全体老师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你们的成长,相信六小今日因你而精彩,明日六小会因你而骄傲

最后祝同学们拥有一个充实难忘又精彩的中学时代

愿同学们将来能够顶天立地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4 有幸参加了孩子的小学毕业典礼,二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几次感动,内心汹涌

那悦耳的课铃声,熟悉的“起立”声,让孩子们和家长再一次重温了瑞北。

这最后的一课在孩子们的心里神圣而又庄严。

向父母鞠躬,向老师献花,大屏幕上一张张记录成长的照片,孩子欢快的舞蹈,自创的离别歌曲,老师抒情的临别赠言,校长的谆谆教导……一幕幕浓烈温情,让人眼眶湿润。

感动,兴奋,不舍,流连……在百合花芬芳的礼堂里飘逸,在孩子们、家长们、老师们心里潺潺流淌。

离别的时刻还是无情地来到,孩子们用其纯真的歌喉动情地演唱着《明天会更好》,他们挥动着手臂,无比青春的脸宠上透露出自信、洋溢着热情,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那巨大的照片墙,在最后的时刻升起,孩子们缤纷的签名,张张笑脸,宛如夏日里朵朵荷花,在园丁的呵护照料下,在瑞北这个温情的大家园里,炫烂夺目地盛开,在未来的时刻结出丰硕喜人的果实。

孩子们成长在这样的校园里是幸福的,一位家长感叹“我对小学毕业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在如此优秀,精心培育的老师们的关爱下,他们怎么会对六年没有印象

清晰地记得,孩子二年级时,因为想晚上看电视,在学校自己猜作业,不按老师布置和要求书写作业。

几次如此,数学老师很有意见,教育批评之后,小朋友仍没有改正缺点。

老师罚他抄课文。

纯真的孩子居然在教室里和老师顶嘴,坚决不抄,还质问老师,让老师“换位思考”。

年轻的数学老师课后积极反思,及时和家长沟通,找孩子谈话,告诉孩子低年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日子里对孩子没有一点偏见。

四年级换了一个才毕业的大学生,也许做为班主任,她的资历缺乏。

也许做为老师,她也没有经验。

可就是这样一位身材小巧的女孩,用其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片蓝天。

五十个孩子,个头有的比她高,嗓音都在变声,身体处在青春期,激素分泌旺盛。

冲突时常有之,摩擦在所难免。

小老师以其顽强的毅力打拼着,以其温和的性格感化着孩子。

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给孩子补缺补差,找孩子谈心。

我们收到无数条短信,有学校通知,有班级通知,还有孩子在校表现。

小老师以其超人的能力,充沛的工作热情,细腻的情感打消了家长开始的顾虑和猜疑,博得了孩子的喜欢,家长的信任,学校的赞许,引领着六(一)班的孩子们走在青春的路上,奔跑在人生起跑线上。

我们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走过的六年里,有欢笑、有烦恼、也有恐慌,可是我们都一路顺利走过。

我的孩子从一个冒冒失失的小朋友变成了一个懂事,情感丰富,内心细腻无比,健康帅气的小小少年。

在瑞北,他收获了自信,展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艺。

以其健康的心态,正无所畏惧地走向初中,迎接光明的未来

最后的离别,六一班没有感伤,孩子们没有流泪,老师也几乎没说一句话。

王老师临别给每个孩子手写的一封信,记载了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纯朴的感情,给孩子在小学的最后一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又到了依依惜别的时刻,又到了深情回顾的时刻。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举行xx中心学校2011届小学毕业典礼,借今天这个机会,我想给即将告别小学学习生活,踏入全新学习旅程的66名毕业班同学送上我们全体师生最真诚的祝福和期待

向为了同学们健康生长而奉献心血与智慧的老师们致以高尚的敬意

  同学们,小学童年生活就像一本厚厚的书。

六年的时光,二千多页就这样匆匆翻过。

回首朝夕相处的日子,多少精彩的片段还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学校的一草一木,见证了你们的生长与欢乐;一张张奖状和证书,述说着你们勤奋的求知与探索…..同学们,你们完全有理由为自身这六年而喝彩。

  同学们,童年无忧无虑的日子即将成为过去,小学的学习生活渐渐成为你们眼中远去的风景。

你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天真的童年时代。

今天,你们已经由六年前的懵懂无知成长为有知识、有智慧、有力量的大男孩;已经由爱哭鼻子的小姑娘成长为大方、聪慧的纤纤淑女。

你们这些未经风雨的雏鹰羽翼日渐丰满,明天即将展翅高飞,搏斗长空了

  在放飞之前,我想给你们提两点希望:   希望你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勤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有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二字。

