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后小瓢虫感言
怎样防治有害瓢虫
这个瓢虫我家北京的庭院也有, 每年谷雨前后大量出现吃枸杞子的叶子,附近其他所有植物叶子比如榆树等都不受影响。
我的办法是人工收集:用棍子打到瓶子里面放水淹死
窝瓜如何种植
白蜡虫 白蜡虫是我国特产资源昆虫之一。
别名“蜡虫”。
昆虫纲,蜡纷科雌雄异体昆虫。
雌虫无翅,体节区分不明显,呈苦虫态雕虫有翅,体节明显。
雌虫一生只有卵、若虫、成虫三个虫胡,属不完全变态类型;雄虫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完全变S类型。
雄虫泌蜡,雌虫行有性生殖而繁殖后代,生产“种虫”,雌雄生虫在白蜡生产中是同等重要的。
白蜡虫每年一代,
【第3句】:4月份雌成虫产卵,卵量约7000粒(雌雄性比例约1:3)。
4~5月份卵孵化为幼虫,雌幼虫分散栖附在叶片上面,雄幼虫群栖在叶片下面,经过20天后,蜕皮变成2龄幼虫,离开叶面栖附在枝条上,雌虫分散雄虫群栖。
2龄雄幼虫时期可分泌蜡质。
8月份化蛹,9月上旬蛹羽化为雄成虫,早找雌成虫交配,5~10天后即死亡在8月份2龄雌幼虫变为成虫,交配后,虫体逐渐长大,越冬后,到翌年3~4月份产卵,不久死亡。
卵壳内的卵粒即为白蜡虫的种虫。
白蜡虫守主植物为白蜡树、女贞树。
白蜡虫分泌白蜡,为高级动物蜡,熔点高(达肌℃~85℃)质地区硬,颜色洁白,透明度好,理化性能稳定,凝结力强,无臭,无味、润滑,广泛用于化工、工业、医药等行业。
我州各地均产,但以州中南部为多。
过去西昌蜡央交易的“虫会”间名全国,当前应大力发展。
白蜡虫的放养与惜花采收: -、采收:优良种虫、健壮的寄主植物和管理技术三者紧密结合,是增产白蜡、蜡虫缺一不可的保证。
在谷雨、立夏之间,蜡虫成熟后,须从树上摘下,称为“摘虫”,虫颗呈红褐色,表面糖质已干,撕开虫壳,没有浆质,用手指轻按虫壳2~3次,虫壳凹下去后立即弹起恢复原状,即为成熟象征,应及时采摘。
摘虫时,用拇指与食指掐住虫颗,左右摇动,一粒一粒摘下,轻摘轻放,按等级、老嫩程度分别放在通风的大孔竹筐内,严禁用手大把抹下。
采摘时间,一般阴天可以全天采摘;晴天早晚采摘。
摘下的虫,应及时运至阴凉处摊晾。
种虫在向措区运得中和过8到目的地放养之前,均须摊晾,以免发热坏死。
二、摊晾:种虫摘回(运回)后,要立即在阴暗、通风、干燥、凉爽。
清洁的房屋内(严禁烟熏、油污及化肥、农药等熏坏虫子),用清洁的凉席、晒席等铺上一屋纸,进行摊晾(如不摊开,3小时左右即发烧,造成死亡)。
摊陈时。
应将虫子薄摊开成一层(不超过3厘米厚),每日用竹筷轻轻翻动3~4次,保持适宜温度。
如要延长孵化时间,推迟挂放,可将虫转至阴暗低温处。
三、包虫:待雌虫大部孵化,见有少数虫在虫壳外开始爬行,即用纱布(5厘米见方)、或油桐叶、稻草、包谷叶等将虫子1~5粒(上等虫1~3粒,中等虫3~5粒)包为一包。
用稻草包虫的包长约10厘米,底宽为3厘米;用油桐叶包虫,应在前1~2天将叶采回,晾干水气,擦去泥沙等。
四、挂放和管理:白种虫的挂放、管理:为使幼虫孵化,定叶、上树整齐、降低在定叶过程中损失率,包好的虫包放在室内(室温控制在17”~18℃范围内),使虫不断孵化,积累虫口数。
等幼虫孵化率达 80%以上时,选择晴好天气挂放,幼虫可在1~2日内,甚至几小时内全部定叶。
摊养时间一般以不超过 15~20天为宜。
挂放前应用 25% 二二三乳剂300倍液,或用 90%晶体敌百虫 1,000倍液,喷射清洁虫园;做好修枝打叶;铲净树下杂草。
用稻草包虫,应将底部向上,绑挂于二、三年生枝条的分叉部分上,这样虫包易接受阳光及早定叶,减低和避免敌害和雨水停留在包内虫颗上,使湿度增加造成的损失。
用油桐叶包虫的虫包,要在靠树干的一面用竹扦戳7~8个小孔,以便蜡虫爬出,在虫包两个底角各戳一孔,便于漏水。
绑挂时间应选择气温25℃左右。
无风的晴朗天上午10时前进行为好。
绑虫时,量树定包,量校挂包。
小包匀挂,计算用种量。
绑挂部位应在寄主二三年生的枝条上,离技条尖端1米左右,靠近叶片枝条的背风面,虫包至少离地面1米以上,包下应有2~3台以上枝条。
挂包后应检查有无漏挂、重挂、倒挂、吊挂和虫包掉落,以便及时补挂,过重的要减少虫包,挂倒和悬吊的要及时纠正,防止风吹雨打,人畜践踏。
用油桐叶、稻草包虫的,待虫子爬完后,要及时解包烧毁,杀灭包内的蜡蚊长角象并避免其它害虫寄居。
纱布虫包解下后,用开水煮后继续使用。
若定杆雌虫过多过密,要加强寄主树的中耕、除草、施肥、打去花穗,使其生长健壮。
四川发展白蜡虫的主要障碍是霖雨季节(6~9月),雌虫大量死亡。
应适当修剪寄主树,疏去未上虫的新技,打去秋芳和过密的叶片,使其通风透光。
树冠下开沟排水,减低环境湿度。
干旱夏季,室9内温上升到40℃以上时,裸露枝条上的雌虫易死亡,应尽量保持树冠枝叶有一定的密度,打去花尖,促其萌发新技新叶,并对虫树施肥、灌水。
目雄虫的挂放与管理:蜡产区挂蜡,是在虫子运到后(或蜡虫下树运回后),和种虫挂放一样,先在阴凉干燥通风暗室内摊养,待雌虫大部爬走完,雄虫开始爬出时,即开始包虫(包虫材料同种虫)每包包虫20~40粒(挂固定包的,大颗虫20粒,中颗虫25粒,小颗虫30粒左右;挂活动包的,大、中、小颗虫分别用20~
【第30句】:30~50粒)。
在室内摊养二三天幼虫大批( 80%以上)孵化,选择晴朗无风、气温 25℃左右的天气上午挂放树上。
挂放时先摇落寄主树上的黄叶,挂包部位以一二年生枝的幼嫩枝条,离技条尖端1米在右,挨近树上叶分叉处最适宜,挂活动包的,用叉竿将虫包挂在适宜枝条分叉处,挂后3~5日内检查雄卓定叶情况,及时挑包。
挑包时间应掌握在拇指粗。
50 ny长的白蜡树直立枝条有6片满叶的雄虫,或斜生枝上有3片满叶的雄虫时。
用女贞树挂蜡的应在拇指粗、1米长直立技上有4~5片满叶,15~20片花叶的雄虫时挑包。
挂包后,在雄虫全部爬完时,及时解包煮沸或烧毁;防治危害蜡虫和寄主树害虫;蜡虫定杆后,杀除瓢虫幼虫(蜡狗子);适时灌水施肥,保持寄主树生长旺盛;严禁瓜藤上树。
