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访感言标题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体会\\\\感想`收获
课堂的策 虽然说,学生的课堂学习有许多类型,但目前的情况来讲,听老师的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听教师讲解的策略问题。
听老师讲解的方法和策略 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证能够听好教师的讲解,并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一方面应该主动的讲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应该注意运用一些科学的听课方法和策略。
在这里,我们主讨论听课的方法和策略的问题。
【第1句】: 做好听课的准备 听课准备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听课的质量。
听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识的准备 这主要是通过预习的方法,了解自己是否掌握听新课需要的知识,如果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这种知识基础,便要在听课这前及时补上。
这样可以保证在教师讲新课的时候听得懂。
(2)、质的准备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来讲解的。
另外,学生在具体的听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还将记录下来。
有时,教师讲解需要一定的学习用具相配合。
因此,学生在做听课的准备工作时,还应该准备好用的课本、笔记本和其它的学习用具。
(3)精神的准备 听课的精神准备有两方面:一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二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上课前有沛的精力。
【第2句】: 集中注意力 阅读、思维和观察等一些学习活都是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能力和愿望进行控制。
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自己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是因为,这种学习活动涉及到另外一个人--教师。
因此,在准备工作做好的基础上,要听好课,首先集中注意力。
【第3句】: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听觉通道的畅通当然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仅仅把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还是不够的。
如果仅仅是听,那么,充其量是听懂。
听懂不一定是掌握。
从听懂到掌握之间不定期存在一个思维过程的问题。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耳朵,而且要?quot;心想。
这也就是说,听课过程中,思维活动一定跟上。
【第4句】: 听课要有针对性 听课的针对性是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具体的听课方法。
这是听课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毫无疑问,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真正要符合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仅仅是一种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因此,学生在具体的听课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一定的策略,调整自己的听课活动。
【第5句】: 积极的回答问题和提问题 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装的学习班情况,一方面会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应该积极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
【第6句】: 正确处理处理听讲和笔记的关系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是,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
注意力分配在听课上面,笔记就难以记全,而将注意力分配在记笔记上,听课的质量就要下降。
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听讲和记笔记的关系我们认为,对于学生的听课来讲,正确性的方法和策略是应该以听为主,以记为辅。
这也就是说,听课的主要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听的方面。
至于记的问题,只需要记一些重要的东西。
【第7句】: 听课应该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甚至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
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水平。
那种只知道记结论,如词义、写作特点、答案、得数等,而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课过程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如何克服不能专心学习 有不少的同学,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他们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头脑里演唱会冒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对以往朋友的想念,一次偶然的经历等,他们想办法要克服,但是,总是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往往容易影响学习效率。
根据这些情况,建议如下: 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时间 人若不会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便不会很好的休息和学习。
这样在该学习的时候会想休息,在休息的时候会想着学习,周而复始便会使人处于一种注意力涣散的矛盾状态。
无论学习还是休息都不能专心致志,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在困扰他们,因此有组织有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是克服的有效方法之一。
磨练意志 波斯诗人萨迪认为:“事业常成于坚,毁于急躁。
”古谚也说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也。
”意志是人克服道路上困难和障碍的勇气,是推动人前进巨大动力,对人的行为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而杂念之所以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有关,也就是说他们对学习有一种畏难习理,知难而退,自暴自弃,这样便会在学习时出现杂念,同时又由于他们有积极向上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处于不断自和困惑中。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不同性格类型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如有的人喜欢夜间伏案苦读,有的人喜欢清晨沐着晨光学习,有的人喜欢在床上思考问题,有的人则喜欢边走边想,有的人人喜欢独处一室在清静中学习,有的则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因此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学习风格也是克服杂念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学习方法杂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信息量激增,知识迅速发展,是当今知识世界的显著特色。
看未来,看发展,方法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
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
只有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并能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鹜远,前面的内容没有学懂,就急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基本的习题没有做好,就一味去钻偏题、难题。
这是十分有害的。
学习必须勤于思考。
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
在这个期间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防止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
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习必须一丝不苟。
学习切忌似懂非懂。
例如,习题做错了,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
要在初中乃至小学学习阶段就要培养这种本领。
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
学习必须善于总结。
学完一章,要做个小结;学完一本书。
要做个总结。
总结很重要,不同的学科总结方法不尽相同。
常做总结可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俗话说“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
因此,最好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常常自我监督,严格要求,每天或分阶段自己或让父母检查,是否完成了学习计划,为什么没有完成,怎样补救等等。
总之,学习不能只凭热情,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是做不成大事的。
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正如医生用药,不能千人一方。
同学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特长,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
克服学习高原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和和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提高较慢。
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学习高原期: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克服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
可见,学习知识技能,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提高前进,一般来说要经过以上四个阶段。
当进入高原期,你要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冲上去到达到另一个台阶,即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新的成绩,否则会止步不前。
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下面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变换学习方法。
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
另外,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过和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学生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原有缺点。
例如,学习数学时,解题方法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常量代换,套用公式,套题型的方法上,那么进一步解决需要运用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时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因此学习者此时必须变换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差,学习质量不高,更容易产生学习停滞现象。
传统的“填鸭式”的训练使许多学生的能力不全面,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影响思维方式的变化与转换,因而要克服高原现象,学习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用脑琢磨规律。
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学习班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受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下,保持强要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丰富知识。
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
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
提高心理素质。
有些学生在困难前易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而灰心,进而影响学习进步,所以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行吗?