脚踏实地海让路,锲而不舍山可移,只要大家脚踏实地、勤奋耕耘一定会让你们人生的舞台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希望你们继续坚持和发扬我们提倡的“学会感恩“的品质。

活着,是因为很多人协助;胜利,是因为很多人的支持,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激他人。

我们要感激家长,是他们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要感激师长,是他们辅助我们强身健体,丰富了内涵;我们要感激身边的同学,无论走到哪里,记住:他们是你曾经六年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

  再见了,我的学生们;再见了,我的小朋友们;再见了,我的朋友们

六年前,小学部成为你们生长的摇篮;六年后,小学部还会张开双臂,作你休憩的港湾。

祝愿你们扬起理想的风帆,披荆斩棘,驶向美好的明天

  谢谢

6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站在讲台上,真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在这即将毕业 的时刻,我忍不住想和大家谈谈心、说说话。

曾几何时,我们还是 一年级的小豆包,而如今,青春已搅动我们的心田。

在风风雨雨的 2190天小学生活里,花开花落,我们始终心系一处。

是你们——我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让我懂得了:只有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才能 赶上新时代的脚步;只有执著追求,风雨兼程,才能坦然面对眼泪 和笑脸。

六年来,你们对我的帮助如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

让我打 开记忆的闸门,历数几项给大家听吧!曾记得,二年级时,我因肠 胃不适,不小心在教室内呕吐了一地,味道难闻极了。

老师连忙跑 到我身边,问长问短,给我倒水漱口。

同学们不但没有怨言,反而 扫的扫,拖的拖。

我肠胃虽然还难受,心里却热乎乎的。

在这样的 氛围中长大的我,懂得了去关心别人,懂得了宽容。

忘不了,三年 级时,我大病出院后,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使 我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懂得了友谊的珍贵。

更难忘的是,五年级时, 一次不理想的考试,使我情绪低落,委靡不振,一个人刀、在课桌上, 一动不动。

是老师,用那慈母般的手轻轻地抚在我的头上,传递着 胜似亲情的关爱:“孩子,来,让我们分析一下错在哪里,下次努 力,好吗?”短短的几句话,化解了我心中的迷雾,使我备感温暖, 热泪盈眶。

从那以后,我又重新振作起来了。

老师,您不愧是我学 习道路上的导卿阿!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我要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的关爱使 我长大。

此时此刻,我比任何时候都真切地感觉到时间在飞快地流 逝。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在这2190天里,我们脚踏同 一块土地,头顶同一片蓝天,快活地成长;在这2190天里,我们一 起迎着朝阳上学,伴着夕阳玩耍;在这2190天里,我们倾热血为江, 以信心筑船,证明自己便是远方的航标灯!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我知道要实现理想,还需要许 许多多的磨炼,成功的路上,也不会总是鲜花或者荆棘……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岁月赐予我们年轻的臂膀及满腔的热情,我 们怎能不擎起希望的火炬呢?让我们劈风斩浪,走向辉煌的明天吧! 谢谢大家! 您要用的时候需要稍加修改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O(∩_∩)O~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文

为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沈阳读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

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

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

”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

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

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

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

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唯是如此,周恩来才受到万民的景仰,几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沿着伟人的足迹前进 1995 刚才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让我想起了86年前的一阵掌声。

84年前,也就是1911年,在沈阳东关小学的教室里,者师问:“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税为了当官,有的税为了发财,也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年仅13岁的周恩来回答的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语惊人,掌声四起。

人各有志。

千百年来,对为什么而读书,有许多不同的回答,电视连续剧《八月桂花香》中,胡雪严的父亲胡道宏,几十年寒窗苦读,捱到中举当官之日就中风而死;《儒林外吏》中,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竟当场发癫,在他们心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世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读书当官,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苦苦的追求, 胡道宏、范进是那么的可笑,可悲而又可怜,相比之下,他们读书的理想是那么的渺小而短浅。

那么,周恩来为什么会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呢? 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近代史上一页页屈辱的历史: 鸦片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定,山东半岛的侵占,东北三省的沦陷, “东亚病夫”的屈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耳闻目睹的事实,—桩桩烙印在少年周恩来的心坎。

岳飞的“精忠报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个爱国英雄的事迹也深深的教育了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有志不在年高。

少年周恩来正是痛心于祖国的落后挨打、饱受侵略,惨遭蹂躏的现实,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不会忘记周恩来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刻苦读书的历历往事: 图书馆,他专心孜孜,如饥似渴;旅行途中,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 “大江歌罢掉头东”,他东渡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为的正是中华之崛起…… 读书,他不满足于学校,他投身社会,深入群众,向工人学习; 读书,他不满足于国内,他放眼世界,投身巴黎公社,洋为中用…… 读书,周恩来不仅掌撮了丰富的知识,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竖实的基础,也让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更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

