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最好的感言

06-22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论文

人类的感情是奇妙的,人类的关系是复杂的。

亲子关系是人类各种关系中最早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关系。

亲情也是最为复杂和难以捉摸的感情。

正常的亲情是美好的幸福的,而不正常的亲情是病态的痛苦的。

儿童在3—6岁的时期,在心理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在心理学上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表现为,男孩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希望取代父母中的同性,从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亲密关系。

多数常见情形则是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不愿分离,这在有些孩子长时间不愿上幼儿园时的哭闹声中已充分表现了出来。

当然,多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育的成熟,这种“俄狄浦斯情结”会慢慢淡化,在青春期之前最终会转为对父母的正常情感依赖。

爱子是一切动物的天性,在人类表现尤为特殊而复杂。

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心理上,由子女是从属于“我的”到渐渐变成或承认子女是独立于自己的个体。

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对子女爱恋,在子女成长的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然而,终将要有一个正常的范畴和归属。

心理学认为,这种关系中的彼此双方要有一个正常的或称为健康的依赖,过度的依赖不利于双方的成长,有时会发展为病态的亲子关系,从而给双方都带来难以言尽的痛苦。

案例一:有这样一个男生,他直到上初中时仍要每天与母亲同睡一张床,为此,同学经常取笑他。

初二后,男生已长到175cm的身高,这时妈妈才意识到儿子长大了,才开始拒绝儿子和自己同睡一张床,但为时已晚,男生对母亲的依赖已严重到病态,自己不能控制,为此,每晚要与妈妈争吵,不能和母亲睡在一起,就整晚睡不好,他就哭闹,第二天无法上课,这样一直持续到初三,原本成绩很好的他只是考上了一所普通的高中,在高二的时候,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了将近1年的治疗后才慢慢改善。

案例二:有一位母亲,在女儿10岁时与丈夫离婚后成为单亲家庭,母亲把女儿当成自己生命的惟一和和生活的全部,把自己的一切情感都放在女儿身上,母女相依为命。

女儿考大学,母亲坚决不让女儿报外地高校的志愿,大学毕业后又不让女儿恋爱,直到女儿都28岁了,才谈了男朋友,相恋2年多,母亲就是不同意女儿结婚,在亲朋好友的再三劝说下,总算同意女儿结婚了,但从此,这位母亲脸上就再也没有了笑容,整天生活在痛苦之中,女儿为此也非常矛盾痛苦。

案例三:媒体报道,2010年1月7日下午5时10分左右,珠海市细雨霏霏,寒气袭人,气温只有10摄氏度。

珠海某高中的校门口,又如期出现了学生和家长“幸福交接”的场面,为子女送饭的父母有数十人之多。

在珠海的其他高中学校也有相同的情形,媒体称为“送饭饭”现象。

“送饭饭”现象的原因故然是多种多样的,虽然这种现象也只发生在少数家庭中,但“送饭饭”现象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父母与子女或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情况。

这在每年9月大学新生入学之际的情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近些年来,每年9月时,在全国许多重点高校周边的宾馆旅店都要客满1个多月,大都是外地父母送子女上大学后久久不愿回家或不能回家,有的陪读1—2个月,个别的甚至要陪上1个学期。

这些当事人中既有子女对父母的过度依恋(赖),也有父母对子女的分离焦虑(痛苦)。

当前,我国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有不少是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也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中年人子女上学后或工作后就成了“空巢”家庭。

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人生的旅程中,在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中,分离和团聚同样重要,甚至分离比团聚更为重要,因为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婴儿呱呱落地,这就意谓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分离,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分离,这主要是生理的分离。

以后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要一次次与父母进行分离,这一次次分离主要是心理上的分离,最后,人们终将彻底离开家。

以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心上人,并会组建自己的家,再以后,人们又会有自己的孩子,再以后,人们又要与自己的孩子分离,并教他们体验分离、学会分离、接受分离。

所以,分离和团聚一样,也是一种爱,同等重要的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让一个人成长成熟,成为一个自立自爱并爱他的人。

当然,分离是痛苦的,分离会产生焦虑,但分离是成长的需要是成熟的需要,拒绝分离就是拒绝成长和成熟。

亲子关系是人生的第一关系,但不是家庭中的第一关系,家庭中永远要以夫妻关系为第一关系,这样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只有和谐的夫妻关系,才能造就和谐的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是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基本模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小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只有家庭的和谐,才能有社会的和谐。

