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住区景观绿化后的感言
关于绿化的心得收获
绿化(greening,planting) 栽种植物以改善环境的活动。
绿化包括国土绿化、城市绿化、四旁绿化和道路绿化等.绿化改善环境包括改善生态环境和一定程度的美化环境. 绿化与园林的关系.绿化一词源于前苏联,是城市居住区绿化的简称,在我国大约有50年的历史.园林一词为中国传统用语,在我国已有1700年历史.绿化单指植物因素,而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因此,绿化是园林的基础,是局部.园林包括综合因素,园林是对其各组成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各个组成要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整体.绿化注重植物栽植和实现生态效益的物质功能,同时也含有一定的美化意思;园林则更加注重精神功能,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艺术效果和综合功能.因此,(1)在国土范围内,一般将普遍的植树造林称之为绿化,将具有更高审美质量的风景名胜区等优美环境称为园林:(2)在城市范围内,一般将郊区的荒山植树和农田林网建设称为绿化,将市区的绿色空间称为园林:(3)在市区范围内,将普通的植物种植和美学质量一般的绿色空间建设称为绿化,将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公园、花园称为园林. 园林与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是一致的,在审美价值和功能的多样性方面是不同的.园林绿化有时作为一个名词使用,即用行业中最高层次的和最基础的两个方面来描述整个行业,其意思与园林的内涵相同.园林可以包含绿化,但绿化不能代表园林. 绿地率 绿地率它是用来描述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对公共绿地最小的要求是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该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地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0%, 且至少1\\\/3的绿地面积要能常年受到日照,而宅旁绿地在计算时距建筑外墙
【第1句】: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用地,不得讲入绿化用地。
在房地产开发中,政府有规定这是这个指标,一般是不少于30%。
而绿化覆盖绿则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只要有一块草皮就算。
所以开发商喜欢用“绿化率”这个名词。
传统居住环境的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点: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 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 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 造反映出来。
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 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 文化所组成的。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 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 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 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 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 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 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 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 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 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 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 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 地——人”和谐共生上。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 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分前 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 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北京四 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 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 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 这种宽敞的庭院。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 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
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 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 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 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 楼为代表。
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 8000 余 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 奇妙的民居世界。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 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 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 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 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 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 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 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 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 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 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 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 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 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 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 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住宅——土楼。
