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退休感言诗

10-15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银杏》读后感

银杏,念你,我不知道你么又叫公孙树。

但一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

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

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

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扩展资料:托物喻志,是散文作品中常见的样式之一。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伯温的《卖柑者言》等,至于以松、柏以及梅、兰、竹、菊入诗明志,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

然而,以银杏为对象咏物寄兴,确如郭沫若文中所说“很少看到”。

《银杏》也是一篇托物喻志之作,寄寓的是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这篇作品写于1942年5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极端困难的年月,弘扬民族精神,喻意殊深。

取材新,开挖深,喻体与寓意联系紧密,物真情挚,是本文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色。

全文二十八个自然段,大体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七个自然段,先述说银杏的别名、特征,指出它有雌雄分株的“动物般的性态”,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

在此基础上,赞咏它是“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虽然在“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它还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是人间的“奇珍”,是“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文中字面上赞颂的是银杏,实际上隐喻我们这个古老的、坚韧不拔、万劫不泯的民族的民族精神。

特别是说到“日本也有银杏”,但它只不过是中国“移植”到日本的“华侨”,点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久远影响,这更有振奋民族精神的寓意。

第二部分十一个自然段,赞颂银杏具有真、善、美的品性,进一层咏述银杏之值得喜爱的理由。

作家从银杏的外美到内质、从四季不同的英姿到给人带来的多方面益处,特别称赞它“坚牢”、“庄重”、不避寒风霜雪,“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嶙峋而又洒脱”的姿态。

真、善、美是人类独具的价值尺度,尽管我们不能把银杏的具体特质与民族精神作牵强比附,但联系文中所述德溢八荒而不骄傲等等誉美之词,我们还是不难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

第三部分六个自然段,述说银杏被人忽视以至被人忘记的厄运。

对银杏的忽视,似乎是自古已然,从中国的经典到诗画,都“找不出” 或“很少看到”。

但作家的真意却主要在讽喻身在“陪都”(重庆)那些“不辨菽麦的人”,他们数典忘祖,置国家民族命运而不顾,以至早已丧失了民族精神了。

第四部分,即结尾的四个自然段,抒写自己思念银杏的深情,希冀国人爱慕银杏,弘扬民族精神。

文中说到银杏有忘记中国的“危险”。

“隐遁”了民族精神,中国怎能不“危险”啊! 末句呼吁:“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辞意殷切,表露出作家拳拳的深情。

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诗化的情感。

通篇用第二人称“你”,似在面对银杏,向它热切地吐露自己的心曲。

例如:“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炽烈的感情溢于言表。

但它又不失之于直露,每一句似乎都是在向银杏诉说,然而又意在言外,题深而旨远。

读者读着这样的美文,自然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刘伯温为何难逃一死

【第1句】:解释表面含义:月亮太圆了就会亏损,水太满了就会溢余。

【第2句】:解释其比喻义:比喻过分的光辉就会暗淡下去,教人不要太自以为是,过分行事。

告诫世人做事应该讲究适度,不要过度追求完美。

也就是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出 处 《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亏缺万事有度,谁都不是弹性无限的藤条, 扯得太紧总有崩溃的那一刻,出现“物极必反”矛盾转化的现象,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矛盾的两方面。

当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某一方面占统治地位,起决定作用了,事物就呈现出由它所决定而具有的性质。

