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捐款后感言
为什么很多人说免费师范生是坑
卖身契以后你到哪里去你就得去哪里就不去就视同违约,让你偿还大学四年学费和违约金等,你说是不是坑呢
能读免费师范生的孩子,成绩都不错,犯不着签“卖身”契,找个理工或科技大学读软件工程、计算机、自动化、通信、微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或读财经大学的会计、金融、税务等,毕业后再读个名校硕士,就业绝对比教师强太多做教师弄不好被扣工资、被家长和学生打、被教育局等领导强制捐款,除非是在北京四中、深圳中学、上海中学、南开中学等这样的知名高中,在这样的学校做教师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不过门槛高,基本上是国内 985 硕士以上学历或者海外知名院校的硕士\\\/博士,一般学校的毕业生几乎没什么机会进去(特别优秀的除外)
一部励志电影,好像是橄榄球,经典情节,球场上,背着人爬,有个人,蒙着眼睛,在教练的鼓励下,爬完了整
面对巨人片讲述一位教练如何重拾信心与勇气,并用信仰击败恐惧的故事。
在泰勒的六年教练生涯中,他从未在赛季中获胜。
当球队中最优秀的队员Shiloh决定转学后,他们连在新赛季中获胜的希望都随之而去了。
就陈嘉庚诚毅精神写篇论文1500字
“诚以为国,毅以处事”,这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为厦门集美学校亲手制定的校训。
“诚毅二字心中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
”直至集美学校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陈嘉庚精神和诚毅两字校训同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来自新加坡李氏基金会的吴定基谈起嘉庚先生表情肃然:陈嘉庚先生的活动大大影响了海外华侨。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世界各地,都有许多华侨因为仰慕陈嘉庚老先生而回到中国、回到厦门,考察他在厦门的活动。
吴定基认为,正是陈嘉庚老先生的一生深远影响着无数华侨,让他们可以追随他的脚步,进一步发展他的事业。
陈嘉庚一生几乎倾家荡产、把赚来的所有钱用以发展教育,六十九年里,老人把汗水铺洒在倡办和资助一百一十八所学校的道路上。
新加坡李氏基金会也深受其“诚毅”两字影响,成立五十余年来,李氏基金会不遗余力帮助中国大陆发展教育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数十年来得到李氏基金赞助的学校不计其数,仅其在集美大学的捐款已超过一千五百万元。
泰国中华总商会常务副董丁文志“每次想起校祖嘉庚先生都忍不住眼泪往下流”。
这位就读于集美学校初中八十组、高中四十二组的老校友仍记得当年在集美学校学习时每天早上见到陈嘉庚先生的情景:先生已有七八十高龄,但仍每天往来校园监督学校建设。
集美学校的建设图纸就装在先生的脑袋里,他拿拐杖在哪的地上点点,工头就按照他的规划在哪建设学校。
陈嘉庚先生富可敌国,却过着严以律己的生活。
正如丁文志所说,许多集美学校校友正是在就学期间,深深感受到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办学、为国育才的奉献精神;简朴勤素、为民节用的克己美德;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做人立场。
“诚毅”两字校训因此得以传扬。
海外知名集美学校校友李尚大对记者称,嘉庚精神是无价宝。
菲律宾华商联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陈永栽则表示,在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助学感召下,热心公益,捐资助学,回馈社会的善举已在海内外华侨华人中蔚然成风。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对陈嘉庚的敬爱和怀念弥固弥坚。
“诚毅”两字亦将在一代代中国人中发扬光大。
收到外单位捐赠的设备一台跟所有者权益有什么关系
收到外单位捐赠的设备一台,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 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 到月底要将营业外收入转入本年利润科目,从而会增加所有者权益借: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收集五个海外华侨爱国的故事
【第1句】:的第二任校长。
(腾飞)祖籍福建同安,父母为南洋群岛华侨。
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诞生于爪哇,一八八七年转往新加坡读书,一八九一年赴美国留学,一八九七年于毕业后,回到南洋群岛,从事华侨教育事业,并参加先生在海外倡导革命的宣传工作。
受到孙先生的帮助和鼓舞,他更加热爱祖国,于一九○五年回国,与留美同学颜惠庆等在上海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并参加曾少卿发起为反对美帝虐待华侨、华工而斗争的抵制美货运动,从事国际宣传工作。
时曾少卿又把他介绍给复旦公学创办人马良(相伯),担任复旦总教习(即今教务长),兼课中国公学。
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学生,曾聘他兼任主试。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他兼任英文主笔,作国际宣传。
辛亥革命军兴,武汉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为外交部长,他以“不会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沪主持复旦教务。
一九一三年,复旦监督(相当于今日之校长)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会董事长先生推他继任。
一九一七年复旦公学扩充为。
从一九○五年回国后从事教育,主持复旦,直到胜利前夕,达四十年之久。
他中年时儿女殇亡,后又丧偶,乃以校为家。
国民党政府一再邀他为“立法委员”,他始终不就,而专心教育。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沪寓,时年七十五岁。
【第2句】:陈嘉庚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
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
