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游学家长感言
送孩子出国留学的祝福语怎么写
妈妈希望你能够更主动地学习,继续加油!——小学保持积极学习心态,自觉学习,正确面对挫折。
——初中如果答案对您有所帮助,请采纳^o^
家长写一篇孩子学习成长作文
和儿子一起成长似乎一转眼,儿子从一个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小婴儿长成了一个小男孩。
现在的他,已经四周岁多了,身体健康,活泼可爱,聪明伶俐。
回首孩子的成长,记得最准确的两件事就是2005年1月5日儿子出生和2007年9月3日儿子开始上幼儿园,其余记得的多是和儿子一起读书、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吃东西、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坐跷跷板等等日常生活的事情,其间多数是儿子带给我许多的欢乐、感动和收获,仿佛是重新回到童年,和儿子一起成长。
现在拈取几件,和大家分享。
读古诗文因为我是喜欢中国古代文化的,所以家里有一堆堆的中国古代的诗词、散文、哲学、历史书籍。
在孩子降生之初,我就有让孩子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希望孩子能够读千年美文,做谦谦君子。
但是,孩子太小,不能看书不会说话,我就每天在他睡觉前读诵经典古诗文。
有时中午,有时晚上,抑扬顿挫的读上几首,有时忘记了就去查阅《唐宋诗词鉴赏大辞典》,家人都笑我“老夫子”,说我的读诵就是儿子的催眠曲,因为抱着摇着念诵着古诗文,最后的结果是儿子很快就睡着了。
我这样坚持着,很快,效果出来了。
相比同龄的孩子,儿子说话早,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在一岁半的时候,就能够背诵四十多首唐宋经典诗词,能够比较准确的使用常见形容词。
有时候,和他一起摇头晃脑做诗词接龙游戏,我说上句,他接下句,我说前面四个字,他接后面三个字,父子之间心意相连,煞是幸福和得意。
就是现在,晚上,我们父子俩有时会一起读诵《唐宋诗词》、《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只是现在多是让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我来听,遇到不认识的字,我来教读。
我无意让儿子成为一个特别的孩子,但我有意让儿子在他儿童记忆最好的时候,多诵读一些古典诗文,多领略一些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多接受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启心智,提升志趣,陶冶情操,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璀璨文明。
打羽毛球儿子从小就精力充沛,好玩好动,尤其是学会走路以后,只要醒着,基本上是在运动状态中,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和要求。
如果一个人,看他一天的话,基本上被累的七荤八素。
为了消耗他的“折磨人”的精力,也为了锻炼他的体魄,我经常在晚饭后带他到楼下散步玩耍。
最初,他摇摇晃晃的走,有时还摔跟头,还要走一会儿,抱一会儿,渐渐的,自己开始跑,开始跳,开始蹦。
因为他的运动量比较大,所以,吃饭比较好,饭量也很好,但却丝毫没有肥胖的迹象。
如果单纯看他的脸蛋的话,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瘦的孩子,但是你一抱他,却是很有几分重量。
散步,现在,只要不下雨,我们一家人围着小区走一大圈,一个小时。
有时候一起跑,互相踩对方的影子,一起认路两边店铺霓虹灯上的字,一起到玩具店看各种各样的玩具。
我给他买过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颜色的球,有布球、塑料球,有排球、篮球、足球等。
现在多是对足球、篮球感兴趣。
我家车库里有一副很多年的羽毛球拍子,一直在那儿闲置着。
并没有想让孩子学打羽毛球,因为羽毛球拍对一个四岁多孩子来说,还是大了点。
起初,他只是看,有时候摸摸拍子,捡捡球。
渐渐的他开始抢拍子要打球,最初,能打到一个球是很艰难的。
有时候,看着他一遍一遍的捡球,一遍一遍的失败。
我们多是鼓励他,坚持着和他一起打,慢慢的他竟然能够打出一两个球,可以接一个,现在,最多能够接到四个球,当然得需要“喂球”。
这段时间有近三个月了。
几乎每天,我们父子或者他们母子都要打一回羽毛球,打了个好球,我们一起大喊“耶--”,打不好我们一起伸舌头做鬼脸。