踏着伟人的足迹,回首历历径事,我们激动不已,面对现实,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时下,教授下海,学生也下海。

大学生下海,中学生小学生也下海。

有些学生退出象牙塔的教室,占据商品琳琅满目的三尺柜台,俨然一个精明的大老板;还有些学生60分万岁不亏本,80分惊喜要红包,还美其名曰有商业头脑,一切向钱看。

他们跟年少的周恩来比,真是相差太远了。

志当存高远。

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恒久的精神动力。

那么,我们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呢? 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

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同学们,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奔向二十一世纪。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都会沐浴在阳光下,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庄严肃穆的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这时候我们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种爱国之情,是的,作为炎黄子孙,爱国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你是否意识到:该如何报效我们的祖国呢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为了报效祖国,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辉煌。

在古代,楚国诗人屈原把满腔的热忱溶于《离骚》之中,含恨而逝。

宋朝爱国名将岳飞,背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伴随着他走过了多少个戎马春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这首《过零丁洋》至今还震撼着我们的爱国之心。

清朝禁烟大臣林则徐在赶赴广州之前给他的老师留下了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近代,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还有秋瑾的诗,田汉的词,聂耳的曲。

多少革命老前辈用生命和青春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灯,周总理的大衣,朱总司令的扁担。

他们把自己的爱国之情表现在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现代,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同志执法为民保平安。

同学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以天下为己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我们要把强烈的爱国之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知识才是力量,没有科学文化你何以谈报国

出了这道校墙,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的纷繁复杂。

是我们单纯稚嫩的思想所必须接受的。

只有在校园里学好知识,练好专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所谓:看世间风云变幻,谁主沉浮

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腾飞,“振兴中华”的伟大任务就由我们来承担,同学们,明天的太阳一定会由我们托起,让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为空谈,不再成为口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求辨奸论的读后心得

世传苏洵的《辨奸论》一文,曾经引起清代学者的争论与考证。

焦点在于:反对宋代理学的人,把它作为理学在宋代已遭到驳斥的证据;维护宋儒理学的人,不能容忍这种观点,坚持认为它的矛头是指向王安石。

管同是尊奉理学的,他自然站在后者的立场。

不心而论,苏洵的原文不像是指斥理学家,又由于苏洵的《嘉佑集》里并没有这篇文章,因此多数人认为是伪作,用来攻击王安石的。

管同此文证据并不充分(如以出仕先后为据),但振振有词,足见回护之心。

苏洵在《辨奸论》中所阐述的对王安石的看法。

苏洵不仅自己不同王安石交游,而且还劝欧阳修不要同王安石交游。

方勺《泊宅编》载:“欧公在翰苑时,尝饭客。

客去独老苏少留,谓公曰:‘适坐有囚首丧面者何人?’公曰:‘介甫也。

文行之士,子不闻之乎?’洵曰:‘以某观之,此人异时必乱天下,使其得志立朝,虽聪明之主,亦将为欺惑。

内翰何为与之游乎?’”这篇记载,与张方平的记载是一致的。

即初见面就对欧阳修说,王安石“异日必乱天下”。

但也与张说有所不同,张的记载是欧阳修劝苏洵与王安石游,引出了苏洵对王安石的批评;方勺的记载是苏洵先问“囚首丧面者何人”,欧阳修回答后,苏洵才谈了自己对王安石的看法。

后来有人对此提出怀疑:“世有公卿士大夫同饭,终不交一言。

及饭讫,始问同坐者为何人乎?”(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第154页)其实在人们交往中,初次同桌吃饭,多数都是相互熟悉的人,仅有一人不熟,而主人又忘了介绍,席间不便当着生人问,散后才向主人打听姓名,这是完全可能的。

更可能的是,苏洵明明知道他是王安石,但为了向欧阳修表明自己对王安石的看法,故意先问“囚首丧面者何人”。

张、方二人的记载正可相互补充。

关于苏洵和王安石于嘉皊元年在欧阳修席上相见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记载。

龚颐正《芥隐笔记》说: 荆公在欧公坐,分题送裴如晦知吴江,以“黯然销魂,惟别而已” 分韵。

时客与公八人,荆公、子美、圣俞、平甫、老苏、姚子张、焦伯强也。

时老苏得“而”字,押“谈诗究乎而”。

而荆公乃又作“而”字二诗,……最为工。

君子不欲多上人,王、苏之憾,未必不稔于此也。

苏、王在欧阳修席上分韵题诗送裴如晦知吴江是事实,苏洵的诗虽然见不到了,但王安石的《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却保存下来了。