但其中又蕴含着对立面,并会不断经过量的积累,最终占统治地位,使事物走向反面。

所谓此消彼长,物盛则衰,是万物发展的一种规律。

水浒传赏析摘抄不少于800字

稻子和谷子生长得很远啊,田间的杂草却长得很茂盛。

麒麟和凤凰不能和野狼和恶鸟为伍。

求仲羊仲和钟子期这些品行高洁的人都很孤独啊。

哀伤的风很凄凉啊,原野上很萧条冷落。

往四周看没有方向感啊,我既忧愁又焦急。

如果有人在山顶上哪,带着粮食背着柴火一边放声长啸一边自由遨游。

不再去管贬官和升官的事啊,宠幸和辱没都不能动摇他的内心。

即便我去接近人民群众,也不接受您的召见。

到潺潺流动的泉水边自在逍遥,不砍伐我的松柏啊,不要让我的柏树枯败。

作文:中国传统家文化的魅力 800字 急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

在西学东渐之过程中,在西方强盗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西夷东倭凌辱我族百年之后,国人痛定思痛,曾以为是传统文化的弊端带来了国家民族的衰弱,曾一度自轻,厚今薄古,重西轻东。

但在社会文明发展遇到严峻挑战时,又祭起传统文化的法宝,希冀能从中获得灵气、吉利和智慧,重塑文明发展模式,寻找人类发展希望和机会。

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悲剧式的喜事。

但不管世局悲喜和命运跌宕,传统文化能重新回归人心,为人类文明带来希望,也还是合乎了传统文化的上合宇宙规律,下化亿万庶民的本有宗旨。

那么,这些年百家讲坛也好,各大机构开办的讲座言谈会也好,或者是不同的报刊文章也好,对传统文化的评价都很接近,言其博大,言其璀璨,言其玄妙,言其高深。

文革以前,研究国学的有三三两两,这些年或近一两年倡导国学,也有一些学者露面发出声音,或言道、或言儒、或言佛,或从文学论之,或从历史讲之,或从人物绍之,不同范畴,不同功用,不同视角,都很有意思,很有价值。

本人也是花费了诸多时间,在这个空间里不揣浅薄做点介绍,力荐大家学习传统文化。

那么,传统文化都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我们今天还未必掌握了解的,有什么吸引人们去领略它、学习它的呢

有鉴于一些朋友对本空间的垂注,本人不惜挽起衣袖,下番功夫,把咱们传统的文化的精妙处整个串起来,做一个简单的、本人智力可达的一个展现,也借机汇总一下本人对传统文化的归纳。

本讲座准备从六个层面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分别为民俗的魅力,文学艺术的魅力,医学、养生、武学、方术的魅力,玄学、预测、哲学的魅力,个人品德修养的魅力,生命、宇宙科学的魅力。

这六个角度,其实每个问题都可以写作一本书。

比如,民俗的魅力可以写传统习俗都有哪些,什么地方有什么习俗,这些习俗怎么取欣赏领略其美等等。

详细介绍就可以写成书。

那么文学艺术的魅力就不用说了,这是我们社会大众了解最多的一个层面,因为他进入我们的视线频率最高,在生活中引用、重新创作、欣赏得最多。

其它的逐渐复杂玄奥些的,就只是少部分人有研究和接触了。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六个层面来叙述,展开说的话,就可以写成六本书。

那么通过这一个讲座来介绍,就是概要性地领会其妙,让人为咱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感到折服向往,或甚至于对哪方面有了学习研究的兴趣或冲动,就足矣了。

下面从这六个方面一一进行介绍。

首先说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魅力。

这是几千年代代相传的、为普罗大众接受实践的层面。

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中婚丧嫁娶习俗,服饰习俗等。

今天,婚丧嫁娶习俗和服饰习俗等随着时代变革发生变化了,这也是事物变化的规律。

节日习俗有过春节的习俗,串门拜年放鞭炮庙会等等;元宵节灯会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七夕习俗,中秋节赏月,重阳节习俗,腊八喝杂米粥等。

这些习俗中,除了如何过节、吃什么之外,当然还有尊重老人,注重家庭亲朋友爱,缅怀圣贤,欣赏大自然和谐美丽等元素在里面,而不是过春节了大家包饺子吧,到端午节了大家吃粽子吧,到中秋节了大家发月饼吧,不是这样的表面肤浅到吃的程度的文化。

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包粽子赛龙舟,则反映中国老百姓对忠臣、对善良灵魂的爱戴,是社会大众善良品德的自我发扬。