五、蜡花的采摘、加工:雄虫上树经约100天左右,到处暑、白露节前后,当白蜡条上开始出现白色蜡丝(放箭)时,表明发育快的雄蛹已羽化为成虫,即将飞出,大多数雄虫已进入前踊或真蛹阶段,不再泌蜡,应及时采收。
可摘蜡花一块,放在手中揉碎,视其蜡花和虫蛹,应蛹呈淡褐色,即蜡花已成熟,应及时采收;如蛹带青灰色,说明措花嫩不宜采收;如蛹焦黄色是蜡花已老,要抓紧采收。
收蜡时间,以阴天、小雨天最好,易剥下剥净。
若在晴天采收,应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
若遇久晴,可喷洒清水然后采收,以免蜡花破碎造成浪费。
采摘方法,一般用刀砍下蜡枝,再用手剥取蜡花,立即送至熬蜡房及时加工,以免蜡花堆沤冲饶,发臭、变色,影响白蜡质量。
育虫树上的蜡花,也应采收,但耍留一定数量(约为技上雌虫数量的 20%),待其羽化与雌虫交配,为杀除跳小蜂,蜡花可提早10天左右采收。
蜡花采收后,放在沸水锅内熬煮,每50公斤蜡花,加水20公斤左右,待蜡花全部溶化,蝴g浮在水面时立即熄火,降低温度,用瓢将浮在水面的蜡脂舀入蜡盆内,冷却后即成头蜡。
取锅内剩下的蜡米子,装入布袋,用清水漂洗数次,放在锅内木制十字架上,再渗水继续熬煮,用木棒不断挤压,使袋内蜡米子破碎再溶解一部分错脂,舀人盆内冷却后称为二蜡。
最后剩下的蜡渣,可作肥料或饲料。
通常100公斤蜡花,可提取毛蜡 80~ 120公斤,其中头蜡约 50~75%;二蜡 25~50%左右。
成品蜡的提制,一要配料恰当, 二要激水适时,配料一般按头蜡60~ 70%, 二蜡30~ 40%的比例配好,打成碎块,每50公斤蜡渗入清水功公斤熬煮,先大火后用微火,待溶化后除去杂质,注意掌握火候,将蜡脂舀入盆内冷却后,即成“米心白蜡”。
马芽错是用头、 二蜡共 50%左右熬煮而成。
米心、马牙白蜡两种规格,用麻袋或蔑包装外套竹筐。
每件50公斤。
附:图为渡边长吻白蜡虫
求有关林蛙的一切知识。
比如生活习性,生活在什么地方,最佳养殖场地什么样,等等
林蛙是典型的水陆动物。
在其生长发程中,蝌蚪生水中:变态后蛙及成蛙生活在森林中,进行陆栖生活;而成蛙在冬季休眠时又是在水中度过。
中国林蛙在长白山区分布甚广,数量很多,其垂直分布范围很广,从山麓一直到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带,但以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带数量较多,说明林蛙的生活环境相对较耐寒。
林蛙每年的活动极有规律,整个生活周期通常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繁殖期、陆地生活期和冬眠期。
(一)繁殖期 每年的4-5月,河水开始解冻时,山上的冰雪开始融化,沿着山沟下流时,林蛙即解除冬眠。
林蛙是解除冬眠最早的蛙类,比青蛙、蟾蜍等蛙类上岸时间早20-30天,北方地区相差更大(所以林蛙的蝌蚪生长时也是最耐寒的)。
一般在清明前后,降过第一场春雨后,特别是在雨量较大的夜间,大批的林蛙上岸,在小池塘或水泡子中抱对、产卵。
产卵后,雌雄成蛙很快离开产卵的水域,转到附近的田地、山地、林缘等处,钻入较潮湿而疏松的土层,或钻进石块、树根及枯枝落叶下,进行生殖后的休眠。
个别的在水中休眠。
待到环境及土壤温度上升(10℃左右)时,休眠的林蛙陆续开始苏醒,并开始进行营陆地生活。
(二)陆地生活期 林蛙成体在春季生殖之后,经过短暂的生殖休眠,从5月初开始至9月末或10月初,在长达5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进入森林开始营陆栖生活。
林蛙与青蛙等蛙类不同,夏季必须栖息在森林之中,营完全的陆栖生活,在整个陆地生活期,从不喜欢在沟谷的小溪岸边活动,更不喜欢进入河流、水池、水泡、水库等地的水中,而像青蛙则必须生活在水塘、水池或水田等有水的环境中,并经常进入水中生活。
林蛙栖息在离越冬地不远的潮湿的环境,如山坡、树林、农田、草丛等处,以阴凉潮湿的山林背坡居多,而那些郁闭度大、枯枝落叶层厚、空气湿润以及多岩石的阔叶林,更是森林生活的好环境。
林蛙喜栖的主要林型是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内有高大的乔木、中层灌木和低层蒿草的三层植被遮阴。
林蛙不喜欢生活在纯针叶林内,尤其是落叶松林。
林蛙对森林的坡向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春季气温低,林蛙喜欢在温度较高的南坡活动,且经常在林缘、荒地里活动;盛夏季节多转移到阴坡,生活在阴坡的林下,湿度大,温度较低,无直射阳光,比较凉爽,适合林蛙生活。
林蛙对山林地坡度,虽然没有明显的选择,但也似乎有一定的倾向,主要栖息在山坡,不大喜欢有沟谷的水边或山地。
林蛙在山林里活动,有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不是漫无边际的四处游荡。
它的活动是以冬眠和繁殖水域为中心,在其四周相对固定范围内活动,也就是说,林蛙天然冬眠场和产卵场的四周及附近的树林,即是林蛙夏季活动场,活动范围主要在500-1000米,一般不超过2000米。
林蛙一般不越过山顶,但对低矮山岗也能越过。
林蛙之所以不能离开冬眠场及产卵场水域太远,主要原因在于动物本能地保持其对生存条件的依存关系,它与其越冬场水源保持适当距离,当秋季气温变冷能准确的回到冬眠场过冬。
林蛙在陆地生活期,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山期。
林蛙生殖休眠之后,即5月初开始,大约到5月中下旬结束,历时15-20天。
二年生蛙同时进入森林,一年生蛙从6月中旬变态之后,半月左右,即广泛分布于山林之中。
林蛙上山主要沿植物带上山,但有时因无植物带只能通过农田进入山林。
但农田对林蛙通过不利,特别是大片农田,尤其对幼蛙来说更是天然障碍。
