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宿感言坐高铁去了家长感受

08-0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幼儿园合宿感想如何写

有个传统活动,中班和大班小朋友每学期会有一次合宿活动,也就是全体小朋友会在幼儿园留宿一夜,每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期间会经历四次合宿活动,我觉得此项活动非常有意义。

透过幼儿园的合宿活动,我看到了小朋友的成长。

面对在幼儿园留宿,他经历了恐惧——接受——适应——期待的。

记得中班上学期的时候,因为是第一次合宿,老师们特别细心,提前一周便通知家长,让家长用适当委婉的方式把合宿的消息告诉孩子,动员孩子参加这次活动,当然,由于年龄上有细微差别,实在无法接受合宿的小朋友可以不参加。

我们接到通知后,也是小心翼翼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的性格是表面洒脱淘气可内心细腻敏感,可能这个消息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个强大的刺激,对孩子来说,怎么可能脱离爸爸妈妈独自睡在陌生的地方呢

那时候孩子跟同学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很深,好像当时身体也不是很好,正在生病过程中,所以,他表现出我们始料未及的强烈抗拒,抗拒的方式就是不肯去幼儿园,每天都说身体不舒服,好哭,甚至不允许我们再提合宿的事情,孩子他爸比较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便答应他这次合宿活动我们不参加了,并为他找了一个恰当的理由——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样,康康才如释重负。

到了中班下学期,孩子成长了不少,再次听到合宿的消息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抗拒,但能看出他的担忧,小朋友有心事的时候情绪总是不佳,我细心地陪他准备每一样合宿所需的物品,并鼓励他和同学们合宿会非常有趣,老师们会带大家做各种有趣的游戏,还有丰盛的晚餐和早餐,就跟中午在幼儿园睡午觉一样……我记得第二天早晨我去接康康的时候,康康兴奋地跟我说:“吴老师说眼睛闭上就行了,再睁开的时候就是早晨了,果然如此哦。

”呵呵,小朋友天真得可爱。

大班上学期的合宿活动,小朋友表现出顺其自然的适应,比第一次从容了许多,他传递给我的感觉是,合宿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觉得自己可以成功度过,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

时间过得真快,本学期的合宿活动将在本周五进行,昨天小朋友带了学校的通知回来,兴奋地告诉我这次合宿活动吃的是自助餐哦,还要带什么带什么,总之很兴奋,充满了期待,今天早晨起床就跟我抱怨,怎么还不到星期五啊,我以为他期待星期五的体育课的,就说,哎呀就是哦,体育课赶快来呀,康康马上纠正我:“不是的,应该说合宿活动赶快来呀

”呵呵,我真是惊讶,是什么东西如此吸引他呢

是自助餐吗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幼儿园的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他们在一起玩得开心,无话不谈,康康已经不觉得那是个陌生的地方,幼儿园就像他的另一个家,老师是家长,同学就是兄弟姐妹,合宿活动又会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好吃的东西,他当然充满期待罗。

就是这样,合宿活动可以纵向地体现孩子的成长过程,真的很感激幼儿园安排的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有特色的学校,就应该是这样的,通过一些特别的活动给孩子留下特别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快乐。

【补记】4月20日:今天终于要合宿啦,早晨爸爸妈妈都还没醒,爷爷奶奶出去锻炼了,康康一大早就独自穿好衣服起床啦,他得自己准备水果和点心,放在保鲜盒里,准备睡衣等用品,把所有要带的东西装进了一个旅行包里,根本不用妈妈帮忙。

今天,他还想早点去学校,因为很想早点背上他的“行囊”,早点感受一下合宿的幸福感觉啊,呵呵……

幼儿园合宿感想如何写

有个传统活动,中班和大班小朋友每学期会有一次合宿活动,也就是全体小朋友会在幼儿园留宿一夜,每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期间会经历四次合宿活动,我觉得此项活动非常有意义。

透过幼儿园的合宿活动,我看到了小朋友的成长。

面对在幼儿园留宿,他经历了恐惧——接受——适应——期待的。

记得中班上学期的时候,因为是第一次合宿,老师们特别细心,提前一周便通知家长,让家长用适当委婉的方式把合宿的消息告诉孩子,动员孩子参加这次活动,当然,由于年龄上有细微差别,实在无法接受合宿的小朋友可以不参加。

我们接到通知后,也是小心翼翼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的性格是表面洒脱淘气可内心细腻敏感,可能这个消息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个强大的刺激,对孩子来说,怎么可能脱离爸爸妈妈独自睡在陌生的地方呢

那时候孩子跟同学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很深,好像当时身体也不是很好,正在生病过程中,所以,他表现出我们始料未及的强烈抗拒,抗拒的方式就是不肯去幼儿园,每天都说身体不舒服,好哭,甚至不允许我们再提合宿的事情,孩子他爸比较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便答应他这次合宿活动我们不参加了,并为他找了一个恰当的理由——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样,康康才如释重负。

到了中班下学期,孩子成长了不少,再次听到合宿的消息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抗拒,但能看出他的担忧,小朋友有心事的时候情绪总是不佳,我细心地陪他准备每一样合宿所需的物品,并鼓励他和同学们合宿会非常有趣,老师们会带大家做各种有趣的游戏,还有丰盛的晚餐和早餐,就跟中午在幼儿园睡午觉一样……我记得第二天早晨我去接康康的时候,康康兴奋地跟我说:“吴老师说眼睛闭上就行了,再睁开的时候就是早晨了,果然如此哦。

”呵呵,小朋友天真得可爱。

大班上学期的合宿活动,小朋友表现出顺其自然的适应,比第一次从容了许多,他传递给我的感觉是,合宿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觉得自己可以成功度过,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

