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优秀团队获奖感言
三国演义的好词好句及感想
好词:
【第1句】:三顾茅庐
【第2句】:草船借箭
【第3句】:望梅止渴(曹操用的计策)
【第4句】:
【第5句】:三分归一
【第6句】:乐不思蜀
【第7句】:三足鼎立
【第8句】:妄自菲薄(见的出师表,演义中有引用)
【第9句】:过五关,斩六将
【第10句】:
【第11句】:白衣渡江
【第12句】:
【第13句】:只欠东风
【第14句】:身在曹营心在汉
【第15句】:
【第16句】:温酒战华雄
【第17句】:割发代首(曹操干的)
【第18句】:单刀赴会
【第19句】:水淹七军
【第20句】:桃园结义 好句:
【第1句】:
【第2句】:,浪花淘尽英雄(演义的开场白)
【第3句】:,(刘备告诫阿斗的话)
【第4句】: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
(演义中赞赵云的诗句)
【第5句】: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 如果好句诗句不行的话,不知道下面的啊行
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 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
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
”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
忽哨马报说:“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
”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
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
倘曹兵到,如何迎敌
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 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
”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
”说罢,泪如雨下。
庶亦涕泣而别。
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
玄德哭曰:“元直去矣
吾将奈何
”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
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
”众问何故。
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上面是刘备哭时的一个情景描写 望梅止渴: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 <<赤壁之战>>但见:黄盖用力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皆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赤壁大战集天下雄豪,魏蜀吴三方较计,水陆空纵横交错.场面情景浩瀚壮阔,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其情其景至今犹历历在耳.其绝妙的时间人物地点的描绘安排足以冠绝古今. 这时,东吴也密切注视曹军动向,孙权亲率人马驻守柴桑。
为联吴抗曹,诸葛亮前往柴桑游说孙权,舌战群儒,晓以利害,终于促成了孙刘联盟。
孙权令周瑜领兵抗曹。
周瑜率兵往夏口,刘备移兵樊口,共拒曹操。
周瑜嫉恨诸葛亮才华不能为吴所用,先派诸葛瑾劝说诸葛亮事吴,不成,即起心暗害。
诸葛亮以大局为重请鲁肃劝告周瑜共同对付曹操,不要相互谋害。
周瑜在三江口初败曹军,曹操派蒋干劝周瑜投降。
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待这位旧友,大谈东吴兵强粮足的情况,让蒋干无法陈述劝降之意。
晚上,周瑜又邀蒋干入帐共寝,故意将假造的曹操水军都督私通东吴的信件让蒋干得知。
蒋干中计,回去报告曹操,杀了深得水军之妙的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除去了水路进攻的一大障碍。
随即,周瑜又派庞统去曹营献计,曹操误纳了庞统的连环计,将战船以铁链相连。
这年冬天,吴蜀联军准备就绪,决定采用火攻之策。
而曹操则在战船上置酒设乐,大会诸将,持朔赋诗。
谋士们一再提醒防范吴军火攻,曹操皆不以为意,以为东吴缺少火攻所必须的东南风。
然而,诸葛亮算准天时,准确预见了东南风的出现。
伴随大风刮起,诈降的黄盖冲来火船,曹操被张辽救上小船,得以逃脱,此时军营、战船火焰腾空,曹军大势已去。
曹操急率人马撤退,在奔往乌林的路上,被吕蒙追杀;在去合肥的路上又被太史慈、陆逊伏击;在往彞陵逃命时,又先后被赵云、张飞冲杀,曹操被杀得胆战心惊。
待惊魂稍定之后,曹操望华容道逃奔,见此处并无伏兵,不禁大笑道:“人人都说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依我看来,到底是无能之辈。
如在此处埋伏军队我等就只好束手被擒了
”话未说完,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关羽跨赤兔马,提青龙刀,拦住去路。
曹操见是关羽,拱手告道:“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关羽听了曹操哀告,又见曹军将士惊惊惶惶,哭拜于地,越发心中不忍,于是勒马回头,令众军四面散开,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曹操败归许都,令曹仁驻守荆州。
