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台湾的感言

05-01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中国著名园林设计师有哪些

赵林声,我国首屈一指的园林绿化专家,将园林绿化与易学、风水学结合起来,是国际著名的易学家、园林风水大师,因其于园林设计、园林绿化等建筑艺术领域的独到而卓越的见解,被誉为继李时珍之后,对植物性质了解最透彻的中国人,于2001年被台湾大学聘为荣誉教授,被尊为“华人园林风水第一人”。俞孔坚个人简介()还有弱点的王浩,。

关于游华清宫读后感!急

游华清池有感 游华清池有感 华清池的有名在于它是中国著名的温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有着6千多年的温泉利用史,3千平方米的温泉可供400人同时沐浴;华清池的有名在于它是我国古老的皇家园林,周幽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唐高宗都在这里建有行宫别院。

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把华清宫与皇宫连为一体,使华清池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

华清池的有名在于它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圣地,唐玄宗和杨贵妃视华清池为第二帝宫,他们每年三个月要在这里沐浴,被设计成海棠花一样的华清池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象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见证他们爱情的千古名句。

华清池还有一个有名之处,在于它是西安事变的发源地。

三十年代,华清池是国民党高官游览修养的场所。

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为督令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配合中央军进剿北上抗日已到达陕甘宁边区的中央红军主力,两次到西安,他的行辕都设在华清池内,张学良的士兵就是从华清池的行宫中追到骊山,活捉了蒋介石,制造了著名的西安事变。

司机开着车带我们到了华清池,但不能上山,我和姐姐腿脚不灵便,正巧有司机带我们上半山腰,只要出五元钱,并可等我们下山。

我们上的就是骊山,骊山在华清池的南端。

沿石级而上,看到一位演蒋介石的特型演员扮作蒋介石与游客照相,照片立等可取,成了景点的服务项目,正巧有一位台湾人在和“蒋介石”拉家常。

山林中看到一些当年的军事设施。

再往上,就看到了“捉蒋亭”,现改名“兵谏亭”,还有许多石刻,都是一些名人对西安事变的思考和感悟。

游客中老者较多,大家站在“蒋介石藏身处”大石头边,讲着西安事变的故事。

《难忘的一课》的读后感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 昨天,我读了课本里的一篇文章,作品名叫《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的内容使我非常感动。

课文讲述作者在台湾“光复”了不久后,在一次给货船公司运货时看到的一件真人真事。

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孩子们读黑板上的几个汉字“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虽然台湾老师读的不够熟练,但是作者从心底里知道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是在发自自己内心的热爱祖国的读每一个汉字。

每一个汉字就像一颗闪烁的红心,孩子们也学着老师有感情的读着。

此时,作者慢慢地放下了手中的货物,悄悄地走进了教室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读那深刻含义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接着作者的心又再次绷紧了,因为他又被台湾教师的所作所为感动了。

在最后几段中,台湾教师把作者带进了一间小房里,原本贴着日本人的书画,变成了祖国的历代名人的名人书画,有孙中山,以前古时的军事家诸葛亮和以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许多伟人的画像。

因此,作者在最后一段中,对台湾教师激动地说了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据我所知,目前台湾还未回到祖国的拥抱。

因为台独分子只为自己的私心反对祖国再次收复台湾,所以台独分子们根本没有一颗爱国之心。

但是我知道,他们不会连一点也没有爱国之心,只是他们不肯说出来罢了。

可是,他们要是和作者他们一样,读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令人回味难忘的话,一定和其他台湾的爱国人士一样,想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话,我一定会记住它们,特别是台湾教师和孩子、作者说的那一句让我也热泪满框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10篇50字小故事

(小故事1〕 有一个人作了一个梦,梦中他来到一间二层楼的屋子。

进到第一层楼时,发现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桌旁都坐着人,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师咒诅,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上的美食,夹不到口中,所以个个愁苦满面。

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了欢愉的笑声,他好奇的上楼一看,同样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弯曲,但是大家却吃得兴高彩烈。

原来每个人的手臂虽然不能伸直,但是因为对面的人彼此协助,互相帮助夹菜喂食,结果大家吃得很兴。

〔默想〕 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这本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先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

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它的肢体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长。

