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国际音乐比赛感言
写一篇:国际标准舞比赛后的感想。
我也不会,我也想问问大家
合唱比赛感想作文800字
听德国柏林交响乐音乐会有感 之一:震撼的艺术 音乐——神圣,而不屑于庸人的膜拜。
音乐——优雅,而让人撕裂精心包裹的面具。
音乐——深邃,而让人的灵魂归入虚无清爽。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悠长,迭荡,宏响,得拥有怎样的勇气,修养,才华的人才能演奏,才能指挥
让喋喋不休的虚伪闭上它残缺的嘴巴,这是交响乐的宗旨。
从枯绝的灵感中寻找灵感,这是其成功的来源, 你听,曼妙雄伟的声音,优美拨人的旋律,瞬间将你的不适,怠倦,恐惧,以及神经质都随之升华。
到那时,你才真正明白,在炙烈的光明中寻找黑暗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哪怕是你用上了鼻孔。
震撼的艺术,是在绝对寂静中才爆炸出的声音。
震撼与惊悚,原本不是一个词,但在交响乐中,却偏偏这样怪异而自然的重合了。
这样的音乐,带给你的,是血肉的质感。
就像是捣碎了自己灵魂似的。
之二:丑陋的听众 昨日晚, 9月21日,往四川省锦城艺术宫观看8:00开始的德国柏林交响乐团演奏。
音乐,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据说,在欧洲,人们在前往观看交响乐时,都会正正规规的穿上西装,打着领带。
而这样的行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无疑是神经,以及不可思议的举动。
很快,拿着花380元买来的甲级票入场后,(门票分为VIP票,特级票,甲票,乙票,丙票。
)我坐在第四排,是诺大的演出厅里靠前左方的位置。
不久,头顶灯光一暗,众多穿着黑色燕尾服的人从幕后走上了舞台,拿着各自的乐器,纷纷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等各位交响乐乐团团员纷纷准备完毕,一位仪态略显威严的西方人走上台来,他是乐队指挥夏.巴道尔,随着他的上台,台下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口哨声,尖叫声,不知情着,指不定还以为这是在搞什么大型婚宴活动。
这时,我往四周略一扫视,发现还有众多位置空着。
我不由得联想到,明天蔡琴的演唱会一定全场爆满。
指挥者一挥乐捧,乐声轰然奏鸣,第一曲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
此曲起伏悠长,共分为5段,这一曲完毕,前半场也就完了。
而后半场,则是6首较短的圆舞曲以及快速波尔卡,2首中国交响音乐。
最后,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这整个曲目单里的11首交响乐,除了两首中国交响乐,外加一首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没听过以外,其他的都基本上听过。
但即使听过这么多遍,仍然是百听不厌,很快就融入了乐曲当中。
大概音乐会进行到40分钟时,我已经有些情绪失控了,因为我后面的两个女的,不大,约7~8岁,一直打闹个不停,声音之大,几乎小半个演奏厅都能听到,我清楚的感到众多目光看向这边,我也愤怒的看了她俩数次,但她二人却视而不见,我努力数次让自己平复心情,却始终做不到。
心中不禁暗叹,唉,买门票那380块钱啊,就这么被两个小屁孩给糟蹋了…… 再也忍不住,转过头,稍稍提醒了那两个小女孩,她俩一愣,随即闭上了嘴巴。
我这才转过头,继续聆听。
我刚一转过头,却又听见叽叽喳喳的声音,我心中暴怒,刚想转过头去教训教训这两个小家伙,却突然发现这叽叽喳喳的声音并不是那两个小女孩的声音,而是这两个小女孩的父母。
刚才由于两个小女孩的声音过大,我没发现,这下可好,她俩的声音一闭,俩父母的声音立刻就突出来了。
我这儿听得清清楚楚。
暗叹一口气,实在是无语也。
我不禁想起原来于网上看到的国外在公共场所,用中文写上“请勿大声喧哗。
”“请勿随地吐痰。
”的一系列事情。
中国人啊,连交响乐音乐会的气氛都可以污染,实在是强,I服了。
好不容易,熬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完毕,我毫不犹豫的起身,后转,朝后排走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安静,人少的位置,约在14排左右。
心想,这下可以免受骚扰了。
谁料,才坐下来没好一会儿,就听到周围时不时响起手机声,我不免疑惑的拿起节目单,另一面上,的确写着“入场请自觉关闭手机等物”。
更有甚者,居然直接大大咧咧的就在这里煲起电话粥来。
下半场斯特劳斯的古典音乐又被现代杂音伴奏了
真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哦,祖国,五千年文明,你让我怎么理解你
江南三月琵琶曲作者
琵琶曲《江南三月》作曲:王惠然王惠然(1936- ),浙江镇海人。
生于上海。
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首届中国艺术节金杯奖、会演指挥奖获得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琵琶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多次出任中国和国际级比赛评委,乐器制造厂顾问,现任珠海女子室内中乐团艺术总监,前卫民族乐团艺术指导兼指挥。
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与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
从小酷爱民族民间音乐,十三岁起自学琵琶、月琴等,立志从事民族器乐的演奏和创作。
其演奏富有激情,处理细腻。
曾创作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天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
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另著有《柳琴演奏法》一书。
2008年2月16日,王惠然爱徒在国际比赛获金奖,他自己筹办的中国首届柳琴大赛也有于2008年7月在珠海举行
个人感言:“以前珠海很多市民根本不认识柳琴这种乐器,但这次两个孩子获奖,让我觉得非常开心和欣慰,因为这也是珠海本土的柳琴选手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奖项,我相信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人了解柳琴,喜爱柳琴。
”
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有的音乐与歌曲
我写论文的时候找到的资料: 《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原创音乐,整部电影中的音乐,是以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旋律和文 革、苏联、朝鲜歌曲构成,成为本片的一大特色。
