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围城比喻讽刺句子

09-12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第1句】: 谁哪有有关围城讽刺语言及其寓意

知识渊博,涉笔成趣

《围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密度最大的一部长篇,在书中,作者充分展现了自己宏观博识、谐虐天生、涉笔成趣的语言风貌。小说主要是反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但在书中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知识渊博的特长,对众多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态都作了或深或浅的讽刺,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涉笔成趣。

小说第一章中写道:“船又到了新加坡,不日到西贡,这是法国船一路走来第一个可夸傲的殖民地,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这种对殖民者的讽刺可谓生动犀利,妙趣天成。还是在第一章,作者对法国人、爱尔兰人做事的“特色”以及哄骗之学、方鸿渐买假文凭所代表的中国外交的“胜利”等都作了轻松描述和非正式的评点,令人解颐。

谐谑天生,长于讽刺,这也是《围城》的语言特色。作者往往在主要描写和论述的对象之外,附带着对其他社会现象或是人和事进行讽刺。如书中即借方鸿渐之口说道:“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寥寥几笔,即对当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作了嘲讽,此书也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被国民党当局禁止发行,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看出钱钟书讽刺艺术的高妙。

【第3句】:自铸新词,语言巧妙

语言的生命在于创新。钱钟书在《围城》中使用了不少新鲜的词汇,如“同情兄”一词即是作者借董斜川之口所造的一个新词。顺着同师兄弟、同学的路子,将同有一个情人的人称为自己的“同情兄”,新鲜而有妙趣,堪称“绝妙好词”。

此外,《围城》中语言的形式也很巧妙,比较典型的是同异和倒序手法的自然运用。

①同异:是通过词或词组的重复,使字面同中有异,借其“同”而强化联系,借其“异”而形成对照,达到相映成趣的修辞方式。如《围城》第六章开头关于“老的科学家”和“老科学的家”的论述即是应用了同异的修辞手法,使得这个不易为人所注意也颇为绕口的问题显得意义重大,而且两者之间确实大有差别,作者借此也达到了对高松年校长的巧妙调侃,使读者颇有同感。

②倒序:是指在行文中将词或句子颠倒一下语序,以表达一种上下文迥然不同但又不无相关的内容。如书中说“高松年自己在欧洲一个小国读过书,知道往往自以为讲学,听众以为他在学讲——讲不来外国语借此学学”,通过“讲学”一词的倒序就一语道破了当时那些沽名钓誉的知识分子所谓“讲学”的本质和实际情形。

再如方鸿渐和赵辛楣的一段对话。

鸿渐道:“给你说得结婚那么可怕,真是众叛亲离了。”

辛楣笑道:“不是众叛亲离,是你们离亲叛众……”

“众叛亲离”一词的倒序即将人与人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完全倒换了过来,真是很符合人物各自的心态,从中也可看出钱钟书对中国文字把握得准确与圆熟。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围城》确实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它包容的智慧与知识,体现出的独特讽刺艺术和丰富想象力,以及它在语言方面妙喻珠联、警句泉涌、涉笔成趣的特点都使它真正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最用心经营、让人回味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当然,《围城》的创作艺术包含的方面很广,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很深厚,远非笔者挂一漏万、浮光掠影的浅谈所能穷尽的,对《围城》创作艺术的探求和对学者小说特点的挖掘与继承,也还需要广大文学

t/blog.voc.com.cn

【第2句】: 钱钟书的《围城》,内容梗概及讽刺意味

又比如说,小说写那个“哲学家”褚慎明,他有个毛病,最看不起女人,他为什么要戴个眼镜呢?就为了怕看见女人。

但是褚慎明这个哲学家啊,看到苏小姐以后啊他的眼睛就生病了,害了眼馋病,就盯着苏小姐。小说写褚的大眼睛好像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要突破那个镜框。

这个讽刺很有意思。“绝对观念”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名词,非常奥妙的,来比喻这个哲学家的眼睛,这也是带有一种批判,是滑稽化。

钱钟书对社会行为经常都有这一类批评,这种批评跟鲁迅那种非常尖刻的挖掘是不一样的,他是带嘲笑的。比如说三四十年代,也有很多出国的,很多人出国回来呀,就觉得很了不起。

出国是好事,但是老是出国以后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没有出国的人就觉得总是好像没有完成什么事,这种状态,钱钟书表示鄙夷和批评。他说出洋啊,就像小孩出水痘,那种念念不忘自己出过洋的人,就是那种出过国回来的人,就是甘心让自己的天花变成了麻子。