{小故事2} 有一个人经过热闹的火车站前,看到一个双腿残障的人摆设铅笔小摊,他漫不经心的丢下了一百元,当做施舍。

但是走了不久,这人又回来了,他抱歉的对这残障者说:「不好意思,你是一个生意人,我竟然把你当成一个乞丐。

」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经过火车站,一个店家的老板在门口微笑喊住他,「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现,」那个残障的人说,「你是第一个把我当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了。

」 〔默想〕 一个人,那人可能就会因你而有所变,你看他是宝贵的,他就是宝贵的。

一份的尊重和爱心,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们,不妨用心的看待这个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个人及自已,你将会发现,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着无穷的潜力。

〔小故事3〕 有位老师进了教室,在白板上点了一个黑点。

他问班上的学生说:「这是什么

」 大家都异口同声说:「一个黑点。

」 老师故作惊讶的说:「只有一个黑点吗

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没有看见

」 〔默想〕 你看到的是什么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缺点,但是你看到的是那些呢

是否只有看到别人身上的黑点;却忽略了他拥有了一大片的白板(优点)

其实每个人必定有很多的优点,换一个角度去看吧

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小故事4〕 有二个妇人在聊天,其中一个问道:「你儿子还好吧

」「别提了,真是不幸哦

」这个妇人叹息道:「他实在够可怜,娶个媳妇懒的要命,不烧饭、不扫地、不洗衣服、不带孩子,整天就是睡觉,我儿子还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

」「那女儿呢

」「那她可就好命了。

」妇人满脸笑容:「他嫁了一个不错的丈夫,不让他做家事,全部都由先生,煮饭、洗衣、扫地、带孩子,而且每天早上还端早点到床上给她吃呢

」 〔默想〕 同样的状况,但是当我们从我的角度去看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态。

站在别人的立场看一看,或换个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会有更多的爱。

〔小故事5〕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

有一天,一个柱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

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请求再有一条腿吗

」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请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请求他帮助我,教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 〔默想〕 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小故事6〕 父子二人经过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 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 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 (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 〔小故事7〕晚饭后,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 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 〔小故事8〕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其中一位导游连 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

说而另一个导游却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思想是何等奇妙的 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 〔小故事9〕妻子正在厨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

小心

火太大了。

赶快把 鱼翻过来。

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

把豆腐整平一下

「哎厎」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 怎样炒菜。

」「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 ,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 (注: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 〔小故事10〕 理由充份 一辆载满乘客的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

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

算啦,你追不上的

我必须追 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注: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惨了

然而也正因为 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份展现出来。

) 〔小故事11〕 原来如此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 乙:「的确可恶

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 甲:「没有。

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 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 〔小故事12〕 误会 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而且满囗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一声:猪

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於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

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

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后生发悔意。

) 〔小故事13〕 后生可畏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

小男孩又问:那的爸爸怎麽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

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 〔小故事14〕 不必紧张 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求助。

医生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甚麽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后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 时间了。

(Take it easy,放轻松放轻松些,生活何必太紧张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 然自在的面对。

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心。

) 〔小故事15〕 钥匙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 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麽我费了那麽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 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

唯有关怀,才能把自 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中国建国后10个伟人以及生平事迹简介

