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再发力微感言

07-26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继续发展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改革开放确实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中国已经实现的发展是靠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面对的矛盾,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论的核心问题,这个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对这个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过程。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尽管这种表述不够确切,但总的精神是正确的。

遗憾的是,这种认识并不牢固并很快被否定。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

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认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的这种错误认识,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巨大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重新肯定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的基础上,用更为科学的语言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纲。

党的十三大又把这一提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表述,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系的变化。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使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生产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从而决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变化;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

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社会意识形态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归根结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  第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一条最重要的结论。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着深刻教训。

在很长时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事实上忽视了发展生产力,造成了严重后果。

到1976年,国民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虽然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集中发展生产力。

  第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保证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准备必要物质条件的需要。

社会物质基础也称社会物质技术基础,是指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历史上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物质基础。

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以手工工具和手工操作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以机器生产力为主的大工业。

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应该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大机器生产。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我国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这种物质基础,从这点上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不巩固的。

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立起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因为:  第一,加强国防,抵御侵略,维护主权,在国际斗争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国际和平环境,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赢得时间,赢得胜利,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因为社会主义这个名词怎么好听,而是因为它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我们不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在经济上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就会削弱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念就会乘虚而入,国际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就有了社会基础。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并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

所以,我国能不能加快经济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第三,解决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部门和部门之间,地方和部门内部各个企业和单位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以及他们各自内部之间,不同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的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重大的社会差别;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和取得收入方面还存在着重大差异,在促进效率提高和体现社会公平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从根本上说都是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分不开的。

生产越落后,解决矛盾就越是缺乏回旋的余地。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总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要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这些国家更高更切实更民主,在文化上创造出比这些国家更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使我们这个曾经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国,在现代文明史上重放光彩。

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基础自行发展的,它需要有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作保证。

如果生产力落后,在普遍贫困的情况下,陈腐的东西必然会死灰复燃。

  从上述分析可见,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

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必须始终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为澄清认识,消除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思想障碍,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党的十四大重申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

其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规定了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方向。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有利于”标准与评价各个领域工作成效的具体标准的关系。

既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而是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IBN是什么

IBN即基于意图的网络,最早是由美国一些开放网络机构宣扬的通过一些开放地、自动化地验证和部署技术,完成“设计网络策略---执行策略---反馈结果‘Yes’(‘No’则优化策略再执行)”的一套闭环的网络体系。

IBN理念的实体化体现是IBNS(Intent-based Networking System),即一套闭环的IBN系统,旨在将“意图(即人类期望网络达到的某种状态)”转变为对应的、合理的“实际网络状态”进而将二者进行匹配以确定“意图”是否被达成。

这就要求该系统必须全面地掌握网络里细枝末节的各类信息,一个都不能少。

说白了IBN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网工:首先,以自动化的思想去做一套“网络的Windows”,这样就大大节省了配置网络的时间和复杂度(想象着对比一下Windows和DOS的操作);另外在此基础上更加智能,你只能配置正确的策略。

因为有了全面的、详细的信息,配了错误的策略还来不及执行就会立刻被察觉,并且告诉你哪里错了(想象成升级Windows 10后里面加入了Cortana智能助手,她只能帮你执行正确的操作,错误的她会告诉你无法完成,并给你几个推荐操作看)。

说的这么高大上,产品化的东西还没怎么见到。

目前这个概念的主阵地还在美国,学术、研究方面参与者有斯坦福、伯克利、伊利诺伊大学、ONF(Open Network Foundation)和几家咨询公司;厂商方面硅谷的几家创业公司率先做出了产品,比如Apstra、Veriflow等等。