我觉得这几乎是我们家最好的亲子游戏了。
环保小卫士我记得有一次晚上散步,走到小区的东门,看到一个不知道谁遗漏的饮料瓶子。
儿子走过去将瓶子拿在手中,我正要喝斥他。
这时,儿子说:“真不应该,乱扔东西。
”听了他这句话,我的心一动,看来幼儿园里上环保课了。
儿子知道爱护环境了。
我把饮料瓶接过来,问他,“熠熠,垃圾应该放在哪儿呀
”“垃圾桶。
”然后,他仰起脸看着我说:“我是环保小卫士,不乱扔东西。
”我赶紧鼓励他,“熠熠是好孩子,爱护环境,做环保小卫士。
”然后,我们父子俩一路上捡了不少的盒子和纸片,因为路上垃圾箱设得太少,我们走了好远才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
儿子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是震动,他说:“爸爸,我是环保小卫士,你是环保大卫士。
”我扪心自问,如果不是儿子去捡这个饮料瓶子,我自己会去捡起来吗
从此以后,我尤其注意改掉自己随手扔垃圾呀纸片呀吐痰呀这些平时不以为意的不良习惯,因为“我是环保大卫士”,因为身边有一个爱护环境的儿子。
幼儿园里在培养孩子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应该做到。
从这件事上,我感觉到,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必须密切的配合起来,坚持不懈地练习和认知,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看电脑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电脑的应用遍布各个领域,深深地浸入了我们的生活。
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天天得在家里使用电脑,所以孩子很早就有电脑的概念。
当然有时会让他在电脑里听一些经典儿童音乐和歌曲,看一些中国经典动画片和儿子很喜欢的汽车视频等等。
慢慢的,儿子学会了开关电脑、放映自己喜欢看的《幼儿画报》动画光盘,最近又喜欢上了电脑画图。
现在,孩子们对电脑接受能力让人惊讶。
大家都知道,孩子多看电脑影响孩子视力,并且现在的网络上也确实存在着很多儿童不宜的东西。
但是,我们不能让孩子与电脑隔绝,因为,幼儿园里、家里、商场里、游乐场里等等孩子们涉足的地方,几乎全部应用着电脑,并且在孩子们的将来,电脑更会无处不在。
怎么办
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都要面临的问题。
孩子们对游戏有着天然的喜好,儿子也不例外,喜欢上游乐场喜欢上亲子乐园之类的地方玩耍。
在一些比较大的商场里,儿子看到那些电子游艺厅就会很兴奋就会惊叫还会拽着你的手要求去里面玩。
多数,我会直接拒绝他,然后告诉他,你还小,那些游戏不适合你玩。
有时,我会带他从里面走一圈,让他在有的游戏车上坐一会儿,因为个子不够高,够不着踏板,坐一会儿自己也就没有兴趣了。
因为这些地方声音嘈杂,说话得很大的声音,我就会问他:“这里乱不乱
”儿子一般会说“很乱。
”这时,我就会说,“儿子,这里很乱,咱们走。
”儿子就会很听话的跟我走开。
家里的电脑是上了网的,有时给他搜寻歌曲或者故事是,都得在通用网页上找,儿子眼尖,一般先看到“游戏”栏目,因为他认识这两个字。
有时还怂恿我进去看看。
这件事绝对不允许的。
我问过他,“游戏里面是什么呀
”他回答说,“是好玩的东西呗”。
只要是他提起电脑游戏,我就会告诉他,“电脑是用来工作的,是查资料寻找东西的工具,不是用来玩游戏的。
”还有一个,就是绝对不许他玩电脑游戏,一遍遍的重复,在他的记忆建立这样的意识。
但是对于他看《幼儿画报》动画光盘和一些经典动画,我会鼓励他看,并且有意识的教他自己独立操作。
之前,我会问他,“看几个
”“看三个。
”“说话算数吗
”“说话算数。
”看三个动画片一般在20分钟左右。
因为动画情节优美,画面好看,有时我也和他一起欣赏,一起愉悦。
但是,三个片子一结束,就必须要让他自己关电脑。
起初,那是不好控制的,因为确实有诱惑力。
但是原则既然制定了,他也同意了,即使他赖或者有对立情绪也必须执行。
如果他主动地关了电脑,我就会表扬他,“熠熠真是男子汉,说话算数。
”一次两次,很多次的重复,现在他有了一些自律�
《大秦帝国》观后感
《大秦帝国》之我所见最近看了电视剧《大秦帝国》,感受颇多
我觉得《大秦帝国》表现最多的并不是对秦人淳朴、脚踏实地以及那种“秦人食草,秦人可畏”的精神的高度赞扬。