中秋节万籁俱寂,明月当空,让满天清辉充满心际,其实是让大自然的美洗涤心灵,人身心重新充电,具有这样的意义。

月饼,瓜果都是辅助这种审美需求的物质手段。

如果心不能沉下来领略它文化的魅力,只是机械地吃点应景的食物,那么哪一天不能吃月饼,哪一天不能包饺子,哪一天不能包粽子,但谁能说那天就过年了,过中秋节或端午节了。

所以,应该从传统民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心灵上体会到它,而不是用嘴、胃、肠子来体会。

第二个魅力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诗古词和一些文学名著。

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实在是很妙曼优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怡悦的感受。

《诗经》古雅淳朴,《古诗十九首》伤感哀叹,唐诗大气瑰丽,宋词清婉精雕,《红楼》晚晴画卷,顽石经历红尘一梦。

《西游》佛道双参,冲破八十一难五圣修真。

《水浒》忠义聚会,108天罡地煞聚齐保皇。

《三国》畅谈天下分合大事,翻手自如谋略军法。

《聊斋》鬼狐艳异,《阅微草堂笔记》规世因果,《子不语》怪力乱神,《夷坚志》神异奇闻,《太平广记》天下逸事。

还有先秦古文,宋、明、清笔记,明清小说等,三言二拍,等等,读之觉喜。

因为这些作家,基本都是个人修养深厚,其文章闪烁着艺术感悟和智慧之光,所以你在读时自然会为其魅力吸引。

有时会令人如饮美酒,如赏百花,如沐春风,如观秋月。

说到传统文化的文学魅力,不可以不说佛、道、儒经典中的文学宝卷。

儒家、道家、佛家经典,多为指导人品德修养和讲述生命科学,但有些篇章的文学成就有时超过了一般的文学作品。

《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求仁得仁,又何怨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吾不复梦周公久矣;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嗅如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这些四书五经中的语言,有着极其强大的文学表现力,闪耀着智慧哲理的光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被经常引用,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那么,道家经典呢,不用说了,几乎每一篇经典著作都是文学佳作。

《道德经》、《庄子》、《列子》、《关尹子》、《谭子化书》、《抱朴子》这些个人著述高屋建瓴,智慧深湛,文学价值均堪评点。

而《阴符经》,《高上玉皇心印经》,《太上老君清静经》,《大洞真经》,《性命圭旨》,《周易参同契》,邗上元同子《仙学真诠》,陶弘景之《真诰》、《养性延命录》等,更是如晨露如仙酿,尘世罕见。

至于佛家作品文学意蕴,更是天花乱坠,飞天曼舞了。

但由于佛经不是本土汇集的,有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那么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有的经典可能原有的文学意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翻译者在这里有很大的作用。

但很多佛经的文学价值均达到十分高超境地。

《楞严经》是翻译经典中最经典的经典,用字之精,意蕴之深,堪称无双。

明朝有位文人偶尔看到这部经典后,说出了“自从一看《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的感慨。

《圆觉经》的文学色彩也极为浓郁。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给人美妙感受。

《妙法莲花经》,《维摩诘所说经》的意境旷远玄妙。

法华七喻,妙不可言。

维摩精论,锐不可当。

《四十二章经》、《大念住经》、《遗教经》等真实受用。

等等。

除了翻译经典,中国佛家高僧的著作也不乏佳作。

如六祖慧能《坛经》,穿透力强。

永明之《宗镜录》简直是文学宝山,用华丽文字、工整骈文分析佛门中各种不当认识,读起来令人如入仙境。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魅力真的可以叫人如痴如醉,品读佛道儒中的经典之作令人如登仙苑秘境。

下面再说说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认为人与天地运行有一致性,天地有阴阳五行,人体中也有阴阳五行,将人体五脏分为五行,五行之间相生,在身体出现不正常症状时,综合判断人体阴阳五行的问题,进行调节,使其恢复应有的状态。