天才出勤奋腹内孕乾坤——魏源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代邵阳(今湖南邵阳)人。

是杰出的爱国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之一。

魏源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有学问但隐居不仕;父亲也是个读书人。

魏源从小聪慧,但沉默寡言,常常整日独坐。

爷爷说:“这孩子性情相貌都不平常,不要把他当作一般孩子来养育。

”魏源七八岁时,进入书塾学习。

他读书非常用功,对好书爱不释手,常常伴灯苦读到天明。

母亲怕他熬坏了身体,常常催他早点睡觉,有时硬是吹灭灯逼他去睡。

但等到母亲睡后,他又悄悄起来,点上灯,用被子遮住光读起来。

勤奋给他插上了智慧的双翅,9岁那年他就参加县里的童子试,并且在考试中一鸣惊人。

事情是这样的。

魏源在去参加童子试前,老师见他年纪尚小,很不放心,就考他对对子,老师出上联“闲看门中月”,这是拆字联,门中月合起来是“闲”字。

魏源抬头一看墙上正好挂着一幅“春耕图”。

他当即对出下联“思耕心上田。

”老师一看魏源应对如此敏捷,激动地说:“好,对得好

”考试的日子到了,堂上几十名儿童熙熙攘攘,县令忽然发现群童中有一个孩子眉清目秀,举止潇洒,十分可爱,于是特地召他上来一试,这个孩子就是魏源。

县令面前放一只茶杯,茶杯上画着太极图,他当即出句说:“杯中含太极。

”魏源临来之前母亲给他烙了两张大饼揣在怀中,此时,他一摸胸口,有了

从容对答说:“腹内孕乾坤。

”众人听后大为惊异,县令也觉奇怪,忙问“何谓乾坤

”魏源对答如流:“天地谓乾坤,我怀中的两张饼正像乾坤,我吃了它,就要考虑天地间大事了

”大家听了,一致称赞这小家伙有奇才。

从此,魏源也就扬名乡里了。

魏源11岁时,揭露乡里有个举人抄袭别人的诗文,那举人恼羞成怒,借题发挥,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一句上联:“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口应对:“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弄得举人狼狈不堪,旁观者都暗暗叫好。

魏源长大后没有忘记少时誓言,他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结成好友,一边切磋学问,一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开风气之先——胡适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

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

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年1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

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

胡适在故乡接受了9年的旧式教育,其间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

他不懂上海话,又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

有一次,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

来上海已经有6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老师讲错了。

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

”老学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

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回答了。

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

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

他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

15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小说《真如岛》。

19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

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

批卷的时候老师看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

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

当年9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一代名人——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后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之名,改为沫若。

他出身于四川省乐山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自幼聪颖,才智过人,4岁半上私塾,7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等,他写诗、对联非常有功力,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横溢的才华。

有一年,私塾周围的桃子熟了。

郭沫若和小朋友们一起爬进附近的寺庙里,专拣熟透的蜜桃摘了吃。

不到半天工夫,庙里桃树上的甜桃几乎全部进了他们的肚里。

老和尚大为生气,便跑去找私塾先生告状。

先生痛感自己没有教育好学生,可是追问的结果,无一人承认。

先生生气了,上课时口出上联,挖苦讽刺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并且向学生声明:“谁要对得好,可以免罚,不打板子。

”学生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半天也没有一个敢回答的。

先生明白郭沫若最顽皮,一定有他参加偷桃,所以决定叫他回答,也好罚他一下,警告他人。

郭沫若无可奈何站了起来,只思考了半分钟,便答出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连声夸奖,心想: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将来必定会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又一次,先生讲过岳飞和文天祥的故事后,问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你们该怎么办

”又是郭沫若回答得精彩:“要振兴中华多读书,为富国强兵读好书。

”郭沫若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学识渊博,卓有成就的一代名人。

“志在鸿鹄”——茅盾茅盾(1896~1981),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

其中《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

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

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

茅盾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

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

他认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

茅盾的舅舅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

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

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

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惊。

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

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

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

会考的作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进入中学后,茅盾在名师的指导下,更加广泛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他的作文水平也突飞猛进。

在湖州中学读书时,他幸运地遇上了钱念劬先生。

钱先生曾在日本、俄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作过外交官,通晓世界大事,学贯中西,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

有一次钱先生让茅盾他们作文,却不出任何题目,他让学生们自己选题,任意写,很多学生对此作文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题名《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无可奈何的猎人。

这是一篇寓言,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暗暗相合,因此,茅盾也是借此自抒胸臆。

这篇文章思想高远,想象丰富,形象生动。

钱念劬先生很是赏识,写了如此批语:“是将来能为文者。

”钱先生的预见没有错,茅盾以后果然成为著名文学家。

湖州中学还有个文学修养很高的杨笏斋老师。

茅盾曾跟着他学习写骈体文。

有一次茅盾写了篇题为《记梦》的骈文,写自己暑假回家,到外祖母家歇夏,外祖母家的宝姨乘机出了一副对联考他。

上联是“万事福兮祸所伏”,下联是“百年力与命相持。

”要他指明上下联的出处。

他指出上联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下联出自列子《力命篇》。

宝姨又问他:“这‘命’字易解,‘力’字指什么

”他答不上来,说去问妈妈。

这时外祖母叫吃西瓜,宝姨拉着他便走,走在门槛上绊了一下,梦就惊醒了。

文中写的这个梦虽很平常,但其中的考题却并不简单。

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能写出这些内容,足见茅盾的知识十分渊博了。

杨老师对这篇五百多字骈文也很欣赏,认为构思新颖,文字不俗。

从这些地方都可似看出,少年时代的茅盾不仅有着很高的天赋,而且有着远大志向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后来,茅盾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时曾说过:“如果有谁不觉得整个世界是他的,那他一定不是好中学生。

