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作文编审感言

09-20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竞选社长的演讲稿

竞选社长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xx,今天能站在这个台上竞选,我感到十分光荣。

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集体的学生。

我竞选的是社长,虽然我没有什么经验,但相信通过努力,我一定能够胜任的。

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刻苦学习,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立志为祖国建设服务。

我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经得起老师和广大同学的监督、考验。

在校外,我参加过xxx比赛,获得xxx奖。

在校内,我参加过xxx比赛,获xxx奖。

我的特长是xxx,参加过xxx比赛,获得xxx奖。

社长这个职位,需要的是性格稳定,拥有强大的领导能力的人。

而我的性格恰好是从容淡定,面对困难镇定,从不在它面前屈服。

在班里,我拥有足够的领导能力,是老师的小助手,是同学们的好榜样;在家里,我尊老爱幼,是妈妈的家务能手,是好客的主人。

我总爱读书,每到周末我就会到书店里看书,细细地品味每一本书带给我的幸福与知识的满足感。

如果我当上了社长,我会继续发挥所长,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为学校贡献力量

希望大家能够信任我,我会用我自己真真正正的势力和实实在在的业绩,来回报你们

谢谢

请投我神圣的一票吧

你们给我一个惊喜,我将还你们一个惊喜

抗日战争故事感想(400字左右)

一块狗肉的故事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

当时我们部队所在太岳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收成只有30%,有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

有一段时间部队几乎是以野菜充饥。

战士们风趣地说:“捡野菜是我们的军事课,缝袜子是我们的政治课。

” 这年秋季的一天,我们2连的一个排受命去转移伤病员。

我当时是2连的指导员。

连吕司务长考虑到连队即将进入反“扫荡”斗争,就想办法从老乡家买回一条狗,给大家改善伙食。

炊事班王喜则老班长一夜没合眼,一直坐在炉灶旁炖狗肉。

天快亮时,轮到我查哨,路过伙房门口,我拿起筷子夹了红枣大的一块肉吃了,并说真好吃。

老班长没吭声,但狠狠瞪了我两眼。

部队起床后,老班长把4班长张青春同志叫去说:“指导员查哨时进炊事班吃了一块肉,你是他的小组长(我在2排过党组织生活),你去问他,一晚上有七八个人查哨,大家都像他一样,每人吃一块肉能行吗

”出操后张青春同志叫住我,我就主动说:“我犯了个错误,请你批评吧。

”他说:“你知道错了就好,不能认为吃一块肉是小事,就马马虎虎。

”我说:“好吧,我向大家作检讨。

” 开饭时,连队集合起来后,我主动在全连同志面前做了自我批评。

开饭了,4班长张青春给连部送来两块肉,并说“这不是统一分的,是我们班送给指导员的。

”接着机枪班、5班、6班等也都送来了。

不大一会儿,足足凑了小半盆狗肉。

我没有吃,连部的其他同志也不好意思吃。

当天下午4点钟,我带2排的同志赶到伤员驻地,把狗肉给3个重伤员和两个女同志吃,他们还相互推让着。

吃完饭后,我们连夜出发,把伤病员安全送到了目的地。

读一篇英雄的故事,写一写你的感想,急,300字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纪念碑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

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

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

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消息”树上的小哨兵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

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

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

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

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

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

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

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

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

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

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

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抗战期间,学生在制作木刻书籍宣传抗日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

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

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当年的抗战少年儿童追忆抗日救亡

播音感言怎么写

我是2008级播音与主持 专业的 ,很荣幸可以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回味刚刚过去的那充实而又难忘的实习生活。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是< >。

在 的 时间,可以说是每天都有成长、每天都有收获。

月,我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在国家电台采访、写作、口播和制作传输的“准记者”、“准主持人”; 月,我从一个毫无经验的0起点学徒成为一个实习单位鉴定中认可和称赞的“中央台上手最快的实习生和最多产的实习生。

” 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使我对未来的新闻生涯充满豪情与信心,让我的理想更加坚定。

我是今年 月来到 台记者中心北京站的。

我很庆幸可以分配到这样一个部门开展工作,因为在这里,可以让播音主持的学生实现采编播合一的夙愿。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针对北京市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进行采访、录音、写稿、口播、合成和终期传输。