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
楼内 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 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
加上冬暖夏凉、防震 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 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 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 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 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 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
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 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
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 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 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发改委对绿化景观设计费的收费标准
【第1句】:1 工程设计收费是指设计人根据发包人的委托,提供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非标准设备设计文件、施工图预算文件、竣工图文件等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第1句】:2 工程设计收费采取按照建设项目单项工程概算投资额分档定额计费方法计算收费。
【第1句】:3 工程设计收费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工程设计收费 = 工程设计收费基准价×(1 ± 浮动幅度值)工程设计收费基准价 = 基本设计收费 + 其他设计收费基本设计收费 = 工程设计收费基价×专业调整系数×工程复杂程度调整系数×附加调整 系数
【第1句】:4 工程设计收费基准价工程设计收费基准价是按照本收费标准计算出的工程设计基准收费额,发包人和设计人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协商确定工程设计收费合同额。
【第1句】:5 基本设计收费基本设计收费是指在工程设计中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收取的费用,并相应提供设计技术交底、解决施工中的设计技术问题、参加试车考核和竣工验收等服务。
【第1句】:6 其他设计收费其他设计收费是指根据工程设计实际需要或者发包人要求提供相关服务收取的费用,包括总体设计费、主体设计协调费、采用标准设计和复用设计费、非标准设备设计文件编制费、施工图预算编制费、竣工图编制费等。
【第1句】:7 工程设计收费基价工程设计收费基价是完成基本服务的价格。
工程设计收费基价在《工程设计收费基价表》(附表一)中查找确定,计费额处于两个数值区间的,采用直线内插法确定工程设计收费基价。
【第1句】:8 工程设计收费计费额工程设计收费计费额,为经过批准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与工器具购置费和联合试运转费之和。
工程中有利用原有设备的,以签订工程设计合同时同类设备的当期价格作为工程设计收费的计费额;工程中有缓配设备,但按照合同要求以既配设备进行工程设计并达到设备安装和工艺条件的,以既配设备的当期价格作为工程设计收费的计费额;工程中有引进设备的,按照购进设备的离岸价折换成人民币作为工程设计收费的计费额。
求一篇与园林景观有关的文章 2000字左右即可 例如园林在城市中的应用之类的
谢谢
可以发我QQ邮箱 真心谢
一共三篇文章,自己斟酌使用 第一篇:浅谈“尺度概念”在园林中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中,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掌控手段,也是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
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尺度概念在园林中的应用。
一、空间的组织中的尺度概念 空间是设计的主要表现方面,也是游人的主要感受场所。
能否营造一个合理舒适的空间尺度,决定设计的成败。
【第1句】:空间的平面布局 园林空间的平面规划在功能目的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体现出一定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诸如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原则的运用,使道路、广场、建筑、设施等与绿地交错分割,充分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勾勒出明确的平面形态轮廓,表现出极具视觉美感的布局形式。
平面中的尺度控制是设计的基本,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种场地、设施、小品等的尺寸控制标准及舒适度。
不仅要求平面形式优美可观,更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例如3~4m的主要行车道路,两侧配置叶木的枝叶在靠近道路0.6~
【第1句】:5m的范围内应按时修建,用于形成较为适当的行车空间。
【第2句】:空间的立体造型 园林空间中的立体造型是空间的主体内容,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
其造型多样化从视觉审美及艺术性角度而言,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吻合统一,其次要具备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在视觉流程上与周围景观产生先后次序,在比例、形式等构成方面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空间的不同尺度传达不同的空间体验感。
小尺度适和舒适宜人的亲密空间,大尺度空间则气势壮阔、感染力强,令人肃然起敬。
二、植物配置中的尺度概念
【第1句】:园林中利用植物而构成的基本空间类型 (1)开敞空间--用小尺度植物形成大尺度空间。
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
(2)半开敞空间--少量较大尺度植物形成适当空间。
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
其方向性指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
(3)覆盖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限定空间。