1. 随着姜文充满感情的画外音的结束,一片湛蓝的天空在静场中出现了,稍顷,激越的音乐骤然响起,***那只全中国人们无比熟悉的巨手和头部,在下摇的镜头运动中缓缓入画。
接着,歌声响起来—— 革命风雷激荡 战士胸有朝阳 ***呀*** 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您讲 您的光辉思想像雨露阳光 哺育我们成长 您的革命路线像光辉灯塔 指引我们胜利航向 用忠于您的红心 铸成伟大长城 用保卫您的意志 结成铁壁铜墙 伟大领袖*** 我们衷心敬祝您老人家 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 歌声中,是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组接,充分显示了姜文的导演才华。
这首歌不是老唱片,是由刘维维重新演唱的。
1969年。
全国都在都唱这个歌,当时的唱片里,是一首节奏舒缓的男声独唱。
没有姜文在片中渲染得那样大气磅礴,更没有100多人的交响乐队与大合唱。
这首歌的歌名是《***,革命战士敬祝你万寿无疆
》。
从作品来看,作曲很有才华,四个乐段构成的全曲,起承转合自然顺畅,乐段之间的衔接逻辑性极强,一气呵成。
2. 军用运输机从摄影机的头顶冲上蓝天后,向远方飞去,接着镜头切换到教室的墙壁,节奏骤然舒缓下来,动效也营造出十分静谧的氛围。
接着,歌声由弱渐强地响起来—— 远飞的大雁 请你快快飞 捎封信儿到北京呀 翻身的人儿想念恩人*** 手捧语录本 眼望北京城 为革命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革命派战士想念恩人*** 接着就是马小军从窗外看三个10岁左右的女孩子,在***画像前一边唱一边跳。
接着教室的玻璃突然被飞来的一块砖头敲碎和女孩子惊恐的喊叫…… 这首歌曲的歌名是《想念***》,但人们更喜欢称它为《远飞的大雁》。
就像《我的祖国》,人们更喜欢称它为《一条大河》。
随着歌曲的流传,歌词也在发生着变化。
比如“翻身的人儿”有唱成“翻身的农奴”的,“手捧语录本”有唱成“手捧红宝书”的。
而热爱自己所参加的组织和派别、又十分想念***的人,更把“革命派战士”临机改成“硬骨头战士”、“八•三一战士”等等。
这样,这首有着十分鲜明的藏族韵味的歌曲,便成为“造反派”们抒发感情的首选歌曲,因为它委婉、甚至有些缠绵。
刚刚从武斗的炮火硝烟中走出来的人,唱一唱它,还真有些96年前巴黎公社战士的感觉
这样,在1969年最流行的三首歌曲,姜文在电影的开头部分,便用去了两首
以后别人再拍那个年代的电影,背景音乐真就不好办了——只剩下《满怀激情迎‘九大’》这一首了。
而且《想念***》成为影片前后照应的音乐伏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沧桑感。
任何一个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听到此曲,大多为之动容。
这并不是说,人们是如何的想念***,如何的怀念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是这首歌的每一个音符,无不浸渗着人们的青春、理想、年华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怀…… 3. 除去马小军和他的伙伴们追逐时的那首非文 革乐曲《骑兵进行曲》后,第三首歌曲就是《友谊的花开万里香》了。
在影片中,它是作为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的背景歌曲—— 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在开放 朋友们啊来自远方,来自远方 亚非拉朋友手挽手, 友谊的歌儿高声唱,高声唱 火红的太阳放光芒,放光芒 朋友们啊欢聚一堂,欢聚一堂 小小银球连四海 友谊的花开万里香,万里香 这首歌在当时很是著名,是纪录片《万紫千红》中的插曲。
《万紫千红》纪录的是北京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电影,很好看。
影片放映后,这首歌很快成为大陆外交活动的主打歌曲,在大城市里,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会唱。
身在北京的姜文当然更会。
但是影片中的歌词是很不准确的,或许因为它是重新录制,姜文凭记忆写下来的,或许是当时北京有这个版本。
在影片中,冯小刚和夏雨都又蹦又跳的,西哈努克的轿车在他们眼前风驰电掣般地弛过,车内,西哈努克双手合十向窗外的人群致意的身影一掠而过,颇有些幽默色彩。
但是在史实上,这位流 亡元首大多是站在敞篷车上,向欢迎的人群频频招手,脸上挂着他那惯有的王子般的微笑,身边,是他那美丽典雅的夫人莫尼克公主。
他在1972年5月来沈阳时就是这样的。
那一天沈阳几乎是万人空巷。
从1965年刘少奇陪同一个国家元首来过外,沈阳已经多年没有看到国外的元首了。
现在,国家改革了对外礼宾制度,迎接外宾再也不搞这些劳民伤财的活动了。
细想想,也是件好事。
再者说,现在的人也不像那时候那么听话了,再组织这样的活动,还真挺令人头疼的。
别的不说,你再让孩子在街上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家长都不干
还有那整齐划一的服装、标语、彩带……谁出钱
4 朝鲜人民军合唱团的演出在我的记忆中很是模糊,我只记得有一个人民军协奏团。
但片中那个苏式建筑我很熟悉,这就是现在的北京展览馆。
我在1996年在那里看的广告《饕餮之夜》,全程6个小时,观看中间还给一顿便餐。
票价是400元——当然,是公费。
当展览馆的塔尖拉出来时,汉语的《金日成将军之歌》响起来了。
这首歌过后,便是《卖花姑娘》里的那首最著名的插曲,但这次是朝鲜语的了。
翻译成汉语大致是—— 春风年年吹遍草原,鲜花开满山 失去祖国也受不到春光的温暖 鲜花啊,鲜花,哪年哪月 你才能真正开在我们的心间 不怕冰雪,不怕严寒 不怕严冬再冷 遮不住红太阳万丈光焰 让我们把百花的种子 撒遍祖国三千里锦绣江山 这时于北蓓(小陶红)把撇着八字步的张晓梅(左小青)领到这群臭小子面前,马小军(夏雨)开始和她套磁…… 这个情节使我想到今天的北京姑娘。
我告诉没有去过北京的人,分辨是不是北京姑娘十分容易——只要你看到略施淡妆甚至素面朝天、穿着低调而又有品位的,一定是北京姑娘。
她们在夏天往往穿着一条宝石兰的牛仔短裤,露着两条小鹿一样的长腿,周身洋溢着自信与随意。
她们去北图、去人艺剧场、去美术馆、去21世纪剧院…… 扯远了,还是回到音乐上来。
我一点不怀疑这首歌曲的优美,而且经常吹奏或弹奏;但总觉得耳熟,因为它非常像一首经典的西方儿童歌曲(名字忘记了,小学的音乐教材里就有),旋律基本一样,只是个别音型有些改动和在曲式上作了扩展。
在《卖花姑娘》中,这首歌曲也像《远飞的大雁》一样,开片有,结尾还有。
只是开片是乐曲,结尾是领唱和合唱。
我个人认为,这首歌是《卖花姑娘》中最有深度的歌曲。
5. “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播送完了。
”接着,那首全世界无产者的歌(乐曲)响起来。