但龚颐正说“苏、王之憾”即始于苏洵分得“而”字韵,王安石再作“而”字韵诗,却是推测之词。

苏、王矛盾那样深沉,决不会仅仅是作诗引起。

比较起来,叶梦得《避暑录话》讲得更可信一些: 苏明允本好言兵,见元昊叛,西方用事久无功,天下事有当改作。

因挟其所著书,嘉皊初来京师,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为知制诰,方谈经术,独不嘉之,屡诋于众。

以故,明允恶荆公甚于仇雠。

这段记载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前引材料都只谈到苏洵诋王安石,《避暑后录》却讲到王安石对苏明允也“屡诋于众”。

仇怨是双方共同种下的,决非仅仅一方。

(二)苏洵所上书,名震京师,“一时推其文章”;而王安石“独不嘉之”。

这说明他们的交恶决非作诗之类的小事,而与政治观点上的分歧分不开,据邵博《闻见后录》卷10记载,王安石认为“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大抵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

苏洵对王安石的厌恶开始于嘉皊元年之前,苏王相诋开始于嘉皊元年初次相识之时,而以后他们间的矛盾就更加尖锐了。

嘉皊3年(1058)苏王两人都曾向仁宗上书。

把这两封上皇帝书作一番比较是有趣的。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天下久不安”的原因是“患在不知法度”,要求“变更天下之弊法”。

苏洵在《上皇帝书》中却说:“法不足以制天下。

”这当然说不上是苏洵在反驳王安石的观点,因为苏洵早在《议法》中就说过:“政之失,非法之罪。

”而《议法》是苏洵名震京师的文章之一,王安石显然是看过的,而且不同意他的看法。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书》中说:“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患在治财无道耳。

”苏洵在《上皇帝书》中却说,宋王朝财政拮据,人民负担过重,恰恰是“费出之无节”造成的:“靡费帑廪,以赏无用之兵;一经大礼,费以亿万。

赋敛之不轻,民之不聊生,皆此之故也。

”可见他们的观点有明显分歧:政治上,王安石强调变法,苏洵强调改革吏治;经济上,王安石强调“生财”,苏洵强调节流。

到了嘉皊6年(1061),苏洵同王安石的矛盾进一步表现为王安石同苏轼兄弟的矛盾。

如果说苏洵的《上皇帝书》还未必是有意反驳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那么,嘉皊6年苏轼应制科试所作的《进策》,则明显地在反驳王安石的“患在不知法度”。

苏轼说:“臣窃以为当今之患,虽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

”苏轼兄弟的观点深受苏洵的影响,特别是在苏洵去世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代表苏洵的。

仁宗看了苏轼兄弟应制科试的文章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苏轼传》)但王安石对苏轼兄弟的文章却大为不满,王文诰《苏诗总案》云:“王安石尤嫉之。

”)王安石曾对人说,苏轼的制策“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邵博《闻见后录》卷14)。

王安石当时任知制诰,虽然无权黜去苏轼兄弟,但他在为皇帝起草制词时,却隐隐约约地教训了苏轼一顿,说他“尔方尚少”呀;“深言当世之务”还不够,还要“试尔从政之才”呀;“强学赡词” 还不够,“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呀;等等。

(《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轼大理评事制》)特别是苏辙,因极言朝政得失,被命为为商州军事推官,而王安石又不肯撰词,这更加深了苏、王矛盾。

可见,在苏洵于嘉皊8年(1063)作《辨奸论》前夕,苏、王交恶几乎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张方平说:“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苏洵)独不往,作《辨奸论》一篇。

”(《文安先生墓表》)王安石之母死于嘉皊8年(1063),《辨奸论》即作于这一年,其他有些记载说作于嘉皊元年,不可信,张方平与苏洵为同时代人,张方平是最早推荐苏洵的朝廷大臣之一,其后苏、张两家的友谊一直很深,张方平所作的《文安先生墓表》自然比后出的宋人笔记可信得多。

同时,《辨奸论》中的观点虽然早在嘉皊元年以前就形成了,并向欧阳修表露过,但只有到了嘉皊末苏、王矛盾已经白热化,而王安石的声誉又越来越高,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苏洵才容易出现写作《辨奸论》的冲动,这篇文章就是为“士大夫” 不能“辨奸”而发的。

《辨奸论》的开头一部份泛论应见微知著。

苏洵写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苏洵认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静地观察,就能“见微而知著”。