周瑜攻曹仁,被伏兵射中左肋。
刘备众将则先后攻下南郡、襄阳、荆州,并招降了黄忠、魏延诸将。
至此,刘备占据荆州。
150字个人实习总结
时光荏苒,三的试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首过三个月,内心不禁感慨万千……如梭,转眼间将跨过三个月实习期之坎,回首望,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
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及集团行政部的要求,现将三个月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作为XX公司的***公司的物流人员,物流部应算是关键部门之一,不仅要求迅速熟悉集团的制度,而且还应适应不断变换的市场的要求,在这三个月里在领导的支持,在同仁的配合下我终于将各项工作都扛下来了。
本人感觉自身综合工作能力相比以前又迈进了一步。
回顾即将过去的三个月,在部门经理的正确领导下,本人的工作着重于公司的经营方针、宗旨和效益目标上,紧紧围绕重点展开工作,紧跟公司各项工作部署,做了应尽的责任。
理疗仪上的低频和高频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中频治疗仪是模拟传统的中医针灸,用CPU控制的脉冲电流针对穴道起到疏导血管,神经,达到顺畅传达的功效
主要效果在于错金部分血液轮回,并有止痛功效
中频治疗仪是现代电子学,磁疗学和传统的中医脏象学,经络学相结合的新型理疗仪器,它通过热电磁性触头传导特殊频率的电流来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产生了针灸,热疗,电疗,磁疗的治疗效果。
它具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祛淤止痛的功效。
可以用于医治诸如颈椎、胸椎、腰椎、膝肘关节等各类骨质增生疾病,软组织伤害、炎症、肩周炎、关节扭伤、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根水肿等症状。
关于低频治疗仪的,凡是具有生命的物质体内,都产生一种独特的电流。
心脏、脑、肌肉、神经等到处都发出自身感觉不到的非常微弱的低频电流。
这被称为“生物电流”。
低频治疗仪就是在伤痛部位贴上电极片,输入低频电流来影响痛感神经,以此来影响身体对传递痛感的机能,这样大脑就很难接收到神经传递的痛感信息
中频治疗仪与低频治疗仪,它们的治疗效果各不相同,中频治疗仪为深度治疗,低频治疗仪只是在表面阻止信息传递,治标不治本
不同的人群应合理选用。
比如低频治疗仪更适合教师,学生,司机等。
而中频治疗仪则适用于偏头疼肌紧张性头疼、三叉神经痛、臂丛和肋间神经疼、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周围神经损伤。
对于所有感染和慢性疾病都可以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最后是腹泻、胃灼痛、胃十二指肠溃疡。
军训感言200字
军训心得体会200字军训心得体会200字一:军训心得4天来军训的内容并不多,只是常规的军姿、转法、齐步走,但是从这不多的内容中,我们还是能看到并体会到军人的作风。
严肃认真,雷厉风行,有板有眼,不放过任何小细节。
一个简单的军姿,从头到脚都有要求:头要正,肩微向后张,挺胸、收腹、提臀、夹腿、两脚要呈60度夹角。
从中我们能看到军人的细致认真,并且也体会到了细节的重要,队列中严肃认真,中规中矩,集体注意力,军令如山,雷厉风行。
军训是苦的,火辣的太阳,严格的军律,高强度的训练,一直在考验着我们。
但军训又是很有收获的。
正是这种苦,这种累磨练了我们的毅志,告诉我们要坚强。
在军训中,不仅让我交到了不少的新朋友,还让我更加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不管是齐步走、正步走还是跑步走,没有团队精神都是走不好的。
军训已经结束了,真是期待下一次的军训的到来。
>军训心得体会200字二:军训心得>>(370字)烈日当空,饥渴难耐。
过路的风寥寥无几,我的汗也湿透了整件衣裳。
同学们像尊雕塑般站立在我身边,一个个都汗如雨下。
吉教官片刻不停地指导着我们,劭老师不停地来回巡视着我们。
本已难受得不得了的我,还是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坚持下午……军训是一项考验毅力的课程,它能提高我们的勇气,能教我们如何学会去团结、去合作,也能让我们领略一些本领。
而这次学校组织的军训活动,让身在其中的我体验到了苦,也品尝到了甜。
苦,是顶着
锦旗赞美皮肤科医生
常规治疗痘痘有以下3种方法:一、西药治疗:服用一些抗生素或者如性激素、黄体酮等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这类方法短期内可见成效,但服用这些药物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二、中药治疗:根据痘痘发病原因可分为湿热症,内毒血热症、血虚风燥症。
通过服用中药进行调理治疗,缺点是见效慢。
三、激光治疗:这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疗法。
使用特定波长的激光,对抑制痤疮赖以产生的皮脂过多,杀死导致痤疮的多种细菌,具有很强的功效,从而使新生的小痘痘及时隐退。
激光祛痘过程中比较舒适、无痛苦,并且对皮肤没有不良刺激作用,无光敏现象,治疗过程轻松无负担。
康复后感谢医生的锦旗用语,
1,以为中心,以树信誉2,医风,手到病除,妙少,使人民健康幸福3,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树信誉4,妙手回春,医者父母心..