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
构成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
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
(4)完全封闭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封闭空间。
此类空间的四周均被植物所封闭,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比如配电室、采光井等周围被植物遮蔽,增加隐蔽性和安全性等。
【第2句】:植物配置中的尺度,应从配置方式上体现园林中的植物组合方式,体现出植物造景的视觉艺术性。
根据植物自身的观赏特征,采用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体现出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感。
孤植、丛植、群植、花坛等植物造景方式都体现出构成艺术性。
孤植树一般设在空旷的草地上,与周围植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适合的视线距离为树高的3~4倍;丛植运用的是自由式构成,一般由5~20株乔木组成,通过植物高低,疏密层次关系体现出自然的层次美;群植是指大量的乔木或灌木混合栽植,主要表现植物的群体之美。
种植占地的长宽比例一般不大于3:1,树种不宜多选。
此外,还有树木高度上的尺寸控制问题,或者纵横有致,或者高低有致,前后错落,形成优美的天际线。
三、铺装设计中的尺度概念 铺装的尺度包括铺装图案尺寸和铺装材料尺寸两方面,两者都能对外部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尺度感。
图案尺寸是通过材料尺寸反映的,铺装材料尺寸是重点。
室外空间常用的材料有:鹅卵石、混凝土、石材、木材等。
混凝土、石材等大空间的材料易于创造宽广、壮观的景象,而鹅卵石、青砖等易于体现小空间的材料则易形成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的形式趣味。
鹅卵石的尺度较小,适合于小范围的地面铺设或者宽度较小的游步道,施工方法多样,可组成图形也较多,观赏性较强。
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用处就是水泥印花地面,是一种造价较低,但形式活泼的地面处理形式。
适合于大范围的广场,可塑造多元化的地形。
石材主要是指花岗岩。
花岗岩的主要尺寸有300mm×300ram、600mm×600ram等,没有500mm×500ram、900mm×900mm等尺寸。
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应用相当广泛,各种主要出入口或者重要景观节点都采用花岗岩。
木材的尺寸随需要自行处理的,在廊架、座椅、平台中使用最多,风格休闲,易加工成形,与其他景观可以很好的结合。
铺装材料粗糙的质感产生前进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小,铺装材料细腻的质感则产生后退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大。
人对空间透视的基本感受是近大远小,因此在设计中把质感粗糙的铺装材料作为前景,把质感细腻的铺装材料作为背景,相当于夸张了透视效果,产生视觉错觉,从而扩大空间尺度感。
总的来说,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选择合适尺度,足以营造个性、亲切、愉悦的环境特征,使之成为城市的象征并具人性化,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质量。
小结:园林设计的任务是表达人平视时视力所及范围和所包含的空间场景,这就要始终模拟人的视点去观查和设计眼前的场景,并用接近人视高度的效果图和局部立面或剖面图体现成果,尺度概念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全面考虑到空间、植物配置、铺装等多方面因素,把握好尺度,从而创造宜人的园林环境。
第二篇:浅谈城市景观元素 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
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创造,焕发出不同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
1. 前言 所谓景观,简言之,就是具有观赏审美价值的景物。
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
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是城市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个城市面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景观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处理,原有场地特点的利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广场、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设施的设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视觉及心理问题。
传统的景观设计概念以绿化为主,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对景观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时在美学上也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所以城市硬质景观大量使用,以效解决这个问题。
2. 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第2句】:1 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
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
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
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
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
第二是安全性。
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
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
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
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
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
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
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
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
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
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
花砖路面 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
