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前感言
去完孔子庙有哪些感悟
人们皆知孔子,皆知孔子的文化,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人们皆知的圣人。
为了感受儒家文化,暑假期末,爸爸妈妈、我和姨姥爷,小叔叔到山东曲阜参观了著名的孔庙。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首先我们来到了孔庙的第一道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仞宫墙”这四个醒目大字,这四个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
是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赞颂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那么高。
来到了第二道门,上悬“金声玉振”四大字。
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
此碑是孔庙的起点,踏过了这一道门才真正的进了孔庙。
接着往前走,就到了壁水桥。
壁水桥是模仿北京的金水桥构造而成。
在这里导游叔叔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壁水桥的典故。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游孔庙,由坤和纪晓岚两大臣陪同,在当时,纪晓岚为讨好乾隆皇帝,在乾隆上桥时,要高呼一声:步步高升。
下桥时,也要高呼一声:代代相传。
乾隆龙心大悦,直赞纪晓岚机智过人。
从此,壁水桥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寓意,从中间的那个玉道向上走表示步步升高,站在最顶端左右望望表示人财两旺,向下走表示代代相传。
听到了导游叔叔详细的讲解,我不由地走上了壁水桥中间的玉道上,到了中间顶端左右望望,然后一步步的地走下桥,就这样我反反复复走了好几趟。
在此,我真心的祝愿我的亲人、老师还有朋友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工作顺利。
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步步升高。
壁水桥向北走,就到了 “弘道门”,这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当时的孔庙大门。
清雍正七年根据《论语》“人能弘道”而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再往前走,就到了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
这座大殿是我国现存的巨大古建筑之一。
这个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面的那十根石柱,那十根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气势磅礴,每根柱上都雕刻有两条巨龙,飞腾于云彩之中,两龙间有一个宝珠,故名称为“二龙戏珠”。
正前方立着孔子像,那是个身穿皇袍的孔子像。
之所以立一个身穿皇袍的孔子是因为人们很尊敬孔子,把他当成皇帝一般的尊敬,所以才立一个这样的孔子像。
” 沿途返回,路旁的柏树有的青翠,有的已苍老,前方的一棵柏树立在那里,青翠欲滴。
“它是孔子亲手植的一棵柏树,另一棵柏树已枯老,只留下了这一棵完好的树。
”导游叔叔说道。
看着路旁的柏树,我流连其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想着想着,出了门口,我的遐思也停止了,回到现实。
我恋恋不舍的再次瞻望孔庙,心中澎湃起来,我感叹孔子的伟大,也感叹曲阜孔庙这座祖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通过游览曲阜孔庙,让我了解到了古代圣人很多的知识,学到了怎样孝敬长辈,尊敬父母,让我开拓了视野,感受到了儒家文化。
这些丰富的知识比金钱更为宝贵。
它将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假如你到山东曲阜的大成殿参观,拟为孔子写一句感言
拜孔子感言: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论语名句解释及感悟
要勤奋好学,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以别人身上的缺点为戒,以此改掉自己的缺点.不要把自己不会做的,交给别人做,要为他人着想.
说说你对生命的感悟?
对生命的感悟对于生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说:“君不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说生命只是瞬间绽放的烟火,时而璀璨时而荒凉。
生命非常短暂,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那么在短暂的生命中我们应如何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碌碌无为而失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此亦足矣。
生命力是顽强的,不可摧毁的。
即使是对于自然界也是一样的: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阳光;雄鹰穿过白云的阻遏飞翔云霄。
生命是美丽的,生活是美好的。
因此,我们关爱生命,热爱生活,诚然,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生存过程的必然结果。
死亡留给人们的总是恐惧,神秘,黑色,对死亡的抵触更使人们对生存的渴望,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的存在。
正是如此,人们对生存的强烈愿望昭示着人们必须热爱生命。
但是非自然死亡的发生,常常是无规律可循,他给生命本身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远非自然规律所能比拟的。
它是对生命个体生存过程的强行终止,是一种对生命个体生存权利的非法侵犯。
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能够活到明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学会充分利用生命的价值。
如果有一天,清晨起来,你突然想到泰山顶上看日出,沿着石阶走了很多层,清脆的鸟鸣和清新的空气已足以让你惬意万分,那么,你尽可以将你的脚步打住。
站在山腰看日出一点也不逊色,展现
对“孝”的感悟
孝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让每个炎黄子孙自豪。
孝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文明古国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不但的延续。
传统的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熟到完美,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如此的昌盛,自强不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孝,孝乃文明之始,自善孝为先,孝乃百行之源,故而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弘扬中华孝文化,争做时代新孝子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众爱,而亲仁。
”这是《弟子规》中的总叙。
从这也可以看出孝的重要地位,孝是不可忽视的一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之归”,这是可歌可泣的母亲的心声,兹母孝子应该是对等的,都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火子为下一代呕心历血,只为其将来能顶天立地,出人头地。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谁不会说啊
那不妨随我一起来看一下古人是怎为孝敬孝的吧
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汉帝为母亲尝汤药曾参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 且先看一看董永的孝吧
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盗贼四起。
董永看到山东不太平,就带着年迈的父亲,到湖北德安(现在改名孝感)。
没过多久,董永得了重病,请医吃药毫无效果,离开了人世,董永悲痛不已,因为自己为避难飘泊之身,那有钱买棺材埋藏父亲呢
