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聘任感言
求一篇进入社团感想1000字
我在社有一些时间了,对社团的运作情况有一些肤解,我感社联待的这两年我们的社团和社团联变大了,现在的情况比我刚进社联的时候好了很多,优秀的方面我就不多说了,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到,现在我想说一下我对我们学校社团存在问题的一些拙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以下提到的一些具体情况仅供学术研究之用,对事不对人,别无他意,更无贬低之意,如各位生气了也请见谅,毕竟只是个人愚见,想拍砖的就拍砖吧…… )
【第1句】: 社团的发展普遍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说白了,就是要有一座kao山
为什么管理协会的管理案例分析大赛能够得到学校那么大力的重视
为什么它能够连续举办7届而今年能够成为给评估专家看的保留项目
原因很简单——他们有管理学院这样的官方组织的鼎立支持,他们能够为协会提供导师、提供技术、提供资金
所以他们有理由成为一个特别牛×的协会,荣膺“浙江省十佳社团”称号。
退一步,不说这么大,毕竟能够得到一个分院支持的社团不多,那就说说子午吧,他们的“子午之夜”也已经连续举办了很多年,而且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子午已经形成一个品牌。
而他们的家文化也是值得每个社团包括社联学习和借鉴的。
而他们还有一个指导老师(好像是留校的老子午人吧),可以作为编剧、导演甚至演员的一个能够凝聚社团所有力量的核心,带领着子午向着一个方向努力。
作为一个社团的指导老师,他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有这份热情和责任心。
相信子午有了这方面的帮助,会有更大的进步。
而与此相反,很多社团恰恰因为缺乏一些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以至社团运作不顺,比如一些体育类的社团,可能也和我们学校实际情况有关吧,团委无法为这些社团争取到一些体育活动场地,所以从我大一开始就有不少体育类的社团由于运转问题纷纷注销,或者转投体军部门下。
现在体军部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篮球、健美爱生活,爱后院等俱乐部(也是学生社团的一种形式),我们的网球协会、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和他们相比,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苍白无力
因为他们(我们)无法为会员提供场地、器材、训练等必要的运作资本
因此,必然导致社团经营惨淡
如何为社团发展寻求这样的一些支持,也成为了社团和社联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第2句】: 社团的工作没有形成制度化。
尽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创办的组织,具有相对的自由性,但是为了社团更好的发展,其在内部管理和运作方面还是应该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办法的。
管理社团不光是社联的事情,更应该是社团自身的责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社团负责人的换届选举,究竟能有几个社团能够真正遵循他们在社团章程里面写的,“协会会长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社团的档案管理以及文化传承的问题,很多社团往往没有自己的完善的档案与资料,比如一些应有的活动记录与总结,照片影像资料,社团年度大事记等,每当社联要求交材料时,自然就没有东西可以拿出来;而至于社团的文化,部分社团负责人的更迭就会导致社团文化的遗失,以至于新的负责人接手之后只能又从零开始,而成熟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文化的积淀与理念的传承。
这里本想举零点调查协会做个例子,但是自己对其也不是甚了解,只是知道他们在会员管理上是很到位的,对每个加入的会员都有详细的资料登记,这也是对协会对会员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我推测他们在社团的管理方面应该做得也应该做得不错。
至于其他方面,因为没有太多的了解就不多说了,但我觉得他们的领导人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甚至可以说是走在了社联的思想步伐之前了。
【第3句】: 社团活动存在各种问题。
具体包括:活动质量不高。
有时候社团活动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比如每到周末楼下的广告就贴满了包括社团在内的各种电影海报,我并不是说放电影不好,比如像亮苑影视协会、水晶卡通社等这些社团本身就和放电影有比较大的关系,可是另外的一些社团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放的是一些和社团没有任何联系的电影,我觉得这样对社团自身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而如果单纯是为了凑活动数量(社联有关于每学期社团活动的数量规定),那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一直鼓励社团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比如管理协会的案例分析大赛,法学社的模拟法庭,心理协会的心理宣传周等活动,通过这些既可以树立社团的品牌,又可以吸引更多同学对社团的关注。
我们也一直希望往这个方向引导社团,有的社团就做得比较好,比如辩论协会上个学期承办的院际辩论赛就很好的提升了协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希望能有更多的社团参与到一些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中来。
活动中社团成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部分社团举办活动片面追求影响和效果,动不动办的就是面向全校的活动,这样社团会员的权利就被侵害了,特别是那些需要收取会费的社团。
他们会觉得:反正大家都可以参加活动,那我加不加入你这个协会就没有什么区别。
更有甚者,有的社团活动不能通知到会员,让会员失去了参加社团活动的权利。
我们更多的鼓励社团开展针对会员的常规性活动,首先要保障了会员的应有权益。
