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团三年感言
在乐团获奖的感言怎么写?注:我是一名初一的学生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 ,还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还有我的老师
最后感谢我所有的同学,谢谢你们
我会加油的
信乐团的《离歌》听了有什么感想
LZ。
。
。
其实<离歌>是翻唱韩国的,韩版叫《恋歌》 ~含义大概就是字面意思吧。
急求音乐会感想一篇
自从欣赏了团的音乐会后,我至今味无穷,震撼于乐器之间的完美配我一直希望能有再次享受这种音乐大餐。
昨晚我们终于有机会在星海音乐厅欣赏慰问公安家属的音乐会。
音乐会一开始,我就感受到音乐的震撼。
第一首歌是人民警察之歌,我发现从管弦乐器中演绎出来的版本是如此的震撼,动听。
完全将警察的威严,一腔热血安逸得淋漓尽致。
那时,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自己能有机会来享受这次音乐会,真是太幸运了。
此外,还有多名男女歌手演唱。
当然,昨晚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了男、女高音演唱,真的太棒了。
这次音乐会不仅拓宽我们的见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让我们充满了奋斗的动力。
正所谓,行行出状元,这话一点不假,音乐会上的歌手、指挥家、演奏家也是经过了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现在的高度。
所以,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人。
你对这个乐队的评价,感想是什么?_?
F a y e 詹 雯 婷 生 生 年 月 : 1 9 8 1 . 8 . 2 7 ( 处 女 座 ) 出 生 地 : 台 北 市 血 型 : B 身 高 : 1 5 8 c m 体 重 : 4 2 k g 个 性 : 直 率 \\\/ 随 和 \\\/ 独 立 但 爱 交 朋 友 嗜 好 : 唱 歌 \\\/ 聊 天 \\\/ 旅 游 \\\/ 研 究 音 乐 专 长 : 唱 歌 \\\/ 乐 器 ( 吉 他 、 口 琴 ) 志 愿 : 全 创 作 型 歌 手 偶 像 : 做 自 己 比 较 重 要 , 并 没 有 什 么 过 分 崇 拜 的 人 R E A L 黄 汉 青 ( 阿 沁 ) 出 生 年 月 : 1 9 8 0 . 3 . 1 1 ( 双 鱼 座 ) 出 生 地 : 台 中 欣 赏 的 偶 像 : 小 室 哲 哉 & 长 尾 大 & 原 一 博 国 外 欣 赏 歌 手 : D . A . I 、 小 事 乐 团 、 A i k o 、 化 学 超 男 子 国 内 欣 赏 歌 手 : 伍 思 凯 身 高 : 1 7 7 体 重 : 6 4 - 6 5 乐 器 : 吉 他 & 键 盘 钢 琴 & 电 脑 编 曲 L A N 陈 建 宁 出 生 年 月 : 1 9 7 1 . 1 0 . 2 8 ( 天 蝎 座 ) 出 生 地 : 台 北 ( T a i p e i ) 欣 赏 的 偶 像 : 达 文 西 国 外 欣 赏 歌 手 : S T I N G 国 内 欣 赏 歌 手 : 林 强 ( 小 时 候 ) 身 长 : 1 7 5 体 重 : 6 1 - 6 2 乐 器 : 吉 他 & 键 盘 钢 琴
要一篇交响音乐会后的感想(800字以上悬赏20分
)
听德国柏林交响乐音乐会有感 之一:震撼的艺术 音乐——神圣,而不屑于庸人的膜拜。
音乐——优雅,而让人撕裂精心包裹的面具。
音乐——深邃,而让人的灵魂归入虚无清爽。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悠长,迭荡,宏响,得拥有怎样的勇气,修养,才华的人才能演奏,才能指挥
让喋喋不休的虚伪闭上它残缺的嘴巴,这是交响乐的宗旨。
从枯绝的灵感中寻找灵感,这是其成功的来源, 你听,曼妙雄伟的声音,优美拨人的旋律,瞬间将你的不适,怠倦,恐惧,以及神经质都随之升华。
到那时,你才真正明白,在炙烈的光明中寻找黑暗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哪怕是你用上了鼻孔。
震撼的艺术,是在绝对寂静中才爆炸出的声音。
震撼与惊悚,原本不是一个词,但在交响乐中,却偏偏这样怪异而自然的重合了。
这样的音乐,带给你的,是血肉的质感。
就像是捣碎了自己灵魂似的。
之二:丑陋的听众 昨日晚, 9月21日,往四川省锦城艺术宫观看8:00开始的德国柏林交响乐团演奏。
音乐,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据说,在欧洲,人们在前往观看交响乐时,都会正正规规的穿上西装,打着领带。
而这样的行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无疑是神经,以及不可思议的举动。
很快,拿着花380元买来的甲级票入场后,(门票分为VIP票,特级票,甲票,乙票,丙票。
)我坐在第四排,是诺大的演出厅里靠前左方的位置。
不久,头顶灯光一暗,众多穿着黑色燕尾服的人从幕后走上了舞台,拿着各自的乐器,纷纷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等各位交响乐乐团团员纷纷准备完毕,一位仪态略显威严的西方人走上台来,他是乐队指挥夏.巴道尔,随着他的上台,台下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口哨声,尖叫声,不知情着,指不定还以为这是在搞什么大型婚宴活动。
这时,我往四周略一扫视,发现还有众多位置空着。
我不由得联想到,明天蔡琴的演唱会一定全场爆满。
指挥者一挥乐捧,乐声轰然奏鸣,第一曲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
此曲起伏悠长,共分为5段,这一曲完毕,前半场也就完了。
而后半场,则是6首较短的圆舞曲以及快速波尔卡,2首中国交响音乐。
最后,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这整个曲目单里的11首交响乐,除了两首中国交响乐,外加一首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没听过以外,其他的都基本上听过。
但即使听过这么多遍,仍然是百听不厌,很快就融入了乐曲当中。
大概音乐会进行到40分钟时,我已经有些情绪失控了,因为我后面的两个女的,不大,约7~8岁,一直打闹个不停,声音之大,几乎小半个演奏厅都能听到,我清楚的感到众多目光看向这边,我也愤怒的看了她俩数次,但她二人却视而不见,我努力数次让自己平复心情,却始终做不到。