让男孩长成男人,让女孩长成女人。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普天下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的是要把握好儿童的心理成长时期,特别是在3—6岁的时候。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但父母间彼此的爱则更为重要。

妻子要明白:丈夫才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子女不是;丈夫也要明白:妻子才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儿女不是。

现代家庭中常见的一种情形是,一旦有了孩子,夫妻常常把对配偶的爱全都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爱情的升华。

表面是一切为了孩子,其实是当父母的过于“自恋”的一种表现,把对自己的爱全都投射到子女并常常出现“溺爱”而矣。

让男孩长成男人,让女孩长成女人。

要让孩子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男孩要多和父亲在一起,女孩要多和母亲在一起,这是孩子3—6岁时的最好亲子教育模式。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但父母间彼此的爱则更为重要。

让儿子懂得:爸爸才是妈妈的最爱,自己不是;让女儿懂得:妈妈才是爸爸的最爱,自己不是;让子女懂得:自己是爸爸和妈妈相爱的结晶,是爸爸妈妈共同的亲骨肉。

等到孩子再长大些时父母则要鼓励孩子多和同性伙伴交往,逐渐完成孩子性别角色认同的社会化。

让男孩长成男人,让女孩长成女人。

这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和第一责任人。

首先是父母自己对孩子的性别角色的认同。

有些父母自己就缺乏对子女的性别角色认同,以至于孩子到了

【第5句】:6岁甚至

【第8句】:9岁时,还在把男孩当女孩养或把女孩当男孩养。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父母的惟一,家庭不能以孩子为中心,家庭是港湾但不是航程。

子女不仅属于家庭,更是属于社会,属于未来。

这在一些单亲家庭中更要引以注意。

望子成龙也好,望女成凤也罢。

普天下父母无不希望子女能够健康成长,将来能够自立利他幸福生活;都希望亲情是最美好的情感。

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于1964年提出了著名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和人格结构分析理论。

柏恩认为人类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和“儿童”心态构成。

简写为P心态、A心态和C心态,整个理论也简称为PAC理论。

每一种心态都不是绝对的好或不好:父母心态有权威、主观的一面,也有关心、爱护的一面;成人心态有客观、理智的一面,也有刻板、冷漠的一面;儿童心态有幼稚、冲突的一面,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场合,及时进行心态转换。

如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应用成人心理支配自己的行为,理智地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在生活过程中,家长则应用父母的心态支配自己的行为,关心孩子的起居、爱护孩子;在休闲娱乐过程中,家长则应该以儿童心态,融入孩子当中作他们的伙伴。

孩子长大了上中学了,则要多放手,多指导,多交流。

适时地运用PAC理论中的三种角色,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能适应孩子的心态和需求。

这样才能有效实施家庭教育的各种目标。

如果家长总将自己的心态放在成人心态上不变,那么,孩子对你会敬而远之;如果家长总是父母的心态,孩子处处被管、被照顾,则出现厌烦和逃避的心态;如果家长总是儿童心态,时间长了威信也就没了。

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心态失衡。

同时还要培养孩子人格个性中P、A、C三种成分在人际交往中的合理转换和适时调整能力。

培养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需要父母和子女双方不断努力。

人们常常认为是父母塑造着孩子,孩子却不能塑造父母。

然而,发展心理学家早已发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孩子在父母的养育下成长成熟,父母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继续在心理上进一步成长和成熟。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第1句】:平等和尊重;

【第2句】:开放和真诚;

【第3句】:关心和体贴;

【第4句】:安全感和信任。

如何与十四岁孩子相处

成为朋友,而不是父母。

夫妻两个人要商量好对策,切记不能一张红脸一张黑脸。

想想自己叛逆期的想法。

一点点改变自己。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感想

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这句话值得让同学们知道并铭记在心。

\ 我们学校曾经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令五申,但同学们违纪者仍然大有人在,有的只是违犯一些非常小的过失,比如跳窗,乱扔果皮、塑料袋等。

这些现象虽然越来越少,但毕竟仍然存在。

可以设想,这些同学在违犯这些“小”的过失之时,极有可能是心存侥幸的:“小事一桩。

老师又没看见。

”\ 这种侥幸心理害人不浅。

失之小节,也许是酿成大错的开始,因为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往往体现在小节上,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