当遇到干旱缺雨天气,幼蛙根本无法通过大面积农田,会因干旱而死亡。
林蛙一般到生活区期需要一周左右。
第二阶段森林生活期。
从5月中下旬到8月末为森林生活期。
森林生活期是林蛙生活史中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一年中主要生长发育时期。
这个时期,常单个分散生活在茂密的森林各处,主要生活在阴坡林下。
它们善于跳跃,并异常机警,4-5米之外即能发现敌情而逃逸。
林蛙主要在白天的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活动,气温过高,一般超过25℃以上时,基本不太活动,夏季藏匿在倒木或枯枝落叶层下面休息。
第三阶段下山期。
从9月开始,气温逐渐变冷,降至15℃以下时,林蛙开始从山上向山下移动。
因受低温刺激和缺食影响,迫使林蛙向山下移动,大约在9月15日,大多数林蛙已经移到山下沟谷及河流两岸的森林草丛。
甚至附近农田。
当气温降至10℃左右,林蛙即陆续入水冬眠,这种冬眠前向山下迁移活动多在晚间进行,但在雨天,白天亦大批往冬眠地移动。
(三)冬眠期 从9月下旬至翌年4月初或4月中旬,长达6个月之久,这是林蛙整个生活史中最长的时期。
冬眠是林蛙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没有调解体温和保温机能的林蛙惟有此方式,才能度过严冬。
冬眠时期,林蛙不食不动,其新陈代谢降到最低限度,乃至麻痹状态,靠肝脏及脂肪体中贮存的养分来维持生命。
林蛙的冬眠主要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开始冬眠时气温必须在15℃,甚至10℃以下,平均水温为10℃左右,当温度降到7-8℃,便进入冬眠状。
冬眠场多选择在水流平稳,水流深的转弯处水池中。
水下冬眠是其主要方式,可分为入河期、散居冬眠期、群居冬眠期和冬眠活动期。
【第1句】:入河期 :从9月下旬开始至10月初,为期半个月。
当气温与水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就陆续从陆地上进入水里过冬,入河期虽然可持续半个月左右,但在正常情况下,大约有半数以上的林蛙是在一、二天晚上集中入河冬眠。
但并不是所有年份林蛙都是在入河期集中入河的。
在整个入河期,林蛙在水中生活是不稳定的,水温高出10℃,或白天气温较高,林蛙则登陆上岸,在岸上活动,甚至重新开始采食,或潜伏在水边的石块下面。
夜间温度低,就进入水中,在石块等底下潜伏,待气温降低,再次进入水中冬眠。
实际上,林蛙在这个时期是营水陆两栖生活。
【第2句】:散居冬眠期:从10月初开始到11月初结束,约为1个月时间。
这个时期特点是分散冬眠,广泛分散栖息于河流各处,常单独分散潜伏于小河、溪流的较浅水域石块下、沙粒之间,或钻进河岸边水下树根间及水草间。
林蛙在散居冬眠期是不稳定的,经常变更生活场所,寻找新的更适宜的冬眠场所。
【第3句】:群居冬眠期:从11月之后至翌年3月中下旬,总共为5个月的时间为群居冬眠期,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只有此期的林蛙具有明显的集群现象。
集群现象是林蛙冬眠特点,是特殊的冬眠现象,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冬眠,也是林蛙真正意义上的冬眠期。
有十几只甚至数百只的林蛙集中到一个冬眠场所(如树洞、石块下面的空隙等),相互拥挤,堆积挤压一起,形成一个蛙堆或蛙团。
群居冬眠可以看做是动物的一种适应现象,许多蛙集中在一块,有利于降低新陈代谢,减少体内物质消耗。
这对保证林蛙安全过冬,保证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都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群居冬眠并不意味着所有林蛙完全集群,实际集群冬眠仅是其中一部分,尚有相当大的数量仍散居冬眠。
群居冬眠期,其栖息环境与散居冬眠期不同,这时集中在深水区或不结冰的缓水区过冬。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林蛙能比较准确地找到安全的越冬地点,不至于因河水干涸而死亡。
但在个别情况下或特殊干旱缺水年份,也出现因河水冻干,造成大量冻死现象。
林蛙在群居冬眠期,处于深沉的冬眠状态,不经人为触动,一般不出来游动。
【第4句】:冬眠活动期 :从3月末至4月上旬,大约10天,是冬眠活动阶段。
此期间主要特点是林蛙处于活动期,冬眠群体分散,分散冬眠的林蛙也从冬眠场所出来,在河里短距离游动,但不上岸,仍在水中生活。
另外,从生理活动上看,雌蛙处于跌卵期,卵细胞从卵巢跌落体腔,经输卵管道进入子宫,雄蛙精巢发育,精子大量发育成熟,为繁殖期做好生理准备,为繁殖期做好生理准备。
林蛙生殖腺的变化,可能是促使其在水里活动的主要因素。
林蛙幼蛙的冬眠方式与成蛙冬眠有所不同。
幼蛙没有集群冬眠现象,也没有冬眠活动期。
林蛙除了水下冬眠外,个别可能有地下或枯枝落叶层冬眠的现象。
我们曾在野外捕捉到在较厚枯枝落叶层下冬眠的林蛙。
一、养殖中国林蛙场地选择的基本条件 养殖场地必须具备中国林蛙生物学特性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有清洁的溪水、茂密的森林、充足的食物和隔断的大山。
【第1句】:水源 必须有无污染、清洁、水源充足的河流或山间小溪,并有1m~2m水深的小水湾,以利于中国林蛙的群居和冬眠。
【第2句】:森林 在养蛙场周围要有大面积的阔叶林,下面丛生灌木,并有适当的杂草,林内郁闭度大,枯枝落叶层厚,潮湿,以利于中国林蛙的陆栖生活。
【第3句】:山岭 中国林蛙在进化史上适应于山地森林生活,因此,为防止养殖的中国林蛙外逃,要选择两山夹一沟、高山连接形成的山梁作为养殖场地,坡向以东南或西南向为好。