时间过得真快,本学期的合宿活动将在本周五进行,昨天小朋友带了学校的通知回来,兴奋地告诉我这次合宿活动吃的是自助餐哦,还要带什么带什么,总之很兴奋,充满了期待,今天早晨起床就跟我抱怨,怎么还不到星期五啊,我以为他期待星期五的体育课的,就说,哎呀就是哦,体育课赶快来呀,康康马上纠正我:“不是的,应该说合宿活动赶快来呀

”呵呵,我真是惊讶,是什么东西如此吸引他呢

是自助餐吗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幼儿园的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他们在一起玩得开心,无话不谈,康康已经不觉得那是个陌生的地方,幼儿园就像他的另一个家,老师是家长,同学就是兄弟姐妹,合宿活动又会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好吃的东西,他当然充满期待罗。

就是这样,合宿活动可以纵向地体现孩子的成长过程,真的很感激幼儿园安排的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有特色的学校,就应该是这样的,通过一些特别的活动给孩子留下特别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快乐。

【补记】4月20日:今天终于要合宿啦,早晨爸爸妈妈都还没醒,爷爷奶奶出去锻炼了,康康一大早就独自穿好衣服起床啦,他得自己准备水果和点心,放在保鲜盒里,准备睡衣等用品,把所有要带的东西装进了一个旅行包里,根本不用妈妈帮忙。

今天,他还想早点去学校,因为很想早点背上他的“行囊”,早点感受一下合宿的幸福感觉啊,呵呵……

水浒传1~30回的读书笔记 每回写一篇200字以上的都市笔记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

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

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高俅与端王(后来的徽宗)结识。

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对曾打翻他的王升的儿子王进施行报复。

王进出走延安府,在史家村给史进教枪棒。

史进因擒少华山陈达而和朱武、杨春相识往来。

华阴县中秋夜来史家村捉拿赏月喝酒吃肉的史进并少华山三好汉。

●第三回 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三头领杀退县衙之兵,去延安寻找师傅王进,与鲁提辖在渭州潘家酒店相遇。

鲁达救助金翠莲父女,打死郑屠。

●第四回 赵员外重参文殊院 大闹五台山 鲁达出逃代州雁门县,金老女婿赵员外送他去五台山,做僧避祸。

鲁达晚不坐禅,喝酒打人。

打造关王刀一样的戒刀和禅杖。

假借过往僧人名义喝酒吃狗肉,在半山拽拳使脚,打坍亭子,打坏金刚,要烧寺院,回寺呕吐,给禅和子嘴里塞狗腿,搞得大家卷堂而散。

监寺、都寺遣众人来打,鲁达趁酒醉大闹一场,被长老喝住。

●第五回 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长老赠智深四句偈言,智深去东京讨职事僧做。

在桃花村为刘太 公解除逼婚之忧。

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山二头领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打仇,与鲁达相认。

李忠、鲁达、刘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义厅,休了亲事。

智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银给他,自拿山寨金银,从后山滚下而去。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在寺院上了假扮道士和尚,实则捣毁寺院,养女吃酒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的当,二次复回,被二贼击败,到赤松林,遇到剪径的史进,二次再回寺院,打死崔、丘二贼,烧了瓦罐寺。

投管菜园,被一帮泼皮包围。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花和尚力服波皮,从泼皮买酒牵猪请。

智深连根拔直垂杨柳,众泼皮惊服。

智深还席,为众泼皮使禅杖,林冲看见喝采,两人结为兄弟。

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

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忍了。

智深来助,林冲忍让。

高衙内思念林妻,富安和林冲好友陆虞候陆谦出卖朋友,请林冲去吃酒。

高衙内却哄林妻到陆虞候家调戏,林冲闻讯赶到,衙内逾窗而逃。

老都管引陆谦、富安见高太尉,定下陷害林冲的计策。

林冲中计被擒。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 林冲被押开封府。

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

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

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

在野猪林,薛、董将林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

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林冲叫鲁智深不要打董薛二人,与鲁智深分别后,来到柴进庄上,受到柴进厚待。

与洪教头比武取胜。

来到沧州,用钱买通差拨管营,又得柴大官人遗书信照看,免挨一百杀威棒,还开了枷,派去天王堂当看守,林冲深感“有钱可以通神。

” ●第十回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曾被林冲救过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冲报告了消息,林冲怒寻陆谦不遇。

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

林冲杀死了差拨,富安,陆谦。

林冲在一庄上烤衣讨酒,打散庄客,醉倒雪地,被庄客捉住。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被捆至柴进庄暂住。

官司追捕甚急,柴进周济他去梁山。

在酒店吃酒时乘酒兴赋诗一首。

发抒对高俅的不满,表现对未来的向往。

与朱贵相识,被船接去梁山泊。

王伦出于嫉妒人心,先不肯收留。

后要林冲拿“报名状”来,林中下山等了两天,第三日等得一人,却是杨志。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王伦想要杨志在山,以牵制林冲,杨志不从,只得让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

杨志乃杨令公之孙,因丢了花纲石,想补殿帅职役,被高俅批倒赶了出来。

缠盘用尽,便卖宝刀。

遇到泼皮牛二,无理取闹,杨志性起用刀杀了牛二,被监禁于死囚牢中。

众人见他为东京街除了牛二这害,多方周济。

又被送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

留守梁中书见杨大喜想通过演武试艺,抬举杨志。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杨志枪胜周谨,箭胜周谨。

又与索超相斗,不分胜负,两人都被封为管军提辖使。

梁中书与夫人商议收买十万贯礼物玩器,选人上京去庆贺蔡太师生日。

朱仝、雷横巡捕贼人,在东溪村边的灵官庙里抓住赤发鬼刘唐。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晃天五人义东溪村 晃盖设计救了专门拜访他的刘唐,以甥舅相称,瞒过雷横。

