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人才有何感言
对人才的观点,子贡和孔子有什么不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这是司马迁论用贤标准的原文,从这里看孔子是才德兼备的圣人,子贡才德兼备但才胜德所以有孔子感叹: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从这里可以看到子贡虽不如颜回有德行但却发财当官
甚至有誉其胜过其师者: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 从这里来看子贡虽说不安分守己(赐不受命)却是个成功者,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以仁义礼乐为行事标准,一直想寻找一个仁君效命所以有:我待贾者也
的感叹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但有进言而不为所用就清高的辞职不干。
因为孔子想的是世界大同的大志(见: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又有:吾与点也的感叹)而不甘屈居于一偶之地享受富贵,因为他认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却富贵,也是耻辱。
所以孔子说:富贵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因而孔子遍游列国却不得用,不是因为无才为用而是不屑为其用
子贡的观点就不同了,子贡曾做过商人想着符合世道的明智做法而不是孔子的明知不可而为之
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和子贡倒是有同见认为应当合乎时势,正如自荐的毛遂所说: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子贡正是这样一个顺时顺势的人所以最后发了财,正是:有智慧不如借时势,有锄头不如待农时啊!孔子之志高天下莫能用
所以最后把希望寄托后人(教徒弟--愚公移山代代相传),可惜他最出色的徒弟孟子也不能逆势而为重铸礼乐但好在最终正了名份……子贡之才用于富几一人,为孔子所不取所以孔子说他不过是一个器皿罢了
~孰高孰低一论便知
因为他的明智通达而仗着伶牙俐齿顺势而为取得了好成绩,却也终究没逃过司马迁的那句才胜德谓之小人啊
不过虽说如此但市场经济的现代怕是没人认同孔子的做法了吧
孔子的世界大同也就是共产社会怕是难以实现了
如果不能做贫而乐(德润身)的颜回就做顺时势(富润屋)的子贡吧
或许现代效法子贡才是对的毕竟在孔子的时代贫而乐也是没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又何况是金钱至上的现代啊
孔子对君子人才的理解
孔子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就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虽然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并没有改变。
如他有一句话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
”现在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
如果放在宗法环境下来理解,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在一个大家庭里,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和小宗的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想获得和大宗的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
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
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
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
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
。
”(《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
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
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
”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 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
孔子说的君子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这是个老问题:隆重推荐:(一点心寒等)当代学者专业观点: 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学派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阐明诸家管理理论和思想流派历史嬗变的轨迹;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挖掘和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
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实践证明:一个管理者决策正确与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
而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又常常与人们对中国管理的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学术修养及其功力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因而,在这个时代面前,管理思想将前所未有地显示出对人类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影响。
诚然,任何管理思想并不是先验的,而是有一定历史传统所维系 应该看到,今天,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特定的东方文化精神载体,越来越受到西方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由于西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现代高科技硬性的板块所发生的冲碰,使西方管理世界蕴藏着深层的危机。
西方管理学界企图借鉴、引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 拟作一种软性的介质,来融合西方管理世界中人与物的分裂与对立。
鉴于此,应大力开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领域,弘扬泱泱流源五千年之久的中华管理文化,加强中外管理学术研究交流,并提高中华民族管理思想在世界学术之林的地位。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第1句】: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第2句】: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第3句】: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
【第4句】: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
【第5句】: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第6句】: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
【第7句】: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第8句】: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
【第9句】: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
知道,胜。
得众,胜。
左右和,胜。
量敌计险,胜。
”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了。
《荀子·五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
”这些思想都是说明了“和”在消除内部矛盾冲突和取得内部团结方面的重要性。
日本的丰田佐吉在创建丰田纺织公司时,他经营管理的座右铭是“天,地,人”三字,强调“和为贵”,其管理思想就是来自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
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
这种和谐观在管理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可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在管理上的集中体现,对于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起着润滑剂的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严格说来,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
对中国而言,现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兴起的。
现代管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很多的学科。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出的管理思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是否已经过时
它在现代的管理科学中是否有指导作用
比如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可以解释事物的一切成因和现象,而当今我们如何运用
我认为不能采用鸵鸟政策视而不见,而应该有一些讨论和争鸣,认识到哪些是伪理论、伪科学,要认识到在什么意义上古代文化有什么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有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军事管理理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五经”、“七书”就是竞争的理论,里面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已经被很多西方人认可。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三国时期,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军事斗争的表现形式达到顶峰,实力的斗争与对抗、智力的较量与角逐,在实践中演绎并抽象到极点。
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说的话,当时的历史环境使竞争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现实的矛盾走到了极端,使思想的张力达到巅峰,因此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在现代社会很值得借鉴,军事理论中重要的战略思想、策略思想、谋略思想正因为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它不会过时,不能用抽象的时间概念来评价它已经过时了。
因此,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对现代的竞争学说是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与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
特别是在人才选拔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财政管理等方面,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是理念的启迪和指导。
古代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现代一个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多内在的相似地方,一个王朝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就像现在一个公司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一样。
秩序如何建立,价值观如何统一,社会的凝聚力如何形成等等。
事实上,社会管理是靠一种文化来管理,于是中国古代入世的儒家思想,出世的道家思想,无论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人性的共性,因此古代的哲学思想亦可以指导现代人进步。
中国的科技在现代虽然不是很发达,但在古代,却达到了高峰。
就拿中国的工程管理来说,例如长城、青铜燕钟、古代王朝的宫殿等等的制造与建成,无论从技术还是对人的管理上,都可以看出古代工艺与科技的辉煌与成就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包括了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
如今人们做任何事业,都知道要做好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以及打造宣传壁垒,这些都是现代人运用古代的智慧和管理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是革命性的又是继承性的。
总结起来我认为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军事斗争与管理的成果。
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中国古代政府管理的成果,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
第四,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
事实上,上述的四点正好涵盖了管理体系的四大方面。
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组织管理、科技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复杂的,要使管理更有效、更成功,不仅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还要将西方文化及管理经验,用中国化的方式进行理论接受,变成有差异化的东西,相互可以吸收养分,但西方的文化是工具性的东西,而中国文化是修炼性的东西:一为术,一为道,其内核不同,是两种不同内涵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掌握“术”,同时还能掌握“道”的话,那么他就不仅是聪明而且具有了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对待人与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孔子对中国的影响
每一个出生,都有每一个人的用处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思),不是说有子那样的人人类就满足了,如果一定要有像孔子那样的人才可以为人的话,那么千百年前孔子未出世时的历史就没有人了吗? 意思就是不要盲目地迷信孔子。
明朝时期,反孔子言论最厉害的就是李贽了,有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