反之,自律,自爱,自尊,自强,时时处处从“小”做起,也许正是长大成材的良好开端,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

\ 当然,这一切并不一定要老师必须看见。

违犯“小”的错误,即使“老师看不见”,仍然是一个铁定的错误;做了“小”好事,有了“小”的增益,即使“老师看不见”,仍然是一个可喜的长进。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同学们如果把三国诸葛亮这句话置之座右,奉为处世箴言,必然会增益良多,长进良多

家长的教育理念

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训练。

无论是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

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

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长”……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

  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3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

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

一本《哈佛女孩?q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

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扬子晚报》的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

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

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俗话说:三岁看老。

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

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

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

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二、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

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

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

张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

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

孩子连夜出走……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不需要讲话。

身教远大于言教吗。

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

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

【第96句】: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

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看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

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

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

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第1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

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

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

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我们注意到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

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

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知识的失败,让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谦和的人。

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

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我们送。

怎么行!后来我们决定:钥匙再丢得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

四年级还这样,他自己把车扛回了家。

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

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2句】: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

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

”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

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

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怎么样呢?父母白养了他,还不如考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对社会也没有贡献可言。

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

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

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

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

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

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

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

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

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

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

剩下的是“苦”。

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是的,每天早晨天没亮就匆匆赶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灯最晚的还是孩子(可能还有搓麻将的)。

现在的孩子真比农民还苦啊!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

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别让范进重现!  五、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第1句】: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

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

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

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

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

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

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于是就如笔者在《享受幸福》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第2句】: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

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具大的。

残疾人周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

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六、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

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

什么最好?特色。

现在分数最好,其它人都是失败者。

其实,孩子学的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

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什么价值?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

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

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七、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

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

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神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

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

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

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

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

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

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

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

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

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驶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

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

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

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家长会发言稿 分享怎么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水浒传》这本书讲述了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到受朝安,再到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读完全书,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一个字:义。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

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春节放假,我读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体会到了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

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

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老人与海》 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

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

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童年》 这本书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了黑暗统治下的孩子从觉醒到长大的苦难历程。

阿廖沙是一个悲惨、可怜的小孩,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他的生活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幸福,充满阳光和爱。

他的外祖父性情暴躁,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很自私、粗暴,这些都在年幼的阿 廖沙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沙皇统治时期的困苦生活,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海底两万里》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非常有意思。

其中,我被《海底两万里》中的冰山这一节内容深深打动了。

他们在南极地区航行,在回来的路上,不幸被冰山困住,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刻啊

想想他们,在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头脑清醒,用智慧战胜了困难。

那我呢

我从小到大都很胆小,而且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战胜它。

而《海底两万里》给了我一些勇气,我应该学习他们的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

《海底两万里》虽然只是一本冒险小说,但它却给了我许多的勇气,它让我勇敢地去面对现实,不能胆小怕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记录的是海伦.凯勒一生的事。

书中感人心腑的故事,总是在我受到困难和挫折是鼓励我,不要后退。

海伦.凯勒从小就失去了听觉、视觉和甜美的声音。

她也曾因自己的缺陷而放弃过,可她又很快振作起来。

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凭着超人的毅力,不但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五种语言文字

她一生熬过了八十七个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

一个人只要胸怀大志,并不懈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就不会被一些客观条件束缚,你就会拥有无限的力量去实现它

坚贞不屈、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海伦.凯勒所拥有的,我们——祖国的接班人更应该拥有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

.《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比埃尔-居里的事迹,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

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的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罗列他所得的名誉头衔,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纪录。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从来没有浪费时间,只有严谨的生活;没有享乐的懒散,只有英勇的奋斗;没有奸诈的人和事,只有和谐的空气;没有丑恶的画面,只有纯洁的灵魂---这是一本最精彩的历史人物传记。

.《永别了武器》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了。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它讲述一个人鱼和人之间的动人故事。

《海的女儿》童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处,是一条美人鱼。

她在海底世界里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一生的幸福。

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受着痛苦把自已的鱼尾变成了人腿。

后来她救了一个王子并喜欢上了他,而那个王子和邻国的公主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

她如果继续成为“海的女儿”就要刺死那个王子后,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已的世界。

但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已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我喜欢《海的女儿》。