【第4句】:食物 中国林蛙生长速度取决于食物是否充足及种类的多少,所以养蛙场内及周围要有大量的昆虫繁生,以保证中国林蛙生长捕食之需。
成蛙的食物有蜘蛛、蝗虫、蜗牛、蝽象、苍蝇、蚊子、蝼蛄、蛾蝶、金龟子、蚂蚁、蟋蟀、螟虫、瓢虫等;幼蛙和成蛙食物基本相同,只是捕捉12mm以下的小昆虫而已。
二、中国林蛙养殖场的修建
【第1句】:产卵孵化池 供雌蛙产卵及孵化蝌蚪之用,面积10平方米~20平方米为宜。
池长5m或10m,宽2m,水深0.3m,有渗漏水的地方可以铺设塑料薄膜,并在池周围修筑宽0.6m、高0.5m的土埂。
进水口与排水口都建在池的一侧,这样可使池内形成大面积静水区,可以提高水温。
进水口与排水口都用塑料网封住,防止蝌蚪外逃。
孵化出蝌蚪后可以改作为饲养池。
【第2句】:冬眠池供养殖成蛙、幼蛙冬眠之用,冬季池水水深保持在2m以上,池底要有一些树根、石块、瓦片等作为隐蔽物。
三、蝌蚪的孵化与饲养
【第1句】:卵块的收集 从清明到谷雨是收集中国林蛙卵块的最好时机。
在捞取卵块时,不要碰破灰白色的保护膜,并将发育相同的卵块收集在一起,分别存放。
中国林蛙卵块的卵粒全是黑色的,卵盘似网状圆形下沉,每个卵块约有卵粒800粒~1500粒。
值得注意的是:青蛙的卵粒为半白半黑,产卵时间比中国林蛙晚1个月~2个月;蟾蜍的卵块为长条串状。
【第2句】:卵的孵化 将收集到的、同步发育的卵块按5团\\\/平方米~6团\\\/平方米投放到孵化池中。
水温是孵化的主要条件,水温低则孵化时间长,且蝌蚪发育不良,成活率低,所以应尽量提高水温和保持水温恒定,最适宜的水温是18℃~25℃。
当水温恒定在18℃时,4天可孵化出蝌蚪;当水温恒定在25℃时,
【第2句】:5天(56小时)可孵化出蝌蚪。
为了提高水温,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孵化池上方。
刚孵化出的蝌蚪静卧在孵化池底或吸附在四周池壁上,6天之内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必投喂。
【第3句】:投喂 从蝌蚪孵化出的第7天开始人工投喂,10日龄~20日龄蝌蚪的日投喂量为83mg\\\/只~124mg\\\/只,20日龄~25日龄蝌蚪的日投喂量为125mg\\\/只~166mg\\\/只,25日龄~35日龄蝌蚪的日投喂量为167mg\\\/只~200mg\\\/只。
从20日龄开始,蝌蚪喜食动物性饲料,可把鲜鱼、肉等切碎堆放在孵化池边,供蝌蚪食用;同时把蝌蚪喜食的椴树叶、嫩蒿草、稗草等切碎煮熟,堆放发酵后随时投放在孵化池供蝌蚪食用。
【第4句】:日常管理 一是要维持和提高孵化池内的水温,可在晚上或阴雨天在孵化池上方覆盖塑料薄膜;二是注意增加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注水和排水要缓慢,以保持孵化池内有大面积的静水区;三是要防止水老鼠、水乌蛇、其它蛙类、蜻蜒幼虫、水蜈蚣等敌害生物捕食蝌蚪。
【第5句】:病害防治 20日龄时,蝌蚪养殖密度不能超过1000只\\\/平方米,要即时将过密的蝌蚪转移到其它饲养池内饲养。
蝌蚪养殖密度过大则容易发生车轮虫病,此病表现为蝌蚪尾部发白,严重者全身发白,生长缓慢,最后死亡;防治方法是用硫酸铜0.7g\\\/立方米稀释后全池泼洒,并注意保持池水的清新。
蝌蚪期还容易患舌杯虫病,治疗方法同车轮虫病。
四、幼蛙的饲养管理 蝌蚪经过50天~60天的饲养,前肢开始生长而进入变态期,此时应停止投喂人工饲料。
蝌蚪变成幼蛙后,也是中国林蛙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因此要加强管理。
蝌蚪完全变态后,3天之内幼蛙必须上岸,且要开始摄食,否则会大批死亡。
为帮助幼蛙上岸,可用木板、棍棒等物将其一端放入饲养池中,另一端搭在池埂上,作为幼蛙上岸的跳板,并在池埂上每隔2m左右放一堆豆腐渣或粪便或半发酵的杂草,以招引小昆虫和繁生小昆虫,供上岸后的幼蛙捕食。
也可以事先种植密源植物招引昆虫,供幼蛙上岸捕食。
为了提高幼蛙成活率,加速幼蛙生长,必须对变态期的蝌蚪进行人工疏散。
方法是在靠近森林边、有溪流处、昆虫多的地方每隔50n~100m挖1个变态坑,面积2平方米~5平方米,深30cm,能暂时存水即可。
在变态坑内,前肢形成突起或前肢伸出的变态蝌蚪按120只\\\/平方米饲养,经过3天~4天后变成幼蛙,可以就近上山开始陆栖生活。
五、越冬管理 每年10月上旬(霜降前后),中国林蛙进入冬眠期。
为使其安全越冬,要清理河床、溪流或冬眠池,并在河流里或冬目眺中投放大石块,在水流漩涡处或河床拐弯处的岸边挖一些内大口小的人造洞穴,洞口要在水中。
也可将一些空洞树干(直径20cm以上)的一端堵住,放入水流缓慢、水位较深的地方,为中国林蛙冬眠作好准备。
封冻以后,中国林蛙开始向水位较深的地方集中,转入长期的、深沉的群居冬眠,此时要加强管理,防止被偷盗。
幼蛙生长4年即可收获,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初是捕捉林蛙的最好季节,这时蛙油肥厚,质量好,产油量高,价格高。
帮我写2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特点等
蜜蜂蜜蜂生活方式分为3种:社会性、独栖性和寄生性。
社会性:雌雄和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
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
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
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独栖性:蜜蜂类绝大多数为独栖性,即雌蜂独自筑巢和采粉贮粮,它们没有“等级”的分化。
每一个巢室是开放的,内壁涂以蜡等防潮物质,室中储存足够的蜂粮。