”笑傲王侯——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和康有为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

”梁启超少有异才。

他4岁开始认字,6岁读完了“五经”,9岁时能写出洋洋千言的好文章,11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享有“神童”之誉。

10岁时,他跟着父亲去新会县城应“童子试。

”父子俩暂住老相识李秀才家。

其时李家庭院杏花盛开,煞是好看,小启超起个大早去摘花,被父亲看见。

父亲喊他进屋里,他急忙把一束杏花藏在衣袖之中。

父亲想教训他,便出了个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这时,启超正坐在一块大镜子前面。

他灵机一动,答道:“堂前明镜,大人明察秋毫。

”和父亲坐在一起的李秀才,正打算出门。

仆人来报说车子已经准备好了。

李秀才对启超说:“孩子,我还有一联:推车出小巷。

”梁启超用手摸摸脑袋,立刻对道:“策马入长安。

”李秀才当即把他揽入怀里,口里不停地说:“果真神童

果真神童

”后来,少年梁启超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曾路过武昌,特意去拜访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

梁启超投的名帖署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拜。

”张之洞见后大为生气,心想:你小小少年,又是布衣平民,怎敢狂妄地同官位很高、年纪又大的一品总督称兄道弟

一定得戏辱他一顿,便出一上联让门子送到门外。

梁启超一看,写的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启超看罢,微笑着写出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张之洞看了,惊叹不已。

知启超不是凡人,立即整装迎出大门。

梁启超博学多才,写了不少有关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法学、宗教方面的文章,后辑为《饮冰室合集》。

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青少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勤奋好学——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河北省乐亭县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是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家、思想家。

李大钊幼年时,父母双亡。

祖父李如珍从他3岁起便教他认字。

大钊5岁时已开始陆续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了。

他聪明勤奋,最喜欢念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有时候还站在比自己高得多的大人堆里,看那些贴在墙上的告示之类的东西。

有一回,村里出了一张“安民告示。

”大人里大多是文盲,他们在告示旁干瞪眼,不知写的是什么。

5岁的李大钊当着众人,一字一句地全念了出来。

从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李大钊7岁时正式入学,是个勤学苦练、惜时如金的孩子。

有一天爷爷有事外出,把孙子一人留在书房里读书。

当时春光明媚,一群麻雀在房外树枝间嬉戏,吱吱叫个不住,大钊只是聚精会神地读书写字,根本不受外界的一丝干扰,好像外面不曾有什么事情发生似的。

快到中午了,爷爷还没回来。

大钊做功课也觉得很疲劳,便去姑姑房间里,帮她干一点儿小活计。

没过多大工夫,姑姑便要大钊到院子里去玩玩。

大钊笑着说:“我帮姑姑干活,就是休息脑子的,跟到院子里去玩不一样吗

”爷爷回家后,听姑姑说了这件事,很高兴。

他说:“大钊这孩子有志气,将来终会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业。

”大钊聪颖早慧,连先生们也另眼相看于他。

自从大钊7岁起,相继跟好几位先生读书学习过。

由于他学得快,特别善于思索,有的先生过一段时间,便再也教不了他,只好要他祖父另请先生。

到大钊13岁时,跟黄玉堂老先生读书。

那时候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招致了列强步步入侵。

不久,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

慈禧太后带着皇室成员逃往西安了。

而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义和团和红灯照却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抵抗。

帝国主义的魔爪也伸到了大钊家乡附近。

中国人民遭受侵略者的烧杀掠夺,苦难深重极了。

有一回,李大钊听先生讲太平天国的故事。

他不等先生讲完,便大声喊:“我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

”一时间,吓得黄先生忙去捂学生的嘴,生怕张扬出去有杀身之祸。

老先生深知大钊有志于救国,便在暗中鼓励他好好学习。

后来大钊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政府办的北洋法政学校,走出了山乡,去寻找救国之路了。

几经探索后,他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

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开创和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历史进程。

