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结束家长感言
走进国学,亲近孔子,家长感言怎么写
国学的深刻和广泛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
国学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涉及诸子百家的典籍,是一门心性之学。
让我感到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而对于教学方面呢,孩子们能从中学到的益处也很多,包括孩子为人处事的导正,知识的积累等等。
一、借“国学”知识的教学,教孩子学礼、懂孝。
《三字经》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言语简练,意义深刻——“昔孟母,择邻处……”“养不教,父之过……”当我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顾此失彼,茫然失措时,这些古老的语言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相信一个从小就能对“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耳熟能详的孩子,一定能讲礼貌 ,尊敬长辈的。
在今后的岁月中不会对亲人、对社会冷漠无情,会有着美好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弟子规》中“孝则弟”更是以“孝”的意义为主题,教给孩子们如何为人子,为人女。
这不禁让我想起那年六一,学校为六年级毕业生组织的一次活动。
活动之前那些孩子还淘气顽皮不遵守纪律,当听到耳边响起《懂你》这首歌时,操场上慢慢沉静了下来,所有人各自思考,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孩子们不再调皮的笑了,抽泣哽咽充满了整个校园。
在操场上观礼的我,感同身受,并思绪万千……为人师的我也是仅仅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而已,至于他们二老爱吃什么
爱做什么
烦恼又是什么
爸妈养了我几十年了,我却从未主动去关心过。
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孝顺的孩子啊……虽然这只是一群纯洁无瑕的孩子,但那次活动对他们的触动却并不比我们成年人少。
父母的生养之恩,我们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孝”这个字的真正意义需要用行动和心灵去体现。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会让我们心里充实、愉悦。
二、借“古典诗词”的教学,引孩子感悟文学。
古典的诗词,国学中的一朵奇葩。
她引领着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后动人的历史画卷。
我们读着这些文字,与文字同喜、同悲……诗词中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感情。
比如:友情、亲情、思乡情……只不过,诗比人的感情多了一份惆怅,少了一份悲切。
李白写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意思是说桃花潭水数千尺深,但还不及汪伦送给我情谊那么深。
你看,诗句恰如其分的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和汪伦深厚的友情,是不是很妙
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在遥远异乡的我,知道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都插戴着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王维很容易就将思念亲人的心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呢
而思乡之情,我们从小就开始背诵它了。
“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从圆月联想到故乡,真是妙不可言
三、借“国学”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手捧一卷古籍,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神俱醉
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
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份了解、少了一份无知,如若在和学生交流时被学生问到相关知识,更少了一份面红耳赤的尴尬。
老师为了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把课讲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定得多花时间静下心来读经典。
潜心的阅读和刻意的积累,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和智慧,还能有利于我们在课上、课下,有意、无意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教育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老师自身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自己的谈吐间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会自然地辐射到学生身上,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时,老是在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带领学生阅读、领会,那么,低智的动画卡通片或无聊的电视剧将不会再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点。
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达到一定时间后,孩子们在口语表述中的词汇量,语言的驾驭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这对孩子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与交流的丰富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它让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让我们足够坚强,使我们树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标。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更要传承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开启我们智慧的人生
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为我们的人生指引正确的方向,使自己的平凡人生积极而充实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2篇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2篇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
原先我对国学仅仅是明白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能够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务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样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透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就应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就应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就应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一年一度暑期师德培训学习。
昨天本人聆听我校校长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国学经典的讲座,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现在外国人都学习我们的国学经典,创办了不少孔子学校。
我们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学国学经典。
学习国学经典: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教学工作打好良好基础。
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
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
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经典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养性齐家等等。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
说到底就是”业务+人格”。
尽管教师不是官,是教育人家,是学者,但是教师要想管理好学生,就要真正地为学校。
家长学生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 习 心 得 体 会《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录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富厚,当真研读《论语》,温习具备要领论因素的格言警句,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西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艺术都多少有些裨益。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识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显证,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在社会上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力气力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授继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部实质意义博大精湛,传播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西席的培训讲座中,援用了《论语》的很多内部实质意义。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1句】:正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成长的效用《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职位地方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孕育发生重大影响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成长要建立在经济成长的基础上须先成长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长,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成为事实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成效孔子对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关键效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附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胜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类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极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意提供理论按照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效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
【第2句】: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
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本身,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获得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第3句】: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按照《论语》,许多人可以从差别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部实质意义的4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起首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常识的进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识的进修必须为德育服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首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常识,属于文的范围总之,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识和技能技法培养等3个部分这3个方面,从教育内部实质意义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开端完备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部实质意义成长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正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第4句】:主意“有教无类”,扩展了教育对象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管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举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目标,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稠浊,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了然孔子教育家襟怀胸襟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妙善化《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备富厚的实践经验,正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责的好西席,成为后世西席进修的表率《论语》中很多篇和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干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第1句】:立志有恒,加强修养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效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西席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标的目的
【第2句】:自省自克,自新迁善孔子主意遇事要长于举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要领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身的举动举行检查,以便及时发明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如许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效用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效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记孔子认为,实际中不存在不犯错的贤人,关键是看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认可本身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旁人发明,是本身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第3句】:学而不厌,毁人不倦西席要尽本身的社会职责,应正视自身的进修修养,掌握博识的常识,具备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第4句】: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自己做榜样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了然自己做榜样的重要性简直,如果西席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孕育发生潜移默化的效用
【第5句】:爱护学生,忘我无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西席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挚的情谊孔子对学生传授常识一无保留,做到了“忘我无隐”
【第6句】: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孔子对学生布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半百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搭包罗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西席、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不雅点
【第7句】:不断进修,努力创新孔子认为西席要讲求教学要领,长于开导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西席必须本身时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贯通、新的体会、新的发明,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西席不仅给学生以常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如许才算是好的西席
学国学心得体会300字作文怎么写
孔子向人们展示“三纲八目”的要义。
“三纲”只“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不但是《大学》的宗旨和纲领,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最终目标,包含“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其中“格物、治和、诚意、正心”为“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治”,中间的“修身”是联络“内修”和“外治”的纽带,它既可以和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有“独善其身”之意。
又可以和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有“独善其身”之意。
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三纲八目”的影响,有人“独善其身”,有人“兼善天下”。
人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不同的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迖则兼善天下。
” 孔子要人们修养道德。
修养道德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一点一滴,积水成渊,积土成山。
我知道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天天向上,日日进步;只有把家打理的一尘不染,才能打理天下大事;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交到知心朋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知识丰收......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们一定要及时反省自我,并从中总结得失损益。
这样才能达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
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
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精选】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
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
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
心得体会:读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
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
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
我与国学心得体会(300字)
知晓教育温馨提示:从国学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