心中不禁暗叹,唉,买门票那380块钱啊,就这么被两个小屁孩给糟蹋了…… 再也忍不住,转过头,稍稍提醒了那两个小女孩,她俩一愣,随即闭上了嘴巴。
我这才转过头,继续聆听。
我刚一转过头,却又听见叽叽喳喳的声音,我心中暴怒,刚想转过头去教训教训这两个小家伙,却突然发现这叽叽喳喳的声音并不是那两个小女孩的声音,而是这两个小女孩的父母。
刚才由于两个小女孩的声音过大,我没发现,这下可好,她俩的声音一闭,俩父母的声音立刻就突出来了。
我这儿听得清清楚楚。
暗叹一口气,实在是无语也。
我不禁想起原来于网上看到的国外在公共场所,用中文写上“请勿大声喧哗。
”“请勿随地吐痰。
”的一系列事情。
中国人啊,连交响乐音乐会的气氛都可以污染,实在是强,I服了。
好不容易,熬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完毕,我毫不犹豫的起身,后转,朝后排走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安静,人少的位置,约在14排左右。
心想,这下可以免受骚扰了。
谁料,才坐下来没好一会儿,就听到周围时不时响起手机声,我不免疑惑的拿起节目单,另一面上,的确写着“入场请自觉关闭手机等物”。
更有甚者,居然直接大大咧咧的就在这里煲起电话粥来。
下半场斯特劳斯的古典音乐又被现代杂音伴奏了
真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哦,祖国,五千年文明,你让我怎么理解你
帮想一句感言。
。
一、序曲的创作背景 在1880年写的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
够长吧
如果你去唱片店买碟时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
这首曲是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序曲在老柴的所有作品中应归入最粗浅、最通俗易懂的。
在乐评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写给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赞助者)的信中也说:「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讽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
后来陆续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恐怕出于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二、《1812》序曲的内容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
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
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
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
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三、《1812》序曲为何被音响发烧友用作测试器材 我在上面已提过,这首序曲并不是柴可夫斯基最佳作品之一,但为甚么会广泛被发烧友用作测试器材之用呢
理由很简单,这首序曲除了运用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包括三个定音鼓、三角铁、铃鼓、大鼓、钹等),还动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加了一支军乐队,以期收到热闹和生动的效果。
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时,钟鼓炮齐声轰鸣,配合乐团的演奏,已令参加典礼的公众大为激动。
到了近代双声道时代之后,录音技术大为跃进,有几家公司在唱片内加入真实炮声,更使音响发烧友着迷,他们往往利用实炮录音的版本来考验器材的力度、瞬态、低频等方面的能力。
假使你并非「大炮党」,请细听全曲,留意到吧
这首序曲音量起伏变化极大,动用的乐器非常多,听清楚其中的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它可以检验你的器材音质音色、结像定位、强弱和动态对比…… 如果你不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可以先买一只「彼得与狼」的音乐碟。
任何古典乐的初入门者和有小朋友的家长,我都推荐你们买一张「彼得与狼」,在这首曲的故事里,每一个角色都由管弦乐团其中一种乐器扮演,对你辨音帮助很大,而小朋友一定听得很开心(你要陪着他听啊
)。
四、分析《1812》序曲 我选取用作分析的版本是Mercury Antal Dorati指挥 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的版本,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版本。
当然,我也喜欢RCA Eugene Ormandy指挥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的版本,为甚么我没选近期很多网友买了的Telarc版本
很简单,我认为这版本不理想。
分析部分我根据杨民望的(出版)来写,这是权威版本,国内和台湾好多评论都是根据这书写(偷)的(香港例外,我们的唱片评论员有极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会胡乱创作和胡说八道,他们有足够的无知和失实,因此,让香港人有足够的材料被人取笑)。
如果你习惯看字典一般厚的书,你可以买下来(两本字典),如果你怕大书,杨民望有一本(出版),是前书的节本。
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的入门朋友,故此我尽可能不使用音响用语,实在不能不用时,请网友见谅,这些术语并不难理解。
希望完全不懂的朋友查查书籍,再不然运用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吧,写得不够专业和准确的地方,也请方家雅正和见谅。
(唉
免费午餐,写得唔好都不要骂我
