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读书感言

04-03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关于名人的故事与感想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②名人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

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

”“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

”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

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

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

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

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居里夫人尊师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呢

《圣经》中的《创世纪》有一段传说:自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后,他们来到了地面,一代又一代人布满大地,但罪恶也充斥人间。

上帝愤怒了,要把所造之人和兽、飞鸟和昆虫都从地上消灭掉。

惟一例外的就是一个名叫诺亚的心地善良的人。

在毁灭世界的大洪水来到之前,诺亚照上帝的吩咐用木头造成了方舟。

方舟长360米,宽23米,高

【第13句】:6米,分上下3层,有15000吨级那么大,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诺亚方舟”。

正是它使得诺亚一家人逃过了全球性大洪水。

大洪水的故事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传说,不仅在《旧约全书》中有清楚的记载,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古代亚述首都尼尼微的文库里挖掘出来的泥板文书上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的记载。

今天,相信诺亚方舟传说的人多数是教徒。

最新一期的美国《洞察》杂志披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美国政府就相信这个传说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到老布什总统当政期间长达50年时间里,美国政府,特别是白宫最高层始终坚信这个传说,不惜调派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精锐特工、国防情报局三代间谍卫星和一批批的“科考人员”潜入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希望能揭开山顶冰雪掩盖的秘密

1 50多年来,美国地面特工和太空间谍死盯土耳其亚拉腊山50多年来,不管主人怎么换,世界如何变,美国白宫对土耳其东部亚拉腊山之巅秘密的兴趣丝毫不减。

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吸引白宫眼球的既没有什么军事秘密,也没有其他战略目标,而是神话传说中的“诺亚方舟”

这段持续了50多年的故事得从1949年6月17日说起。

当天,美国空军的一架侦察机执行例行巡逻任务时从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上空飞过。

侦察机上的照像机无意中拍到了亚拉腊山西坡海拔15500英尺高度一个奇怪的物体。

美军飞行员们兴奋得惊叫起来,因为亚拉腊山“诺亚方舟”的传说对他们来说如雷贯耳,所以拍到的船状奇怪物体很自然让他们联想到了“诺亚方舟”。

返回基地后,他们的上司仔细地研究了他们拍的胶卷,写了一份书面报告,谨慎地将那个奇怪的船状物体称之为“亚拉腊山的非正常物体”。

非常奇怪的是,这份看似普通的书面报告很快被美国政府列为“绝密”,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任何外人都不得查看这份书面报告

1993年,华盛顿赫赫有名的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学者波查尔·泰勒偶然间撞上了这份刚刚解密的文件,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

这位同时兼任理查蒙德法学院教授的学者向政府提出了疑问。

面对泰勒教授有理有据的逼问,美国政府被迫根据解密法向他提供了更多的解密政府文件。

令泰勒震惊的是,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白宫对亚拉腊山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

除了1949年美国空军拍的胶卷外。

1956年,美国白宫下令中情局急调当时尚属绝密,只用于对苏侦察的U-2高空侦察机对亚拉腊山特定区域反复拍摄。

1973年,中情局更是奉白宫之命调用当时最先进的KH-9遥感间谍卫星对亚拉腊山进行探测。

1976年、1990年、1992年,中情局不惜动用最先进的KH-11间谍卫星对亚拉腊山进行不间断的侦察,拍下了大量高清晰度的照片。

更令人震惊的是,还有秘密档案显示,由于土耳其政府几十年来断然拒绝美国人接近亚拉腊山,所以白宫甚至指示中情局派出最精干的特工潜往当地,试图抵近对那里进行侦察。

没有人解释白宫为何对亚拉腊山如此感兴趣,但反常的是,历届美国政府都把对亚拉腊山的侦察照片列为国家最高机密,不允许任何外人接近它们。

2 布什父子两代总统都对“诺亚方舟”的传说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1992年,当《洞察》杂志得知白宫对亚拉腊山感兴趣,立即通过各种手段迫使美国政府解密了数千张间谍卫星照片以及相关文件。

然而,这些照片和文件的解密非但没有消除外界对亚拉腊山的疑问,反而引起了更多的不解之谜,因为中情局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出为何将有关亚拉腊山照片列为国家机密的理由。

引人关注的是,1995年解密的一份白宫备忘录显示,印第安纳州共和党参议员理查德·劳格尔的助手约翰·哈弗德曾经透露说,老布什当总统的时候,他曾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盖茨秘密会过面。

国家安全顾问拿出一张有关亚拉腊山的老照片,让参加秘密会面的人一一看过后说:“总统非常关心这张照片里拍的是什么。

我们的哈弗德认为,它有可能是或者有可能不是人们最感兴趣的东西。

”这份备忘录引起了美国媒体的极大兴趣。

媒体寄希望于克林顿,认为他上台后一定会将其公诸于众,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中情局放话说:“这玩意可能在解密范围内,也可能不属于解密范围。