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羊祜初见王衍就说:“误下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郭子仪初见卢杞也说:“此人得志,吾子孙无类矣。

”苏洵引此二例以说明羊祜、郭子仪善于见微知著,但同时苏洵又认为,羊、郭之言得以证实也有偶然性,这就是晋惠帝、唐德宗的“暗鄙”,使王衍、卢杞得以逞其奸。

《辨奸论》的中间一部份是不点名地写王安石: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伯)夷、(叔)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

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遆,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

则其为天下患,必然无疑者。

苏洵这段话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指责王安石表里不一,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以颜、孟自比,而实际上“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第二,指责王安石“不近人情”,面垢不洗,衣垢不遆,“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第三,认为王衍、卢杞“与物浮沉”,“不学无文”,不遇“暗鄙之主”,未必会得重用;而王安石则不同,其患未形而其名盖世,即使圣君贤相,也将“举而用之”。

因此,其害远远超过王衍、卢杞。

苏洵在《辨奸论》的结尾表示,希望自己的话不要应验。

其言不中,人们仅仅认为他的话说过头了;其言不幸而中,他虽然会获得“知言之名”,而天下则将“被其祸”。

全文都是围绕着“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展开论述的,中心是强调“辨奸”,认为王安石是“大奸”,希望朝廷“见微而知著”,不要“举而用之”。

不论苏洵对王安石的看法多么偏激,不管苏、王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紧张,从《辨奸论》总的精神看,并不是在发泄个人私愤,而是在为“天下虑”。

自从《辨奸论》问世以来,直至清人李绂、蔡上翔以前,似乎没有人怀疑过《辨奸论》系苏洵所作。

李、蔡二人断言《辨奸论》乃邵伯温托名苏洵而进行的伪造,并认为首载《辨奸论》的张方平的《文安先生墓表》以及苏轼《谢张太保撰先人墓碣书》也同出邵伯温之手。

自李、蔡二人提出此说以来,信者颇多;而在所谓“批林批孔” 运动中,更是成了定论,不容异议;即使在“批林批孔”后,仍有人非常肯定地认为“《辨奸论》绝非出自苏洵的手笔”,断言“苏洵写《辨奸论》是不可能的”(刘乃昌《苏轼同王安石的交往》,见《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

因此,有必要检查一下他们否定《辨奸论》为苏洵所作的主要论据,研究一下这些论据是否能够成立。

第一,从历史背景否定《辨奸论》为苏洵所作。

他们认为王安石当时名重天下,苏洵不可能“一反众议”。

蔡上翔说:“(庆历)4年,曾子固称其人为古今不常有;皇皊3年,文潞公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至和2年,初见欧阳修,次年修以王安石、吕公著并荐于朝,称安石德行文章为众所推。

……是年,明允至京师,始识安石,安有胪列其丑恶一至此极,而犹屡见称于南丰、庐陵、潞国若此哉!” (《王荆公年谱考略》卷10。

下引李、蔡语均见此卷,不再注》刘乃昌先生也说:“王安石到京任职,苏洵同王安石接触不多,怎么会一见面就咬定王安石是坏人,并预见到若干年后天下将‘被其祸’呢?”“王安石当政前,道德文章均为士林所重,……为什么苏洵独一反众议,一眼就看出王安石是‘大奸慝’呢?”前面论述了苏洵同王安石矛盾的由来和发展,已经部份回答了蔡上翔、刘乃昌所提出的问题。

这里想进一步说明苏洵对王安石的指责究竟是“一反众议”,还是“众议”中的一种。

说王安石的“道德文章均为士林所推重”,确实是对的。

《宋史·王安石传》说:“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 庆历2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后,签书淮南判官。

按照惯例,签判满任后,可献文求试馆职,而“安石独否”。

庆历7年(1047)王安石“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正如邵伯温《闻见录》卷11所说,王安石“熙宁初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这是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在一县范围内的小小试验。

皇皊3年(1051)王安石通判舒州,朝廷召试馆职,他“不就”。

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朝廷任他为集贤校理,他皆辞不就。

“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曾巩于庆历6年(1046)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说: 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

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

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

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再与欧阳舍人书》)。

曾巩认为王安石是文行俱美,“古今不常有”之人。

欧阳修读了王安石的文章,对王也很赏识。

庆历7年(1047)曾巩告诉王安石说:“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

”“欧公甚欲一见足下。

”(《与王介甫第一书》)皇皊3年(1051)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

”(程俱《麟台故事》)陈襄也向朝廷推荐说:“有舒州通判王安石者,才性贤明,笃于古学。

文辞政事,已著闻于时。

”(《与两浙安抚陈舍人荐士书》)由此可见,王安石在当时确实声名不小。

但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称扬王安石的人一多,贬低王安石的人也就出现了,苏洵在写《辨奸论》以前,“谤”王安石,认为他“奸”、“诈”的,已大有人在,苏洵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人而已。