中医提倡人前提要养生,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再加以调节,是预防性和综合调理的一种养护理念。

中药是采用天地间的各种物质,水,矿石,药草,人的粪便等,无不能作为药。

人体内出现的一种症状,都能用适当的物质进行对治。

由于中医中药的这个特点,它是对疾病进行主动防护,采取的手段是综合调理,加强人自我调节能力去除病症,用药是采集大自然的各种物质,是绿色环保、无副作用的。

所以,中医在治疗理念和用药上更高一筹。

《黄帝内经》展现了对天地人体深刻的认识,《本草纲目》秀出了对药材药性的认知。

还有各个时期的中医著作,玩读之际,大家可以领略到其间的精妙哲理和医者仁心。

那么养生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精彩的内容。

人生苦短,重生命,轻身外的荣辱得失,把身心当成最珍贵的东西加以呵护,是养生者的理念。

养生的手段有很多,有的人练气功、导引、吐纳的,通过理顺和增强体内的能量(气)来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有人发明了五禽戏,八段锦,吐纳功等气功方法。

有的人通过食物养生,有人认为婴儿吃奶没吃饭时身体是最纯的状态,便雇妇人一生只吃人奶得以长寿。

有人认为鸟吃松子等物可以轻飞,松子有轻身功效,于是不吃五谷,专吃松子,也达到长生效果。

有的人认为人一生忙碌奔波,动的状态导致生命死亡,那么返过来入静就可以养生长寿。

还有的人提倡节欲,认为对声色,对食物都不要过于沉溺,这样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道家和中医中有很多养生的论述和方法介绍,是中国古人爱惜生命所做的智慧探讨,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分内容。

在种种养生主张中,有一点也蛮有意思,那就是房中养生。

所谓房中,无外乎是男女之间在房中所行之事。

据说,黄帝在位时,政务繁忙,形神憔悴,上天派来玄女和素女来伺候寝席,这两位聪明智慧的女子,示范指导了黄帝不少强身的法子。

在战国和两汉到唐代,都有不少人研究和探讨这个课题。

核心观点有这么几层意思:既然人是天地自然产物,生下来分为男女两性,那么互相需要是自然赋予的秉性,顺从这个本能,在过程中愉悦身心,又不过多消耗能量,利用这个能量反过来强大生命,是比较理解事理和重视生命的做法。

因此,有不少经典阐述这些理念和技巧。

到了宋朝以后,道家修炼的五派中,南派张伯端,东派陆潜虚,西派李西月对双修都有很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当然,现代人有的把它当成是各种姿势的实验或取乐放纵的凭借,不但是本末倒置,而且是玩火自焚了。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养生的理论或门派,自古以来,由于人生来的本性,它还是为人所津津乐道和孜孜以求的。

武学,同样是咱们传统文化中一只奇葩。

古书中有很多武侠窜房越脊,飞檐走壁的描述,唐小说中有对武侠的介绍。

在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他亲眼见到轻功高手在他家四合院门外,说句话人就到了院里门前,院门不曾打开。

作为当过六个部委(清朝的所有部委)部长的高官,他是不会妄言的。

传统武学中,轻功是一门绝学。

再有是过去很多武师,是有内功和力气的独特禀赋的,哪个都有千八百斤力气,所以才能拉开沉重的弓,将箭射到百米之外。

一般人射箭,射 30米远都很费力的。

现在武器的古董中,有些实用武器重量达几十斤。

那么没有一些力气是无法用来防卫和战斗。

有些武林高手,史书上有记载,所以并非我们今天做不到就可以轻率地否定。

还有点穴,隔空点穴,根据经络走的线路和每条经络负责什么功能,在重要的穴位上加以控制,使人无法动弹,或哭或笑,这也是真实的武学。

今天的武术套路,比较皮毛了一些。

有内家拳外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咏春、八级、通臂、螳螂、戳脚、长拳、南拳等等,还有十八般兵器用法,都是有趣的一些技艺,现在已逐渐推广到了全世界。

