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干部学院培训感言
培训学习总结怎么写
一、通过培训我进一步增强了对重和迫切性的认识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业识的最有效手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认识要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求要靠学习,要靠培训,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
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
我真正认识到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需要。
加强培训与学习,则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我们提高业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清楚地体会到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1是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全局意识”,是指要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
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思路来思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牢记“全局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要树立群众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
2 是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熟练工作方法。
要学会沟通与协调,要善于与领导、职工、相关服务单位进行沟通,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要经常反思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反思当成一种文化,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3是要敢于吃亏、吃苦、吃气,弘扬奉献精神。
“三吃”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是社会的主流风气。
就是要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
要多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
要树立奉献精神,树立“吃苦、吃亏、吃气”的思想。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忍别人忍不了的事,严格要求自己。
学习井冈山精神,写对井冈山精神感受论文
井冈山学习心得体会XX年X月,我有幸参加了公司在市委党校举办的处级后备领导干部培训班,并于X月XX日~X月XX日到位于井冈山的江西干部学院进行学习。
现将我在井冈山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学习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组建团队、破冰、红歌会、军训等活动,增进了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江西干部学院组织我们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荆竹山雷打石、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曾志同志墓等地点进行了现场教学。
在体验式教学中,我们重走了当年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我们沿着当年红军行军路线穿越河谷、山林、救护伤员、举行了誓师大会等。
我们还听了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会,追忆了前辈的人生坐标,参观了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观看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接受了大型革命斗争实景演出《井冈山》的情景教学,听取了《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等专题讲座,参与了主题为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的互动课堂。
通过上述学习和活动,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回顾党的历史,缅怀英雄烈士,切实感受到了我党建业初期的艰难,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现在井冈山地区和整个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和正确领导,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1927年在井冈山亲手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井冈山因此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登上井冈山,心中的那种悲壮与神圣的情感油然而生,我们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地区战斗、生活过的遗址遗迹,重新回顾了那一段前赴后继、艰苦斗争的光荣历程,我仿佛回到了过去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在参观过程中,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井冈山的斗争,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井冈山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摇篮,在井冈山红色根据地,党的领导在这里得到加强,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
井冈山时期是我党我军创业的艰难阶段,条件艰苦,生活物资极为短缺,人员武器严重不足,加之敌人的严密封锁和多次围剿,使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但是,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坚定的红军战士保持高度的团结与旺盛的革命斗志,团结广大群众,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百折不挠,英勇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毛泽东在湘赣秋收起义失利的情况下,毅然率领起义部队向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为革命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壮大了革命队伍。
在井冈山的伟大斗争中, 我们党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井冈山上你会明白,生与死不过是生命的不同存在方式,将自已融入到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就会获得永生。
井冈山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几代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而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从而彻底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革命先辈们所培育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力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在今天,我们更应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和他们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
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过程中,我们应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我读完讲话全文后深受启发和震撼,加上这次在井冈山学习,听取了《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等专题讲座,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心灵受到了洗礼,更加坚定不移地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
通过在井冈山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解放与发展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
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
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在血与火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有坚贞不渝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通过井冈山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这句话的含义。
习近平同志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的本质要求。