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
他先后为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
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
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
1921年,他又创办了,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
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
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
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
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清朝末年, 有个爱国华侨叫张振勋.他有一次听法国人说, 要在瓜分中国之后, 到山东烟台建葡萄酒厂, 因为那里生产的葡萄质量特别好.他就想: 和物产,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利用呢
后来, 他就到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生产出红、20 多种,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风行全国, 而且畅销海外.在1915 年万国博览会上, 张裕公司制作的、雷司令等名酒获得了金质奖章
【第3句】:王兆松的故事: 辛苦下南洋挣基业报效祖国 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著名侨领、企业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
为了寻找一条活路,年仅13岁时王兆松挥泪辞别父母兄长,在乡邻的携领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
他先是在马来西亚以捞虾为业,后又当过冰块推销员,他根据不同渔船的需求,主动用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换取了珍贵的信誉。
稍有积累,便及时买了辆汽车,在推销冰块之外,又经营起冰鱼运销业,由于推销成绩突出,被英国商人的一个公司委任为总代理。
在此基础上,王兆松逐步开拓涉足其他项目,除了投资经营房产、种植橡胶、开采锡矿外,还投资经营酒店、戏院等服务行业。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等职,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
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
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
他带领众乡邻在万宁置地8000亩,种橡胶400多亩。
抗日战争期间,王兆松率琼崖华侨积极捐资,支持琼崖抗日战争。
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总队长的冯白驹曾亲笔给王兆松致函两封,赞扬爱国华侨“热诚义举,无任感佩”。
海南很多医院、学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献。
1926年筹建海口海南医院时,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为名誉董事;还3次为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独资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兆松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会文冠南小学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学楼。
这些教学楼目前都保持着原来的骑楼风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记穷人,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体现出来。
1956年王兆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故。
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
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
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终年80岁。
【第4句】:王俏云:据称是亚洲首位女飞行员王兆松先生有9个儿子、5个女儿,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
1958年前后,海南物资匮乏,他的大儿子王国泮从马来西亚寄回麦片等食品,发派给众乡亲。
他还将海口房产租金捐献给文昌华侨中学、南岛小学等作办学经费。
王兆松的家训是:无论你懂多少种文字,会讲多少种方言,在家一定要讲海南话。
家庭成员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儿们,最独特的该数大女儿王俏云。
她出生于吉隆坡,念完中学后加入马来西亚雪兰峨俱乐部,当上飞行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登载过她的事迹,称她是“亚洲第一位女飞行员”。
王俏云生性好动,爱打羽毛球,喜欢骑电单车在马路上兜风,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她还是女青年会的会员,爱跳舞。
开飞机,这在当年不仅是女性不敢问津,连男士也很少参与的活动,她是家中惟一对遨游碧空感兴趣的人。
当她大着胆子向父亲提出要飞行的志愿时,得到父亲的支持。
她很有天赋,在雪兰峨飞行俱乐部学习12个小时后,就能独自操纵飞机的升降了。
王俏云是一名杰出的飞行员,曾夺得多项飞行奖状,也曾多次遇险。
最惊险的一次是1937年,她独自驾机飞行到海边,飞机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紧急降落,就在飞机降落在地面时突然翻覆,双翼及骨架均毁坏不堪,而她却吉人天相,安然无恙。
