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读书感言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五篇 内容+感受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篇一】 暑假之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们每个人都去读读《傅雷家书》。
于是,放假的时候,我就要爸爸给我买了一本。
没想到,这本书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傅雷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给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
爱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从书中我体会了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一个舒适的场所学习,用功努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
他们辛苦了!而我们还总是不懂道理,不顾父母的苦口婆心,一意孤行。
其实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没有才能、水平,以后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范文
【第1句】:谆谆人世语 悠悠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
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
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
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
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
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
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
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
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
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
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
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 父爱而来。
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
真乃真父子。
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
”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
”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
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
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
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
”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
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随书还附录了儿子傅聪,傅敏给父亲的信,看来这些信并非一去不复返,并有幸被我们读者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比起其余诫子书更增添几分民主平等。
不幸的是这样幸福一家被时代过早的拆散,作为一名教育者,一位家长,我力推这本书,或许你从中可以领略的更多,不妨亲自拜读。
【第2句】: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
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
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
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第3句】: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书》就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育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适合家长和孩子的阅读。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
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
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
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
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傅雷家书》是男女老少都适合的书,定会使人们有所收益。
【第4句】: <<傅雷家书>>编入了1954年至1966年间的家书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父亲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一部分是 母亲写给儿子的.作为文学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达三十二本,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傅聪的教育的文字篇本,其中最长的家书达七千多字.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赶一封家书才可达到如此字数.在家书中傅雷和现实中大不相同,完全颠覆了那个冷酷的傅雷,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慈父的形象. 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当时傅聪正在得意之时,傅雷劝戒孩子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首先,说明控制 情绪的必要,其次,冷静客观的分析前因后果引以为签,从而越来越坚强.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儿子时刻保持谦卑,不惧怕孤独,要勇于攀登艺术的止境,同时他借儿子成功之机给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坚强是贯穿这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a不怕挫折,b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这也是我们可以学到的. 傅雷严谨的治学态度 傅雷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中看的出来.傅雷身为一个教育家,文学家,自然想要教育孩子成为和他一样的得人.但孩子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于是用信传达爱意的接力开始了.傅雷在每封家书中都不写白字,这是很重要的.像我们再考试时都写白字.这一点傅雷做的不错,这既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教育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做事要认真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此外, 傅雷还在信中教儿子识更多的外文,甚至整篇都用法文或英文 书写而成.另外看<<傅雷家书>>你还会发现傅雷是个做事雷厉风行得人例如有的信就十分短小,简要地说明用意就好了.傅雷治学严谨在他的绝笔中也可以看出,事物的清单为完成的事一项一项的,一点也不凌乱,一点也不像出自面临死亡的人的手笔.从他的绝笔中我们 还可以看出他不但治学严谨,而且富有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和爱子之情.此外绝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不会去猜测后面隐藏的东西.从而产生新一轮的文字灾祸.傅雷一辈子坚信自己的信念,他没有死.