雌蜂在蜂粮上产卵,并封闭巢室。
幼虫在巢内取食蜂粮。
属于此类的大多是野生种类,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准蜂科、切叶蜂和条蜂科。
在社会性与独栖性之间存在一些复杂的过渡类型,隧蜂属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但是不同种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缘隧蜂为群居类型,个体间有社会分工,形态上(内部解剖)也略有区别,断带隧蜂是几个雌蜂同居一巢,但无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上的差异;软隧蜂有社会性萌芽:越冬的雌蜂停留在巢内,到6月中旬出现下一代较小的雌性个体(又称辅助蜂)时,它们与辅助蜂同筑新巢,贮备蜂粮。
但辅助蜂不交配,只产发育为雄性的非受精卵,8月出现与雌蜂个体等大的雌雄后代,原来的雌蜂和辅助蜂相继死去。
雄蜂交配后当年死亡,受精的雌蜂再行越冬。
这类蜜蜂与典型社会性蜜蜂的不同处在于,雌蜂于产卵前已准备好蜂粮。
寄生性:雌蜂不筑巢,在寄生的巢内产卵。
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
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
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巢室为六角形。
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
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
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
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蜂群的组成及其分工蜜蜂是节肢动物门膜翅目、细腰亚目、蜜蜂总科的蜜蜂属。
蜜蜂是人类饲养的,可生产蜂蜜、蜂蜡等,并可为植物授粉。
蜜蜂是社会性昆虫,过着群体生活,蜂群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生物单位,单只蜜蜂虽然也是一个独立生物体,但是如果脱离群体就不能生存。
蜜蜂群已发展到社会性昆虫的高级阶段。
一群(箱)蜜蜂通常由一只蜂王、大批的工蜂和少量的雄蜂组成。
它们的形态和职能各不相同,它们分工合作,互相依存,正像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乃至于一个国家一样。
这里介绍三种类型蜂:蜂王,工蜂,雄蜂及群蜂之间的关系。
【第1句】:蜂王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蜂。
由王台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
蜂王的身体比工蜂长1/4(中华蜜蜂)至1倍(意大利蜂)。
腹部长圆锥形,约占体长的3/4,翅较短,仅盖着腹部的一半,螫针不像工蜂的那样,仅略有点倒刺,只在与竞争的蜂王搏斗时才使用。
行动虽然显得缓慢,不慌不忙,但必要时运动非常敏捷。
中华蜜蜂(中蜂)产卵蜂王体长18~22毫米,体重250毫克左右。
意大利蜜蜂(意蜂)初生蜂王体重170~240毫克,产卵蜂王体长20~25毫米,体重250~300毫克。
蜂王的职能是产卵。
一只优良的蜂王在产卵期每昼夜可产卵1500粒左右。
蜂王的品质和它的产卵能力,对于蜂群的强弱及其遗传性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生产中只有选育优良健壮的蜂王,才能使蜂群保持强大的群势和较高的生产性能。
蜂群一般只有一只蜂王,如果群内出现封盖王台时,蜜蜂就要分群(自然分群),出现两只蜂王就会互相争斗,直到剩下一只为止。
但在自然交替时,老蜂王也可能与新蜂王同巢居住一段时间。
蜂群内不可没有蜂王,卫蜂通过在蜂巢内传递蜂王分泌的蜂王物质,知道本群蜂王是否存在,如果蜂王不在,经过几十分钟,蜂群中工作秩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工蜂就会显得焦急不安,这时只要给失去了蜂王的蜂群诱人一只蜂王或补上一个成熟的王台,蜂群躁动不安的状况很快就会改变,恢复正常的活动。
蜂王一生得到工蜂的特别爱护,尤其在产卵时期更是受到特殊照料,通常情况下四周总有由幼年工蜂组成的侍卫蜂环护着它,侍卫工蜂面向蜂王不断用触角触摸蜂王,舐它,搬走它的排泄物。
工蜂以蜂王浆饲喂蜂王,如果无工蜂,蜂王的产卵职能就无法实现。
蜂王停止产卵以后,工蜂对它照料就差些。
有时为迫使蜂王停止产卵(如蜂群准备分群时期),工蜂就不再给蜂王喂蜂王浆,这时蜂王只得自己到贮蜜的巢房去取蜜。
峰王已经丧失了抚育蜂子(含卵、幼虫和蛹)的能力,因此由工蜂担负抚育蜂子的职能。
处女蜂王通常不产卵,如果20日龄以上的处女王仍未交配,就会产未受精卵,因此过期未交配的处女王应淘汰。
交配成功的蜂王寿命为3~5年,最长的可达8~9年,通常2年以上的蜂王其产卵能力将逐渐下降,生产上不使用两年以上的蜂王,随时更换衰老、残伤、产卵量下降的蜂王。
【第2句】:工蜂工蜂是由工蜂房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雌性个体,但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它的卵巢小,除在蜂群中出现无蜂王的异常情况外,它们一般不产卵。
工蜂是蜂群中个体最小的成员,但数量占群体的绝大多数,中蜂的工蜂初生体重约80毫克,体长10~13毫米。