后来网络大头们也纷纷响应,比如思科、Juniper等都说自己有了产品,但是不是炒作就不知道了。

咱中国从来也不落人后,清华大学已经有同美国合作的IBN研究了,本土厂商云杉网络已经提出基于IBNS的“自动驾驶网络”产品。

期待后续中国市场的发力,引领市场网络潮流

足球有哪些技巧

基础的盘带,停球,传球,跑动,射门,头球等技巧。

其根据自己的位置不同,所掌握的技巧深浅就不同。

前锋要有很强的跑动技巧,射门技巧,过人技巧。

中场要有很强的盘带控球技巧,后卫要有很好的移动技巧便与灵活防守等等。

脱贫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一)要严格落实从严治警责任。

从严治警,必须增强管警治警意识、落实管警治警责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警就是空谈。

当前,队伍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好人”思想盛行,“抬轿子”的人多,“打板子”的人少,抓表面工作的人多,抓责任追究的人少,遇到问题绕着走。

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少数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之外,职责不清是最主要的问题。

部分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队伍作风建设是政工业务,不归自己管,未落实“一岗双责”。

少数政工纪检干部不熟悉业务,不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疏于对队伍的教育和管理。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队伍管理责任制,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将队伍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位领导干部身上,切实解决责任不清的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从严治警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队伍建设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

  (二)要坚持思想建警和制度建警紧密结合。

思想教育解决的是认识问题、价值问题、观念问题,是拧紧“总开关”的根本性措施。

制度建设解决的是治理规制、行为规范的问题,是把“权力关进笼子”、带有约束力的措施。

当前,公安队伍作风建设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以为定了制度、有了规章就万事大吉,有的甚至已经不会或不大习惯于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事实上,制度建警和思想建警是内力与外力结合的、相辅相成的队伍建设措施。

一方面,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思想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来抓,加强民警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忠诚观念及廉洁意识,以此来解决党员民警的认识问题,打牢思想基础,促使党员民警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强大的自律力量,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侵蚀。

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的废、立、改工作,把管人、管事、管权、管钱、管物的制度编织得更加细致、更加紧密、更有可操作性,以精细高效、务实管用的制度,切实做到事事有章可行、有法可依,并以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的原则,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者一柔一刚,刚柔相济,在公安队伍作风建设过程中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对强化公安机关队伍作风建设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

  (三)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从严治警也是如此。

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

近年来,公安机关部分单位也同样存在着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家长制、独断专行时有发生,以至于一些领导干部不知党内政治生活为何物,是非判断十分模糊。

因此,公安机关在强化队伍作风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深刻认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严重后果,要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下大气力解决好影响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提高本单位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

二是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要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并具体体现到公安全部工作中去,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设定和处理公安内部各类重要关系,不能缺位错位、本末倒置,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能搞团伙帮派、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

三是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要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帮助广大党员民警、领导干部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统一意志、增进团结。

  (四)要坚持从严管理干部。

一个单位、一支队伍是不是能有战斗力,核心是看领导班子建设,靠领导干部的引领和示范。

因此,在从严管理干部上,既要强化领导干部自身党性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更需要组织上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把从严的要求贯穿到干部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常言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从严管理干部,关键是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应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核干部。

对敢于负责、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领导干部,要予以鼓励、表彰和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力、作风飘浮、群众不满意的领导干部,要进行诫勉谈话、及时采取组织措施。

应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及时报告个人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有关事项,加强事前防范。

要坚决调整那些工作不力、作风不好、不作为、乱作为的领导干部。

对因工作失职而给群众利益、公安形象、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问责,对以权谋私的领导干部,要及时查处,进而形成人人忠于职守、守土有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良好局面。

  (五)要持续深入改进作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表述及态度。

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逐渐渗透到公安队伍中来,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民警,“温水煮青蛙”现象已经产生,因此,要持续深入改进公安民警作风,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

一是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努力解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问题。

创新是事物发展不竭的动力,是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通过改进作风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开拓创新上求突破,在争先夺位上做文章,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翻新举措,切实把上级的决策部署同本地区、本警种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超常规地开展工作。

二是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努力解决弄虚作假、工作不实的问题。

要通过改进作风建设,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倡导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形成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风气,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干,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求得实实在在的业绩。