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
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
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第2句】:2 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
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
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
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高潮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
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第2句】:3 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
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
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
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
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
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
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
具象的雕塑(如图)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
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第3句】: 结语 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
生态设计是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成败以及环境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的有效途径。
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第三篇:也谈城市景观的植物造景 现代社会是建筑密集、人口稠密的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大大改善,人们向往城市森林,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目前各地园林化城市建设深入发展,使人们对植物造景的认识不仅停留在对美的欣赏和享受,而且意识到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绿色植物是整个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任何建筑物都无法代替的。
用生趣盎然,随季节变换的植物来柔和生硬密集的建筑线条,调剂人们精神上的呆滞与疲劳,这就是植物造景的魅力。
实践证明,大量经过艺术配置的各种植物为人们创造出了具有一定内涵和品味的城市景观,也将为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品味极佳的城市景观风格迥异、独具特色,而有品位、有内涵的植物造景点缀、美化着人们的视野与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是形成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
一、城市植物景观的品味为创造良好的城市植物景观,人们通过对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地面绿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链,但这些只是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内容之一。
城市植物景观应根据该区域居民的容量、居民的文化层次来合理区分生态景观以及视觉景观;应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坚持空间形态规划;应从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和立地环境植物配置多样性,合理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植物与建筑、植物与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植物景观与建筑环境、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系统地交融在一起,创造品味极佳的城市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不是简单地栽一排树,随便造个花坛,草丛中放几块石头即可。
例如:在江西庐山风景区的玉屏峰和天王峰之间,有三棵相传为晋僧所植的古树,一棵银杏,两棵柳杉。
银杏是古活化石,是自然的遗迹,这几棵古树名木是历史象征,又有文化的积淀,于是在它们的周围设计成一个景点——“三宝树”。
这个景点让人感受到了文化气息和品味,有着深远的意境。
城市植物景观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保护是一个地方高度文明的象征,使人想到了远古时代的自然景象,草坪中刻意点缀的几块石头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的乡村气息和耐人回味的野趣。
把资源环境生态诸要素结合起来,把建筑的尺度、景观小品的尺度和树木的高度合理地量化,从空间、时间、自然、人文诸要素来规划绿色生态系统。
适度的户外空间对每个人来讲是必需的,人与自然对话,与人对话交流需要户外空间,那就有公众性、开放性和参与性,没有人参与、感知的绿地是苍白的、缺少品位的,最重要的是要改变现在植物景观中千佛一面的状况。
二、城市植物景观造景的原则植物造景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
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
(一)统一的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样与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一些局部感到支离破碎,失去美感。
过于繁杂的色彩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单调呆板。
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
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
如街道绿带中的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
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
一座城市中树种规划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
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则种类多,每种量少,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
如在竹园的景观设计中,众多的竹种均统一在相似的竹叶及竹竿的形状及线条中,但是丛生竹与散生竹有聚有散;高大的毛竹、钓鱼慈竹或麻竹等与低矮的箐竹配植则高低错落;龟甲竹、人面竹、方竹、佛肚竹则节间形状各异;粉单竹、白杆竹、紫竹、黄金间碧玉竹、碧玉间黄金竹、金竹、黄槽竹、菲白竹等则色彩多变。