这样讲是因为:秦人身上这种坚韧、吃苦耐劳、极度爱国的精神是每一个国人所拥有的,只不过在这部片子中是从对秦人刻画中表现出来的,秦人代表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有一种疑问:既然这种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拥有的,那为什么最后一统六国的是,而不是东方六国呢
其实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只要我们将自己的思绪回归到那个年代,再仔细对比思考思考,答案就会迎刃而解。
战国末年,用孔子的话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之间相互征战,扩张势力范围,完全不把当一回事。
这个时代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大争之世。
那什么是大争呢
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残酷无情...... 战国初年,国力是很弱的。
自秦穆公之后,国力就开始走下坡路,经历了四代乱政,又加上献公时收复失地的征战,到秦孝公时,秦国已近快到了亡国的边缘,但就是从这时开始,秦国开始走向了他的。
秦自孝公起,开始任命商鞅变法,打破各种旧的制度,使国家面貌涣然一新。
这里对商鞅变法的过程及对秦国的作用就不在多说。
现在我们就从商鞅变法这一举措入手进行分析,来谈谈秦国为什么会一统六国。
商鞅变法最最突出的特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亮点:一,变人治为法治,依法治国而不是依人治国。
战国时代,是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的关键时代,而这种转型至秦一统六国后才算真正结束。
从这个社会背景来看,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是这种社会转型的关键之处。
所谓人治,是人说了算,也就是最有权势的人不是法律、不是制度;而法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切都得依法行事,社会制度,法律才是最高的指挥棒。
从这一点看,我们的社会做的不错,毕竟社会主义是依法治国吗
但是,由于我们法律监管层次的疏漏或者是一些人的投机取巧,使得我们依法治国的原则被动摇。
所以我觉得,政府在对待这种制度方面的工作时,一定先要优化制度的监管、执行团队。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越加的清明,和谐;使底层百姓越加的对政府部门充满希望,而不能一味的歌颂自己光辉的过去,因为希望毕竟是相对于未来来说的。
二,重视最广大的底层民众,确保他们的利益、劳动成果得到最大的保护;重视对底层民众的文化引导。
说道这个文化引导,我不禁联系到了我们现在的影视文化。
从影视文化所反映的问题来讲,我对当下的社会文化,顿生一种担忧之心。
从近几年小沈阳的走红,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的任其疯涨,以及最近传言即将被广电总局封杀的“凤姐”,不难看出,我们的社会文化再走一条低俗化之路。
鲁迅有一句话“未有天才之前,必先有诞生天才的土壤”,这个土壤不是指别的,就是我们的人民大众。
既然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就是,都开始在向低俗化发展,又怎能要求我们去培养出大师级人物,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呢
也难怪钱老在生前不断追问“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哪呢
”出现这种问题,与政府的文化引导有关系,毕竟我国这三十年是忙着搞必须得搞好的经济建设了。
但解决这一难题,却不能仅仅依靠于政府,如若搞不好也不能讲责任全归罪与政府。
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得从根上下功夫,所谓的根就是我们的人民大众。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的提升,共同的自我反省),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办几所大学,向教育部门多投入一些钱就能解决的。
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作为艺术作品,最易打动人的故事,其实莫过于一个弱者由弱变强的过程:弱者极弱时的困境让人窒息,而弱者的隐忍受辱自强不息所暗含的生机勃发则让人充满期待。