又送雷横银两。

刘唐向晃盖说知梁中书要用十万不义之财买来金珠宝贝庆贺蔡京生日,“取之何碍。

”晃盖曰:“壮哉。

”叫他安歇,从长计议。

刘唐去赶雷横,要追回晃盖送的银两,与雷两扑刀相斗,吴学究铜链相隔,晃盖赶来劝住。

晃,吴,刘三人计议智取梁中书不义之财。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等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吴用向晃盖,刘唐介绍三阮。

并连夜起程行百二里地,来到梁山泊边的石碣村。

阮氏三弟兄充满对官府之满;而对梁山泊好汉则生羡慕之情。

吴用因势利导,说转三阮。

六好汉在晃家庄设誓化纸;公孙胜强求会见晃盖,与晃盖说知取不义十万贯之财的事。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七星聚义,在黄泥冈东十里路的安乐村白胜处安身。

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做客商。

并要老都管、两个虞候都听他的,不要在路上闹别扭。

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

正是五六月天气,酷热难行,军汉倒地。

七个好汉装做贩枣子的小本经纪人,白胜装做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众军汉,老都管,老虞候。

杨志喝得少,起得早,要跳冈自尽。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杨志不忍自尽,下冈而去。

做制使失了花石纲,做提辖又失生辰纲,只好投二龙山落草。

鲁达杀死郑龙在二龙山落草。

都管,厢禁军回京谎报杨志勾结贼人,盗走珠宝,梁中书告知蔡京。

蔡京命令府尹捉拿贼人。

府尹责成缉捕使臣何涛限十日捉拿贼人上京,何涛为之烦恼,兄弟何清向他说出了晃盖与白胜。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晃天王 何涛、何清兄弟到府尹告状,拿来白胜,搜出脏物。

何观察等人于郓城县捉拿晃保正,遇到押司宋江。

宋江稳住何涛,飞报晃盖。

捉拿晃盖的朱仝、雷横放了晃盖。

何涛回禀府尹,带人捉拿三阮。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晃盖梁山小夺伯 何涛带领官兵捉拿三阮,何涛被割耳放走。

众好汉上梁山,王伦嫉妒,不肯收留,吴用计激林冲火拼王伦。

林冲仗义,杀死五伦,吴用要林冲坐第一把交椅,林冲辞之。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晃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林冲推晃盖为首,吴用,公孙为辅,自己坐了第三把交椅。

吴用施计,大败官兵,捉拿黄安,得了不少人马船只,获财物金银无数。

方针救白胜谢宋江。

宋江济阎婆之困,阎婆为谢宋江,把女儿婆惜与宋江作妻。

婆惜与张三通奸。

刘唐持金谢宋江,宋江收晃盖谢书。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阎婆硬逼宋江与女和好。

未成,宋江欲给王公棺材钱,发现招文袋忘在家中,招文袋里有晃盖书信和谢金。

回到家里,为婆惜陪话婆惜不给招文袋,以官司相逼,宋江将刀杀之。

阎婆骗宋江至衙门告状,众公人不捉拿宋江。

唐牛儿又来隔开阎婆,宋江逃走。

●第二十二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 知县想庇护宋江,只把唐牛儿问罪;阎婆再三哭闹,知县差朱仝,雷横捉拿宋江。

宋江藏于家中,朱仝有意放走;雷横不捉拿宋太公。

两人只抄宋江和父亲断绝关系的执凭公文回县回话。

宋江与兄弟宋清到柴进庄上躲避,撞见正发疟疾烤火的武二郎,武松正要在病好后去拜访他。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被宋江惊出一身汗,疟疾好了。

武松要回到到清河县探望哥哥,宋江兄弟两个专程相送,与武松结束兄弟。

武松到阳谷县地面。

在景阳冈打死猛虎。

知县赏钱一千贯,武松把钱散与猎户。

知县抬举武松为步兵都头。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武松遇到哥哥武大郎。

行至家中,与潘金莲相见。

金莲顿生邪心,调戏武松,被武松臭骂一顿。

金莲反咬武松调戏她。

武松要去东京出差,向哥嫂辞行,遭到嫂嫂冷骂。

只劝哥哥安分守己。

武大只按武松所说行事。

西门庆偶见金莲,一日三进王婆门,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到王婆家寻西门庆看破机关,报知武大。

●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郓哥与武大设计捉奸,武大被打卧床,王婆设计陷害武大。

金莲用砒霜毒死武大。

西门庆心怀鬼胎,宴请团头何九叔,何疑之,看了金莲并武大尸首后惊倒。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何九叔假昏,听夫人言,收下武大骨殖并西门庆给的十两银子。

武松回家,引何九叔,郓哥到县府告状,知县得了西门庆贿赂,把武松驳了回来。

武松酒请四邻,寻下淫妇、王婆口供,挖了金莲心肺五脏,割下狗头,又到狮子楼把西门庆倒跌街心割下头来,并金莲头一处供于武大灵前。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武松告官,府尹送他到东平县,陈府尹给他减了罪,解赴武松到孟州交割。

中途遇母夜叉孙二娘,没有喝其蒙汗药酒,假装昏死,二娘来拖,就势按她在地下。

菜园子张青出来解除了误会。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张青要做翻两个公人,引武松去二龙山落草。

武松不教伤害两个公人。

来到东平府,不主动给差拨行贿,愿挨一百杀威棒。

多亏施恩相助,未遭杀威棒、盆吊、土布袋之刑。

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言说要他将息半年三五个月,有事相央。

武松听了不吃酒。

去天王堂前把那三五百斤重的石头只一撇,打下地里一尺来深,又掷起,离地一丈来高,神力惊人。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为施恩报仇,并与施恩结为兄弟。

武松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在“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

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得蒋门神告饶。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蒋门神把快活林酒店时还旧主施恩。