开飞机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轰动一时,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日军侵犯中国时,她曾要求加入中国空军,驾机轰炸日军阵地,为同胞、为国家雪耻报仇,但由于当年中国空军军官学校不收女生,王俏云报国无门,当不成现代花木兰。
不久后王俏云来到香港,加入当地的飞行俱乐部。
对她来说,驾战斗机保卫祖国领空的意愿已经无法实现,但可以指导青年人学习飞行技术,使他们考入空军学校时,能更快掌握驾驶技术,更好地执行保卫祖国领空的任务,这同样是为国效劳。
这实在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姑娘,当时很流行唱粤剧,为公益活动筹募经费或为慈善机关筹款时,她曾多次粉墨登场。
然而,她饰演的不是娇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云终身未嫁,于1971年因心脏衰竭在马来西亚离世,终年58岁。
【第5句】:吉鸿昌(18
【第95句】:
【第10句】:18-19
【第34句】:
【第11句】:24 ) 抗日爱国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
河南省扶沟人。
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团长。
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
1926年任第36旅旅长,10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由兰州兼程东进,参与解西安之围。
1927年任第19师师长,5月出潼关占河南洛阳,在黄沙峪率师夜渡黄河,击退奉军,连克新乡、安阳数城。
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
1929年任第10军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
1930年5月参加蒋冯阎战争,任冯军第3路总指挥。
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
旋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
翌年称病去上海就医,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接触,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
8月被蒋解职,强令出国“考察”。
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
1932年回国寓居天津,秘密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系,8月到湖北麻城宋埠策动旧部第30师起义失败,潜回平津地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按党的指示潜赴泰山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
随即变卖家产,购买枪械,联络旧部,于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旋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保、宝昌(今并入内蒙古太仆寺旗、正镶白旗、正蓝旗)、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
蒋介石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
9月,吉鸿昌与方振武率部退至河北顺义、昌平(今均属北京)一带,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
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
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引渡到北平军分会。
经蒋介石下令,24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刑前题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引渡给北平军分会。
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
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
”“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收到同事的礼物,感谢短语
今到你的礼物,很感谢,非常的喜欢,谢谢你说太多话。
如果只是关系,那简单的表示感谢就可以了。
短语很简单。
但关键是事后,你一定要记得给别人一些回赠小礼物,比如别人过生日的时候啊什么的。
你一定要有回赠,这样别人会觉得你这个人懂得有来有往,值得交往。
最后的姿势的事件造假
“烈士老师”谭千秋造假调查谭千秋,生前系四川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2008年5月12日在地震中遇难,媒体报道其在危急时刻将4名学生掩护在身下,后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汉旺镇东汽中学。
18岁的刘虹利脚下忽然空了,她连同课桌一起从四楼自由落体到地面,被夹在几块水泥预制板中。
地震发生时,她甚至连自己的惊呼声都没听见。
再次睁眼之时,周围已经是漆黑一片。
她和另外两位高二的学生互相鼓励,38个小时以后,三人先后被救出。
此过程中刘虹利意识清醒。
刘虹利昏迷了很久,真正让她与现实世界再次产生接触的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谭千秋。
震后一周,当时刘虹利还住在成都华西医院的ICU病房,一家香港媒体直接闯进来,把镜头对准她,“你对镜头说说感谢谭千秋老师的话。
”谭千秋
刘虹利只记得这位中年男老师教高二(1)班的政治课,是学校的政教科主任,她完全不清楚自己的获救与谭老师有什么关系。
“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什么,就胡编乱造地说了很多。
”刘虹利说。
在刘虹利获救的14日当晚,有媒体刊发了《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报道,内文描述了谭千秋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了,而刘虹利就是其中之一。