傅雷家书的感受和收获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
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
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
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的读书心得···· 100字左右~~~~~~~~~~~~~~~新手。
。
。
拜托.........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搜罗 读《傅雷家书》有感 正文 字数共1145个 到5月14日为止,花了一个月时间,利用晚上休息前或其他一些零碎时间完成了《傅雷家书》一读。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
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
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
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
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
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
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
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
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
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
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
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
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 读《傅雷家书》有感 文章所属类别:同学文集---小学生 投稿人: yijunbaobei 文章作者:yijunbaobei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
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
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
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
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
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
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
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
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
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
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
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 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
下面是读书时作和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
(摘抄如下,读后感略)。
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
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
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
这也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
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
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著”是事实。
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 《傅雷家书》读后感 作者:罗基鹏 阅读:15 更新:2005-8-26 录入:罗基鹏 《傅雷家书》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
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
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
” 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
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
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
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
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 一读《傅雷家书》 2005-11-23 20:27:16 大 中 小 到5月14日为止,花了一个月时间,利用晚上休息前或其他一些零碎时间完成了《傅雷家书》一读。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
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
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
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
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
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
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摘录一段集中体现这思想的文字如下: 《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
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humain,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xx家xx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xx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
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
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
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
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
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
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 找到13条回复. 作者: 标题: (原创)傅雷与父亲——读《傅雷家书》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insha33 金鱼 精 华 贴 5 经 验 值 308 美 味 虾 72 注册日期 2005-9-18 最近登陆 2005-12-8 状态 2005-12-6 17:44 #1 傅雷与父亲——读《傅雷家书》 很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本艺术类学生必读书目,当时只觉得艺术与自己相去甚远,谈论艺术的书籍,我一个俗人,只能望洋兴叹了。
直到近来偶然在名家荐书中发现它的“身影”,对其内容才有大致了解。
第二天就把这本具明显沧桑感的宝贝借阅回来,竟爱不释手,于最快速度看完。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相信这本书我不会只看一遍(事实上,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已经看完第二遍了,呵呵),它就是《傅雷家书》。
如果仅因书中较多地谈论到对音乐的介绍和学习即把它定性为艺术类书籍,那我觉得更应把它看作一部“百科全书”。
书中不仅论及音乐,同时涉及教育、文学、爱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浅尝辄止,很多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
在这本书信集里,随处可见一个父亲的慈爱、对孩子的厚望及骄傲,深厚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涵养在书中各个角落闪光,所有的这些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博学和睿智。
而正是由于这么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受其陶冶与教导,使傅聪在海外的孤独环境中,汲取到勇气和力量。
父母的鼓励鞭策更让他明确艺术道路上的前进方向。
而今,七旬的傅聪已是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艺术造诣举世公认。
被寓为“钢琴诗人”的他应该也会时常地想念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吧。
楼适夷给该书作的序中写道,这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对于书中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不想在这里多作描绘,要对一部“百科全书”进行阐述,这非我能力所及。
在此,我仅把它当作一部教子篇来写点自己的想法罢了。
傅雷把培养儿女同样当作他对社会、对国家所应尽的一项神圣义务和责任。
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上升到这种认识层次,但对于子女的关爱和培养,我想是人的本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着傅雷的谆谆教导,远方的父亲轮廓渐渐清晰,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时常想念、时常感动。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长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一年可能只有三五次机会见到他,每次都是那么短暂。
可能正是此种原因导致我与父亲的隔阂,也许这个词严重了,确切的说应是缺乏沟通。
儿时的我觉得父亲有点可望不可及,他特有的威严令我崇拜,也使我感到距离。
但即使是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我仍能时刻感受到父亲期待而严峻的目光及无微不至的关爱。
是的,父亲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
每当邻人或亲朋赞扬我所取得的成绩时,我知道此刻的父亲是幸福的;往往父亲亦会因教子有方受到褒扬,不知他是否知道,此刻我同样感到幸福,虽然我一直没有对他提及。
记不清从何时起,父亲就开始在我耳边“唠叨”,总是些人生哲理、处世方法之类的大道理,不明事理的我总是感到厌烦,敷衍了事。
不知道傅聪可曾排斥过傅雷的这种“唠叨”。