我觉得在这方面,最得比较好的社团是旱冰协会。
当然这常规活动和前面说的大型活动并不矛盾,是可以兼得的,关键是看你怎么处理他们的关系了。
社团活动可以说是一个社团最核心的东西了,如果社团留给同学们的印象是——招新的时候热热闹闹的,可是活动时要么不见踪影要么质量不高,就难怪同学要说社团都是骗钱的了。
【第4句】: 社团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都知道学校里面有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社团,他们的负责人在社团的管理与运作上肯定有独到的见解与经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负责人就是不希望跟他们交换一下在社团经营管理上的心得体会,总是社联在牵头,说要加强交流,可是努力下来,总觉得效果不大,甚至说微乎其微,各社团基本上还是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
比如,我们之前的一个琴棋书画的活动,是我们的社联策划部在牵头做,相应的几个社团配合承办,问题就来了,如果策划部召集他们几个社团开个会,布置一下具体的任务,他们肯定会来,但是有时候比如说让他们自己碰个头,自己商量一下具体的活动事项,就会很难得他们会自己能够完成这个工作了。
再举一个例子……南极星舞蹈专场,其实一个舞蹈在专场晚会在我们学校是比较有创意,而南极星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协会,但仍坚持自己将晚会承办下来了,晚会效果还是不错的。
只是我觉得,我们学校有不少舞蹈类型的社团,比如街舞协会、拉丁舞协会等。
如果下次还有类似的活动,建议可以联合几个协会协同举办,一来可以使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二来也能够让晚会的节目更加多样化。
可能我举的例子都是比较极端的,但是社团缺乏交流与合作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都说“同行是冤家”,但是学生社团在交流与合作上,万万是不能吝啬的呀
如果做到了社团之间能够自主交流合作,而社联只是充当一个适当引导的角色,社团的自身发展才更有前途。
毕竟“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竞放春满园”
在一些社团工作做得比较好,社团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比如浙江师范大学,他们的社团工作是纳入学校管理和发展当中的,可以说,他们的社团和我们学校的相比,更正式更规范,而不仅仅是“民间组织”。
比如他们实行的社团导师聘任以及社团挂kao学院的制度;社团的团建制度——就是在某些试点社团中建立自己团支部,直属校团委,能够更好的加强社团自身的管理;学分制社团制度——将社团的一些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活动正规化系统化,使之能够成为学校的选修课程,只要保证参与活动获参加培训就能像其他选修课一样得到相应学分;等等。
看了他们的东西,我更深感我们社联以及各社团之任重而道远啊……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话,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们一起在努力
班主任工作室培养方案设计怎样写
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培养方案设计 一、指导思想 班主任工作室以班主任思想建设、业务提高、事务操作指导为主要内容,以名班主任为效应,以形成优秀班主任团队为宗旨,创建学习型班主任队伍,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班主任学习、研修、实践的活动平台,创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优良育人氛围,整体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提升班主任的职业崇高感。
二、培养目标
【第1句】: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旨在扩大名班主任效应,引领一批优秀班主任在规范管理班级的基础上,向个性化、艺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做好带队伍、抓项目、做展示、出成果等工作,使工作室真正成为促进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平台。
【第2句】:工作室将立足校、市内中青年优秀班主任,根据成员各自特点,提出发展性的定位建议,建立导、帮、带的开放型模式,进一步提升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第3句】:通过工作室成员两年时间的共同努力,通过以点带面的途径,建设“德育高地”,搭建起班主任交流、学习、研讨、提升的平台,加大本工作室在市内外的影响力及辐射功能。
【第4句】:建立并逐步完善一整套管理培育机制,搭建网络交流信息平台,将本工作室工作开发成一个可持续、可延伸的班主任学员工作支持系统,更好、更多地服务于广大班主任队伍。
三、培训制度 为了确保工作室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工作室成员需遵守下列制度。
1.工作室例会制度 工作室每学期召开一次计划会,讨论本学期计划,确定成员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每学期召开一次总结会,总结经验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2.工作室学习制度: (1)按时学习。
工作室成员平时学习以自学为主,同时要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每学期至少集中学习一次,并利用工作平台交流学习心得。
(2)按需学习。
工作室成员在每学期自我发展计划中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按需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
3.研讨制度 (1)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德育研讨活动。
(2)工作室建立“每学期一主题”研讨制度。
由工作室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每月集体研究一次。
4.工作室工作制度 (1)制定培训措施。
工作室主持人负责制订工作室培训计划,组织、安排各次培训活动。