以前出水痘搞不好啊就变成脸上斑麻了啦。钱钟书以此比喻出洋之后的那种盲目自大的炫耀心理,如同很得意的自己的麻子脸,好像是文章,再加圈点没有出过国的也想“到此一游”,又如同出水痘,出完了就痛快了,就完了。

这都是一种讽刺,对社会行为的一种讽刺,也是一种比喻。有些比喻呢,读的过程中你会有一种快感,觉得好笑。

又比如说他写道,一群人去喝咖啡,谁知从冷盘到咖啡无一可口,除了醋以外,面包、牛奶、红酒,无一不酸,那醋就变成不酸的了,牛奶、面包通通都是酸的。有些描写非常尖刻啊,比如对人物的描写,写那个孙柔嘉,一出场还是姑娘,二十一二岁,说一句话就要脸红,女孩嘛,但又这样写,她两个眼睛呢隔得太远,中间距离太远,老是给人一种惊讶的感觉。

你们注意一下,这个眼睛隔得太远是不是一种惊讶的感觉,这个孙柔嘉的确经常会有一种故作惊讶的表现,这是一个机智的讽刺。我就不要举很多例子了,大家阅读过程中都会感觉到的。

另外心理描写方面,这部小说也有它的特点。心理描写是现代文学比古代文学要高明的地方,古代小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心理描写,人都是比较平面化,比较脸谱化的。

钱钟书的心理描写并不细,只是很入骨。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来讲。

另外啊,还有一点也很有意思,就是《围城》中的人名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其中许多名字都有特别的含义,有的也带讽刺。方鸿渐,鸿渐是易经上的一句话,鸿就是鸟嘛,渐就是那个树木嘛,那个鸟可以从水上飞起来,落在那个树上。

方鸿渐,他比较清高,但是也表现懵懂,什么事都无定夺,就像鸟一样,在树上站不稳。孙柔嘉,柔嘉是什么意思?柔嘉是统治术啊,果然这个女子呢结婚以后有一种御夫欲,很厉害。

赵辛楣,辛楣就是挂在门上的驱邪用的那个药。所以《围城》中每一个人物啊都有个符号,也有种批判。

总的来说啊,刚才我讲的这些就是一个粗略的介绍,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感觉,来说明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意蕴丰厚的小说,可以不断地阅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层面来进入。所以我们读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松自己,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脑子框住了,老是想着它主题是什么。

放松,读完以后,根据自己体验,回过头来再进行思考,如果它经得起我们批评,我们就可以发现它有很多层面的意思可以分析。如果它没什么内涵,就是一时快乐,这样的小说也好啊,是吧?武侠小说不就是这样吗?我们要相信自己的阅读感触,相信自己第一阅读印象,你认为好,那你就可以琢磨一下它好在哪里;你认为不好,你可以分析一下它不好在哪里,也就这样了。

不一定非要抱着受教育的目的去读,也不一定非得一开头就考虑挖掘它的主题思想,不一定这样。如果阅读过程中能得到钱钟书《围城》的也比较多了,大家有不同的读法,也有些批评它的,认为太尖刻了,太超然。

但不管怎么说,《围城》毕竟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品,也是现代文学的一个大的存在。今天只是谈我自己阅读的一点看法,一点体验,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曹文轩 古朴、明净的风俗美学——漫谈汪曾祺的小说汪曾祺的文学世界(1)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二十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并发表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西南联大读过书,1949年以前就写过《复仇》、《鸡鸭名家》等很别致的小说。

1949年以后主要精力投放在戏剧创作上,是京剧《芦荡火种》的执笔人。这个剧后来成为样板戏之一的《沙家浜》。

他重新写小说,是在七十年代末。作品发表后,有见识的读者和评论者,都有一种惊奇,觉得总在作深沉、痛苦状的文坛忽地有了一股清新而柔和?。

【第3句】: 《围城》比喻的文学作用有哪些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引自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这是钱钟书在拒绝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如今,这句幽默、机智,而又语气委婉的比喻句,已成为钱先生一句名言而流传甚广。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句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钱钟书先生在此书中比喻句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据统计全书用喻达325处之多,整个《围城》可以说是一座比喻之城。那种铺张、细腻、机智、幽默的讽刺风格,那种将中西文化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智慧,皆呈现出他小说语言比喻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现了《围城》一书独特的审美效果。 钱钟书在《管锥编》《宋诗选注》中多次谈到他的比喻理论。