这些竹种经巧妙配植,很能说明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
(二)调和的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
植物造景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
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
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
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当植物与建筑物配植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
一些粗糙质地的建筑墙面可用粗壮的紫藤等植物来美化,但对于质地细腻的磁砖、马赛克及较精细的耐火砖墙,则应选择纤细的攀缓植物来美化。
一些与建筑廊柱相邻的南方小庭院中,宜栽植竹类,竹竿与廊柱在线条上极为协调。
一些小比例的岩石园及空间中的植物配植则要选用矮小植物或低矮的园艺变种。
反之,庞大的立交桥附近的植物景观宜采用大片色彩鲜艳的花灌木或花卉组成大色块,方能与之在气魄上相协调。
色彩构图中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一原色同其它两原色混合成的间色组成互补色,从而产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对比色。
它们并列时相互排斥,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
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
如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黄色与紫色为互补色,蓝色和橙色为互补色。
我国造园艺术中常用万绿丛中一点红来进行强凋就是一例。
在很多自然风景林中常以阔叶常绿树为骨架,其中很多属叶片质地硬且具光泽的照叶树种,与红、紫、黄三色均有的枫香、乌桕配植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对比感,致使秋色极为突出。
公园的人口及主要景点常采用色彩对比进行强调,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的感染作用,可使景色为之增色不少。
黄色最为明亮,象征太阳的光源。
幽深浓密的风景林,使人产生神秘和胆怯感,不敢深入。
如配植一株或一丛秋色或春色为黄色的乔木或灌木,诸如桦木、无患子、银杏、黄刺玫或金丝桃等,将其植于林中空地或林缘,即可使林中顿时明亮起来,而且在空间感中能起到小中见大的作用。
红色是热烈、喜庆、奔放,为火和血的颜色。
刺激性强,为好动的年轻人所偏爱。
园林植物中如火的石榴、映红天的杜鹃,开花似一片红云的凤凰木都可应用。
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有深远、清凉、宁静的感觉。
紫色具有庄严和高贵的感受,如园林中常用紫藤、紫丁香、蓝紫丁香、紫花泡桐、勿忘我等进行配植。
白色悠闲淡雅,为纯洁的象征,有柔和感,使鲜艳的色彩柔和。
园林中常以白墙为纸,墙前配植姿色俱佳的植物为画,效果奇佳。
绿地中如有白色的教师雕像,则在周围配以紫叶桃、红叶李,在色彩上红白相映,而桃李满天下的主题也极为突组成,最受中老年人及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欢迎。
园林中植物种类繁多,色彩缤纷,常用灰叶植物很能达到统一各种不同色彩的效果。
(三)均衡的原则:这是植物造景的一种布局方法。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眼。
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
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
如门前两旁配植对称的两株桂花;楼前配植等距离、左右对称的南洋杉、龙爪槐等;陵墓前、主路两侧配植对称的松或柏等。
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一条婉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若在一侧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邻近的另一侧须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四)韵律和节奏的原则:植物造景时配植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
最能体现的是在园路或小径两旁的植物配植。
如两种树种相间配植,象杭州白堤上的桃柳相间;或几棵同种树间植另一种树。
这样,沿路(径)游赏时就会感到不单调,而有韵律感的变化。
三、城市景观的植物造景手法良好的植物造景是提升城市景观品味的重要一环。
植物造景要做到突出生态,尽量保留原有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做到乔、灌、草、花卉合理搭配,切实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而且要充分利用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等造园的手段,表现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
植物造景者应深入自然山林采风,用心去体会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细心研究自然植物群落组合,把有价值的东西带回城市,引入城区。
众所周知,盆景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园林艺术珍品,是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
盆景园艺师运用“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达到“聚景于盆”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美感。
我们也完全可以借鉴盆景的手法来进行植物造景,让植物景观也从盆景造型艺术中获取更为丰富的内容,体现植物造景的作用,展现愉悦的生活空间。
【第1句】:紧缩式造景:自然生长的树木大多枝叶零散,花果稀疏,欣赏价值欠佳。
因此,植物造景时可采取株型紧缩的办法,除选用枝繁叶茂、树冠紧凑的树种外,还必须加以精心地整形修剪,尤其是绿篱和绿球的造型、修剪更应精细,使其枝密叶挤,见叶不见枝。
【第2句】:摸拟式造景:供绿化栽培的花木除行道树、独立树、林带、树丛、竹丛等外,可进行矮化处理。
如绿篱、花篱、香篱、果篱及盆花、盆景等,均应采取控土、控肥和断根修剪等办法,常年保持规定的高度和大小。
其中盆景的矮化培管更为重要,如迎宾松、劲松、梅桩等树桩盆景都是模拟老树的自然姿态造型,常年进行定型修剪,才使老态常存。
【第3句】:衬托式造景:“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古诗人用蓝天陪衬秋水的诗句,我们在植物造景中也可运用这种手法。
如在白色围墙旁边种上先花后叶的紫花一行,培育出低干型的修长枝条,编成大孔花篱,在开花时红白相衬,更显花篱美态。
又如用高矮不同的常绿松柏树种,双行分段间植于白色围墙前,按照山恋起伏姿态,进行定型修剪,使山头高矮悬殊,有的与围墙等高,有的仅及墙高的一半,更有的高矗墙头之上,以白墙和蓝天为背景,更可显示形象的逼真感。
【第4句】:比喻式造景:在花坛或绿篱的绿化基础上,模拟动物形态或自然景象,使花坛和绿篱美上加美,好似锦上添花。
如在大型的花坛当中用竹木铁丝扎成各式模具,用藤本花卉攀缘其上,构成“雄狮怒吼”、“生龙活虎”、“快马加鞭”、“万马齐鸣”等场面。
