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表达言行关系的句子

04-1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论语中表现师生关系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2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3句】: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4句】: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5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6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7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第8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

【第9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10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11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第12句】: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尽善尽美)

【第13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14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

【第15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16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

【第17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18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19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任重道远)

【第20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第21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22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23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24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25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26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27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28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29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第30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31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32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第33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34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第2句】: 浅析《论语》中表示领属关系的句子

【原文】【第16句】:1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的理解: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很简单:就是鲁国当权大臣季氏计划攻打颛臾,冉有、子路把这事告诉孔子。为什么告诉?“攘外必先安内”嘛,打仗的事情瞒不住,与其到那时候闹家包子,不如先行勾通,达成一个(打仗的)一致意见。

所以,所谓的见于孔子,其实质就是寻求支持,想孔子登高一呼,支持“季氏伐颛臾”。再往深一处想,我们就会发现:冉有、子路是在帮季氏做事,帮季氏做无道之事。

所谓为政、所谓为无道之政,即是如此。“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和伐又有区别:伐是攻打,是季氏主动、是在颛臾的土地上,和颛臾发生的战争;有事则是摩擦,是季氏和颛臾不顺眼,先斗气、再斗口、最后动手以致发生战争。有事的最初理由是什么?我不知道、也无关紧要。

只要季氏想打,总能找出借口来。“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对此,孔子的态度是反对!首先反对冉求“为无道之政”,带着子路来劝自己。其次反对“伐颛臾”。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伐颛臾这件事上,孔子和冉有看法有区别:孔子注重本质,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伐;冉有注重现象,这场战争源于有事,所以算摩擦起火。一件事,两个看法(见上段)、两个为政:季氏伐颛臾,是季氏的为政,是季氏的“为无道之政”;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却是冉有的为政,是冉有的“为无道之政”。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的无道,冉有不管。

但他要为自己的无道找理由:“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不欲是什么?是不欲伐颛臾、还是不欲见孔子?前者与冉有无关,后者却是冉有正在做的事。

所以,冉有的话还有一层意思:我不想来劝你,可是季氏非叫我来、我没办法……而且,这层意思更浓。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使劲的就上去帮忙,不能使劲的就在旁边看着。

伐颛臾本身是件错事,所以不能帮忙、不能陈力……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帮忙、在旁边看着是最起码的要求。冉有该做的不仅是不帮忙,还应该扶正,尽量让季氏不伐颛臾…… 季氏用你做事,你帮季氏做事,肯定要做对人家有好处的事。

伐颛臾是件错事、是对季氏没有好处的事,你应该反对、把这事纠正。就以“耕也,馁在其中”来说吧:给季氏帮忙,就应该让他在耕地时饿肚子、以收获果实;而不能在耕地时帮他把种子捡起来,让他春天吃饱、却过不了冬天…… 不反对、已经对不起季氏发给冉有的工资了;还去帮忙、帮他捡种子…… 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发你工资、用你为相,是请你帮他、还是请你害他?你这又是在帮他、还是害他?——以上是在劝孔子这件事上,冉有的无道。

且尔言过矣,刚才是谈冉有的劝说,现在再回到伐颛臾。伐颛臾是件大事,季氏不可能一个人就把它做了。

所以,在这件事上,冉有和子路肯定帮了忙(最起码帮忙劝孔子了)。冉有做错事,又不承认,可称“言过”,算是文过饰非。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不好是老虎的不好,龟玉也确实是毁在“毁龟玉人”的手中。但是,帮老虎出笼子、把龟玉的盒子打开(让人毁),这种过错,不该算到“虎兕”和“毁龟玉人”的身上吧!所以:季氏伐是季氏的错,你帮忙是你的错。

不能把你的错算到季氏的身上。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不再回避,开始讨论取颛臾的正当性。

注意,他用的是取而不是伐!如果取颛臾这件事正当,那么,季氏和冉有的为政都不再是无道。取的理由也充分:我不打他,拖得越久越麻烦!再说下取和伐的区别。

取是拿来、伐是攻打。所以,取和伐最大的分歧点在于:颛臾是谁的颛臾?如果颛臾是鲁的,当然能说取;如果颛臾不是鲁的,用取就不合适、该用伐。

回到前面“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这话说明:【第1句】:颛臾是前王封出去的;【第2句】:在鲁国境内;【第3句】:向鲁国称臣。

所以,于情于理,颛臾都是鲁国的颛臾,该用取!真的该用取吗?让我们再想想“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第1句】:你封出去的东西是不是你的东西?【第2句】:是不是。

【第3句】: 论语中有没有讲述要言行一致的语录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 子贡请教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解读】 孔子通过对子贡的回答,浅显而又准确地描述了君子所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美德:言行一致。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道德教化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所以儒家特别注重道德实践,在宣扬仁义道德的同时,积极倡导身体力行。

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而且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成为他流芳千古的至尚美德和宝贵遗产,对现世的社会管理和文化教育者依然有着重要的教导意义。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第4句】: 《论语》中表达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要借鉴别人的短处来修正自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释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文章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5句】: 关于记录孔子言行的句子十条(除开论语)

【第1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第2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第3句】: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第4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第5句】: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第6句】:《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第7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第8句】: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第9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第10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第11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第12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第13句】: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第6句】: 论语中有关和的句子

【第1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第2句】: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第七》)(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

【第3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

【第4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