意蜂的工蜂初生体重约110毫克,体长12~14毫米,胸宽加翅基突为4.4毫米,每10000只约重1千克。
每只工蜂爬在巢脾上约占三个巢房的面积,一个标准巢框两面爬满工蜂约有2500只。
工蜂体型小,体暗褐色,头、胸、背面密生灰黄色的细毛。
头略呈三角形,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膝状弯曲;口器发达,适于咀嚼及吮吸;足三对,股节、胫节及跗节等处均有采集花粉的构造。
腹部圆锥形,背面黄褐色,1~4节有黑色环节,末端尖锐,有毒腺、螫针;腹上有蜡板四对,内有蜡腺,分泌蜡质。
它们具有执行对蜂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任务的全部器官,包括花粉筐、臭腺等,因而工蜂担负着全蜂群内外的各项工作。
其职能随着日龄不同而变化。
这种现象称为异龄异职现象。
3日龄以内的工蜂的主要职务是清理巢房,供蜂王产卵;以后两周内,随着舌腺(营养腺、王浆腺)、蜡腺、毒腺等腺体的发育,它们分泌蜂王浆饲喂蜂王,同时从蜂王处取得蜂王素(蜂王物质,属信息素)饲喂幼虫,调制幼虫浆(蜂王浆加蜂蜜和蜂粮)饲喂大幼虫,调节巢内温湿度,使箱内空气流通,分泌蜂蜡,修筑巢脾,采集树胶涂塞蜂箱缝隙,接收花蜜酿造蜂蜜,守卫蜂巢;在蜂群繁殖旺期,尤其是即将分蜂前,工蜂也对雄蜂进行饲喂,随着职务的变化和日龄的增长;它们由蜂巢中央向蜂巢外侧转移。
3周龄左右的工蜂开始巢外工作,采集花蜜、花粉、水、蜂胶等,或侦察蜜源。
但是,它们的职能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蜂群的需要而改变,有很大的可塑性。
蜂的寿命,夏季为4~6周,冬季3~6个月,其寿命的长短,与工作强度、蜂群群势有很大关系。
在生产季节工蜂的寿命最短,在冬季和早春,群体中越过冬的工蜂逐渐死亡,而春末,当产生的新工蜂数量超过老工蜂死亡的数量时,群势开始增长。
在繁殖旺季,一个强群中工蜂的数量能达到5万~6万只。
【第3句】:雄蜂雄蜂是由雄蜂房中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蜂群的雄性个体。
它的体格粗壮,头和尾都几乎成圆形,复眼大而突出,翅宽大,足粗壮,能敏捷地发现和追赶蜂王。
中蜂的雄蜂体重150毫克,体长12~15毫米。
意蜂的雄蜂体重220毫克,体长15~17毫米。
雄蜂的品种和体质的好坏,其精液的数量和活动能力对培育新蜂群后代的遗传性状和品质优劣有直接影响。
雄蜂没有蜇针、毒囊、花粉篮和泌蜡器官,有从巢内贮蜜房中摄食的短舌,无工作本领,专职和处女王交配。
大多数雄蜂在7~10日龄内开始飞行,8~14日龄左右性成熟,12~20日龄是交配适龄期。
雄蜂飞行和交配,一般在晴天下午1~5时进行,与蜂王交配后,因生殖器官留在雌蜂腹内不久即死亡。
雄蜂消耗饲料量大,幼虫期为工蜂的1~2倍;成蜂消耗饲料更多,平日多在蜜脾上采食蜂蜜,繁殖季节会得到工蜂饲喂花粉、蜂粮等营养丰富的饲料。
雄蜂的寿命可达数月,但大多数早夭折。
当北方的秋季、南方的越夏前,蜜源稀少期,在有交配过蜂王的蜂群中工蜂就不让雄蜂吃贮蜜,被工蜂逐出巢外。
因为雄蜂不能采食,也不能防卫,离开群体后很快冻饿死亡。
而那些无蜂王群或处女王蜂群在花蜜逐渐稀少的季节还是继续容忍雄蜂的存在,还喂它们。
雄蜂是否被驱逐出蜂巢的现象是蜜源和蜂巢内的饲料丰欠的信号。
早春第一批雄蜂可贵,可暂保留,保证蜂王得以顺利交配。
【第4句】:蜂群之间的关系蜜蜂虽然过着群体生活,但是蜂群与蜂群之间互不串通。
为了防御外群蜜蜂和其他昆虫动物的侵袭,蜜蜂形成了守卫蜂巢的能力。
螫针是它们的主要自卫器官。
在蜂巢内蜜蜂凭灵敏的嗅觉,根据气味来识别外群的蜜蜂。
在巢门口担任守卫的蜜蜂不准外群蜜蜂进入巢内。
如有外群入巢盗蜜的蜜蜂,守卫蜂立即进行搏斗,直到来者被逐出或死亡。
在蜂巢外面,如花丛中或饮水处,各个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敌视,互不干扰。
飞出交配的蜂王,如错入外群,立刻会被工蜂团团围住刺杀。
雄蜂如果错入外群,工蜂不会伤害它。
这可能是蜂群为了种族生存得更好,以避免近亲繁殖的生物学特性。
燕子各种燕子的生活习性金腰燕金腰燕的体形及大小和家燕相差无几,最显著的标志是它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鲜艳夺目,故又名赤腰燕。
上体蓝黑色,具金属光泽;腰部具宽阔的栗黄色横带;尾黑褐,外侧尾羽特长,呈深叉状尾。
翼上覆羽色似尾羽,飞羽褐色。
下体白色染棕,具黑褐色棕纹。
栖于从平原至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村落及城市建筑物附近。
在空中飞捕昆虫为食。
分布于除新疆以及西藏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夏候鸟);台湾(留鸟)。
迁徙时各地可见。
金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
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
金腰燕不像家燕营巢在屋内,常筑巢在山地村落间的屋外墙壁上,且喜选木构房屋。
巢多呈长颈瓶状,筑巢精巧,我国民间自古称之为巧燕。
金腰燕有“群居”现象,甚至六对金腰燕把巢堆在一起,宛如蜂窝,是罕见的奇观。
家燕家燕属鸟纲雀形目燕科,燕科鸟类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地区以外的世界各地,共有大约17属、78种,我国共有4属、10种,如沙燕、岩燕、毛脚燕、金丝燕等。
但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莫过于家燕和金腰燕。
家燕身长17厘米,体重15至18克,上体蓝黑色,额和喉部呈棕色,前胸黑褐相间,下体其余部分白色,尾基部有一行白点。