但事实上,他完整地保存着父亲的书信,保存着这些唠叨,保存着这些财富。
虽然父亲的说教我无法以书信的形式保留下来,但在心中,他同样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踏上了外乡求学之路,父亲的唠叨少了,偶尔能在电话里听到极具磁性的声音和熟悉的语调。
表面上我仍然敷衍,但心里已幸福万分。
听筒响起了忙音,放下电话,几分失落,几分感伤。
在外的日子,我成长了。
每次回家,父亲的唠叨一如既往,但多了商量的语气;我的敷衍也有了些对话的气息。
我们都在变化,我逐渐成熟,而父亲却已走到中年后期。
在他面前,我永远是不懂事的孩子,事事提点,不辞辛劳;我也甘愿当个不谙世事的孩童一直有父亲的教导陪伴。
父亲之于傅雷,他没有那么广博的学识,但对子女同样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而我之于傅聪,当然达不到那么高远的艺术造诣,但同样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同样对父亲热爱和敬仰。
记得小学时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写自己最崇拜的人,豪不犹豫地写上了父亲,至于理由已然模糊,但那份坚决、果断记忆犹新。
姐姐看了那篇作文,感慨地说,她也做过类似的作文,也写的是父亲。
在儿女心中,父亲永远世伟大而成功的。
他就是一座山,庇护着我们这些树木,从小树苗到参天大树,他仍不断地提供养料助我们成长。
父亲依然忙碌,依然唠叨。
不经意间看到他的头上有银光闪过,仔细观察发现他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
每当此时,我都想跟他说:“爸,忙了这么多年,该歇歇了,去享受一下。
”可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其实很早就有这些感受,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但一直仅限于想法。
要谢谢《傅雷家书》,促使我把它写成文字。
父亲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仅这些文字当然言不尽兴,但总也算是迈出第一步吧。
本来是打算就《傅雷家书》写一篇读后感的,正进行中思绪却摆脱束缚,随兴而至了,结果就成就了这篇文字。
杂乱之处,只好请各位见谅了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也可以是好句欣赏或摘录心得) 共9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
洋洋万言,字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教的精神感动。
信中有对过去教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 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
……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
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
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
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
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亲的关爱、鼓励、鞭策、嘱咐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
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看看家书收录的第一封信。
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
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
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
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
其实还是性格使然。
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
我现在明白了并且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许有的人不会同意,那就是:一个没做过父亲(母亲)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的老师。
在我看来,在很多方面做父母和做老师是相通的,他们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要教育的对象,并且都是未成年人,而父母或老师手中有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好象是天生的,你拥有它是天经地义的一样,所以他们有时就不免滥用这种宝贵的权力而做出一些让人后悔的事来。
傅雷其实就是这样,他可能觉得作为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做父亲的拥有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他不允许儿子来挑战这种权威。
然而,离别之时,父亲竟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
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
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
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
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
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
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
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
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
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
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
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
毕竟是骨肉之情。
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
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
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
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
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
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
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
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
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
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
——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
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
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
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
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
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
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
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在这本书中,傅雷曾在信中对傅总说:“家信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藉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章,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傅雷对他的孩非常关怀,并指引孩走向成功。
《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
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
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
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
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
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
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
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
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
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傅雷家书 每章写一篇感想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
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
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
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
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与其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
每个人都怕别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每点每滴,因为我们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一个谁也闯不进来的地方。
回想着自己从识字开始,到跌跌撞撞地步入大学,知识更是增长不少,即使自己的文笔多好,却吝啬得从不给父亲写一封信,小时候经常见面,大了就只靠这电话来沟通,几乎都不用写信,就连朋友都只是发发E-mail,很少抓笔写字。
现在即使情感是多么地泛滥,最多就是在自己的日志了通通宣泄完了之后就把那篇刚刚写好的日志删除,在生活里很多时候都在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从不敢轻易地让别人把自己的所有都看透。
是现代的世态炎凉比以前严重了吗
还是人的意识发展得太快,社会跟不上步伐
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我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问题
在学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别说恋爱。