它的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电影中,《国际歌》的出现往往是在监狱里,比如在《空军一号》中,当恐怖分子的头头昂首挺胸地走出监狱时,狱友们便齐声高唱《国际歌》。
在如何把共 产主义妖魔化上面,好莱坞是很有一套的。
姜文对采访者讲,在送审时,这个地方受到了质疑,因为,在这首歌曲的演奏中,马小军和哥们儿们正在用板儿砖、刃器等,在一个小胡同里同另一伙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马小军手里的一块板儿砖,结结实实地敲在对方一个被逼到绝路上的同龄人的头上…… 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马小军击败了同是无产者的后代的同龄人。
看到此处还会激活我的记忆,我也曾亲眼目睹过这样的场景,只是是一群年龄比马小军大得多的高中生。
那是在1967年,这群高中生还没被赶到农村、同时又没参加什么正经的派别组织,便成天在街头滋事。
过程几乎和影片中的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地点是在我们街道(那时叫公社)墙外一个施工工地。
那里码着一垛垛的红砖,用起来特别方便,不用像马小军他们那样,还得在脖子上挎个书包,把砖头装书包里——多沉哪
我们打架时已经有了徒手博斗的最普遍使用的一招——电炮。
所谓电炮,就是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用直拳或勾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击对方的嘴和鼻子这一区域,那鼻子里会在瞬间流出殷红的鲜血…… 我就挨过电炮,当然,也对别人使用过电炮。
要不是后来突然鬼使神差地迷上了音乐,也许早就学坏了,也许早就被捅死了…… 6.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歌声在莫斯科(老莫)餐厅里响起来。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象征。
文 革年代是不可能在这里唱这支歌的。
许多人误以为这支歌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其实错了,它诞生于1938年。
那时候,希特勒走向战争的第一步——吞并他的祖国奥地利的阴谋,才刚刚开始付诸实施,3年后,“巴巴罗沙”才正式启动。
喀秋莎,多美的名字
多美的俄罗斯女孩子的名字
但是在东线作战的德国、意大利以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士兵,最怕听到这个名字,因为它象征着崩溃和死亡。
“喀秋莎大炮”可不像俄罗斯女孩子那样典雅,它那震天动地的吼叫,足以摧毁这些重蹈拿破仑覆辙的人的意志和神经…… 但在此刻,在莫斯科餐厅里,这首歌曲却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小坏蛋(王朔)被大家架起来,像一个用高射机枪击落了德国“斯图卡”战机的机枪手般的自豪——因为他制止了一场必将是空前的喋血…… 《喀秋莎》是我们公司艺术团的保留节目。
男中音独唱,当演唱到高潮时,10名身着当时苏军军服的女孩子齐刷刷地敬着军礼上了台,高统军靴、露膝短裙、宽皮带、船型帽……真漂亮
演唱者被观众遗忘了,大家看着这群姑娘眼睛都不想眨了…… 这首歌曲在舞厅里也经常被奏响,是跳“快四”时用的。
我很反感,总觉得有些不严肃。
7.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问世于1956年。
这样一首短小而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1956年,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反映苏联全运会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
电影厂邀请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为影片配乐。
索洛维约夫与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影片写了4首插曲,其中之一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歌曲既有俄罗斯民歌朴实无华的特色,又有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风韵。
短短的一首四个乐句的小歌,却极富调式上的变化——第一乐句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
而且四个乐句并不是一般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结构,乐句之间决无对称,决无完全相同的。
且在切分音、强弱的设置上也颇具匠心。
史料记载,当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他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
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
”这使我想起乔羽老人在写毕《难忘今宵》后,台里的一个女孩子来取,她看了一眼后便叫起来:乔老,您写的是什么呀
这也太……那位苏联大人是僵化,这位中国小孩儿只能说是浅薄了。
电影上映后,这首歌曲受到了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异乎寻常的欢迎。
不知那位可敬的负责人听说后会作何感想。
这又使我想起了我国的词作家张藜,他在初学写歌词时,曾将自己的习作拿给当时的某音乐学院院长看。
院长看后说,小伙子,你不是干这个的料。
看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真是一点不错。
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开幕前的两个月,联欢节筹委会决定,选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参加联欢节歌曲大赛。
于是,这首并非为大赛而作的歌曲一举夺得了金奖。
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向莫斯科依依惜别。
自此,这首只有四个乐句的小歌迅速传遍了全世界。
1958年,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在莫斯科举办,一等奖获得者、美国青年钢琴家范•克莱本,在告别音乐会上激动地弹奏起这一乐曲,全场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听众们都站起来,随着他的弹奏齐声高唱。
1959年,苏联设立以“列宁”命名的最高荣誉奖,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五首歌曲荣获首届列宁文艺奖。