但高深的武学似乎失传,我们不免为其报一声叹息。

前面讲到的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魅力,文学艺术的魅力,中医养生武学的魅力,下面继续蠡测一下传统文化中神秘、玄妙、高深的部分,即预测学、谋略、哲学,道德修养和生命宇宙科学。

如果说,前面已经探讨过的那些方面,是比较世俗化、物质化、容易理解接受的话,那后面这些方面似乎便有些远离现实生活,专业色彩强烈,常常被一般世人认为是世外高人、大师或者是僧道才研究实践的学问了。

而进一步评估一下,如果说前面已经探讨过传统文化三个层面的魅力已经令人喜不自胜的话,那后面这三个层面的魅力将更令人敬重有加了。

中华文化中的预测学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神秘的光芒。

河图洛书至今没有人真正破解。

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创立八卦,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分别代表天地日月雷风山泽。

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

孔子为《周易》做传,使《周易》成为儒家经王。

孔子晚年玩易如痴如醉,不知老之将至,还不时亲自演上一卦,以测吉凶。

并说,假如我早年懂易的话,不会做事那么盲目。

后世历代预测大师代有其人。

袁天罡能准确推出唐朝各个阶段会出现什么事件,预测出李家天下会被一个姓武的女子夺取,但最后会归还。

邵雍预测也达到了神明的地步。

有一天他购置了一把椅子,一推算知道在某年月日椅子会被仙人坐坏。

到了那天,果然有位仙人来访,刚一落座,椅子轰然而倒。

仙人愧疚道歉,邵雍拿出贴在椅子下面的字条,说事物都是有数的,不必不好意思。

明朝的刘伯温也是预测大师。

这三个人都留下著作,《推背图》、《梅花预言诗》、《烧饼歌》,有的书准确预言了元朝成立,李自成造反,清朝入关,抗日战争等等。

以易作为工具的预测,有的是用八卦,将获得的八卦对应要预测的事物。

有的是用六十四卦,还有的用六十四卦上下重叠对应一个事物。

也有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判断事物的吉凶成败。

预测学基本原理是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和对应。

一个事物因为今天这样,所以将来那样。

那么也由于它将来那样,所以今天这样。

那么感受到今天的状态,或者用某种预测模式感受今天的状态,就可以推断出未来的状态。

好比今天的天气预报,通过对现在数据进行分析,就能知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态。

只不过天气预报是研究天气变化的规律,社会人生预测是研究社会变化和人生变化的规律。

在刚才提到的伏羲、周文王、孔子、邵雍这易门四圣中,不妨提一下邵雍。

邵雍的《梅花易数》一书是易经预测的一支奇葩。

为何叫《梅花易数》

一天黄昏,先生与朋友在树下观梅,见二鸟争枝,一鸟坠地,先生占算,明天晚上有一女子进公园爬树折花,被公园看门老人叫喊,受惊坠树摔断腿。

第二天果然有一姑娘爬树折花,被老人叫喊,惊吓坠落,摔断大腿。

从此,邵雍名声大噪。

他的预测方法也由此命名。

《梅花易数》是非常灵活的预测方法,看见一个现象,可以把这个现象转化为八卦,如把老头转换为乾卦,把老妇人转换为坤卦,把少女转换为兑卦,把少男转换为艮卦。

其它的诸如动物、事物等,都可以转换为卦。

再把看见现象的时间或方位也转换为卦,这样上下两个卦就能构成一个重卦。

或者以自己为中心点,根据来人的方位和时间,就能判断事情的吉凶。

得到一个事物的象可以起卦,没有任何象的情况下,有数字就可以起卦。

任何数字都没有的情况下,时间可以做为数字起卦,把年月日时的数字作为起卦的依据。

只要得到了卦,再得变卦,根据体用的相生相克判断吉凶。

非常便利灵活。

袁天罡、李淳风、邵雍等大师可以说玩易玩得快要穷天人之际了。