领导干部无论官当多大、权有多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
我们共产党人掌权用权,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做到公正处事、公道用人,坚持“五湖四海”,不搞亲亲疏疏,不拉帮结派,严格按照党的用人标准和政策办事。
党组织把我们放在领导岗位上,给我们提供为人民服务的大舞台,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珍惜使命、不负重托,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尽心尽力干好工作。
通过井冈山学习,我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听到了革命后代们不为名利所动的感人故事,使我摒弃了注重“个人名利”、“个人奋斗”等狭隘的事业观。
重新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一切个人的追求和价值都应当体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之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事业观,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不坚持科学发展,即使一时搞得轰轰烈烈,最终也干不出党和人民需要的事业来。
对待政绩,要坚持实践观点,把求真务实作为实现政绩的基本途径;要坚持群众观点,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坚持历史观点,把科学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事业观,很重要的是对人民群众要充满感情,对工作对事业要富于激情。
激情是一种可贵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品质,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
作为领导干部,我们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满怀激情投入工作,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天职,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观《红色故事会》有感
江西,一个孕育了革命的地方;江西,一座谱写了无数英雄事迹的地方;江西,一个开辟了中国新历史的地方。
在这一片红土地上,英雄的故事代代流传,在这一片蓝天下,红色故事永难忘怀。
3年前,我踏上了这片红土地,带着无限的激情与向往;2年前,我离党更近了一步,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不断的提高自己;1年前,我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坚持不懈地向党靠近。
《红色故事汇》是由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大型党员教育系列片,对于寻访先辈足迹,重温红色经典,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对于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热爱江西、建设江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6月25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了首映式。
而我,由于总总原因,却是在现在才遇到了它。
不是想像中枯燥的重复着一些已知的故事,不是所认为的说教式的教育片。
平实的叙述,娓娓道来的故事,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便突破了厚重的历史时空,透过荧幕深深感染了我。
让未曾经历过那段激情岁月的我也不禁随着故事的情节而感动、澎湃。
《红色故事汇》通过一集集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建党以来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历史足迹,颂扬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及高尚的品质,深切缅怀了我们的革命先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建立起来的丰功伟绩。
虽然仅有短短的30集,但我们1\\\/2仍旧形象的了解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生活和战斗的经历,以及坚韧的革命精神。
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向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井冈山建立起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先辈都曾经在这里生活战斗过。
这一切的一切都正如影片中所说的一样,红色是江西永不退色的颜色。
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我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红色气息。
八一广场上高耸的八一起义纪念碑、难忘的八一起义纪念馆、朴素而又平实的小平小道……第一次,我那么近距离得感受到革命的气息,在这座英雄城。
《红色故事汇》无疑再次让我重温了党的发展,让我知道了很多不曾知道故事,更是对我有一种激励。
江西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土地:八一的军旗在这里升起,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编织,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
通过影片,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共产党革命先烈的革命情怀与高尚风范,真切领悟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从中受到教育和激励
《红色故事汇》,借着这一个个短小却难忘的故事,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红色故事会》,带着那一个个感动又坚毅的故事,引领我们重温党的风风雨雨;《红色故事汇》,讲述着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江西这片永不退色的红色土地。
借由这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满怀激情,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读世说新语陈仲举礼贤的感悟
【第1句】:文章告诉我们:要心里装得士,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不以自己当官而高傲,学习为人处世道理。
【第2句】: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①,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③,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④:“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⑤。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⑥,席不暇暖⑦。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 。
【第3句】:译文: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报告: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第4句】:详细注释: ①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
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按:这一句说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样。
士:读书人。
则:准则,标准。
②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
这里指走马上任。
揽,拿,提;辔:套马的缰绳。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
太守汉代行政单位郡的长官 徐孺子,名雅,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为人高洁。
④主薄:掌管文书的官使,是属官之首。
白:报告,禀报。
府君:对太守的敬称。
⑤廨:官署。
⑥ 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
式,通“轼”,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商容是商纣时的大夫,当时被认为是贤人 ;闾,指里巷。
⑦席不暇暖: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
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
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第5句】:出自南朝宋宗室刘义庆(403年~444年)所编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文志人小说集。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和诗人等影响巨大,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并远播海外。
作者刘义庆(404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 州刺史等职。
《宋书》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着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三十六门。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及事迹。