无计可施,当地有位姓裴的富翁;闻而怜之,就借钱给他,让他买棺材安藏了父亲,而董永从此卖身为奴,进入裴家。
也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织女下凡在一百天内为裴家织了三百匹布替董永赎了身,使其获得了自由,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天仙配》,感人至极。
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是《二十四孝》这本古书中的一孝,中国的每一个炎黄子都知道这个故事。
代代以此激励为人要讲孝道,要尊老,敬老,孝老。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看过中国的《天仙配》,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曾参啮指痛心,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回家,跪问其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盼你早点回家”。
曾参于是按见客人,以礼相待。
试问曾参如何能感应到生母的呼唤
虽然没有科学依据更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说,但我们却不得不从中反思,曾参因为心中有孝并且用心在行孝才会有如此结果,我们能不为这感慨吗
仲由百里背米奉双亲,只为敬孝行孝报天恩。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四来侍奉双亲。
后来双亲过世,促由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棉褥上,吃着丰富的筵席慨叹:“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孝,死后思念哪
” 孝道能充实自己的生命的立足点,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
当今之世孝道看似过时,但却是最合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古人训:“夫孝者,天之经,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浃乎宇宙,顾复之德,等同昊天。
”实属真切呀
也许会有人指责我谈这么多遥远的古孝做什么
我应该告诉你,你应该自豪,我所谈的这些无不印证了中国的国粹,你若真不满且让我为你说说我们的开国元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孝道吧
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迁至延安,适逢徐特立60大寿。
在熬的两个通宵的情况下,毛主席顾不上休息就发起了为给徐特立祝寿的活动,他提笔写了封长信。
信中,他热情地颂扬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说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为罢,他顾不上吃饭,又亲自将活动准备检查了一遍,并叫人特地蒸了60个馒头以作寿桃之用。
在寿宴上毛主席亲自为徐特立系上了一条红领巾,毛泽东站起来,笑容可掬的说道:“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你长命百岁
”毛主席不忘自己老师的生日,实在可嘉,并亲自为老师安排寿宴,实属感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老师亦如父母,孝其当之无愧呀,我们的毛主席做出了榜样,那么我们后辈炎黄还有何言呢
看看我们的身边,试问有几人还记得初中老师的名字
那就更不用说老师的生日了,且先把这些小问题搁在一边,更有甚者言语顶撞老师,背底里骂老师,有厉害的还想与自己的过过招,这样的人也就称之为“学生”实在可恶至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需要我们去孝敬。
你在家如何对待你的生母生父,在校就应该怎样对待老师,请记住。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不要让古国的文明在你手中失落。
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
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
就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的大海潮中,孝的概念已开始淡化了。
像《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勿应该;父母命,行勿懒”,在现今有时会被视为笑柄,那就更谈不上敬孝了。
也许是现代社会发展得太快,人们都只重视工作上的竞争,而忽视了在家的守候孩子归来的沧桑的父母吧
当然这有些笑
为了提高公民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孝心,湖北孝感学院做东举办了一次“孝感天地,文化古今”论孝研讨会,会上各界有名望的人士发表自己多年来研究孝文化的硕果,其情之深,其意之切,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倍受鼓舞,场内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每个学生都受到了一次孝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弘扬和传承孝道,敬孝,尊老
也许,每位赤诚忠厚的孩子,心中都是有“孝愿”的,想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一天,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这些孝子忘了,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走了对我们的挂念和他们的呼唤,留给我们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
父母走了,孝子的“孝愿”成为泡影,消失无迹。
有些事情,当我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是永无弥补的,所剩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和内疚。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岁月间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就我个人认为,我没有夸大事实,现实本就是这样,人无再生之能,上天虽有好生之德,却只给人一生,而一生的时间长短难定,应做之事只可尽早,当到了追悔莫及之时再向苍天乞求来生岂不是笑话。
尽孝者,切记之。
千古恨,痛彻心扉
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由为突出。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但举目瞧现今社会,想想现在人们的一些作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抚养成人,可是当他成家立业之后,却将父母断然抛弃,让他们孤苦伶仃的艰苦度日,父母费尽心宜的将他们培养成人,可当这些才子功成名就之后,却认为父母地位卑微耻于其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认双亲,为了照顾自己的家室妻儿,对父母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相信你们肯定有所耳闻,或者有某些个人就是我所述的其中一位“佼佼者”,真实情形怎不叫人寒人,真可谓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一点也不夸张。
孝的概念是否真的已在现代人的心中淡化了,不瞻养父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发生,这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这些萌芽应尽早拔除。
我当然不能在提倡古人那种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了我们,没有这种抚养,我们不能生存下来,现在父母老了,子女来赡养,就说是报恩吧
也是合乎情理的。
孝是对等的,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传承孝,发扬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构建和谐新社会,创造锦绣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