这篇仅938个字的报道,感动了全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井喷式的传播,并为已故的谭千秋老师赢来极大的赞誉。
时隔两年有余,一篇题为《英雄谭千秋救人事迹涉嫌造假》的帖子在网上流传,该文称“媒体笔下的谭老师冷静果断,救人细节栩栩如生……但奇怪的是,高二(1)班生还的所有学生事后好像全部失忆,忘记他们的救命恩人了。
”经南都记者调查,最初报道的被谭千秋老师所救的4名学生,只有刘虹利是真实存在的,而另外3人,付强死亡,田刚、余建则不存在。
而与刘虹利一同获救的两名学生牟莎莎和丁楠杰,也不如报道所说,是高二(1)班的学生。
“学生都知道这是假的,每次开大会时老师在上面讲谭老师的事迹,都有同学在下面笑。
”刘虹利说。
现任东汽八一中学副校长唐祖贵说,这个事情,不用说,不需要说,“当时的确是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楷模。
”东汽中学的70岁老校长张天明说,大人们在这件事上说了谎。
谎言一旦产生,就仿佛有了生命,越长越大,也没人敢当那个指出皇帝新衣的孩子。
“宣传、写书、拍电影……都出来了,谁也控制不了局面了。
后来还评了烈士,再后来各家媒体把抗震救灾的英雄行为又重新报道了一遍。
这个事或许造假者心里有数,但是谁也控制不了这个局面。
”还原灾难现场东汽中学重建以后,位于德阳市郊,改名为东汽八一中学。
在学校的食堂旁边,有一座金属雕塑,正面有四簇火苗一般的线条,象征被谭千秋所救的四名学生。
而背后用英文写着一首小诗,“保佑孩子们,让他们在世界上获得保护,让他们拥有春天”。
该雕塑是一个海外华人捐助给学校纪念谭千秋的。
这是学校里不能说的秘密,在典礼上,在课堂里,大家常常能听到谭千秋的名字,可获救的学生具体是哪4个,无人知晓,包括现任校长周德祥、谭千秋的遗孀张关容等。
大家已经对这个秘密习以为常,并不再试图去想起。
刘虹利今年从东汽八一中学毕业了,带着她在地震中受伤的左腿,如今在一所大专里学习绘画设计。
她开始对这个秘密不那么看重了,“为了咱们学校,当时我就想,就那么认了吧。
”可如今,她会直接地说,这是假的。
媒体最初的报道对场面的还原栩栩如生,如同身历其境,对话、动作无一不齐。
该报道指出,地震刹那,谭千秋便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大声喊:“同学们,地震了,快跟着我往楼下跑
”同学们在他的指挥下,沿着楼梯蜂拥而下。
这时,有学生喊:“教室里还有几个人
”谭千秋一听,急忙转身从三楼返回四楼。
这时,他看到高二(1)班教室里,刘红丽(注:实为刘虹利)等4个学生正吓得直哭,不知所措,连忙冲着他们大喊:“不要哭了,快跟着我下楼
”然而,就在此时,大楼中间突然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刹那间裂成两半,而这道裂缝正好在楼梯边,逃生的路被堵死了
谭千秋见状,急忙叫孩子们躲到课桌下面。
此时,水泥天花板眼看就要砸向孩子们,谭千秋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扶正课桌,用身体护住了孩子们。
就在这时,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砸在谭千秋的身上……而在报道里,谭千秋还坚持生存了很长时间,说了许多鼓励学生的话,包括“如果老师有什么意外,这权当是老师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吧
”刘虹利回忆,“我知道的情况跟媒体报道的完全不一样。
最后活着出来的有3个人,一个男生两个女生。
地震发生当时,他(谭千秋)挥了一下手,指不要慌(那意思),然后我就掉下去了。
后来已经埋了很久了,听见他老婆(张关容)在外面喊他,然后他手机不知道调了闹钟还是啥,还在那里响,他就在我们上面,刚好就是那个张开双手趴在桌子上的姿势。
”刘虹利平日素有观察别人的习惯,当时她唯一能动的左手,往上一摸,摸到的一只冰冷的手。
“谭老师的手我特别熟悉,我感觉就是他,结果真的就是他。
”刘虹利指出,自己坐在第二排,距离讲台差不多有两米,当时在讲课的谭老师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冲过来。
与刘虹利一起被埋在废墟下的高二(5)班学生牟莎莎印证了刘虹利的说法。
她表示在废墟下的38个小时,自己和刘虹利只隔了一块预制板,从来没有听到谭千秋说话,而自己也不是在楼梯处掉下去的,而是和刘虹利一样,没来得及反应,直接从三楼掉到一楼,所以被压在了课桌底下。
不存在的获救学生报道中所称的被谭千秋所救的四名学生到底是谁
这是东汽中学退休老校长张天明心里一直的疑问。
5月15日,他读到新闻《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后,大为感动,希望能找到这四名学生,为谭老师写纪念文章。
这位老人从1968年东汽中学创校即任教于此,退休之后也常被学校请回去编写校史。
“我转了好多个学生安置点,但都没有找到。
最后,有老师劝我不用找了,文章里说的几个学生根本不存在。
”2009年,张天明获校方邀请编写了一本《痛定思痛———纪念“5·12”一周年》的书,里面收录了几乎所有东汽中学幸存学生的回忆文章。
他找到了高二(1)班幸存的八名学生,他们分别是卓明英、彭茜、周超、刘虹利、刘洋、唐琪、张凯、曹林琳。
而在报道谭千秋事迹的特写新闻《最后一课:人生的价值》里,这四个学生则是“刘虹丽(注:原文如此)、田刚、付强和余建”,都是原高二(1)班的学生。
据刘虹利表示,和她一起获救的是牟莎莎、丁楠杰,这两人是原高二(5)班同学,属于理科班。
但是在牟莎莎与丁楠杰后来所写的“5·12”追忆文章里,都没有提及被老师救起的情节。
丁楠杰在《5·12地震纪实》中,唯一提及的老师是一名被埋在他们正下方的女老师,她在被埋不久后死去。
此外,牟莎莎表示,报道里提到的付强是高二(5)班的,也不是和他们埋在一起的,而且地震后再也没有回到学校。
至于“田刚”、“余建”,东汽中学某校领导向南都记者承认,他们并不在学生名册之上。
震后一年,有媒体进行回访。
这次的名单上出现了一个新名字。
“琦琦叫唐佳琦,是谭千秋护在课桌下的四个孩子之一,她的父亲唐祖贵是东汽中学英语教师,也是谭千秋最好的朋友。
”但唐祖贵在向南都记者描述亡女当时被救的情况时,并没有认定她是谭千秋所救,而唐佳琦也未和刘虹利等埋在一处。
张天明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学生数字不确定,且几个班的学生混为一谈。
最让他不明白的是,震后两年,校方似乎从来没有核实此事的意思。
“究竟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谭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不是能做出那么多动作、说了那么多话
这个用常理判断都是不合理的。
”对于谭千秋救人一事的真假,在师生中议论已久,这几名不存在的学生也和300多名遇害的师生一样,成了东汽中学挥之不去的阴影。
谁是信息源
在一片混乱的灾区里,消息也在混乱中传递。