直到苏联解体为止,以歌曲作品而获此殊荣的,仅此一人。
1962年,肯尼•鲍尔用英语录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由曼•库尔蒂斯填词,取名《莫斯科之夜》)成了美国当年的畅销唱片,我们知道,在“冷战”期间,美国几乎是从不介绍苏联歌曲的(因为美国的宣传是,共 产主义制度下的苏联一片漆黑,怎么会有音乐与爱情呢
)。
法国作曲家兼歌手弗朗西斯• 雷马克用这首歌的曲调另填法语歌词,取名《春天的铃兰》,在法国唱红一时。
苏联的“若克”歌舞团在巴西访问演出,演唱巴西的《桑巴》,全场观众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回报。
骑着阿拉伯快马的撒哈拉骑手,用最稀有的豪萨语唱着这首歌来到尼日利亚。
在芬兰、几内亚,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到处都可以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无疑已属于全世界。
因为它以朴实、真诚的音乐语言,唱出了全人类共同的心声——爱。
长夜快过去 天色朦朦亮 衷心祝福你好姑娘 但愿从今后 你我永不忘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可惜,马小军把爱弄走样了,真可惜。
8. 列车呼啸着斜穿银幕,歌声又响起来了—— 东海扬波红日升 南岭起舞飘彩云 珠穆朗玛雪峰献哈达 草原上赞歌唱不尽 啊,*** 大江南北留下了您的足迹 五湖四海回响着您的声音 您指引革命航创乘风破浪 您和各族人民心连心 《颂歌献给***》。
这首是原唱,一听便是。
列车上,马小军一家含悲忍泪地向着目的地进发,去给亲人奔丧。
姜文在奔丧的情节中选用这首歌,我觉得主要是看中了歌曲奔放的情绪和欢快的节奏。
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便显现出来。
这种反差使我想起80年代末期,样板戏重新在大陆唱起来时,一些当年受 过 迫 害的人提出了疑义,原因很简单,当年造反派在对他们实施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时,便播放样板戏,且声音弄得很大。
在一片锣鼓家什和西皮、二黄的唱腔中,用极富创意的刑罚或报复、或取乐。
想一想,当三角带呼啸着落到身上时,当带铁扣的皮带落在头上时,耳边回响的却是杨子荣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或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啊
纳粹在对犹太人实施灭绝时,也是这样做的。
当从欧洲运来的犹太人到达死亡营后,车站的喇叭里播送的竟然是《蓝色多瑙河》
当这些注定要死去的人赤身裸体、排着长队按次序走进毒气室时,喇叭里播送的仍然是世界名曲
看来恶者在行恶时思维逻辑大同小异。
不同的是,德国党卫军是在以此平复犹太人的恐惧,以防止生乱,影响效率;中国造反派更多的是掩盖被折磨者那撕心裂肺的哭叫和哀求。
我刚入厂时正是对造反派进行清算的时候,在一次揭批大会上,受害者控诉过这样一件事,造反派对自己折磨人的老一套玩腻了,便想出了更富有创造性的刑罚:当他们由于生理的需求要小便时,便令被他折磨的人张开嘴,喝他们从体内直接排泄出来的尿
记得当被害者讲到此处时,全场一片强烈的骚动…… 似乎是一夜之间,中华民族便迅速地完成了从礼仪之邦到野人之邦的退化。
这真是个奇迹
我接触过几个当年造反起家的大小头头,我主动和他们交谈,认真地观察他们的言行,想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看出和我们不同的东西。
看不出什么,他们和我们一样。
但当我恶毒地下了套子,引诱他们讲文 革时的事情时,他们终于露出了和我们不同的一面:那就是——潇洒。
他们笑嘻嘻地讲着武斗,讲着批斗,讲着他们那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所以陈云说,对于“三种人”不是使用不使用的问题,而是根本不能用。
9. 乘坐54次去北京,当列车驰进北京城郊时,正是太阳升起的时候。
这时,我最愿意从铺上爬下来,抻着懒腰,打一个哈欠,然后坐在边座上,望着近在咫尺的北京,轻轻地哼唱起来—— 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 庄严的乐曲报导着祖国的黎明 啊,北京啊,北京 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 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 各族人民把你赞颂 你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1972年10月2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首歌曲,由李光羲演唱。
同时播出的还有由张振富演唱的《雄伟的天安门》(张振富唱得不是很好)。
一年以后,我听到了由张越男演唱的《北京颂歌》。
男高音变成了女高音。
别说,张越男演绎的确实有些新意,难怪作者说:张越男挽救了这首歌。
不管人们出于怎样的政治态度,对北京的向往却几乎是如出一辙:一辈子不进京,不如不托生。
这是我老妈常说的一句话。
1970年,我的一个同院的同学去北京亲戚家。
羡慕啊,北京有亲戚
那时候,北京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圣地。
那时我正在安装半导体收音机,成天和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磁棒、线圈打交道,便让他给我在北京买一支高频三极管。
他问我高频是什么意思
我说你别管了,到了五金交流商店卖货的都懂。
接着就开始和他通信。
记得当写到北京两个字时,心里又苦又酸又甜。
毕竟,我的信能够到北京了,能够在北京的邮局和邮递员的邮包里,在北京的大街上转一圈了,说不定还能经过天安门哪…… 后来同学回来了,三极管也买来了。
到底是首都,看人家那三极管,精致、小巧,还是天蓝色的,看着就会使你产生有关太空的联想
我急切地将它安装在线路板上——打开开关,没有反应。
再试,还是没有反应。
我只好用电烙铁把它化下来,拿着它找一个懂行的人一问,告诉我,这是低频的。
好心疼,两块多钱哪
能看20场电影啊…… 这件事使我对北京人的素质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现在,看着马小军和他那群狐朋狗友,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小胡同里扭着腰奋力蹬车的镜头,有着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因为此时的背景歌曲就是《北京颂歌》。
我立刻回想起我那枚没有了用处的低频三极管。
因为正是在那个年代,我第一次领教了北京人的服务质量。
龙应台离开北京后,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吵架》。