或在平静的绿篱上修剪成“浮光跃金”、“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伏地长龙”、“蟠龙出洞”等气势蓬勃的景象。
【第5句】:形象式造景:林荫车道的隧道造型是形象式造景的一个范例。
先在行人道的外缘栽上一行矗立的松柏、白桦、水杉等直立性树种,成林后再在行人道与车道之间再各栽一行枝丫伸展的法国梧桐、香樟等,逐年加以整枝修剪,使两旁的树枝伸向车道当中,构成拱桥式的绿色隧道,使行车、行人如入隧道当中,别具一番风趣。
【第6句】:联想式造景:寓动于静、静中有动,这是植物造景中启人深思的艺术手法。
如临风飘拂的垂柳,往往是画家的描写对象和诗人笔下的柳帘。
若将垂柳种植于湖池水畔,向水倾斜,并加以适量整形,使修长的柳条在枝头三五簇生,呈帘状地高悬水面,迎风飘拂,则形影映微波而忸怩。
若在水面的枝头上,用塑料细丝系上两三个水秀花盘,随风飘荡,更富诗情画意。
还如“含羞起舞”也是静中求动的典型造型。
即将含羞草与菊共栽一盆,将菊的枝条增减得弱不禁风,不设伸长支柱,这样,当菊迎风起舞时,则含羞草便会在旁代为含羞。
【第7句】:遮掩式造景:春兰的小朵香花在叶丝中半遮半掩地隐现,比之剑兰花葶的全形裸露,别有一番雅趣。
因此在增减花篱、果篱时采用隐现法设计、使可更显娇姿美态。
如用常绿灌木的栀子花作花篱的边行树种,两边行的中间栽一行矮化的花桃、花石混植,则可在绿色丛中时常隐现各类鲜花。
在女贞的双行绿篱中间植一行矮化的八月桂或月月桂,开花时不但可从绿色丛中隐现小朵黄花,而且还可喷出扑鼻的清香。
在常绿的银边七里香或金心七里香的双行绿篱中栽一行枸骨冬青,到深秋果熟时,则可在黄绿斑斑的七里香叶丝组锦中隐现朱红色的果带图案,为秋冬增添了新的景色。
【第8句】:点缀式造景:高矗云天的龙柏、匍匐横生的地柏、枝枒扭曲的龙爪柳和龙爪槐、树叶绉折如绸的银杏、树干白如霜雪的白桦、一树成林的榕树,以及奇形怪色的方竹、罗汉竹、紫竹、泪竹等都是园林绿化的独特材料,各具独特风彩,若使各安其所,便可各显身手地增添景色。
若能仿照深山老林的自然景象,在林木中进行人工美化造型,增减些“和合树”、“连理枝”、“藤缠树”,以及“天桥”、“自搭桥”等在一般园林看不到的景物,则可更为独特地引起人们的雅趣。
把平凡的自然景物点缀得富有诗情画意,使人们获得自然美的艺术享受。
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和建设,代表着一个地域或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代表着一种时尚和发展潮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与建设更应该关注的是以“人”作为设计主题的内容,不断探索生活气息更为浓重的城市景观内容,更为亲情化的多方位的创作题材。
通过植物造景手段,以突出城市生态环境效益为宗旨,以提升城市景观品味和内涵为目标,充分展示现代城市生态风景艺术美,努力营造植被森茂,林冠霸日,姹紫嫣红,群芳斗艳,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城市环境。
睹若森林华冠,郁葱萧然,处处鸟歌虫吟,蜂飞蝶舞,使自然山林佳景,溶入城市社区,这样才能营造一种高科技含量的“合成自然”——一个生态优美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小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这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很多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黄金岁月”。
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老百姓,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30年我们走过的光辉历程,本报从本期起推出我省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和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讲述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故事和画面。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
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曾经,一家人挤在20平米的小屋里“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房子作为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温馨的处地。
改革开放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在谈及关于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变化时,76岁高龄的杜大爷激动地对记者诉说着房子的故事。
杜大爷虽年已进入花甲,可精神非常好,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思维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那个荒凉、贫穷、饥饿的年代。
“你看过电影吗
看过你肯定记得这样的场景: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屋子里,要住上下铺;一大早起来,居民要排队抢着上厕所;为了子女结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盖屋里长着大树的小房……”这就是我以前的真实写照。
杜大爷回忆说,改革开放前的住房十分紧张,单位没有条件分房,他们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一间二十平米的平房。
“平房是用土坯修的,很简陋。
墙是用土块砌的,上面的木头不算大,但还结实,可木头上面的竹子由于时间过久的原因断了或坏了,房子中间常裂开一条缝,土经常掉下来落在我们的头上。
而且我们一家六口人根本住不下,平时,小孩只好跑到他同学家去睡觉。
尤其是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们经常冻得睡不着觉。
家里来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只好站着聊天,那时的情形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杜大爷说。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观。
最早是有些人在现在的湟光街道两旁盖起了二三层的小楼房。
后来的几年间,楼房已经越来越普遍、越建越高了。
现在我一个人有三间房子,而且面积很大、也很明亮。
我们应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激动总是会在一瞬间表达出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杜老大爷朴素的言语深刻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对我们生活改变。
平地起高楼同样有此经历的侯聚物老人告诉记者,他是山西人,1954年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西宁,刚来时,全家人住在“天主教堂”(现解放商场)后院的土坯房中。
因为侯老上过小学,被招到西宁汽车一厂去上班。
当时因为家里人多,侯老全家9口人就挤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
人多房少,没办法,侯老的爷爷又将30多平米的大房间用木板隔离成三间小房子,三个人住一小间。
“我睡的那间和厨房连在一起,多日的烟熏火燎地把房子熏得黑糊糊的,很像现在的煤房。