在熟悉了同时代人对王安石的议论后,就会觉得《辨奸论》中的话并不陌生。

所谓“囚首丧面”,即韩琦看到的“多不及盥漱”;所谓“与人异趣”,即张方平所说的凡事“皆欲纷更”;所谓“奸”,“阴贼险狠”,即仁宗所说的“王安石,诈人也”;所谓“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以为颜渊、孟轲复出”,即曾巩称颂他的“文甚古,行称其文,……古今不常有者”;所谓“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其为天下患必然无疑者”,即吴奎与王安石同领郡牧时得到的印象:“万一用之,必紊纲纪。

”由此可见,《辨奸论》虽是当时指斥王安石最尖刻的言论,但并不是苏洵一人的看法,它只不过是当时指斥王安石的言论的集大成而已。

它并不是“一反众议”,而是当时“众议”中的一种。

第二,从《辨奸论》的内容否认其为苏洵所作。

蔡上翔指责“《辨奸论》支离无据”。

所谓“支离”,是说它“乱杂无章”,“不成文理”;所谓“无据”是说它不合事实。

蔡上翔说:“明允衡量古人,料度时事,偏见独识,固多有之;然必能畅其说,实为千古文豪。

以《嘉皊》全集考之,亦恶有《辨奸》乱杂无章若此哉!” 说《辨奸论》“乱杂无章”,“不成文理”,这是任何一个读过《辨奸论》的人都难于同意的。

《辨奸论》首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唯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次举史实以证其说;然后以“今有人”领起,转入对王安石的不指名批判;最后以希望莫“获知言之名” 作结。

全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结构谨严,文笔畅达,正据有苏洵散文所特有的雄辩性。

《辨奸论》即使不是苏洵散文的压卷之作,至少也是《嘉皊集》中的上乘作品,很多选本都选它作范文,怎么能说它“乱杂无章”,“不成文理”呢? 所谓“无据”是指《辨奸论》对王安石的指责不合事实,如李绂说,王安石“其术即未善,而心则可原,曾何奸之有”?其实,苏洵对王安石的指责是否公正同《辨奸论》是苏洵所作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因其偏激而否定其真实性。

所谓“无据”,还指对史实援引错误,这就是把山涛语误作羊祜语。

但是,苏洵父子深受战国纵横家的影响,他们的文章不但时见“援引错误”,而且还有故意杜撰史实的笑话。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语。

欧阳修曾问苏轼此见何书,苏轼以“想当然耳”作答,难道因此而否定《刑赏忠厚之至论》为苏轼所作吗? 如果把《辨奸论》同苏洵的其他著述,特别是同《管仲论》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辨奸论》的观点是苏洵的一贯观点,《辨奸论》使用的语言也是苏洵的习用语言。

例如,《辨奸论》说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任何事情的出现均有征兆可寻;《管仲论》也说,“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又如,《辨奸论》说:“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以近不近人情来衡量人物更是苏洵一贯的思想,他的《六经论》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情说,而《管仲论》更有与《辨奸论》相类似的话:“竖刁,易牙、开方非人情,不可近。

”再如,《辨奸论》是以预言者自居的,望其言不中以免天下受其害;苏洵《上皇帝书》的结尾也有类似语气:“天下无事,臣每每狂言,以迂阔为世笑;然臣以为必将有时而不迂阔也。

… …惟陛下不以一布衣之言忽之。

”《辨奸论》的思想、用语与苏洵其他著述之一致,也说明《辨奸论》确系苏洵所作。

第三,从《辨奸论》始见何书,来否定其为苏洵所作。

李绂说:“其文始见于邵氏《闻见录》中。

《闻见录》编于绍兴2年,至17年,婺州州学教授沈斐编老苏文集附录2卷,载有张文定公方平所为老泉《墓表》,中及《辨奸》;又有东坡《谢张公作墓表书》一通,专序《辨奸》事。

窃意此三文皆赝作。

……疑《表》与《辨奸》皆邵氏于事后补作也。

”(《书〈辨奸论〉后》,下引李绂语均见此文)说《辨奸论》“始见于邵氏《闻见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闻见录》作于南宋绍兴2年(1132);而在张方平的《乐全集》卷39《文安先生墓表》里就全文引了《辨奸论》。

于是李绂就干脆把张方平所作的《墓表》和苏轼的《谢书》一并说成是伪作。

李绂证明《墓表》为伪作的最得意的证据是《墓表》中有如下一段话:“嘉皊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