工作室成员必须参加工作室布置的带、教、培训工作,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并有研究成果。
工作室建立定期主题研讨制度,由负责人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定期集体研究,将研究成果发在工作室网站上。
(2)工作室网站、成员博客及电子档案资料要及时更新,开通评论、留言服务,公布成员电子邮箱等方式,确保交流效果。
工作室要及时通过网站发布工作动态、成员论文、专题研究课例设计、典型案例及评析、教育故事、活动图片等。
(3)工作室成员需要以德育课题带动研究,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勤写心得体会与德育论文,积极投稿。
每学期上交2篇以上文章。
5.工作室考核制度 工作室成员的考核由工作室主持人和工作室学员共同参与。
(1)考核形式。
每学期结束后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考评。
考核的方式主要有:查看原始资料、听取成员的汇报、听取学生的评价、听取学校的评价、深入班级听班会课等现场观摩。
(2)考核内容。
主要从活动参与情况、工作室任务及相关科研课题完成情况、论文发表获奖、个人荣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3)考核结果。
每学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
考核达到“优秀”者将给予表彰和奖励;考核不合格者则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进行流动,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
6.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工作室档案制度,并选择一个成员专职兼管。
(2)工作室成员的个人发展规划、总结、听课、评课记录、公开课、展示课、教案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
(3)建立电子档案,纳入网络交流、管理平台。
四、培训途径 本工作室将以德育课题研究为主线,以优秀班主任为主体,以名班主任为主导,以学习、交流、研究为主要形式,提高班主任的道德、知识、能力、心理等综合素养,加速优秀班主任带头人的成长。
工作室拟采取“四六”模式:“导师培养、专家引领、自主研修、榜样示范”“四种”培养途径;“学习培训、班会观摩、教育叙事、课题研究、无主论坛、交流展示”“六种”研修方式。
而“四种”途径贯穿于整个研修活动之中,并相互作用。
一个培养周期为2年。
1.“四种”培养途径 ⑴导师培养 工作室主持人应结合工作室成员的自我发展计划,为成员制定、诊断、引领、评价专业发展规划,促使每位成员尽快提高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和教育科研能力,推动成员的专业成长。
⑵专家引领 通过专家报告等形式,实施名家对话和高端引领,开展理论学习,以开阔学术视野,实现工作经验到教育思想的理性升华,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室网络平台发表读后感言,交流心得体会,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
⑶自主研修 工作室订阅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注重自身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向成员推荐相关书籍,要求成员自学读书,吸取各派理论精华,厚积薄发,通过撰写成长报告、工作反思、工作案例等方式,梳理工作经验,以聚焦工作特色;或运用信息技术将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研究课,进行存储借鉴学习,进行交流和研讨,提高成员的教研水平。
⑷榜样示范 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多反思,多思考,多实践,努力将成员塑造成为业务精湛、家长信任、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
2.“六种”研修方式 ⑴培训学习 每个月培养对象集中培训1次,采取专家授课、班主任论坛形式,研究分析班主任工作实践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探讨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的对策和措施,并在实践中予以验证;交流班主任工作的创新经验。
不追求传统意义上大而全的庞杂内容和体系化的形式,以专题形式作为教材,抽取在德育理论与实践中人们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构成专题学习的基本内容。
力图体现德育理论来自德育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⑵班会研讨 以教育案例型主题班会为突破口,以优秀案例为契机,以观摩、交流、研讨为主要方式,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提高班主任教育工作水平,把握好班会课的教育功能,熟练驾驭班会课形式,内化成自己的教育理念。
⑶教育叙事 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策略与实践更加完善和灵活。
⑷课题研究 通过工作室确定的课题研究参与或自我申报立项,逐渐形成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科研能力。
⑸交流展示 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工作经验,通过点评他人经验并提出发展建议,开展汇报交流活动,可以展示成员的特色和思想,提升成员的水平,也可以提升同伴的认识水平、鉴别能力和指导能力,以实现共生共荣; ⑹考察交流 工作室将在培养周期内组织培养对象到省内班主任工作考察1-2次,观摩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班主任工作的新鲜经验。
培养对象考察交流的经费其所在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支持。
美容美发培训学校
你有基础吗
有没有学过。
我们是干美发的,,,我们店的员工每年都去北京市中心宣武门富卓大厦(沙宣学校)进修最新的新先进技术。
找学校好的。
沙宣学校教学很不错。
大约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听说有几个神童,他们是谁,他们的事?
