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岩卧佛感言
世界上最大的白玉卧佛
要真实有图片的,图中那个话说全球最大证实下是不是,普宁市南岩古寺
哇,好大哦。
。
描写佛像的句子有哪些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岩壁上,雄居凌云山栖鸾峰西壁。
这尊举世无双的唐代石刻弥勒佛坐像,依山凿成,通高71米,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广额丰颐,临江端坐,温文尔雅,雍容大度,慈祥端庄,神势肃穆,令人肃然起敬,仰慕神往。
游走在佛殿里,那些精湛的雕像,禅寂的色彩,蕴藏了内敛而灵逸的佛文化。
立佛、卧佛、坐佛,穹顶圆身的印度佛殿,宫殿样式的中国佛殿,尖顶方身的泰国佛殿,沉浸在氤氲的烟雨中与缥缈的香火里,和着山水风月、诗词书画、戏曲评弹,禅机仙气……寺院仿佛永远都是这样,就连屋顶的青瓦都澄澈明朗。
微翘的檐角,孤傲地眺望远方,不是将谁等待,亦不是为谁送别。
重庆哪个寺庙比较灵验
【第1句】:名声在外的,罗汉寺——《疯狂的石头》取景地,我相信好多人会慕名而去的吧
门口有解签的师傅,有人说很灵验
【第2句】:华岩寺——重庆最大的寺庙,虽然节假日没有罗汉寺人多。
但是香火也很旺盛。
【第3句】:慈云寺——相对来说,慈云寺的历史比它的香火还有名,是全国惟一僧尼合庙的佛教寺院。
面朝长江,背靠狮子山,我觉得如果去可以一起游玩了。
【第4句】:南山老君洞——说是求姻缘很灵、其实,我想说,心诚则灵。
如果求符,可以去华岩寺和罗汉寺。
重庆十大著名寺庙
【第1句】:重庆罗汉寺罗汉寺坐落在渝中区民族路,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
重庆市佛教协会设于此。
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
寺因罗汉洞而建。
《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
” 罗汉寺内长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
【第2句】:华岩寺华岩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乡大老山,因寺南侧有华岩洞而得名。
该寺始建年代无史可考。
华岩寺高百丈,形状像笏,寺内外松竹修茂,十分幽邃,有天池夜月、万岭松涛等八景;华岩寺分大寺、小寺。
大寺殿堂建筑系传统庭园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殿堂,即大雄宝殿、圣可祖师堂和观音堂;寺左侧为接引殿;大雄宝殿内的十六尊者木浮雕,为寺院所少见,寺内还珍藏有印度玉佛及铜、玉、石、木、泥雕像及大金塔模型等;小寺即华岩洞,与大寺隔湖相望,为华岩寺之祖庙。
【第3句】:慈云寺(重庆市南岸区)慈云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玄坛庙的狮子山上,是全国重点寺院,现由佛教界管理使用。
慈云寺建筑具有中西风格,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
该寺创建于唐朝,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初名观音庙,1927年云岩法师募资扩建,更名慈云寺,是当时全国惟一僧尼合庙的佛教寺院。
寺庙现存佛教建筑有十八亭楼、大殿、普贤殿、六殊殿、观音殿、韦陀殿、千手观音殿、古佛洞等,大部为唐代所建,最后一次修整是在1936年。
【第4句】:大佛寺(重庆市潼南县)潼南大佛寺位于重庆市潼南区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初名“定明院”,又名“南禅寺”。
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
大佛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
不仅有世界第七、第一大室内装金摩岩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七檐佛阁”、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全国最大的摩石刻书法顶天“佛”字、罕见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十八胜景,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5句】:涂山寺涂山寺位于涂山之巅,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涂山寺坐落在重庆市南岸区涂山之上,是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因寺内古代供有尊武祖师,因此又称为尊武寺。
涂山寺庙龄悠久,年代悠久已不可考。
据查,西汉年间为禹王祠、涂后祠、庙宇供奉大禹与涂后的塑像。
唐时,任忠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写有《涂山寺独游》一诗,可见当时此寺已易名为涂山寺。
涂山寺中现有殿宇8重,房间100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
主殿之内即供有释迦牟尼像,另立有禹王治水碑,可称是佛道和睦共处的庙院。
【第6句】:重庆能仁寺能仁寺位于渝中区中华路92号,是重庆市规模较大的尼众寺庙,始建于明代,原名“三教堂”。
古时为海云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庆府治全图》上,现中华路,当年叫杨柳街,在今能仁寺位置上,标注为三教堂。
上世纪二十年代,才改名能仁寺。
能仁寺有四重殿宁,依次是书驮殿、观音殿、祖堂、禅堂。
1926年,能亮住持时改子孙庙为十方丛林。
解放前,该寺常住尼众10余人,信教徒众多,常年香火不断。
【第7句】:缙云寺缙云寺位于重庆市北碚。
它坐落在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胜地——缙云山中,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称“相思寺”、“崇胜寺”、“崇教寺”,曾受到历代帝王封赐。
缙云寺为国内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寺中自古办学,名为“缙云书院”。
缙云寺为国内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所以大殿里供奉的佛像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而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之师---迦叶古佛。
大殿里的迦叶古佛,立于康熙二十二年,高约两米,左为大梵天,代表欲界法相,右为帝释天,代表色界法相,都是清代塑像。
【第8句】:宝轮寺宝轮寺位于磁器口过街楼对面,背依白岩山,面对嘉陵江。
因建文帝曾避难于此,故又名“龙隐寺”。
该寺历史悠久,是古镇上众多庙宇中唯一保存下来的。
宝轮寺分大雄宝殿、川主殿、观音阁、天王殿、药王殿、禅房和藏经楼等。
