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博士学位后的感言
大学学法学去日本留学怎么样
【第1句】:博士和博士生是有严格区别的(“PhD”和“PhDcandidate”的区别):比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样的学校博士生大概有1\\\/3是毕不了业的(有知难而退的,有被退学的,有中途转行的,etc)
【第2句】:PhD是不是一份工作:不是。
确切的说PhD是一个头衔,仿佛你说硕士是一份工作么
即使平时说的“做”PhD也不是工作——这一点可以从正在“做“PhD的人手里都拿着学生证,持有学生签证,所得“工资”叫stipend,在很多国家不交个人所得税等等看出。
【第3句】:PhD(学生)未必一定讨好老板,PhD(学生)未必有老板: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理科生的奖学金是来源于某个大项目,(国内情况不了解,但国内似乎更依靠老板)因此造成大家有个误解就是好像PhD都是教授(老板)的勤杂工。
其实至少有一半(如果不是一多半)博士课题是学生自己的课题,每年欧美各大基金会都会有针对博士生的资金,PhD完全可以自己是老板,只是需要找指导老师而已。
我的PhD就是我自己的题目,我自己申请的经费,自己是自己的老板,我和教授只有平等辅导关系,在项目操作上没有上下级关系。
换句话说,我如果不满意我的教授,我可以拿着我的钱去选择别的教授。
另外,不是PhD学生空闲,而是学生都空闲。
比如按英国规定,全日制的学生(包括博士生)还允许每周学业外打工20小时呢(全职工作法定每周最高才48小时),你就能想象了。
【第5句】:可否永远的(做)PhD(学生)?可以。
只要家里有钱源源不断地掏学费,以上说了做PhD其实是学业,不是工作。
一般奖学金的给予也要通过伦理审查,一般情况下,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非特殊原因,基金会很难再把有限的财力资源第二次拿其读第二个博士(私人基金会也许可以)当然,永远的做post-doc是可能的,虽然这在学术上证明一个人是失败的(缺乏科研产出以换取faculty职位,或缺乏原创能力以换取自己领导课题做fellow的机会),维持生活还是可以的。
但是到了一定岁数之后,院校可能更愿意把机会给年轻的post-doc,因为他们更有学术希望。
【第6句】:博士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执业资格”,它不证明你多聪明,也不担保你的社会地位,只是某种生活的敲门砖而已:获得博士学位在一些特定职业是必须的,比如在高校教学、科研,还有在博物馆、国际组织等地方中上层以上职位。
这和医学生必须进医学院以取得行医资格差不多,当然读博士未必一定以后就要做什么,如同进医学院的学生毕业未必从医一样。
做情绪的主人 演讲稿 (主题班会)
【需要开场白 和主持人的话】好的可以加分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星移斗转,我们不能控制,股市走向,我们不能控制。
惟一能控制的只有我们自己,只有控制了自己,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握好自己的命运。
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点。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因为被东吴夺取了荆州,杀害了他的结拜兄弟关羽,一怒之下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战将百员,御驾亲征。
东吴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孙权起用陆逊为大都督,抵御刘备。
陆逊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火烧蜀军营盘700里,刘备70余万人马被杀得大败而归,如果刘备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
这就说明调节情绪,不仅对我们的事业,而且对我们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孙子兵法》上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这只是一个方面,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交替变换,都有一定的限度。
现代人生活紧张忙碌,每天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
面对这些不同的人和事件,必须不急不火,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们要在内心深处为自己保留一块安静而独立的空间。
既不要为外界的各种刺激和得失所干扰,又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波动过大。
当你生气的时候,记得照照镜子,那有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看的脸了,要记得笑一笑,好让别人喜欢你,不要保持怒发冲冠的样子;狂喜的时候,别得意忘形、乐极生悲,要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当你为自己悲哀难过的时候,看看比你还悲惨的人,或许他们能激起你善良的同情,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忘却自己的痛苦;当你遭遇人生难以避免的苦难,那就坦然地面对它,最坏不过如此了,正视它,或许好运就在面前等你呢。
换个角度去看事情,也许心境便会有所不同,要尽量往好处看待问题和世界,要满怀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事情才会往好的方向转化。
我们要学会为自己制造天气,要学会用自己的心境弥补环境的不足。
如果你为他人带来风暴、难过、阴暗和悲观,那么他们也会报之以风暴、难过、阴暗和悲观。
相反地,如果你为他人献上笑声、欢乐、光明和乐观,他们也会报之以笑声、欢乐、光明和乐观,你就能获得事业上的丰收,赚取巨大的财富,何乐而不为呢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校园里,一个名叫卢刚的中国籍博士研究生,在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三楼309室举行的天文物理研讨会上,终于抑制不住多年来的猜疑和嫉妒之火,用枪声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怨恨。
他在很平静地听了五分钟报告后,拔枪向在坐者射击。
他先是开枪击倒了他的博士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继而向史密斯教授开了两枪,然后将枪口指向了他一直嫉妒的中国同窗——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山林华博士,连放几枪。
接着,他跑到二楼,推开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柯尼森教授,又跑回三楼看看那几位是否真的死了。
