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老厂回忆感言
辨别五六七十年代瓷器
【第1句】:当时的瓷器有不少是手工拉胚,画面是手工填彩。
【第2句】:工艺的进步,巅峰,当时的出口瓷器,质量高于内销瓷器,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史上瓷器制作的巅峰。
【第3句】:画工上继承景德镇传统工艺的同时,反映当时的审美观如山水,锦鸡牡丹,孔雀牡丹,富贵白头,松竹梅孔雀,麻姑献寿,百花,万花,美女带子,婴戏,雪景,仙翁,花蝶,瓜蝶连绵等多种带有传统意义的图案。
此外其山水,人物的画工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是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工艺。
【第4句】:反映当时的生产工艺和出口情况,内容有MADE IN CHINA或者ORIENTAL\\\/ HAND PAINTED\\\/ MADE IN CHINA等戳记。
后来外贸经验丰富之后,在烧制时直接在底款上烧上“中国景德镇(或者是中国)\\\/MADE IN CHINA\\\/编号”。
【第5句】:承载着老瓷厂的辉煌和回忆老国营瓷厂和其出厂的产品可以说是景德镇乃至全国瓷器爱好者的骄傲。
每个独特的底款都代表着一段辉煌和回忆。
如人民瓷厂(以青花为主),艺术瓷厂,红艺瓷厂,竞大瓷厂,龙珠阁,东风瓷厂,美雕瓷厂等。
【第6句】:无法再生的资源,存世量不多景德镇的老国营瓷厂大部分在改革开放初中期就已经重组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转变,现代的瓷器厂已经不可能再用过去的方式和特点来生产瓷器了,这些当年被赋予出口创汇重任的外销瓷也成了无法再生的资源。
你从上述的内容基本可以看出当时瓷器的特征和特点。
谢谢
世界上第一个电视机是
解放碑的历史: 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纪功碑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当时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解放碑地区在重庆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有趣的掌故以及一些神话传说都发生在那里。
如解放碑夫子池(现址上修建的是重庆世界贸易中心),原为重庆府文庙,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庙建筑,是有籍可考的重庆规模最大的文庙,建于宋绍兴年间。
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此地都是重庆文化活动的中心,后来形成了重庆夫子池美术展览馆。
20世纪80年代名为重庆美术馆,由美术家朱宣咸任馆长,这是重庆市最早的、唯一代表重庆的美术馆。
当时在这里艺术活动频繁,几乎所有重要的艺术类展览都在此举办,成为了重庆文化美术活动的中心场所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影响和带动了大量美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
以至于在重庆民间生活中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形成了:“到夫子池,看展览”,成为了那个时代重庆人与外地来重庆的人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活动。
在解放碑传说有一座桥一位打渔郎在桥上会见了八个乞丐,就是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大神仙。
于是,就有了解放碑会仙桥。
上世纪初期,人们填了池塘,拆了桥,后来还修起重庆地标性建筑会仙楼。
1937年国泰大戏院建成,同紧邻的夫子池展览馆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圣地,1937年2月8日,国泰大戏院揭幕。
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
国泰的霓虹灯,曾吸引成百上千市民来看热闹。
国泰电影院的老经理万健成介绍,当时戏院有1500个铁背靠椅,天花板上有6个磨砂大吊灯。
两边高墙各安了4个排风扇,耗资14万银元。
抗战期间,中国话剧四大名旦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都成名于此。
郭沫若、夏衍、曹禺、白杨等都为戏院签过名。
同年,从上海来的明星白杨、吴茵等人,在国泰大戏院上演《卢沟桥之战》和《沈阳之夜》,购票的观众挤满半条街。
据老人们回忆,重庆大轰炸期间,警报一响,国泰大戏院演出立即闭幕。
空袭一过,演员和观众又回到剧场,战时演出从未长时间中断。