大雄宝殿的殿柱是两人合抱的马桑木,其柱子直径一尺大小。
而大雄殿的建筑组合末用一颗钉。
殿中盘龙抱柱,凤舞龙飞。
最奇的是两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许,一柱凹下几寸,两柱平衡,无歪斜之势,真可谓巧夺天工,堪称一绝。
佛爷座像前有一井,名曰“放生井”,其井底直通江边“九石缸”。
【第9句】:天心寺天心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天星寺镇,莲花山,山势自然形成莲花,与佛教莲花佛台有着某种契合,莲花之奇,重庆市绝无仅有。
天心寺庙其名“天心”更有深不可测的佛意。
天心寺属区级保护文物,据向楚《巴南志》记载,天心寺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同治六年(1867年)维修并建关帝殿,民国三年修建大雄殿,民国十五年重修法堂,解放前是重庆地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许多重要的佛事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
【第10句】:净音寺净音寺原名古剑山寺,是巴蜀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
位于重庆綦江鸡公嘴(古剑山),始建于公元960年(前宋时期),雄居海拔1146米的古剑山上,距綦江县城9公里,距重庆主城区1小时车程。
1730年,净音寺鼎盛时期,有“大雄宝殿”、“三圣殿”、“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福寿殿”、“藏经楼”等18个殿堂,分布在前山和后山,常年香火旺盛,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千里之外慕名而来,故有“鸡公嘴的菩萨——应远不应近”之谚语,闻名巴蜀。
【第11句】:千佛寺(重庆市南岸区)千佛寺与狮子山慈云寺毗邻,多次培修,其寺名先后更改三次,初名大乘寺(保存的花缸上刻有大乘寺三字),清咸丰年间更名兴隆寺(法器铁磬上刻有兴隆寺,咸丰辛亥年住持本顺造),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年更名千佛寺(因大雄宝殿两侧供有高约8寸佛像1000尊,故名)。
千佛寺位于中国.重庆.南滨路,嘉陵江、长江两江交汇之处,重庆市南岸区石溪路正街38号。
寺院建筑面积 5600平方米,雄伟壮观,设有山门殿、韦陀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万佛殿、地藏殿、财神殿、药师殿、五方文殊殿、钟鼓楼及两序僧寮。
【第12句】:重庆梁平双桂堂双桂堂,位于重庆市梁平区金带镇万竹山,双桂堂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约七万多平方米,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获选新重庆·巴渝十二景人文胜地类。
双桂堂在佛教界地位崇高,被尊为“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具有显著地位,世谓之“西南丛林之首”、“第一禅林”、“宗门巨擘”。
近代著名书画家、佛学家竹禅大师也担任过双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
济南的名胜古迹
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
泰山山脉丰富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于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众多泉水。
在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最负盛名。
喷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区北部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于市区南部的著名佛教胜地——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济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独特风景线。
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公元1019-1083年)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赞美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
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公元1857-1909年)在《老残游记》中详尽描述了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丽景色。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以红褐色陶器为标志的西河类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遗址10多处。
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发现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
说明济南作为城市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
当时,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并生活在济南一带。
济南文物古迹众多,有舜文化遗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庙,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公元前3世纪),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 纪),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公元7世纪)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公元11世纪)。
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单层石塔——四门塔,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李清照、辛稼轩、李苦禅等名人纪念馆陈列了他们的作品及其重要文献资料。
。
趵突泉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园林,风光秀丽,内涵丰富。
名列济南七十二泉之冠的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泉水分三股并发,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称“趵突腾空”,蔚为奇观。