当他看到史密斯教授还没有死时,不顾旁人的哀求,对着还有一线生机的史密斯又补发了致命的一枪。
之后,他又跑到行政大楼,朝副校长安尼•克黎利女士太阳穴开了两枪。
至此,卢刚才举枪自杀。
整个凶杀过程只有十分钟,六人死,一人伤,确实是一桩国际性悲剧。
由于这几名教授的遇害,美国的理论太空物理研究力量已经名存实亡,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卢刚绝对是个高智商的人。
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经过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严格考试,从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取了公派留学。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门门功课优秀,他所获得的高学分打破了物理系历届记录。
卢刚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时与同窗山林华并列第一,以后的学习成绩难分伯仲,要说有所差别的话,山林华博士的论文更受学术界的首肯,并因此被系推荐获得DOS学术界荣誉奖,而后者落空。
山林华比卢刚晚两年来到爱荷华大学,拿到学位的时间却比卢刚早上半年,毕业后,被系里留下来继续做博士后研究。
而卢刚1991年5月拿到博士学位后,却始终没有找到工作,虽然是公派,他也不愿意回国工作,由此,他非常嫉恨山林华和那些教授们,认为是他们妨碍了他的发展道路,他要象西部牛仔一样,用枪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然后同归于尽,5月买枪,11月杀人,他等了六个月。
事后对卢刚事件的调查和分析说明,卢刚是个典型的性格缺陷者,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十分孤独,没有什么人愿意和他交往。
他个性很强,孤僻,不合群,喜欢揭别人的短,以嘲弄别人为快乐,是个攻击性很强的人,不仅人品很差,而且常常幻想天下所有的女孩子都拜到在他这个“天子骄子”的脚下。
他个性非常自私,夏天天热,他睡在客厅里,经常把冰箱打开一整夜,不管他人的食物是否会坏掉。
有一次,系里在毕业生中发起募捐,卢刚用支票开了一张捐款,面额是一分钱。
他是一个内心非常脆弱的人,熟悉他的同学说:他看问题的方式与一般人截然不同,凡是都向阴暗面, 这就是卢刚的悲剧,一个拿不起放不下心灵、惨痛无比的悲剧。
他是个高智商的低能儿,性格存在严重的缺陷,加之不能驾驭自己的情绪,稍不如意,在失控的情况下就会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
他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思考是深刻而沉重的。
一个随意让情绪“喷”出来而不能自控的人,一定是与成大事无缘的,因为缺乏自制和忍耐的性格,让自己的生活极为可怕。
这是从一个十分普通的事件中发现的。
这项发现使拿破仑•希尔获得了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教训。
一天, 拿破仑•希尔和办公室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
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彼此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状态。
这位管理员为了显示他对拿破仑•希尔一个人在办公室工作的不满,就把大楼的电灯全部关掉。
这种情形一连发生了几次,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到书房里准备一篇预备在第二天晚上发表的演讲稿,当他刚刚在书桌前坐好时,电灯熄灭了。
拿破仑•希尔立刻跳起来,奔向大楼地下室,他知道可以在那儿找到这位管理员。
当拿破仑•希尔到那儿时,发现管理员正在忙着把煤炭一铲一铲地送进锅炉内,同时一面吹着口哨,仿佛什么事情都未发生似的 拿破仑•希尔立刻对他破口大骂,一连五分钟之久,他都以比管理员正在照顾的那个锅炉内的火更热辣辣的词句对他痛骂。
最后,拿破仑•希尔实在想不出什么骂人的词了,只好放慢了速度。
这时候,管理员直起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并以一种充满镇静与自制的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早上有点儿激动吧,不是吗
” 他的话就像一把锐利的短剑,一下了刺进拿破仑•希尔的身体。
想想看,拿破仑•希尔那时候会是什么感觉。
站在拿破仑•希尔面前是的一位文盲,他既不会写也不会读,但他却在这场战斗中打败自己,更何况这场战斗的场地,以及武器,都是自己所挑选的。
拿破仑•希尔的良心受到了谴责。
他知道,他不仅被打败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是主动的,又是错误的一方,这一切只会增加他的羞辱。
拿破仑•希尔来到地下室后,把那位管理员叫到门边,管理员似乎以平静、温和的声音问道: “你这一次想要干什么
” 拿破仑•希尔告诉他:“我是回来为我的行为道歉的——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
”管理员脸上又露出那种微笑,他说:“凭着上帝的爱心,你用不着向我道歉。
除了这四堵墙,以及你和我之外,并没有人听见你刚才所说的话。
我不会把他说出去的,我知道你也不会说出去的,因此,我们不如把此事忘了吧。
” 拿破仑•希尔向他走过去,抓住他的手,使劲地握着。
拿破仑•希尔不仅是用手和他握手更是用心和他握手,在走回办公室的途中,拿破仑•希尔感到心情十分愉快,因为他终于鼓起勇气,化解了自己做错了的事。
此后,拿破仑•希尔下定了决心,以后绝不再失去自制。
因为一失去自制以后,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识丁的管理员,还是有教养的绅士——都能轻易地将自己打败。
在下定这个决心之后,希尔身上立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笔开始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他所说的话更具分量。
他结交了更多的朋友,敌人也相对减少了很多。
这个事件成为拿破仑•希尔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拿破仑•希尔说:“这件事教导我,一个人除非先控制了自己,否则他将无法控制别人。
它也使我明白了这两句话的真正意义:‘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
’”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犹如大海上被狂风巨浪凌辱的一叶扁舟,完全丧失了自我。
而当你在其中能驾驭自如的时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完全不会去理会它,自然会变得柔和,我们从此领悟人类情绪变化的奥妙。
