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说人生的句子
【第1句】: 谈谈道教对我们的人生看法
1楼的,不懂不要乱说,你了解道教吗,无知
道教以「重人贵生」为重要特点,不主张人们离弃社会生活而修道。道教中人始终认为,「仙道」不离「人道」。只有很好地履行做人的社会职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谈得上修仙证道。信奉道教,重要的是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贯彻到生活之中,在社会生活中修道、行道、悟道。古云:”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就是说要即世间而超世间,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立足於生活,圆融於生活,服务社会,利益人群,这既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途径。
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
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辅助叙述他人,以我之学识去教导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为大众服务等等。只有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功德圆满,才能名登仙籍。
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和谐有序,个人才会有美好的人生。那麽,如何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呢?道教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一切,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度人经》。道教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是--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度人经》,即所有的人,不分亲疏,都互相仁慈友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像血亲那样亲密。如果每个人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一定会和平安宁。
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
顺应自然,即审时度势,顺应事物发展的本性,不强作妄为。每一个人,从领导者到普通老百姓,只有当他的行为顺应时势,顺应民心,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是蛮干和盲动,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会失败。道教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从对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中总结出来的,不管在什麽时代,始终闪烁著智慧的光芒。
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
推崇俭朴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是道教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踏入了消费的误区,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潇洒,以节俭朴素为寒酸。这种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人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为此债台高筑;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而不择手段,或盗窃抢劫,或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如果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认为,在现代化的今天,崇俭抑奢的古训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意义。让我们继续发扬道教的崇俭抑奢思想,在消费活动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
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
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盘居於大地上,过著诗化般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乐地享受人生。道教引导人们放眼於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这就需要有一种清静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强求,来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为个人的不遇而情绪波动、怨天尤人,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道教的这种思想能够引导人们冷静地面对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无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难,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确立健康的人格。无论人生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可凭借它诗意地盘居在这大地上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第2句】: 道教中一些常说的话,有博大意义的话/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 佛曰:为何不必? ­;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 佛曰:“寻找自我。” ­;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 问曰:“人为何而活?” ­; 佛曰:“寻根。” ­; 问曰:“何谓之根?” ­; 佛曰:“不可说。”
­;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 佛说缘份 佛曰: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 一、前缘 ­; 在佛前沉睡了千年,直到有一天遇到你,我落下一颗忧郁的泪。
­; 佛曰: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我忏悔。佛说:忏悔无用。
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去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为此,我在菩提树下求了五百年。
­; 二、前世 ­; 人若能转世,世间若真有轮回,那么,我们的前生曾会是什么?佛说: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 佛曰:前世,你是我亲手种下的一株碗莲,别的莲都开了,只有你,直到枯萎,也没能把你清丽的容颜展现在我眼前。
­; 我说:前生,你在我的眼睛里;今生,你在我的牵挂里;来生,你在我的血肉里。 ­; 三、约定 ­; 当你我邂逅,碰触了彼此的双眸,我在遥想,你我曾经如何许下前生的约定? ­; 四、何为缘 ­; 佛曰: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 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 五、今生 ­; 佛曰:五百年前结缘来,前生注定非今日。我叩首:若非今日是何日? ­; 佛曰: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那你我的相遇又是前生怎样的缘分? ­; 六、惜缘 ­; 在晨钟暮鼓中初雪飘落,初雪消融,世间万物大约都是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吧。 ­; 我说:我想忘记。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 佛曰:你忘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或者说忘了吧,留存美好,忘记悲哀,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嘛,你说的。 ­; 佛笑得很开心,千百年来佛一直笑得很开心。
­;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 七、来世 ­; 我被雷电锁到了蓬莱仙境,整整过了三千年。
佛说:你的爱不在天上在人间,你到俗世中将看的第一眼就是你这份不朽的尘缘——那化解冰雪的容颜。 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我问:岸是何?苦海又是何?佛说: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 我问:若是世人都上了岸,又到何处找苦海?又到何处找岸? ­; 佛曰:百态之世存百态之人,人即有百态,世也便需百态,又何分苦海与岸,出世入世。
人之生来,历百难而成,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即需要百年而树,便需历百态而成百态,喜则喜矣,悲则悲矣,痛则痛矣,乐则乐矣。一味无欲便树不了人,便失去了人的本气。
­; 佛曰:你记得回来的路,却为何忘了人间的距离。这岸的魂,莫问对岸的魂来自哪里?对岸的魂,莫问这岸的魂渡往何方。
去吧,相忘于黎明时分的奈何桥底。 ­; 八、让我 ­; 佛说:让我普渡芸芸众生。
上帝说:让我大开天堂之门。富裕说:让我们远离贫穷。
慈悲说:让世界充满爱。 ­; 佛曰: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 佛曰:你的魂已在时空间了,披着袈裟念经的和尚,皮囊里裹着有色的欲望。 ­; 九、心尘 ­; 佛说:你心里有尘。
我拍拍手,抖抖衣服,对着镜子整整衣贯。佛说:心里的尘是抖不掉的。
我茫然四顾,一片迷茫。 ­; 佛曰:心里的尘只能用心,才能消除。
于是我用力地。
【第3句】: 关于道家修心的句子
1:无欲无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这些都是强调内心的净化,与佛家的禅定一致。
2:知足常乐,老子强调自足者富。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就是强调要知足,知足者常 乐。否则 老是与别人攀比,只会致悲伤消沉,所以知足对减轻心理负担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物质欲,官欲 财欲高度膨胀的情况下,有了知足观,就会什么事都要适度,过分往往事与愿违。过分会带来内心 紧张,所以只有知足才能有好的心态。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之道,就是告诉人们该争时要争,不该争时不争,现在有的人 事事必争,无形中导致了心理高压,所以对事业的成败及身体的健康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人的一生 要须知要做的事很多,策划好自己何时加何事,何时减何事,理应得到的就增加,不能求到的就坚 决减掉。这样才能保护心态好。
4: 道法自然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 规律,否则就会引起心理不平衡,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拓展资料: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伏羲为远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参考资料:道家思想-百度百科
【第4句】: 求道教经典语录
【第1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2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第3句】: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第4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5句】: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第6句】: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参考《度人经》、《老子》、《吕氏春秋・贵生》、《云笈七签》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经》、《阴骘文图说》 、《白话劝戒录》、《感应篇图说》。《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
【第5句】: 有没有好的佛学经典,道学经典的讲的是人生感悟,等等的句子和书籍
金刚经:《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着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抱朴子:《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葛洪写成《抱朴子》内外篇。
南华经:《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战国思想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汉书 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第6句】: 佛教和道教的经典语录
佛教经典语录 【第1句】:一切皆为虚幻。
【第2句】: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第3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4句】: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第5句】: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第6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第7句】: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第8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9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10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道教经典语录 【第1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2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3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第4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5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6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7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8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9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10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11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2句】: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3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14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15句】: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16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7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18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第19句】: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20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第21句】: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2句】: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23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24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25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第26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7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28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29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30句】: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1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32句】: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第33句】: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4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5句】: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第36句】: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7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38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39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第40句】: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第41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42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43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44句】: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第45句】: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6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第47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8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第49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50句】: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