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出科感言

07-27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求一篇2000字的医院实习的心得体会

一个月的儿科实习阶段转眼即逝,时间从指缝中悄然溜走,抓不住的光阴,犹如白驹过隙。

一个实习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个实习阶段的开始,准备着实习阶段又一个接力.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

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实习是我踏出临床工作的第一步,等待着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艰辛,我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

“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将前进

我在前进

手术室出科总结1000字

我在妇科门诊实习期间,认真遵守科室的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主动,在带教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学会了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基本的诊断和治疗,像妇科肿瘤(这里写一下你在科室见到的疾病,你学会的诊断方法等,要详细的多写一些),也学会了人工流产的操作方法等。

在这里实习期间,我也学会了老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及对病人隐私权的保护,使我受益匪浅。

2000字左右中医跟师心得

跟师(一) 中医的理论体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

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

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

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

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跟师心得(二)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

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

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

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

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

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

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

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

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

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

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

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

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

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

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

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

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跟师心得(三)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

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

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

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

配伍特点是什么

用量变化如何

煎服法有什么要求

如何加减化裁

对什么情况适用

什么情况不适用

有何禁忌

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

切忌想当然。

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

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

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

临床上是否会用

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

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

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

《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

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

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护士实习心得

别把自己当回事,别和学校的生活比,别想着会有几个老师对你好,和自己老师打好关系让他喜欢你就好…没事的时候宁愿去病房瞎逛也别让老师看到你坐在那里。

尽量低调,你要知道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何况是一起妇女在一起的地方。

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和心理医师的心理治疗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没啥区别。

区别也就是心理医生通常会用语言行动或感言等指引你。

平定你的情绪。

精神科门诊就是诊断你是否患有精神病。

以及提供康复治疗。

精神科通常有心理医师。

说白了。

精神科就是一大科,心理医师就是里面治疗的一部分。

人民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自查

XX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腹泻病门诊专项整治工作自查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发热门(急)诊设置指导原则(试行)》等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按照市卫计委下发的《永州市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腹泻病门诊设置与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对我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腹泻病门诊的设置和管理进行自查,针对自身的不足,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改,整改措施如下:一、组织领导成立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院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同时召集内一科、内二科、门诊(内三科)、后勤股相关工作人员就我院预检分诊、发热、腹泻病门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讨论,根据我院现状制定一系列整改方案。

二、宣传教育开展以健康处方发放、传染病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的发热、腹泻病防治知识宣传及卫生健康教育。

三、业务培训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预检分诊工作、发热、腹泻病、霍乱和消毒隔离等知识的培训,培训有签名和图像资料可查。

四、完善相关场地的设置和管理我院处于整体搬迁实施期间,新院暂未建成启用,老院基础设施陈旧、简陋,没有多余的房屋设置单独的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合并在一起使用,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将车库进行施工改造,增设电脑内网系统、非接触式洗手设施、

我来体验当病人的心得体会

:就医体会多些换位思考多些理解今天为了切受患者在就医过程辛苦,学会在工作中“换位思考”,医院组织开展了“换位就医体验”活动。

我于3月1日下午到四院就诊,着实体验了一回做病人的感受。

挂号很顺利,工作人员态度还好,虽然人很多,但是挂号窗口也多,没等多少时间便挂上号。

因为此次就诊的科室位置很隐蔽,所以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期间因为找不到导医问路,也耽误了会儿时间。

好不容易到了诊室,我长长的舒了口气,但是又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就两个医生看病,而且被病人围了好几圈,我的心顿时凉了一大截,心想今天不知道能不能看成了,因为我去的时候已经是下午15点了。

这时一位导医过来了,问我是不是第一次就诊,于是便把我带到一个没人的桌子旁,告知我等会儿会有医生过来填病例本,大概等了15分钟,我还以为没人管了,刚要去问,这时有个实习生也许是进修生过来,问了问我基本情况,帮我填了病例本,然后请示了下别的医生,就给我开了单子让我去交费检查,检查的人到是不多。

拿完结果回来,又是漫长的等待,也不知道找哪个医生,导医也不见了,也不知道问谁,索性站在一个病人稍微少一点的医生旁,大家都很着急,都抢着要医生看。

我又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