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感言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不仅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而且有它的内在逻辑性,即从怎么看到怎么干的深化,“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来源 一是源于我国长期的改革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内在逻辑就是不断地打破供给侧的制度藩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激发大众的创造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改革推进。
改革速度快时,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就会加快,特别是在遇到发展困难时,深化改革便能化“危机”为“机遇”。
从农村农业改革,到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再到全方位的开放,到近几年的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都大大激发了社会和市场的活力。
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
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这条经验,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权。
也就是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实行主动出击战略。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提出,也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思潮。
不能否认美国上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增长理论等对我们的重要启示,特别是供给学派提出的放松管制、减税等建议,使我们感到似曾相识,1978年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和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必须继续“拆墙”,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理性预期等理论,对我们也有很大启示,解决中长期的经济难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着力破除供给端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供给体制,建立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
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还具有明显的倒逼原因。
今天我们遇到了从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大坎”,阻力、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
“倒逼”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外实践表明,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或制度创新,都是“逼出来的”。
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正在倒逼我们做出重大的决策,如经济运行出现了“四降一升”问题,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创新能力问题成了新发展阶段决胜的关键因素。
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推进结构性改革,才能再次“化危为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十三五”决胜阶段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
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
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
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
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
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
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
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
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
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
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
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
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
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
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面对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面对供给侧改革从就业关键指标来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从我国目前就业形势来看,2022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71万人, 提前完成全年指标。
在经济下行的大局势下, 这种表现还是比较难得的。
但与此同时,我国就业面临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量压力大。
虽然这些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 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并没有减少, 总量压力仍然比较大。
其中近两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00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我国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 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 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 企业用人需求降低, 一部分职工面临着下岗再就业, 缺乏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再就业难的窘境; 另一方面,企业提质增效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这两种叠加性矛盾会让就业更加复杂, 原来的隐性就业问题显性化。
但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 供给侧改革重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长远来看, 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优化配置资源, 加快企业的调整, 让战略资源退出 “僵尸企业”, 进入优势企业, 对于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是有利的。
从总体上看, 我国目前市场就业的吸纳能力很强, 就业形态很多; 从当前的产业结构来看, 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渠道更多, 各种新业态的发展也拉动了就业。
新模式、 新业态容纳的就业总量很大, 同时也会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
在新兴产业, 曾经很多从业者都是兼职, 表现出就业不足, 新业态有很大的容量, 可以帮助挖掘这些劳动力的潜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22年是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的。
“双创” 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方面,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另一方面,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
总之, 供给侧改革将创造更多有效的供给, 来满足消费需要, 改善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从而实现就业质量优质化。
供给侧改革将成为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动力。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侧结构革作为适应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
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
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
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
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
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
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
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
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
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
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
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
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
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
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2022年6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去产能效果非常明显。
今年的去产能有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一个是煤炭,一个是钢铁,1—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
【第8句】:4%,5月份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
【第15句】:5%,5月末规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
【第1句】:4%。
去库存效果更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数,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了
【第1句】:2%,这是2010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房地产库存是一项重要任务,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
数据显示,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
【第85句】: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
5月份开始国家全面实行营改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营改增的试点就不断扩大,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左右。
补短板投资增速加大。
主要是对农业、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力度,解决一些瓶颈制约因素,今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比1-4月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涉及这些短板领域投资增长速度更高,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比如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投资都在20%以上。