解救天下百姓为己任——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又是一位著名诗人。

毛泽东小时候聪慧过人,而且助人为乐。

上小学时,同学们中午来不及回家,都从家里带午饭。

班上有个同学,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经常不能带饭上学。

毛泽东就发现后就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

一段时间之后,毛泽东的母亲看到儿子每天的晚饭总是吃得很多,好像中午没吃饱似的,感到很奇怪。

毛泽东把分饭给同学吃的事告诉了妈妈,从此,毛泽东每天都请母亲准备两份午饭带去上学。

毛泽东助人为乐的行动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以后,大家都伸出了友爱之手帮助那个同学。

少年毛泽东胸怀大志,勤于独立思考,反对私塾里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多用脑子,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读了许多书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所学的课本及课外的故事书大都是歌颂帝王将相、圣人君子,而没有歌颂穷苦百姓的呢

这事他思考了很久,后来他发现:原来这些书都是为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写的,而不是为穷苦百姓们写的,这种情况太不合理了,应当改变。

毛泽东幼年时身体很弱,经常生病。

12岁时,还生过一场大病。

他想:身体老是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能为国家做事情呢

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在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游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在这以后,他又经常到湘江里去游泳,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游就是几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在野外露宿和远足。

这样做不仅仅锻炼了身体,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树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些都有力地帮助他后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革命,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以解救天下穷苦百姓为己任的壮志宏图。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

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年,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上发表了《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就已经崭露头角。

老师评价此文时说:“心长语重,机畅神流。

”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

周恩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乳母常常给他讲故事,教他劳作。

后来,他过继给叔叔。

婶婶天天教他识文断字,写字作画,把童年时代的周恩来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陶冶了他的情操。

上学后,周恩来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激励自己。

每天,他完成作业后,就博览群书。

他一边读,一边摘录名言警句,还写读书心得。

他常常读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还在书海里遨游。

少年周恩来就胸怀中华,放眼世界。

他的作文经常联系国家和国际大事。

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资本家贩卖黑人孩子的《汤姆和琼斯的故事》,为黑人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流下热泪,同时对资本家的罪行而义愤填膺。

于是,他带领同学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黑人孩子。

倾吐了发自肺腑的怜悯和同情;一封写给白人资本家,表示了无比的愤慨与抗议。

1911年暑假,周恩来从天津到东北探亲,接触了一位有抱负却无处施展的老人。

老人隐居乡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很多感时纪事的诗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老人发现周恩来对时局有精辟的见解,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便多次带他到烟笼山,并即兴吟诗抒怀:“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兮在尔少年。

”他对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嘱咐深深记在心中。

当他离开时,老人特意写了《赠周恩来》和《赠周恩来南归诗》五首,列举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练,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业”的故事,意味深长地赞扬和激励周恩来。

在中华这块沃土上,周恩来迅速成长起来。

他同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学生运动,并且成为学生领袖,积极地宣传马列主义,参加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桥梁专家——茅以升茅以升(1896~1989),号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读书人的家庭里。

母亲是一个有学问有见地的妇女,为了孩子的前途,她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为茅以升日后成才铺平了道路。

茅以升在学堂里,年龄小,个子矮,身上穿的也很破旧。

有钱人家的子弟经常讥讽和欺侮他。

茅以升十分气愤,全然不顾周围的冷眼和歧视,发愤读书,一直是全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小以升学习刻苦勤奋,加上天资聪慧,爷爷十分喜爱他。

有一年暑假,爷爷亲自教他学习古文。

爷爷教古文的方法很特别,他先把文章从头到尾抄录一遍,一面抄写一面讲解,等全篇抄完之后,让他练习背诵讲解,这样,一个暑假过去了,小以升能背诵上百首古诗和十几篇古文。

一天,爷爷用毛笔抄写《东都赋》,茅以升站在旁边默诵着。

赋文写得很长但也很美,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沉入了一片美好的境界之中。

老长时间,爷爷抄完了,他抓住爷爷的衣袖说:“爷爷,让我背诵一遍你听听。

”他果真从头到尾熟练地背了出来。

爷爷惊喜地说:“好啊,熟能生巧,巧能出快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南京秦淮河上要赛龙船,河两岸、小桥上挤满了人。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