于杨万里的诗主要描写寻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以表现其勃勃生机和自己内心中的人生体那种生涩或过于典雅的语言反而会妨碍他所要表现的内容,所以他在语言形式方面不太用力,而努力追求语言形式之外的某种意味,这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
” (《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具体说来,首先,杨万里的诗句大多句法完整而意脉连贯,很少有断续拼合和跳跃连接的,这越过江西诗派而较多继承了宋诗自梅、欧、苏以来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其次,是多采用自然的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像日常对话那样活泼,并求得新颖、生动、轻快与风趣的效果。
从宋诗自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的发展来看,黄庭坚以他独有的风格与技巧开创了新的诗风。
但这种诗风本身带有弊病,而江西派后期的诗人不能以独立的创造取代前人,只是跟在后面亦步亦趋,更造成诗界凝滞的僵局。
这使得许多人感到不满,就连吕本中也在提倡“活法”来纠正其偏失。
杨万里正是运用了在禅宗和理学那里极受推崇的“活法”,自出机杼,用活泼的眼光观察变化无穷的世界,用活泼的语言表现新鲜独特的人生感受,这才打破了江西派诗风的笼罩,成为宋诗转化的又一枢纽。
他的《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之三说: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
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
”这种态度正是他能自成一体的根本原因。
杨万里的诗较少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类诗虽为数不多,其中也有些是写得比较好的。
如《悯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写出了农民艰难度日的困苦;而《初入淮河四绝句》写他出使金国时所见所思,也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感想,如第三首: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从总体上说,机智活泼、风趣自然是杨万里诗的显著长处,但他的诗同时也很少表现尖锐的、深重的人生感受(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黄庭坚),因此大多取材细琐,缺乏雄大的气魄。
有些诗更有粗率滑易的毛病,让人觉得浅俗无味;偶尔也有卖弄学问的陋习,重又走到江西派的老路上去。
但他毕竟开创了新的诗风,这是一味模仿古人的诗人所不能比拟的。
在杨万里打破了江西派诗风的笼罩之后,有些诗人既想在江西诗派之外另辟蹊径,又缺乏独创的才力,于是就另外找些古代诗人作为效仿的对象,好像走出一间牢房又进了另一间牢房,总不如杨万里那样跳出牢宠,无拘无束。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吴县)人。
他与杨万里年龄相仿,都是在北宋灭亡前后出生的,又同在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同列名于“中兴四大诗人”。
不过范成大在仕途上更为得志,做到参知政事,晚年退职闲居。
有《石湖居士诗集》。
范成大一度也深受江西派的影响,现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
不过,范成大在学江西诗风的同时,比较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
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
如: 一篙新绿浦东西,雪絮漫江雁不飞。
宿雨才晴风又转,片帆那得及时归。
(《一篙》)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
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 与杨万里所创的诚斋体相比,范成大的诗没有那么透脱自由,更多一些锤炼雕琢;没有那么风趣活泼,更多一些深沉含蓄; 字面上没有那么浅俗平易,往往更典雅华贵。
但范成大的诗虽然有杨万里所称誉的“清新妩丽,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石湖诗序》)的特点,并兼有中晚唐诸家的风格,以此冲击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却终究没有像杨万里那样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一体,因为广泛汲取毕竟不能取代独出机杼的创造。
在范成大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模仿痕迹比较重的地方,包括那些注明是“效王建”、“效李贺”或“玉台体”的,以及并未注明如《蛇倒退》、《滟滪堆》,却可以看出是效仿韩愈风格的等等。
还有像《复作耳鸣》、《人鲊瓮》等诗,多用生僻典故,拗峭的句式,发议论,逞学问,给人以涩滞瘦硬之感,则显然属于江西诗派的范围。
由于未能把各家的风格技巧融为一体,也就难以建立自己成熟的与众不同的风格来。
所以严羽《沧浪诗话》中有“杨诚斋体”,却没有“范石湖体”。
范成大诗歌的最大成就在于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泛,揭露的社会问题也比较深刻,这是杨万里所不及的。
在《夜坐有感》、《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诗中,表现了他作为正直的官吏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在《催租行》、《后催租行》等诗中,更描绘了贫苦百姓在官府沉重租税压迫下的艰难生活和绝望心境。
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出使金国时所作七十二首绝句和晚年退职闲居时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决定废除使臣向金国皇帝跪拜受书这一耻辱性的礼仪,大臣均畏惧不敢奉命,范成大于是挺身而出,抱着必死的决心出使金国。
他在金国几乎被害,但终于不辱使命,赢得双方朝野的一致称赞。
著名的使金七十二绝句便是他在这次出使往返途中所作。
这七十二首绝句内容很广泛,包括沦陷区百姓的苦难生活,他们对南宋收复中原的期望,金国落后的风俗习惯(当然这里也包含着一些民族偏见),以及咏怀史事、借古讽今、批评朝政和自己报国的热情等等。
而贯穿在其中的中心主题,是对民族危机的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诗人通过实际观察,从不同角度摄取了一个一个镜头,反映着这一主题的不同侧面,如: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 这首诗下有自注说:“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 汴京是北宋的都城,如今却沦入金朝之手,那些眷怀宋朝的百姓年年盼月月盼,始终等不到南宋的军队,却只见使者来回,一句含泪脱口的“几时真有六军来”,既表达了中原父老的心愿和失望,又无疑是对南宋朝廷乞和政策的讽刺。
再如《清远店》: 女僮流汗逐毡軿,云在淮乡有父兄。
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
这是写一个逃跑未遂而被脸上刺字的女奴。
金的社会制度保留了若干落后的成分,对汉人常常采取压迫与奴役的野蛮政策,范成大通过女奴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压迫下的痛苦。
而在最末一首《会同馆》中,则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心志: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这组绝句各个侧面的记叙,合起来便成了一幅长卷,完整地反映了当时北方的风物与民情,和诗人对此的深沉感慨。
诗的语言明白浅近,虽然也时有典故点缀和引古抒怀,但大多比较贴切而不艰涩。
范成大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在古代田园诗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过去写农村的诗歌,太抵可分为二类:一类以陶渊明、王维等人为代表,通过歌咏乡村风光和农人朴素的劳作生活,表现士大夫对城市生活、政治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显示一种恬和淡泊的志向,这类诗不免把乡村田园描写得安宁恬静;另一类如唐代王建、张籍、聂夷中等人的作品,则上承《诗经·豳风·七月》以来的传统,主要揭露农村现实的痛苦,斥责官吏豪强对百姓的盘剥压迫,这类诗重在表现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大多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更多地让人感觉到沉重与紧张。
这两类诗,一般可以说分别是道家及佛禅的人生情趣与儒家社会观念的诗化表现。
本来,这两种趋向在士大夫心中常常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诗中总是被分离开来表现。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把这两条线打成了一片,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田园乡村的生活面貌,也比较协调地表现了宋代士大夫儒道合一的人生情趣。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秀丽的风光和农家劳动、生活的习俗的场面,也能看到农民所遭受的沉重剥削和他们困苦的生活,如: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作者在组诗的小序中说,这些诗是他隐居石湖时,“野外即事,辄书一绝”而成,也就是由亲身经历、亲眼观察所得,所以全然没有过去那种模拟、生涯的痕迹,较之中年所写的使金七十二绝句,笔调更为自然流畅,轻松而犀利,显露了较有个性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