盛来运强调,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展情况不错,效果初步显现。
同时有些问题还需要关注,比如钢铁问题,从4月份和5月份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生产量有所反弹,可能跟这两个月钢材价格反弹有关系,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这也说明去产能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一个新台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通过综合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市场取向的综合创新,促使政府管理更科学、市场更有效、企业更有活力,从而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行业出清和盈利状况改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下一步推进工作,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和本质属性,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
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依然存在。
以投资领域为例,当前束缚企业活力的最大障碍依然是投资审批时间长、程序多。
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行政审批形成了“行政部门设权、事业单位评估、行业协会认证、关联企业收费”的“审批套娃”,制约着企业投资经营。
这些行政审批权力又通过法律、条例、办法、细则等形成了“法规套娃”,固化了部门利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加快拆解两种“套娃”,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许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
通过要素价格等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引导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逐步增强,但仍有一些价格信号不明确,甚至是紊乱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水、电等领域价格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加强产权保护,发展技术市场,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企业做到生产能多能少、员工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
当前,供给过剩的领域主要是传统重化工业,生产要素流动难、“僵尸企业”多等问题在一些国有企业比较突出。
一些国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自己不能决定;越是经济困难的地方,人们越往国有企业里挤,企业减员困难;企业破产涉及人员和债务,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难以顺利破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富余人员的分离和再就业、不良债权的重组,以及“僵尸企业”的破产重整或清算,进而激发国有企业的生机活力。
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当前,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僵化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内地的创新排名是第二十九位;世界银行发布的2022年全球营商便利指数中,我国内地的排名是第八十四位。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束缚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
从国际经验看,每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大幅提升;供给侧一旦出现革命性创新,市场需求就会排浪式增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将经济发展切换到依靠内生性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有效需求驱动的轨道上来。
关于安全工作,领导都说了些啥
报告中,关于安全生产工作,总理在回顾2022年工作时总结了成绩指出了不足,在2022年工作总体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了安全生产的任务要求,尤其强调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供给侧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等部署,也同时对加强安全生产法规标准、转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作风等提出了要求。
2022年工作回顾关键词:成绩:双下降推进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数量继续下降。
关键词:困难和问题:痛心煤矿、建筑、交通等领域发生了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令人痛心。
2022年工作总体部署和重点工作关键词:安全标准扎实有效去产能。
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控过剩行业新上产能。
关键词:双随机、一公开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
清理取消一批生产和服务许可证。
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推进综合行政执法。
关键词:持之以恒 责任制人命关天,安全至上。
必须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
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震、气象、测绘、地质等工作。
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地方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依法履职 勤勉尽责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办事。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干,不能简单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能纸上谈兵、光说不练。
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特别是对重点任务,要铆紧各方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强化督查问责,严厉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
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
广大干部要主动作为、动真碰硬,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以实干推动发展,以实干赢得未来。
【心得体会】清风扬正气,奋进正当时——向改革开放四十年致敬
清风扬正气,奋进正当时——向改革开放四十年致敬2022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在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举国上下以迎接、宣传改革开放精神为主线,在把握大势中谋篇布局,在保持定力中精准发力,在整改问题中狠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岁月不言,唯石能语。
97年前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红船之上,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启航。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到如今40年的艰苦探索,中华民族由蓄势到成势,走出了一条曲折豪壮的复兴之路。
正是高扬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风帆,28年浴血奋战,28年岁月峥嵘,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终结了亿万劳苦大众受压迫、被剥削的旧制度。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40年来,区域经济稳中竞进,“中国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纵深突破,“中国活力”竞相迸发;城乡建设协同推进,“中国形象”不断刷新;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中国气场”汇聚升腾。
国内生产总值飞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
青年大学习学习心得范文2022
青年大学习学习心得范文2022 不知不觉间,“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已经进行到第四季了。
在学习完上周一发布的第四季第二期“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之后,相信大家都有许多感想吧?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吧! 1 青年大学习从七二讲话到新时代新思想再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又到如今的两会进行时……每一季都紧扣当下热点和党中央的新思想,细心热情地讲解一些时代热点政治术语,给我们当代大学生指引了新时代的前进方向。
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接触时事政治的途径还是有所不够的。
但是,通过每一期的青年大学习,我们都能够较好的了解时事政治,同时也不会受到那些虚假新闻的干扰。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认真学习每一期团课,紧跟时代步伐,以便日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2 每一期青年大学习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通过这一期的青年大学习,揭开了供给侧改革在我心中的神秘面纱,让我了解到了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知识。
“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学习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
接下来的每一期青年大学习我也会继续认真学习,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 3 自从中学入团以来我对团的认识虽有一定的深度,但通过本次学习使我对过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有了新的提高。
作为一名新员工,对未来如何规划
我在企业任职HRD,有着10余年从业经验,对职业规划有些看法,也有一些可供分享的方法。
不过题主提供的信息太少,没法深入分析,也就不能给予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只能泛泛而谈,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第一,能想到规划未来的,应该是初入职场的高学历freshman。
在此权且就把问题设定为应届生刚入职的情景。
第二,顺势而为。
有些行业已经穷途末路了,比如中小型OEM代工厂,加上中美贸易战;再比如,政府要做供给侧手术的传统能源、涉及环保的老企业;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盈利能力较强但是管理不规范、违规操作的大型家族企业和小作坊。
顺者昌,逆者亡。
第三,扬长避短。
你的学历层次、专业类别、兴趣和特长、家境,可以通过写简历,进行梳理。
网上也有一些做人才测评的试题,可以做一做。
不要太迷信,但也不要无视它的规律性。
职业锚的确定和调整,也是动态的,建议规划期是3年。
第四,结合所在企业。
只有把理论和优势,结合所在企业的发展上,才能利用当下资源,预测和抓住未来的机遇,具体讲是:公司的规模、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培训机会、新项目的设置,以及领导对你的重视程度和培养计划。
欢迎采纳和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