他认为比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它应该是一种主要的文学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眼光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天真(天然之物)的表述方式,一种富有个性的、多维的思维方式。

钱钟书提倡用比喻,他甚至认为比喻的运用是天才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也认为:“诗人发现事物间存在着相似性,每发现一个相似性,就发现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转引自何向《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与钱钟书的看法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围城》中的多达325处比喻并非滥用,而是作者用心安排的。每处比喻都有他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方面,还是在形成作品艺术风格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比喻句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作品中闪闪发光。 在《围城》中,钱钟书喻人、喻事、喻物、喻心情,无所不喻,而又无喻不妙。

在艺术表达上,它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下面具体分为四点来分析一下《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恰当中见新颖 “比喻首先宜求恰当”(引自老舍《比喻》)。所谓恰当,第一个含义指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和意象要恰当自然,不生硬。

不做作。比喻的关键是要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使二者的联系紧密、精妙充满意蕴,富有余味。

钱钟书从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眼光出发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结在一起,比得恰当精彩。例如: 1,船上的法国人像狗见了家,气势顿兴,举动和声音也高亢了好多。

(见《围城》第16页) 2,……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第114页) 3,你像外国人所说的狗,叫得凶恶,咬起人来并不利害。

(第238页) 4,周家一天也不能住了,只有回父亲母亲那儿挤天再说,像在外面挨了打的狗夹着尾巴窜回家。(第122页) 这几个比喻都是以狗为喻体,本体分别是法国人、方鸿渐、赵辛媚、方鸿渐,作者通过同一喻体和不同本体之间的不同的联系恰当的表现出本体人物的特征。

第一个拿好久不见家后猛然见了家的狗的狂吠乱跳来喻船上法国人见了自己海外殖民地西贡的猖狂、嚣张、丑恶嘴脸。第二个拿被淋湿的狗来比喻方鸿渐被唐小姐拒绝、抛弃后的失意、愤懑的心情。

第三个则用张口不咬人的狗来比喻赵辛楣是个说得好听而做不到的动口不动手的假政治家。第四个用夹尾巴狗比喻方鸿渐被子周家撵出家后的狼狈、可怜的样子。

这种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自然关系,使比喻很恰当。 恰当的第二个含义是比喻能切合具体的人物和环境,这样才能使比喻和作品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不至于使比喻孤立,而造成为比喻而比喻的错误。

《围城》中结合具体人物和环境的比喻句很多。例如: 1,董斜川道:“好,好好,虽然‘马前泼水’,居然‘破镜重圆’。

慎明兄将来的婚姻一定离合悲欢,大有可观。”(第99页) 2,辛楣嘴里的烟斗高翘着像老式军舰上一尊炮的形势,对擦大手掌,向脆的拍一下,握着拳头道……(第185页) 例1是董斜川用“马前泼水”比喻褚慎明央鼻眼镜掉在奶杯中溅起牛奶的事,用“破镜重圆”比喻褚的眼镜虽掉而未打破,又用它来比喻褚的婚姻。

因为斜川是个旧体诗诗人,所以他这两个成语的运用很合他的身份,刻画了他迂腐的形象,比喻很恰当。例2是在赵辛楣一伙人同寡妇主仆吵架时对辛楣嘴上烟斗的比喻,因为吵架,所以充满火药味,像打仗一样,将烟斗比喻成高翘着一尊炮,是再适合当时气氛不过的,让读者感到吵架时的火药味。

《围城》中的比喻在恰当的同时力求有新颖的艺术效果。钱钟书的比喻不抄袭前人的意思,不搞陈词滥调,在设喻方面力求新颖、独到。

他的设喻涉及古今中外、政治艺术、民俗风情、动物植物、引经据典等等,非常丰富,他比喻的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举例分析一下: 1,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第5页) 2,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

【第4句】: 《围城》这本书讽刺人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海风里含着燥热,胖人身体给炎风吹干了,蒙上一层汗结的盐霜,仿佛刚在巴勒斯坦的死海里洗过澡。

【第2句】: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第3句】: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第4句】:可是苏小姐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

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第5句】:因为其他科目――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好像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格。

【第5句】: 《围城》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揭露和讽刺的内容

“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

: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参考资料: /view/4751【第97句】:htm#3 因为作业的关系 我不得不看起了《围城》 一开始可能像许多人那样,对那些硬生生的故事情节感到乏味 可是为了交上一篇好的论文,我只好继续阅读,终于在极力的挣扎下我看完了,开始着手写论文。