最早报道此事的新华社记者孙闻回忆,当时他与同事田雨和王建华是5月13日夜里11时50分许,随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抵达德阳市汉旺镇东汽小学操场外。
“一辆救护车从我身边疾驰而过,停在不远处。
几位救援人员抬着一个刚刚从东汽中学废墟里扒出来的女孩,飞奔着往救护车上送。
”孙闻回忆说,“我的同事田雨贴在女孩儿耳边问她叫什么名字。
女孩儿用微弱的声音回答叫刘虹利。
”“当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到有学生活着被救出来了,而且意识比较好,就很高兴了。
”孙闻说,“当时还没想到作为记者要从中挖掘出什么新闻来。
”随后刘虹利被拉走了,“我们看见了他的舅舅,是他的舅舅跟我们说刘虹利是被她的老师救下来的,同时被救的还有3个孩子,已经被送到医院了。
我们最初就是从刘虹利的舅舅那里得到这个消息的。
觉得很有价值。
”孙闻说,“第二天一早,负责登记遇难者身份的东汽集团工会的工作人员指着操场南边第三具遗体告诉我们,那就是那个救了4个学生的老师谭千秋。
”孙闻表示,“我们在当地待了不到24个小时,后来东汽的救援工作结束后,我们就兵分两路,一路随着救援队小分队去了映秀了,另一路随救援队大部队去了北川。
我们在东汽采访的时候,没听说他们在废墟里还有过对话。
我绝对没有写过,通过新华社发出来的通稿都没有,因为这些情节我根本就没有采访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些‘对话’的情节不是我写的。
”孙闻回忆,当时看到谭老师的遗体,后脑都凹进去了,是不太可能在下面还生存了一段时间,应该是即刻就遇难了。
“作为最早报道这个事件的记者之一,我对我的报道内容是负责的。
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写稿时就分别采访到的内容进行了比对、核实,确保写进稿子里的内容都是相互印证过的。
可以说稿子里每句引语都有出处,每个描写都是客观的。
”在谭千秋母校湖南大学为其编写的《大爱千秋———记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里收录了《最后一课:人生的价值》一文,里面生动地描写了谭千秋救人的对话和动作。
据现有资料所能查到的,此文最早来源于2008年5月21日《长沙晚报》的报道。
东汽中学校长周德祥说,老师救人的消息最早是刘虹利的舅舅说的。
他认为刘虹利当时的状态并不清醒,所说的话不能尽信。
刘虹利则表示,舅舅从来没讲自己说过这话,她父亲也一再愤慨于媒体的信口开河。
此外,副校长唐祖贵告诉南都记者,他相信谭老师是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我们确实是没有看到”。
对于被谭千秋救起的四个学生,除了刘虹利之外,其他的几人学校也不清楚。
“那个时候都在忙于救人,受伤的学生我们就找了好久,作为学校也没有必要来核实这个事情,媒体怎么说,我们就是怎么认为。
”自媒体报道了谭千秋的事迹后,数以万计的网民纷纷在网络上留言追思。
湖南大学尤以这位校友为荣,高调迎接谭家遗孤回校,为谭千秋办起了各种悼念学习活动,派人往灾区和谭千秋家乡衡阳祁东县搜集素材,编写了《大爱千秋》一书;2009年,又联合影视公司推出了以谭千秋为主角的电影《最后一课》。
接到书稿任务后,《大爱千秋》的撰稿人之一、湖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彭世文在5月27日赶赴灾区。
由于东汽中学的地震现场疫情严重,被封锁管制,他未能进入,最后落脚于安置灾民的德阳体育馆展开了采访。
东汽中学震后幸存的师生大多安置在此,彭世文采访到了谭千秋的诸多同事,但是未能采访到一位学生,“幸存下来的同学都去救人去了。
”最初报道中提到的四名获救学生,彭世文也“想了很多办法”去找,但是由于救灾现场情况混乱,终归没有找到。
最终只是“核实了获救的四名学生的姓名”,对报道中提到的谭千秋救人的过程,他也没有进一步进行核实。
好老师身后尴尬谭老师是好人。
关于这点,认识谭千秋的每一个师生都毫不怀疑。
有人说他会拾起操场上的石头,怕学生绊倒;也有人说他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下河救了一个溺水的人。
年过半百,半生任教,他严厉却不失为一个负责的好老师。
但这位一生踏实的教师,却不知自己身后遗留下如此尴尬的现实。
他先是被动地成了一个烈士,然后又遭遇怀疑。
窃窃私语在校园内无法休止,私下里谈及谭千秋,老师们都很容易流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暧昧神情。
刘虹利甚至没办法面对谭的遗孀张关容,每次在走廊上看到张老师,都是能躲就躲,如果躲不过去,就只好混在学生群里,叫一声“老师好”。
为什么前两年都没对媒体说实话
来采访的媒体实际上并没有给刘虹利这个机会。
每次一见面,都是直接让刘说些感谢谭老师的话。
“他们都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也只好顺着他们说些话。
”这些尴尬毫无疑问地首先波及了张关容,她也在东汽中学任教。
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共有14名老师遇难。
“相比起被广泛报道的谭家,其余家庭难免有落差。
”张天明说,校内甚至一直有谣言,称谭家这两年来接受了巨额捐款。
张关容说话很细软,语气却是坚定的。
“我们仙子(谭千秋的小女儿谭仙子)都是拿政府的抚恤金生活,和大家都一样的。
”虽然不清楚当时被救的学生具体是谁,但她相信谭千秋素来的品行,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丈夫救人的事情,她认为如果丈夫不是想救学生,没有必要做出张开双手的姿势,而是应该掩头保护自己。
“如果这件事情都不是真的话,国家表彰了那么多人,那每个人都应该去核实。
什邡有个女老师,为救学生断成三段,也是从姿势判断的。
如果要去挖掘已经过去的事情,那这些人的事迹是不是都该去推翻
这个社会应该去相信好的事情,好的事情都变成坏的,那全国人民就不再相信这种舆论了。
”“人已经死了,如果现在还挖掘一些什么事情,我觉得是忽略了我们家属的感受。
”张关容说这话的时候激动得眼泛泪光,她和谭千秋3岁的小女儿仙子在一旁,无忧无虑地看着热闹的卡通片。
2008年7月,谭千秋被追认为烈士。
2009年国庆前夕,谭千秋和其他62名烈士的照片和事迹被选入湖南烈士公园陈列室,和谭千秋一起增补进烈士陈列位的,有1998年抗洪英雄高建成、国民党抗战将领齐学启等人。
今年的10月20日,湖南烈士纪念塔的展厅内,烈士陈列位前驻足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一位中年男子在谭千秋的像前停留,念了句“这是汶川地震的”。
许多人至今都惦记着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谭老师。
去年中秋节张天明在学校收发室里看到一张汇款单,上面写着过节了,惦记着谭老师的家人。