它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象镰刀,尾分叉象剪子。
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在比其身躯长度还小的距离内作九十度转弯,这些灵活运转的技巧,使它们能在未来从事惊险旅程时解围脱困。
燕子经常在空中穿梭般地飞行,速度极快,刮风下雨对它们也没有多大影响,反应十分敏捷,张开嘴巴能在空中捕捉各种飞虫,并不时地发出几声短促、尖锐的鸣叫,蚊蝇以及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类的各种昆虫都是它们喜欢捕食的对象。
凤头雨燕 白腰雨燕雨燕又称北京雨燕、楼燕、麻燕,属于雨燕目、楼燕属、雨燕种,据资料记载雨燕在我国仅有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华北及东北一带,营巢于古寺、庙宇等古代木制砖瓦结构的建筑群中的椽空、墙壁窟窿里。
1996年4月初至8月间,生物小组对校园内的雨燕进行了形态及营巢习性的观察。
一、形态特征雨燕体型似家燕但稍大,雨燕成鸟通体几乎黑褐色,在头顶、背部和腹部色浓前额及颈部色淡,喉部和翼缘羽毛发白,眼睛褐色,嘴较短而阔,黑色,脚和趾暗紫褐色,雨燕两翼狭长,折叠起来超过尾端,空中滑翔时翼平展于体侧,翼展如镰刀。
尾部在飞行时成剪刀状。
雨燕飞翔很有特点,振翅与滑翔交替进行,飞行速度较快,喜欢俯冲疾驰,在滑翔时,尾翼不停地动作以调整整个飞行姿势。
其后肢较短,四趾朝前,为前趾型,此趾型不善于抓握较细的物件,所以雨燕不能象家燕、麻雀那样停留在树枝和电线上休息,但它能够用爪抓悬于墙壁或树干上休息。
雨燕喜成群结队飞行,但也有孤燕独自觅食飞行,清晨或黄昏常结群盘旋飞行在古建筑群上空,中午天气炎热时在巢中休息。
雨燕的形态特征与它的食性有关系,雨燕主要以飞行的昆虫为主,其视觉很好,在飞行中其姿态可以很自然轻松地改变,比如在回巢的过程中,突然给它一个惊吓,它会以一个难以想象的飞行动作折反原路飞走,其飞行速度之快也是其它鸟不能相比的,并且在快速飞行时也能作出近直角的转折,这不仅得益于其无可比拟的流线型体形,更离不开其有力的翅膀和进化完美的尾部。
其结群飞行是否与它们更有利于捕食有关,因为单一捕食的成功率远远低于成群捕食的成功率。
单一捕食是一维的直线式,昆虫很容易逃脱,而结群飞行往往是三维式捕食,飞虫是很难逃脱这种捕食方式的。
对十六只成年雨燕的形态测量结果数据如下:(所有数据为平均值)体重: 43 克 体长: 175 毫米翼长: 170 毫米 翼展长度: 417 毫米嘴峰长:
【第6句】:5 毫米 趾 长:
【第6句】:6 毫米嘴裂长:18 毫米 爪 长:
【第6句】:5 毫米尾 长: 74 毫米雨燕为一种夏候鸟,每年春天4月中旬迁徙到华北地区,保定市区一般为4月15日,前后相差不超过两天。
此时正值谷雨前后,地温开始持续上升,春暖花开,昆虫复出,雨燕的食物多起来。
气温不高也不低,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是雨燕的生殖繁衍的好季节,5月初雨燕开始求偶交配,对雨燕的繁殖我们将作进一步详细观察,在7月底当雏燕已渐成熟,能够独自飞行觅食时,便举家南迁了,待到来年春天便又故地重游。
二、营巢习性雨燕每年于4月15日前后陆续迁徙至保定市,有一部分留下来,而较多的则继续北上。
留居的雨燕立即选择地点建筑巢穴,其巢常营于古建筑的椽空中,有的在横梁与柱头之间的平台上,巢一般距离地面4米以上,巢较隐蔽并利于燕子进出。
保定二中的雨燕主要营巢在大殿前、后山墙的房檐下,前檐的燕巢明显多于后檐,前檐有23个巢,后檐有6个巢,在东西厢房的屋檐下也有一、两个巢。
巢呈浅碟状椭圆形,由枯叶、杂草、布条、碎纸、塑料薄膜、羽毛等经雨燕的唾液粘合而成,较为结实耐用。
巢表面可见光亮透明的唾液痕迹,整个巢的基面多是些木料,巢基底的材料与木料经雨燕的唾液的粘接,变的很结实,经多年使用都不会变坏,这也许是雨燕多选择木制砖瓦结构的房屋筑巢的原因。
巢的内层多粘铺有柔软的羽毛、棉絮、毛发、塑料薄膜等,对8个巢的测量结果如下:(平均值)平均外径: 13Cm *
【第8句】:5Cm平均内径: 10Cm *
【第6句】:5Cm高: 2 Cm----4 Cm雨燕有沿用旧巢的习惯。
一般幼鸟多筑新巢,有时可见两只雨燕同争一巢的景象,对于雨燕是否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巢穴,将作进一步的研究。
巢间距离,依生活环境而定,有的间距大,有的间距小,二中大殿的巢就具备以上特点,最远的有7米左右,最近的两巢相挨,间隔只是一个椽头。
在环境较好的、向阳的前檐,巢的密度较大,而在背阴的后檐则巢穴较少,间隔较大。
为保护二中的雨燕,根据雨燕有延用旧巢的习惯,依据旧巢的大小,用杂草编织了十几个浅碟状的巢窝,安放在椽空之间,距离平均两个椽头。
原来曾经用木板钉了一部分鸟巢,经过试用,雨燕对如此“高级”的住房并不在意。
通过分析原因,雨燕的栖息环境多为屋檐下,已经能够做到通风、避雨、遮挡阳光,并且巢的位置较为隐蔽,安全性好,为迎和雨燕这种较为苛刻的筑巢条件,保护它们的群体,我们选择了“造新如旧”的做巢办法,这样做一方面帮助雨燕省些气力,一方面更有利于研究雨燕的繁殖活动参考资料:
请问这是什么草
香附子,莎草香附子是香附子的一别名,莎草科植物匍匐根状茎长,具椭圆形块茎。
叶较多,短于秆,平张;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
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或复出,花药长,线形,暗血红色,花柱长,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形,花果期5-11月。
一、香附的生长特性野生香附生于田野、河边、洼地等处。
