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看龙舟感言

06-28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你看完端午节赛龙舟有什么感想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

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仡佬等民族地区。

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这天无论北方南方,都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关于端午节还有许多儿歌,这些儿歌活泼、生动,令人们十分喜爱。

这些儿歌也给端午节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情趣。

端午节能看龙舟,能吃好吃的粽子,我真喜欢端午节啊

端午节的传说20字左右

源于纪念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记载,屈原,是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想写说说发微信朋友圈但是文字组织表达能力不行,谁帮帮我

多和朋友圈的朋友互动,即便你们不认识,如果你发的朋友圈也会引起她们的注意的。

比如:发朋友圈说我今天看了三件衣服,不知道那件好看,请你们帮我选择一件。

有好奇的朋友会帮你选一件,这样你们自然而然的就聊起来的,渐渐地你们从陌生变朋友。

端午节团聚后的分别语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传统节日之一。

我发现,我们中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背景。

端午节也不例外。

通过查资料的办法,我了解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有很多,比如: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曹娥,等等。

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大。

据《史记》上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因为他倡导让有本事的人做事,富国强兵,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所以被赶出都城,最后来到了汨罗江边。

公元前278年,屈原眼看楚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还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主要内容有: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给小孩子洗艾叶澡等等。

听妈妈说,我们老家桂林那边,端午节是中午过的,也有悬挂菖蒲、吃粽子这些习俗。

端午节这一天,当我还在睡梦里的时候,爸爸妈妈一早就买菜回来了。

等我起床,看到妈妈拿着好几把用红线捆扎好的我不知道名字的青藤树叶之类的东西,我很好奇,便问:“妈妈,你拿的那一把一把的是什么

”妈妈回答说:“是艾叶草呀。

”原来,妈妈买回来艾叶草是准备晚上用来烧水给我洗澡用的。

我对此非常期待。

到了晚上,当妈妈端着一盆用艾叶烧好的水走进浴室里,我闻到了一股清香的味道,原来,看起来那么不起眼的青藤树枝,居然还有这么浓郁的香味儿啊。

妈妈一边为我淋澡,一边嘴里念叨:“洗了艾叶澡,不会被虫咬,宝贝健健康康,活蹦乱跳。

”我听了之后,忍不住跟妈妈说:“这是不是一种迷信呢

”妈妈回答说:“不是,只是过端午节的一个习俗罢了,它沉淀的是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表达的是大人们对孩子的美好祝福。

”我听了之后,心里很受感动。

过端午节,不仅领略到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更让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一片疼爱之心。

我爱端午,更爱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

什么叫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规定文化遗“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观点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例如中国的故宫;“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例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

文化遗产保护区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名城、重要考古遗址和有永久纪念价值的巨型雕塑及绘画作品。

  中新社长沙五月八日电 题:湖南打响“端午节”保卫战  中新社记者 白祖偕余娅琳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乃不争之事实。

当亚洲某国将端午节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并将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日前经《人民日报》披露后,立即在这一传统佳节的起源地湖南引起强烈反响。

  岳阳:中华民族的精髓绝不能丢

  相传,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是于端午这天在岳阳的汨罗江投江殉国的。

该市文化局局长沈继安介绍说,每年端午,当地人民都习惯以供帖子(在门壁上粘贴各种纪念诗作)、扎艾人、挂蒿薄剑、喝雄黄酒、戴香囊和吃粽子等各种方式来悼念屈原,同时在屈子祠举行大型的祭龙仪式。

“可以说,岳阳人民对端午节有着深厚感情。

”  在今年端午即将来临之际,惊闻端午节将遭他国“抢注”,该市计划借一系列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活动,进一步加大对这一传统佳节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总之,我们将以实际行动来坚决捍卫这一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

”  专家:他国申报成功可能性小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亚洲国家申请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湖湘文化研究专家、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万里果断表示。

  据悉,无论申报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还是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都需要具备完整性、惟一性和真实性等几个特点。

而端午节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底蕴,尤其与湖湘文化相互交融,因而别国是不大可能申请成功的。

  “当然我们也绝不可掉以轻心。

”据有关专家透露,目前中国正在加紧考虑将所有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保护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  民众:莫令端午成“洋节”  “作为湖南人,我对端午节一直情有独钟,每年这天都要吃棕子看赛龙舟。