不否认,我们曾经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按照着父亲的指导去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着遭到批评,或许也是我们太任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尽管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我们是多么的任性,不论我们曾经是多么地伤害了父亲,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从不因我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我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我们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我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
虽然我们没有家书,没有像傅雷那样知识渊博,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又是文学翻译家。
我们的父亲很普通,但是我们拥有的父爱却是不能用这些社会上的名衔来衡量,每一个父亲都是他们孩子的力量支撑。
我们没有家书,但是我们有的是对父亲的惦念,对家的依恋,那是我们精神的最终去处,也是一样的永恒
求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0篇
傅书:好词好句
【第1句】:人生做错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真的,巴尔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p1)
【第2句】: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p2) 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
(p2)
【第3句】:……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p9)
【第4句】:自己责备自己而没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
不仅仅是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
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
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p12)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
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待
(p12)
【第5句】: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p13) 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p14)
【第6句】:关于感情问题……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
(p15)
【第7句】:……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非克服不可。
【第8句】: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所发的感想都是真情实感。
(p19)
【第9句】:对于你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
(p23)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
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吸收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p23)
【第10句】: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是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
(p29) 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第11句】: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要遇到,但很快会过去的。
(p30)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p31)
【第12句】: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要把这些事情当作心灵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p32~33)
【第13句】:比赛问题固然是重负,但无论如何要做一番思想准备。
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的成绩……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会精神上放松得多。
唯如此才能避免过度的劳顿与疲乏的感觉,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操心
(p38) 下功夫叫自己心理上松动,保管叫你有好成绩。
紧张对什么事都有弊无利。
……存着“我尽我心”的观念,一紧张就马上叫自己宽驰,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与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
(p39) 平日你不能太忙。
人家拉你出去,你时候要补足功课,这个对你精力是有妨碍的。
还是以练琴的理由,多推辞几次吧。
要不紧张,就不宜于太忙;宁可空下来自己静静想想……切勿一味重情,不好意思。
工作时间不跟人出去,做成了习惯,也不会得罪人的。
人生精力有限……(p39)
【第14句】:……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琴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
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
你原是感情冲动的人,更要抑制一些。
(p42)
【第15句】:……多抑制感情,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能减少疲劳。
(p42)[这是傅雷先生指导傅聪在练琴时应该注意的、如何减少练琴疲劳] 功夫用得不够;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
(p43)
【第16句】: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人,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
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忘了它的目的。
(p47)
【第17句】:……不要再已经觉得疲倦的时候再force自己。
多留一份元气,在长里看还是占便宜的。
(p54)
【第18句】: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p56)
【第19句】: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p60) 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
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p61) ……年轻人往往容易估高自己的力量。
(p61) ……今日之下,你已经过了这一道骄傲自满的关,但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p61) ……其实perfection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食街、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
要就是存在于哲学家的理想和政治家的理想之中。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远无止境,所以perfection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但能在某一个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已经很不差了。
(p62)
【第20句】: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必须考虑周详。
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地称过。
(p69) 感悟 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是:一、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二、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三、不入他国国籍。
爱子教子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动
傅雷在教育子女的同时自身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两种文化的融合,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
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苦心孤诣的教子之心。
傅雷对大儿子傅聪的教育十分严格。
也正因为如此,傅聪的人生事业才如此成功。
由于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平常生活中傅雷常常去看戏赏画听音乐)所以在儿子的艺术道路上给予了不少的帮助和指导,但更重要得是他对儿子精神情操上的培养。
在儿子去国外深造直至生活的日子里,他常常向儿子推荐书籍,并教育儿子要理智冷静地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在艺术技巧提高的同时还要去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书信中,傅雷不厌其烦地告戒儿子并认真仔细的提出儿子生活中的小毛病小错误,足见他对儿子深厚的爱。
由于傅聪长大后,傅雷不再像小时侯那样对儿子要求过分苛刻,而是委婉地向儿子提出建议,在常时间的通信中,父子之间变得默契融洽,交谈如朋友一般亲密。
读傅雷的书信,我常常会被父母对儿子的关爱所感动。
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就是无私而不求回报的,那样默默地流淌奉献,为的只是子女能健康幸福地成长生活。
这种心情做子女的其实却并不一定体会地深切,与父母的关系也很难成为朋友。
而当我们渐渐长大体会到做父母的心情。
才会发现,父母其实是一本耐读的书,愈是深入就愈觉得感动。
深刻的情感。
傅雷在书信中流露出许多对人生的看法。
读过书信后,我有这样的体悟:①人生必定是有许多矛盾和苦闷的,但最终使我们成长和深刻的仍是生活中的困惑。
人有时应当去体悟博大的事物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不必这样庸人自扰,平顺的生活固然令人顺心,但平顺的生活也必然是乏味的,只有把目光放地更远,我们才能走地更远。
②看清自己并非是件易事,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迷失自己,变的自傲或是自卑。
所以,我们需要不时地跳出自我的圈子,以清醒的头脑理智地看自己,才能看清真实的自己。
③虽然有些回忆也许痛苦甚至是不堪回首的,但我们仍要勇于去正视去体会,勇敢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一颗平常心去回望去对待,才能在生活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三篇200字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