”“当我在湟光看到三层小楼时,不禁叫出声,好高的楼啊……”侯老用手比划着,兴奋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1981年,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西宁汽车一厂盖起了第一栋家属楼,侯老有幸分到了楼房,60多平米,5楼。
这时全家人终于有了一个舒舒服服睡觉的地方。
随着侯老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现在他们又搬家了,是80多平米的房子。
“改革让人民生活富裕了,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人们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侯老高兴地说。
破烂平房变成漂亮楼房“学校以前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破烂不堪的几排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栋漂亮的楼房。
”某中学教师魏老师说。
回想起1990年上初中时的情景,今年35岁的魏老师说,以前学校的面貌真是惨不忍睹。
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门窗都是敞口的,没有天花板,冬天用砖头垒个土炉子,刚生火时满教室乌烟瘴气,根本没法上课。
至于宿舍,为了安全,不能生火,一到晚自习下课,一路小跑回到宿舍,钻进冰冷的被窝,冻的直发抖。
没办法,只好两个人挤到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
“前几日有机会到母校转了转,看到了母校的变化,真让人惊喜。
外观漂亮的教学楼,室内窗明几净,教室里真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而且宿舍也全部都是楼房,由以前的20多人的大宿舍变成了现在8个人的宿舍。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给人们的实惠,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魏老师很自信地说。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房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无数栋高楼拔地而起,看到这些像是在做梦一样。
”今年28岁的中学教师孙延魁说。
孙延魁告诉记者,他老家是农村的,从他记事起,家里一直住着三间用木头盖的房子。
但那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经常在半夜弄的一家人用尽了家里的锅碗瓢盆接漏雨。
再后来孙延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执教,学校给他分了一间20平米的宿舍,虽然比在家时好了许多,但来几个朋友时免不了经常打地铺。
去年,小孙在县城按揭贷款卖了一套房子。
家住西宁市经济开发区的李小姐今年25岁,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她在谈及自己的住房时,却显得格外轻松。
李小姐说,“我出生在80年代,是家里的独生女。
所以在购房时,父母会为我做一定的考虑,比如先替我付首付款,或者为我买好房,但我更想靠银行贷款买房,因为我想自力更生。
现在的住房环境相对于小时候好多了,以前虽然我们住的是小二楼,但环境各方面都不好,,青海的楼房由原来多层发展到了现在的十几层、几十层,我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过不了几年我也要考虑重新买房,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由过去的有房住发展到了追求居住环境优越。
”200多平米的房子, 新潮前卫的家用电器。
这在西宁市民看来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可只有李教授才知道其中的波波折折、酸甜苦辣。
李教授永远忘不了当时远方亲戚到家中无处下脚的尴尬局面,也忘不了一家三口争着用书桌的“热闹”场景。
作为高校教授的她,不知把床底那些厚厚的书搬了多少个来回,当她从90年代9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200多平米的房子里。
她不禁感叹到:“国家政策好,尤其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百姓受了益,从以前要求房子宽敞到现在要求房子结构合理、周到,大家的消费观念正在一步步提高,真是可喜啊!”数字见证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青海省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仅为
【第1句】:74平方米,到1988年,已增长到
【第7句】:48平方米,平均每年以
【第6句】:9%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到1997年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
【第9句】:45平方米,至2003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积已增到
【第16句】:9平方米……来,人均居住面积已番了九倍。
据资料显示,2008年西宁市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住房360万平方米,
【第3句】:5万套。
年末建成各类住房
【第1句】:44万套,建成面积140万平方米;其中政策性住房建设
【第26句】:16万平方米。
这样的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5月15日,西宁市二期工程经济适用房作为2008年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计划,二期工程将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万平方米,其中配建廉租住房200套,预计年底前建成。
二期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全省各地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住房困难问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据了解,西宁市此前开工建设的一期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配建240套廉租住房项目,今年6月份符合申请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可入住。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百姓一朝更比一朝好的生活。
改革开放让我们在历史的变革中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幸福,让我们继续向美好的生活奋力奔跑吧
出国去挣“四大件”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出国人员一定不会忘记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的那个院子。
院子内人头攒动,排长队等着报关的,交外汇券的,提货的——人人兴高采烈,旁人艳羡不已。
院外边好多人围着门口,有看热闹的,有想换外汇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个大院,正是出国人员服务公司的所在地。
拿外汇券买“洋货”的日子“在安外大院,大门离仓库有二三百米的距离。
每天早上,当警卫把门往外一开,黑压压的人群就拿着票往里跑,东西实在供不应求。
”国内免税部总经理池学锋至今还能清晰地想起当时的场景。
“那时候在讲改革开放,要把家门打开,让国外的一些文化先进来,咱们的人也要走出去。