在网上大量的阅读,参考之后 慢慢的我对《围城》有了另一种感觉,它的幽默,玩世不恭的态度,还要诙谐的比喻很独特。我要找寻的就是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后面所隐藏的东西,现在找到了,想与大家分享。

其实读书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你准备好了,用心去读它个两三遍,能会有种茅塞顿开的快感,似乎它所写的正是你一直以来的所想的。

下面是我的论文 试论《围城》中讽刺艺术的幽默,风趣 概要 钱锺书是个博才的学者,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曾身赴英国,法国,德国留学,对外国文学有一定的心得。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围城》是钱锺书的唯一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

在〈围城〉中的各个细节能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当然一部好的作品,至少在某方面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的个性与品质。

比如鲁迅的讽刺艺术,用的是匕首,刺的又深又痛,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余华的先锋思想,像是屠刀,砍在心中觉得残酷无比。钱锺书的讽刺手法也可以自成一派,与其他作家不同,钱锺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炙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

在〈围城〉中讽刺的运用既可以让读者捧腹大笑,也能在揭露残酷现实的人性之中让人不寒而栗。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调侃式的诙谐幽默的讽刺笔调。

通过大量生动诙谐,尖酸刻薄的比喻让小说蓬碧生辉,鲜活了起来,一句小小的比喻也能让读者会心一笑又或者掩卷深思。再加上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浅浅淡淡的故事情节。

〈围城〉当中的讽刺艺术平淡中显得玩世不恭,在幽默中显得伤感。 一.通过讽刺达到更加深刻的象征意义 〈围城〉阐述了一个现象,每个人之间像是存在着无形的围墙。

在围城外面人人希望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举止谈吐多少都有些顾忌, 不敢太招摇 又不能显得懦弱,有时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甚至拿一些不切实际 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来掩饰自己的滑稽。

可我们又不能避免去展示一个更好的自我,因此一道道围墙硬生生的把人性隔开。 即使如此,有很多人对自己密不透风的围墙还不满足,生怕别人看透自己,看清自己的迂腐。

于是人们在围墙上贴满了羞缩缄默,楚楚可怜,满腹经纶的伪现象,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比如买假文凭,娶个洋太太,对其他人的阿谀奉承,不胜枚举。

可能就是因为有围墙的存在,人们对围墙里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站在围墙外面徘徊着,思索着怎样才能进入围墙里。终于,有人进去了,变成了围城里的一部分。

然而讽刺的是,在这设想中的围城,却没有预计的那样神圣美丽,反而是丑陋的。比如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结婚前孙柔嘉的纯洁,娇气 全是围墙的颜料,让方鸿渐看的神魂颠倒,被这些虚假的现象给蒙蔽了。

直到结婚后孙柔嘉专横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才肆无忌惮的宣泄而出,在频繁的口角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人性的缺点被暴漏无遗,痛苦的婚后生活正不期而遇,相反的围城里的人渴望摆脱城内的生活。 如小说中说到;“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句话象征着主题,围城,又讽刺了一个社会现象。

人们煞费苦心的想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抓住别人的把柄,借此利用甚至要挟别人。往往很多人却又在踏足这片圣域后急于离开。

这很矛盾又很现实,《围城》中的人物就是生活在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中,通过对小说人物的揭露,借此来讽刺现实社会人们丑陋的一面。

【第6句】: <围城>故事的讽刺意味

以我对世事的浅薄了解,不同环境下,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熏陶,会创造出不同的人物,其中性格也就千差万别,迥异不同。

围城让我读的很是轻松,全书诙谐幽默,讽刺辛辣。且作者常点到为止,收放自如,不一语说破,然另人回味无穷。

对于我这个年龄,全书最吸引我的自然是男主人公方鸿渐与三个少女的情感纠葛,如果加上船上那位鲍小姐的话,应该说是四个,只可惜方鲍肉体爱恋多于精神感情,虽然作者努力描写温馨场面种种,但其中也多用诙谐笔法,一带而过。便付之一笑,不予深谈。

有人说男人是好色的动物,钱老笔下的方鸿渐也并非异人,下船后,刚离鲍则近苏,我读于此处时候,完全把方鸿渐看作富家纨绔子弟一般。书中描写苏文纨用了八个字:“艳若桃李,冷若冰霜。”