)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台湾译为)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到了(1:18)左右,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1:53)左右的一声定音鼓,你会听到低声部出现一种惊惶不安的节奏,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
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2:46)声部轮流传递。
(2:53)和(3:01)左右,你会听到鼓钹对击的声音,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在(3:12)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你会听到急促的军鼓声(3:26),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4:25)左右,音乐转入快板部分(4:28)左右。
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
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在(5:02)左右你会听到击鼓声,到了(5:08)左右,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
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6:04),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主题。
(6:20)出现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
留意这时乐团打三角铁的声音,你应该听到足够的泛音,如果你只能听到暗哑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录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差劲。
另一个在(7:35)出现的主题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在(7:53)左右你会听到铃鼓的声音,它应该是澄清的。
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
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
随后一段(8:36)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9:08)开始,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符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
(10:06)又出现我们熟知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主题,留意三角铁的声音。
这段再一次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
(10:52)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
紧接在《马赛曲》(11:13)主题之后,乐声的速度加快和加强,到了(11:47)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至(12:36)停止,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
(12:37)左右,进入乐曲的尾声,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添加进来的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你会听到加入来的钟声,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
但是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13:40),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13:52)左右,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
五、简介十个《1812》序曲版本。
(1)、MERCURY 434 36O-2 Antal Dorati指挥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现已改名Minnesota Orchestra)的《1812》序曲,是我的首选。
这只唱片多年位居TAS榜内,亦曾被企鹅CD指南(97/98年鉴)给予3星带花的最高评价,并将它列为《1812》序曲的首选版本。
香港陈瑛光的《CD圣经》也推荐此版本(好可惜,他的简介离不开讲炮声)。
无可否认,此碟的炮声是它卖点之一,而MERCURY公司大获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开创性地利用录音技术,在乐队的演奏中加入了真正的炮声和教堂的钟声。
这张唱片MERCURY公司一共录制过两次,两次都是同一指挥和乐团。
第一次录音是在1954年,仍然是单声道时代,炮声是在西点军校录下拿破仑时期制造的古炮射击声,钟声则录自耶鲁大学校园内的大钟;第二次录音是在1958年,这时已进入立体声时代,炮声改为使用1775年法国制造的大炮,钟声则改用纽约河畔教堂的大钟钟声。
MERCURY和TELARC都是分别录制炮声、钟声和乐团的演奏,然后进行混音。
这张唱片由于录音出色,效果传神,而真实的炮声有着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单声道时的制作,就已成为发烧友和音响厂家采用为试音碟。
1958年的制作,运用了三支咪和三声道的录音机来进行录音,录音效果效果在当时是极先进的。
黑胶时代,这张唱片就卖出超过200万张,可谓MERCURY的镇山之宝。
现时的CD版本是根据1958年的录音母带转录而成,以今日的录音技术来看,这只碟的背景噪音稍大(放心,是我挑剔,也许你会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