邵雍当时的名气,可以说全洛阳城的人都是他的粉丝,只要他出门,满大街的人都站立马路两侧行注目礼。

临终之际,邵雍嘱咐儿子一定把邻居一个秃顶女子叫来,让她亲眼看到他入殓的过程。

果然,这个秃顶女子晚年时,孙子不成器挖墓盗宝,几个人商量要挖邵雍的墓,结果秃顶女说自己亲眼见到入殓时什么东西也没有,一帮盗墓贼才作罢。

原来,邵雍早预算到这个邻居秃顶丫头将来会有个盗墓的孙子。

预测学问再一个大的门类,是相学。

这个相,不是只相面,是一切可用来判断未来形势的现象,去观察这些现象来进行预测,就是相学。

通过观察天体、太阳、月亮、星星、大气、空气颜色、云彩状态等,判断社会走势,判断重要人物的兴衰,这是星相学。

那么,观察人的气色,人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的形状,五官的搭配和结构,这是相面。

还有相身,包括相头、相胸、相腹、相乳、相脐、相臀、相腿、相脚、相手等,把人的全身都观察个够,判断这个人如何。

如观察胸看心胸,观察腹看贫富,观察乳看生育,等等。

相手也是一个单独的小门派,观察手指和手掌的比例判断是本能型的还是理智型的,感受手掌的柔软度看忙碌和享福程度,看手指的匀称和长度,看手掌上四周和中心的凸凹关系,看手掌上的生命线、感情线、智慧线等等。

上面相面、相身、相手是观察有形的现象。

古人还有对无形事物的观察感受预测的心得,如观察人的眼神看人心正不正,听说话声音判断能否发达,看走路的神态看贵贱。

等等。

《相术大全》中汇编了各种相法。

就连中兴清朝的曾国藩也是相学高手。

应该说,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象,通过表象可以对未来趋势做一个推断。

从理论上讲,相学还是有道理的。

但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达到很高深的水平,不见得各种相法的实践都得到验证。

起码,古人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观察不能说全无道理。

如果人体能量不畅达,相应的部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那么对他的性格、行为习惯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个影响又影响了他人生的发展,这之间也应该是有关联的。

今天很多相学都后继无人,在今天的社会有的相术似乎在得到变相的应用。

如警察根据人的手纹判断是凶手的可能性,教练根据四肢结构和掌纹等判断孩子能否成为优秀运动员,人事部门招录人员可能也有人进行某种行为的观察。

谋略学也是传统文化中很神秘、传承有限、一般人碰不到的学问,相鬼谷子神秘莫测,他的徒弟苏秦、张仪纵横列国,享尽尊荣。

张良帮刘邦得天下,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诸葛亮南阳躬耕,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遇,三分天下。

这些人似乎总能将别人算计到自己毂中,能言善辩,智胜他人,操纵他人和自己军队,运用自如,实现自己的主张和利益。

《鬼谷子》我初步看过,没深入研究,本人不大喜欢智谋之类的设想。

认为天下总要以德为先,自己立德在先,以德服人,以德安天下。

用智谋谋划来的东西早晚也要归他人所有。

事物总是在轮回之中,天下没有固定的事物,事物没有固定的主人,一切都在变动之中。

只有以德不变的东西应对变动,则变动仍还变动,德仍是自德。

请看连接哈,太长他不让弄

北兴桥井链之谜是真的吗\\\/

精华答案、过往.5级2008-11-23听住北新桥附近的一个老人(60岁左右,也不算老)说,他见过这个链子,当时在一个小庙里面,这个小庙一直锁着,有一段时间有个买菜的在里面买菜,所以大家能看到那个井和链子。

曾经有人拉过那个链子,很长,越拉下面声音越大。

链子也不是很粗,据说是刘伯温打造的。

千羽 的感言: 那就跟他们说的差不多,就是一个传说吗,很有趣 2008-11-23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