它使我懂得了生命可贵。

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

在这本书里,我不仅知道了一些美好的故事,还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

在生活中,我碰到困难时,要像小人鱼一样坚强的面对。

在学习上,我也要像小人鱼一样坚持不懈。

要使孩子懂礼仪有教养家长在家庭教育应怎么做

构建和谐班级,培养高素质人才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杨育红老师以“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作为对自身要求的准则,在十余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讲求民主,铸造和谐的基石;着眼人本,开拓和谐的源泉;追求发展,凝聚和谐的动力,通过科学、系统的创新性教育教学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极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班级管理模式,产生了强大的榜样辐射作用。

一、让每一位学生沐浴在阳光下,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德育的本质是“育人”,杨育红老师在十五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曾经担任过理科普通班、理科实验班、文科普通班、小班化文科班的班主任,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面对不同基础的班级,杨老师都能牢固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作是成长中的人,社会中的人,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让每一位学生时时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享受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以赏识激发学生的自信。

山东省实验中学集合了全市最优秀的学生。

但优秀的学习生活群体在另一方面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压力,有的同学出现了自卑心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

针对这种现象,杨育红老师发明了两种“班级化掌声”,一种用来赞美别人,一种用来赞美自己。

一个精彩的发言、一项完美的创意、一场成功的比赛、一次默默的奉献都会引起节奏独特的掌声。

为别人鼓掌,别人的长处不再是压力,而是变成了用来欣赏的风景;为自己鼓掌,自己不再是成功者的陪衬,而是成为自信的主角。

在杨老师的班里,临近期末每位学生要为其他同学填写“优点单”,同时每位学生都可以收到一大摞来自同学填写的“优点单”,大家在填写优点单的过程中欣赏着别人,在阅读“优点单”的过程中欣赏、肯定着自己。

“原来我有这么多的优点。

”“原来我如此受关注。

”“优点单”成为众多同学精心保存的珍贵纪念。

在引导学生赏识他人、自我肯定的同时,杨老师更是用赏识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 “杨育红”三个字,我们会吃惊地发现数量众多的学生在论坛中、博客中回味着杨老师的赏识对他们的成长所起的激励作用。

刘晓菲同学曾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但数学成绩一直不尽人意。

她回忆说:“当我彻底失去信心,笃定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时候,杨老师轻轻走过来说:‘别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她的眼睛透露着如此强烈的热情和期望,仿佛直射进我的心里,让你不得不信任她。

杨老师一定想不到那句普通的鼓励是多么巨大地影响了我今天的生活,想不到我进入大学后会疯狂地爱上离散数学。

以至在我以A+的平均成绩完成计算机系大一的课程后,3位数学教授同时力主我转入数学系......”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在杨育红老师欣赏的目光下,同学们幸福地汲取着成长的充足养份。

----以理性导引学生的个性。

中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正处于青年前期和心理断乳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躯体的成人化与心理、认知水平的相对滞后的矛盾。

但杨育红老师敏锐地看到,学生个性化潜能的发展犹如空气,既可压之于斗室,也可充盈于天地。

秉承山东省实验中学“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杨育红老师为班主任工作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学生成长规划师”。

在杨老师的学生档案里,有三项与众不同的内容:“人生规划书”使新生在入校的第一天便形成了对个人成长强烈的责任意识;“个性解读报告”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个性,班主任的批语表达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欣赏、建议和指导;“成长阶段性评估”用来帮助学生不断检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足迹。

面对个性鲜明的学生,杨老师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是打磨其性格棱角,不是为其限定标准成长模式,而是以学生的个性智慧类型为依据、以个人的兴趣理想为指导、以扎实的行动为基石,引导学生在认清自己、扬长避短的前提下,固守自己的天空,开拓自己的领地,掌舵自己的航船。

----以宽容对待学生的不足。

人们常说,教育是充满希望的事业,而希望的内核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心理。

面对学生出现的缺点错误,杨育红老师以宽容、理解和期望的心态,确立了“退一进三”的处理原则。

所谓的退,是对学生错误的定性要实事求是,批评的态度要以理服人,处理的方式要留有余地。

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也绝不等同于对缺点或错误的一味“纵容。

所谓的进,是杨老师要求学生对错误的反思要触及心灵,改正错误的行动要有目共睹,矫正错误的效果要为班级全体提供价值引领。

写一份错误心理报告、为同学们讲述一个与所犯错误类型相似的励志故事、为班级建设提供一项合理化建议,同学们说:“杨老师处罚学生,既给你留足了面子,又让你终生难忘。

”杨育红老师对一则寓言情有独钟: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让披着篷的游客脱掉斗篷。