讲述了她在首都机场所遭遇到的自己同胞、机场工作人员那低劣的品行和低下的素质。
北京人坐不住了,一改往日那生为天子脚下臣民的傲慢与懒散,开始在报纸就这片文章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因为这是一个海外作家写的,他们当回事了。
一个即将第一次去北京的人问我,到北京如何不受欺负
我告诉他:第一,和他干,彻底干垮他;第二,和他装,装北京人——当然这一条第一次去的不行。
只要不是官方活动,我到北京就立刻撇起几乎可乱真的京腔,见到老太太不喊“大姨”,喊“大妈”,见到老头子不喊“大叔”叫“大爷”(如:大爷,刘家窑怎么走
),要控制好调值(沈阳话调值高,特别是阴平词汇的发音),注意拖腔…… 一次在一个公汽上,一个外地人对售票员(一个小伙子)说,你少找我钱了。
那个小伙子说:多新鲜哪
我会少找您钱
这个外地人也不含糊,到底把帐算清了。
那个小伙子心有不甘地开始退款。
外地人自然还要说上几句,小伙子不干了,说:别嚷嚷,别嚷嚷,嚷嚷什么呀你
接着他又说了许多难听的话,接着车里的人便听到连通州都能听到的清脆、响亮的一声——啪
外地人可能知道自己说不过北京人,反正也不是君子,于是便动手了。
那个小伙子真是个君子,捂着火辣辣的嘴巴继续白话——但决不还手。
讲了这么多北京的负面,是因为北京身上的责任太重了。
50年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将接近美国,那时的北京,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超级大国的首都了,北京人的国民素质当然应该和这个地位相匹配。
那时候,真的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 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 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 你迈开巨人的步伐 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 当然,那时候,笔者已经不在人世,今天艺苑中的大部分网友,也已经进入古稀之年。
但谁不愿意看到自己国家的强盛呢
谁不愿意自己国家的首都是世界第一文明之都呢
10. 黑白画面:镶嵌在塑封中的***小照轻轻地摇动着;车窗外,是十里长安街、天安门…… 与之同时出现的,是《想念***》的旋律。
接着,当车中的人们站在车里,眺望着与少年时代有着天壤之别的北京时,藏族青年女歌唱家泽娜卓玛的藏语《想念***》响起来…… 电影学者戴锦华对该片的定位是——青春残酷物语。
姜文的观点是——文化大革命再不好,毕竟使我们少学了许多没用的东西。
演员傅丽莉说:“如果不是《美国往事》拍在它的前面,这片子一定能成为世界名片。
” 笔者要说的是,尽管《美国往事》拍在它的前面,它也一定能成为世界名片。
让岁月去验证吧 出自“老三届”网站
求一篇关于志愿者活动的英语作文
根据国务院的“限塑令”,自2008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实料购有偿使用制度,超市、商场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你写一篇英语短文,要求包括以下内容:现状:目前中国每天消费近30亿个塑料袋,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限塑令的意义:减少塑料袋使用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
参考词汇:禁令ban意识awareness提倡advocate
【第2句】:参考范文Theproblemof“whitepollution”causedbyusedplasticisbecomingincreasinglyserious,inwhichplasticshoppingbagsplayanimportantrole.InChinaaboutthreebillionplasticshoppingbagsareconsumedeveryday,whichresultsinagreatwasteofresourcesandheavyenvironmentalpollution.Luckily,Thegovernmenthasputanationwidebanontheuseoffreeplasticbags,demandingthatallstoresandsupermarketsnotprovidecustomerswithfreeplasticbagsafterJune
【第1句】:Therulewillundoubtedlyreducetheuseofplasticbagsandenhancethe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Itishighlyadvocatedthatweshouldturntoclothbagsandshoppingbasketsfromnowon.迎奥运之前迎奥运之后学校每周两节体育课,并且有时被文化课占用每天一小时体活课,师生一起开展户外活动学生只顾学习,忽视运动锻炼重视锻炼,认识到身体好可以促进学习参考词汇:忽视neglect
【第2句】:参考范文Astheformreflects,withtheBeijing2008OlympicGames’drawingnearerandnearer,somepositivechangeshavetakenplace.Beforethat,eachweek,onlytwoso-calledPElessonswerescheduled,duringwhichsometimeswewereactuallyhavinglessonssuchasChinese,Math,Physicsandsoon.Mostofus,whomainlycaredforourstudies,alwaysneglectedphysicaltraining.Luckily,theOlympicscome!Nowadays,incontrast,wespendmoreofourtimedoingphysicalexercise,forwhichonehourisarrangedeveryday.We,alongwithourteachers,organizesomeoutdoorevents.Havingrealizedthatasoundbodycan,inturn,helpustolearnmoreproductively,weourselvesbegintopaycloseattentiontoourphysicalhealth.你将带领一个来自美国的奥运旅游团游览某城市一著名的旅游景点---XXX。
请用英文写一个关于XXX和活动安排的口头导游词,主要内容包括:
【第1句】:欢迎来到XXX城市,我很高兴成为你们的导游;
【第2句】:XXX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第3句】:XXX是XXX市的历史性建筑,是XXX的发源地;
【第4句】:“XXX”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5句】:祝愿大家在XXX玩得开心。