泉水质洁甘美,用来沏茶,色清、味醇、爽口、坐在泉东端的“望鹤亭茶社”饮泉品茗,令众多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趵突泉还是历代唱戏说书的场所。
春夏秋双休日上午在白雪楼戏剧舞台有专场京剧演出,以“钓金龟”、“望江亭”等经典剧目为主,还可以看到山东特色戏剧吕剧、柳子戏,以及曲艺等节目,游人还可以与演员联欢、联唱,自娱自乐。
大明湖大明湖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
”总面积86公顷,湖水面积
【第46句】:5公顷。
湖畔杨柳依依,湖上荷叶连连,清人刘刘凤诰写联赞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大明湖还是历代名人聚集荟萃之地,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发出“园林美丽,堪悦心目,山色湖光,应接不暇”的感叹。
位于湖心岛的历下亭,上悬清高宗御书“历下亭”匾额。
亭前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诗句。
加之园内有“遐园”、“稼轩祠”、“北极阁”等景点缀其间,令游客赏景之余不忘记怀古,极受海内外游客好评。
千佛山千佛山位于市区南部,古称历山,相传虞舜(舜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著名的贤君之一),曾耕稼于此,故又称舜耕山。
隋开皇年间(581-600),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始称千佛山。
千佛山主峰海拔二百八十余米,山上多巨石,庙宇亭台各据其胜,有饱经峥嵘岁月的唐槐,始建于隋唐几经兴废的古刹兴国寺,以及著名的“齐烟九点坊”、“文昌阁”、“舜祠”、“大佛头”等名胜。
在此登高远眺,山下泉城美景尽收眼底。
灵岩寺灵岩寺坐落在长清县境内,是唐宋时代负有“四绝之首”美名的海内古刹。
寺中现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古建筑。
其中千佛殿里环列的40尊彩色泥塑罗汉,是宋代泥塑之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他们大小与真人相似,形状姿态各有不同,表情互异,神态逼真,而且其肌肉与脉络都表现的栩栩如生,书画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齐长城齐长城修建于公元前404年以前,完成于齐宣王时期(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
早于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百余年。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县境内,东至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蜿蜒千余里,是古代一项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四门塔四门塔坐落于泉城柳埠镇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单层石塔。
四门塔全部用大块青石砌成,塔顶用二十三行石板层层叠筑,成四角攒尖方锥形屋顶。
整个形体简介质朴、浑厚大方,是单层塔的早期建筑范例。
五峰山五峰山位于长清县城东南40余里,占地面积
【第4句】:83平方公里。
五峰山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
山中,峰、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
南北朝时,佛教在此发展,莲花洞内数百尊佛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金元时期道教在此兴盛。
历史上五峰山道观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
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景景生辉,处处生情。
去普陀山一定要去珞珈山吗?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
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
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
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
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
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 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乐山大佛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观赏这尊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大佛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
【发鬈用石块嵌就】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
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
【第31句】:5×
【第31句】:5厘米,根部24×24厘米。
【两耳以木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
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排水系统布全身】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
【第1句】:26米、高
【第3句】: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
【第16句】:5米、宽0.95米、高
【第1句】:35米,左洞深
【第8句】:1米、宽0.95米、高
【第1句】: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
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
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毁掉了。
乐山大佛是是一尊弥勒佛。
唐代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
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
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