他眼泪一下子掉下来了。
“我倒不是为谭千秋掉眼泪,谭老师人品绝对没有问题,我们都认识好多年了。
但我觉得中国这些老百姓太淳朴了,太善良了。
我在想,如果他们知道了这个事情是假的,他们作何感想呢,会不会有被中国媒体忽悠的感觉呢
”苏教版语文小学课本第十二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根据新闻报道改写了谭千秋的事迹,成为六年级学生的课文。
张天明一再强调,自己出来揭穿此事,不是为了给谭老师的家人难堪,而是觉得“教育和新闻一样,真实性是生命,如果都说假话,那不是玩命吗
”英雄已逝去年5月10日,德阳东汽板房中学。
张天明第一次见到了最初报道此事的摄影记者王建华。
两人对谈如下:张:看到我们编的书了
王:拜读了。
张:我想你最关心的应该是刘虹利《挥之不去的5·12》。
王:你怎么知道
张:没有谁比你更关心刘虹利的文章了。
遗憾的是,她在文中没有提到谭老师救人。
王:怎么说呢,那是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都是血淋淋的尸体,这个时候,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我同意你的看法,此事就到此为止。
在王建华的采访手记里写道,他从一开始没有想到张关容含泪为谭千秋擦拭身体的照片播发后,反响会如此之大。
这组照片不仅被国内200余家媒体采用,而且在各电视台反复播出,在网友评选的抗震救灾十大动人瞬间中,也有这张照片。
当谭千秋的事迹被重复得越多,再加上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人想去求证此事,所有的疑问都随着伤口的愈合而逐渐不再被提起。
唐祖贵副校长说,对于学校内部老师有这种质疑,是很正常的,我们心里有底。
“当时的那个情况之下,需要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英雄的事迹给当时的人们一个启迪,一个思想上的依靠,至于实际的情况,不好讲,也不能讲。
”尽管谭千秋的事迹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反响,但在东汽中学的内部,却没有得到特别的推崇。
“我们学校一直以来也没有特别推崇谭老师,实际上我们一直是在推崇另外一位牺牲的年轻女老师。
她带着20多个学生逃生以后,又返回教室救人,被门梁砸死了。
”一切看似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在湖南长沙,谭千秋的遗像被供奉在烈士公园,每天受如织游人的敬仰;而在德阳市龙井公墓里,他与世无争,安静地永眠在众多逝者之中,玄色墓碑与众无异,上书“慈父 爱夫 谭千秋”。
这个事情,不用说,不需要说。
当时的确是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楷模。
——— 东汽中学副校长唐祖贵宣传、写书、拍电影……都出来了,谁也控制不了局面了。
——— 东汽中学老校长张天明人已经死了,如果现在还挖掘一些什么事情,我觉得是忽略了我们家属的感受。
——— 谭千秋遗孀张关容(南方都市报)
美国石油大王的洛克菲勒家族如今的情况如何
洛克菲勒 约翰·洛克菲勒 (1839—1937年) 美国实业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
出生在美国东北部一个小村,家境贫寒。
幼年时,曾将别人送他的一对火鸡精心喂养成群,挑好的在集市上出售。
12岁时积蓄了50美元,他把钱借给邻居,收取本息。
在克利夫兰商业学校毕业后,曾任一运输公司会计,三年积蓄900美元。
他未参加南北战争,却在战争中捞取了
【第1句】:7万美元。
他沉默寡言,把全部精力倾注在金钱上。
23岁时,他到了钻出美国第一口油井的石油城,经实地考察,决定从事风险不大、不会亏本的炼油业。
第二年与他人合资7万美元在克利夫兰建立了一家大炼油厂,采用可提炼出优质油的新技术,把竞争者远远抛在后面,获利100%。
1870年,他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
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吞并了该地区20多家炼油厂,控制该州90%炼油业、全部主要输油管及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全部油车。
又接管新泽西一铁路公司的终点设施,迫使纽约、匹兹堡、费城的石油资本家纷纷拜倒在其脚下。
接着,为控制全国石油工业,他操纵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和伊利公司同宾夕法尼亚公司开展铁路运费方面的竞争。
结果,在8年内,美孚石油公司炼油能力从占全美4%猛增到95%。
美孚公司几乎控制了美国全部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
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
后来,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洛氏家族通过它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
洛克菲勒财团创办基金会,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团体赠款,扩大影响和势力。
洛克菲勒财团还指派亲信人物担任政府要职,如曾任国务卿的杜勒斯、腊斯克都担任过洛氏基金会董事长的职务;基辛格出任国务卿之前,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孙)的外交政策私人顾问。
该家族的成员也活跃于政治舞台,左右内政和外交政策,如纳尔逊·洛克菲勒就曾担任1974—1977年美国副总统。
约翰.D.洛克菲勒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
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
这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精神状态,使洛克菲勒的创业史在美国早期富豪中颇具代表性: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独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庞大商业帝国。
洛克菲勒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 16岁的洛克菲勒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干货店当职员,每星期赚5美元。
19岁,他下海经商,倒卖谷物和肉类。
从这时起,洛克菲勒将每一笔收支记录在册,甚至不漏掉一个便士的慈善捐款。