其命相制曰:‘生民以来,数人而已。

’造作语言,至以为几于圣人。

”李绂反驳道:“以荆公为圣人者神宗也;命相制辞,在熙宁2年;而老泉卒于英宗治平3年,皆非其所及闻也。

”蔡上翔也附和说:“所最怪者,无如搀入命相制词,明允卒于治平3年;至熙宁3年,安石始同平章事,是时安道同朝,安得错缪至此!”“可怪”是可怪,但这一可怪现象是不难解释的。

第一,《墓表》云:“先生(苏洵)既没三年,而安石用事。

”可见《墓表》作者清楚地知道安石“命相”(或叫“用事)是在苏洵死后。

第二,从行文看,“嘉皊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欧阳修亦已善之”,也在嘉皊元年;中间不应插入熙宁3年(相距13年)的“其命相制曰”。

章培恒先生相信《辨奸论》为苏洵所作,他对此的解释是:“‘其命相制’四字显有鲁鱼之讹。

”(《〈辨奸论》非邵伯温伪作》,见《复旦大学学报·古典文学论丛》)其实也不一定有“鲁鱼之讹”。

这段文字虽已引过,但为说明问题,我还不得不把原文再次引于此:“嘉皊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

其命相制曰:‘生民以来,数人而已。

’造作言语,至以为几于圣人。

欧阳修亦善之,劝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

先生曰:‘吾知其为人也,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

’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先生独不往,作《辨奸论》一篇。

”这段文字是首讲王安石的影响:自“嘉皊初”至“倾一时”是讲王在“嘉皊初”的影响;自“其命相”至“几于圣人”,是讲王在熙宁初的影响。

“倾一时”处不应用逗号而应用句号,“嘉皊初”三字只是前句的时间限制词,并不包括后句。

自“欧阳修”至“一篇”是讲苏王关系:自“欧阳修”至“天下患”,是讲嘉皊初的苏王关系;自“安石之母死”至“一篇”是讲嘉皊8年的苏王关系。

文章脉络清清楚楚,所谓“安得错缪至此”者乃蔡上翔未读懂原文是也。

李、蔡二人不仅断言《墓表》系邵伯温伪作,而且说苏轼《谢张太保撰先人墓碣书》也是伪作。

把凡不利于其论点的都视为伪作,这更难令人信服。

苏轼《谢书》见《东坡集》卷29。

陈振孙《直斋录解题》说《东坡集》40卷是“坡公无恙时已行于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世说《前集》(即《东坡集》)乃东坡手自编定。

”苏轼去世时,苏辙所作的《东坡先生墓志铭》说苏轼“有《东坡集》40卷,《后集》20卷,《奏议》15卷,《内制》10卷,《外制》3卷”,也证明陈、胡的话是可信的,没有确凿证据就断言《前集》中的作品为伪作,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蔡上翔几乎把一切不利于他为王安石辩护的文章均指为伪作,如说:“苏子瞻作温国(司马光)《行状》,至九千四百余言,而诋安石者居半,无论古无此体,即子瞻安得有如是之文?(《王荆公年谱考略序》)像这样无根据地否定一篇文章的真实性,未免太轻率了。

第四,从版本上否认《辩奸论》为苏洵所作。

李绂说:“马端临《经籍考》,列载苏明允《嘉皊集》十五卷,而世俗所刻不称《嘉皊》,书名既异,又多至二十卷,并刻入《洪范》、《谥法》等单行之书,又增附录二卷,意必有他人赝作阑入其中。

近得明嘉靖壬申年太原守张镗翻刻巡案御史澧南王公家藏本,其书名卷帙并与《经籍考》同,诸论中独无所谓《辨奸论》者,乃益信为邵氏赝作。

”这里有一个问题:究竟15卷本还是20卷本更接近苏洵文集的本来面目。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说:苏洵“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作《易传》未成。

”曾巩《苏明允哀词》说:“明允所为《文集》有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有一百卷,更定《谥法》二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

”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说:“所著《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易传》十卷”,“集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从苏洵同时代人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第一,苏洵最早的集子为20卷本,而不是15卷本。

第二,当时并不叫《嘉皊集》,若当时就叫《嘉皊集》,就不会三人都众口一词地仅叫“文集”。

今存《嘉皊集》中的作品并不都作于嘉皊年间,甚至主要不是作于嘉皊年间,《几策》、《权书》、《衡论》、《洪范论》、《史论》等均作于嘉皊元年以前。

把苏洵“文集”称为《嘉皊集》,疑是南宋人所为,可能是因为苏洵于嘉皊年间以这些文章闻名而取名为《嘉皊集》的。

第三,欧阳、曾、张三人所列的苏洵集外单行的著作只有《太常因革礼》、《谥法》等,李绂把《洪范论》误作“单行之书”,认为不应“刻入”苏洵集中,是他自己搞错了,这也证明今存20卷本更接近苏洵“文集”原貌,而15卷本《嘉皊集》,确有不少遗漏。