施恩敬重武松,重霸快活林。

张都监请武松来家,酒肉相待。

灌醉武松,设计擒拿,指使知府将武松下入死囚牢里。

施恩给康节级、叶孔目各一百两银子,以保武松性命。

武松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

半路施恩送衣送吃,备说蒋门神复夺快活林之事,在飞云浦,武松杀死四个公人,奔孟州城里来。

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写的时候的感受

作者漫游吴越时所作。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

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第二句“日暮客愁新”,。

“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

“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客”是诗人自指。

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

我们可以读一读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

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

“”,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

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论语 摘抄 感悟

颜渊篇刚好24句,看看满意不

祝学习愉快

  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4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  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11·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  12·3司马牛(1)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

”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

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

“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

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

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  12·4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

”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原文」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

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原文」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

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

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

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

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  「原文」  12·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

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

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2)。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

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

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

”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

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

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1)

”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

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

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

”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

“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12·10子张问崇德(1)辨惑(2)。

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

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

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

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

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呀

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

”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

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

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

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

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

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2)乎

”  「注释」  (1)听讼:讼,音sòng,诉讼。

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

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  「原文」  12·14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

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  「注释」  (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与此相反。

”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

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

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

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

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

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

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

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

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

”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

”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

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

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

“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

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

”子曰:“善哉问

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

修,改正。

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

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

怎样辨别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

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

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

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

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攀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

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

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

枉,不正直,邪恶。

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

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

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

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

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

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

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

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

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

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

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  「评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这是君子之所为。

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人类命运

命运字意义是指生命的经历指生命,运即经验历程。

宿者相信命运不可以改写,人不可窥探预知命运,命运存在任何的角落上,只是无法接触。

命运只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观念而已。

命运也是文学作品描写的主题,有同名小说、影视作品、网络游戏,最著名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

过去人没有休息好,感觉闷闷的,而现在还没调整过来,不停的往过去看,过去直接影响着人的未来,这是人的跳跃性思维,很明显是跳跃性思维在做怪,即直接得到结果,也可称为直觉,感觉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经常人会有种错误的感觉,认为这就是命啊!得出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挥之不去的命运,宿命,其实这是人的固定思维思维模式作梗,恶性循环,当有身心阴影和创伤时更会加剧了这种命运观。

现在人就可以进行选择的,选择忘记过去,把握现在,决定未来,这是人的逻辑思维,即人定胜天,坚定着没有命运,即使曾经存在过也能够转变,自己创造命运。

人有时无法忘记伤痕,同样地球被人类伤害的伤痛也无法抹灭,为了弥补错误,要不停的协调下去,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命运。

  命运,是时间的唯一性和不可逆转性。

每一个生物都能因为自身受到其他生物的动作直接或间接的改变自己和其他所有生物的命运。

事情因有众多的因素影响其发展,而时间和机会只给一次,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认为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事物的发展也将会改变,而时间只有唯一性和不可逆转性,所以人们不知道某个因素没有产生影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命运。

好比现在,你看到了我的这些文字,你产生了你的想法,你就和你的同学或朋友谈到了这些内容,因为讨论而打了起来;可是若你没有看到我这些文字,你和你朋友就不会谈到这些内容,你们就不会产生那些谈话,就不会有打架、吵架的情况出现,那么事情的发展就可能导向另一个方向,可是,因为时间的唯一性,我们没有办法获知导向的另一个方向是什么样的事态

这就是命运

是时间的唯一性和不可逆转性。

陈帅佛说:命是命,运是运。

“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构成“命运”。

有些人相信人的一生凭由“命运”操控。

有的人命好运不好,有的人运好命不好,也有都好和都坏的。

难道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吗

For man is man and master of his fate

为什么人人都这样呢..当有什么事发生的时候..都认为这是他们的命..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去创造的..包括命运也是啊..烦恼..这就是人了吗?以我角度看人才是这世界上最恐怖的动物..因为有..思想.. 难道不是这样吗

I agree with you!就是不能认命,去创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命运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东西(如果你相信它的话)。

  对命运的看法叫做命运观,古今中外的命运观有: 儒家的天命观、道家的自然命定论、佛家的因果论、基督教的上帝决定论、伊斯兰教的前定说、古典物理学的机械决定论(即拉普拉斯决定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的非决定论及中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决定论及菩提量子的大统一命运观----全定论. 全定论总结了命运的九个方面和28个概念。

全定论对命运的定义: 命运(全程的概念)是宇宙中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从生到灭的轨迹。

已为宇宙规律所完全预定. 或者说: 命运是万事万物已经为宇宙规律所完全预定了的从生到灭的轨迹。

古语:命由天定,运由己生。

表示‘命’是与生俱来的,而‘运’呢

则是一个人一生的行程。

这句话也阐述了,自己把握的只能是运,就是自己的路怎样去走,而与生俱来的天分和条件则是不可变更的,合二为一就是命运。

命运到底是否可以由人来掌握呢

其实答案是可以,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完全。

因为虽然我们可以来掌握自己的道路,改变自己的心态,影响自己甚至自己身边的人的命运,但是别人同样影响着你,也就是在命运的洪流中随波逐流。

本质上我们改变不了什么,可是我们又确确实实改变了,改变的不过是海中那点点的浪花而已,稍纵即逝。

不过不要失去信心,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命运,不过我们可以去选择,选择我们喜欢的,选择适合我们的,选择那些无论可不可以选择的。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你自己想改变命运,那么就没有人能主导你的命运,只有你自己可以,关键是你肯不肯改变。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

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

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则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

【千人千般命呀

命命不相同,明朝袁了凡,本来命普通,遇到孔先生,命都被算中;短命绝后没功名,前世业障真不轻,庸庸碌碌二十年,一生命数被算定,云谷禅师来开示,了凡居士才转命呀

断恶修善才转命。

】 我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了,母亲要我放弃学业,不要去考功名,改学医,并且说:学医可以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救济别人。