【第2句】:参考范文LadiesandgentlemenWelcometoXXX!Ifeelhonoredtobeyourguidefortheone-daytourtotheXXX.Firstofall,onbehalfmytravelagency,I’dliketoextendmywelcometoallofyou.Ourschedulefortodayistovisitthefamousscenicspot---theXXX,whichisthehistoricarchitectureinthecityofXXX.AstheoriginofXXX,theXXXhasbecometheworldculturalheritage.I’mquitesurethatyouwillbeimpressedbythebeautyoftheroyalconstructionandthelonghistoryofthecityaswell.Wishyouhavegreatfunduringthewholeday!Ok,next,IwillshowyouaroundthewholeXXXandintroduceitindetailstoyou
付雷个人简介
1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名著十五部。
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
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优美的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萧邦的赏析。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傅雷的悲壮弃世,不但是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荒谬绝伦的文化大革命的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尊严。
“永远的傅雷先生”活动年谱 日期:年谱 ⊙1921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天主教教会学校)读初中。
⊙ ⊙ 1924年,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辞激烈,为徐汇公学开除。
仍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 ⊙ ⊙ 1925年,在大同大学附中参加“五卅”运动,上街游行讲演,控诉帝国主义的血腥暴行。
9月习作短篇小说《梦中》,发表于次年1月《北新周刊》第
【第13句】:14期。
⊙ ⊙ 1926年,在北伐胜利的鼓舞下,与同学姚之训等带头参加反学阀运动,大同校董吴稚晖下令逮捕,母亲为安全起见,强行送子回乡。
8月写短篇小说《回忆的一幕》,发表于次年1月《小说世界》第15卷第4期。
秋后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 ⊙ 1928年,到达马赛港,次日抵巴黎,途中写《法行通信)15篇(1月2日至2月9日),陆续发表于当年《贡献旬刊》第
【第1句】:2卷各期。
后为文学家曹聚仁所推重,编入《名家书信集》。
本年开始留法四年。
为学法文,试译都德的短篇小说和梅里美的《嘉尔曼》,均未投稿。
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 ⊙ 1929年,在瑞士莱芒湖畔,译《圣扬乔而夫的传说》,载于次年出版的《华胥社文艺论集》。
是为最初发表的译作。
9月返回巴黎后,就投人休养中开始翻译的丹纳《艺术论》第1编第1章,并撰写《译者弁言》,载于《华胥社文艺论集》。
⊙ ⊙ 1930年,撰写《塞尚》一文,载同年10月《东方杂志》第27卷,第19号。
⊙ ⊙ 1931年,译屠格涅夫等散文诗四首,以“小青”、“萼子”等笔名发表于1932年10月至1933年1月的《艺术旬刊》。
译《贝多芬传》,后应上海《国际译报》编者之嘱,节录精要,改称《贝多芬评传》,刊于该《译报》1934年第1期。
11月与刘海粟合编《世界名画集》,并为第2集撰写题为《刘海粟》的序文。
由中华书局出版。
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
编写美术史讲义,一部分发表于《艺术旬刊》。
译法国Paul Gsell《罗丹艺术论》一书,作为美术讲义,未正式出版,仅油印数百份。
⊙ ⊙ 1932年,与留法期间认识的庞薰琹和在上海美专认识的倪贻德,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意欲为改变现状有所作为结成“决澜社”,公开发表《决澜社宣言》。
傅雷在《宣言》上签了名。
并与倪贻德合编《艺术旬刊》,由美专出版。
9月筹备并主持“决澜社”第三次画展,即庞薰琹个人画展。
9月为庞薰琹个人画展写短文《薰琹的梦》,刊于同月《艺术旬刊》第1卷第3期。
10月译George Lecomte文章《世纪病》,刊于同月28日《晨报》。
10月至次年5月为《时事新报》“星期学灯”专栏,撰写《现代法国文艺思潮》、《研究文学史的新趋向》、《乔治·萧伯纳评传》、《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底前途》和《现代青年的烦闷》等5文;并翻译《高尔基文学生涯四十周年》、《精神被威胁了》和《一个意想不到的美国》三篇。
为《艺术旬刊》撰写《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文学对于外界现实底追求》等文章四篇;美术史讲座十一讲:世界文艺动态十八则;以“萼君”、“萼子”、“小青”等笔名译短诗五首;以“狂且”笔名译拉洛倏夫谷格言二十六则;以“疾风”笔名译斐列浦·苏卜《夏洛外传》十二章。
⊙ ⊙ 1933年,所译《夏洛外传》全书付印,冠有《卷头语》及《译者序》。
9月以“自己出版社”名义自费出版。
9月母亲病故。
坚决辞去美专职务。
⊙ ⊙ 1934年,撰写所译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的《译者弁言》。
全书于次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又译Paul Hazard长文《今日之伦敦》,连载于《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
【第5句】:6期。
6月将在美专任教时编写的美术史讲义整理、补充为《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未发表),1985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6月《罗曼·罗兰致译者书》为所译《托尔斯泰传》的代序。
全书于次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秋与叶常青合办《时事汇报》周刊,任总编辑。
“半夜在印刷所看拼版,是为接触印刷出版事业之始。
3个月后,以经济亏损而停刊”。
⊙ ⊙ 1935年,3月应滕固之请,去南京“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任编审科科长四个月。