在这样一个岗位上,我可以实际操作广播节目运作中除编审环节外的每一个流程。

同时,很多重大时政新闻外的其他消息还要加工成网络新闻稿向 广播网和国际在线两大网站供稿。

所以我说,在这个部门自己的身份有4重:广播记者、广播播音员、广播制作和网络编辑。

每天近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我体会着新闻传播工作的艰辛,但每天的艰辛换来的却是第二天清晨,亿万听众收音机里《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传出的自己的声音和文字以及各大著名网站相继转载自己的报道,这种职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早已超出了艰辛的价值本身。

媒体的两大重要职责,其一是传递主流声音、唱响主旋律,第二是开展舆论监督、倾诉百姓疾苦。

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来讲述我的故事。

中间填写什么内容就是经历的事情一路走来,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仿佛都近在眼前,是他们教会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他们让我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更让我由衷地热爱自己的专业,坚定了自己不惜一切投身这个炽热事业的信念。

从这件事我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所要肩负的责任。

那是多少双眼睛的守望,是多少双无助的手对你的期盼。

这件事也增强了我的职业自豪感,新闻人的声音与文字,可以改变和影响社会的进程。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 学院领导和各位老师三年来对我们的教诲,循循善诱的专业老师们让我们将新闻理想薪火相承、可亲可近的学工组老师们给我们后方最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我还要特别感谢 级播音主持班的导师兼播音专业课老师 老师,我们是你第 届的学生,你把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都献给了 播音这三年的成长,清晨你带着学生练声,傍晚你带着学生试镜,如今我们这个集体已经从进校时的稚嫩成长为今天的省级先进班集体。

学生有今天的丰硕成果, 老师功不可没

太多的感谢汇成一句誓言,今日 播音,明日传递中国声音

谢谢大家

刚到一个新单位第一天入职讲话说什么?

《美丽的约定》  《美丽的约定》是一本比较感人的书,作者张洁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副编审。

张洁创作有小说、散文、评论、通话等,出版了长篇小说《麻瓜赫敏》、《幽密花期》、《敲门的女孩子》、《秘密领地》,散文集《让广撒下来》、《飞鸟的天空》、《红舞鞋》、《永远的白鸽》等。

  张洁曾获宋庆龄儿童文学获新人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冰心儿童文学创作奖大奖、新世纪儿童文学中短篇小说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获得上海文化新人称号等。

  张洁的作品多次入选年度中国最佳儿童文学以及被报刊、精选本选载。

《敲门的女孩子》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当我读了《美丽的约定》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 有两个身患绝症的孩子,渴望自由和快乐,他们都彼此照顾对方、关心对方,而最后他们却离开了人世。

命运是  十分残酷的,人们无法改变命运的残酷,就好像一朵花儿,迟早会有它凋谢的一天,但尽管是这样,也应该快乐的生活着,要怀着一种乐观的精神生活

因为这个美丽的约定就是:给生活增添快乐

  这十六只气球,渴望自由和快乐,它们和“绳子”一起飞,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的飞,它们经过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尽管都被一根绳子绑在一起,尽管有些“拥挤”,但这十六只气球和这根绳子好像一家人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最后它们在空中跳起了美丽的“芭蕾”

阳关透过云层,尽情的倾洒明亮和温暖。

红、黄、蓝、绿色个颜色的气球们与绳子向空中飞去,它们把自己当做了一只只小鸟,它们沉浸在快乐里,好像喝醉了一样。

而最后,它们又飞到一屋顶上,它们要到屋顶上去,它们看到了一个水管,绳子不要弄湿,而那十六只气球就帮助了绳子,最终没有弄湿。

  这十六只气球和绳子的举一动的确令我们感动,最后它们飞到了一个12楼的窗户前,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生病了,她很想得到那串气球,但是这串气球永远飘在空中了,永远飘在了女孩的“心”空中。

