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的表达方法的定义
【第1句】: 句子的表达方式的定义
叙述: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
它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生动的描绘与刻画。它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能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突出人物性格 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它能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明:具有解释意义的话。它能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 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
【第2句】: “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意思
句子的表达方式通俗的说就是人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使用的方式,我们说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第1句】:记叙
【第2句】:说明
【第3句】:议论
【第4句】:描写
【第5句】:抒情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第3句】: 记叙文表现手法定义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u 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u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u 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u 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我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 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不受我个人听觉和视觉的限制. 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像在和作者或者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u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第1句】:叙述 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待清楚明白,使读者有个概括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第2句】:描写 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第3句】:说明 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第4句】:抒情 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第5句】:议论 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u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第1句】:象征: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2句】:对比 【第3句】: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物抒情 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 【第4句】: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第5句】:托物言志 u 记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看一原则二分析”. 一原则: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要读懂原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尤其要辩明文体的特点,比如散文、小说等,根据文体特点分析归纳.只有从宏观上把握全篇,对文章内容了然于胸,才能正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也是音读理解的核心和归宿. 二分析 分析主要的人和事.分析作品的背景 四看:看标题、看材料、看首未段、看重点句 ① 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通过选取的材料和详略安排分析其蕴含的中心. ③ 从分析文章的首未段入手.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开头就点明文章的中心,所以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结尾往往也提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或启示读者作深一层的思考,研读结尾的语句可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④ 从重点句入手.重点句有议论抒情句、主旨句、反复使用的语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归纳总结,便可把握文章的中心.归纳中心思想,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有的文章有点题句,抓住了这些语句,并用适当的词语将其连线起来,就是中心思想.多数情况下,文中没有直接点明,就需要自己归纳概括,可以先把全文各段大意或各段的关键词连接下来加以综合,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中心思想的形式: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了……赞美(表现、歌颂、抒发)了……批评(批判、抨击)了…… u 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投石探波――把题干所要问的句子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所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区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偶尔也会出现在几个段落中. ②分析综合 结合句意先读懂句子再理解词语的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还可以从辨析词语的比喻义入手.一般的词语产生的特殊意义,总是与更好地表达意思分不开.因此读懂句子,再考虑词语的用法,就较为容易. ③词语的指代内容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来理解.一般供稿文中之后,应由近及远地往前搜索,找到具体的内容后,再分析概括. u 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
【第4句】: 语句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语句扩展”即把一个简单的句子或一种简单的情景,通过添加一些词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其命题特点往往是:给出几个相关的词语或提供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符合要求的文字。扩展语句不仅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密切相关,还与语言表达的其它形式,如句式的仿用、选用、变换等相联系甚至交叉。
此类题型可以真正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 一、词语连缀成句型 命题者一般给出两组相关的词语,以其中的一个共同词语作为重点,连缀其它的词语扩展开来,形成同一描述对象在不同语境下的扩展句。
如2000年高考卷的第27题,要求以“歌声”为重点,分别与“毕业典礼上,同学们”、“考试前夕,我”连缀成句。 例(1)、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风”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背景一:冬天,早晨,风; 背景二:夏日,傍晚,风。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注意题目所规定的情景的不同;其次要围绕和突出描述对象;同时,还要使自己所扩展的语句尽可能地富有意蕴。
关键是扩展时必须展开联想或想象,着力写出“冬天早晨之风”与“夏日傍晚之风”的不同。可分别作这样的扩展:冬天的早晨,凛冽的北风夹裹着颗粒状的雪花,吹打着在狂风中行进的人们的脸,似乎在向晨起上班的人们宣告它们的威力。
/夏日的傍晚,炎热渐渐地退去,习习的凉风吹拂着人们的衣衫,为场院里、大树下乘凉的人们拂去了一天的劳累与疲倦。 二、成分添加型 【第1句】:单句成分添加 命题者一般给出的是句子的主干,答题时可以补出其枝叶成分,即用“添加枝叶法”进行扩展。
例(2)、将“教师当上代表。”扩展成30个字左右的一句话。
解题思路: 分析所给材料,可把扩展点定在中心词“教师”、“当上”、“代表”前面修饰语上,增加其定语、状语,对中心词分别作出修饰和限制,即可。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三点: a. 分析出所给句子哪些部分可以扩展,找出扩展点后,宜采取“突破一点,兼顾其余”的策略;b. 要注意词语、短语组合的排序,尤其是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不要出现错误的排序;c.要注意扩展句子表述的简明、得体。
试扩展为:我们学校的那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光荣地当上了省人大代表。 【第2句】:复句分句添加 此类题型一般给出的是一个单句或复句的前半句、后半句,根据常见复句的几种关系,扩单句为复句或补出所缺少的分句,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句;也可以给出复句或分句的具体结构和句式,按要求仿用扩句。
如“你自己干吧。”这句话可以分别扩展为:“我不干了,你自己干吧。”
(并列复句);“我有点事情,你自己干吧”(因果复句);“如果他不来,你自己干吧”(假设复句)。 例(3)、扩展下面的复句,要求能造成一种“风高浪急”的气氛,不少于30个字。
,渔民们把桅杆横起来压风浪。 解题思路:此题给出的是复句后半句,要求所扩展的句子要能够造成一种“风高浪急”的气氛,即可以补出“渔民们把桅杆横起来压风浪”的原因,形成一个“---因此----”式的因果关系复句。
可扩展为:风一阵比一阵刮得紧,浪头一个比一个卷得高,焦急的渔民们因此把高大的桅杆横起来绑在船上压风浪。 3 、语段句子添加 根据所给句群的语流特点,一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拓展,使其丰富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句群或语段,解答此类题常常要结合句群关系和构段方式等有关知识。
例(4)、在下面①②两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要求使①与前后语句顺畅连接,使②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 在我们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雅人士不可胜数。
他们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有 ① 的潇洒,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潇洒……他们的潇洒,② ,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 解题思路:本题所要扩写的①句,与前面两个句子“有庄子的……”、“有曹孟德的……”构成并列分句,举例阐述了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各有千秋”的潇洒;所要扩写的②句,又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形成一个“总-—分—总”式的语段。
可扩展为:①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或李太白“天生我才必有用”或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②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露了非凡的个性。 三、信息转述型 【第1句】:图表转文字 例(5)、右边 是权威资料的统计、预计世界人口数量的一组数字,请根据表格,写一个描写地球状况的语句。
答: (不超过25个字) 解题思路:做这类题要先看清题干的要求,逐项看懂所给的图表,或总括出其内容,或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正确地表述。图表两组数据表明,地球上的人口在急剧地增长(呈非几何数递增),有限的地球将不堪重负。
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把这一内容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述,如用比喻句来描写地球的这一状况。可扩展为:“地球,一艘倾斜的太空船”或“地球是一艘倾斜的太空船”。
(只要符合“不堪重负”的相似点,比喻合理即可) 【第2句】:抽象转具体 例(6)、把“琴声吸引了许多路。
【第5句】: 句子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方法:说明式语言.叙述式语言.描述式语言.议论式语言.抒情式语言
写作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
表达方式 抒情 记叙 描写 议论 说明
写作手法 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第6句】: 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文章体裁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各说出他们有哪些然后
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第1句】: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第1句】:本体 【第2句】:喻体 【第3句】: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第2句】: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第1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第2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第3句】: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第1句】: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第2句】: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第1句】: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第2句】: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第3句】: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第4句】: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第5句】: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第1句】: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2句】: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3句】: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第6句】: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第1句】: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第2句】: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第7句】: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第8句】: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第9句】: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