三是要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要通改进作风建设,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真正融法、理、情于一体,努力解决工作方法简单、执法粗暴、执法不公、执法不严、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真正把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率。

四是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努力解决脱离群众,作风飘浮的问题。

要通过改进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民警的意识,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要求和意见。

要制定党委成员下基层工作责任制,将中心工作、从优待警、队伍建设等工作任务一并带下去,一并落实、一并处理。

五是要在励行节约上下功夫,努力解决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问题。

要进一步培养党员民警的节俭意识,养成励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把有限的资金和装备往基层使。

六是要在树立良好警风上下功夫,努力解决民警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树立忠诚可靠、执法为民、秉公用权、情趣健康、真抓实干的新时期良好警风,努力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一流警队,积极解决好办事效率低下、“冷硬横推”、窗口“四难”、“慵懒散”等问题,切实增强群众满意度。

  (六)要严明党的纪律和警规警纪。

纪律不严,从严治警就无从谈起。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规党纪要严于国家法律,这是对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管理的必然举措。

相对于公安干警,警规警纪要严于国家法律的同时也要严于党规党纪,这也是公安干警区别于人民群众和普通党员管理的必然举措。

在具体工作中,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正警风、肃警纪,要教育引导全体民警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贯彻从严治警方针,坚决查处违反党纪国法、警规警纪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警营氛围。

要治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公安部“五条禁令”、“五个严禁”、“三项纪律”等改进工作作风有关规定;要治理“四风”问题、政令警令不畅问题、思想平庸不思进取问题、精神状态不佳问题等,打造公安机关遵纪守法、严守纪律的过硬队伍。

同时,要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党员民警。

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多做提提领子、扯扯袖子的工作,使党员民警真正懂得,党的纪律和警规警纪是全体党员民警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合格警察的基本条件。

  (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公安机关队伍作风建设最好的镜子,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公安机关内的“隐身人”无处藏身。

因此,要不断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让社会与公众参与监督。

要创新群众监督渠道,通过网上公安、公安微博、公安微信等新媒体,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强化群众对公安工作和队伍管理的监督。

要不断深化警务公开工作,全面公开公安机关权力清单、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要建立纪检督察二十四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及时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

要落实与检察机关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了解情况,交换意见,落实预警性、针对性工作措施。

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定期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警纪监督员加强沟通联系,主动征求意见,及时听取社会各界对公安队伍建设的反响,掌握队伍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民警的现实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

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公安队伍作风建设有好处的,就要认真听取、积极采纳。

对于群众反映发现领导干部和党员民警有违法违纪问题的,要积极查处、查实,并主动回应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群众的呼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交待。

  (八)要深入把握从严治警的规律。

长期以来,在从严治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些从严治警的规律被得以提炼,运用好这些规律,对于公安机关不断强化队伍作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一是要承前启后,强化从严治警的系统性。

对于已经形成的一系列系统性的从严治警措施、方针、思路,要积极予以继承,不折不扣地执行好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现实需求的从严治警相关要求,并在具体实践与操作中,不断总结归纳、提炼经验。

二是要常抓不懈,强化从严治警的连续性。

从严治警贵在经常、难在经常、成果也出在经常,要防止忽冷忽热、时紧时松、时好时差的问题,要克服打突击战、运动战、心情战、阶段战的行为,要持之以恒、经常抓、反复抓、系统抓,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始终盯着问题做工作,瞄着薄弱环节抓管理,跟踪问效抓反复,一以贯之,不解决问题不撒手。

三是要与时俱进,强化从严治警的前瞻性。

从严治警要不断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要克服不思创新,用陈旧的观念和老方法对待新情、解决新问题的经验主义,要积极探索治警特点与规律,采取新的手段与方法,增强创新的针对性、及时性,要把从严治警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从严治警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总结新规律,解决公安队伍作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