”总之,克林顿上台后,这份备忘录不知所终。

还有秘密档案显示,1990年至1992年期间,老布什对亚拉腊山“诺亚方舟”非常感兴趣,曾经要求中情局局长伍尔西派特工潜入土耳其进行实地考察。

伍尔西在对这一计划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后断言,这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好实际操作。

这让老布什大为不快。

强令伍尔西用6个月的时间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同时,老布什还下令国家侦察办公室调用最绝密的KH-11军事间谍卫星对亚拉腊山进行拍摄侦察。

更有消息说,在这次伊拉克战争期间,对伊作战的美空军侦察机和间谍卫星也没有忘记“搂草打兔子”,“顺便”对亚拉腊山进行秘密侦察。

看来,小布什对亚拉腊山“诺亚方舟”的兴趣丝毫不比老爹差

3 寻找“诺亚方舟”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7世纪那么,究竟是什么能吸引一届又一届白宫主人的兴趣呢

是什么能让布什父子两代总统对一个小地方如此感兴趣呢

这得从1916年俄罗斯飞行员的故事说起。

当年,俄罗斯飞行员拉特米在飞越亚拉腊山时,发现山头有一团青蓝色的东西,好奇心促使他飞回细看,结果惊讶地看到一艘房子般大小的船,一侧还有门。

这个奇遇很快就报告给了沙皇尼古拉二世。

当时他曾命令组织一支探险队,但由于十月革命的爆发,这项计划告吹。

其实,拉特米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诺亚方舟”的人。

早在17世纪,荷兰人托依斯就写过一本《我找到诺亚方舟》的书,并附有方舟的插图。

1800年,美国人胡威斯和于威,1892年耶路撒冷的代主教和当地的土耳其牧人都说他们看到过“诺亚方舟”。

不过,也有人质疑这些人的说法,因为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的东部,靠近伊朗边境,是座海拔5065米的死火山,山顶自古就被冰川覆盖,传说中山顶留有“诺亚方舟”,不过住在这里的的阿尔明尼亚人把这座山尊为神山,迄今都相信如果登上山顶就会遭到惩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谁也没有登过它。

1792年,一个名叫帕罗德的爱沙尼亚登山家初次到亚拉腊山登顶成功,随后,盖尔奇科上校率领的土耳其登山队也登上了顶峰,1876年,英国贵族詹姆斯在这座山高约4500米处捡到了木片,并发表了他找到“诺亚方舟”的消息。

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名土耳其飞行员拍到了据说是“诺亚方舟”的照片,令人吃惊的是,测出的船身长150米,50米宽,与传说中的“诺亚方舟”相似。

1949年,美国的阿伦·史密斯博士组成的登山队远征亚拉腊山探寻“诺亚方舟”,但未能达到目的。

1952年,极地探险家法国人多利克又组织探险队,成功登上了亚拉腊山顶,然而却没有任何发现。

不过,其中一名队员却不甘心,认为“诺亚方舟”一定在什么地方埋着。

1955年,他带着11岁的儿子再闯亚拉腊山,终于发现了所谓的“诺亚方舟”残片,这块木板后来被带回西班牙、法国和埃及进行研究。

研究的结果证明,这块木板有4484年的历史。

也许,正是这种种传说提醒了美国一代又一代的白宫主人对“诺亚方舟”进行不断的探测。

4 科学家解释,“诺亚方舟”可能只是大洪水故事的演变当然了,更多的人则提出了质疑:即使发生特大洪水,地球水位也不会升到5000米的高度,方舟怎么可能出现在亚拉腊山上呢

对此美国科学家卡佐和斯科特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如果方舟5000年前就搁置在亚拉腊山上,那么它很可能早就被冰川运动转移到了较低的高地,方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支离破碎。

据他们所知,没有人找到大块的木头,更没有人发现方舟的残骸。

其次,人们所提供的所谓的方舟照片都是模糊不清的。

可以设想的是,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确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洪水,诺亚家族的人预见了当地有江河泛滥的可能,于是造了一艘船,以存储足够的东西。

这场洪水造成的人和财产损失之大无法想像。

数天后,那艘船搁浅在某一高地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事的传说便成了“诺亚方舟”的故事而留传下来。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起码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的好奇心是共有的,连美国总统也不例外。

读了华罗庚的故事有什么感想的作文

华罗庚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个小商人的家庭。

他天资聪慧,自幼酷爱数字。

19岁那年,他凭着自学的数学功底,指出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有错,并写出了《苏家鸲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后来他长大后去了美国。

月薪达20000美元,有小汽车和洋楼。

但他常说:“梁国虽好,非久居之乡

”后来他回到回到祖国,于1958年去世,享年75岁。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的感受三十字

应该上网查。

名人故事带感想

昨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苏秦刺股苦读书》。

内容是:“头悬梁,锥刺骨。

彼不教,自勤苦。

”这是《三字经》中脍炙人口的语句,说的是古人对付打瞌睡的办法。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 。