对于自己变化多端的情绪,我们不要听之任之,因为只有积极主动地改变自我,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握好自己人生的命
课文邓稼先 摘抄300字及感受200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鲜为人知”,学完了《邓稼先》这篇课文,上面的十二个字深深地印入我心中,。
邓稼先这样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人,却被埋没在茫茫人海之中,有多少人知道他,了解他呢
这真是天理不容
《邓稼先》这篇课文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写起,记叙了邓稼先的生平,性格品质以及工作贡献,读后令人对邓稼先肃然起敬。
邓稼先忠厚朴实,不怕牺牲,身先士卒,有胆有识,勇于负责,他不惜一切为祖国奉献了他的全部。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话一点也不假
当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工作,丝毫没有犹豫不决;当杨振宁问邓稼先中国原子武器工程是否有外国人参加时,他小心谨慎,得到上级指示后才如实告诉杨振宁;当地下试验井下一个信号突然测不到时,邓稼先坚持留下,身先士卒……这些无不表现了邓稼先的无私奉献。
同样,诸葛亮、岳飞也是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人物,加上邓稼先,三者同样淡泊,同样睿智,同样精忠报国,不同的是,诸葛亮未能使蜀汉立足于中原,岳飞也未能让南宋称霸于四方,而邓稼先让中国从此屹立在这片东方土地之上。
诸葛亮是乱世之中的奇男子,岳飞是名标青史的伟丈夫,邓稼先则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
他贡献巨大,却默默无闻。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
马克思的爱情故事...
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特利尔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出生贵族的燕妮·冯·威斯特伦的家离马克思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
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
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
但是她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
马克思认为暂时还不能在身为枢密顾问官的燕妮的父亲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他向自己的父亲吐露秘密。
他相信,他父亲会在燕妮的双亲面前为一次成功的求亲作好各种准备。
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
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们又继续互相等待。
从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842年10月,《莱茵报》的股东们委任马克思为编辑,1843年马克思到克罗茨纳赫与燕妮举行了婚礼。
从他们私自约定终身到结合,燕妮等待了漫长的七个年头。
在这七年中,她除了曾与未婚夫马克思有过少数的几次相聚之外,就只能从远处用自己的思念和书信陪伴他了。
她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皇啊
我从内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身旁。
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的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
……处处有我在陪伴着你,走在你的前头,也跟在你的后面。
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扫清阻挡你前进的一切障碍。
”同时,她还不得不同她的几个贵族亲戚进行十分折磨人的斗争。
婚礼举行后,马克思和燕妮随即动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同卢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
至此,他俩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
马克思与燕妮的黄昏之恋更加强烈。
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惊人的克制能力,忍受着极大的疼痛。
在这胆战心惊的岁月,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的为了要让她快活些。
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
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
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
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
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象是即将永别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
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
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摩尔也死了。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接受医生的劝告,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休养。
可是不论到哪儿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
他写信给最知己朋友说:“顺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对伤感的了。
但是如果不承认我时刻在怀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我在骗人。
”他的这些话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1883年1月11日,传来了大女儿突然去世的噩耗,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
1883年3月14日中午,马克思安详地、毫无痛苦地与世长辞了。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坟墓的旁边。