耀眼神童今归何处
26年再审视“神童”[图] 2005年07月22日 08:40:33 来源:南方周末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新 华 网 检 索 .传媒在线导航. 传媒期刊 传媒研究 热点直击 新新传媒 国际传媒 记者行动 精彩瞬间 媒介经济 传媒了望 他山之石 新闻背后 传媒职场 背景资料为少年班入学资料,中为宁铂,右为谢彦波 向春/制图王轶庶/背景照片 宁铂、谢彦波、干政等这些当年最为耀眼的神童今归何处 7月1日上午,那些穿着短裤和球鞋的中年男人站在母校宽阔的草坪边互相拍照。
这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分别26年之后的首次班级聚会。
在合肥的烈日下,昔日“神童”们温和有礼,神态自信。
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却仍对这所学校颇感自豪,渴望着能为它做点儿什么。
那些要做的事情包括:为校友基金会捐上几笔款项,开办几场讲座,以及为自己的班级树立一块价值10万元的纪念雕塑。
雕塑将刻有每个成员的名字,包括张亚勤,也包括宁铂、谢彦波和干政。
不过,在他们身后的校史馆里,关于这个班级的陈列却没有这么一视同仁。
作为首席科学家,张亚勤的名字在陈列柜中非常醒目。
与此不同的是,在几张有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出现的图片下面,他们仅仅被写作了“少年班同学”。
这3位当年家喻户晓的“神童”的命运,发人深思。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 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
”中科大校友、盛元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树新回忆说,“那时他们在整个国家都是绝对的明星。
”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
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他被称为“神童”。
受宁铂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的孩子们。
这个超乎寻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促使他们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
相当多的孩子因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多么平凡无奇。
一些受到激励的孩子效仿宁铂,开始超前学习并跳级,另一些孩子则倍感压力。
“当时父亲拿着报纸,对我说,‘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
’我立刻觉得,如果宁铂愿意做他的儿子的话,父亲一定会把我像垃圾一样丢掉。
”多年以后,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习路平回忆说,“那种痛苦、伤心的感觉我至今不能忘记。
” 类似事例决非个案。
宁铂在19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高,以至20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
一切都源自一封信。
1977年,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兼任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级的少年天才。
其时,中国百废待兴,举贤正是要务。
当年11月3日,方毅副总理批示当时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 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到赣州考察宁铂,准备进行“破格”的教育,接着又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当时聪慧的孩子并非只有宁铂一个。
“在赣州八中,当时就有许晋、潘辛菱和陈英3人与他不相上下。
”当时的班主任余深贵回忆说。
在中科大特别组织的考试中,排名第一的是许晋,宁铂只考了第二名。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宁铂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
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
1978年3月,宁铂和谢彦波由此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
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后来它被认为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
“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观点在会议上重新提出。
闭幕式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
这一时期后来即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时代。
整个国家对科学的热忱,使得对宁铂的各种赞美也达到了最高峰。
1978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后来成为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在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
看完之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有睡觉。
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神童”宁铂的事迹。
几天之后,张亚勤跳了级。
6个月后,他也考入了。
这一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13岁的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
报刊上发表了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这个葡萄架很快就成了新生和外来客必须参观的地方。
在纪录片里,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为同伴们指点星象的镜头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人们对宁铂的兴趣之浓厚,已使报纸的传播能力不能匹配,他的故事甚至成为了手抄本的题材。
在这一年,就读于的干政看到了这些手抄本中的一份。
在考入少年班之后,干政告诉老师,他是受宁铂的影响才来到这里的。
他记得那份手抄本被太多的人传阅,纸张又破又旧,边缘卷了起来。
同样,谢彦波也被“选中”了。
“宣传宁铂是因为他最有名,”一位当年的少年班校友说,“宣传谢彦波则是因为他年龄最小。
” 很快,谢彦波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媒体刊登的照片上。
其后几年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招生广告上都有他的身影。
尽管他还系着红领巾,又是一个畏惧与人交往的孩子,还是被安排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相比之下,干政当时受到的宣传并不多,不过这只是与宁铂和谢彦波相比而已。
在当时一本名为的畅销书中,就写有“干政切瓜”的故事:当时少年班的招生老师提问干政,对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那么会留下多少块西瓜———数字不断上升,12岁的干政却始终对答如流,直到招生老师惊其为天才。
许久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
如今,谢彦波也持相似的观点。
他们都曾表示,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个中原因,正是多年以来甚少公开过的事实:在那宁铂与谢彦波的时代,两个主人公自己却忍受着苦闷的煎熬。
宁铂的“逃亡” 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直到毕业之后很久,宁铂还在不断地回忆自己赴中科大报到前一天的那个上午。
那天他被倪霖叫到了家里———一切因倪霖的举荐信而起。
倪霖说,自己对他有两点担心。
这两点是:
【第1句】:宁铂被捧得太高,如在天上,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认识;
【第2句】:跟别的孩子不同,宁铂早熟,早恋倾向严重,尽管他的父母都还没觉察到这一点。
倪霖警告说,如果宁铂去招惹女孩子的话,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他自己。
宁铂在1994年说:“遗憾的是,那些年我几乎把这些话给忘了。
” 在宁铂自己看来,青春期是把双刃剑。
比当时大多数孩子早得多,宁铂11岁就进入了青春期。
这使得他相对成熟,在学习时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自控能力。
不过发育与年龄之间的落差,似乎又让他备尝苦闷的滋味。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不仅擅长围棋、中医,还是张树新组织的“星期天”诗社的成员。