冷风拼命吹,游客反而抱紧斗篷不放;而暖洋洋的晒照射在游客身上,游客则很自然地去掉了斗篷。

杨老师说:春光融融胜过狂风暴雨,理性的说服胜过粗暴的批评。

教师的宽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

教师的宽容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以尊重塑造学生的人格。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高下之分,行为习惯也不尽相同,但在杨育红老师的字典里没有“优生”与“差生”的概念。

在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群体中,艺体生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甚至低人一等,有消极的潜意识的作用下,往往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要求。

课外活动时间,杨老师喜欢带领同学去观看班里体育生同学训练;在文艺演出时,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组成热情的“亲友后援团”。

艺体生们勤奋训练的身影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艺体生们凭借超凡的特长水平成为大家喜爱的明星。

一位体育生同学当选“感动班级年度人物”,同学们为他题写了这样的感言辞:“看到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你,大家说你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看到刚参加完高水平测试,还打着吊针就来参加考试的你,大家说你是个不言放弃的人;你承包了教室最高处的卫生清理工作,大家说你是一个热爱集体的人。

虽然你不爱讲话,但你是班里的明星,你为我们树立一个认真生活着的‘人’的楷模”。

二、在团结竞争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培育和谐的班级氛围衡量班主任老师工作质量的高低,要看他所带的班级是否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风。

杨育红老师充分发挥班级建设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精神情感的升华作用,让老生常谈有了新谈法、常规教育找到了新角度、学生发展有了新境界。

----重视主题教育。

主题班会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杨育红老师为提升主题班会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实效性,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使主题班会在学生思想教育、班风学风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杨育红老师科学确定了学生在高中三年期间的二十大教育主题:

【第1句】:或许这个学期会有所不同----开学动员教育

【第2句】:游戏规则、学校规则、社会规则----纪律教育

【第3句】:人生的第一张名片----诚信教育

【第4句】:其实这是个很私人的问题----公德教育

【第5句】: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育

【第6句】:饮水思源,爱校荣校----实验意识教育

【第7句】:成长的感觉----心理健康教育

【第8句】:找一条离罗马最近的道路----学法指导教育

【第9句】:欣赏世界从欣赏自己开始---赏识教育

【第10句】:一种痛苦而愉快的体验----自省意识教育

【第11句】:感悟细节的魅力----习惯养成教育

【第12句】:当面对潘多拉之盒----网吧预警教育

【第13句】:人最宝贵的----生命教育

【第14句】:献上一束康乃馨----亲情教育

【第15句】:九月的祝愿----尊师教育

【第16句】:善良是种觉悟----仁爱教育

【第17句】:诺亚方舟的船票----安全教育

【第18句】:民族魂,中国心----爱国主义教育

【第19句】:学校兴衰我的责任,班级荣辱我的责任----责任意识教育

【第20句】:用尊重的钥匙打开心灵的大门----健康人际交往教育二十大教育主题将主题班会打造成学生情商培养的系统工程,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高中思想教育主题链条。

---- 开展创新活动。

对于班级氛围的营建,杨育红老师总爱向同学提起一幅世界名画《雅典学院》:画面里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50多位著名学者。

大家的神态轻松自由,看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从大家的脸上更看不出对分数的向往和对成绩排名的忧虑,人们能看到的是激情的辩论和热烈的探讨,能看到的是人类智慧的迸发和对真理的追求。

为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杨育红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的班级活动。

“激情飞扬—实验精英辩论赛”、 “实验技能大比拼”、“学科对抗赛”、“读书交流会”、“我为歌狂——英文歌曲赏析”“实验班体育明星评选”,同学们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提升了综合素质。

----记录成长足迹。

杨育红老师认为,和谐的班级不应只是人生旅程中匆匆走过的驿站,而应成为一个充满温情和美好记忆的港湾。

在她的提议下,03级21班建立起自己的班级日志。

与普通的班级日志不同,它不是班级生活的流水账,而是班级大家庭中众多心灵的对话。

班级日志使同学们在完成了一天的功课之后,有了一片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园。

每篇日记都是作者面对其他同学的一种自我剖析,是班级每个成员的相互审视。

温暖的情怀充盈其中,同学铿锵有力的前进脚步声回荡其中,家庭日记使班级自主管理走向科学化、人文化。

这本名为《渐杳澜漪》的班级日志由刘堃校长作序,已正式出版发行。

三、使家长成为教育合作伙伴,搭建和谐互动的家校教育平台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 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