到其最终强大时整个故事中人物关系的颠倒反差更给我们带来极强的欣赏快感。
余华的《兄弟》周星驰的《功夫》等皆是如此。
《大秦帝国》的开端,始于秦魏之间的少梁大战。
秦军虽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之誓言和奋勇杀敌为国捐躯之壮志,但因为粮草不济武器缺乏,勉强和魏国打了个平手。
而在这场战争中,国君秦献公身受重伤,不久便撒手人寰。
年轻的嬴渠梁继任国君,这就是后来在历史上赫赫威名的秦孝公。
秦孝公虽然后来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奠基者,但刚刚即位的他却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内忧外患。
秦国的国力羸弱,是当时七国中最不起眼的诸侯。
而他们所面对的魏国,却是国力最为雄厚的诸侯霸主,拥有让人闻之丧胆的魏武卒和铁骑。
只要魏国再稍一发力,秦国就面临亡国危险。
秦孝公嬴渠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不顾国人心中熊熊燃烧的复仇烈焰,毅然做出割地求和蓄积国力的决断。
于是秦国尽失河西之地和东大门函谷关天险。
而魏国在表面接受秦国割地的同时,却暗中与其他五国联手,形成刮分秦国的六国同盟——秦国之灭亡就在旦夕之间。
存亡关头,嬴渠梁以惊人的镇静和过人的胆识,举国家之财力,分解六国,化解危机,给秦国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接着他便面向天下,广招贤才。
于是卫鞅入秦,一场亘古未有的变法开始,一个由弱变强的神话诞生„„最终,秦国大败魏国,一举收复失地,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五十一集的《大秦帝国》第一部,讲述的就是这个秦国由极弱到强大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就是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在与敌作战时,每个将士都以此语此心驰骋沙场,其舍命报国的粗犷豪放正是老秦人骨子里的血脉传统。
而在变法过程中,面对老世族对新法的阻拦设障,面对朝野种种巨大的守旧势力,变法者也时刻以这句话激励自己,尽显老秦人的悲壮激昂。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老秦人以此为誓言为战歌,也足见羸弱的秦国已经经历太多的“国难”,不战则亡国,不奋发图强则亡国,始终以国难惕励反省,正如我们《国歌》中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渗透骨血贯穿始终的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老秦人从弱到强不敢或忘的精神力量。
而这种力量,正是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于大争之世,大出于六国之间的根源所在。
这种力量贯穿全剧,时刻震撼和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而弱秦变强的过程,秦孝公从背负国耻时的忍辱负重,到收复河山迁都咸阳时的荡气回肠;卫鞅从一个魏国不用的中庶子到秦国万人景仰的商君,这整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欣赏快感。
君臣合力变法根基提起秦国崛起强大,世人皆知发轫于卫鞅变法。
提起卫鞅变法,世人皆知卫鞅之坚毅果敢法度森严,孰不知卫鞅之所以能够变法,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背后有一个更为坚毅的嬴渠梁
对于变法富国的理念,人尽皆知。
但是一旦变法付诸实际,则可能人人反对。
因为所谓变法,就是要改变现有的秩序,改变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且非常享受的模式
变法的目的,是为了一个长远的利益美好的未来。
而变法的过程,必然是要牺牲很多人尤其是世族权贵的的利益。
所以但凡变法,就必然遭遇来自团体中最坚实层面的掌握实力享受实利的人群的反对、阻碍甚至攻击。
而这种反对力量,强大得让人难以想象,任卫鞅如何定法有度执法如山,面对这种力量却如卵击石,交锋十次,卫鞅也会死上十次。
而这一切,因为有了嬴渠梁而有所不同
因为这个受命于危难之际,继位于亡国边缘的秦孝公,深知秦国富强,变法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他以智慧的眼光选择卫鞅,以超人的胆识起用卫鞅,更倾心倾情倾尽全力地支持卫鞅,所以才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君臣合力的佳话。