以笔名“傅汝霖”编译《各国文物保管法规汇编》一部。
6月由该委员会出版。
6月译《米勒》,作为序文刊于王济远选辑的《米勒素描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7月撰写所译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的《译者弁言》。
全书于次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9月写《雨果的少年时代》一文,发表于12月出版的《中法大学月刊》第8卷第2期。
12月为所译莫罗阿《恋爱与牺牲》撰写《译者序》。
全书于次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 1936年,4月译毕莫罗阿《服尔德传》,写有《译者附识》。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 1937年,所译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第1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冠有《译者献词》。
7月应福建省教育厅之约,去福州为“中等学校教师暑期讲习班”讲美术史大要。
⊙ ⊙ 1941年,2月所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第
【第2句】:
【第3句】:4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2卷冠有《译者弁言》。
⊙ ⊙ 1942年,1月翻译英国罗素《幸福之路》,并撰写《译者并言》。
该书于1947年1月由上海南国出版社出版。
3月重译《贝多芬传》,并写《译者序》,以所撰《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一文作为附录。
全书于1946年4月由上海骆驼书店出版。
4月翻译法国杜哈曼《文明》。
⊙ ⊙ 1944年,1月与裘柱常、顾飞、张菊生、叶玉甫、陈叔通、邓秋枚、高吹万、秦曼青等共同署名发起在沪举办“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并刊印《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和《黄宾虹画展特刊》,特刊上以笔名“移山”,撰写介绍黄宾虹绘画之《观画答客问》。
2月翻译巴尔扎克《亚尔培·萨伐龙》,1946年5月由骆驼书店出版。
4月以笔名“迅雨”写《论张爱玲小说》,对张爱玲创作的发展趋向提出了精当中肯的批评。
文章刊于柯灵所编《万象》5月号。
12月翻译巴尔扎克《高老头》。
1946年8月由骆驼书店出版。
⊙ ⊙ 1945年,9月与周煦良合编《新语》半月刊,共出五期,因邮局扣发停刊。
10月至次年5月分别以“疾风”、“迅雨”、“移山”、“风”、“雷”等笔名,为《新语》写文艺政治文章十六篇,翻译政论两篇;为《周报》写政论两篇;为《民主》写书评一篇;为《文汇报》写政论二篇。
12月为柯灵主编的《周报》积极提供材料,出版《昆明血案实录》。
⊙ ⊙ 1947年,“痛改”杜哈曼《文明》的译稿,并写《译者弁言》及《作者略传》。
5月由南国出版社出版。
4月翻译斯诺《美苏关系检讨》,生活书店以知识出版社名义刊印两百本。
译者代序《我们对美苏关系的态度》先连载于4月
【第24句】:25日《文汇报》。
7月写《所谓反美亲苏》一文,刊于储安平主编的《观察》第2卷第24期。
⊙ ⊙ 1948年,受英国文化协会之托,翻译牛顿《英国绘画》,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8月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译竣于庐山枯岭。
由三联书店出版。
⊙ ⊙ 1951年,译毕巴尔扎克《贝姨》,写有《译者弃言》。
8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
7月重译《高老头》。
9月为《高老头》撰写《重译本序》。
全书于10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2年,2月巴尔扎克《邦斯舅舅》译毕。
5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9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1册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3年,2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2册出版。
3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3册出版。
6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4册出版。
全书出齐。
7月译毕梅里美《嘉尔曼》(附《高龙巴》)。
9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4年,译毕巴尔扎克《夏倍上校》(附《奥诺丽纳》、《禁治产》)。
3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8月北京召开文学翻译工作会议,因放不下手头工作,未参加。
所写长篇书面意见《关于整顿及改善文艺翻译工作的意见》,列为会议参考文件。
8月译华服尔德《老实人》(附《天真汉》)。
次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9月20日华东美术家协会为黄宾虹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开幕式座谈会上就国画与西画问题作一发言。
⊙ ⊙ 1955年,2月译波兰杰维茨基《关于表达萧邦作品的一些感想》。
3月译法国Camille Bellaique《莫扎特》中之一节《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
4月译毕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
次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5月译罗曼·罗兰《论莫扎特》。
刊于《外国名作曲家研究》第2集。
⊙ ⊙ 1956年,写《萧邦的少年时代》和《萧邦的壮年时代》。
(未发表)。
2月写关于知识分子文章三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和《文汇报》。
3月译毕服尔德《查第格》及其他七个短篇。
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月下旬参加政协视察团视察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于5月执笔写《第一阶段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视察报告》。