1954年,在国泰大戏院原址上重建了和平电影院;文革期间曾更名为东方红电影院。
1993年又更名为国泰电影院,直至2007年拆除。
1950年5月1日,在宝元通百货公司重庆分支机构解放碑“宝元渝”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南区百货公司门市部,标志着重庆百货大楼建店,重百成为我市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宝元通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家由私营转向国营的民族资本商业企业。
曾名三八商店,重庆百货公司是重庆最大的百货商店,那个年代外地来重庆的游客到重庆必到解放碑,到解放碑必到重庆百货商店。
解放碑的重庆友谊商店是只服务外国人、外交官和政府官员的重庆最大的对外商店,那里只接受外汇兑换券为货币。
货品包括生活用品甚至还有未被审查的西方报刊读物,所以曾经守卫会阻止中国人进入商店。
解放军剧院,曾经常独家上映一些军队系统跑片交流的影片,许多还没有正式上映的影片,它常常抢先上映,所以,该剧院在重庆票友眼中有不可替代的江湖地位。
现早已被拆除。
那里还有有国民党青年馆旧址。
建国後,青年馆更名为实验剧场。
在解放碑“心心咖啡厅”有宋美龄的干女孔二小姐怒打警察局长徐中齐的掌故。
有被称为一条依仁巷 ,半部重庆近代史的解放碑依仁巷街。
有重庆最大的糖酒类零售商店:红旗糖果商店。
有西南地区第一个可以完成彩色摄影冲印的彩色摄影冲印中心。
有重庆最大的农贸市场:大阳沟菜市场。
有重庆最大的书城:重庆新华书店。
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被称为“好吃街”的八一路小吃街等等。
解放碑重庆文化、商业活动的最中心。
追悼词怎么写
找到开封灌汤包制作工艺的祖师
常州今创女婿是什么厂?
常牵事长是周立成,其妻戈亚琴是企业家俞之女,今年39岁。
父女俩如今分别着常州两家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今创集团和常牵集团,前者创建于1988年,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定点生产企业,提供列车的内装内饰。
按行内人的说法,这两家企业“引领常州100多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一起发展,并使这个产业成功晋升‘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成为常州市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基地”。
而常牵的壮大,有赖于今创集团积累多年的基础。
戈亚琴夫妇曾在今创集团工作,随后一同成立新的集团公司。
创业以前,周立成同样在今创集团工作,“为轨道交通配套,比较低端”。
据介绍,当时做的主要是列车的内装内饰,包括座椅、灯、螺丝等。
“这部分,中国配套企业挺多,竞争激烈。
铁路企业是相对垄断的一个领域,但观察国外轨道交通的发展,我们敏锐地意识到,常牵应该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业务。
”常牵集团办主任张耀辉表示。
因此,2002年9月常牵的成立被视为“二次创业”,“当时创业,只有20多个人。
我们在资金还不很充足的情况,大胆进行投资研发。
一个例子是当时花了400万-500万欧元,建立了一个很大的电子电容的EMC实验室。
而同类规模的,全国只有3家。
”回忆起创业时的艰辛,张耀辉有些感慨。
不过,常牵一开始并不是便直接进入轨道交通领域。
“我们先从碎纸机的业务做起,大概有1亿美金的出口额,那时我们的利润率大约在30%左右。
”这个业务为常牵提供了原始积累。
据介绍,碎纸机贸易是依靠一家名为“常州津盛办公用品有限公司”,也为周立成创办的公司。
时机成熟时,周立成于2002年成立常牵,当时戈亚琴首先采用资产重组和扩张战略来做大做强产业链,先后兼并重组常州牵引电机厂,收购宁夏长城数控机床厂、江苏多棱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大型国营企业。
420厂搬迁到哪里了
在成都东郊,位于双桥子的成都发动机集团(国营420厂)早已融进了成都市民的生活与记忆。
11月1日,成发集团办公大楼将实施最后搬迁。
届时,走过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成发集团整体搬迁宣告完毕,那座曾经是东郊标志性建筑的俄罗斯风格办公大楼跟其他厂房一样也将被拆除。
这标志着为期6年有余的成都“东调”战略工程基本完成。
见证了成都工业50年繁华与坎坷、为市民耳熟能详的420老厂区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永远留在老市民的记忆和怀念中……离别 一草一木都叫人难割舍10月27日上午,成发集团办公大楼一片忙碌,许多员工早上8点就来到办公室,忙着收拾自己的办公用品与工作资料,为搬家做最后准备。