他早年十分好学,想当个谋士,但由于家境贫寒,不仅没钱买书,而且连吃穿都解决不了。

为了读书,他为别人工作,把头发剪下去卖掉,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苏秦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拜别了老师,自己去闯江湖。

他给秦惠王写了一封信,但并没成功,他只好打道回府,家人都不理他,他为了更好的学习,晚上不睡觉,用锥子深深刺自己的腿,苏秦这样做是因为不忘记过去的耻辱,促使他刻苦读书。

经过一年的熬苦,他成为名传天下的大纵横家。

我明白了:勤奋就是不懈怠,好学就是爱学习。

这是古人极力赞美的一种学习态度。

孔子之后的儒家都很重视学习的作用。

学习是人类的需要和现在社会生活途径。

在现代社会,勤奋好学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保证,世人不可或缺的终身事业。

虽然先人“悬梁刺股”的学习方法已经丧失必要性,但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

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

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

法律的故事 读后感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三个法律小故事,法律小故事读后感。

第一个故事写了一个年岁已高的老爷爷骑单车不小心压了别人的狗,牵狗的人却不依不饶非得逼老爷爷赔偿。

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张女士看到了就给牵狗人讲了法律道理。

牵狗人也自己觉得理亏搭讪了几句就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多掌握点儿法律常识确实可以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第二小故事写了王先生的父亲和二叔由于不和,二人打架。

王先生知道了立刻用法律来解决,读后感《法律小故事读后感》()。

从此父亲和二叔就和好了。

后来父亲对法律越来越有兴趣。

村子发生什么事,他总会打电话向王先生咨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律看似遥远,其实非常贴近生活,解决的都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第三个故事写了小翼老师考上汽车驾照后,每天以车代步。

有一天,小翼老师没开车。

这天下午小翼老师突然发现下午要交的报告放在家里了。

于是他决定回家一趟。

小翼老师走到自己常停车的地方,找了半天才记起来自己今天没开车来学校。

这时小翼老师发现一台汽车的钥匙交给学校的保安室。

但他想起自己要回家一趟,心想借车一用,就开起车走了。

开到半路就碰上了警察检查。

警察要求检查驾照。

没有驾照的小翼老师,向警察解释。

可是警察不相信。

并把小翼老师送上法庭上。

法官判了小翼老师普通盗窃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最好都不要借用或替人看护,以免惹祸上身却不知。

这些小故事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要守法和知法。

地球的故事读书笔记100字图文并貌

近日,我在书店看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书,书名叫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书中的情节也可谓是跌宕起伏,读起来妙趣横生。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福克的英国人,在他的在他的仆人的帮助下,以自己,坚持不懈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完成了的壮举,,这在我们眼中纯属荒唐之举,但福克先生却完成了,仅用80天便坐船从英国出发,经过中国、日本、、孟买等各国各地,最后返回英国。

读了这本书后,最让我感动的是福克先生那种有爱心、同情心、乐于助人的。

一路上,他不断用自己的钱帮助受苦受难的贫穷人,并且富有正义感,在困难面前冷静,沉着,遇到挫折不轻易放弃。

不仅如此,我还从福克先生身上学到了珍惜时间,分秒必争的习惯,这也是他能用如此短暂的时间有利全球的重要原因。

看看福克先生,再看看我,真是惭愧。

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爱睡懒觉,只有在别人的催促下才能快速的做事。

所以我要向福克先生学习,努力改掉这个坏习惯。

这本书也向我们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还让我学到了地理知识呢。

所以希望大家也能去看看这本书。

32

巜地球的故事》读后感

竭力保护我们的地球——读《地球的故事》有感我们人类,这种高级生物,生活在地球之上。

而我们对人类和地球的了解,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暑假到了,暑期作业的其中一项作业是“品味书香,诵读经典”之读后感。

我接到推荐书目后,精心地挑起书来,当《地球的故事》映到我眼帘时,我毫不犹豫地在上面打了个勾,表示我要买它。

当我拿到它时,心中就十分激动,因为这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房龙著作的。

我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一张图,我便开始读了起来。

《地球的故事》一共分为二十六章,在这二十六章里,关于地球一切的事都清晰地表达出来,让我的科普知识又提高了一成,让我对地球的了解又加深了,但我对地球的印象并没有改变:地球,一个伟大而又美丽的星球,养育了多少生物,她是永不磨灭的

在《地球的故事》里,有一章我特别喜欢:“善待地球”。

在这章里,房龙是这样写的:“数百万年前,大自然已为人类潜心准备了自然财富。

又花了数百万年赋予了我们煤炭和石油这些宝藏。

在百万年中,这些财富长眠于地下。

我们对其挥霍无度,任意开发,完全不顾后果......”我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现在的地球已经被开发的不成样子,再继续下去,无异于是人类在慢性自杀。

我们地球的命运掌握在人类手上,是继续开发还是保护

这是人类的选择。

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每一个人的未来。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