6月去安徽参观合肥淮南煤矿、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
执笔写出《政协上海市委安徽省建设事业参观团第一组总结报告》。
7月为纪念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写《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发表于同年《文艺报》第14期。
8月担任《文汇报》社外编委。
11月所写《与傅聪谈音乐》一文,连载于《文汇报》。
12月写《评<春种秋收>》,载于次年《文艺月报》1月号。
自本年至翌年7月撰写有关知识分子问题,整风问题,文艺界出版界问题的文章十二篇,刊于《文汇报》。
⊙ ⊙ 1957年元旦《文汇报》载所写短文《闲话新年》。
5月写《翻译经验点滴》,载《文艺报》第10期。
⊙ ⊙ 1958年,译毕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6月为所译《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撰写《译者序》。
全书于 1978年9月作为遗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译丹纳《艺术哲学》,至次年5月译毕;并撰写《译者序》,精选插图104幅。
全书于1963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1959年,翻译巴尔扎克《搅水女人》。
1月为《搅水女人》写《译者序》。
全书于1962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月底抄录编译的《音乐笔记》,寄傅聪作学习参考。
⊙ ⊙ 1961年,译毕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并撰《译者序》。
全书于1963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1963年,因《高老头》拟收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特在重译本基础上再次重改修订,并撰写《译者序》11页,译序于十年浩劫中失散。
⊙ ⊙ 1964年,译完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于8月改完誊清寄出,附有《译者序》,序文佚失于十年浩劫中。
该书于1978年3月作为遗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1965年,第四次修改并誊写巴尔扎克《猫儿打球号》。
此稿在十年浩劫中失散,迄今未找到。
⊙ ⊙ 1966年,十年浩劫伊始,即惨遭迫害,在人格和尊严备受凌辱的情况下,与夫人朱梅馥愤而弃世。
⊙ ⊙ 1979年,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隆重举行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郑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十年浩劫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2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篡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挚朴,令人动容。
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
《傅雷家书》获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及至目前,它在20多年间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对我们学生来说,更值得一读。
3 傅聪,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家族,父亲傅雷为著名学者、艺术评论家和文学翻译家。
傅聪童年时代断断续续的上过几年小学,主要在家由父亲督教。
八岁半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意大利指挥家和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梅·百器。
一九四六年梅·百器去世后,基本上是自学,一九四七年就读上海大同附中。
一九四八随父母迁居昆明,先后就读于昆明粤秀中学和云南大学外文系,中断了学琴。
一九五一年只身返回早一年回到上海的父母身边,跟苏联籍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学琴一年,因老师迁居加拿大,又迫不得已勤奋自学。
一九五三年与上海交响乐队合作,弹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
同年,在罗马尼亚布加斯特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一九五四年赴波兰留学,师从著名音乐学者、钢琴比赛中获第三名。
一九五四年赴波兰留学,师从著名音乐学学者、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并于一九五五年三月获《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一九五八年深秋以优异的成绩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提前毕业。
一九五八年底,由于历史的原因被迫移居英国伦敦。
一九七九年四月,应邀回国参加父母的平反昭雪大会和骨灰安放仪式。
八十年代,年年回国演出和讲学,一九八二年先后被聘为中央和上海两所音乐学院的兼职教授;一九八三年香港大学颁发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一九五九年初,傅聪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首次登台,与著名指挥家朱利成功合作。
自此傅聪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只身驰聘于国际音乐舞台近五十余年,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已故德国作家、诗人、音乐学者、评论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撰文赞颂傅聪,称“从技法来看,傅聪的确表现得完美无瑕。
较诸科尔托或鲁宾斯坦毫不逊色。
但是我所吸到的不仅是完美的演奏,而是真正的萧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