写一篇家庭活动的感悟(60字)
在将近三个星期的假期里面,基于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
这个懒惰的我,很难像这样主动去为家里做一些家务活。
虽然之前偶尔都会做一些家务活,或者妈妈不在家的情况下,才会迫不得已去做一些家务活。
家务活,看似简单,可是在一个家庭里面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个家不能制造出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心情也会不好起来。
身为一个家庭中的一员,都有义务为家庭做家务劳动,所以说:“家务劳动,人人有份”。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大家都得做家务劳动。
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全面发展,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家务,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有益的。
做家务劳动确实累,可是能让我们在劳动中实践,体验父母的辛苦;而且能培养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的良好精神。
所以,“多做家务,多多易善”。
所以借着这样一个机会去实践去试试当家的滋味。
我要在这从中体会大人的辛苦,培养良好精神。
小时侯,爸爸妈妈把自己当宝贝,很多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特别是家务事,如果是帮忙做了的话,那会被大人们表扬好大一阵子。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少做家务,我也不例外。
上学时,天天只顾着学,放假时,心里只有玩了,没有时间帮妈妈做家务。
经过七天的家务劳动,我对父母非常尊敬了,我知道父母每天都很劳累,他们不是天天这样吗
我呢,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我才做七天就觉得麻烦了,他们不仅要会做鸡蛋饼,还要做很多菜,每天的菜不能重样,除此之外还要擦地、洗衣服、擦玻璃等等,我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辛苦,他们除了家务还有繁重的工作,一天下来是筋疲力尽,所以我决定以后一有空时就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替他们减负。
虽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但能为妈妈做家务,我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学校让我们做家务,让我们参与家庭劳动,在家庭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
通过以个人为单位的家庭劳动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家庭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自己、感受父母的辛酸。
我毫不嫌脏。
耐心、仔细地扫地拖地。
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辛苦、我们的幸福和自私。
我在家里尽可能地多做家务,竭尽所能使家里变得更干净。
我还帮父母去超市买菜,回到家做菜。
虽然我满头大汗,但我很高兴,因为我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
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家庭劳动是为自己的家庭做贡献,不斤斤计较的;家庭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关心家庭热情的。
参加家庭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主人。
家庭实践活动提高了我的家庭实践能力。
间接引导了我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而学校组织的家庭劳动,更让我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
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我独立处世的能力。
我在家庭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家务事的认识更加清晰。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我们子女就应当孝敬和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做家务就是一种感恩的行为,趁我们现在放假的时间,很多的时间都在家里,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帮我们的父母减轻负担。
邻居聚会怎样写感言?