而中国要和世界交融在一起,首先要人员流动。
那时,国内的物质需求非常旺盛,但生产能力很差,是短缺经济时代。
有出国人员在国外买了电器等东西背回来,一是影响了国人形象,二是把钱花在国外比较可惜。
所以就想了个办法,设立一个地方给出国人员提供服务,也同时收回外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杂志记者分析了当时的背景。
据记者了解,当时到免税商店买东西,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要出国,并根据政策得到相应的可购买自用物品的数量,也就是所谓的“指标”;二是相对应的一些证明,比如护照等;三就是钱(外汇券)。
受欢迎的日货“83年,国务院就批准成立了我们这家公司。
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是领头羊。
我们从国外,尤其是日本,把商品买进来,再按照有关免税的政策向出国人员提供商品。
商品范围大到摩托车,小到电池,我们都有。
出国人员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当时,人们都崇尚日本原装进口,我们有日本所有的牌子,索尼、松下、东芝、日立、三洋……”池学锋介绍说。
的确,在80年代,日本电器让国人趋之若鹜。
人民银行一位李女士告诉记者:“1988年,我到出差,因为这次出国,得到了去免税店买一个大件的指标。
我挑了好久,最后买了松下的彩电,质量相当好,是原产的,后来用了很多年”。
李女士所说的“大件”也是当时时兴的术语。
池学锋介绍说:“免税店的商品最初分大件、小件和不算件三类。
最初的时候,有旧四大件,即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件也升级了,变成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等等。
小件则有吸尘器、电熨斗等。
再后来,情况又变了,有的小件就不算件了,只分要件和不要件。
政策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而变化的。
”一扇开了的窗“80年代人们的愿望太简单了,就是改善现有的生活。
怎么改善呢——想办法出国挣几大件。
”有人这样形容那个时代的消费观。
但就在这样朴素的消费观影响下,中国人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西方的一些文明随着他们的商品进入了中国家庭。
中国曾经有一度崇尚西方,觉得人家什么都先进,咱们自己生产的什么都不靠谱。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撞击,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与国际交融的过程。
”池学锋这样评价。
“在开放之前,中国注重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什么轻工业。
而在那扇窗口打开了之后,国家开始制订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轻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我们这样的渠道引进国外的原装产品,另一方面加紧走合资的道路,给合资的企业开了口子。
于是,像松下这样的企业就变成了双轨制,一方面在日本维持它的生产线和研发,给我们提供原装的产品,另一方面一条腿踏进了中国,开始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相继建起了40多个厂。
这就造就了国外原装品和合资品同步发展的格局。
后来,国内厂家的基础技术和生产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产品就谈不上原装不原装了。
我们就不做电器了。
”对于电器这块被放弃的业务,池学锋一点也不“心疼”。
他认为,随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业务转向是必须的,而这种升级也是令人欣慰的。
他告诉杂志记者,如今他们的业务已经开始进入后消费时代,“原来我们的商品以日本产品为主,而现在主要以欧洲产品为主。
我们开始走品牌、品位路线,当然,货真价优这个特点是始终保持的。
”:100元的故事说到改革开放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当然要说到钱。
要说到钱,就说100元在我经历中的意义吧,也许,这会让每个人想到自己那本小账,那些经历。
最早接近100元这个数字,是“”上山下乡。
高中毕业了,大学不招生,城市也无法给青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就把青年们下放到农村去,自食其力,叫做“插队知识青年”。
我自食其力在农村第一年的收入,大约有100元。
其中实物收入是粮食300多斤,每斤约1角钱,现金收入约60多元。
当然,粮食的黑市价每斤有1元多钱,但我自己张嘴塞肚皮还不够,哪能去卖
所以一年总收入就只有100元。
我在生产队表现还好,当上了副队长,收入等级较高,每天挣工分9分,最高等级每天挣10分。
因此,这也是“”中一个农民的收入状态。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资是每月27元,军马场的仓库保管员,行政27级。
拿了两年,军马场撤销了,调到部队另一个工程处。
财务科说:“哪来的27级
一级工还相当于25级呢。
”于是我变成一级工,升了两级,拿36元钱。
再一年升到二级,拿42·1元。
这个标准一直拿到我以后上完大学。
42·1元的月工资是化学工业行业的工资,这是除了大学毕业生每月拿56元之外,青年职工中较高的工资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
我记得一个老工人给我扳着指头算账:“现在市场鸡蛋2角一个,我一月挣200个鸡蛋
”当年邓拓写了篇《一个鸡蛋的家当》被批斗撤职。
其实中国老百姓没有金本位,就是“蛋本位”。
也就是说,我刚参加工作的工资是每月100个鸡蛋,到改革开放前变成了每月挣200个鸡蛋。
这就是当时城市青年职工的生活水平,每月挣200个鸡蛋,已经不是一个鸡蛋的家当了,我心满意足。
要问我当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我说过,“唉,如果正常升工资,再加运气好当个官,到退休能每月挣100元钱多好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工资还没涨,我上大学了。
上了大学还发表作品了,发表作品挣稿费,收发室小黑板上常有“叶延滨”3个字,同班同学也有几个奋起写作。
写作还得全国奖了。
1981年,还是个大学生的我,风风光光在中央首长手上领了奖状。
不仅有奖状,还有奖金。
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国家级奖金100元。
少吗
那时我可真是不觉得少,两个半月的工资哪
从此之后,荣誉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奖状了,还有奖金。
1992年,我有幸成为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这专家称号与津贴有关,每月发给特殊津贴100元(刚开始我和另一位“年轻专家”每月只有50元,很快就变成100元)。
这津贴在1993年相当于我工资的一半,按当年物价能买多少鸡蛋没算过,但毕竟一下子涨了50%的工资啊。
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100元面值的大钞。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工资奖金变成多少个100元了,人人心知肚明。
100元就变成人人都熟悉的物件了,100元成了老百姓常招来挥去的平常物了。
于是,在我的记忆中,100元从此不再有故事了。
评价、分析当地某居住区公园(或小游园)规划设计的成败得失。
K11代表是水泥基。
如鑫摩天K11通用型和柔韧性防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