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是杨育红老师一直思考的重要课题。

----倡导亲子关系的融洽。

亲子关系是世间的第一人际关系,良好亲子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04年的母亲节,杨育红老师在班内开展了“深深父母恩,殷殷儿女情”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其中的内容之一就是布置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

几乎每位同学信的开头都是这样写的:“妈妈,我从没给您写过信,我把这封信当作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来完成。

但当我完成这项作业的时候,我是多么感谢杨老师给我们创造的这个机会让我把十几年来对您羞于出口的爱意和感谢表达出来。

”五十多封饱含着儿女深情的信件从学校发出,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敞开心扉的沟通给父母送上了第一份节日的惊喜和欣慰。

同学们的心动立即转化成行动,“给母亲一束鲜花”、“送给妈妈的护手霜”、“为父母做一顿晚饭。

”所有的家长都在这一天感受到来自儿女的温情。

----谋求育人理念的认同。

杨育红老师注重以家长会、家访、开办家长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增进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赢得了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通过不同的交流渠道,杨老师所倡导的“为学生四十岁以后的人生负责”的教育理念得到家长的高度赞同;“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学生活”的育人内容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多一份了解、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警觉、多一份沟通”的家校配合要求家长们更是耳熟能详。

----实现教育效果的互补。

随着孩子在校时间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家长们教育语言逐渐匮乏,教育手段渐显无力,家庭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的现象日益突出。

很多家长都在问:“现在的功课我们辅导不了,在高中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

” 许多家长把这种“无从插手”的焦虑转化为“‘找老师给孩子换同位“、“找校长给孩子换老师”、“找家教帮孩子补功课”的忙碌。

杨育红老师注重搜集各种资料,及时善意地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建议。

通过系统化的引导,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最大的职能就是对孩子品德、习惯的培养,只有家庭教育的这个职能充分发挥,才有可能使学校知识教育的职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家长们不再仅醉心于对孩子学习情况的具体指导,而是更加注重发挥在精神引领、人格塑造、心理疏导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

和谐,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杨育红老师的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在和谐的教育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她所教的学生多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和国际中学生体育竞赛获得金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多人以优异成绩升入北大、清华,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济南市先进班集体,杨育红老师本人被济南市教育局和济南市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05年、2003年两次荣立济南市个人三等功,两次被评为济南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被评为济南市名师,并被确定为齐鲁名师人选。

在山东省实验中学第四届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上,杨育红老师关于构建合谐班级的专题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发挥了突出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杨育红老师工作思路的启发下,如今的母亲节已成为山东省实验进行感恩主题教育的重要时机,优点单已发展为学校层面的个性化奖励措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班主任工作方式正逐步提炼、固化为全体实验师秉承的德育工作信条。

和谐教育的理念已在更加广阔的土壤中深深扎根,结出了累累硕果。

还有一篇: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呼唤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班级,这对学校班级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理念及管理模式。

和谐班级,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更离不开班级上的每一位和谐的学生,因而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是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某一时期的和谐,也是中学阶段全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教与学的和谐,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不仅是校内各种教育的和谐,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

和谐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发展。

而实现和谐教育,根本上应该着眼于人。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陈寿)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品质,开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人享受良好的教育,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而构建和谐班级,应牢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作是成长中的人,社会中的人,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时时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从而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建设管理中,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角色不仅是教育者、管理者、更是引路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享受到和谐融洽的幸福。

【第1句】:以赏识激发学生的自信。

农村中学许多学生因家庭困难或离异、学习成绩差等因素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觉得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连走路都是低着头,针对这种现象,我在班级开设了 “掌声送给别人,也送给自己”的活动,掌声一种用来赞美别人,一种用来赞美自己。

哪怕是课堂上一个精彩的发言、板报上一项完美的创意、运动场上一场成功的比赛、生活中一次默默的奉献,都会赢大家来发自内心的掌声。

为别人鼓掌,别人的长处不再是压力,而是变成了用来欣赏的风景;为自己鼓掌,自己不再是成功的陪称,而是成为自信的主角。

同时在班上我还设立了一张桌子叫“幸福的桌子”,表现最好的同学可以坐在这个位置上,一学期下来,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令大家羡慕的幸福人。