喜温暖潮湿气候和砂质疏松土壤。
在干旱缺水时,将明显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特别是苗期,常引起死苗。
生活力很强,一般不需要特殊管理,栽种一次就能蔓延生长,可连年连续收获。
二、香附的栽培技术要点(一)选地与整地
【第1句】:选地选地要求年平均温度20℃以上,年降水量1600mm以上且分布均匀,或有灌溉条件。
土壤pH为5~7,以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排水性和通气性良好的砂土或砂壤土为宜。
地下水位应离地面40cm以下。
【第2句】:整地选好地后,深翻细耙,整平后,做成宽1~
【第1句】:5m的平畦。
适当施基肥,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1500~2000kg。
(二) 种植方法
【第1句】:种子繁殖4月间于苗床播种育苗,条播按行距5~8cm,开浅沟播入,播后盖上薄土,浇水。
苗高6~10cm时,按行距18~24cm,株距10~15cm移植于大田,栽后浇水。
【第2句】:分株繁殖清明至谷雨间,将植株挖出,按行距18~24cm、株距10~15cm穴栽,每穴2~4株,栽后浇水。
(三)田间管理
【第1句】:除草及压青幼苗期1~2个月视幼苗生长情况来一次全园翻土压青,并喷施控草剂即称封闭。
以后如香附田地杂草较少时采取人工拔除,杂草较多时采取适当的化学除草剂除草。
【第2句】: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和翠姆微生物肥为辅,有机肥、化学肥和微生物肥配合使用。
根据香附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要和田地肥力状况,合理施肥。
【第3句】:水分管理在香附整个生长发育期,遇干旱时要及时适量灌溉,为其正常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水分。
多雨季节,及时疏通田地排水沟排水,防止田地积水。
(四)病虫害防治
【第1句】:防治原则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第2句】:植物检疫禁止从疫区调入种苗,一经发现,立即销毁。
【第3句】:农业防治培育和种植无病、无害虫的种苗。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生态有机复合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肥,进行平衡施肥和合理灌溉,以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增强营养,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建园和栽培管理过程中,创造有利于香附生长和天敌生存、不利于病虫滋生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第4句】:物理防治使用诱虫灯,诱杀夜间活动的害虫。
利用黄色板、蓝色板和白色板诱杀害虫。
【第5句】:生物防治优先选用微生物源、植物源生物农药。
选用对捕食螨、食蚜蝇和食螨瓢虫等天敌杀伤力小的杀虫剂。
选择对天敌影响小的施药方法和时间。
【第6句】:合理施药推荐使用微生物源杀虫杀菌剂、植物源杀虫杀菌剂、矿物源杀虫杀菌剂,昆虫生长调节剂以及低毒低残留的有机农药。
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登记的农药,不允许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二溴乙烷、杀虫脒、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
不同类型农药宜交替使用。
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农药的持效期,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最佳防治时期、高效施药技术,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同时了解农药毒性,使用选择性农药,减少对人、畜、天敌的毒害以及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第7句】:主要病虫害防治
【第7句】:
【第1句】:病害:主要是炭疽病,重点在于生长前期、中期的防治。
防治药剂有50%多菌灵、代森锰锌以及百菌清。
【第7句】:
【第2句】:虫害:主要是卷叶蛾,重点在于生长前期、中期的防治。
防治药剂有顺式氯氰菊酯乳油、三氟氯氰菊酯乳、苏云金杆菌、甲维盐氟铃脲水分散粒剂。
三、香附的采收与加工
【第1句】:采收采收香附,春秋两季均可,以秋末采收为最好, 因此时雨少干旱,便于刨挖,又是农闲季节,不影响农业生产。
春季2月化冻后亦可采挖。
【第2句】:加工刨出香附的根茎,剪出芦苗,摊晒至干燥时堆积烧去茎叶毛须,烧时火力要均匀,上下翻动,防止烧焦香附,烧后筛掉泥杂,扬净细须灰屑,再用草鞋脚踩去残留毛须。
也可将香附挖出洗净后,放锅内煮至熟透无白心,捞出晒干,即为“毛香附”。
将毛香附晒至七、八成干,碾去毛须,扬净晒至全干,即为“完香附”。
家庭如何种植黄豆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不要打尖的,平地即可,种子直接种,每隔40公分挖个小坑,放2-3粒种子,覆土约2公分厚,浇一点水,施肥等出苗后约15公分时施,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