经过三年积累,22岁的洛克菲勒进入石油业,并于1870年创建标准石油公司。
此时,洛克菲勒已不满足这种储蓄式的创富速度,1882年,他开创了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
这个极易聚集财富的结构使标准石油两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
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
标准石油公司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1910年,洛克菲勒的财富已达10亿美元。
好景不长,第二年美国最高法院便裁定解散托拉斯。
尽管巨大财富引起社会的警惕,洛克菲勒本人却还是那个虔诚的基督徒,严格遵循浸礼会的教条生活——不得喝酒、抽烟,甚至跳舞。
与一般意义上的富翁习性不同,洛克菲勒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无甚兴趣,也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的西服,一生沉溺的爱好只有骑马。
1897年,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休后,洛克菲勒专注于慈善事业。
中国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其海外投资中独占鳌头。
众所周知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一项事业;鲜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不过,作为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老牌美国资本家,洛克菲勒这个名字一度成为资本主义劣根性的代名词。
在改革开放之初,他所代表的美国个人创富史在中国媒体的描述中得以展现,并循序渐进地辅助了中国新一代财富观的形成:在社会生活中,财富以及合法创造财富的能力理应获得正当的尊重。
如果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还在世,他的身价折合成今天的美元约有2000亿—根据2003年的《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当时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身价为407亿美元。
漫步纽约街头,你随处可以体味洛克菲勒家族过往的辉煌:摩根大通银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生命科学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学。
甚至青霉素能够普及成为一种通用药品,也同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大有渊源。
老洛克菲勒的遗产依然支配着世界石油产业,他本人也堪称今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业的人格化象征。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获得了商业性成功,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当时石油最重要的用途是提炼煤油,供照明之用。
1870年,洛克菲勒创办了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
很快,他就凭借毫不手软地挤压、吞并对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
到他38岁时,洛克菲勒已经控制了美国炼油业的90%,并大幅度降低了石油产品的价格:在洛克菲勒时期,汽油价格从每加仑88美分下降到5美分。
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
根据这一判决,美孚石油帝国被拆分为约37家地区性石油公司。
然而尽管有最高法院的判决、尽管媒体此前早已将洛克菲勒定性为“邪恶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垄断资本家,投资者依然热衷地追捧这些“婴儿美孚”的股票,使得拆分后的众多公司的股票市值合起来远远超过原来美孚公司的市值,洛克菲勒家族的财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从前更多了。
洛克菲勒创建的石油帝国及其继承公司—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龙(Chevron),连同起家于德州的德士古(Texaco)、海湾(Gulf),英国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并称“石油7姐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7家跨国石油公司。
1999年埃克森同美孚合并,2001年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此前海湾在19
【第80句】:1990年代将其资产售予雪佛龙和英国石油公司。
今天,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英国石油、壳牌和法国的Total是世界最大的5个石油公司。
当约翰·D·洛克菲勒在1910年发现自己名下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亿美元时,他开始考虑如何运用这笔财富。
由于他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没有兴趣,又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东西,他就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铁矿生意。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3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6代,仍未现颓废和没落的迹象。
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息息相关。
他们的家族崇尚节俭并热衷创造财富。
这两点从洛克菲勒家族的中兴之主劳伦斯·洛克菲勒的一生中体现得尤其充分。
2004年7月11日,坐拥亿万家财、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