并且医术学得精,可以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从前的心愿。

后来我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飘然若仙风道骨,我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

这位老人向我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宫了,为何不读书呢

我就把母亲叫我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他。

并且请问老人的姓名,是那里人,家住何处;老人回答我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我得到他的真传。

照注定的数来讲,我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你。

因此,我就领了这位老人到我家,并将情形告诉母亲。

母亲要我好好的待他。

并且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的道理,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究竟灵不灵。

结果孔先生所推算的,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灵验。

我听了孔先生的话,就动了读书的念头,和我的表哥沈称商量。

表哥说: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收学生读书。

我送你去他那里寄宿读书,非常方便。

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孔先生有一次替我推算我命里所注定的数;他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

到了明年,果然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样,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

他说:那一年考取第几名,那一年应当补廪生,那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

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

这些话我都一一的记录起来,并且牢记在心中。

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

唯独算我做廪生所应领的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

那里知道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我,补了贡生。

我私下就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有些不灵了。

后来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我补贡生。

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没有考中,替我可惜,并且慨叹道: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

像这样有大学问的读书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到老呢

于是他就吩咐县官,替我上公事到他那里,准我补了贡生,经过这番的波折,我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补足,总计是九十一石五斗。

我因为受到了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

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时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等我当选了「贡生」,按照规定,要到北京的国家大学去读书。

所以我在京城里住了一年。

一天到晚,静坐不动,不说话,也不转动念头。

凡是文字,一概都不看。

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国家大学读书,在没有进国家大学以前,先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我同禅师面对面,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

云谷禅师问我说:凡是一个人,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因为妄念,在心中不断地缠来缠去;而你静坐三天,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

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什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实不想,心里也就没有什么妄念了。

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那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我听了之后不明白,便请问他此话怎讲

云谷禅师说道: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说没有数呢

虽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

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

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

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

  编辑本段交响乐曲  一提到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

著名的“命运的叩门”,是对解释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最简短而又最形象化的注释。

“命运的叩门”这句话被重复了不知多少次,几乎要被某些音乐“行家”指斥为对贝多芬音乐的庸俗化、简单化的形容。

可是我们这里还是要再重复一遍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确是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最中肯的断语,它出自贝多芬本人之口。

据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传记作者辛德勒的记述,他曾向贝多芬请教关于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导动机的寓意,贝多芬回答说:“这是命运的叩门,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后来人们就称第五交响曲为“命运交响曲”。

我们不必为这句话是否真的出自贝多芬本人而繁琐考证。

也不必围绕主题音型是否象征某种具象化的音响而争论不休。

还是应该多了解一点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乐的生活背景和精神状态。

再从贝多芬的音乐里去感悟贝多芬用他那崇高的启蒙精神点燃的生命之火。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与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抗争。

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

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第四交响曲已在一年前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第六交响曲《田园》,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

在此期间,完成的著名作品还有: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热情》,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三部,贝多芬自己钟爱的唯一一部歌剧《菲黛里奥》和三种《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世界小提琴经典作品),C大调弥撒曲。

等等。

所有这些作品都堪称是皇皇巨著,每一部后来都成为垂世之作。

这是贝多芬留给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808年12月22日晚上,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音乐会。

在这场音乐会上,连续首演了贝多芬的四部新作品,它们是《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合唱幻想曲》,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和担任钢琴独奏。

刚刚摆脱精神折磨的贝多芬表现出惊人的人格力量:一个晚上,四部大型作品,十二个乐章,外加一部幻想曲一起上演,连续120分钟的辉煌旋律,可以想象在那个晚上维也纳剧院被贝多芬的生命之火映照得何等灿烂夺目。

但是,演出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盛况空前,贵族们的耳朵听不惯贝多芬音乐里强烈的音响对比。

反应冷淡。

乐师们欺负贝多芬耳聋,不肯好好演奏。

这场音乐会成了贝多芬的自我燃烧。

在这次音乐会以后,贝多芬永远告别了钢琴演奏舞台。

他再也没有以演奏家的身份登台演出。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由的胜利欢悦。

虽然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曲时,个人遭遇到许多苦难,但是他的音乐追求的却是人类的欢乐。

他不以一己之悲欢,局限自己的创作,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崇高精神。

从“通过苦难的欢乐”之中,它揭示出人类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战胜苦难的崇高之美。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不仅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贾成一体。

贝多芬所说的“命运”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数”,这个命运是指人生的苦难和种种不幸。

而人应该战胜苦难,主宰自己的生活,达到人类光明的理想。

所以,他在给阿芒达牧师的信中说过那句名句:“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

”音乐的第一乐章开门见山地推出主题——“命运的敲门”,这声音威严、顽强甚至凶险,它环绕四周不时降临.挥之不去躲避不及,使人紧张不安。

第二主题是抒情性旋律,温和舒缓,然而,第一主题的命运动机再次袭来,斗争的画面就是这样戏剧性地展开。

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形成了乐章的高潮,最后,敲门动机的沉重音响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有如一首抒情诗,表现了人的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

在流畅的行板上,第一主题深沉安详,蕴含着内在的热情,这个旋律是从民间歌曲改编成的。

第二主题是具有号召力的英雄色彩旋律。

两个主题轮换变奏,乐曲从温情柔弱逐渐发展成坚定有力的进行曲。

第三乐章是别开生面的谐谑曲,分为主部、中部和再现部。

这个乐章又展开了两种力量紧张冲突的广阔场面,这是人与命运的最后搏斗。

主部音乐中两种矛盾因素形成对比,大提琴和倍大提琴在辗转沉思,这时,圆号带着那命运的叩门声再次闯入,但是这次已不是低沉的暗示,而是响亮威严,严峻地行进,具有进行曲的特征。