尽管如此,以当时中科大11∶1的男女生比例,以及他的比别人更小的年纪,实现浪漫憧憬的机会还是相当渺茫。
另外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身材矮小,在女生面前的魅力值并不高。
真正的苦恼大约出现在16岁左右。
“当时明显地看得出来,他对女孩子感兴趣,”张树新回忆说,“但是他就那样———我是宁铂啊———不说,绷着。
” 她对宁铂的印象是,极端自尊,又极端自卑。
不过,她相当欣赏宁铂的一点:尽管看上去似乎不通人情,实际上他却相当绅士。
对于当时的少年班来说,类似的问题并不典型。
入学时谢彦波11岁,干政12岁,他们的青春期焦虑还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出现。
大多数孩子是如此之小,以至班主任汪惠迪不得不在早上帮他们冲奶粉,有时还要为每人煮上一个鸡蛋。
除了白天的文化课之外,下午她还要给他们加上一节当时学校里还没有开展的体育课。
晚上她要去查房,替他们关灯。
即便是在“神童云集”的少年班里,宁铂的聪明程度也让大家钦佩不已。
不过,他在课业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不及格的科目甚至多过了一般同学。
然而外界的赞美仍在继续,公众意义上极具天赋的宁铂形象从来就没有被否定过。
“其实当时宁铂就不行了。
”27年后,当年的同学彭兴说,“他的成绩很一般,而且表现出来的性格很怪。
” 尽管如此,一条通往圣殿的道路一直铺到了宁铂和谢彦波的面前。
这座圣殿就是在当时中国科学界红极一时的理论物理。
宁铂、谢彦波和干政3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
干政显然适合这一领域,CUSPEA考试的优秀成绩就是证明;谢彦波的天赋更为明显,甚至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相比之下,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错误。
在赣州八中时,宁铂的物理成绩就在各科目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它缺乏兴趣。
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
宁铂告诉汪惠迪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
”汪惠迪帮宁铂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去学天文。
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离开科大,也是失败得最干脆的一次。
“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
”如今汪惠迪说。
她把报告交给了教务处长,报告立刻就驳回了,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 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
在中科大内部,宁铂的“怪异”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彭兴觉得,宁铂后来对宗教和气功的执著似乎与这一时期的爱好也有关系,“当时他就神神道道的。
”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
”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
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
‘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 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
不过,这已经是他能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
1982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
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然后放弃了。
第3次,他又进一步,已经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一刻又退缩了。
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
不过汪惠迪以及身边的很多人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恐惧失败。
在第3次退缩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抓住了他,逼他去考,他声称,再逼的话他就逃跑。
宁铂一直想逃跑。
他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
1980年代后期,在科大天体物理系的课堂上,他开始向学生询问托福考试的情况。
1989年、1990年、1991年,他连考3次托福,均未过关。
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
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
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却不得不回到科大。
1998年,宁铂参与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
当年的一则报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
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
”“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
他又一次失败。
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终生的缺陷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彭兴生于1963年1月,入学时16岁,是少数的几个超过15岁年龄限制的学生之一。
入学之后他接受的任务之一就是“看着”谢彦波。
少年班同学与当年班主任汪惠迪老师(中)合影 记者 王轶庶/图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
入学时他刚刚11岁,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
在中国科技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
他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
”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物理系。
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到毕业。
不过,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
”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
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
”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
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后者在1976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在沃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
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
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
这件事情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此前有传闻说,谢彦波曾用手枪或菜刀威胁过安德森。
记者就此向谢彦波求证,他神情自然地予以否认说:“那我没有,我没有。
”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
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回国后,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
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
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
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
就在4年前,汪惠迪老师还劝干政再去读博士,干政表示不想读了,他不信再花一年时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
在此期间,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
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相比之下,谢彦波的“运气”要好一些。
他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