【第5句】:秒手回春救死扶伤
【第6句】:医德高尚 仁心仁术
【第7句】:医者父母 视病例人如亲人----弘扬医德医风
【第8句】:妙手仁心 悬壶济世这些都可以的
感谢医生的锦旗怎么写
赠():医德高尚,妙手回春,医术高明,华佗再世(之类的)
(你的地址与名字)
2000字左右中医跟师心得
跟师(一) 中医的理论体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
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
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
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
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跟师心得(二)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
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
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
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
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
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
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
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
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
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
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
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
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
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
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
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
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跟师心得(三)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
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
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
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
配伍特点是什么
用量变化如何
煎服法有什么要求
如何加减化裁
对什么情况适用
什么情况不适用
有何禁忌
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
切忌想当然。
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
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
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
临床上是否会用
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
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
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
《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
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
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期末了老师的心情感悟
今天,与往常一般,我上着课,不同的是上着上着,直到下课铃声响了,我还意犹未尽。
品读文本、师生对话是每堂课的必须,而教学一课却令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对比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我觉得中的老教授反过来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文中的老教授假装,用心倾听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还以自由,施以鼓励,真诚的无声的帮助令一个琴技不足、毫无自信的孩子重拾信心,走向成功,也不难理解这“唯一”二字的分量了。
当我们深深折服于老教授美好的心灵和对孩子的巧妙教育和帮助时,不应该从中学到更多关于为人师的机智育人方式吗
很多时候,我们围绕着优生打转,呵护着他们的学习,赞叹于优生的机智聪敏,也在无意之中营造了许多的“优生一言堂”现象;更多时候,我们也在无奈之中被后进生“牵着鼻子走”,三不五时状况频出,思想教育,跟着屁股后面要作业,帮忙补缺补漏,没少费尽心思……这里,遗漏了哪个角色
就是默默无闻的中等生。
所以,一些老师在写期末评语中有这样的感叹:我对优生有话说,表扬鼓励不成问题;我对后进生指正问题、给予希望也是侃侃而谈,唯有中等生,不上不下,不好不坏,有点伤脑筋。
默默无闻、看似平庸的孩子们,往往“优秀”谈不上,“及格”不成问题,一如既往的学习生活中,就因为沉默而被遗忘在角落里。
当我们忽视了那些看似平庸的沉默者,遗忘了那些看似“无才”的孩子,也许也错失了一次挖掘真金的机会,失去一次次欣赏鲜花怒放的美丽心情。
就像安东尼﹒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座潜藏的金矿。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无权断言谁的未来一定辉煌或失败,我们能做的,就是用一双慧眼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创设机会使学生大胆表现,合理运用每一个鼓励性评价,也许,像一课中的孩子会再次出现,为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多的感动和芬芳。
正是: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用我们的慧眼,识得更多的真金,是教育的无愧。
心中牢记,,花中自有魅力,唯有懂得赏识者能发现更多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