据了解,这栋办公大楼在420厂1958年建厂时修建,面积逾万平方米,当时为苏联专家特别设计,与刃具立交旁的红楼一样,曾是东郊标志性建筑之一。
厂区里的消防瞭望塔也曾经是东郊一道扯眼的风景线,高7层、30多米,用红砖砌筑,旋转楼梯通顶,是当时东郊最高的建筑。
该厂党委工作部副部长胡益荛说,“由于当时还没有普及电话,消防员在塔顶昼夜值班关注火情,一旦发现就及时吹喇叭通报,它为东郊工业曾立下了赫赫战功,将作为工业文物保留下来
”党委工作部胡益荛:一草一木都凝着难舍情结企业文化部的老马在这栋办公楼一坐就是整整17年,他从木柜里意外发现一大叠老厂报和一本厂史,一脸惊喜,“还有几天就要搬到那边去了,资料很多得用几天时间整理,免得弄丢了
”老马脸上的惊喜转瞬变得有些凝重,马上就要告别自己熟悉的办公室了,他颇为依依不舍,把办公桌抽屉看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忘记把窗台上一盆陪伴了他6年的兰花带走。
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很多员工举家来到这里,纷纷以办公楼为背景合影留念,有的还从朋友处借来了DV机。
“搬家后虽然还住在老厂区宿舍,但以后少有时间回来,紧接着就要拆除了
”仰望着古朴的办公大楼,胡益荛满眼尽是不舍,59岁的他从江西某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到420厂,一干就是整整37年,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37年的热血与青春。
厂区内,成片的香樟、银杏等大树伟岸挺拔,这些树木都是当时的老员工一手栽植,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结着成发人难以割舍的情结。
退休职工蒋辅臣:难忘当年热火朝天的情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420厂最辉煌的时候,员工超过两万人,那时能分配到厂里上班简直就是一种荣耀
”67岁的退休老职工蒋辅臣回忆。
1960年,蒋老从成都第二航技校毕业分配到厂里时年仅20岁,当专业铣工,厂里很多职工都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
直到2002年退休,他与420厂共同走过整整42个春秋。
蒋辅臣说,他上学的时候,正值420厂修建,指挥部就设在水碾河,他与同学一有空就参与义务建厂劳动,当年热火朝天的情景至今都历历在目。
蒋辅臣经历了420厂建设、投产、红火、转型、调整等整个过程。
“这个过程有辉煌的时候,也有阵痛与挣扎的时候。
”他感触良多。
蒋辅臣回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各国有企业正掀起“军转民”高潮,纷纷开始涉足民用领域,420厂也不例外:在生产“双燕”牌洗衣机之后,420厂又与科龙公司合营生产“双燕”牌电冰箱。
1990年开始,经营陷入了困境,集团经历了一系列改制、改革等阵痛,开始和员工签用工合同,国有企业“铁饭碗”的概念被打破,接着出现了职工下岗,员工从2万多人降到了5000人左右。
集团党委书记景济南:搬迁让老厂拿到“救命钱”成发集团党委书记景济南说,由于包袱沉重、设备老化陈旧等历史原因,体制弊端让企业逐渐失去活力,厂里最困难时,员工每月只能发放200元生活费,企业负债率达90%以上,连年亏损濒临破产边缘。
成发集团开始探索和实践扭亏脱困之路,直到2000年也无根本性的转机。
就是此时,成都市启动了“东调”重大战略决策,给予特殊政策,允许企业通过招拍挂方式处置国有土地获得资金,实施异地搬迁改造。
2005年11月22日,对成发人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成发集团将老厂生产片区、被媒体誉为“东调地王”的840亩土地公开挂牌出让,最后被华润以每亩255万元、总价
【第21句】:4亿元收入囊中。
用成发集团党委书记景济南的话说,“这20多亿在当时可以说是我们的救命钱
”从今年年初开始,成发集团开始实施大规模搬迁,如今除了办公大楼未搬家外,旗下的科能公司、成发科技、成发铸造等10多个子公司全部实施了搬迁。
“东调”让成发集团这个老牌军工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02年集团销售收入
【第5句】:4亿,亏损800万元,到2005年就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2006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大关,与2002年相比翻了一番,实现利润3546万元,利税约1亿元。
涅槃老厂而今换新颜一棋活,全盘皆活。
“东调”战略给企业处置土地的特殊政策,解开了企业缺乏资金的“死结”。
这一政策不但盘活了存量土地,而且让企业起死回生,摆脱困境。
“东调”是一场“及时雨”,是老企业实现“凤凰涅槃”的难得历史机遇。
成发集团整体搬迁完毕,标志着历时6年多的成都“东调”战略工程完美谢幕。