如果端午节真被别国抢去了,我会觉得特别别扭。

”“我们的端午、中秋、元宵、重阳(等传统节日)本就在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大举进攻下渐显颓势,如果连端午节今后都改姓了‘洋’,真是愧对祖宗呢。

”……经历过最初的震惊之后,诸如此类的声音在湖南一时不绝于耳。

  更有民众大声呼吁:“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不光是湖南人的事,全中国人民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更加重视和坚决捍卫属于自己民族传统的东西

”  端午节这个传统佳节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让国人顿时感言不已。

据《东方新报》报道,屈原投江地的岳阳、汨罗市政府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捍卫端午节。

  岳阳市文化局局长沈继安表示,今年端午节日即将来临,希望社会各部门对此事高度重视,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用实际行动“捍卫”属于中华民族的端午节。

汨罗市委副书记霍东华得知端午节被别国列为文化遗产后显得异常吃惊,他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  节日,它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一定不能丢。

  据悉,今年端午节期间,汨罗市政府部门将会举行一些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活动,联合文化、宣传等多家部门,加强措施,保护民族文化、民间文化。

  龙舟,一脉楚文化  龙舟赛渡,始于汨罗江,盛行湘楚。

  在岳阳,屈原投江后,闻讯的沿岸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抢救,沿水招魂。

从此,每逢端午,人们都要在江上举行盛大的龙舟赛,年复一年重现着当年百姓寻救屈原的现场。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追忆着当年痛失屈原的历史。

  端午节存在于中国,发源并盛行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其发源地点, 岳阳市楚文化研究员郭腾斌认为,端午节最初源于岳阳。

  他说,端午节的来历与岳阳汨罗江龙舟竞渡纪念屈原有关。

为此,他引用了《隋书 地理志》中的一段“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汨罗,士人追之洞庭,不见。

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渡湖

’因而鼓 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话语作为考证。

  在汨罗市,一个长期参加龙舟赛活动的人说,世代以来,他家都有人参加龙舟赛。

据祖谱记载到他为止已经有300多代人了。

而在他们村子里面还有更长时间参加龙舟赛的家族。

对于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认为,在屈原投江的时候就有了。

他还告诉记者,在当地,“有宁可种输一年田,也不划输一年船的”说法。

如果今年划输了明年宁可让田土荒芜也要早早的**练划船。

争取来年龙舟赛的胜利。

  生于汨罗河市,龙舟竞赛最为浓烈的地方,郭腾斌对记者说,汨罗江一带龙舟竞渡都在河夹塘进行。

上世纪80年代初,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移师玉笥山前的汨罗江进行一直延续到现在。

同时,在岳阳市的南湖也曾举办过多次的国际、国内级的龙舟竞赛。

  屈原与岳阳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长期沉淀,形成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

而远去的历史名人所影响的是一个城市的人文特征。

  在岳阳, 岳阳市志办主任黄学建指出,在岳阳的亮点是一个楼和一个人。

其楼是岳阳楼,而其人指的是屈原。

在1953年,在世界文化名人评定公报上屈原名列其首。

  公元280年前,遭受贬谪年近50的屈原远离楚都,乘着小舟,离开楚国都城出夏水,进汉水过洞庭。

几经转折来到汨罗江畔。

居住与此,开始了他郁闷中生活。

并在这里,完成了文学宏篇巨著《离骚》,还写了《九歌》和《九章》中的部分篇章。

  如今在汨罗江畔,仍然可以发现淤灌屈原留的遗迹。

其中有屈子祠。

屈子祠亦称屈原庙,现辟为屈原纪念馆,位于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

始建于汉代,1765年重建,占地

【第7句】:8亩。

此祠为三进青砖结构。

祠正门牌楼墙上绘有13幅屈原生平业绩和他对理想追求的写照的浮雕。

后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

附近建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寿星台、剪刀池、绣花墩、望爷墩等纪念屈原的古迹,俗称玉笥山“八景”。