就笔者所知除15卷本《嘉皊集》外,其他各种版本,包括南宋绍兴年间所刊16卷本《嘉皊新集》和宋残本《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全集》,都收有《辨奸论》。

第五,从《辨奸论》的流传经过,否认其为苏洵所作。

蔡上翔说:“《辨奸》为一人私书,初传于世,亦诡秘莫测。

”刘乃昌同志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他说:“苏洵既然肯定王安石一旦擢用,‘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那么他为何不把自己的看法公之于同道,以期防患于未然,而偏秘而不宣,待自己死后若干年,王安石变法已成事实,才由别人将文章传出来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读一读叶梦得有关《辨奸论》流传经过的记载:“明允作《辨奸》一篇,密献安道,以荆公比王衍、卢杞,而不以示欧文忠。

荆公后微闻之,因不乐子瞻兄弟,两家之隙,遂不可解。

《辨奸》久不出,元丰间,子由从安道辟南京,请为明允墓表,特全载之。

苏氏亦不入石,比年少传于世。

” 从叶梦得这段记载可看出,《辨奸论》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刚写出的时候,曾“密献安道”,可见刘乃昌说苏洵不把自己的看法公之于同道,不符合事实,他不就公之于张方平了吗?“不以示欧文忠”,这是因为欧阳修在其他方面虽然是苏洵的同道,但在对王安石的看法上并不是同道,欧阳修是很看重王安石的。

“荆公后微闻之”,张方平自知皇皊贡举以来就“未尝与(安石)语”,因此,王安石不可能从张方平处得知《辨奸论》。

这就说明,除张方平外,还有苏洵的其他“同道”也读过《辨奸论》。

但总的说来,这个阶段是属于“秘而不宣”的阶段,知道的人不会很多。

这不难理解,因《辨奸论》刚写成,连苏轼兄弟都有“嘻,其甚矣”之叹,当然不好公布。

二是在“元丰间”,张方平把它全文载入《文安先生墓表》,因为在张方平看来,王安石的变法实践完全证实了苏洵的预言:“安石用事,其言乃信。

”但元丰年间,王安石虽已罢相,支持新法的神宗仍在,而苏轼兄弟都因反对新法被贬官,处境很艰难。

因此,他们虽然对张方平表彰苏洵有先见之明感激涕零,但“亦不入石”。

神宗、王安石去世后,连司马光都警告说,要防止“反复之徒”,对王安石“诋毁百端”,强调对王安石的安葬“特宜优加厚礼”。

这时的苏轼兄弟当然不会张扬《辨奸论》。

哲宗亲政后,新党再次得势,苏轼兄弟远谪岭南,徽宗朝也不断在打击元皊党人,明令禁毁三苏文集,因此,北宋后期,《辨奸论》也不可能流传。

三是“比年稍传于世”,这里的“比年”是指南宋初年,当时的舆论多把北宋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变法,苏轼父子都得到表彰,这时《辨奸论》才开始较广泛流传。

联系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辨奸论》的流传情况,完全合情合理,一点也不感到“诡秘莫测”。

拜师需要什么礼仪

传统的师徒关次于父子,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者师傅”、师如投胎”。

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

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

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

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

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观钱志亮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今天上午,我们全校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出场的有:会折高级飞机的刘东、宇航员王亚平、地震中失去孩子和双腿的廖智、跳伞员付丽娟、还有一位面对智障残疾儿子的母亲......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刘东高级飞机表演和一位面对智障残疾儿子的母亲的故事。

我先说说一位面对智障残疾儿子的母亲的故事吧,故事是这样的:这位面对智障残疾儿子的母亲,当身边所有人都对这个孩子不看好不抱有希望劝她放弃的时候,这位伟大的母亲依旧对孩子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爱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天,她通过自学的方式教孩子学东西,最终使儿子和正常孩子一样融入到了社会,并且教会他打开音乐之门,这种爱和付出是我难以用文字形容的。

正如同钱志亮教授所说的一样,天底下没有笨的、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我在说说刘东的高级飞机表演吧:刘东的高级飞机表演很精彩

他说:飞机是要有动力才能动、才能飞。

所以在我们的身活中学习中也是一样有动力才能实现梦想,有动力才能使学习进步。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