“政府把这个机会给了企业,我们也抓住了这次机会,所以才有今天政府、企业双赢的局面
”景济南感叹连连。
回望与展望“东调”,给成都的企业、环境、商业和就业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与提升。
东郊企业脱胎换骨初步测算,“东调”全面完成后,160多家搬迁企业年销售收入将突破350亿元,利税达100亿元。
有关人士认为,如此“腾笼换鸟”,不仅成功破解了成都振兴老工业基地难题,而且使这些企业实现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
成都市经委有关负责人称,东郊曾是成都的老工业区,但随着城市发展,东郊工业区已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集中的企业导致“三废”排放量大,城市热岛效应突出;同时,部分企业受用地和基础设施制约,濒临破产;而由于企业污染防治手段落后,污染了城市环境,还制约了成都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的实施。
由此,2001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将东郊的160多家企业纳入“东调”行列,而成都热电厂搬迁、华能电厂关停都是“东调”大背景下的成功之举。
有关资料显示,在2000年,纳入“东调”的160多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是1
【第41句】:14亿元,净利润为负5979万元。
而“东调”全面完成后,搬迁改造企业的年销售收入预计将突破350亿元,利税将突破100亿元。
“东调”增加了区县就业从“东调”中获益的,显然还有成都城区周边的区县。
记者了解到,在“东调”过程中,90%涉及搬迁的企业迁往龙泉驿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都区、青白江区和金堂等区县。
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都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等加工工业,青白江重点发展化工、冶金工业,一个个高技术、低污染的产业结构链正在成都周边区县悄然形成。
同时,“东调”企业增加了所在区县的就业岗位,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棘手的就业问题,比如在青白江区,“东调”的攀成钢等8户企业一下子就解决就业近2000人。
除此之外,企业的落户与发展,自然带动了当地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齐头并进。
城东面貌换新颜随着“东调”的实施,加之二环路、东大街东延线和沙河整治等工程成功完成,如今的东郊已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的“烟囱林立,污水四溢”的脏乱面貌,一个集生活居住、物流配送、金融商贸、科技产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全新的城市面貌正在美丽呈现。
另外,随着成都市“二次东调”的顺利实施,未来的东郊将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据悉,成华区利用“东调”腾出的土地资源完成商品房开发已近1000万平方米,成功引进龙湖、万科、首创等地产巨头进军东郊玩起高档住宅的“大手笔”,菲律宾SM城市广场、伊藤洋华堂东郊店等商业项目也相继入驻。
根据规划,到2008年,预计将有150亿元资金投入到东至一环路、南至新华大道、西至锦江内环线、北到建设北路二段的约
【第1句】:1平方公里区域,将形成又一个成都RBD的核心区。
名词解释 “东调”战略工程2001年8月,成都市政府提出实施“东调”战略工程,即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手段,利用城区土地与各区(市)县开发区土地的地价差额获得资金,对东郊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进行“腾笼换鸟”。
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体制创新、技术改造、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搬迁企业的发展壮大,构建成都工业经济新高地;通过对企业搬迁后的土地实施综合开发,改善东郊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通过引导搬迁企业按产业规划导向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优化调整成都的工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