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传人,尽管含着金钥匙出生,却绝不是一位纨绔子弟,他在有生之年不仅开了风险投资的先河,还为美国的环保及慈善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老约翰·D·洛克菲勒惟一的儿子和继承人是小约翰·D·洛克菲勒。
小约翰·D·洛克菲勒共有6个子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从大到小分别是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大卫。
劳伦斯·洛克菲勒1910年5月26日生于纽约。
童年时期,劳伦斯与年长他两岁的纳尔逊关系最亲密,他们曾一同饲养兔子然后卖给科学实验室换取零用钱。
这样的事情听起来似乎很难和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联系起来,但事实的确如此。
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孙之所以能获得日后非凡的成就,和他们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当花心思,并有一套祖传教育计划。
父亲鼓励劳伦斯等孩子做家务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奖一角钱;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价钱。
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分别在7岁和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每双皮鞋2分,长筒靴每双1角。
劳伦斯的中学时代是在林肯中学度过的,这所中学以其“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理论而闻名,劳伦斯在摄影、旅游以及探险等方面的兴趣得到了鼓励及发展。
劳伦斯和他的几个哥哥姐姐,尽管出生在美国最富有的家庭,但一直都保持着勤俭的美德,这得益于他们的家庭环境。
小约翰洛克菲勒一直像父亲那样,定期翻阅孩子的账本,检查他们的支出。
作为浸礼会教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们的家里看不见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厅和酒吧。
虔诚的宗教信仰,令洛克菲勒家族在优越的生活中依然保持节约。
老约翰洛克菲勒曾说,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
劳伦斯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他的名下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在《福布斯》全球587位亿万富翁中排名第377位。
1937年,劳伦斯继承了祖父买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从华尔街踏上创业之路,开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先河。
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购入更多的蓝筹股,而是开始投资并协助新成立的企业创业。
他的第一次尝试非常偶然。
当时,他和新婚妻子预备定制几件家具。
当他看到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曲木家具照片时,预感到这些家具会成为现代家居的理想选择,于是订下订单购买了一批,在纽约开了一家专卖店。
尽管许多人曾对生意前景表示怀疑,但结果家具十分抢手,直到1940年货源因芬兰冬季战争受到影响,生意才被迫中断。
劳伦斯的第二桩买卖则更有影响力。
他结识了一战飞行员埃迪·瑞肯贝克,认为瑞肯贝克关于商业空运即将兴起的看法很有见地。
于是,1938年,他资助瑞肯贝克成立了东方航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东方航空也成为战后盈利最多的航空公司。
此外,他在1939年投资的麦道航空公司也成为军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货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冻结生意,进入海军服役,军阶至少校。
战争结束后,他重返商场,继续寻找新创立的企业进行投资。
1959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特别指出劳伦斯在“风险资本”这一新领域所作的贡献,从而确立了他“风险投资之父”的地位。
劳伦斯联合洛克菲勒家族其他成员以及包括现代艺术馆在内的一些机构成立了专事风险投资的凡洛克风险投资公司。
截至1996年,他们共投资221家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得到投资后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数十年的从商经验,令他相信保持头脑灵活、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因此他很乐于接受新事物,引入新概念,推动创业投资基金,发展高科技和其他新兴行业,包括投资苹果电脑和全美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尔集团。
从J·D·洛克菲勒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10亿富翁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他们没有整天躲在房间里计划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让金钱落入别人口袋,而是积极的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怀着富有的负罪感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
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这个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的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