还有,每个月都有一个学生互评活动,通过互评更多的去发现、挖掘别人的优点,然后这个互评表再回到各人手中,特别是那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同学看到别人对自己优点的评价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是用语言无法描摹的。

这些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在肯定别人的过程中也肯定着自己,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2句】:以尊重塑造学生的人格。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侮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任何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教者,我们要尽力地呵护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渴望。

在班级上,发扬民主、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每年期末我们班都要搞一个活动:评选本学期最感动班级的人物。

上次我们班一个成绩不好的同学当选上了,同学们为他题写了这样的感言辞:“看到你在教室里埋头攻读的身影,大家说你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看到你在跑道上摔倒了,又继续爬起来,大家说你是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你承包了教室最高处的卫生清理工作,大家说你是一个热爱集体的人。

虽然你成绩不太棒,但你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认真生活着的人的楷模。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 这种无言的人格感化胜过“刻意”的教育,其中所蕴涵的道德营养会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灵魂深处,激励全班学生求真向善臻美。

【第3句】:以理性引导学生的个性。

中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正处于青年前期和心理断乳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躯体的成人化与心理认知水平的相对滞后的矛盾。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过:“个性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源泉,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孩子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教者要善于引导,提倡个性化的发展。

从学生进班的第一天起,我就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

罗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为教者,我们要用细心、耐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他们记录在册。

在这份成长档案里包括这样的内容:“人生计划书”,使学生在入校的第一天便形成了对个人成长强烈的责任意识;“个体评价表”,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个性,班主任、认课老师的批语表达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欣赏、建议和指导;“成长阶段性评价”,有自己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用来帮助学生不断检视自己的学习、生活。

这份档案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足迹,看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在认清自己、扬长避短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这样的班级中,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老师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爱,更让学生享受到了爱,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爱,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

二、以人为本,培养和谐的班级氛围。

作为教者要十分重视并善于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教育活动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

此间,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间也进行着情感交流,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大家其乐融融。

【第1句】:召开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我经常借助于主题班会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内容上,如:开学动员教育、纪律教育、诚信教育、公德教育、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涉及方方面面。

在召开的形式上也力求多样化,如心理专家专题讲座、记录片介绍、学生跟家长共同参与班会等等。

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有审美体验,又有情感教育,这些主题班会的召开大大升华了学生的内心,更加觉得这个班集体的温暖友爱。

【第2句】:开展心理教育。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在写作上如此,精神上也是一样的需要源头活水,这些精神可以支撑着学生情感的大厦,鼓励他们跨过人生的坎坷。

学校经常开展一些讲座或演讲活动,这些活动像清风涤荡着学生的心田,也像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房。

如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洪战辉来校演讲,一次次的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正如有些同学在日志中所写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唯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关安金鹏的专题讲座,让我们感知到了学生感动的心灵。

同时史铁生、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也走进了我们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些都给我们学生的心灵注入了一腔活水。

在这样的活动感悟中,学生更是觉得生命的不易,知道了既要珍视自己,也要珍视他人,整个班级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平时谁有了困难众人齐帮忙,班上的事大家争着做,每天早上都有人悄悄的把教室打扫干净……,在这样的班级中大家感受到了不是亲情甚似亲情的温暖。

【第3句】:开展合作活动。

合作,顾名思义,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分享。

如师生间的合作,教师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彼此互相尊重、信任,从而建立了和谐关系。

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让学生彼此地认识、赏识对方,彼此取长补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如篮球比赛、合作跑比赛、拔河比赛等实践活动,讲究的就是彼此间的协调,不协调的集体肯定是不打自垮的。

合作活动让师生缩短了距离,让好多同学改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在这个可爱的班级中不断的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个班级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整个学校的和谐发展。

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常常表现为畸形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老师轻学生、重作业轻创新,强大的学习压力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所以高分数的背后付出的是惨重的代价。

因而在新时期,学校要改变自身的理念,以人为本,和谐教育。

对于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努力做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把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广大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育人的场所。

和谐,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一个和谐的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构建这种和谐的班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追问: 谢谢你,可惜我是一个大学生。

回答: 额,那我没办法了...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