基本主题与命运动机轮流呈现,冲突更加明显。

最后,命运动机占了上风。

乐章的中部晦涩的小调式转成开朗的大调,精神为之一振,人间的欢乐形成不可遏制的力量。

第三乐章在凯旋的欢腾气氛中直接过渡到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胜利的情绪。

在这个乐章里,命运动机的阴影仍然存在,但只是一个影子而已。

最后,当胜利和欢乐的终曲响起时,它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最后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歌颂。

在第五交响曲里,贝多芬通过对人生光明的歌颂,表现出他自己的高贵人格。

有评论家说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上成为一个巨人的。

恩格斯在书信里甚至说:“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也没听过。

”恩格斯之所以用如此夸张的言辞形容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因为在贝多芬的音乐里潜在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把人类心灵深处隐藏很深的某种东西启发出来了,使这个蒙昧已久的东西被唤醒,成为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格力量。

假如我们自己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某种苦难或是遭到命运的捉弄,那么就请去追寻一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展现的精神境界吧

这样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的,人生的意义比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伟大得多。

这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的。

现在再把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个人的遭际与音乐中凝聚的强大力量做一个对比,更可以显现出贝多芬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

贝多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固然是产生他的音乐的基础,但是,贝多芬在创作中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他善于观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善于体会人类的感情,而并不育于一己之私,因为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交给了艺术。

他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

”他用自己的音乐给人类精神带来灿烂的阳光,也是他自己生命活力的表现,用心倾听他的音乐可以产生人性的内省,把人生的意义显现出来。

19世纪浪漫派大师舒曼评论第五交响曲时说:“不论你听过多少遍,都会自然产生一种新的敬仰和感叹,只要世界上还有音乐在,它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

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

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

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

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

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

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

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

”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

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

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

”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

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

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

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

”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

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

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

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

”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编辑本段魔兽武器  命运  有关命运来源的传说: 不可捉摸的命运,会在某个注定的时刻觉醒; 未知的神秘力量,一瞬间主宰历史和未来; 命运之锋摧枯拉朽,扫荡一切;在命运面前,有谁可以抗拒呢

三十年前卡利姆多的战场上,联盟的铁骑即将扫荡最后一个兽族的村庄…… “幽魂之狼会吞噬你们的灵魂,卡利姆多的红土会埋葬你们的白骨......”老萨满绝望的诅咒和他的生命一起消散在空气里。

一个伤痕累累的兽人战士低沉地怒吼,高举起手中的双手巨剑,用最后的力气斩向联盟的首领,“卡利姆多,我的故土,如果毁灭是我们的命运,我也会保卫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为首的圣骑士笑了,再锋利的剑锋,也穿不透圣骑士强大的防御体系,这些顽固的蛮族,还不肯接受他们行将灭亡的命运吗

可是谁又能预知谁的命运呢

这一剑斩出的时候,兽人战士感到一种奇迹般的力量灌注到全身,命运好像在他的指尖跳动,圣骑士眼中的嘲讽,瞬间转为绝望的惊恐---- 七把拦阻的兵刃,斩破

圣佑的防御光环,斩破

坚韧的龙鳞护盾,斩破

百炼的精钢板甲,斩破

联盟的首领倒在冰冷的红土上,狂暴的命运之锋席卷过整个战场,一切都归于沉寂…… 硝烟散尽,白骨成土。

卡利姆多血色的残阳下,一个新的部落重新崛起...... 命运之剑,是一把主宰之剑。

(百度百科)

论语 摘抄 感悟

颜渊篇刚好24句,看看满意不

祝学习愉快

  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4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  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11·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  12·3司马牛(1)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

”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

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

“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

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

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  12·4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

”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原文」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

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原文」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

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

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

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

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  「原文」  12·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

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

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2)。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

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

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

”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

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

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1)

”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

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

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

”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

“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12·10子张问崇德(1)辨惑(2)。

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

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

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

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

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呀

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

”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

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

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

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

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

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2)乎

”  「注释」  (1)听讼:讼,音sòng,诉讼。

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

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  「原文」  12·14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

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  「注释」  (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与此相反。

”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

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

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

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

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

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

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

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

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

”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

”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

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

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

“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

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

”子曰:“善哉问

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

修,改正。

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

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

怎样辨别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

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

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

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

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攀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

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

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

枉,不正直,邪恶。

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

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

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

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

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

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

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

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

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

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

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  「评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这是君子之所为。

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水浒传1~30回的读书笔记 每回写一篇200字以上的都市笔记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

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

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高俅与端王(后来的徽宗)结识。

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对曾打翻他的王升的儿子王进施行报复。

王进出走延安府,在史家村给史进教枪棒。

史进因擒少华山陈达而和朱武、杨春相识往来。

华阴县中秋夜来史家村捉拿赏月喝酒吃肉的史进并少华山三好汉。

●第三回 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三头领杀退县衙之兵,去延安寻找师傅王进,与鲁提辖在渭州潘家酒店相遇。

鲁达救助金翠莲父女,打死郑屠。

●第四回 赵员外重参文殊院 大闹五台山 鲁达出逃代州雁门县,金老女婿赵员外送他去五台山,做僧避祸。

鲁达晚不坐禅,喝酒打人。

打造关王刀一样的戒刀和禅杖。

假借过往僧人名义喝酒吃狗肉,在半山拽拳使脚,打坍亭子,打坏金刚,要烧寺院,回寺呕吐,给禅和子嘴里塞狗腿,搞得大家卷堂而散。

监寺、都寺遣众人来打,鲁达趁酒醉大闹一场,被长老喝住。

●第五回 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长老赠智深四句偈言,智深去东京讨职事僧做。

在桃花村为刘太 公解除逼婚之忧。

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山二头领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打仇,与鲁达相认。

李忠、鲁达、刘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义厅,休了亲事。

智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银给他,自拿山寨金银,从后山滚下而去。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在寺院上了假扮道士和尚,实则捣毁寺院,养女吃酒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的当,二次复回,被二贼击败,到赤松林,遇到剪径的史进,二次再回寺院,打死崔、丘二贼,烧了瓦罐寺。