前言:班长要倡导团结友爱,增强班级凝聚力。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增强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高中班长就职优秀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感谢给我这次演讲的机会。
我们怀着不舍的心情,惜别了往日的同学,好朋友,到这里相聚。
对于曾经梦想过,努力过而未能顺利进入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我表示万分的遗憾。
但我相信,他们一样伟大,一样值得你我尊敬。
这也从侧面衬托出我们的优秀。
的确,能考入这个班,是几年寒窗苦读的结果。
我们应该珍惜。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宝贵时光,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之中。
世间最美好的是友情,而友情的精华是同窗之情。
与往日的同学离别,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
但我们的学业不允许我们把过多的时间沉溺在对往日的回忆中,有很多更有意义的未尽的事业等待你我去完成。
历史不会给我们踌躇不前的时间来犹豫,因为生活的方向是永远向上,永远向前。
之前的事,会成为一段永恒的记忆,不必将它遗忘。
而在告别过去之后,我们应该振奋,我们一定会振奋!从容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将会是一个坚强、团结、美好的班集体! 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在座的各位都是学生,没有一个专职的班长或是学习委员。
但我保证,在我领导的班委会中,没有任何一个班委会委员会以学习太忙为借口,拒绝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为大家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将永远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来到了这个班,我们就只有一个目标:努力学习,成为第一。
在红榜上,第一永远只是少数,但只要努力了,你就会使我们大家敬佩你,你就是我们心中的第一。
在这个班里,“高手如云”的状况使竞争变得激烈异常。
不必担心,不必畏惧。
每个人,只要用尽全力了,都是问心无愧的英雄!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倡导良性竞争,将是我们班委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会尽百倍努力,但这同时需要大家的配合。
我希望看到的是,班里的同学紧密团结在班委会的周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建和谐的班集体。
在此,我谨对班委会提出要求:以身作则,团结所有的同学,动员大家都参与到为班级服务的活动中去。
我也会按此标准要求自己,力争做到让每一位同学满意。
也烦请大家监督我的行为。
如有不妥之处,我会立刻进行改正,绝不耽搁。
我们来自不同的班,不同的成长环境使得我们养成了不同的性格,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这或许可以用那场辩论赛的例子来说明。
在那场令我至今难忘的辩论赛中,我们曾经争得面红耳赤,但现在,我们又出现在了同一条战壕里,以后依然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
这表明,这一切曾经的分歧都不能阻止我们走到一起。
我真诚地希望,这个班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会以最亲切、最恰当的方式,向他人张开热情的臂膀。
我当选班长,不只是为某一部分人工作,而是为整个班服务。
这个班的班长是每一个人的班长,是每一个来自不同的班,有着不同目标、不同理想的人的班长。
无论大家曾经对我有什么样的看法,我都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你服务,并且希望以我的工作赢得你们的尊重。
我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努力创造出一个自由、和谐的班集体。
班长职位不仅是一种荣誉或一个职位,它代表的是责任和义务,我会为此贡献我的一切. 谢谢,非常感谢大家。
请相信,我将用一年的时间,给大家一个全新的班集体。
谢谢。
军旗为什么这样红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七腊八就开始了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春节习俗 祭灶灶”或“辞灶”。
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
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趣闻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灶糖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1]2腊月二十四编辑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2]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扫尘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
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
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3]3腊月二十五编辑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推磨做豆腐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会买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接玉皇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4腊月二十六编辑割年肉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编辑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
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6腊月二十八编辑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宰鸡赶大集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7腊月二十九编辑祭祖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
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上供请祖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8腊月三十编辑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贴年画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钟馗送福》、《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
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9正月初一编辑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朱仙镇木板年画《贴画鸡》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
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贴画鸡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
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
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
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10正月初二编辑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
只吃中午饭,晚上回娘家,要带双数的礼物。
11正月初三编辑羊日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12正月初五编辑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到来的这一年里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迎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
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
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有的地方,真的在路头神画像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13正月初七编辑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
捞啊
发啊
”,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春节美食(3张)踏青正月初七踏青郊游,源于宋代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踏碛(qi)。
碛(俗称碛坝),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碛上排兵布阵,以退吴兵,名“八阵图”。
《荆州图经记》:“夔府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游’,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瑞”。
宋陆游在奉节做官时,作《蹋碛》诗:“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
”南宋状元王十朋在奉节为官时,更常与民同乐,正月初七带头游碛,男女老少,倾城出动,热闹非凡。
其《人日游碛》诗曰:“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
”登高人日节也是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14正月初八编辑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
再供熟元宵和清茶。
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15正月初九编辑天日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
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16正月初十编辑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
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旧时民间俗信。
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
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
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17正月十五编辑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演社火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
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
春节习俗变迁现如今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