这串气球自由的飞着,小鸡、小草、皮球……大自然里的一切,都与你相互热爱。

  最后是一只碗,他静静的看着一切。

这只碗认识了一个女孩:波波。

这只碗一直跟随着波波,直到波波很老很老。

这只碗和波波一起旅行,再旅途中,碗不断的帮助波波。

而波波却不小心把碗弄碎了,但是波波没有放弃,找到了一位补碗的老人,把碗补好了。

最后,波波结婚了,波波想:为什么碗只能做餐具呢

为什么碗只有一个用途呢

碗很可爱,给我带来快乐,碗很了不起

波波为他的碗感到骄傲。

“谁说玩只有做餐具一个用途呢

碗会让人高兴呢

”波波说。

然后碗依然跟随着波波,去她到达的所有地方。

  最后,波波听见一个声音:“谁说盘子只有做餐具一个用途呢

这只盘子会让人高兴呢

”那人手里捧着盘子,最后直到他们相爱。

  波波十分爱帮助人,她当了一名老师,帮助了很多同学和老人,还帮助了“小月亮”。

波波最后渐渐老下去,她躺在床上,闭上了眼睛,猛然才知道自己已苍老了,从前的力气已经不知不觉得从她身上离去,小月亮看到了,一下子扑到她身上,哭着不让波波躺下。

尽管波波已经很老了,但是那只碗还是跟随着波波,然后继承给“小月亮”。

  读到这的时候,我的眼泪也不知不觉从眼角边流下了。

  不论是欢笑,还是哭泣,都要遵守我们美丽的约定:给生活增添快乐

  我知道,无论对谁,做出了什么样的事,只要是帮助了他,对方会感到快乐,当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

让生活充满快乐的气息,给生活增添一点色彩,这就是“我们”的约定……

《步步惊心2》年后真的开拍

有滴,大概今年会播。

亲坐等消息吧,别急,有的总会有的。

没有的也强求不来。

求王志东和新浪故事

王志东离开新浪1周年感言 王志东在我们的视野里一直非常特殊。

就像对一个身边人的持续关注一样,王志东注定无法成为转瞬即逝的人物。

王志东似乎改变了,又似乎没有变。

他骨子里的清高和温情没有变,他仍在追求激情与个性。

他也仍然相信,作为一个CEO,对品质有很高的要求。

“在中国,CEO的风格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文化,他会将自己的很多东西带到公司中,对公司的品牌能力有直接影响。

因此,诚信、规范是必须的。

” 经历过一般人难有过的磨砺之后,我们总认为他会变得圆熟与世故。

而他朋友有什幺难事,他还是可以临时相托和救驾的人。

“这个人仗义,”刚刚结束的科博会一次高层论坛,因为演讲嘉宾临时改变,组织者半夜两点找王志东说,帮帮我吧。

王志东第二天推掉别的事去了。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他的手机被一个人打错了三次。

但他每次都笑呵呵地告诉人家,“你打错了,”一副商量的口气。

对于一个执着前行的人来说,想着旅程中的某个终点是无法忍受的。

因此几乎离开新浪同时,王志东就开创了自己新的事业——点击科技公司。

有过后悔吗

有过寂寞吗

有过失意吗

没有人知道。

但我们面前的王志东眼睛里又闪动着兴奋,他关于第三代互联网的想法清晰无比,他的新产品让他看到了“改变普通人生活”的前景。

“误差不是从来没有”,但王志东相信自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王志东说话的声音与看人的目光,让人无法用激烈的字眼与之交锋。

而关于新浪的话题,尽管记者小心回避,但仍然无法绕将过去。

很多事情在超越出来与沦陷进去之间,本没有界线。

于是,尽管我们从漫无边际的话题开始,最后仍然走到了从前的一年。

关于新浪——为什么有些事情不能坚持 《新经济周刊》:有人说,董事会看一个总裁,至少要看三年才能判断他的真正能力。

只凭一两个季度的财报就换人是不对的,这话现在你同意不同意

王志东:我同意也不同意。

一个公司如果拥有中长期的方向和方针,是不能用一两个季度的财报来衡量一个人的,这是短线的做法。

但我也不同意等三年才能看清一个人的能力。

我觉得在IT行业,董事会与总裁之间至少要一个季度交流一次,才能相互看得清楚。

《新经济周刊》:一年时间就这幺流逝,你觉得自己变了吗

王志东:我觉得我能静下心来,对全行业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特别是以前含糊的想法变得清楚了。