忽然嘈杂声变成了一片呼救声。

原来,因为看龙船的人太多,把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挤塌了。

不少人掉进了河里,有的人不幸被淹死。

小以升惊呆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长大以后要为人民造桥,造非常非常结实的大桥。

从此以后茅以升十分留心各种桥梁。

他只要见到桥总是注意观察桥面桥桩,久久不肯离去。

他在读诗文时,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介绍,就立即摘抄在本子上,见到有桥的画面就剪贴起来。

有一天爷爷给茅以升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告诉他得到神笔的秘诀,就是“勤奋”二字。

这两个字深深地铭刻在小以升的心灵里,把它看做是得到架桥“神笔”的秘诀。

11岁那年,勤奋好学的茅以升小学没毕业就考进了“唐山路矿学堂。

”他在班上年龄最小,但是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

他的记忆力相当好,背诵圆周率的精确数值,能把小数点后面一百位数都熟练地背诵下来,经久不忘。

有一天,当时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孙中山到唐山路矿学堂视察,并在礼堂里做了鼓舞人心的讲演。

他说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举行起义,建立民众政权;一路向西方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在学堂里学习也是革命。

茅以升牢记在心里,他贪婪地学习着。

1916年,茅以升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学堂官费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过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主持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还撰写了桥梁方面的许多著作,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桥人才。

“四个耳朵”——聂耳聂耳(1912~1935),我国人民音乐家、作曲家。

他童年时代非常喜欢音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笛子、三弦、月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

在他读小学时,是学校音乐团的出色小指挥和儿童小乐队的组织者。

在小乐队的五六个人中,他和两个哥哥就占了一半。

这个小乐队由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乐器组成,能演奏不少旋律优美的诸如《梅花三弄》《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三蝴蝶》等民间乐曲。

每当晚风习习,月光皎洁之夜,聂耳的小乐队便奏出了悠扬悦耳的乐曲来。

吸引了不少的邻居和行路人前来围观、聆听。

每奏完一曲时,热情的听众便齐声喝彩,要求“再来一个

”后来,聂耳从家乡云南来到上海,在“明月歌剧社”担任小提琴手。

由于他琴拉得好,为人又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

又因他姓“聂”,占上了三个耳字,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

聂耳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觉得这个绰号很有意思。

在他的第一首习作歌曲上,就用上了四个“耳朵”,署名为“聂耳”。

聂耳感到该社的活动背离时代的要求。

他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歌舞短论》,批评该社负责人黎锦晖搞一些“香艳肉麻的靡靡之音”,并提出应向群众学习,创作出新鲜的艺术作品。

但此举却遭到反对,他离开歌剧社后,到英国人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和伴奏。

在短短的8个月里,他创作了《码头工人歌》《毕业歌》《

化妆师、婚礼化妆师:请问怎么选好一位婚礼化妆师呢

所有的新娘都希望结婚这天自己能够光彩照人,这使得婚礼跟妆的价格水涨船高。

不过,婚庆市场良莠不齐,该如何挑选好的婚礼跟妆师

今天我们请来了婚庆跟妆界的名人:“彩妆秀经典影像团队”的顶级化妆师辛丹华,向她借一双慧眼,谈谈如何选择婚礼跟妆师。

必须面对面接触 大部分的婚礼跟妆师现在都提供试妆服务,试了不满意可以随时更换,市面上试妆多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几十元到一百元不等。

这笔钱最好不要省,试和不试效果大相径庭。

一个好的婚礼跟妆师必须具备妆容技巧、发型技巧和整体搭配技巧。

切勿偷懒,单靠发送几张生活照去,肯定不行。

在试妆时,考验化妆师的是她对新娘的瞬间判断力,每位新娘的脸型、肤质、生活经历和喜好都不一样,化妆师的经验和能力体现在:她能在多短的时间内,果断地决定为你化什么妆。

看她是不是很职业 一个职业化妆师,一定是穿着得体,具备良好职业形象的。

试想,一个化妆师连自己的形象都打理不好,你凭什么信任她来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装扮

辛丹华对化妆师的要求是:不穿短裤、运动鞋、破牛仔裤,化淡妆,着黑色或白色的衣服。

新人的家大都越住越远,一个化妆师,一般早上7点就要赶到新娘家,但不能因此蓬头垢面,满脸油光。

具备职业精神的化妆师一般都会让自己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新人面前,她们知道,这对新人来说,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尤其现在摄影师都喜欢拍一些新娘化妆的镜头,化妆师本身不注重形象,会在照片中给人留下不良印象。