投管菜园,被一帮泼皮包围。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花和尚力服波皮,从泼皮买酒牵猪请。

智深连根拔直垂杨柳,众泼皮惊服。

智深还席,为众泼皮使禅杖,林冲看见喝采,两人结为兄弟。

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

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忍了。

智深来助,林冲忍让。

高衙内思念林妻,富安和林冲好友陆虞候陆谦出卖朋友,请林冲去吃酒。

高衙内却哄林妻到陆虞候家调戏,林冲闻讯赶到,衙内逾窗而逃。

老都管引陆谦、富安见高太尉,定下陷害林冲的计策。

林冲中计被擒。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 林冲被押开封府。

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

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

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

在野猪林,薛、董将林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

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林冲叫鲁智深不要打董薛二人,与鲁智深分别后,来到柴进庄上,受到柴进厚待。

与洪教头比武取胜。

来到沧州,用钱买通差拨管营,又得柴大官人遗书信照看,免挨一百杀威棒,还开了枷,派去天王堂当看守,林冲深感“有钱可以通神。

” ●第十回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曾被林冲救过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冲报告了消息,林冲怒寻陆谦不遇。

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

林冲杀死了差拨,富安,陆谦。

林冲在一庄上烤衣讨酒,打散庄客,醉倒雪地,被庄客捉住。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被捆至柴进庄暂住。

官司追捕甚急,柴进周济他去梁山。

在酒店吃酒时乘酒兴赋诗一首。

发抒对高俅的不满,表现对未来的向往。

与朱贵相识,被船接去梁山泊。

王伦出于嫉妒人心,先不肯收留。

后要林冲拿“报名状”来,林中下山等了两天,第三日等得一人,却是杨志。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王伦想要杨志在山,以牵制林冲,杨志不从,只得让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

杨志乃杨令公之孙,因丢了花纲石,想补殿帅职役,被高俅批倒赶了出来。

缠盘用尽,便卖宝刀。

遇到泼皮牛二,无理取闹,杨志性起用刀杀了牛二,被监禁于死囚牢中。

众人见他为东京街除了牛二这害,多方周济。

又被送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

留守梁中书见杨大喜想通过演武试艺,抬举杨志。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杨志枪胜周谨,箭胜周谨。

又与索超相斗,不分胜负,两人都被封为管军提辖使。

梁中书与夫人商议收买十万贯礼物玩器,选人上京去庆贺蔡太师生日。

朱仝、雷横巡捕贼人,在东溪村边的灵官庙里抓住赤发鬼刘唐。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晃天五人义东溪村 晃盖设计救了专门拜访他的刘唐,以甥舅相称,瞒过雷横。

又送雷横银两。

刘唐向晃盖说知梁中书要用十万不义之财买来金珠宝贝庆贺蔡京生日,“取之何碍。

”晃盖曰:“壮哉。

”叫他安歇,从长计议。

刘唐去赶雷横,要追回晃盖送的银两,与雷两扑刀相斗,吴学究铜链相隔,晃盖赶来劝住。

晃,吴,刘三人计议智取梁中书不义之财。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等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吴用向晃盖,刘唐介绍三阮。

并连夜起程行百二里地,来到梁山泊边的石碣村。

阮氏三弟兄充满对官府之满;而对梁山泊好汉则生羡慕之情。

吴用因势利导,说转三阮。

六好汉在晃家庄设誓化纸;公孙胜强求会见晃盖,与晃盖说知取不义十万贯之财的事。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七星聚义,在黄泥冈东十里路的安乐村白胜处安身。

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做客商。

并要老都管、两个虞候都听他的,不要在路上闹别扭。

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

正是五六月天气,酷热难行,军汉倒地。

七个好汉装做贩枣子的小本经纪人,白胜装做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众军汉,老都管,老虞候。

杨志喝得少,起得早,要跳冈自尽。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杨志不忍自尽,下冈而去。

做制使失了花石纲,做提辖又失生辰纲,只好投二龙山落草。

鲁达杀死郑龙在二龙山落草。

都管,厢禁军回京谎报杨志勾结贼人,盗走珠宝,梁中书告知蔡京。

蔡京命令府尹捉拿贼人。

府尹责成缉捕使臣何涛限十日捉拿贼人上京,何涛为之烦恼,兄弟何清向他说出了晃盖与白胜。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晃天王 何涛、何清兄弟到府尹告状,拿来白胜,搜出脏物。

何观察等人于郓城县捉拿晃保正,遇到押司宋江。

宋江稳住何涛,飞报晃盖。

捉拿晃盖的朱仝、雷横放了晃盖。

何涛回禀府尹,带人捉拿三阮。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晃盖梁山小夺伯 何涛带领官兵捉拿三阮,何涛被割耳放走。

众好汉上梁山,王伦嫉妒,不肯收留,吴用计激林冲火拼王伦。

林冲仗义,杀死五伦,吴用要林冲坐第一把交椅,林冲辞之。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晃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林冲推晃盖为首,吴用,公孙为辅,自己坐了第三把交椅。

吴用施计,大败官兵,捉拿黄安,得了不少人马船只,获财物金银无数。

方针救白胜谢宋江。

宋江济阎婆之困,阎婆为谢宋江,把女儿婆惜与宋江作妻。

婆惜与张三通奸。

刘唐持金谢宋江,宋江收晃盖谢书。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阎婆硬逼宋江与女和好。

未成,宋江欲给王公棺材钱,发现招文袋忘在家中,招文袋里有晃盖书信和谢金。

回到家里,为婆惜陪话婆惜不给招文袋,以官司相逼,宋江将刀杀之。

阎婆骗宋江至衙门告状,众公人不捉拿宋江。

唐牛儿又来隔开阎婆,宋江逃走。

●第二十二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 知县想庇护宋江,只把唐牛儿问罪;阎婆再三哭闹,知县差朱仝,雷横捉拿宋江。