直到自己大龄未有男友,不免着急,然而“风韵犹存”,又使她眼光并未放低,便盯上了这个各方面都不算太差的方鸿渐。 苏与方的情感纠葛是从下了船以后便开始的,直到最后方鸿渐因为唐晓芙的关系向苏文纨正式摊牌。

我不知道此前两人是否真有爱过,想来,书中也描写方鸿渐心中往往波澜起伏,不置可否。而第二个女人——唐晓芙的出现,彻底使方鸿渐神魂颠倒,不能自持。

我最爱看的便是方、苏、唐三角关系如胶似漆的这一段,不得不从肺腑中由衷赞叹钱老描写少男少女情感笔墨的功力,细腻而精致,温馨又浪漫。时而如同一湾静潭,祥和平静;时而如同风刮大海,波涛起伏。

穿插俏皮一两句,便忍俊不禁,如置身其中,而这种甜蜜的感觉直到方鸿渐同苏小姐摊牌,苏小姐同表妹唐晓芙的交心,而土崩瓦解。 书中写方鸿渐与唐晓芙情感完结的那一段,为全书中感动我最深之处,宛如一首凄美的绝别曲,如诗如画的大雨场景,更是在方鸿渐的痛苦上深深的浇了浓重的一笔。

我观全文,唐晓芙是个理性的女孩,(她甚至不能百分百的称之为女人)但在窗中看着方鸿渐被大雨鞭着身体时,心中没有一点点的爱怜?一点点的作痛么?哲人说过:“暧昧如同一场戏,谁入戏深,谁伤的深;而入戏太深,则暧昧成真了。” 我之所以用如此笔墨来描述书中方、苏、唐的情感纠葛,是因为我太喜欢书中这么一段诗般爱恋,有切肤之感,如饮醇酒,俞饮俞浓。

通常男人的心受到了创痛时,要么一蹶不振,要么开始拼搏事业。然而男人男人大多还是有血性的。

方鸿渐和赵辛楣往三闾大学,便是展翅飞翔的第一步吧。 我对世态炎凉,人心丑恶无太多兴趣。

李梅亭,高松平之类小丑早已怪不怪,我不想陈词滥调论述世事险恶,想来大家亦乏味,包括诸如哲学家“慎明”,诗人曹胖子,可以说都属于病态的存在。钱老已在文中谑而不虐的加以讽刺,我又何需一针捅破,赘文一笔? 我要说一下文中第三个女人孙柔嘉,跟团的助教,一个聪明的女人。

我很是欣赏她的聪明,然而总觉得有那么一股的平俗女人气息,仿佛这样的女人在中国一抓能抓一大把。聪明,有远见,而偶尔有小心眼,喜欢吃醋,爱无端猜想,让我最不满意的便是一开始喊赵辛楣叔叔,而后又对赵反感万分。

我资智愚钝,未曾读出两人有何深仇大恨,然赵辛楣也许做了一两件使孙小姐不开心的事,孙小姐恨之本也无可厚非,但我始终觉得,一个女人老在丈夫面前说朋友的坏处也并不十分合适吧?不知此种妻子是否真有益于丈夫。 但我并非说孙柔嘉的不好,她让我看到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体贴。

比起苏文纨对方鸿渐,这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情愫,少了一点浪漫而多了一点朴实,也让我别样的暖和,能体味到古人说的“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忸怩情态。线条比起苏、唐粗了那么一些,但又温暖了一些。

好多事情总是如此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只是天堂里的幻想,家庭琐屑使两人焦头烂额,然而孙家的势力又使方鸿渐不能抬起头来。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更何况是那样的年代背景。

说白了,其实真挺累人的。往往人们出发点是好的,而最终结果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如那可爱的三闾大学便是例子。或者,双方都为彼此好的着想,但总揉合不到一起去,便生分,畔嘴,方孙婚姻便是,从结婚起,吵声不绝于耳,如家常便饭,如此种种,可悲可笑。

书结局以半悲剧收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寻思,吵过后,该上班的还是要上班,该回家的还是要回家,该低头的还是要低头,不是么?生活本是如此,就像人家说的,结束不是新的开始么?难道不是么?我想是的罢。

全书故事冗杂而不琐碎,讽刺辛辣而不露骨。时代背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更多的不是作者的倾诉,而是留给读者的反思。

书中主人公感情纠葛也被雕琢的细腻巧妙,委婉动人,与全书诙谐笔墨完美揉捏,难能可贵,回味无穷。情感描写与事世讽刺,便会使我感切至深而难以忘怀罢。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