考验他的沟通和理解力 好的婚礼跟妆师,肯定具备足够的理解力的,理解新娘对妆容的要求。

新娘的描述大多是很抽象和不准确的,化妆师不仅要理解,而且要有能力帮助她们去实现这个愿望。

比如说有的新娘是小眼睛、单眼皮,她既希望自己结婚当天光彩照人,又不希望像其他新娘一样,被贴上美目贴,变成“双眼皮”,因为单眼皮是她的标志。

这时候,化妆师必须懂得去实现这个愿望,办法有很多,比如采用韩式化妆法,把新娘的眼睛化得又细又长,神采飞扬,而不是传统大而圆的双眼皮。

有时,新娘对自己妆容的想法并不适合,但要修正一个新娘子的想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必须讲技巧。

辛丹华曾经遇到过一对新人,新娘喜欢自然一点的妆容,新郎却喜欢狂野、夸张一点的妆容,两人争论不断,最后想出一个办法,白天满足新娘子的喜好,晚上是舞台灯光,可以夸张点满足新郎的喜好了。

看她出手快不快 做婚礼跟妆师,速度最重要了。

白天到新娘家化一个妆面,外加伴娘妆和妈妈妆,最多两小时,否则后面的迎亲、去新房、外景乃至晚宴时间,全部会受影响。

这是考验一个跟妆师最基础的能力。

然后晚宴前和晚宴中间换妆、造型的时间,一般要控制在20分钟左右。

否则来宾就会等得不耐烦, “撑场”司仪 也会很累。

现在新人在婚礼上起码要换3套妆,外加走红地毯、感恩仪式的和敬酒服,如果化妆师动作慢,就会出现来宾先走的窘迫局面。

所以,你不妨在试妆时,暗暗留意一下时间,通常一个妆面最多1小时,其中妆容45分钟,头发15分钟。

如果觉得这个化妆师速度太慢,可以考虑换个人选。

你知道吗

15年前没有婚礼跟妆师 你知道吗

15年前结婚,新娘都是大清早跑到美容院或理发店去做造型的。

一直要到八九年前,台湾影楼进驻上海,“套餐”里才出现了结婚当天化妆的项目。

彼时情形火爆:几百个新娘等在大厅里,挨个按号码上去化妆,就像现在饭店门口排队一样,化妆师为了赶时间,往脸上、背上狂抹粉底一通,一直要搞到全世界都不认识你,你就可以回家了。

当然,最后还要记得付假睫毛和安瓶的钱,这个不含在费用里面的。

不知从何时起,“婚礼跟妆师”开始出现,一大清早跑到你家来,“一对一”的服务比伴娘还贴身。

早期,这些化妆师还是你从相熟的美容院或影楼里挑出的,感觉某姑娘干活麻利,“窃窃私语”一番,谈个价钱就算落实了。

那个时候,跟妆一天的价格800元左右,给不给红包就看你心情了。

到了今天,在婚礼上请一位化妆师已然成了“四大金刚”之一,她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司仪、摄影和摄像,成了新人们婚礼准备期间的一件大事。

同样是一大早赶到新娘家里“开工”,一般还顺便捎带上父母、伴娘的妆容。

另外,妆容也不再像影楼里那般艳俗,尤其是白天,又要好看,又要像自己,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晚上,迎亲前要变一次妆,中间换多少衣服,就得换几个造型。

有专业化妆师伺候着自己(好点的一般还会带助理),还有一堆摄影、摄像的镜头对着自己,外加追光灯、泡泡机,隆重的感觉立马让新娘感觉自己当起了明星。

当然,跟妆的价格从此也开始飙升了。

根据化妆师的技艺高低,婚礼跟妆师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亚太知名化妆师辛丹华 国家级彩妆造型名师,上海婚庆行业协会理事。

先后担任2006年第四届全国摄影化妆十佳大赛决赛评委,2008年奥运风采中国·国际造型师精英大赛总决赛评委,获亚太地区彩妆大师金魅奖。

先后任《超级模特》、《万千风情》节目嘉宾,《娱乐在线》、《新食尚》、《旅行者》、《第一财经》、《电影频道》等栏目造型师。

辛丹华化妆宗旨:第一要掩盖缺点;第二要突出优点;第三是像本人;第四是比本人漂亮。

她目前跟妆一天的价格是3680元。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