在新浪的时候,他们说我保守,说得好听点是稳重。

其实呢,和当时对有些事情看不准有关。

我以前没有经营过新浪这幺大的一个企业。

而当外界(分析师、媒体、企业)都发出同一种声音的时候,我心里有着巨大的压力,就不能凭自己的判断做事。

这种时候我就必须做出某种妥协。

而为这种妥协付出代价的,是企业本身。

《新经济周刊》:我不明白,你能举出具体的例子吗

王志东:当时的很多直觉现在看来还是对的。

比如企业是并购还是拆分的问题。

我在一年前在新浪时就提出应该拆,而不应该寻求合并。

因为当时门户的思想是混乱的,主业太多太庞杂,会影响到很多具体的业务的发展。

就跟当初我在方正时经历的一样,照版业务作为主业的情况下,中文之星等软件业务没有办法做大。

《新经济周刊》:那时候你想拆,完全是出于自身的判断吗

王志东:也有外界的原因。

当时很多的策略投资过来,看中的都是新浪其中的一部分业务。

因为整个摊子太大,业务太杂没有办法投。

他们也提过如果投某些业务可以单独上市的想法。

《新经济周刊》:那为什幺当时你没有坚持呢

王志东:大家都说要“合并”,声音特别一致。

我左右不了。

《新经济周刊》:那现在新浪拆了,是按照你一年前的想法拆的吗

王志东:不是。

但我不评价现在的新浪。

关于点击——我们的产品是高手级别 《新经济周刊》:在这个新公司里,你仍然做研发吗

王志东:我不再具体做一线研发。

精力主要在产品方向、进度及核心方案的把握上。

我还一直在探索公司的管理方法。

《新经济周刊》:不做研发了,怎幺能证明你们的产品一定是高手级别

王志东:因为我们现在的20多个工程师都是绝对的行内高手。

我有感觉。

《新经济周刊》:关于你的直觉,业界有不少传闻,有人说点子不能在你面前说,因为你会旋即发现它的商业价值。

王志东:这个我说不清楚,但我对自己的商业判断是比较自信。

这如果算是一种直觉的话,应该是一种基于理智分析提炼的感觉。

《新经济周刊》:听说新浪现在走的拆分之路,你也曾凭直觉提出过。

王志东:是一年前就提过。

但这不是直觉,是一种理性判断。

《新经济周刊》:你分析过为什幺自己的直觉一直都比较准吗

王志东:一是我爱充电吧,一直以来我的接触面都比较广,产业界、投资界各行各业的人接触得都很多,他们让我用多重视野看问题。

二是我的个人经历让我拥有了跨行业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原来学电路的,后来又开发软件,又做网络,还研究过媒体。

我思考问题的方法永远都是延展的,没有边界的,更没有条条框框。

《新经济周刊》:什幺时候靠理性,什幺时候凭直觉

王志东:能靠理性分析的时候当然是靠理性。

当周围的信息不够完整,或不够清晰时,就靠直觉。

关于未来——站在第三代互联网潮头 《新经济周刊》:看似轻松,你还是有挺大的压力吧

王志东:压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完全没有。

为什幺说有呢

因为周围支持我的人很多,对我赋予了很大的期望,而且有很多人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就觉得,现在这种情况,有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

但换一个角度讲,一个人一辈子干成一件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

我应该很满足。

《新经济周刊》:听说在“点击科技”这个新公司里,你还是一种温情的管理方式

王志东:这是我追求的,我不希望走极端,也不希望做妥协,除非万不得已,我希望两全其美。

但真的很不容易。

就像现在很多人都要在家庭和事业间做选择,但最完美的是两者结合一样。

我做公司是一样,总是希望我身边的所有人都受益,股东、员工、客户、用户、伙伴都受益了,股东的长远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我希望公司是个大家庭。

我也愿意为她投入感情。

《新经济周刊》:你以前总能把企业放在技术潮头,现在点击公司立足于什么

王志东:立足于第三代互联网。

我最近花了很多时间,找分析师的报告,也从风险投资的角度分析,我觉得互联网行业出现了很重要的转折点。

正在酝酿新一代的互联网概念,就是第三代互联网。

这个概念是突破集中计算,内容为王,将各种服务打包和标准化,打破数据孤岛的概念。

《新经济周刊》:这股潮流什幺样的公司容易把握

王志东:新的游戏规则面前,看的是谁有思想,谁的包袱最少,谁行动得最早。

这个时代最讲究的是技术实力,尤其是软件实力。

这也是为什幺微软在这场革命面前那幺积极的原因。

《新经济周刊》:传统的网络公司会充当什幺角色

王志东:他们可能变成相对的传统产业。

最重要的是给软件公司以机会。

《新经济周刊》:点击公司的新产品基于第三代互联网

王志东:是围绕软件和互联网结合的,是基于第三代的产品。

从商业应用和技术角度看,都是不错的产品。

今年7月底应该出来。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