宋江藏于家中,朱仝有意放走;雷横不捉拿宋太公。

两人只抄宋江和父亲断绝关系的执凭公文回县回话。

宋江与兄弟宋清到柴进庄上躲避,撞见正发疟疾烤火的武二郎,武松正要在病好后去拜访他。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被宋江惊出一身汗,疟疾好了。

武松要回到到清河县探望哥哥,宋江兄弟两个专程相送,与武松结束兄弟。

武松到阳谷县地面。

在景阳冈打死猛虎。

知县赏钱一千贯,武松把钱散与猎户。

知县抬举武松为步兵都头。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武松遇到哥哥武大郎。

行至家中,与潘金莲相见。

金莲顿生邪心,调戏武松,被武松臭骂一顿。

金莲反咬武松调戏她。

武松要去东京出差,向哥嫂辞行,遭到嫂嫂冷骂。

只劝哥哥安分守己。

武大只按武松所说行事。

西门庆偶见金莲,一日三进王婆门,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到王婆家寻西门庆看破机关,报知武大。

●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郓哥与武大设计捉奸,武大被打卧床,王婆设计陷害武大。

金莲用砒霜毒死武大。

西门庆心怀鬼胎,宴请团头何九叔,何疑之,看了金莲并武大尸首后惊倒。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何九叔假昏,听夫人言,收下武大骨殖并西门庆给的十两银子。

武松回家,引何九叔,郓哥到县府告状,知县得了西门庆贿赂,把武松驳了回来。

武松酒请四邻,寻下淫妇、王婆口供,挖了金莲心肺五脏,割下狗头,又到狮子楼把西门庆倒跌街心割下头来,并金莲头一处供于武大灵前。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武松告官,府尹送他到东平县,陈府尹给他减了罪,解赴武松到孟州交割。

中途遇母夜叉孙二娘,没有喝其蒙汗药酒,假装昏死,二娘来拖,就势按她在地下。

菜园子张青出来解除了误会。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张青要做翻两个公人,引武松去二龙山落草。

武松不教伤害两个公人。

来到东平府,不主动给差拨行贿,愿挨一百杀威棒。

多亏施恩相助,未遭杀威棒、盆吊、土布袋之刑。

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言说要他将息半年三五个月,有事相央。

武松听了不吃酒。

去天王堂前把那三五百斤重的石头只一撇,打下地里一尺来深,又掷起,离地一丈来高,神力惊人。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为施恩报仇,并与施恩结为兄弟。

武松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在“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

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得蒋门神告饶。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蒋门神把快活林酒店时还旧主施恩。

施恩敬重武松,重霸快活林。

张都监请武松来家,酒肉相待。

灌醉武松,设计擒拿,指使知府将武松下入死囚牢里。

施恩给康节级、叶孔目各一百两银子,以保武松性命。

武松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

半路施恩送衣送吃,备说蒋门神复夺快活林之事,在飞云浦,武松杀死四个公人,奔孟州城里来。

幼儿园家长感言怎么写

转眼,孩子入习快一个学期了,在这一段时,已经能很好的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我们做家长感到最欣慰的,范文之心得体会: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

在全体教师们辛勤的培养与备至的关怀中,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真切地感受着他一点一滴的变化,真是高兴在心里,感激在心中。

在此代表全家向幼儿园的领导及全班的老师对孩子耐心细致的保教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孩子入园以来,老师们以极大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关心他、爱护他,用鼓励、赏识、参与等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她,把爱渗透到他幼小的心里。

现如今,孩子的小脸上时常挂着开朗自信的微笑,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有了明显提高。

更难得的是,几位老师对家长都很周到热情,经常同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沟通。

  梁子傲原本是一个害羞、内向、怕生人的孩子,通过在幼儿园四个多月的成长,逐渐变成了一个开朗活泼、懂礼貌的男子汉了。

孩子的这些变化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导。

老师们在教育中能做到育教寓乐,让孩子在游戏中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在游戏中学到很多知识。

  我们深深明白孩子的点滴进步得益于园长的直接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

老师们一整天与孩子们相伴左右,不仅要教授教育教学课程,还要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工作量很大,十分辛苦,但她们毫无怨言,总是满面笑容的把快乐带给孩子们,是孩子的“好妈妈”。

老师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每次去幼儿园接送孩子,总看到她们在忙这忙那,没有歇息的时候。

她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说实话,开始我们把子傲送到幼儿园也是不太放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的照顾细致入微并能从幼儿教育教程方面入手,与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老师有了依恋的情感。

现在,每天去幼儿园成为子傲最开心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深刻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和老师的关心、照顾和教育分不开的,心中感谢老师们。

  每逢要有活动的时候,我们全家都期盼着那一刻早点到来,希望能够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和其他小朋友共同学习、一起娱乐。

此举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孩子的距离,更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亲情,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幼儿园科学系统的学前教育与缜密高效的计划安排。

活动中,不难看出老师们的精心准备,不难发现小小活动的新创意。

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专注和爱心。

每次参加活动都可以看见每位老师她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每个老师之间都是那么朝气蓬勃,对待每一个家长、孩子都是那么热情,让我觉得幼儿园如同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全家都放心,都满意,都幸福

  千言万语,倾诉不了对各位老师的感谢之情,我们很开心、我们很欣慰、我们很荣幸,孩子在起步阶段有幸进入到富有责任心、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幼儿园。

我们相信,孩子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幼儿园生涯是孩子一生中接受的最为重要的启蒙教育,作为家长,我们从心底感谢园领导及全班全体教师对孩子成长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

祝园领导及全班所有老师工作顺利

祝小朋友们健康快乐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