这八个景点,每一个都有关于他在那里的一个传说,这些传说在汨罗广为流传。

  除此之外,其中有一则“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冠”的乡讼在汨罗更是家喻户晓。

口谣所说的是在屈原死后有一边脸被鱼吃掉了,他的九个儿子不能及时的来安葬父亲,而他的女儿则用自己平时在汨罗江中所淘的金沙,为父亲请来能工巧匠给他配上了半边脸。

  楚文化,对岳阳影响深远。

龙舟竞渡始于汨罗是不争的事实。

而屈原对岳阳文化来说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

端午节则是中国人民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端午节而如今面临着被其韩国抢注的危险。

在岳阳,有关文化专家认为过去注重的是物质文物方面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去没有做很多工作。

是造成抢注风波的最重要原因。

屈原是怎么发明粽子的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缘由,总括起来,主要有四说。

1纪念屈原说这种说法较为久远,也最深人人心。

它所依据的最早资料,一般都是这样两条:一是南胡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的粽子起源的故事,一亦是萧梁(或言北周)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提供的竞渡起源之一说。

《续齐谐记》记载说,屈原五月初五投泪罗江死后,人们用竹筒装米在每年的这一天投人江中祭奠他。

该书还说,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一56年),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

这人刘一区曲讲:“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龙所窃取。

你们如果再祭我,应用楝叶塞住竹筒口,用彩丝缠好。

囚为楝叶和彩丝是蛟龙害怕的两样东西。

”区曲听了,告诉大家,人们便照着办了。

所以《续齐谐记》说,以后“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泪罗之遗风也”。

《荆楚岁时记》则云:“五月五口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揖以拯之。

舟取其轻利,谓之飞枭,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举行龙舟竞渡。

上述两条资料的核心人物都是屈原。

唐代文秀有《端午》诗感言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就是说,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投江而设立的一个民俗节口。

二、龙的节日说这一看法虽是晚近才出现的,但自闻一多先生就此做出论证后,学术界多倾向于此说。

闻一多不同意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说。

他为此特别撰写了《端午考》一文,推论端午原本是龙的节日。

他在《端午考》里共列出了101条有关典籍记载,予以说明。

他还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从节日的竞渡和吃粽子等民俗与龙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来加强他的“龙的节日”说。

他推论的根据大致可归纳为三点:第一,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

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

第二,关于竞渡的来源,有关风土的书籍至少介绍了四种,就其中两种看,竞渡的风俗跟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特别深;而据《说苑奉使》和《战国策赵策》,吴越百姓又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第三,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五彩丝系臂”的习俗,这正是那“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由此得出结论说,端午原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三、恶日说这是张心勤提出来的。

他在《齐鲁学刊》1992年第1期发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的文章,称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是后世好心人的一种附会,端午实应起源于恶日。

第一,《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古书都有“不举五月子”,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扶养成人的内容。

五月初五日,古俗忌为“恶日”。

战国时齐国显贵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为俗忌。

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

东晋大将工镇恶及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样经历。

第二,民问流传,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尸,竞龙舟是拯屈原之体,挂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实皆不然。

艾草、曹蒲都是草药,都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节生为灾有关,都因五月初五这个“恶月”、“恶日”而来。

(屈原投泪罗,也许是故意选择这个恶日,由此恶日而导致出端午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

)粽子只是民问普通食品,龙舟竞渡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

第三,六胡以前五月初五日纪念的内容并不限屈原一人。

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肯和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纪念曹娥。

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为人敬仰,屈原的诗作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端午节才渐演化成一种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

四、夏至说此说系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里提出的。

他的核心论点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

其理由有三:第一,从端午的两个主要风俗看,在权威的岁时专著—宗懊《荆楚岁时记》里,五月初五日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明白白写在夏至节(在夏历五月问,公历6月22日)这天。

第二,端午风俗的另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等,均和屈原无关。

若再查阅别的史籍(如沈约《宋书》、周处《风土记》、应召《风俗通义》等),不仅在夏至的风俗中可找到后来五月初五风俗的端倪,而且还能找到记录夏至是五月初五风俗起源的内容。

晋人司马彪在《续汉书礼仪志》中更是明确地指出:汉代五月五口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第三,另有一本享有盛名的岁时风物著作—唐人韩鄂的《岁华纪丽》,记载了有关端午节的22件事,可是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却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夏。

”意思是端午节正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

什么是“正阳”?陆德明解《庄子》时说“日中为正阳”,王逸注《楚辞》时也说是“南方日中气也”。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