秦孝公与卫鞅的君臣合力,是《大秦帝国》在面上的大气磅礴之外,最为感人和闪光的一个点。
这二人, 因为秦国变法图强而相识相知:秦孝公要变法强国求贤若渴,卫鞅则是满腹经纶寻找明君。
而当历史将他们撮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段感人的传奇。
好事多磨。
嬴渠梁与卫鞅这对绝配搭档走到一起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很费了一番周折。
嬴渠梁在向列国广发求贤令之前,其实已经通过特使了解到了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的卫鞅。
所以当士子们蜂拥至秦后,他最关心的还是那个小小的魏国中庶子卫鞅有没有来。
这就象今天的干部应聘一样,虽然是面向天下广纳贤才,但内定却是不可避免。
不过让秦孝公嬴渠梁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卫鞅两次面君,先讲王道治国,再讲无为而治,让谦恭下士的国君两次拂案起身愤而离去。
其实这也正如今天的双向选择,国君在选择士子,士子也在选择国君。
卫鞅之所以冒着擦肩而过的危险两次跑题瞎说,就是想试探秦孝公的志向和决心。
当他知道这的确是他难得一遇的明君时,他便将终生所学和盘托出。
于是秦孝公与卫鞅,三天三夜不食不寐,大谈秦国变法,直恨相见太晚。
他们从那时起,就不仅仅是君臣,还是知音,是战友,是兄弟。
他们立下誓言,为了变法,“粉身碎骨,生死相扶”。
在卫鞅的心中,“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秦孝公给了他舞台,他就要以生命去演绎精彩。
当然变法的路比他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而嬴渠梁以超乎寻常国君的气魄和胸襟,做了卫鞅坚实的后盾:即使是要得罪元老,即使要斩杀感情不舍的老人,甚至是大刑曾经义无反顾拥立他为国君且大力支持变法的亲哥哥公子虔,对于这一切,只要是为了维护新法,只要是为了秦国强大,嬴渠梁都全力支持卫鞅。
在全剧卫鞅变法的几个关键点上,嬴渠梁和卫鞅每次的辩论对话都精彩得让人叫绝,感动得让人落泪。
他们一如当初的誓言,,相倚相扶。
嬴渠梁待卫鞅也的确亲如兄弟,在变法成功收复失地秦国迁都咸阳后,嬴渠梁对变法功臣进行封赏,把商于郡十五个邑赏给卫鞅,并赐其封号商君,兑现了求贤令中与变法者“共享天下”的诺言。
儒家才是真正的在“愚民”,儒家向来都很轻视工农业者,只知道重视他们的四书五经,导致整个民族只崇尚“仕途”,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而这个书,尽然是一些毫无作用的陈词滥调。
也许腐儒们马上会暴跳起来,举出,儒家倡导仁爱,尊师重道,,这些不是高尚的品德吗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些本来就是作为一个人,是必须具备的,难道儒家没提出来之前,不尊敬老师吗
不吗
就没有人互相帮助吗
相反,儒家提出了思想以后,难道所有人都仁爱了吗
都尊师重道,了吗
所以说儒家所说的完全就是废话,屁话。
不说也知道的道理,只是他集合起来总结在了一起而已。
但却把这些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奉为至宝,教导世人,背了这些东西以后,你就能当官了。
导致在古代,我们的工农业,科技业等技术人才得不到大力发挥,而却要被一群只知道死记硬背的废柴来统治。
整个民族的智慧被完全压制了。
正如西方用各种教派学说禁锢思想一样,儒家用他的思想禁锢着中华民族。
西方当时更是落后。
但是西方的崛起正是由于摆脱了宗教学说,大力发展生产力,短短200年时间就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而我们东方文明却还一直被夜郎自大的思想禁锢着,认为天朝威仪,四海皆蛮夷。
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掉,这就是儒家的精神枷锁。
这也是为什么法家提出禁诗书的原因,根本不需要说出来的道理,非要写成书,还强迫人们整天去读这些没用的东西,而忘记生产劳动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所以,在当时的法家眼里,“儒家”就是精神上麻痹百姓的“邪--教”,必须予以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