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
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做不成普通人 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
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多年以后,每当谈及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提起张亚勤,以证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
少年班同学彭兴认为,后者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当年的默默无闻。
“其实他和谢彦波的情况差不多,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基础都不行,跟着课程都很吃力,但是天分比较好。
”他说,“他们俩的差别,就在于谢彦波被宣传得太多,心理压力大,人也容易张狂。
张亚勤受到的宣传就很少。
”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
“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
”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当时她不希望这几个最有名的孩子受到太多的报道,也一再告诫他们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但均收效甚微。
“那个年代需要一个宁铂去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视,这种需要形成巨大的压力,最终却压垮了宁铂。
”秦禄昌说。
当年的秦禄昌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
在6月30日的同学聚会上,有些当年的少年班同学说,这也许是人生的宿命,因为3位面临问题的昔日神童在童年时期都曾经表现得比较孤僻。
不过,立刻有人反驳说这不是问题,“就本来的性格来说,少年班里有几个开朗外向的
” 当年的少年班同学,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说,人生路上变量太多,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宁铂等人的麻烦的真正制造者。
“也许我们看到的都是皮毛呢
”他说,“也许这是高智商群体中必然出现的宿命呢
” 程陆华的看法与此接近。
她是宁铂的前妻。
她也相信,造成宁铂等人的问题的因素是无限复杂的。
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前些年,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对矫枉过正,与前夫的思路一直存在分歧。
她像别的家长一样,要用约束的、规划的方式培养孩子。
宁铂则坚持,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
他对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实际上,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
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张树新说,宁铂等人的麻烦,恰恰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
实际上,即便是在1996年前后,一些媒体报道宁铂“只成为了一位讲师”之时,众人的叹息仍然基于这位“少年天才”拥有着杰出禀赋这一前提。
9年之后,情况又大不相同。
如今人们已经忘记了追问宁铂、谢彦波和干政的去向。
他们的名字几乎不再出现在新闻之中。
即便是宁铂的父亲宁恩渐,也已经放弃了过去的所有幻想。
他现在的期望只是,儿子能够重新回到科大工作。
“宁铂还在学习,他还没有完蛋。
”这位父亲倔强地说,“我相信他有一天会回来的。
” 宁恩渐拒绝透露儿子的行踪,因此记者最终也没能找到宁铂。
在网络上搜索他的相关信息,同样没有任何线索。
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宁铂建立的一处同学录,成员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就是他自己。
网站记录的建立时间表明当时他已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
那是2004年元旦的晚上。
(记者 李海鹏)
山东理工大学怎么样 综合评价一下先
呵呵,你算问对人了,俺就是山东理工的。
毕业生我觉得好找工作。
虽然排名不太行,但名气大。
招聘单位的人看到你是山东理工的都用艳羡、佩服的眼光看你。
我们班除了考研的,基本都找到工作了。
但也要看专业,据官方数据显示: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毕业生考研上线率均为50%以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总之,山东理工属二本院校。
山东理工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
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
\ 有我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我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我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国内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我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我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著名机械设计与数字化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先生,又有一批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拔尖人才等,他们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勉教学,潜心研究,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 学校现有21 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8 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
有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 个硕士点,63 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32677 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041 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18 人)。
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720 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210 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531 人,被外单位聘任博士生导师18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 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 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 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 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8 人。
双聘院士7 人。
学校有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 7 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精密模具实验室、先进复合材料实验室、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室等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 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6 个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室。
追问: 哥哥 我要的不是网上的复制 谈谈您的真实感受啊 回答: 呵呵,我觉得我是山东理工毕业生很自豪。
山东理工是原淄博学院与山东工程学院合并组建的,当时华东地区不设理工大学了,几经周折,最后在教育部获得了这块响当当的招牌“山东理工大学”。
师资力量较好,在淄博张店区,西校区环境很优美,很大。
排名不靠前,但是就业率比其他的二本院校高得多。
在山东省内外很受好评。
提问者 的感言: 太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